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前沿】乳癌女性的福音:保乳手術+T-DM1

 

 據美國癌症學會官方期刊發表的《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在女性中,乳腺癌發病率(24.2%)和死亡率(15%)最高,佔據榜首,成為“女性頭號殺手”!

 

乳腺癌是“女性頭號殺手” 

2018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此數據來源於2017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的全國31省、市自治區腫瘤登記處2014年的惡性腫瘤登記資料),數據顯示:女性方面惡性腫瘤發病首位即為乳腺癌!

幸運的是,在2018年英國頂尖醫學雜誌「The Lancet」(中文名《柳葉刀》)發表的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變化趨勢監測研究報告中顯示:中國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相對較高(約80%),並且逐步提高。

先進的治療方案是生存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時還提升了廣大女性的生活品質。

 

保乳手術,捍衛女性尊嚴!

 出於人性化角度考慮,乳腺癌患者並不希望切除乳房。保乳手術作為先進的治療方案,為女性帶來福音,療效好的同時,捍衛女性尊嚴!

目前,我國保乳手術占整個乳腺癌手術的30%左右。但保乳手術有一定的適應症:腫塊的大小、離乳暈的距離及個人意願都有關系。

如果腫塊在乳腺的邊緣,且比較小,患者有強烈的保乳意願,而且是單發的腫塊,此類患者完全可以保乳手術,也能起到跟乳房切除相同的療效。若腫塊比較大,而且在乳腺的中央區,需進行乳腺的改良根治,切除乳腺。

 

HER2陽性乳腺癌有效低毒新方案:T-DM1

 HER2陽性占全部乳腺癌的約20%,我國每年新發的乳腺癌患者約30萬,其中有1/4的患者為HER2陽性,該類型乳腺癌侵襲性較高、結局差。

儘管可以採用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拉帕替尼、來那替尼等,給了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巨大的希望和更多的選擇,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對藥物沒有回應,或是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對藥物產生了耐藥性,可以用T-DM1作為第二線的治療手段(2013美國FDA獲批),該藥物的副作用一般比較小,既能控制腫瘤,患者也不會太辛苦。

T-DM1除了在轉移性乳腺癌的情況下,作為第二線治療是有效的,在早期乳腺癌有數據顯示也同樣有效。KATHERINE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患者用新輔助治療在做手術後,乳腺腫瘤未能完全清除的情況下,T-DM1比標準方案更加有效,可以顯著降低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復發風險。

2019年5月31日至6月4日,第55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在美國芝加哥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為“醫患愛患,以患為師(Caring for Every Patient, Learning from Every Patient)”。大會彙聚了世界各地的乳腺癌領域權威專家。會議最新的研究表明:T-DM1在新輔助治療有可能也可以試用,但需要更多研究成果去確認這項用途。

 

選擇權威專家及先進醫療機構

 最新研究成果及先進的治療方案無疑為走投無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選擇和希望,但是這些前沿藥物和先進治療方案只有權威的乳腺癌專家才瞭解。因此,患者在選擇前一定要諮詢權威專家。希愈腫瘤中心是香港專業的腫瘤診療機構,為患者提供國際權威專家的諮詢並制定最佳診療方案。

 

施俊健醫生

臨床腫瘤科

【肝癌預防】喝酒臉紅是好還是不好?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說是一個酒的歷史也不為過。人們愛在酒桌上尋一個“真”,不喝不是“真”朋友,不喝不是“真”夥伴。

很多人潛意識裏認為,喝酒臉紅是性情中人的表現,表示新陳代謝好、酒量大,理所應當地“勸君更盡一杯酒”。但是站在現代醫學的角度,喝酒臉紅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好還是不好呢?

 

喝酒臉紅,是ALDH2基因發生變異的表層體現

 研究表明,酒精在人體內主要通過乙醛去氧酶2(ALDH2)完成代謝,而喝酒臉紅的人往往存在ALDH2基因變異的情況,這意味著喝酒臉紅的人對於酒精的代謝能力比正常人要差的多。數據顯示,ALDH2基因變異的人飲酒後,血液中乙醛的濃度增加了6倍多,如果長期酗酒,患肝癌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高得多。因此,喝酒臉紅並不意味著酒量好,反而是在提示你不要多喝、適量而為

 

飲酒過度,給身體帶來的傷害有哪些  

* 抑制消化功能

長期、過量飲酒的人,大多存在消化功能方面的問題。

研究表明,攝入500ml酒精以後,胃腸道的代謝酶活性就會降低2/3,更容易出現食欲下降、噁心、腹脹不消化等表現。

* 破壞肝功能

過量飲酒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影響肝臟正常的解毒功能,導致肝內脂肪增加及代謝紊亂,誘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急性的酒精中毒還可能引發胰腺炎等疾病。

