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有營 便秘超難受? 營養師親授飲食貼士 輕鬆告別便秘

都市有營 便秘超難受? 營養師親授飲食貼士 輕鬆告別便秘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加上工作壓力大,一日三餐大多吃外賣解決,常常沒有攝取足夠的蔬果,以致便秘問題嚴重。但有網民表示在進食大量蔬果後,仍未能正常排便,到底為甚麼常食蔬菜都會便秘?要怎樣吃才可解決便秘?一起聽聽營養師的分享!

撰文:余燕華

何謂「便秘」?
便秘的困擾,相信不少人都曾經試過,排便不暢,以至肚子谷起來,真的令人渾身不舒服。不少人更習慣連續數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而營養師指出當糞便的量過少, 變得又硬又乾,很難排出 ,或大便次數每周少於3次,便算是便秘。

常見便秘的成因 :

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飲水不足或食物中缺乏纖維。
大腸的蠕動欠佳,例如懷孕時胎兒壓迫 大腸、欠缺運動等,都會導致便秘 。
生活太忙碌,沒有時間按時大便。
平時過分倚賴輕瀉劑,沒有養成正常大便的習慣。
一些藥物的副作用。
一些消化系統疾病或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

如果想改善便秘,飲食上有甚麼要注意?

營養師指出成年人每天應攝取至少25克的膳食纖維,多攝取富含纖維之蔬菜、水果及全穀類。並建議每天進食最少兩份水果及三份蔬菜,以促進腸道健康,一份水果約等於一個中型水果(如:橙、蘋果),一份蔬菜約等於半碗煮熟的蔬菜。並建議每天進食的五穀類一半來自高纖維的全穀類食物,如:麥包、麥皮、紅米、糙米、蕎麥麵等。

另外,營養師強調,如突然大量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有機會引起胃腸脹氣、腹脹及腹部絞痛,建議逐漸地增加纖維的攝取量,並攝取足夠水分(每天6至8杯),好讓身體慢慢適應,不宜操之過急。

飲食建議:

作息定時,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可在早上起來先喝水以增加便意,或在早餐後上廁。
每天有適量的運動,促進腸臟蠕動。

 

潘仕寶 Sally Poon ( 註冊營養師 )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營養師協會認可執業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醫院管理局發布《藥物安全》期刊

《藥物安全》期刊

 

二○一九年五月三十一日(星期五) 醫院管理局發布《藥物安全》期刊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今日(五月三十一日)出版《藥物安全》半年期 刊。今期報道於去年十二月舉行的週年藥物安全論壇,這是醫管局提升公立醫 院醫護人員風險管理意識的其中一項重點工作。 最新一期期刊亦提醒同事 SGLT-2 抑制劑需注意的事項,以及口服抗凝血 藥的個案分享,並且介紹新界西醫院聯網如何從險失事件分享經驗及學習。

期刊已上載醫管局網頁供醫護人員分享學習,公眾人士亦可透過以下連結 瀏覽內容 http://www.ha.org.hk/msb

醫管局《藥物安全》期刊每六個月發布一 次,出版日期為逢五月及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下一次出版日期為二○一 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乳癌補骨針-醫生不曾告訴你的三大妙用 | 馬國權醫生

乳癌補骨針-醫生不曾告訴你的三大妙用

Posted by  in Bone Targeted Agent 補骨針

成日聽乳癌病友講「我要打骨針」先發覺,你又要打骨針佢又要打骨針,點解我醫生冇叫我打㗎呢?究竟乳癌補骨針係咩東東?我又洗唔洗打?今次教你「乳癌補骨針-醫生不曾告訴你的三大妙用」,唔好錯過可能救返你一命的補骨針⋯⋯

 

乳癌補骨針是什麼?
叫得做補骨針,顧名思義,就係補補D骨。我地希望透過呢D針藥,強化返D骨骼。

乳癌補骨針三大妙用
「咁乳癌點解要補補D骨?」

 

乳癌病友有兩個情況D骨會弱咗:

1)乳癌骨擴散:D癌細胞去咗骨,自然會慢慢侵蝕D骨,引起骨痛、骨折、同血鈣過高等三大問題。唔好睇輕呢D併發症,好多時骨痛慘過走,血鈣過高亦可以有生命危險。
2)骨質疏鬆[本身已經骨質疏鬆,或者收經後食 抗荷爾蒙新藥環芳香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本身收經後D骨質已經加速流失,即係平時年紀大女性的骨質疏鬆,而家再食埋抗荷爾蒙新藥,佢嘅副作用係搞到骨質疏鬆,即係雪上加霜,鬆上加鬆。

