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癌症經歷 體會斷捨離

從癌症經歷 體會斷捨離

日本流行「斷捨離」的簡約人生概念,筆者近年也學習應用這概念於生活中,當我嘗試把這種斷捨離概念運用在癌症病人及康復者的治療小組上,感受尤深。

癌症在香港的普及程度,如同7-11便利店般。猶幸隨着醫療技術大幅改善,大大提升了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只是由確診時面對的徬徨恐懼,到治療期間所承受的副作用及壓力,再到完成治療後如何與後遺症共存,甚至勇敢地面對因為疾病而所失去的東西,這些都會令癌症病人及康復者的人生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究竟最終可如何重回生活軌道?每個人總有不同的選擇及方法。

張開的手

作為一位表達藝術治療師,我並非教導大家人生方程式或指引,因為每段人生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優先次序,而我可以做的是,透過設計不同的藝術創作過程,陪同組員一起重新審視癌病經歷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及體會,從而釋放壓力,認清每個人內心各自不同所需,發掘各自擁有的力量,重新為往後人生,編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送舊迎新。

記得曾經在帶領的一個癌症小組上,與一眾組員一起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穿梭於舞蹈、音樂、話劇、視覺藝術及創意寫作等不同的藝術創作過程,協助組員重新檢視癌症所帶來的種種經歷、情緒及得失,在經歷了數星期的創作體會後,他們在不同程度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體會及反思,或淺或深,也學懂如何放開一些執念,其中一節,我與組員們一起透過「手的創作」,回憶自己一雙手是如何陪同大家去面對癌症的治療過程。

他們畫了很多不同的手,分享了很多感受,其中一位康復者在畫紙上畫上一雙張開了的手,每隻手指寫上他擁有的東西,他說當他緊握拳頭時,無法看清楚自己擁有的,相反現在放開雙手,才看到自己仍然擁有什麼。組員的分享深深地觸動我,令我腦海裏立即閃現出一個「拳頭的故事」畫面。最後,我便以這個故事來回應組員的分享及作出總結。

我邀請所有組員與我一起閉上雙眼,緊握拳頭,然後一起深呼吸。我說:「我們彷彿每天都在握緊拳頭,好像要深深地捉緊每件事情,甚至以為當我們捉緊拳頭便可以捉緊事情,然而事實是當我們愈是握緊拳頭的時候,拳頭內的空間卻變得愈來愈狹小,但是當我們願意慢慢放開拳頭,卻會發現原來手掌上所盛載的空間,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拳頭內的狹小空間,而是掌面上的遼闊天空,讓我們一起放開雙手、一起深呼吸。」

緊握拳頭

這刻的你,如果同樣感覺自己雙手有一種緊握拳頭的感覺,不妨嘗試慢慢將拳頭放開,放鬆自己,然後深呼吸,感受一下那種放鬆雙手、放開自己的感覺究竟是如何的?當我們鼓起勇氣接受失去、放開包袱、放下執念、拋棄舊有想法,那何嘗不是一種放手,就好比斷捨離一樣,或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

蘇瑞雯小姐
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2-6-2020

這是多年前女兒從學校帶回家的「新畿內亞鳳仙」。起初,它只是一棵小樹苗,女兒把它照料至開花,帶回學校交了功課,便改為由我接手。

我一向是個不折不扣的「盆栽殺手」,這些年來,一百巴仙種甚麼死甚麼的。記得大約十多年前,我居於北角某屋苑的頂層連天台,那偌大的天台用來晾衣服確實一流,還可以看煙花!後來,朋友們都說,有這麼大的天台,不種點植物,實在浪費。於是,我開始嘗試種植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盆栽,結果全部死光!