其他損害

過量飲酒除了會損害我們的胃腸道以及肝臟功能,還會增加患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風險,誘發腫瘤相關疾病,如乳腺癌或消化道癌症等。

 

肝癌為何被稱為癌症中的終極BOSS

 難發現,且發現多為晚期

肝臟也是如此,健康的肝臟大約也只需要 1/4 就可以讓人體正常工作。所以,肝癌早期,肝臟的功能還是健全的,人體可能不會表現出肝功能下降的症狀。

肝臟位於上腹腔,被肋骨擋住,所以無法通過用手觸摸確診,也無法從外形發覺異樣。其次,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只有當腫瘤體積較大,擠壓刺激肝臟外層肝包膜上的神經時,才有可能引發肝區疼痛。

擴散快,易復發

肝癌發展迅速,擴散快。肝癌轉移最常見的是在肝臟內轉移,比如在左半肝的癌細胞,轉移到了右半肝上。還有可能兩側肝上好多個部位都有腫瘤,這就是所謂的多發。

 

肝癌有何早期症狀以及如何自診

* 右側季肋部疼痛:

肝區右側季肋部疼痛是患肝癌最為常見的症狀,疼痛性質為間歇性或持續性隱痛。

* 消化道系統能力下降:

明顯感到食欲下降、飯後上腹飽脹,腹瀉也是肝癌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症狀

* 發熱:

莫名出現出汗、發熱。少數患者可為39℃以上的高熱,這是由腫瘤組織壞死後釋放致熱原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所致。

 

如何預防肝癌

 *合理的飲食習慣

多補充點微量的硒元素,硒元素具備抗肝壞死因數,而且有助於預防肝癌

* 儘量少喝或不喝酒

* 預防肝炎

因為肝癌往往是由肝炎發展而來的

* 定期體檢

40歲以上的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每年應定期體檢,特別是有5年以上肝炎病史的患者,或者已確診為肝硬化的患者,或者已有5年以上酗酒史、合併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應每半年做肝臟B超、甲胎蛋白等檢測

 

參考文獻

人民網食品頻道 《喝酒臉紅更容易患肝癌肝癌最喜歡的4種人》

搜狐健康  《肝癌是如何被發現的?普通體檢無法檢測出癌症,怎麼辦?》

騰訊健康  《喝酒後臉紅的人更易得肝癌?是真的嗎?》

網易號  《因為喝酒太多,中國男性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批評了!他們飲酒死亡數量全球第一網易號》

鳳凰酒業  《中國男性飲酒死亡數量全球第一!被世衛組織點名批評了……》 

三九養生堂  《肝癌的到來是“偷偷摸摸”的,預防肝癌,可以從這5件事入手》 

搜狐健康  《專家揭秘:肝癌不易被發現的原因》

39健康網  《經常喝酒的人,這幾個症狀現在就自查,可能是肝癌》

 

施俊健醫生

臨床腫瘤科

 

【香港乳癌基金會講座】HER2陽性乳癌治療與進展

【香港乳癌基金會講座】HER2陽性乳癌治療與進展

2019年6月29日,希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治療專家施俊健醫生在中國香港乳癌基金會周年科學會議作“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和進展”的主題演講,講座環繞最新乳癌治療趨勢和方法,如何從實踐走向臨床,並獲由該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頒發的感謝狀。

 

關於醫生

 關於香港乳癌基金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HKBCF),全稱Hong Kong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作為權威乳癌機構,於2005年3月成立,是香港首間以支援和幫助乳癌病人為宗旨的註冊慈善機構。其使命是提高各界人士對乳癌的關注、幫助乳癌患者踏上康復之路、支持有關乳癌研究,提倡改善乳癌治理。

 

施醫生榮獲香港乳癌基金會感謝狀

在2019中國香港乳癌基金會周年科學會議上,施俊健醫生針對“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和進展”的主題演講,受到諸多好評與一致認可,並榮獲由該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頒發的感謝狀。

 

施醫生HER2乳癌主題演講

HER2陽性乳癌已設專場

依據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佈的《2019年中國最新癌症報告》顯示:在乳腺癌每年發病約30.4萬人中,HER2陽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總數的20%~30%,素來被稱為“最兇險”的乳腺癌!尤其HER2+乳腺癌進展快、易復發轉移且預後不良,治療更是難上加難!

今年ASCO大會上設立了HER2陽性專場,並公佈國際最新科研成果,為臨床治療帶來新方案,成為廣大乳癌患者的救星!