「上面都係兩大情況D骨會弱咗姐,咁又話三大妙用?」

原來骨針仲有一個秘密用法,就係減少復發、延長乳癌患者壽命

「減少復發?延長壽命咁正!?!」

你冇聽錯,經過多年研究,我地開始發覺有某類乳癌病人用咗zometa係長命咗。(Denosumab暫時2019年都仲未有證據有呢個妙用。下面會詳細D介紹咩係zometa?咩係denosumab?暫且唔好理個名住)

「快D講我聽邊類乳癌病人得益,睇下我又啱唔啱洗?」

要收經後(人為收經都計)同埋早期高危復發(可以粗略理解為要化療)嘅乳癌病人,大概有2-3%整體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的增長。
未收經或者晚期嘅乳癌患者係冇呢種效果。

呢三個情況就係副標題所指的乳癌補骨針三大妙用。

 

「咁我都真係要補補D骨喎!可唔可以教我地點補法?」

乳癌補骨針種類

叫得做補骨針,即係針劑黎嘅(成效好過口服藥),而針劑之中,最大路最常見的有兩個選項:

1)Zoledronic acid(Zometa)唑來膦酸

呢款係最歷史悠久嘅藥之一,悠久到專利權都過埋期,所以已經平咗好多,由以前正廠二千幾一針,已經大幅降價到副廠二百蚊一針。佢係以吊針形式落藥(吊三十分鐘以上),所以一般好似化療咁喺日間中心吊,或者私家腫瘤科醫生診所吊。由於佢要睇住個腎功能去調較劑量,所以事前要抽血去驗腎功能。

(同類的雙磷酸(bisphosphonate)吊針以前仲有隻pamidronate,因為當其時zometa仲係好貴,有人因為經濟原因而退而求其次選用pamidronate,而家zometa平咗咁多,pamidronate 可視為被淘汰,所以唔浪費你時間唔講喇)

2)Denosumab (Xgeva適治華/Prolia博力加)地舒單抗

呢款就係新D成效好D嘅針藥,方便好多,打肚皮㗎姐,即係幾秒已經完成,對打完化療冇晒血管嘅病友尤其吸引。另外由於佢係固定劑量,所以事前係唔洗抽血驗腎功能。至於價錢方面,公立醫院Xgeva就三千七百蚊一針,私家就梗係貴D。

 

不嬲呢D藥要自費,不過睇新聞,好似由2019年4月開始,醫管局將佢納入咗藥物名冊,由以往的自費藥物變成專用藥物,至於邊D人要錢邊D人唔洗錢,就靠你地探子喺下面留言回報,始終我已經離開咗公營系統一段時間,政策嘅野唔夠你地update。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另外Xgeva適治華,香港乳癌基金會係有一個100人名額的資助計劃,詳情自己睇https://www.hkbcf.org/zh/patient_support/main/229/

或者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都有頭一年,每針$1300資助,詳情自己睇https://charityservices.sjs.org.hk/uploads/diana/單張/腫瘤科藥物資助單張/XGEVA_SJS_Leaflet_170921a_FINAL.pdf

 

「咁邊一款有效D?」

簡單D講,就係頭兩個用法Denosumab有效D,唔係點賣你咁貴。

在於用喺骨擴散的情況,Denosumab 相比起Zometa,更有效減少乳癌骨轉移引致嘅併發症(骨痛、骨折、同血鈣過高)。

至於用喺骨質疏鬆的情況,Denosumab喺增加脊骨骨質密度方面亦都好少少。

 

「咁Denosumab有效D,點解仲有人揀Zometa?」

主要都係性價比,你睇埋下面幾耐打一次就會發覺,每個月打正廠Denosumab,同每三個月打副廠Zometa,個成本可以差天共地,現實社會唔係人人都可以不計成本追求質素。

另外如果用喺第三妙用延長壽命方面,zometa D數據係成熟D,Denosumab 仲係比較新,冇一D成熟數據去支持咁用法。

 

