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 帶來肺癌新希望

免疫治療 帶來肺癌新希望

文: 臨床腫瘤科專科蘇炳輝醫生

肺癌是香港的頭號癌症殺手,大致可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前者多由吸煙所致;後者則有否吸煙習慣亦有機會患上。由於本地煙民人數持續下跌,現以非小細胞癌的個案居多,約佔整體的85%。在非小細胞癌中,較常見的有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及大細胞癌三大類,前兩類共佔約90%,並以肺腺癌最為常見。

不少人都認為,肺癌與吸煙有著莫大關係,其實在非小細胞癌當中,不論是否煙民,肺腺癌皆屬最常見的肺癌類別;香港的肺腺癌患者當中,有40至60%為EGFR基因變異,餘下的則可能存在其他基因變異。

 

臨床腫瘤科專科蘇炳輝醫生

確診個案多為晚期

肺癌死亡率高,主因是肺部容量較大,病變初期未必能察覺,直至情況變得嚴重,症狀開始出現時才得悉病況,故確診時往往較晚期。至於少數的早期確診個案,多數是於定期體檢時發現,一般會接受手術治療。若已出現淋巴擴散,或須配合化療。假如不適宜做手術,仍可進行大劑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如果腫瘤較大、淋巴擴散至二期階段,患者便須同時接受手術及化療。

一旦到了第三期階段,就要視乎情況,決定能否動手術,再配合電療及化療。部分人會先接受電療及化療縮小腫瘤,以提升手術成功率。不過,若然腫瘤去到鎖骨等遠端位置,便會選擇化療或電療,又或是兩者結合的療程。四期患者則要視乎有否基因變異,可能會使用標靶藥物或接受免疫治療及化療。

免疫治療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昔日,無法做手術的三期患者,僅可接受化療及電療,並持續觀察病情。隨著免疫治療誕生,令這類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得以從半年延長至17個月。曾採用電療及鉑類化療的人士,都可接受此類治療。值得一提的是,現時三期肺癌已細分至3A、3B及3C期,有助醫者制定更適合的治療方案。另外,四期患者也有機會接受化療同時進行免疫治療。

要了解免疫治療的原理,首先要了解身體細胞。白血球細胞中的T細胞具吞噬癌細胞的能力,惟「聰明」的癌細胞會分泌出PD-L1蛋白,結合T細胞上的PD-1 蛋白,令T細胞無法作出攻擊。而免疫治療藥物就能阻擋PD-L1蛋白及PD-1蛋白的結合,令T細胞再次恢復功能,讓身體識別及消滅癌細胞。

現時,有研究指免疫治療可望提早使用,又或能配合血管阻截劑、化療或標靶藥物,以達更佳的治療效果。不過,有關治療面世約3至4年,相關的臨床效果不俗,但仍需再觀察一段時間。事實上,化療本身副作用大,免疫治療則相對輕微,患者僅會有疲倦、皮膚紅腫、痕癢或作嘔欲吐等情況,對生活質素影響較少。

 

ref:

  1. J. Antonia.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SCLC. N ENG J MED 25 Sep 2018

 

臨床腫瘤科專科蘇炳輝醫生

 

以上資訊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醫生提供
以上資訊由阿斯利康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診所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本中心除了致力進行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外,更是香港首間由中醫及西醫教授共同管理的診所。

我們將藉著中醫、西醫之間緊密的溝通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創建和整合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務求能提升臨床療效之餘,同時迎合社會對優質、安全的醫療需要,為社會帶來更優越的診療服務。

中西醫服務範疇 – 簡介

中西醫學皆博大精深,而香港既具有國際級水平的西方醫療優勢,亦擁有大量優秀中醫人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正好為香港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一個理想平台,加強中西醫療團隊的合作及溝通。在此平台下,雙方可以檢閱病人病歷、了解中醫及西醫兩者的診斷,以及討論治療進度,以發掘更佳的治療方案。

目前本中心現正就中風復康、腰背痛等疾病,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計劃」,務求能集中、西醫學所長,於指定病種上訂立可行而療效更佳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本中心冀望中風復康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計劃可於2015年底提供服務。