後來,我移居新加坡和大馬,那邊的屋很大,而且有花園,我又買了些盆栽回家種植,結果又是全部死於非命。我自問是個愛花惜花之人,它們卻一一死在我手,心裏真有說不出的難過。從此,我徹底放棄,再也不敢栽種任何植物了。

想不到多年後,我會因為女兒的緣故再次栽種植物。這盆栽倒算命硬,落在我手裏整整一年,不但沒有死掉,反而茁壯成長。這星期,它又開花了,花和葉比去年開得更大更美,花蕾也比去年多許多。

其實曾經有數次,它是幾乎要死掉的,葉子變枯黃了,而且垂頭喪氣似的,可是我不忍心把它扔掉,心裏總覺得它命不該絕,入ICU應該仍有救的。然而,我懂得的板斧其實並不多,只管依舊每天澆水,把它放到窗邊曬曬太陽,是死是活便要看它的造化了。結果,它奇蹟地活了過來,而且活得比之前更好、更美、更強壯。

病患何嘗又不是一樣?到了某個階段,醫護能做的都已經做了,所有人都盡力了,接下來的還不是要靠自己?求生意志比一切藥物和治療都來得重要。要是病者自我放棄,自己都不想活了,神仙也難救!

小盆栽也尚且能活出奇蹟,我深信人也絕對可以活出奇蹟,甚至創造奇蹟!願天下間所有病患都活得比之前更好、更美、更強壯,並且以生命影響生命,將這訊息傳遞開去。

海倫
#海倫的醫患世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黃日華太太、前藝人梁潔華日前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離世,各大傳媒不約而同地以「不敵癌魔」來報導,讓我有點感觸。

黃日華太太、前藝人梁潔華日前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離世,各大傳媒不約而同地以「不敵癌魔」來報導,讓我有點感觸。


「不敵」,從字義解釋即是「輸了」、「給打敗了」。然而,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

李白《擬古》云:「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說明人生在世匆匆如過客,死亡是回歸自然之道。韓愈《李元賓墓銘》云:「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茍得也。」

除了霎時飛來橫禍,基本上人生到了最後終究要得一種病來告別人間。那豈不是人人都是輸家?既然結局是一樣的,至於得了哪一種病,也就不那麼重要了。重點反而在於當下該怎麼活。

美國著名女散文家Agnes Repplier曾說: “The diseases of the present have little in common with the diseases of the past save that we die of them.”(過去與現在的疾病幾乎沒有甚麼相同之處,除了我們會因之而死外。)得了癌症固然不是必死,但因為癌症治療確實不容易,且有機會威脅性命,患者往往會感受到死亡前所未有地接近,反而會更積極地面對人生。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說,唯有認清人人都會死亡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活得更精彩。患上癌症雖然不幸,但它幫助我們認清、並時刻提醒我們人人都會死這個事實。得了癌症,你明白你餘下的時間可能有限,你會把握每一個當下跟摯愛在一起、到想到的地方、做想做的事、聽喜歡的音樂、閱讀喜愛的讀物……你懂得重新審視和分辨生活中各種人和事的性質、分量和優次,你對身外之物愈看愈淡;過去視如珍寶的東西,如今一文不值;昔日覺得面目可憎的人,現在似乎不再那麼厭惡。

當你領悟「生的價值」和「死的意義」,便會對生命全力以赴。就如魯迅所言:「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是真正地死掉了。」韓愈《李元賓墓銘》云:「生而不淑,孰謂其壽?死而不朽,孰謂之夭?」意即活著而人品不正,誰說他長壽?死去而精神不滅,誰說他命短?行為不端、茍且偷生的人,縱使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人雖死了但精神長存,才是真正的活過。

梁潔華得了AML卻活了七年,這是絕對不容易的,筆者深信她已盡力打了美好的一仗,勇敢地堅持到最後一刻,並且永遠活在摯愛的人心中。她雖死猶生,她並沒有輸。

海倫
#海倫的醫患世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港大醫學院引入嶄新機械臂關節置換技術 提升手術精準度

港大醫學院引入嶄新機械臂關節置換技術
提升手術精準度
2020年05月28日

隨著機械臂關節置換技術的進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成為首家在公立醫院利用機械臂技術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機構。

嚴重髖關節和膝關節關節炎是退化性疾病,髖膝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改善這些患者的生活質素。然而,關節置換手術的臨床結果和存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手術技術和精準度。

傳統上,關節置換手術是用手動器械進行的,術前在平面二維圖像上進行規劃,手術期間用傳統工具手工進行截骨,徒手植入關節假體。假體的位置和軟組織的平衡無法準確量化,全部依賴外科醫生的經驗。雖然在過去二十年間,電腦導航技術已經出現,但這亦只能為外科醫生提供術中指導,截骨過程仍然是無法控制,始終存在著出錯的風險。