補骨針多久打一次

「咁要幾耐打一次骨針?打幾耐?」

好視乎邊隻藥同咩原因打:

1)乳癌骨擴散

A)Zometa:傳統係每個月打一次4mg,近年有數據話三個月打一次效果差不多。所以而家會視乎一開始骨擴散嚴唔嚴重同埋係咪痛得好厲害。如果骨擴散嚴重或者痛得好厲害,每個月打直到9個月後,如果情況穩定落黎,就轉每三個月打,無限打。如果骨擴散唔嚴重同埋又唔係好痛,就每三個月打,無限打。
B)Denosumab:120mg (Xgeva)每個月打,無限打。暫時冇數據支持打疏D。

「要無限打咁誇張?」

係咁誇張,因為乳癌骨擴散即使打緊時出現骨折都好,繼續打係有效推遲之後的骨折,所以要繼續打。另外有數據話去到臨走都值得繼續打,因為補骨針有效減低骨痛,等呢段路唔好走得咁辛苦。當然去到某D位,打開zometa的,可以考慮upgrade去denosumab。

2)骨質疏鬆

A)Zometa:本身骨質疏鬆的每一年一針5mg,打三至六年。如果骨質疏鬆係因為抗荷爾蒙藥AI的話,每半年打4mg,打五年。
B)Denosumab:60mg (Prolia)每半年一針,無限打(暫時見到用上十年都仲係有效果)。

3)延長壽命

暫時數據都係支持用zometa,通常每6個月一針4mg,用三至五年。

 

打補骨針有冇副作用

「咁打補骨針有冇副作用㗎?」

常見易處理嘅有血鈣過低,食返D鈣片搞掂。所以如果冇腎石底的,一般醫生都會建議食埋鈣片同維他命D補充劑去預防呢個問題。

唔常見但嚴重嘅有下顎骨壞死(osteonecrosis of jaw),頭一年大概0.7-1.4%度,多過一年就2-3.4%度(呢度D數據係講緊乳癌骨擴散用法,如果用喺骨質疏鬆度,由於劑量輕好多頻率疏好多,個數字會低好多)。由於整牙會增加呢個風險幾倍,所以醫生會叫你開針前搵咗牙醫睇睇先,處理好牙齒問題先開始

 

結語

當你清楚了解到乳癌補骨針的三大妙用、幾時打、點樣打、同有咩副作用,以後就唔洗聽到「我要打骨針」時感到一頭霧水,佢往往係幫你舒緩骨擴散病徵、預防骨質疏鬆發生、同埋救你一命的好朋友。如果想幫手救人,就幫我share篇文出去,介紹呢個好朋友比有需要的朋友識。下次再有好野同你分享時再見,byebye。

 

馬國權醫生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外科專科醫生

【免疫治療】二至四成有療效 副作用致死1% 免疫治療不是治癌神藥

【免疫治療】二至四成有療效 副作用致死1% 免疫治療不是治癌神藥

30/05/2019

對付癌症,化療是毒死癌細胞,標靶治療是點擊癌細胞「死穴」;近年最火熱的免疫治療,不是直接打擊癌細胞,而是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消滅腫瘤,賣點是療效高、副作用少,但藥費高昂。

到底免疫治療能否徹底清除癌細胞?是否癌症病人的靈丹妙藥?有臨牀腫瘤科醫生指出,免疫治療具風險,有1%病人因副作用而死亡,病人切忌過度迷信。

免疫治療是近幾年新興的治癌方法,透過激發自身免疫力消滅腫瘤。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解釋,「正常細胞透過PD-1蛋白與身體免疫系統溝通,『是自己人,不要攻擊我』。」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能辨識敵人並作出攻擊,而淋巴細胞表面有PD-1蛋白,可保護正常細胞免受攻擊。但癌細胞利用此機制來瞞騙免疫系統,扮作「自己人」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就是希望糾正這個弊端」。

治黑色素瘤 較化療效果理想

免疫治療針對PD-1、PD-L1、CTLA-4等不同的免疫檢查點,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蔡清淟解釋,透過藥物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淋巴細胞便可以辨認癌細胞,繼而將它消滅;而CTLA-4抑制劑可以令癌細胞周邊有更多淋巴細胞,「就算身體認出哪些是癌細胞,不夠兵也打不了。說得俗一點,CTLA-4抑制劑是call人來」。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對付黑色素瘤,以往化療效果不理想,「免疫治療是一個突破,五分之一黑色素瘤病人的病情受到控制,存活期達10年」。