  

施醫生參考大會科研成果發表演講

 常見的乳癌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放射、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等。施醫生對輔助治療和新輔助治療進行了分析與結論,總結治療方案:輔助治療與新輔助治療根據患者病情及手術階段,進行巧妙嫁接!

一、輔助治療

* 輔助曲妥珠單抗可將死亡風險降低至少20%-30%。

曲妥珠單抗治療的作用時間為1年,比其他延長至2年要好。

TCH(多西他賽、卡鉑、曲妥珠單抗)是一種有效的非蒽環類藥物治療方案。

二、新輔助治療

為何要對可手術的乳癌實施術前治療?

* 在早期根除晚期轉移腫瘤。

* 晚期腫瘤加大BCT機會。

* 通過PCR反應狀態更有助於決策。

* 指導後續治療決策。

 

新輔助醫療優勢

* 雙重阻斷可提高PCR率。聯合使用培妥珠單抗和曲妥珠單抗,無論化療對象如何,PCR率都很高。

* 非PCR則預後較差。

* 新輔助藥物TDM1+帕妥珠單抗(KRISTINE)或TDM1(PREDIX)比細胞毒性新輔助治療耐受性更好。斯坦福醫學院的Mark D.Pegram醫學博士作為該科研領域的權威人士說:“新輔助T-DM1加帕妥珠單抗比結合細胞毒素的雙HER2抗體治療耐受性更好,並且與更好的生活品質指標相關。基於這項研究和其他近期研究表明:早期考慮新輔助T-DM1,用於不適合化療或拒絕化療的患者。”

* 在新輔助治療中,T-DM1+P的安全性優於TCH+P1。

 

HER2陽性有效低毒新方案

過去,我們只有曲妥珠單抗一種抗HER2治療藥物,但去年開啟雙靶治療時代後,早期乳腺癌患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復發轉移概率,提高了治癒率,晚期乳腺癌患者也能從中獲得長期生存。

隨著抗HER-2靶向藥物妥珠單抗(trastuzu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曲妥珠單抗-美坦新偶聯物(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的問世,其療效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對於HER-2擴增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療應堅持儘早、全面和堅持不懈!

HER2陽性患者的生存期並不是一定的,根據治療效果的不同,生存期的長短也不同,最新標靶藥物T-DM1(2013美國FDA獲批)幾乎成為首選!作為有效低毒新方案,該藥副作用較小,既能控制腫瘤,患者也不會太辛苦

 

更大的好消息是:適應病人T-DM1提早於手術後馬上使用,可減輕一般復發機會!乳癌復發不再怕!

有效新方案:新輔助治療與輔助治療巧嫁接

 

KRISTINE研究公佈最終結果

KRISTINE研究比較了新輔助化療(卡鉑、多西他賽)+雙靶治療與TDM-1+卡鉑兩種治療方案。在中位隨訪37個月後,研究結果表示,3年無浸潤性腫瘤復發生存率差別不大,而未獲得病理完全緩解的患者,3年無浸潤性復發生存率TDM-1組獲益更多。

根據Katherine2019公佈的最新成果,結合輔助治療與新輔助治療的科研分析,對於HER2早期患者,最新利好的治療方案是:新輔助治療與輔助治療相嫁接(詳見下圖)。

 

施醫生表明:對於不同情況的患者,以及術前術後的不同階段,應在新輔助治療與輔助治療的選擇上靈活切換,對症採取最佳治療方案。

 

希愈腫瘤中心作為先進的醫療機構,讓更多新方案從實驗走向臨床。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癌症新知】晚期肺癌患者新曙光,免疫治療為第三期患者及早下藥

【癌症新知】晚期肺癌患者新曙光,免疫治療為第三期患者及早下藥

文章與圖片摘自媒體:香港01

撰文: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施俊健醫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數據,無論從發病率看還是從死亡率看,肺癌都高居惡性腫瘤排名第一位,可謂癌症殺手中的殺手。在香港,肺癌亦屬本港頭號癌症殺手,2016年錄得4,936宗,占總癌症人數26.6%。

肺癌患者性別統計,當中逾六成為男性,過去普遍認為肺癌的主要誘因是吸煙,大部的肺癌患者是因吸煙而引發的,一般市民以為只要不吸煙或及時戒煙,肺癌自然遠離我。但近年醫學研究得出一些驚人發現,其中一點是非吸煙人士及女性患病個案都有顯著增加,有針對中國非吸煙女性的研究顯示,長期在抽風欠佳環境下,過多的廚房油煙一樣有致癌的風險。

 

廚房油煙不可輕視

 年輕女性非吸煙患者的患肺癌數字上升,醫學界估計和基因突變有關。二手煙是其中一個關鍵成因,一手煙的高溫使煙草中的尼古丁等雜質的傷害會減少,但二手煙的溫度減低但雜質卻依然複雜,吸入肺中會引起細胞的基因變化,形成腫瘤。

