視力順勢療法?

視力順勢療法?

 

 

致(順勢)醫道學堂創辦人黃偉德 Arden Wong :

閣下曾經在臉書寫道 (24 February)

 

白內障,我三十歲已有。

我自幼兒期開始用類固醇藥二十年, Synalar 或 Synalar-N 當潤膚膏,日日夜夜用。

至大學畢業試最後一日,約廿一歲時完全戒掉所有類固醇。

還好,近十多年來,白內障沒有急速退化(惡化),

學習所有的方法,

十年前某日,遺失了眼鏡(近視、遠視、散光),順水推舟,更就沒再戴眼鏡,

同時帶著近視、散光、遠視、白內障、老花 (in order of occurrence) ,

生活如常,六年前考的車牌也是沒眼鏡的,

只是近年來,晚間視力會較弱,

會盡量避免讀書、看手機、看電腦。

慶幸。

 

香港運輸署要求持有駕駛執照者,能在 23 米外閱讀車輛車牌,這個距離大約是等於臨床用的 Snellen 視力表上的 6/12 字體大細左右。

當然我是在醫院的眼科醫生,不是視光師,所以我接觸的病人通常是由視光師轉介,視力也較差。但我接觸的病人如果有齊近視、遠視及 (by default then there will be astigmatism, 即散光) ,以及後囊下白內障,其視力通常已經受影響,如果還不配戴眼鏡,通常不會達到駕駛要求的視力。

而我也會向這些病人詢問,他/她是否駕駛者,和警告他/她需要到視光師進行檢驗,而如果視力不合格而 (touch wood) 出現交通意外,相關保險亦不會受保。

慢着,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最近不是舉行了視力順勢療法講座嗎?我以為貴為醫道學堂創辦人,應該會出席有關順勢療法的講座?怎麼能醫不能自醫?

一個人如果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而患有白內障, 多數會出現「後囊下」白内障 (PSCO, Posterior Sub-Capsular Opacity) 。 因混濁位於視軸區,早期白内障即時影響視力,尤其看近的東西會特別模糊,以及在較光的情況下會特別感到眩光。

其實有散光及白內障,做白內障手術時有機會可以用特製的人造晶狀體 (toric lens) ,像隱形眼鏡一樣去解決散光度數。

當然,還有什麼精油按摩、順勢稀釋 shake shake 藥水、中藥、杞子、望太陽,任君選擇。 It’s a free world! 不過 UV 紫外線也會加速白內障形成… Hmm.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Homeopathy – 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

Vs.

Hong Kong Academy of Homeopathy – 醫道學堂

 

到底邊個法力高強啲?邊間才是值得信賴的順勢療法組織?

 

眼超超醫生

作者 Facebook 專頁

【香港好危險】邪教式反麻疹疫苗危害公眾

【香港好危險】邪教式反麻疹疫苗危害公眾

 

很高興香港 01 親子有記者報道關於素人父母封閉群組鼓吹抗拒疫苗的新聞。其實筆者認為最恐怖的,並不是那些標榜自己為「素人,非專業、純經驗之談 」的無知商人—— that’s all they are, 不斷重溫著同一個論調,去賣書,去介紹某一些順勢療師,只是一個把讀者的無知兌換成金錢的平台——筆者認為最恐怖的,是那些標榜自己成一個「另類」的專業人士。 什麼哈佛大學(遙距課程)生蟲女皇教你用咖啡灌腸來醫百病, 又或者一個順勢專業療師舉辦「視力順勢療法講座」, 另一個卻寫自己患有近視、散光、遠視。

其實我一直都很佩服香港順勢療法機構(醫道學堂)創辦人黃偉德 Arden Wong, 為了「對抗西醫霸權」, 真的什麼都可以寫出來,誤導公眾。

麻疹的傳統的民間智慧和中西醫學的角度,雖然不是今日主流。

節錄自兼備西醫、針灸師、順勢療法資歷的 Dr Stephen Gascoigne 著作。節譯:

一,麻疹以前是常見兒童病,疫潮常隔年爆發…… 麻疹確是兒童病中最嚴重的,也曾是致命疾病,但死亡率高的,都是營養不良的國家地區。

 

說得對呀, 如果病人身在發達國家, 出現問題時可以得到醫療輔助, 的確死亡率不會高……牛津大學網頁的數據指出,麻疹現今在西歐發達國家導致的死亡率「只不過」是五千分之一而已!你知不知道五千分之一的死亡率比中六合彩的機會率(1,400萬分之一)高多少倍?高二千八百倍。

二,麻疹幾乎是兒童的正常經歷,起碼在疫苗出現以前就是如此…… 是免疫系統正常成長的必經過程。

如果沒有出過麻疹的,或是出得很溫和(出疹不完全),或是用常規化學藥物抑遏的,可能會誘發其他慢性疾病。

 

麻疹是免疫系統正常成長的必經過程嗎?牛津大學指出在 2017年,全球麻疹死亡人數達到 110,000 人死亡,每天有 300 多人死亡。

這個真的是「必經過程」嗎? Thanks, but no thanks 。信徒們,請你帶著你的孩子必經一下,「預防慢性疾病」吧,不過記得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好嗎? 我代迪士尼樂園、機場多謝你!