混合標靶藥 晚期腎癌療效佳

另外,免疫治療還可以與化療或標靶治療一起使用。以腎癌為例,蔡清淟表示,組合式治療方案效果較理想,同時使用標靶藥及免疫治療,互相有加強作用。腎癌之中,以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最為常見。

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今年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同時採用標靶藥(阿西替尼/Axitinib)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對治療晚期腎細胞癌效果非常理想。861名病人分成兩組作對照實驗,對照組採用舊有標靶藥,實驗組接受阿西替尼及匹博利組單抗。結果發現,實驗組病人的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89.9%,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5.1個月;至於採用傳統治療,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78.3%,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11.1個月。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今年4月批准了匹博利組單抗和阿西替尼,作為晚期腎細胞癌一線治療。

免疫治療目前還可用於治療肝癌、肺癌、膀胱癌;陳亮祖說,概括比較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抗藥性時間,對免疫治療奏效的病人,平均接受治療1年後才出現抗藥性,標靶治療平均9個月,化療平均5至6個月便出現抗藥反應。

 

原文: 明報

陳亮祖醫生

( 臨床腫瘤專科 )

增強免疫力抗癌,吃這個補那個

增強免疫力抗癌,吃這個補那個

讀者Carl 2019-4-23在金針菇抗癌?回應:

林教授您好!
請問現今有任何癌症研究是可以降低復發率或轉移機會嗎?
常聽說對於罹癌患者增強免疫力很重要,因此攝取菇類、或宣稱靈芝有用的人很多,但我的疑問是,癌症之所以會發生不是因為免疫系統無法正常辨識或清除癌細胞的原因? 那增強免疫力抗癌的理論還成立嗎? 謝謝!

 

有關如何降低癌復發或轉移的研究是非常多。但是,這類研究可能跟Carl所想像的,有很大的出入。請看我發表的免疫療法,有假也有真

再來,的確是有一大堆產品,包括什麼菇類、藻類、等等,宣稱可以增強免疫力。但是,就如Carl所擔心的,增強免疫力,不一定就是件好事。

免疫系統對於癌細胞的轉移,的確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角色既可以是救主,也可以是幫兇(請看The immune system in cancer metastasis: friend or foe?)。所以,吃了那些所謂的增強免疫力的東西,說不定會加速癌細胞轉移。

您也一定聽過「自體免疫」吧。免疫系統還會攻擊自身的器官呢(胰臟、小腸、神經…)。所以,免疫系統的正不正常可能是比強或弱,來得更重要。

事實上,所謂的「免疫力」,就只是一個概念。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但卻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測量它的強弱。當一個人很少生病,我們就說他的免疫力很強,當一個人常常生病,我們就說他的免疫力很弱。就是如此而已。

我們有各種方法可以測量心功能,肺功能,肝功能,腎功能,但是就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測量免疫功能。不信的話,請問您有聽過某某人的「免疫力」是60、70、80嗎?

而也就因為「免疫力」聽起來是如此冠冕堂皇,但實際上是如此籠統模糊,所以不肖業者就可以利用它來推銷一大堆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卻是毫無用處的「增強免疫力」的產品。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聽到的,說要做這個做那個來增強免疫力,到底又是啥意思?

其實,說穿了,「免疫力」就是「健康」。身體健康,免疫力就強,身體不健康,免疫力就弱。

我們有很多方法來測量身體健程度,包括脂肪指數,心指數,肺指數,肝指數,腎指數,血糖,血壓,血脂,等等等。如果你這些指數都正常,你的免疫力就很強,如果你這些指數都不及格,你的免疫力就很弱。

免疫力強,得癌的機率就低,免疫力弱,得癌的機率就高。

所以,Carl所問的「增強免疫力抗癌的理論還成立嗎」,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這跟吃這個補那個,是毫不相干的。

請看我之前發表的改善免疫系統?以及飲食能改善免疫系統嗎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口服Glutamine對化療患者有幫助嗎

口服Glutamine對化療患者有幫助嗎

讀者周先生在2019-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關化療的人是否應該服用麩醯胺酸(glutamine)。他說他80歲的母親在化療後,先是出現眼睛乾燥、癢及夜間小腿抽筋,後來又出現雙腳及小腿會麻。醫生有建議要買glutamine來吃,但是他上網查得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265,看到醫生之間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他想聽聽我的意見。