相關網站連結: http://www.hkiim.cuhk.edu.hk/imc/tc

政府公布本港首份癌症策略

政府公布本港首份癌症策略
1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中)、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左二)、醫院管理局總監(聯網服務)高拔陞醫生(右二)、食物及衞生局研究處總科研評審主任馬紹強醫生(左一)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醫生(右一)今日(七月二十六日)公布《香港癌症策略》。
1
     政府今日(七月二十六日)公布《香港癌症策略》(《癌症策略》),透過訂定工作優次和方向,減輕癌症對本港帶來的負擔,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和提高他們的存活率。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致力加強癌症防控工作,《癌症策略》是本港首個就癌症防控工作而制訂的全面計劃,目標是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向有需要人士提供有效和適時的癌症篩查及治療,及向癌症康復者和其照顧者提供可靠的存活支援服務。

她說︰「《癌症策略》在政策層面對焦癌症防控工作,並與政府致力發展基層健康醫療的方向一脈相承。我們透過以人為本的措施、資源上的配合,以及與社區夥伴合作,加強預防癌症和為受癌症影響的市民紓緩其痛苦和焦慮。」

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二○一八年奪去超過14 000人的生命(臨時數字),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鑑於本港癌症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的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會)參考了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國際間做法和本地實際情況,整合和完善一套全面的癌症防控策略。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前排中)、署理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衞生)陳偉基(後排左三)、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前排左三)、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前排左四)、醫院管理局總監(聯網服務)高拔陞醫生(前排右四),以及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劉詩敏醫生(前排左一)、郭寶賢醫生(前排左二)、袁家兒醫生(前排右一)、鄭志堅醫生(前排右二)和梁憲孫教授(前排右三),聯同相關政府人員今日(七月二十六日)在《香港癌症策略》記者會合照。


《癌症策略》提出的方向包括減少癌症風險因素和提供實證為本篩查;及早發現和診斷;提供適時及有效的治療;加強對癌症康復者的存活支援;提供紓緩治療及臨終護理;投放資源在科技上;加強相關決策局、政府部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與社區團體和民間社會之間的合作;以及加強監測和研究能力,以期達致防控各類癌症的目標。

陳肇始教授說:「推行《癌症策略》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誌着我們矢志攜手對抗癌症,而非意味着終結或開始。我感謝委員會委員、多位專家和專業人士、不同團體和機構代表,為準備《癌症策略》提出的真知灼見和付出的精力。我期望各界人士繼續支持落實推展《癌症策略》的各項工作。」

政府預期在二○二五年或之前就七大範疇,包括癌症監測、預防和篩查、及早發現和診斷、適時及有效的治療、科技與支援、存活及紓緩治療,以及癌症研究達到一系列階段性的成果。詳情請見附件。

委員會於二○○一年成立,成員包括公私營界別的癌症專家及醫生、學術界人士及公共衞生專家,就制訂癌症預防及控制策略提出建議,並督導涵蓋癌症預防及篩查、治療、監察和研究等工作的方向。

《癌症策略》已上載至食物及衞生局網頁,網址為www.fhb.gov.hk/cn/press_and_publications/otherinfo/190700_hkcs/index.html。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7時45分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
回顧與前瞻

會長﹐勞思傑醫生﹐2009 – 2011

發展過程

二次大戰後﹐本港對充足﹑優質的醫療服務需求慇切﹐當時醫學界先驅認為﹐本港實在需要成立新醫療組織﹐一方面致力推廣有關醫療的教育及知識﹐另一方面集合各專業團體的力量﹐統籌有關工作。這個聯會概念﹐不止獲得醫學界鼓勵﹐更得到當時香港政府的醫務衛生署及港督戴麟址爵士鼎力支持。

聯會工作小組主席伊菲璐教授 (Professor C.Elaine Field) 以及幾位熱心會員﹐是創立本會的功臣。本會正式成立于1965年2月18日﹐並由羅理基爵士 ( Dr.the Hon.A.M.Rodrigues) 出任首屆創會會長。香港中華醫學會 (即現在香港醫學會前身) ﹐英國醫學會 (香港分會)都是本會創辦會員﹐而其他醫學及有關醫療機構﹐也紛紛加入成為會員。

自成立以來﹐本會得到歷屆香港總督及現任特別行政區長官的支持﹐並在邁向目標﹐實踐承諾的里程上給予不少鼓勵及指引﹐實在是本會的榮幸。這也標誌著香港政府跟醫學界一直合作無間﹐共同為香港美好﹐健康的明天努力。

聯會在過去十年創始以來﹐透過政府的大力支持﹐獲得建立正式會址。1970年更出版印製了本會首份「醫務指南」。1986年獲正式登記為有限公司﹐擴闊了其活動和服務範圍。