三,麻疹發病之時,通常不需要任何治療,因為這是兒童的正常疾病,如果發展進程正常,無需多餘干預。如果發疹不完全,或是停滯,才需要合適幫助。

 

牛津大學又指出,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麻疹的死亡率高達一百分之一。 我相信他們多數也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所以死亡率才比西歐的高出這麼多。

四,如果兒童採用傳統、簡單的自然療法處理,或是順勢療法、針灸、【加註:中醫】,他們於康復後,會變得更健康、強壯,就如克服了困難經歷後的成功。

 

這也是素人父母慣常用語,什麼「小孩每發一次燒,會得到一個新技能」,「每次大病完之後,身體就會成功 」。

其實, 筆者也不知道呀,如果小孩感染麻疹後完全康復,可能真的會變得更健康、強壯……不過家長們準備開「麻疹派對」時,要搞清楚感染麻疹有可能出現的後遺症:

  1. 麻疹病例中肺炎機會率高達6%。
  2. 腦炎可導致腦損傷的腦炎則是 0.05-0.1%。

如果使用萬能的順勢療法, 也不幸患上以上的後遺症,那就不好意思了,請你去黃醫師問問,可不可以照顧你那因腦炎導致腦損傷的孩子未來幾十年起居飲食吧。

五,發病時採用抗生素,會拖延病程,更難以恢復體力、食慾和完全康復,甚至會演變長期的問題和耳、眼、肺的併發症;而適當地採地用自然療法處理,可以預防這些出現。

 

對呀,所以自然療法的信徒們,如果出事,記住不要衝向急症室,知道嗎?

到底香港政府、衛生署是否要等到香港有人因麻疹而死,才會對這些網上危害公眾的文章,危害公眾的「專家」採取行動?

黃偉德早前也在其網頁寫過,他曾獲邀到中文大學的護理學院,介紹順勢醫學,因為認識各種「另類醫學」是香港護士學位課程規定。

讀者們,你們可否告知中文大學,黃偉德醫師宣揚的「另類醫學」其實對公眾構成很大危險?

眼超超醫生

作者 Facebook 專頁

呀 Sir,有人不誠實使用電腦?

呀 Sir,有人不誠實使用電腦?

 

 

話說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關於柏金遜症的研究,指出便秘(一周大便少於兩次)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先兆,通常於發病前 20 年已出現。

而目前有一個「腸-腦軸病因」假設,即腸胃裏的微生物或細菌出現變異,或令一些不好的蛋白質經過迷走神經 (vagus nerve) 上到腦幹,甚至中腦。當中腦黑質細胞功能喪失約四成至八成,便引致柏金遜症。

當香港醫學研究團體揚威國際的時候,嚴浩導演卻藉新聞在他的 Facebook 專頁替其生意賣廣告。(見圖)

 

原來在健康意識上,我們的大腦完全沒有主見,譬如我們知道細胞需要靠脂肪生存,而比起其他器官的細胞,腦細胞需要更多的脂肪,但我們的大腦沒有判斷能力,只要來者是脂肪,那怕是地溝油,腦細胞也甘之如飴

 

孤陋寡聞的我,還以為腦細胞絕大部分是使用葡萄糖 (glucose) 作為能量來源。原來醫學教科書已經在一日時間,被嚴浩大導演(兼醫學權威)改寫了,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那怎麼糖尿病病人如果因為低血糖而感到頭暈,會被建議吃葡萄糖糖片或飲葡萄糖飲料,而不是趕快去茶餐廳叫一碟浪漫火腩飯,或梅菜扣肉煲來補充脂肪呢?

我多次推介ProBion瑞典益生菌,它是全球唯一有臨床實證的商業性益生菌,確保益菌不會被胃酸膽酸破壞,能直達大腸發揮強大功效,與其他方式生產的益生菌有基本上的不一樣。

 

ProBion 瑞典益生菌是全球唯一有臨床實證的商業性益生菌?那麼益力多多年來廣告賣的活性乳酸菌是甚麼?難道其網站上所寫關於益力多的臨床研究都是騙人的嗎?