 

Glutamine是合成蛋白質所需的20種氨基酸之一,而它是被歸類為《非必需氨基酸》。也就是說,它是可以在我們的身體裡自行生產,無需從外面(食物)攝取。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身體所生產的Glutamine可能會不足,所以就需要從外面攝取。

化療和電療除了會殺死癌細胞之外,也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有一派學者認為,補充Glutamine應該可以幫助病患修補受損的器官。尤其是在療愈口腔黏膜炎(嘴巴破皮)及胃腸道粘膜破損方面,的確是有很多臨床研究得到正面結果。

但是,讓我感到非常納悶的是,美國兩家癌症資訊巨頭 –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及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居然連Glutamine這個字都搜索不到。頂尖的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也完全不提Glutamine。而另一頂尖的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雖然有提到Glutamine,但卻沒有說要不要補充。

周先生所提供的那篇文章是2014-3-1發表在康健雜誌,其中有說,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呼籲「全面勸止病人使用glutamine」,而原因是有一臨床研究發現,服用glutamine的加護病房病人,死亡率竟然較高。

但是,這篇文章也有引用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的回應,認為那個臨床研究的數據是有瑕疵,而加護病房的病人畢竟是不同於癌症病人。所以,病人如果因化療而出現嚴重的嘴破、拉肚子等症狀,就可以考慮使用Glutamine。但是,若無症狀,就不建議預防性地使用Glutamine。

周先生母親的雙腳及小腿會麻麻的,是因為化療所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那,醫生建議她吃Glutamine,是正確的嗎?

 

我們來看幾篇相關的論文。

2001年Reduction of paclitaxel-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glutamine

結論:Glutamine也許可以降低與高劑量紫杉醇相關的周圍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 然而,需要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的結果來充分評估其影響。

2007年Oral glutamine is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oxaliplatin-induced neuropathy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結論:這些數據表明口服Glutamine顯著降低接受奧沙利鉑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而不影響對化療和存活的反應。(附註:這是一個台灣陽明大學團隊所發表的論文)

2008年Oral glutam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結論:在這些研究中,數據受到小樣本量的限制,並且缺乏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臨床試驗。更大及精心設計的安慰劑對照試驗評估口服Glutamin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必要的。

2009年Long-term glutamate supplementation failed to protect against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of paclitaxel

結論:補充Glutamine不能保護周圍神經免於紫杉醇的毒性。

2018年Effect of Oral Glutamine on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Cancer Patients: An Evidence-Based Appraisal

結論:由於樣本量小,Glutamine影響極小,風險沒有顯著降低,我們不建議常規使用口服Glutamine來預防或減少癌症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症狀。

從以上這幾篇論文可以看出,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口服Glutamine對於化療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會有幫助。

事實上,《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有提供一篇如何應付周圍神經病變的文章。它非但沒有提及Glutamine,而且還說,最有效的辦法是運動和復建。

那篇康健雜誌的文章也有引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姜紹青。他認為口服Glutamine對於緩解末梢神經麻木的機率不高。

我同意這個看法。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癌症另類療法】銀離子水,有效?無害?

銀離子水,有效?無害?

讀者Mr. Wang在2019-4-2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

您好,林教授,我是您的部落格長期訂閱者。我的家人最近買了「高濃度銀離子水」來稀釋食用,其號稱可以治療「泌尿道系統發炎、便秘、肝炎、螺旋幽門桿菌、鼻竇炎、眼疾、耳疾、外傷」,請問這些說法有科學根據嗎?