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
採用嶄新的機械臂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可以提高手術精準度、安全性和準確性。術前計劃在立體三維電腦掃描影像上完成,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讓醫生進行具體而準確的術前規劃。手術期間通過機械臂的觸覺控制來進行截骨,從而提高精準度並減少異常值。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假體放置,亦由機械臂控制。與其他外科手術系統相比,該款名為Mako的機械臂,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應用於全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及單髁膝關節置換的機械手術系統,佔關節置換服務的95%以上。

自從機械臂關節置換手術面世,已有國際醫學研究表示機械臂關節置換手術與傳統關節置換手術相比,假體定位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更高、更安全;軟組織創傷更少;術後疼痛較少;功能恢復更早;留院時間較短,以及翻修率較低等眾多好處。通過準確一致的假體植入,可以減少併發症,並且從長遠來看,假體壽命亦有望提高。

初期研究結果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於2019年1月11日開始,成為首間在公立醫院利用機械臂技術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部門。截至2020年5月22日,關節置換外科已完成161例機械臂手術,當中包括79例全膝關節置換、35例單髁膝關節置換和47例全髖關節置換。所有患者康復進展良好,並無重大併發症。以全髖關節置換術為例,機械臂技術當中有98%的假體放置位置理想,遠較常規方法僅有80%為高。在機械臂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患者均表現出較早功能恢復,所有患者在第一天已成功做到直膝抬腿,84%的患者可以直接出院。對於單髁膝關節置換,機械臂技術亦使假體植入位置更精準。隨著機械臂系統的出現,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的目標是進行臨床研究,並證明其對本地患者的療效。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關節置換外科科主任忻振凱醫生表示,「機械臂技術在單髁膝關節置換手術中有較短的學習曲綫,也提供了更精準的關節綫修復功能。對於年輕的外科醫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實用的教學工具。」另一位負責機械臂關節置換項目的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傅俊謙醫生也表示,「對於髖關節和膝關節嚴重畸形的患者來說,關節置換手術曾經是外科醫生和患者的噩夢,但借助機械臂技術,手術變得更加安全和有保障。」

關於手術團隊
此項機械臂輔助手術由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關節置換外科科主任忻振凱醫生、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傅俊謙醫生、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骨科)兼臨床教授曲廣運教授負責。機械臂單髁膝關節置換手術由忻醫生進行,傅醫生則負責機械臂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曲教授負責機械臂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他們三人現在均是已獲認證的機械臂關節置換手術培訓員。

港大醫學院引入嶄新機械臂關節置換技術提升手術精準度(左起:曲廣運教授、忻振凱醫生及傅俊謙醫生)

文章來自: 香港大學

 

吸煙增新型肺炎惡化風險

吸煙增新型肺炎惡化風險

 

衞生署表示,吸煙人士一旦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其惡化為重症的風險較不吸煙者高出超過一倍,而在公共場所吸食水煙亦有可能促進病毒傳播,呼籲吸煙者盡早戒煙。

5月31日為世界無煙日,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今早舉行記者會,簡介吸食煙草與2019冠狀病毒病的關係。

控煙酒辦公室主任封螢指,綜合各研究文獻,吸煙者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後惡化為重症,包括需入住深切治療部、使用呼吸機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較非吸煙者高約1.4至2.4倍。

封螢表示,水煙的煙霧會因通過水而被過濾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相關研究亦顯示水煙使用者吸入的煙霧不會較傳統香煙安全,部分有毒物質含量甚至更高。

她又說,世界衞生組織早於3月指出,在公共場所吸食水煙可能促進2019冠狀病毒病的傳播。她指,沒有任何水煙器皿的設計可減低水煙煙霧的毒性,加上水煙使用者吸食水煙時會共用器具,而水和霧令器具組件難以在每次使用後消毒,因此疫情期間吸食水煙會構成公共健康風險。

世界無煙日宣傳活動今日展開,今年主題為吸煙與癌症,衞生署希望藉着有關活動呼籲吸煙者及早戒煙。

 

文章來自: 政府新聞網

執筆撰寫《淺談乳癌》

執筆撰寫《淺談乳癌

28-5-2020

小冊子期間,一直心繫幾位患乳癌的親友。
小學同學患的是HER-2陽性型乳癌,確診之時,兒子才7歲;