Fact check 一下,其實即使上一上 Google Scholar 查一查有關字眼(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是益力多含有的活性乳酸菌的細菌名稱),已經有大量有關其乳酸菌臨床實證的學術文獻

如果這是電視播放的廣告,而不是一個 Facebook post, 會不會有電視觀眾致電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 指廣告內容失實?而其他競爭對手如益力多,會不會藉此機會,打一場必勝的公關仗?

看一看其讀者留言, 原來也有讀者質疑 ,問「為什麼說是唯一呢?」

 

眼超超醫生

作者 Facebook 專頁

腰痛找不到病因要注意!或是罕見骨髓瘤先兆

腰痛找不到病因要注意!或是罕見骨髓瘤先兆

 

 

今日是國際骨髓瘤行動日,不過不少人都對這種屬血癌一種的疾病認知甚少。港大血液及腫瘤科教授詹楚生指,骨髓瘤最常見的病徵是腰酸背痛,但腰背痛對都市人而言十分尋常,患者難以聯想到患上多發性骨髓癌,容易延誤治療,有時甚至連醫生都難以第一時間察覺病人患癌。

雖然以往多發跡象性骨髓瘤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在2010至16年間逾1,600宗新症中,65歲以下的患者佔40%。多發性骨髓瘤源於淋巴系統中異常漿細胞增生,沉澱在骨髓不同的部份,因而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引發溶骨性病發,更會出現貧血、蛋白尿、腎衰竭、骨折、骨痛、高血鈣症等併發症。醫生會透過驗血,以血液中單株免疫球蛋白(M-蛋白)作為指標,判斷病人是否患癌,或以X光掃描觀察病人骨骼來診斷。

骨髓瘤至今仍無法根治,詹楚生指以往多以化療及自身骨髓移植方式醫治,但緩解率只有20%,患者存活期僅有2至3年。不過,在新型藥物配合骨髓移植手術下,近年完全緩解率已大幅提升70%,患者亦有8至10年的存活期。詹楚生指新型藥物相比傳統化療對骨髓的傷害較低,適合較年長的患者服用,又指免疫治療等治療方案正不斷發展,為患者帶來福音。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劉先生多年前開始腰骨痛,起初以為扭傷,先後向跌打及骨科求醫,照X光後未有發現異常情況,加上自己每年都有做身體檢查,只有貧血指數比正常水平低,故一直沒有在意。直至腰痛持續一年多,而且痛楚加劇,經磁力共振檢查後才發現骨髓有異樣,再轉介至血科專科醫生抽血及骨髓檢查,始確診多發性骨髓瘤,前後花了逾一年時間。

他稱治療時單是一支第一代的標靶藥就要花費上萬元,一個月計要4萬元,連同其他醫藥費,所費不菲,為家庭帶來不少經濟壓力。癌溶骨性病變亦令他3節脊骨骨折,「一日有23個鐘瞓喺床到,痛到起唔到身。」由於骨髓瘤患者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細菌感染,除家中要時常保持清潔、食物要完全煮熟外,用作抽血及注射藥物的置入口亦要保持乾爽,洗澡前更要做「防水」措施,令劉先生和家人都深感困擾。

接受多次標靶藥治療和配合自體骨髓移植後,劉先生病情已大為好轉。不過,詹楚生指多發性骨髓瘤復發率高,90%病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復發情況,故即使M-蛋白指數下降都要維持治療。現時劉先生需要服食低劑量的藥物維持病情,同時每3個月抽血檢查,以確保癌症沒有復發。

現時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未被納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患者只能尋求撒瑪利亞基金、防癌會、聖雅各福群會等組織資助醫費,劉先生呼籲政府考慮擴大名冊涵蓋的範圍至多發性骨髓瘤等罕見癌症的標靶藥,減輕病人的沉重負擔。

 

文章來自: 蘋果日報

自願醫保計劃

計劃簡介

參與自願醫保的保險公司(「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提供由食物及衞生局認可並符合計劃最低要求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認可產品」)。此外,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必須遵守涵蓋銷售和推廣、處理投保申請和售後服務等的實務守則。 

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購買認可產品。為幫助消費者作出明智選擇,有關認可產品的產品及保費資料可於本網站和相關保險公司的網站查閱。

自願醫保計劃的目標

  1. 提升住院保險產品的保障水平
  2. 為市民提供多一個選擇, 透過住院保險而使用私營醫療服務
  3. 長遠可望減低公立醫院壓力

認可產品的主要產品特點 – 更高的保障及透明度

  1. 保證續保至100歲 -無論於保單生效後您的健康狀況有任何變化
  2. 不設「終身保障限額」-因此年滿100歲之前,您的保障不會終止
  3. 21日冷靜期-期間您可取消保單並全數取回已付保費
  4. 保費透明度-可於本網站及保險公司網頁查閱保費表

 