王先生還附上了一個商品說明,一篇內容農場文章,以及兩個視頻。它們都是在推銷銀離子水。

 

 

銀離子水的英文是 Colloidal Silver Water,也有人把它叫做納米銀離子水(Nanosilver Water)。

這個東西並不是什麼新科技,而是已經存在一百多年了,只不過它原先的用途就只是殺菌(請看一篇2011年發表的論文120 years of nanosilver history: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但是,近年來,不肖業者卻聲稱它可以治百病,連糖尿病、癌症,愛滋病都能治。

不可否認,醫學文獻裡的確是有記載它具有殺菌的功效,但是,所有其他的神效,全都是不肖業者編織出來的。所以,我就不再浪費時間討論它們了。

接下來,我要把重點放在有關它的危險性。這是因為,王先生寄來的那些廣告,文章,和視頻都說它是很安全。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相關的論文都是在談它的毒性。請看:

1999年Over-the-counter drug products containing colloidal silver ingredients or silver salt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Public Health Service (PH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inal rule

這是美國FDA發出的警示:FDA現頒布一項最終判決,規定所有含有銀離子成分或銀鹽的非處方藥品是通常不被認為安全有效的,並且是貼錯標籤的。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正在頒布這項最終法規,因為許多含有銀離子成分或銀鹽的非處方藥產品正在銷售用於許多嚴重的疾病狀況,而FDA並不知道有任何實質性的科學證據表明支持給這些疾病狀況使用銀離子成分或銀鹽。

2013年Medical concern for colloidal silver supplementation: argyria of the nail and face

這是韓國成均館大學皮膚科的病例報告:一位75歲韓國婦女服用銀離子水來治療糖尿病,結果非但沒治好,反而發生皮膚和指甲變黑(銀沉積所造成的Argyria,請看插圖)。

2014年Oral toxicity of silver ions,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colloidal silver–a review

這是一篇綜述論文:根據動物實驗,銀似乎分佈在所有器官中,而在腸和胃最多。 在皮膚中,銀會引起一種稱為Argyria的藍灰色病變。 動物毒性包括:死亡,體重減輕,活動減退,神經遞質水平改變,肝酶改變,血液值改變,心臟擴大和免疫效應。

2015年Colloidal Silver: Dangerous and Readily Available

這是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皮膚科雜誌的簡短報告:儘管FDA在1999年就已經聲明沒有證據顯示銀離子水有效及安全,但是到亞馬遜購物網站卻可以搜索到兩千多款銀離子水產品,其中12款還得到平均4.38顆星的好評(最好的是5顆星)。FDA應當再次重申銀離子的危險及無效。

2016年Pauci Immune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in a patient with T-cell lymphoma and argyria

這是英國倫敦腎臟科中心的病例報告:一位47歲印度裔婦女服用銀離子水來治療淋巴癌,結果非但沒治好,反而出現腎衰竭而需要洗腎。腎臟組織活檢發現銀沉積導致腎絲球體發炎。

2019年Cases of Argyria Associated With Colloidal Silver Use

這是美國FDA兩位醫生及兩位藥學博士發表的論文:FDA共收到16個服用銀離子水引發Argyria的案例(銀沉積造成皮膚變黑),其中一位病患還需要洗腎。

2019年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complex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use of oral colloidal silver as nutritional supplement –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這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血液腫瘤科的病例報告:一位72歲男士長期(10多年)服用銀離子水,被診斷出患有急性骨髓細胞白血病,並伴有復雜的細胞遺傳學異常,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以上7篇論文都是人的案例或綜述。下面是我從數十篇動物實驗論文挑出來較新的3篇:

2017年Oral Exposure to Silver Nanoparticles or Silver Ions May Aggravate Fatty Liver Disease in Overweight Mice(口服銀納米粒子或銀離子可能會加重肥胖小鼠的脂肪肝病)

2018年Silver 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memory impairment induced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銀離子是口服銀納米顆粒誘導記憶障礙的原因)

2019年Alteration in the mRNA express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ileal TNF-α secretion due to the exposur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Sprague-Dawley rats(Sprague-Dawley大鼠銀納米粒子暴露後胃腸通透性和迴腸TNF-α分泌相關基因mRNA表達的變化)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平凡藥的神奇用法

平凡藥的神奇用法

 

60歲的鄭生,3年前確診有骨擴散的前列腺癌,使用了3個類別的荷爾蒙藥,兩個類別的化療藥,失去藥效後,腫瘤變差時來求醫。對於相對年輕就患前列腺癌的鄭生,我為他安排了次世代基因檢測,從腫瘤及口腔細胞身上確認有BRCA2的遺傳性基因突變。