中學同學患的是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
姑母患的是三陰性乳癌,確診時已出現骨轉移。

 

幸而,她們都順利完成所有治療,現時正在康復中。

這個年頭,乳癌彷彿「梗有一個喺左近」。

事實上,乳癌發病個案由2008年的二千多宗,按年遞增至2017年的四千多宗。

還好的是,相比大部分其他癌症,乳癌的死亡率不算高,這是由於乳癌的治療愈來愈具針對性,治療效果也愈來愈好。

謹此鳴謝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浩強及外科專科醫生周芷茵,在我執筆的過程中不吝作出指導,《淺談乳癌》小冊子才得以順利付梓。

最後,乳癌愈來愈普遍並有年輕化趨勢是不爭的事實,期望本港的全民乳癌篩查計畫早日得到落實,造福各位絲打。

海倫
PDF版: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cancer/乳癌/

#海倫的醫患世界 #淺談乳癌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外科專科醫生周芷茵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浩強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癌捱愛的人生故事

癌捱愛的人生故事

筆者的工作,偶會接觸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或照顧者,無可否認,這是一個令人沉重的服務群組,但在陪同患者一起見證不同的經歷、聆聽不同的故事時,卻讓筆者看到沉重背後的另一道光。

記起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女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過一句話:「你不覺得,癌、捱、愛,這3個字的音(普通話發音)都很像?」

無可否認,現今醫療技術大大改善,只要及早發現,癌症已不再是絕症,治癒率亦大大提升,但要「捱」過整個治療及康復過程,仍然不是輕鬆的。對於末期患者及年長的長期病患者來說,在預知將要走向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時候,所「捱」過的那種傷痛更非筆墨可以形容。

譜上人生意義

筆者是位篤信正向心理的人,但並不等於離地上太空而忘記現實中存在實實在在的痛,那種痛是由生理上到心理上的痛,而承受着這種痛的人,不只是病人,還有其家人及照顧者。

回望過去為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或照顧者作出情緒支援時,目睹不同階段所混雜着的不同反應及情緒:否認、拒絕接受、抱怨、質疑、憂慮、害怕,再到願意表達、接受患病、接受失去、重新思考疾病帶來的意義及反思、重新欣賞自己、愛自己、愛別人、接受別人的關愛與照顧,以至嘗試回顧自己的人生、重尋人生不同意義……這個過程,絕非朝夕,每個人的體會亦不一樣,當中無可避免包含着傷痛及眼淚,但同時亦讓人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及守望,原來「癌、捱、愛」這3個字,是可以何其巧妙的連為一體。

生老病死並非我們可以掌控的事情,作為治療師,在陪伴病人面對疾病挑戰、人生起伏,甚至是要走進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過程中,內心同樣經歷着不同的思緒沉澱及反思,過程中雖然難免傷感,但能夠協助病人為自己人生再譜上意義,甚至協助一些末期患者好好地為自己的生命寫上最後一章,畫上句號,不帶遺憾而離開,這何嘗不是一種祝福!

這份祝福,不單是對病人的最大祝福,也是對家人及照顧者的祝福!好的臨終照顧,就是哀傷撫慰的開始,而這種哀傷撫慰,不獨是撫慰病人,還在撫慰家人及照顧者!

展現愛與堅強

筆者欲借本文悼念一位剛剛離世的親人,在她的人生路上、抗癌路上,同樣演活了一段「癌、捱、愛」的人生寫照,無論疾病為其身體帶來多大的折磨,卻無法磨滅其心中對親人朋友所展現的關愛及堅強。

也將本文送給一位好友,及其他癌症病人及家人或照顧者。不下一次,接受哀傷輔導的人會問:「已一段時間了,我仍然如此思念離逝的人,仍然感覺哀傷,是否有問題?」

Where there is deep grief, there was great love,愛有多深,哀傷就有多深。這份愛,不只是單純男女之間的愛,還有親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我們毋須質疑思念究竟有多久才叫正常,我們可以做的,是將思念轉化成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記憶、信念及愛。

 