保障範圍擴展至包括

  • 投保時未知的已有疾病

保單生效日後提供部分賠償(第二年25%、第三年50%),其後提供全面賠償(100%)

  • 先天性疾病治療

保障範圍包括於年滿8歲或以後出現或確診的先天性疾病

  • 日間手術

例如在日間診療中心進行的內窺鏡包括在保障範圍內

  • 訂明診斷成像檢測

例如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及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包括在保障範圍內( 設有30%的共同保險)

  • 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

例如放射性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包括在保障範圍內

  • 在本港醫院進行的精神科住院治療

包括在保障範圍內,每保單年度可獲最高30,000港元賠償

 

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

所有保險公司在市場上提供認可產品前,必須先向食物及衞生局成功註冊為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及取得註冊編號)。
正如所有其他保險業務一樣,所有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均受保險業監管局根據《保險業條例》的監督及規管。此外,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必須遵守計劃所訂的規則,包括產品合規要求及實務守則。

自願醫保保單的定義

一張保險保單可包含一個或多於一個保險產品保障(通常指一個或多於一個保險產品)。一個保險產品若符合自願醫保的要求並得到食物及衞生局的認可,便成為「認可產品」。

一張保險保單如全部或部分根據認可產品簽發,便成為「自願醫保保單」。

  1. 如果一張自願醫保保單全部根據認可產品簽發,該保險保單只包含與認可產品有關的條款及保障。在此情況下,整張自願醫保保單須符合自願醫保的要求,而就自願醫保保單繳付的全部保費可根據相關稅例申請稅務扣除。
  2. 如果一張自願醫保保單只是部分根據認可產品簽發,即除認可產品的條款及保障外,該自願醫保保單也包含其他保險產品有關的條款及保障,例如認可產品可作爲一個人壽保險產品的附加醫療保障。在此情況下,自願醫保保單中僅與認可產品有關的部分須符合自願醫保的要求,而只有就認可產品部分繳付的保費才可根據相關稅例申請稅務扣除。

為便於識別,每一張自願醫保保單中與認可產品相關的頁數均設有頁尾註腳,指明「本頁內容屬於自願醫保認可產品(<編號>)的條款及保障」。此外,保險公司發出的保費繳付記錄必須明確註明為認可產品繳付的保費。

稅務扣除

就自願醫保計劃保單所繳交之保費,根據《稅務條例》(第112章)可申請稅務扣除。如自願醫保計劃保單提供認可產品範圍及其他保險保障,只有就認可產品所付的合資格保費申請稅務扣除。

 

自願醫保計劃網頁: https://www.vhis.gov.hk/tc/about_us/scheme.html

別輕忽!太忙水喝得少常憋尿 當心膀胱癌找上門

別輕忽!太忙水喝得少常憋尿 當心膀胱癌找上門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70多歲的賴伯伯在7、8年前,有血尿的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膀胱癌,歷經手術失敗、化療副作用纏身之苦、病情仍無法控制,所幸接受了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重拾美好的生活品質。

 

70多歲的賴伯伯(右二)在7、8年前,有血尿的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膀胱癌,接受了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圖/公關照) ID-1072299▲70多歲的賴伯伯(右二)在7、8年前,有血尿的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膀胱癌,接受了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圖/公關照

膀胱癌是台灣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癌症,每年約新增2,000名患者,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數據,膀胱癌更為2014年男性十大癌症之一,在男性發生率更居第九位。

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會有間歇性血尿的狀況,然而不少人會誤以為是運動劇烈,或過於勞累所造成而不以為意,且因不會產生疼痛,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通常確診時,往往都已是第三期至第四期,不得不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

除了初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外,膀胱癌30年來處於無新藥發展的治療瓶頸,病人即便接受化療療程或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療程結束後復發機率仍高,最後還可能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讓患者對未來感到絕望,因此膀胱癌幾乎可堪稱為沙漠癌症。

替賴伯伯診治的台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表示,現行膀胱癌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切除、化療、放射線療法與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BCG)等,有些患者不喜歡手術,想選擇以化療,或是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來治療;然而膀胱癌的復發機率極高,因此患者最後可能仍需將膀胱全部切除、進行重建手術,不僅心理上難以接受調適之外,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蒲永孝也進一步提到,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如食欲下降、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以及脫髮等,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雖治療效果不錯,但很多患者仍然會復發。

所幸近期已有新一代免疫療法可應用於晚期膀胱癌治療,讓膀胱癌治療出現了新希望。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曾接受化療藥物治療,但不願再繼續接受化療治療的晚期膀胱癌病友,有了新一代免疫療法的選擇,且此治療方式一旦有效果,可以持續治療很久,不會產生抗藥性,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此外,讓醫界引領期盼的是,新的療法未來也能應用於其他癌症治療領域,應用的範疇十分廣泛。