現況

時至今日﹐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屬醫學專業組織﹐會員包括醫學﹑牙科及專職醫療專科學會。 會員數目由最初的12名﹐增至現今之127名 (70名普通會員﹐55名聯繫會員及2 名學生會員)﹐ 當中包括超過 50,000 位專業人士﹐分類如下﹕

  1. 代表各專業範疇利益的機構 (Bodies representing the interest of their respective professions)
  2. 醫學專科學會 (Speciality societies)
  3. 醫學分科學會 (Subspecialty Societies)
  4. 醫療程序專科 (Procedural sub-specialties)
  5. 醫務行政人員組識 (Health Administrative Groups)
  6. 護士及助產士 (Nurses and Midwives)
  7. 治療師 (物理﹑職業及其他) (Therapists-Physical, Occupational and others)
  8. 藥劑師及製藥業 (Pharmacologists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9. 醫學化驗師 (Medical Technologists)
  10. 營養師 (Nutritionists)
  11. 醫學法律專家 (Medical Legal Specialties)
  12. 業內之興趣小組 (Interest Groups within the profession)﹐ 以及
  13. 業內之友好小組 (Fraternity Groups within the profession)

 

至今本會已有自置物業﹐並出版刊物。現時本會發展已具規模﹐為香港醫療服務﹐市民健康﹐會內各科之間的福利﹐合作及團結作出貢獻。與此同時﹐本會奉行不介入政治事務﹐避免在角色和工作上與會員重複。並與其他有代表性的各醫療團體一起維護香港的專業水準﹐品質保證﹐及個別專業團體的權益等。

 

承諾

1999年2月25日﹐本會的董事會 (Council) 通過以下的使命及誓章﹐成為本會以後對會員及廣大市民的正式承諾﹕

 

理想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為肩負起專業團體的代表而努力不懈﹐積極統籌香港特區內有關醫學﹑牙科﹑專職醫療團體的活動﹐並聯絡世界各地的有關專業團體。
任務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致力提供領導及制定機制﹐以提供各會員學會籌辦活動﹐籍此向外推廣業內的專業權益﹐團結會員力量﹐以及為香港醫學﹑牙科﹑專業醫療人員的共同理想奮鬥。
宗旨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以醫學﹑牙科﹑專職醫療團體的共同利益﹐以及會內各學會個別的利益為最高原則﹐並會盡一切能力﹑資源﹐竭力維護﹐加以推廣。

 

 

管理階層

全體會員大會 (General Meeting) 乃本會之最高權力機構﹐由各會員學會代表組成﹐負責維護及修改會章﹐制定政策﹐推選主任委員及執行委員會委員﹐委任本會法律及核數顧問﹐審閱年報﹐以及監察會內一切主要活動。
董事局負責管理及監督會內事務﹐成員包括﹕

  1. 會長
  2. 第一及第二副會長
  3. 秘書長及財務長
  4. 剛卸任會長
  5. 執行委員會會員十四名
  6. 每個創會會員的代表兩名
  7. 每個普通會員的代表各一名
  8. 每個聯繫會員的代表各一名

 

本會的執行委員會 (Executive Committee) 負責執行董事局的政策及決定﹐並處理會內日常事務﹐成員包括﹕

 

  1. 會長
  2. 第一及第二副會長
  3. 秘書長及財務長
  4. 剛卸任會長
  5. 十二名代表普通會員的委員會委員
  6. 兩名代表聯繫會員的委員會委員

 

現時本會有十個常務委員會 (Standing Committees) 負責會內不同工作﹕

 

  1. 財務委員會 (The Business & Finance Committee)
  2. 教育委員會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3. 外務委員會 (The External Affairs Committee)
  4. 內務委員會 (The House Committee)
  5. 會員事務委員會 (The Member Relations Committee)
  6. 出版委員會 (The Publication Committee)
  7. 秘書處 (The Secretariat Committee)
  8. 社交康樂委員會 (The Social Committee)
  9. 福利委員會 (The Welfare Committee)

 

聯會亦建立一套聯繫網絡﹐緊密地聯繫會內眾多會員以及會員學會內個別成員﹐此計劃包括委派執行委員會委員﹐專門負責與其代表會員學會的代表聯繫。而最近成立的會員事務委員會便是專責照顧各會員的需要﹐更是為促使會員投入參與本會發展及運作的另一途徑和目標。