蘇瑞雯小姐
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生物標記 可在頭頸癌患者中預測長一倍的存活期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生物標記
可在頭頸癌患者中預測長一倍的存活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基因生物標記(Biomarker)能有效預測頭頸癌患者的存活期。全球每年有超過70萬宗頭頸癌新症。然而,目前尚未有廣泛應用於臨床、可預測這類病人接受治療後效果的生物標記。由基因組學專家、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呂偉欣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約兩成頭頸癌患者出現的「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能夠預測到患者在接受標準治療後有較佳的臨床效果,他們的存活期較其他患者長一倍。研究結果已於期刊《Life Science Alliance》發表。

患者如有「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 存活時間較其他患者的長一倍

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癌和喉癌,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及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全球頭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科學界正致力研究如何按照個別患者基因組合而進行個人化治療。由於頭頸癌極具侵略性,一般會採用較高強度的化療和電療方案,這往往對患者的生活質素造成負面影響。

事實上,頭頸癌患者由於心理困擾和生活質素較差,他們的自殺率在所有癌症患者中位列第二(按美國數據,每10萬人中有64.4人),排名僅次於胰臟癌患者。因此,臨床上愈來愈多人關注如何能有效識別適合接受較低強度治療的頭頸癌病人,從而使他們於較低强度治療後保持較高的生活質素。

團隊於近期研究發現,在腫瘤中具有「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的患者較沒有突變的患者存活期顯著較長(存活中位數分別為約95和48個月)。而這情況只與「MAPK信號通路」的基因突變相關。這一發現亦於另一頭頸癌病人群組獲得驗證。是次研究採用的數據來自全球最大最全的癌症基因數據庫,包括「腫瘤基因組圖譜 (The Cancer Genome Atlas)」,以及「萬人晚期癌症基因突變圖譜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Integrated Mutation Profiling of Actionable Cancer Targets)」。

這是首個利用頭頸癌信號通路基因數據預測病人存活率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進一步以實驗驗證了相關的背後機制。

研究結果包括以下重要發現: 

  1. 首次發現「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是能有效地預測頭頸癌患者中較長存活期的新型基因生物標記,而其預測能力不受HPV病毒感染或TP53基因突變影響。其他信號通路的基因突變並不具備這一特點。
  2. 與HPV病毒感染只能夠預測頭頸癌中口咽癌患者存活期不同,「MAPK信號通路」的基因突變可有效預測發生在頭頸各部位的頭頸癌患者存活率。因此,作為基因生物標記,「MAPK信號通路」比HPV更具普遍性。
  3. 多個「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都能有效削弱腫瘤中的ErbB3激活信號(一種使腫瘤更具侵略性的信號),從而減慢癌症生長。
  4. 帶有「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的頭頸癌腫瘤內有顯著增多的滅癌免疫細胞(T細胞),這些免疫細胞有機會導致腫瘤細胞在接受標準治療後死亡,從而控制腫瘤生長。
  5. 研究發現帶有「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的口腔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後,存活期比沒有這種基因突變的患者長3.3至4倍,這可能與患者腫瘤內存在較多滅癌免疫細胞有關。因此,帶有「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的頭頸癌患者可能對免疫治療有更好的反應。

 

呂偉欣教授表示:「以我們所知,MAPK信號會促進癌細胞增長。現在我們發現『MAPK信號通路』的基因突變能延長頭頸癌患者存活期,實在顛覆了我們對頭頸癌的認識。更令我們雀躍的是,能夠在HPV病毒感染以外找到可預測患者治療效果的新型生物標記,使我們日後有機會能根據『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的存在,為個別病人進行較低強度治療的臨床試驗。」

總括而言,這次研究不止發現能預測頭頸癌患者治療效果的生物標記,更對頭頸癌患者的臨床管理有長遠影響,亦對基因變異塑造腫瘤免疫微環境的方式帶來重要啟示。

呂教授補充:「事實上,多個主要的『MAPK信號通路』基因突變,都被證實能直接增加頭頸癌腫瘤內的免疫細胞活躍性,這或可引導將來我們按照患者的腫瘤基因突變,而為患者度身訂造合適的免疫治療方案。」研究團隊目前正研究頭頸癌中,免疫與基因組學之相互作用,藉此研究精準免疫療法的可行方案,以改善免疫治療的準確性。

是次研究報告由呂教授的博士生顏凱霖先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劉雨辰博士為聯合第一作者撰寫。此研究由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RF # 17114814)資助。研究詳情可瀏覽: https://www.life-science-alliance.org/content/3/6/e20190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