預防勝於治療。張文震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或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而水喝得少、常憋尿也容易讓膀胱癌找上門,因此除了定期檢查之外,若有血尿的狀況發生,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輕忽。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分享新一代免疫療法成為目前治療膀胱癌的新曙光。(圖/公關照) ID-1072297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分享新一代免疫療法成為目前治療膀胱癌的新曙光。(圖/公關照)

臉書、打字、上網(圖/攝影者chia ying Yang,flikr CC License/網址http://bit.ly/2kkVL1X) ID-834307▲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或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而水喝得少、常憋尿也容易讓此癌症找上門。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99097

癌症免疫療法熱度持續延燒,Opdivo 與 Keytruda 發展領先

癌症免疫療法熱度持續延燒,Opdivo 與 Keytruda 發展領先

癌症免疫療法為近年癌症治療最熱門的話題,其推動癌症治療的典範轉移。雖然,癌症治療型疫苗 Proveng在 2010 年即獲核准治療荷爾蒙療法失敗的移轉性前列腺癌,但直到 2014 PD-1 抑制劑 Opdivonivolumab)與 Keytrudapembrolizumab獲准治療黑色素瘤,市場才掀起癌症免疫療法的熱潮。

 

目前癌症免疫療法的發展,從下圖可以看出,仍是以 BMS 的 Opdivo 與 Merck & Co 的 Keytruda 最為火熱,兩款藥品的新適應症快速擴張,截至 2017 年 8 月,Opdivo 被核准的適應症已累積至 10 個、Keytruda 也高達 9 個,數量與速度皆遠高於其他癌症免疫療法產品。

歷年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在美國的新適應症數量

(Source:US FDA;TrendForce 整理)

我們從美國已上市的癌症免疫療法產品已獲准治療之癌症來看(見下表),可以發現泌尿上皮細胞癌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密度最高,其次為黑色素瘤與非小細胞肺癌。從藥物可治療的癌症種類來看,如同上述,以 Opdivo 與 Keytruda 最多。

美國上市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已獲准治療的癌症種類

(Source:US FDA;TrendForce 整理)

Opdivo 與 Keytruda 的適應症能夠擴張如此迅速歸功於 BMS 與 Merck & Co 在臨床開發的大舉投入。以在 ClinicalTrail.gov 網站有登記、且正在執行或預期會執行的臨床試驗統計為例,Keytruda 即有高達 322 個試驗(約佔 33%),其次為 Opdivo 的 254 個試驗(約佔 26%),第三高為 Yervoy,約佔 14%。預期以 Opdivo 與 Keytruda 臨床試驗的數量,將維持充沛的能量支持這兩款藥品未來的適應症擴張(見下圖)。

已上市癌症免疫療法藥品的臨床試驗數量佔比

(Source:ClincalTrial.gov;TrendForce 整理)

最新的進展為 Keytruda 的 KEYNOTE-006 試驗、Opdivo 與 Yervoy 合併療法的 CheckMate -214 試驗結果公布。在 Keynote-006 試驗(NCT01866319)顯示,Keytruda 與 Yervoy 在晚期黑素瘤治療的比較,Keytruda 不論是每 2 週施打或每 3 週施打的組別,其 24 個月整體存活期(OS)比例均顯著高於 Yervoy 的組別(Keytruda:55%/2w,55%/3w;Yervoy:43%)。在本試驗中也確立 Keytruda 相較於 Yervoy 在晚期黑色素瘤的競爭優勢,然而在療程設計上,Yervoy 與 Keytruda 相比有先天弱勢,Yervoy 僅施打 4 劑,而 Keytruda 最長可施打至 2 年,這部分的差異則未在本次試驗與分析中做為控制變因。

CheckMate -214 試驗(NCT02231749)的部分,Opdivo 與 Yervoy 合併與 sunitinib 治療晚期或移轉性腎細胞癌的比較,Opdivo 與 Yervoy 合併組別的客觀反應率(ORR)為 41.6% 高於 sunitinib 的 26.5%,然無惡化存活期(PFS)的差異則未達統計顯著性(11.56m vs. 8.38m, HR=0.82, p=0.03),整體存活期(OS)的數據則尚未成熟。從這個試驗結果目前揭露的數據可以發現,癌症免疫療法間的組合有機會提高反應率,但是對於病患是否能有足夠的臨床效益,還有待更多試驗或更長時間來證實,而 BMS 則期望藉著這個試驗的數據,使 Opdivo 能夠成為晚期腎細胞癌的標準療法。