聯會獲得以下兩個顧問委員會支持﹕

 

  1. 政策與發展顧問委員會 (成員包括會長﹐主任委員以及各位聯會前任會長)
  2. 企業財務顧問委員會 (成員包括財務長﹐主任委員及外界金融專家)

本年度活動項目

本會現時及未來一年舉行的活動項目包括﹕為專業及公眾人士舉辦的多種教育活動﹐例如每年一度與多個會員學會合辦的學術研討會﹐與中華醫學會合辦的雙邊學術會議。 福利項目如觀光旅遊﹑保險計劃﹑信用服務等﹔香港醫訊月刊提供詳盡專業及其他活動時間表﹐以及學術和消閑閱讀資料﹔社交和興趣小組活動﹐以及每年重點項目﹕聯會周年晚宴。香港醫務指南更已成為本聯會出版的主要刊物﹐因其內容包括醫學﹑牙科學﹐以及其他個人﹑專業及醫療機構方面的珍貴資料﹐成為本港醫學界重要的參考書目。 1999年﹐本會成立了聯會基金﹐本會未來籌辦的另一重點活動項目﹐將會是籌款活動﹐其任務乃是推廣聯會工作﹐並增強其對公眾醫療和保健方面的貢獻。

未來動向

在業內和國際專業機構﹐與及公眾間逐漸獲得認同與支持﹐同時又正於醫學界迅速發展﹐本會仍然會經常不斷檢討未來路向及工作﹐以迎接挑戰。2000年本會創辦了一個新網頁﹐便是朝著此方向努力的重要引證。

自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面對香港醫學專科認可及教育工作﹑各種醫學及健康衛生專業知識逐漸的更新﹑醫務管理及公眾期望的演變﹐本會有周詳策略及計劃迎接這些轉變和挑戰。其中會員的積極參與﹐無疑是本會邁向成功的重要元素及動力。因此我們相信這些原則和貢獻肯定會使本會昂然迎接新禧年的開始。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

網站連結 : http://www.fmshk.org/fmshk.html?id=14

香港醫務委員會

關於我們

醫務委員會是為促進醫生專業水平而成立,旨在保障病人,提升醫生的道德操守,並建立及秉持醫生崇高的專業標準。根據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醫生註冊條例》(香港法例第161章),醫務委員會獲賦予權力,處理醫生的註冊事宜,籌辦執業資格試,制訂專業守則及指引,以及就公眾作出的申訴,以既定機制對醫生進行紀律處分。

能夠擔任醫務委員會主席,本人深感榮幸。在專業自主和自我規管的原則下,本人及其他委員會竭力履行醫務委員會“行公義,守專業,護社羣”的使命。

本網頁提供了相關資料及參考文件,冀能助您更了解醫務委員會如何透過註冊及紀律處分制度規管醫生的執業及專業操守。如對本網頁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提出。

祝網上旅途愉快!

.
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 劉允怡教授,SBS

 

香港醫務委員會

網站連結: https://www.mchk.org.hk/tc_chi/aboutus/welcome_message.html

 

香港醫學會

香 港 醫 學 會 前 身 為 香 港 中 華 醫 學 會 , 成 立 於 1920 年 , 其 宗 旨 為 維 護 及 提 高 香 港 醫 學 執 業 水 準 , 及 在 香 港 所 有 註 冊 醫 生 中 , 不 論 種 族 、 膚 色 或 信 仰 , 培 養 友 好 的 專 業 及 社 交 關 係 。

作 為 香 港 醫 學 界 的 喉 舌 , 本 會 提 名 會 員 參 與 各 醫 療 機 構 、 有 關 法 定 及 非 法 定 機 構 事 務 , 包 括 香 港 醫 務 委 員 會 、 香 港 吸 煙 與 健 康 委 員 會 ( COSH ) 、 藥 劑 業 及 毒 藥 管 理 局 等 。

醫 學 會 由 全 體 會 員 選 舉 出 來 的 會 董 會 管 理 。 有 大 約 30 個 常 務 委 員 會 協 助 會 董 會 監 督 在 醫 療 專 業 、 會 員 福 利 及 公 共 衛 生 教 育 等 各 方 面 的 事 務 。