研究同時指出,煮食時的食油煙亦是引起肺部細胞變異的元兇,煮食油中含有許不穩定物質,當油溫升高時這些物質就會分解,這些化合物質包括了致癌物質,當溫度升高時,就有機會導致慢性中毒,大大增加致癌風險。

研究發現,吸煙者所患的肺癌和不吸煙者所患的肺癌有所不同,兩者體內產生變異的基因不一樣,不吸煙者所患的肺癌更很大原因是EGFR基因發生了改變,臨床上一些較新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法對抗這類型的癌症,成效較大。

一發現多屬晚期 死亡率相當高

 肺癌的5年存活,由往年13%,到近年上升至20%。肺癌的存活率和期數有關,早期的存活率高達9成,然而到了第四期時存活和治癒的機會就極低了。因此,定期的身體檢查,能有助及時診斷出微癌,並於初發時及時治療,以免拖至後期無法可治。

肺癌死亡率相當高,原因是不少患者事前毫無病症,一發現時已屬第四期晚期。一般第三期的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都是混合治療為主,包括放射加化療。而一旦對化療、放射性治療無效,再復發轉移到其他器官,包括腎上腺、肝、骨甚或腦部,就幾乎無藥可治。

 免疫治療成新嘗試 適合第三期患者

 晚期肺癌以化療及標靶藥治療為主,但當一線化療亦失效時,還可以根據醫生建議,使用免疫治療作新嘗試;免疫治療是近年治癌的一股新趨勢,其原理是透過藥物啟動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一直以來有關藥物主要針對性用於第四期,正如前述第四期是肺癌最晚期,延續生命的存活率很低。

有關肺癌晚期治療,最近有新的曙光出現。最新研究發現,第三期的肺癌患者除了化療、放療外,合併使用免疫療法。比起以前的混合療法,能令存活期延長,減低復發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認可研究成果,已於去年批准名為PDL1的免疫療法進入臨床使用,為第三期肺癌病患者及早下藥帶來希望,為病人延長壽命,舒緩症狀,亦讓病人在治療期有更佳的生活質素。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多方診斷腫瘤的必要性(MDT的重要性)

多方診斷腫瘤的必要性(MDT的重要性)

多學科會診 = 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顧名思義,各學科的專家就患者的病情搭建一個團隊,提供會診服務。

腫瘤的治療一直不是單一科室可以完成,需要外科,內科,放射科,影像科多學科的病理檢驗基礎醫學,來提供高質量的診斷意見和最佳治療計畫,避免過度診療,誤診誤治。

 

MDT ≠ 傳統專家會診

很多患者會認為MDT也就是專家會診,其實不是這樣。

  1. 以病人為中心,重視個體化治療。
  2. 定期、定址、相對固定的專家。
  3. 及早發現問題。MDT從多方面提前發現問題而干預,並定期評估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更切合患者實際。

MDT各方意見都要綜合考慮,而專家會診由主管醫師組織,參與會診的專家只是給出意見,不干涉最終的診療。

 

希愈腫瘤中心與沛雲精准醫療聯合遠程MDT通道

 為讓更多患者在內地就能享受香港先進的醫療診斷,同屬新風醫療下的希愈腫瘤中心與沛雲精准醫療聯合遠程MDT通道,患者可以先在內地與兩地專家溝通,診斷,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希愈腫瘤中心作為全球先進的診療機構,為患者提供國際權威專家的諮詢並制定最佳診療方案,位於香港更是國內新藥首推地,為患者在第一時間爭取最新藥物的臨床使用,同時在手術等多種醫療方案中居全國領先水準,幫助患者獲得更多的生存希望和更優質的生活品質。

沛雲精淮醫療以基因檢測、免疫功能評估和微創診療為技術核心,在上海設立沛源門診部專注於國際精淮醫療的投資運營,在全球擁有美國、日本、香港、泰國、韓國等聯絡辦事機構和MDT會診轉診網路。

強強聯合,致力讓內地的患者的腫瘤診斷更準確,讓腫瘤的治療更有效更優質。患者或主診醫生可將病況及近期相關檢查資料私信至“希愈腫瘤中心”公眾號共同研究探討,期待可以通過提供第二診療意見及遠程多學科聯合分析,提供新的診療思路,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醫通社《MDT多學科會診什麼意思?看這一篇就明白了》

丁香園調查派《多學科綜合治療(MDT)模式的是與非》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腸癌用藥無效?你可能忽略了“左右”

腸癌用藥無效?你可能忽略了“左右”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在惡性腫瘤發病前十位中,腸癌位居第三,占9.88%。也就是說,平均每天超過1000人被確診腸癌!腸癌已成為重要發病癌症之一!