當BRCA檢測4星期後出報告,覆診時發覺鄭生已經有肝衰竭面黃的徵狀,超聲波亦確認肝臟發大,多處位置擴散。

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一般都愛莫能助,因為現有已註冊治療前列腺癌的藥物都需要一定的肝功能水平。這時我為他使用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化療藥物Carboplatin(卡鉑),普遍在前列腺癌以外的癌症使用,主要由腎臟排出體外,不需要經過肝臟分解。一針過後,他不再需要因為骨擴散的痛症而使用嗎啡藥物。3個療程後,前列腺癌指數大幅下降,肝臟超聲波顯示腫瘤受控,最終公立醫院的醫生亦同意在醫院繼續使用該藥物。

BRCA1與BRCA2這兩個基因是屬於抑癌基因。它倆的功能簡單說是當偵測到DNA的破壞時,製造出的蛋白質可參與DNA的修補。當這兩個基因有缺陷時,DNA的破壞就可能無法被完整修補,久而久之可導致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或前列腺癌等癌症。當DNA的單股與雙股(因BRCA突變)修復機制都失效時,使用含鉑藥物(Cisplatin或Carboplatin)的化學治療,能發揮其最大的化療效果,有效殺死腫瘤。含鉑藥物在相關的前列線癌的數據尚未成熟,但對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擴散性乳癌患者,單一使用含鉑的紓緩性化療藥物,功效可達70%至80%。我相信把含鉑藥物用在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前列腺癌患者身上有異曲同工之效,正如鄭生一樣。

當你盡努力找出相關的生物指標,了解到腫瘤致癌基因的規律,便能發掘出一條嶄新的治療道路,將平平無奇的藥物化腐朽為神奇。

 

李宇聰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都市有營 OL界大熱 生酮飲食激速燃脂減重

都市有營 OL界大熱 生酮飲食激速燃脂減重

炎夏差不多來臨,又到姊妹們急切減肥的時候,如果有留意坊間的減肥方法,大概對生酮飲食已略有聽聞。近年,生酮飲食法興起,以高脂肪和適量蛋白質及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法,令身體呈現飢餓的狀態,從而燃燒脂肪產生酮體,達致燒脂減重。不少明星都以此方法減肥,如主持人黎芷珊都表示曾使用「生酮飲食減肥法」,在短短2星期零運動的情況下減去約7磅,極速減肥成功。到底以生酮飲食減重是否人人適合?現請營養師幫大家拆解!

生酮飲食包含甚麼?

•生酮飲食屬高脂肪、中等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模式。
•生酮飲食有不同的比例模式,整體來說,脂肪攝取量佔每天總熱量的60至90%、蛋白質攝取量佔每天總熱量的7至30%、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佔每天總熱量的3至15%
•臨牀上,生酮飲食療法可應用在抗藥性癲癇症的病人身上。

生酮飲食可以減肥?為甚麼?

•生酮飲食可令體重快速減輕,主要是由於糖原分解和水分流失。
•體內脂肪被分解為酮類,作為可用能量。

當研究將生酮飲食與其他飲食模式比較,兩者的蛋白質和熱量攝取相同,生酮飲食對減體脂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優異效果。

 

生酮飲食減重是否人人合適?

不建議用生酮飲食來減肥!如果在沒有醫療監督的情況下服用生酮飲食,可能會對健康構成危險!
有長期病患之人士(如:糖尿病、腎病、高脂血症、心臟病、肝病、胃酸倒流等),不宜進行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有甚麼利弊?

(利) – 令體重快速減輕,但當飲食回復正常時,體重或會容易反彈。

(弊) 生酮飲食限制進食水果、根莖類蔬菜(如:南瓜、番薯、粟米等)、五穀、豆類和奶類,在沒有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生酮飲食可引致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臨牀癲癇症案例分析發現,生酮飲食有機會引起以下的副作用:

•腹瀉、便秘
•噁心、嘔吐
•胃酸倒流
•低血糖
•疲勞、頭痛
•高脂血症(壞膽固醇LDL及三酸甘油脂水平升高)
•代謝性酸中毒
•腎結石
•維他命D缺乏症
•肉鹼缺乏症(疲勞和肌肉無力)
•骨質疏鬆症、骨折
•心肌病(可能與缺乏硒質有關)

最近研究亦指出,奉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增加患心房顫動的風險。由於生酮飲食的餐單十分極端,同時對健康可構成上述的風險,臨牀上不是很多癲癇症患者能長期跟從生酮飲食模式。

 

潘仕寶 Sally Poon ( 註冊營養師 )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營養師協會認可執業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How blending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oost cancer treatment in Hong Kong

How blending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oost cancer treatment in Hong Kong

27/05/2019

When his doctor told him that the sharp pain in his back was stage four lung cancer, Rocky Yiu, 57, could not bring himself to ask how long he had left to live. “It felt pointless asking because they practically gave me a death sentence,” he says.