香 港 醫 學 會 擁 有 超 過 10,000 名 會 員 , 佔 香 港 註 冊 醫 療 執 業 者 的 大 比 數 。 無 論 在 本 地 或 國 際 , 香 港 醫 學 會 均 代 表 著 香 港 醫 學 界 。 香 港 醫 學 會 是 世 界 醫 學 會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及 亞 洲 及 大 洋 洲 醫 學 組 織 聯 盟 (Confederation of Medical Associations in Asia & Oceania) 的 會 員 , 與 國 際 醫 療 組 織 緊 密 聯 絡 , 交 流 意 見 、 經 驗 及 專 業 課 題 。

此 外 , 香 港 醫 學 會 與 國 內 的 中 華 醫 學 會 每 年 均 有 互 訪 , 促 進 友 好 關 係 及 兩 地 醫 療 發 展 的 溝 通 。

為 實 現 其 「 維 護 民 康 」 的 箴 言 , 達 致 為 社 會 服 務 的 目 標 , 香 港 醫 學 會 一 貫 積 極 向 公 眾 傳 播 醫 學 知 識 。 公 眾 衛 生 教 育 計 劃 , 由 一 百 餘 名 志 願 醫 生 參 與 多 項 活 動 , 包 括 公 眾 衛 生 教 育 新 聞 發 佈 會 、 電 台 醫 學 節 目 、 電 視 醫 學 節 目 、 公 眾 衛 生 講 座 及 展 覽 以 及 印 製 教 育 宣 傳 冊 。

近 年 來 , 醫 學 會 大 力 倡 議 器 官 捐 贈 並 組 織 器 官 捐 贈 活 動 。 現 已 建 立 一 電 腦 化 器 官 捐 贈 者 登 記 冊 , 並 連 接 至 香 港 所 有 器 官 移 植 中 心 。 醫 學 會 還 經 常 舉 辦 展 覽 及 教 育 活 動 , 協 助 宣 傳 器 官 捐 贈 觀 念 。

醫 學 會 向 會 員 提 供 豐 富 的 娛 樂 設 施 , 例 如 俱 樂 部 、 會 議 室 等 。 此 外 亦 每 月 出 版 會 員 通 訊 , 報 告 學 會 的 活 動 並 評 論 有 爭 議 的 醫 學 問 題 , 以 加 強 會 員 與 會 董 會 之 間 、 會 員 與 會 員 之 間 的 溝 通 。 為 鼓 勵 學 術 學 習 與 研 究 , 醫 學 會 向 會 員 發 佈 季 刊 , 刊 載 會 員 的 學 術 論 文 及 公 佈 會 員 的 學 術 研 究 成 果 。

使 命

香 港 醫 學 會 成 立 於 1920 年 , 匯 集 了 在 香 港 執 業 和 服 務 市 民 的 會 員 醫 生 , 主 要 目 的 是 促 進 醫 療 界 的 福 祉 及 提 昇 市 民 的 健 康 水 平 。

醫 學 會 現 有 會 員 7,000 多 名 來 自 醫 療 界 各 個 部 份 , 是 醫 學 界 同 業 的 喉 舌 , 並 為 會 員 傳 遞 世 界 各 地 有 關 醫 生 專 業 操 守 及 各 項 醫 學 課 題 的 資 訊 。

香 港 醫 學 會 , 會 徽 誌 有 箴 言 : 「 維 護 民 康 」 , 以 此 表 彰 照 顧 病 人 是 醫 生 的 天 職 , 並 以 倡 導 此 信 念 為 傲 。

香港醫學會

網站連結: https://www.thkma.org/home.php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

學會簡介 

宗旨及目標

  1.  探索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促進中西醫結合的發展。
  2. 促進中醫及西醫臨床及學術交流,實踐發揚中西醫結合應用在臨床及人民健康上。
  3. 促進中西醫結合的學術與科研策略的發展。
  4. 拓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工作及範圍,發揚中西結合醫學的優點及成就。
  5. 組織、鼓勵、支持及協助研習及培訓中西醫結合的學術與技能。
  6. 與其他科學及學術團體聯合營造中西醫團結合作的平台及方式,互相學習。

歷史及檔案 (按圖放大 ​)

 

​會務委員會

政委員 (2019-2021年度)