 

為何腸要分左右?

 腸道本是一個完整的通道,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器官。但其實,在腸癌領域,腸被分為左右兩邊:右半結腸癌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左半結腸癌為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左右兩邊是由胚胎的不同部分發育而來,分別由不同血管供應養分,可以理解為:左右半結腸癌其實是兩種臟器的疾病。因此,若罹患腸癌,需從左右兩邊區分以精准治療!

 

左右區別有哪些?

 左邊腸癌患者通常較為年輕,腫瘤的KRAS與NRAS基因大都沒有變異,但帶有EGFR以及HER2基因擴增。右邊腸癌患者常為年長者,腫瘤常帶有BRAF、PIK3CA或KRAS基因變異並微衛星不穩定高這種基因體特徵。

腸癌因早期無明顯症狀,故推薦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尤其是50歲以上人士。若篩查出已擴散其他器官,則左邊腫瘤的預計治療效果及存活期效果更佳。但在早期一至三期時,並無左右之別。

 

2019 CSCO指南首次強化腸癌左右

 2019年4月26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大會”在南京隆重召開,併發布《2019 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首次更新強化了左右半結腸的理念:在治療策略的選擇上,左右半分層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根據分層選擇不同靶向藥物。

這是左半右半分層的概念第一次被寫進CSCO指南中,表明了左右之分在晚期結腸癌治療和管理方案的重要作用,為中國結直腸癌診治與研究提供了權威的臨床實踐依據和重要參考。

 

根據左右不同,有效選擇標靶藥

 腸癌用於轉移性標靶藥有兩大分類:表皮生長因數受體抑制劑和血管新生抑制劑。之前標靶藥的選擇是根據KRAS、NRAS以及BRAF基因的有無變異:所有都無變異則兩種標靶藥皆可,若有變異只能用血管新生抑制劑。

但最新研究發現:右邊腸癌就算沒有任何變異,使用表皮生長因數受體抑制劑的效果都不佳,僅適用於血管新生抑制劑。所以,在標靶藥物選擇上:原發腫瘤位置位於左半腸的患者優先西妥昔單抗;右半腸癌患者優選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亦可。

 

如何選擇腸癌治療機構?

先進的腸癌藥物在國際醫療中,是十分利好的選擇方案。香港擁有與歐美日同步的新藥審批制度,在香港接受治療的患者可方便快捷的使用美國FDA批准的最新藥物。

比如新藥Lonsurf(TAS102):用於治療已經化療和生物治療的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美國FDA在2015年9月批准Lonsurf(TAS-102)用於往過受過含氟尿嘧啶、奧沙利鉑及伊立替康方案化療進展,或RAS野生型患者接受過一種抗VEGF和抗EGFR抗體治療後進展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

FDA的這項批准是基於一項3期RECOURSE試驗,該試驗結果顯示,接受Lonsurf治療的mCRC患者中位總體生存時間(OS)為7.1月,而安慰劑對照組(最佳支持治療)患者為5.3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治療組2.0月VS安慰劑組1.7月。

 

* 香港希愈腫瘤中心,有應用於廣泛適應症的正品品牌藥物,臨床腫瘤專家和一體化服務,給您專業,安心的治療。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腸癌真的難發現嗎?有這些症狀要小心了

腸癌真的難發現嗎?有這些症狀要小心了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腸癌已經成為威脅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癌症之一,大量資料表明,腸癌的發生主要與生活方式、飲食因素、腸道菌群、遺傳因素等密切相關。而腸癌本身的特質決定了這種癌症在發病初期不易被發現,當身體有明顯的症狀時,病情往往已經較為嚴重。

 

腸癌的早期症狀

 排便習慣與糞便性質改變。以便血最常見,腹痛次之。排便習慣改變,通常表現為便秘、腹瀉或二者交替,或伴有消化不良。部分患者以腹瀉為首發症狀,每日數次或十數次,可為黏液血便或膿血便,而且不易止。

便血。便血是最有可能被認為是大腸癌的症狀,症狀重的患者可表現為黏液膿血便,而輕者僅表現為大腸隱血試驗陽性,大多無痛,應注意與痢疾、痔瘡等鑒別診斷。

腹痛。部分患者主要症狀是呈持續性的腹痛隱痛為特點。而另一部分患者表現為持續性絞痛,常持續數分鐘,然後自覺有氣體竄過疼痛區,接著會出現排氣,然後疼痛會突然消失。若老年人出現這種情況應首先考慮大腸癌。