TrendForce 生技產業分析師指出,Opdivo 與 Keytruda 現為癌症免疫療法的領頭羊,兩者不僅時常被拿出來比較,背後的藥廠 BMS 與 Merck &Co 對這兩款藥物的開發策略也頗有較勁的意味。癌症免疫療法在多間大藥廠持續競逐之下,包含 BMS、Merck & Co、Roche、AstraZeneca、Pfizer、Amgen 等,新適應症將在不同癌種之間持續快速擴張,並伴隨著許多組合療法、OS 數據的成熟,熱鬧可期,預期這未來全球癌症免疫療法市場也將由這些大藥廠所主宰。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http://technews.tw/2017/08/28/opdivo-keytruda-cancer-immunization-therapy/

免疫治療現生機 延長癌末患者存活率、重拾生活品質

免疫治療現生機 延長癌末患者存活率、重拾生活品質

76歲的賴先生罹患黑色素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腫瘤遍布手指頭、右膝窩、肝臟、肺臟及骨骼轉移,就醫時已因腫瘤腫脹只能臥床,收治該病例的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病人初到門診時,身體十分虛弱,但求生意志堅定,家屬亦希望積極治療,經醫療評估及說明後,適合為其施行免疫療法,如今病人笑逐顏開,已可去公園散步。

張義芳表示,賴先生從去年5月開始進行每三週一次的免疫治療,共執行了九次療程,原先只能臥床的他不僅可以自由行走,腫瘤範圍也逐漸縮小至只剩下小手指,體力與氣色都看得到顯著的進步,過去黑色素瘤末期病人5年存活率小於一成,免疫治療問世後,接受治療的病人不但皆可重拾生活品質,更有約20%的病人可維持長期存活。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圖/ingimage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部分病人會因為免疫力功能增強而產生發炎性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腸胃炎、肺炎、肝炎、腎炎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

有鑑於此,馬偕紀念醫院結合血液腫瘤科、肝膽腸胃科、胸腔內科、腎臟內科、內分泌科及皮膚科等專科醫師、護理師等組成「免疫腫瘤治療團隊」,特別的是,團隊中還囊括急診醫學科醫師。張義芳表示,急診醫師加入,更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人產生免疫不良反應的各種變化,做出適當處置。

免疫治療成全球癌症治療趨勢

由於免疫製劑在2010年有顯著的發展與突破,目前免疫療法在台灣已被核准之適應症包含黑色素瘤末期及非小細胞肺癌,國際及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且成效良好之癌症多達二十幾種,除了自體免疫不良的病人不適用此項療法外,大部分癌症晚(末)期病人皆有不錯反應。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須每2至3週接受治療、每月回診追蹤,約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等待身體啟動免疫毒殺癌細胞的機轉。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4/2602765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權威專家解讀免疫療法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權威專家解讀免疫療法

 

我認為,未來10年,免疫療法將會成為許多癌症治療的支柱。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醫生和研究者Padmanee Sharma博士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免疫療法吧。可是,你知道免疫療法究竟是什麼嗎?誰應該考慮接受免疫療法呢?

究其根本,免疫療法就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天然防御系統去攻擊癌症等疾病。

MD安德森免疫療法平台的聯合領導人Padmanee Sharma博士在一次采訪中為大家解讀了免疫療法。

 

采訪內容如下:
讓我們從基本的開始談起,免疫療法是什麼?
免疫療法是一種指導身體免疫系統去識別和清除癌症的治療方法。

它如何起作用?
現在,當人們談論免疫療法時,他們通常在談論免疫檢查點療法。免疫檢查點療法產生於Jim Allison的T細胞研究。T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士兵,是挑大梁的重要角色。這需要兩種蛋白共同作用,作為啟動T細胞的信號。但是,T細胞的工作井然有序,本身也具有關閉信號。經過很短一段時間,T細胞上的信號會導致T細胞關閉,正常情況下,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會阻止T細胞對身體造成損害。

癌症的問題是,到癌變組織生長到足以被免疫系統察覺時,癌變組織就太大了,T細胞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其清除。T細胞可以攻擊癌細胞,但是T細胞關閉後就沒有機會完成其消滅癌細胞的任務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封鎖T細胞的“停機”按鈕,那麼T細胞就能繼續工作並消滅腫瘤。

相比較為傳統的治療方式,比如化療和放療,免疫療法的益處是什麼?
傳統療法針對的是腫瘤細胞,治療的是某種特定類型的癌症,而免疫療法針對的是T細胞,可以治療多種腫瘤類型。

免疫療法的另外一個益處是,作為我們身體裡的一個生命系統,免疫系統一直在不斷地進化和學習。因此,免疫療法的效果不會因為治療的結束而停止。一旦免疫系統學會了識別身體裡的癌症,如果再看到癌細胞,免疫系統會繼續攻擊這些癌細胞。