Five years on, Yiu’s battle continues, aid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hich he believes has helped slow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The number of people diagnosed with cancer in Hong Kong is increasing every year, partly due to an ageing population. In 2016, according to the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under the Hospital Authority, 31,468 new cancer cases were diagnosed locally, while 14,209 Hongkongers lost their lives to the city’s No 1 killer.

Medical experts believe that, when used correctly, TCM might be more ideal than Western treatments for some, and it can play a complementary role in treating the condition for others. This has led to calls for more collaboration involving both forms of medicine.

Although Yiu had received 25 rounds of electrotherapy, nine months’ worth of targeted therapy and four cycles of chemotherapy, all failed to shrink the tumour in his lung.

By the time he completed the fourth cycle of chemotherapy, the tumour had grown from 5cm to 8cm. Yiu stopped all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but continued with TCM, which he had been using to manage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cancer treatment.

“Targeted therapy left my skin so sensitive that I couldn’t use warm water in the shower, not even during winter. TCM helped reduce the sensitivity, and also helped me manage the pain, constipation and tingling sensations from Western treatments,” he says.

During a check-up in 2016, six months after he discontinued chemotherapy, his doctor noticed that the growth had shrunk back to 5cm. Yiu credits TCM with the good news.

Although his prognosis still looks bleak – the cancer has spread, causing him pain in his bones and constipation – he says TCM has kept the more dire consequences of his illness in check.

Yiu’s TCM practitioner Tina Lee, who works at Tung Wah Hospital, says that because his cancer was advanced, her treatment plan was to help him improve his quality of life, and to counter some of the toxins left from the chem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TCM is about promoting overall heal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boosting the body’s ability to heal to achieve harmony and balance,” Lee explains.

“But TCM has its limitations. We can’t determine whether a person has cancer just by taking their pulse or asking them a few questions. Patients are always diagnosed by Western medical methods, such as blood tests, biopsies and scans.”

Dr Liu Yulong, principal lecturer at the Baptist University’s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adds: “We wouldn’t encourage patients to rely solely on TCM for cancer, unless they are very old or too weak to endure conventional cancer treatments, such as chemotherapy.”

Liu says TCM could help some patients complete their Western treatment as planned. “TCM can help them manage their side effects so they can finish their cycles on time, which is essential to recovery.”

Dr Chan Leung-cho, a specialist in clinical oncology, agrees. He says TCM can help relieve nerve problems and dry mouth resulting from chemotherapy.

Chan and Liu both practise at 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Dr and Mrs Michael S.K. Mak Integrated Chemotherapy Centre, which has been offering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services since 2012. Both doctors have served some 400 patients.

Chan believes clear and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CM practitioners and doctors is key to designing a successful integrated treatment plan for patients.

“Doctors of Western medicine are often worried something might go wrong if their patients also take TCM because they don’t know much about it – I don’t either. And patients may not be able to properly convey the kinds of treatment they’re undergoing.”

While Chan warns that patients can run serious risks if they withhold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TCM treatment from doctors, both he and Liu agree that Hongkongers could benefit from more direct collaborati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2014, the Food and Health Bureau launched the 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Pilot Project to study the operations at government hospitals.

The findings of the programme would help officials formulate the model for the city’s firs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which is expected to open in late 2024.

“We want to show patients that integrated medicine can help them, and convince sceptical Western doctors that TCM can help their patients.

“It’s not about choosing sides, but what we can do for patients,” Liu says.

Yiu’s TCM practitioner Lee says she thinks this could also help patients identify trustworthy TCM practitioners, instead of turning to expensive and unlicensed healers.

“On the mainland, there are many hospitals with integrated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al services. I think Hong Kong should follow its example.”

As for Yiu, he is trying to find hope in the time he has left.

“Sometimes I get better, which gives me hope. Then the pain comes back. I know it’s too much to ask for a miracle. All I can do now is treat every day as a reward.”

 

原文: 南華早報

陳亮祖醫生

( 臨床腫瘤專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