腹部腫塊。出現腹部腫塊常以右半結腸多見。早期腫塊的特點為可推動,但侵襲到周圍後就會固定不動。特別是腹壁鬆弛、年老消瘦的患者最容易摸到腫塊。

 

如何預防腸癌

 健康飲食。每天至少攝入5種以上的蔬菜和水果,選擇不含糖的純穀物食品,減少紅色肉類的攝入(豬肉、牛肉、羊肉等),尤其是肥肉,儘量不攝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素的食物,如魔芋、大豆、藻類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適量食用核桃、花生、乳製品、海產品等,以補充維生素E。還要攝取麥芽、魚類、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控制體重。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慢跑、打太極、騎自行車等),上班白領尤其要避免長期久坐(1小時就要起身活動一下),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避免肥胖。

適量飲酒。不可一次性飲酒過度,啤酒一次不要超過1瓶,白酒一次不要超過2兩。飲酒時多吃蔬菜,不要空腹飲酒。

定期檢查。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

生活規律。每天早晨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要長時間看書、看電視、玩手機等。中午休息半小時至1小時。晚上10點半前必須上床睡覺,不要熬夜,保證良好睡眠和身體健康。

最後,提醒您當身體出現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時,要及早去醫院處理。另外,對於習慣性便秘要引起重視,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參考文獻:

央視網《遠離大腸癌,要做好九門功課》

醫藥導報《大腸癌的相關因素和早期症狀研究進展》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防癌習慣由生活做起 遠離九大致癌食物

防癌習慣由生活做起 遠離九大致癌食物

文章摘自香港雜誌 《中醫·生活》

在聞癌色變的今日,很多人都覺得癌症的發生“無跡可尋”,一個不小心就可能中招。其實,癌症的發生並非偶然,癌細胞的積累也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除了遺傳和基因突變,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和飲食習慣也會增加癌症的發病幾率。因此,想遠離癌症,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加工肉類 易引發大腸癌

 腸仔、火腿、午餐肉、鹹牛肉和肉幹等加工肉類,為了更加美味或是延長保存時間,在製作時一般會經過醃制、發酵或添加其他添加劑。這些被加工過的肉類含有大量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它們在人類的消化腸道內可被細菌轉化為N-亞硝基化合物,這屬於一級致癌物。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類可增加患大腸癌風險達18%。因此,日常飲食中應儘量避免食用加工肉類,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中式鹹魚 與鼻咽癌的關聯

 中式鹹魚在製作和蒸煮過程中也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不少研究已證實這種物質有機會令人患上鼻咽癌。一些研究更指出,進食中式鹹魚的次數、持續時間,與患上鼻咽癌之間存在一定關係,如進食者年齡在10歲以下,則患病的機率會大大增加。鹹魚雖美味,但絕對要適可而止,尤其小朋友更需避免食用

 

堅果穀物發黴 與肝中毒

 黃麯黴毒素是自然界最烈的致癌物之一,發黴的花生、粟米、乾果堅果、穀物、香料都有可能含有黃麯黴毒素。這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毒素,能抵受高溫,並會導致肝癌。有研究指出,全球高達3成的肝癌個案是由黃麯黴毒素所引致,對於乙型肝炎帶菌者來說,黃麯黴毒素尤其危險。在一些急性中毒的個案中,誤食沾染黃麯黴毒素的食物不但導致肝臟受損,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死亡。然而,食物中的黃麯黴毒素很難避免,大家只能儘量食用新鮮的食物,留意食物食用期限,注意把食物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有助於降低風險


燒烤肉類 含高致癌物質

 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無處不在,它們在人體內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後,可能會形成PAH(苯並[a]芘),這也是一種致癌物質。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2004年的研究發現,烹製燒烤肉類時,燒烤的烹煮溫度越高,或食物距離熱源愈近,PAHs含量便愈高。平時最好少吃燒烤肉類,如果要吃也要注意把燒焦的部分去掉

 

酒精 與消化道癌、頭頸癌

酒精進入人體後轉化成乙醛,屬於一級致癌物。世界各地研究一致證明,經常飲酒會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喉癌和食道癌的風險。接近3成的東亞人,體內分解乙醛的酵素活性只有正常人的10%。這些酵素功能較差的人飲酒,患食道癌和頭頸癌的機率會更高。每天攝入大約50克酒精(約5.3個酒精單位)的人患上述癌症的風險比不飲酒的人高2-3倍,患乳癌的風險比不飲酒的人高1.5倍。要注意,同時有吸煙和酗酒習慣的人,患癌的幾率會倍增。

 