用免疫療法治療哪些疾病最有效?
到目前為止,已經證實免疫療法對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膀胱癌和淋巴瘤最有效,而且用於治療這些癌症的免疫治療藥物已獲得FDA批准上市。

免疫療法還有望治療哪些癌症?
頭頸癌、小細胞肺癌和卵巢癌。

誰應考慮參加免疫療法臨床試驗?
任何一位癌症患者,不管其癌症處於哪個階段,都應考慮參加免疫療法臨床試驗。我們對許多癌症類型都開展有免疫療法臨床試驗,而且針對的患者群體也非常廣,包括早期癌症患者、癌症已發生轉移的患者、已嘗試過其他各種治療的患者以及還沒接受過任何治療的患者。

近來,人人都在談論精准醫療。那麼,還有什麼能比你自身的免疫系統更具有個性化的呢。最重要的是患者要與醫生討論他們的選擇。他們的醫生才最適合幫助他們查找所有可用的臨床試驗。

免疫療法研究有什麼新動向嗎?
我們仍然不明白為什麼免疫療法對有些患者有非常好的療效,卻對另外一些患者不起作用。於是,我們現在又回到了基礎實驗室研究中來,這正是Jim Allison所做的研究工作。Jim Allison是一位從事實驗室研究的一般研究者,不過他首先在小鼠中對其研究發現開展試驗,然後再對患者進行試驗。

這是一種循環往復。我們將實驗室研究結果應用到臨床試驗中,然後再把臨床試驗結果帶回到實驗室研究中來。這樣,我們就能去了解耐藥機制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您對免疫療法未來10年有何看法?
我認為,不管是單獨使用還是與化療、放療和靶向療法等較為傳統的治療方式聯合使用,免疫療法都將會成為許多癌症治療的支柱。此外,免疫療法也正用於治療多種癌症類型,而不僅僅只有黑色素瘤。

對於正在考慮參加免疫療法臨床試驗的患者,您有什麼建議?
與自己的醫生討論,以權衡風險/療效比和了解免疫療法的毒性和副作用,因為免疫療法的副作用與傳統療法的副作用非常不同。

您還想對廣大患者說些什麼?
我想鼓勵患者讓我們為了研究目的收集血液樣本和腫瘤組織樣本。我們的研究需要他們的參與,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癌症。

癌症醫療新知/接受免疫療法前 你該知道的9個重點

癌症醫療新知/接受免疫療法前 你該知道的9個重點

免疫療法在治癌領域備受矚目,但價格動輒數十、數百萬,想要尋找一線生機該注意什麼?圖/網路資料照

前言:免疫療法在治癌領域備受矚目,吸引各大生技藥廠、醫療機構投入研發,爭相報告試驗結果。但免疫療法價格動輒數十、數百萬,國內也尚未開放施作細胞治療,想要尋找一線生機的病友該注意什麼?

1.目前國內有哪些免疫新療法可以使用?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全球共有3種藥物已獲准上市,可用在包括:無法切除或轉移的黑色素瘤、鱗狀上皮非小細胞肺癌、化療後轉移的晚期肺癌、與轉移性腎細胞癌。

其中,台灣已上市的兩種,目前主要用於黑色素瘤,其他新的適應症還在審核中。

(【註】新藥通常會先以一種適應症申請上市,待其他臨床研究做完後,再陸續增加其他新適應症。因此,藥廠在申請國外許可證時,也會因審核時間造成落差。)

細胞免疫治療:除了參加人體試驗計劃外,國內尚未開放這類治療。因此,坊間若有宣稱可提供類似治療的,目前皆屬不合法。現在也有些公司會仲介病友到已部分開放施作的日本、中國等地接受治療。

不過,近日衛福部已決定修法,讓提出相關試驗計劃的醫療機構,在符合安全性的前提下,開放收治特定病患,專案申請治療。(見《康健雜誌210期》「台灣將開放免疫細胞療法,病友真能受益?」、《民報》「恩慈條款今天上路 癌末患做免疫療法不再怕被當凱子削」)

2.免疫新藥可以取代其他治療嗎?

雖然就理論來說,病人似乎體力愈好愈早期接受治療,效果會較好,但目前的臨床試驗都是針對既有治療皆無效或復發的病人,還無法證實早期免疫治療效果會比傳統治療來得好。因此,現階段不建議將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的唯一治療。

3.如果我的癌症不在新藥的適應症範圍內,可以嘗試使用嗎?

由於目前在許多一、二期的臨床試驗中,新藥對不少癌症看似有些療效,有些病友不免會想在適應症外嘗試使用這類新藥。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未被列入適應症內的癌症,代表還需要更多完整、嚴謹的試驗結果來證明其安全性與療效,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先找主治醫師討論,看看是否有合適的新藥試驗可以參加。

但新藥試驗依照研究目的,會有特定條件限制,例如癌症期別、腫瘤的抗原表現等,也得看病人本身的年齡、疾病史與體能狀況。病人得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後,才能確認是否符合資格。

4.若參與新藥試驗計劃,卻抽到對照組,該怎麼辦?可以退出嗎?