會長:柯加恒醫生
副會:沈劍剛教授、謝萬里醫生、林志秀教授
榮譽書記:鍾麗丹教授
榮譽司庫:葉維晉醫生
 
委員
 
陳錦華醫師
陳宇齡先生
程月玲女士
林騁兵醫生
劉玉麟醫生
李敏教授
羅德慧教授
蘇子謙醫生
胡志遠教授
楊珍珍醫生

前任會長

卞兆祥教授

顧問

榮譽會長

周肇平教授
高永文醫生
黃譚智媛醫生
余秋良醫生
 
學術顧問

陳可冀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前會長)
陳凱先教授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院長)
張大釗教授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委員)
許家傑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西方醫學中心主任)

名譽顧問

陳家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梁卓偉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勞力行教授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呂愛平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梁挺雄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榮譽贊助人

李達三博士
黃乾亨博士
馬墉傑先生
江永安先生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

網站連結: https://www.hkaim.org.hk/3931838913.html

好書分享- 《生死教育講呢啲》

《生死教育講呢啲》明窗出版社
#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 編著

.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啲!
 

好書分享-《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

《你個醫療制度壞咗呀!》

內容簡介  
人手:冇!
床位:冇!
配套:冇!

香港自詡文明進步,為甚麼醫療系統千瘡百孔?

當他們能醫不自醫……

制度崩塌,港人有病難治?
醫護發聲,誓要逆轉命運!

廿五篇醫療工作及病患對醫療制度的批判及控訴

作  者 公共衞生研究社
系  列 流行讀物/社會科學
出版 社 白卷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書  度 14.5 cm x 20.5 cm
頁  數 184頁
釘  裝 平膠裝
國際書號 978-988-79044-1-0
書  價 HK$98

婚後確診罕見癌 治療九年未放棄 (CIPSF-18023)

婚後確診罕見癌 治療九年未放棄 (CIPSF-18023) 

2010年,家家的人生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改變——她與拍拖五年的男友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結婚的大日子過了不久,家家便被確診患上罕見癌症——室管膜瘤。家家的情況令醫護人員束手無策,9年以來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案,仍未能有效持續地控制病情,但家家從未想過放棄,任何可能都希望繼續嘗試。

 

誤以為肝癌 開刀發現罕見癌

婚禮舉行之前,家家已經常持續高燒不退,右腹亦感到痛楚,最初檢查發現了肝臟位置有一很大的腫瘤,要立刻動手術切除。怎料開刀後才發現,原來腫瘤位於右邊腹腔與橫隔膜之間,腫瘤的體積大得壓住了肝臟,需安排另一次手術切除腫瘤。之後醫生再次做手術切除腹腔最大的腫瘤,並為家家換上了人工橫隔膜,但同時發現了家家的肺部亦有腫瘤。

全球罕見鮮有案例 治療方案不明

由於家家的病情罕見,醫生找不到到可參考的案例,以提供可行的治療方案,醫生表示只能試行用藥。2010年至2019年間,醫生嘗試讓家家使用不同的藥物治療,亦分別於2013年及2019年接受了肺部的放射治療。儘管已用過五種不同的化學藥物及標靶藥物治療,但仍未能有效持續地控制病情,家家最擔心的不是治療有多辛苦,她最害怕醫生對她說「由於沒有文獻可以參考,不敢胡亂用藥,不會再嘗試治療。」9年來家家肺部的腫瘤一直擴散,每種化療藥物都不過一年已無效,唯獨一種標靶藥物持續使用了5年半,但最近已出現抗藥性反應,需要轉用另一種自費的標靶藥物。

 

 

長期接受治療 醫療費用高昂

家家自從確診後,因需持續接受治療及疼痛,常要臥床休息致未能工作,只有丈夫一人的收入維持家庭,而且多年來亦已用了數十萬元於醫療費用,實在難以繼續負擔藥費。現時香港沒有為室管膜瘤病人提供該藥物的資助計劃,每星期的藥費接近$5,000,每月藥費開支超過$20,000。但家家尚有一絲希望都不願放棄,她覺得很慚愧的是多年以來,丈夫、父母、姊姊都一直不辭勞苦地照顧和支持她,而她自己卻無能為力,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勇敢面對,所以無論如何她都一定要堅持下去,盼望社會有心人士伸出援手。

 

檔案編號:  (CIPSF-18023) 

捐款項目名稱:  婚後確診罕見癌 治療九年未放棄

 

善長捐款方法:

點擊以下可選用之捐款方法,頁面將會自動連結到捐款協辦單位網頁內. 

信用咭 網上銀行 網上繳費靈 便利店
Paypal 銀行轉賬 電話繳費靈 支票

 

捐款協辦單位 : 「意贈慈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