魚肝及蟹膏 損害免疫系統

 很多動物的脂肪組織裏通常會含較多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這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常見於肉類、家禽、海產及奶類製品等,其中魚肝、蟹黃、蟹膏及肝胰髒等內臟的毒性會更高。二噁英及二噁英樣多氯聯苯都是極難分解的物質,若單次或小劑量接觸對人體只會產生輕微影響,但長期、大劑量接觸卻會對人體不同系統產生毒性,包括損害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發育中神經系統及生育功能,嚴重者更可致癌。

 

油炸食品 致癌強勁

丙烯醯胺是一種有毒而且致癌的化學物質,一般需要經歷高溫才會產生。燒烤、烘焗或煎炸後的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就含有大量的丙烯醯胺,比如炸薯條、薯片及餅乾等。研究表明,大火(190℃)炸的芋頭塊中丙烯醯胺要比中火(170℃)炸的高出數倍,因此不建議猛火、長時間烹炸食物。

 

重金屬蔬菜 引發循環系統癌症

 蔬菜含重金屬一樣會致癌,比如工業活動的產物——六價鉻會導致急性中毒,損害肝臟及腎臟。而長期攝入六價鉻化合物可損害皮膚、呼吸道、腎臟、肝臟、胃腸道和循環系統,引致基因改變和細胞突變。不過大家不必過於恐慌,目前政府已經開始通過採樣檢驗的方式,對蔬菜中的鉻含量做出限制管理。清洗浸泡可大量除去蔬菜中的重金屬及污染物,因此每天食用蔬菜時,必須徹底洗淨蔬菜再烹煮

 

檳榔 增加口腔癌風險

 檳榔內含天然生物鹼,刺激腎上腺素分泌,檳榔裏的紅灰、白灰成分,也會使得人的心跳加速,形成暫時的亢奮效果。在東南亞,檳榔是代表友好的禮物,也是嫁娶時的常備禮品。在臺灣,很多人通過吃檳榔提神醒腦。然而,長期食用檳榔會破壞人體正常的代謝機制,更增加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3年將檳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證實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也會致癌。研究表明,嚼食檳榔容易引發口腔內膜纖維化,並增加口腔癌、咽喉癌及食道癌的發生率,已有肝病、神經病變或氣喘的患者長期嚼食檳榔容易導致病況惡化,長期嚼食檳榔和糖尿病、中風、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也都有關聯。

 

癌症並不可怕,預防要從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開始。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乳腺癌的自檢三步驟

乳腺癌的自檢三步驟

乳房是女性美麗的一部分,該如何守護愛護這份美麗,每一位女性都要學會及時留意她的健康哦。

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些自檢的方式和小貼士。

自檢的方式:一看二觸三擠

 

一看

對著鏡子,掐著腰,照一下自己的雙側乳腺,看乳腺是否對稱乳頭是否有凹陷。如果乳頭是先天凹陷,洗澡時一定要把它擠出來清洗一下。

二觸

觸摸時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五個手指全放上去。不僅是站著的時候觸摸,躺著的時候也需要觸摸,不放過任何一個角度下可能存在的硬塊。

手法一: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觸摸乳房。

手法二:用食指和中指兩面彈,像彈琴一樣觸摸乳房。

手法三:360°轉圈自查乳房。如果是條狀的硬塊,說明是腺體擴張。

一般惡性腫瘤有腫塊深、邊界不清楚、質地硬的特徵。

三擠

用拇指和食指擠乳頭,健康的乳頭沒有液體出現。

如果是乳白色或透明的液體,可能預示乳腺導管擴張,不是疾病。

如果是紅色的血色的液體,可能預示惡性腫瘤,一定要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如:乳腺導管鏡或鉬靶或核磁檢查。如果發現乳腺導管內有結節,可能是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

(該自測方式參考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防癌科主任 袁鳳蘭教授)

 

但是自檢也只是讓自己放心的初步手段,如果有一些疑問,或者家族中有親屬患有乳腺相關疾病,定期去醫院檢查才能真正做到未病先醫。

去醫院建議做乳腺鉬靶檢查。如果腫塊很小,觸診是摸不出來的,只有通過鉬靶檢查才能看到。醫生的建議是半年做一次彩超,一年做一次靶向檢查。

對自己的健康做到瞭解,才是給自己最大的愛護,做一個愛自己的女人吧。

 

參考文獻:

《可怕!很多乳腺癌沒有症狀,發現就是晚期!這幾個自測方法一定收好》

《乳腺癌自檢:99%的人根本沒做對》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乳癌防治,首選基因檢測!