蔡俊明說,其實現有新藥試驗,為了保障病患權益,即使是對照組,也會盡可能採取現有治療的最佳方案。

例如少數情況,接受化療的對照組,被規定不能使用可能效果次佳的標靶藥物。但即便如此,治療過程中,醫療團隊也會持續追蹤病人狀況,甚至因病人病情需要,調整治療。如果真的覺得不滿意,病人也可以在任何一個階段退出。

5. 如何知道哪些醫院有免疫治療相關的試驗計劃?

國內不少醫院都有參與新藥試驗計劃,且所有資訊都會公布在「台灣藥品臨床試驗資訊網」。民眾若想隨時了解最新的免疫治療試驗計劃(包括細胞治療與藥物治療),除了向主治醫師詢問,也可上此網站搜尋。

6.使用免疫藥物是否有什麼副作用?

新藥的原理是放開免疫反應的煞車,使用這類藥物也可能引發病人免疫反應過度,俗稱「免疫風暴」。

可能出現的反應包括:全身性皮膚紅疹、腸炎導致的腹瀉、腦下垂體發炎以及肝毒性等症狀。早期,也有病人在試驗過程中死亡。

其他一些非免疫相關的副作用則包括:疲倦、掉髮、皮膚癢、肝腎異常等,但這類副作用較不嚴重,病人只需配合用藥與適度休息就可改善。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文震表示,免疫機制十分複雜,病人的反應也可能同時牽涉到腫瘤科、風濕免疫科、胃腸科、內分泌科等的問題。加上,目前也有研究顯示,合併使用抗PD-1與抗CTLA-4藥物,病人的存活率、腫瘤反應率都會較高,但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也會增加。

張文震建議,治療時,應盡可能選擇能跨科整合照顧病人、且具有治療經驗的團隊。

7 .接受免疫新藥治療,要治療多久?怎麼知道效果不好?何時可以停藥?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依照病患體重計算所需劑量,並透過靜脈注射給藥。不過,藥物價格不菲,依照劑量計費,平均一個成人完整的療程,至少需要200~300萬不等。

以第一種藥物「益伏」來說,完整的一個流程為3週打一針,共打4次;最新上市的「吉舒達」,則一直使用到疾病惡化為止。

張文震表示,新藥治療過程中,有些病人會一度出現腫瘤變大的「假性惡化」,因此目前多會以3個月為一個療程,等療程完全結束之後才進行評估。若3個月療程後診斷,還是評估發現腫瘤持續惡化,通常只有約4%機率可能是假性惡化。

至於治療後,若發現腫瘤不變或縮小,是否要再繼續使用?張文震表示,就安全性考量,新藥確實可以一直持續使用,但實際狀況還是要依照病人的經濟能力與治療狀況來討論。

8.有什麼檢查可以用來預測治療的效果?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跟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原理不同。臺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台大醫院血液科醫師林建廷表示,後者是針對特定腫瘤抗原而設計,若患者癌細胞的抗原表現不明顯,或根本無相應的腫瘤抗原,治療效果就不好。因此,在治療評估上,可利用這些指標評估是否值得使用。

但在前者的使用上,目前尚未找到具有足夠鑒別力的生物指標。有些研究嘗試比較腫瘤上PDL-1的表現,來預測抗PD-1藥物的效果。但結果發現,陰性與陽性的療效只差約20%,還不足以讓病人藉此決定是否接受治療。

9.無法接受免疫治療,努力增加免疫力有用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劉扶東指出,目前大多數人談的「免疫力」屬於抽象的概念,但免疫機制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反應,要看對應在什麼問題上。而且,重點是要維持「最佳平衡」,而非一味加強或是壓抑。

不過,劉扶東認為,中醫的治療觀念強調把身體狀況變好,就能對抗疾病,從免疫治療的發展來看,其實有些道理。「未來或許中西醫可以一同來發展研究,探討傳統醫學在生理、免疫學層次上的意義,」劉扶東說。

雖然癌症治療不斷有新突破,但新藥昂貴的價格確實也常讓病友及家屬陷入兩難,反而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好的醫療團隊,會與病人清楚說明每個階段的治療意義,分析可能治癒的機率、治療時的生活品質,並共同衡量治療利弊,保持著開放的心境、有良好的醫病溝通,其實是抗癌之路最重要的武器。

www.peoplenews.tw/news/ab5a8c2c-02ec-40c4-8872-a219e5147f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