乳癌防治,首選基因檢測!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女性發病首位為乳腺癌,每年發病約為30.4萬。我國僅2015年新髮乳腺癌病例就已高達27.2萬,死亡病例數約7.1萬。其中,在新髮乳腺病例中有3%-10%的女性在確診時,就有遠處轉移。即便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也有30%-40%可發展為晚期乳腺癌,且5年生存率僅為20%。乳腺癌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何有效防治乳癌已成為廣大女性的擔憂,基因檢測已成為乳癌防治的首選!

 

乳癌基因檢測意義重大

及早瞭解乳癌的發病風險 * 基因檢測通過檢測與乳腺癌相關的位點,能夠評估出乳腺癌的遺傳風險度。
輔助乳腺疾病的診斷 * 在和實際的治療過程中,可以協助臨床診斷、指導治療選擇、輔助監測疾病復發和耐藥、預估生存期等。
有效預防乳癌 * 根據報告解讀,可及早規避誘發乳癌的危險因素,指導健康生活(保持心態平和,維持內分泌相對平衡,均衡膳食,避免不良環境等),從而延緩或阻止乳癌的發生。
指導合理用藥 * 尤其是雌激素相關藥物的安全使用。
幫助預測後代患病風險 * 約15%-20%乳腺癌患者有家庭遺傳史。


基因檢測有效降低患癌風險 

2013年5月,有6個孩子的好萊塢女星兼導演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得知,自己遺傳攜帶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使得她患乳腺癌幾率高達87%,患卵巢癌幾率50%,同時她的母親和姨媽先後因乳腺癌不幸去世。因此,朱莉分別於2014年4月主動接受了雙乳切除手術,將患乳癌風險從87%降到5%,並在《紐約時報》勇敢撰文喚起了更多女性對自身乳腺健康的關注。

 

攜乳癌基因一定會患乳癌嗎? 

乳癌基因攜帶者未必會患乳癌,但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比如BRCA突變使您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8到10倍;對於卵巢癌,它增加了約20倍,黑素瘤風險增加了兩倍。若有家庭遺傳史,則應儘早進行乳癌基因檢測,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高危標準的乳腺癌患者(雙側發病,發病年輕)。

特別說明: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基因檢測人人都有必要!

 

哪些人最值得做乳癌基因檢測 

  1. 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母性親屬患有乳腺癌者。
  2. 有乳腺病史者(如增生、纖維瘤等)。
  3. 內分泌異常者:月經初潮年齡早(<12歲)、月經紊亂、閉經年齡遲(>54歲)、多次人工流產、未生育未哺乳或初產年齡大(>35歲)者。
  4. 生活方式不良者(如吸煙酗酒、少運動高脂肪、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等)。
  5. 雌激素水準高者(如長期服用含雌激素類藥物)。
  6. 關注乳腺健康者。

 

如何選擇乳癌基因檢測機構?

 FoundationOne CDx全方位癌症基因分析—伴隨式診斷,採用先進及全面技術進行腫瘤組織分析,突破現時癌症治療的盲點,迅速辨識突變的問題基因,癌症基因分析特點:

  1. 全球首個獲美國FDA核准。
  2. 一次過偵測324個癌症基因,避免進行多次不同檢測,浪費腫瘤樣本。
  3. 報告結果包括腫瘤類型與基因變異、治療建議以及臨床醫學研究及藥物資料庫數據支持,報告結果的準確度高達99%。

 

Foundation Medicine成立於2010年,總部及實驗室位於美國波士頓,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精准醫學基因檢測公司,提供涵蓋各種癌別的基因檢測,並致力於提供最完善的癌症醫療資訊。羅氏大藥廠集團基於實現個人化醫療的長遠策略,於2015年正式並購Foundation Medicine,成為集團旗下的一家專注於精准醫學領域的公司。

目前Foundation Medicine已為超過200,000位癌症病患進行基因檢測,提供癌症用藥建議,更於2017年成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臨床試驗計畫之合作基因檢測公司。

 

FoundationOne重磅檢測專案

FoundationOne®CDx

可檢測324個基因的遺傳變異、兩個可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的分析標記(MSI和TMB),覆蓋全部實體瘤(除肉瘤)、直接對應FDA批准的17個靶向治療藥物。

適用對象:適用於實體腫瘤的病患(不僅乳癌,還涵蓋多個癌腫:肺癌、大腸癌…等)

* 初次使用標靶治療前。

復發或轉移需尋找其他治療策略的癌症病患。

 

希愈——您放心的醫療機構 

希愈腫瘤中心作為香港優質醫療機構,可獲Foundation Medicine的全套最新檢測方案(多方位多位點),檢測平臺設備國際領先(高精密、高靈敏度),並由國際專業基因分析師提供專業報告解讀及指導(包括但不限於疾病預防、運動營養等方面),為廣大女性提供放心、安全的檢測平臺。

 

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