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陪你度癌關——童言稚語 抗癌路上的止痛劑

我的人生彷彿與癌症結下不解之緣。我是大腸癌康復者,除祖父多年前死於肺癌之外,家父的兄弟姊妹之中,也先後有多人患上癌症,包括肺癌、大腸癌、乳癌、肝癌和淋巴癌。因此,我既是患者,也是照顧者。始料不及的是,康復之後我從事了醫學寫作,終日埋首於細閱腫瘤科的醫學文獻,工餘時候以義工身份與癌症病人和照顧者分享經驗,在公在私也常與癌症打交道。癌症改變了我的生命,也感恩上天讓我藉着這段經歷祝福抗癌路上的他和她。

一個晚上,與一位剛確診大腸癌的同路人聯繫上。她是位39歲的女士,有兩名分別5歲和9歲的兒子。當年我病發的時候是37歲,有一子一女,分別5歲和11歲。可是這位病人比較不幸,她確診時,癌細胞已經出現肝轉移,肝臟的幾顆腫瘤頗大,無法以手術切除,僅能以標靶藥和化療控制病情。

她問我當年患病的時候,如何跟孩子溝通,孩子的情緒怎樣等等,不禁令我想起那時候與5歲的兒子一段哭笑不得的對話。話說當時5歲的兒子忽然對「死亡」產生恐懼,我猜也許是因為他看見我的病況,於是聯想到「死亡」。

「媽,是不是人人都會死?」

「是的。」我不想欺騙兒子。

「那麼,即是你都會死?」兒子紅着眼說。

我點點頭。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我的肚子正痛得要命。

「媽,你可不可以不死?我可不可以不死?」

兒子讀基督教學校,我忽然靈機一觸:「傻孩子,聖經說,信耶穌得永生,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嘛!所以我們有復活節囉!」

兒子好像感到有希望,問:「那麼,即是我都會復活?」

我又點點頭,然後反問他:「那你信不信耶穌?」

「信。那麼如果我死了,甚麼時候會復活?」

「聖經課有沒有教耶穌死後多少天復活?」

「有,三天。」他肯定地回答。

「那就是了!」

兒子舒了一口氣,然後不假思索地說:「媽,那麼如果我死了,請你不要扔掉我的東西,因為我三天之後會復活、會回來的。」

我憋着笑,說:「一言為定,我們打勾勾!」

我的肚痛好像不藥而瘉了。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B細胞及基因GPR18可預測多種癌症的存活期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B細胞及基因GPR18可預測多種癌症的存活期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六日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呂偉欣教授(中)與博士後研究員劉雨辰博士(左)及博士後研究員王麗博士共同撰寫此研究報告。

預估癌症病人的嚴重程度及生存機率在醫學上稱為「癌症預後」。基因生物標記是現時其中一個估算疾病進展的臨床工具。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發現基因GPR18可有助預測九種癌症的存活期。研究團隊亦提出以免疫細胞B細胞作癌症預後的新觀點。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 – Nature) 發表。

B細胞數量估算癌症病人的存活期

B細胞是一種白血球細胞,為身體抵禦異物,如細菌、病毒,甚至癌細胞等。此免疫細胞可以製造抗體以偵測外來物並啟動免疫反應,攻擊及消滅入侵者如致病原。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呂偉欣教授進一步解釋B細胞的操作,她說:「B細胞如駐守在城門外的士兵,驗證外來人士的身份,如發現任何危險,便會向將軍(即免疫系統)匯報。體內的另一種免疫細胞T細胞就是武器,負責攻擊及消滅入侵者。運用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於近十年的發展漸趨成熟,相反B細胞的臨床功用至今仍未有明確的醫學結論。」

由基因組學專家呂偉欣教授帶領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小組利用癌症基因組學和病人存活期大數據,發現腫瘤中B細胞的數量與七種癌症(包括低級別神經膠質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胸腺瘤、腎癌、肺癌、頭頸癌和子宮癌)的患者生存期有關,水平愈高,存活期一般都較長。她表示:「此乃非常嶄新的發現,將為癌症預後提供新方向及啟示。」

基因GPR18成為癌症預後的生物標記

呂教授團隊亦為29種癌症進行大型的組學分析,並識別出一種存在於B細胞表面、名為GPR18的基因。其基因水平亦可作參考,用以預測九類癌症病人存活期,包括黑色素瘤、低級別神經膠質瘤、肉瘤、肺癌、頭頸癌、子宮頸癌、肝癌、乳腺癌及腎上腺皮質腫瘤。

以受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頭頸癌病人為例,團隊發現倘若他們體內有高GPR18基因水平,平均都有較長的存活期。

HPV感染頭頸癌病人 整體存活期
體內有較高GPR18基因水平 68.4 個月
體內有較低GPR18基因水平 57.4 個月

呂教授補充:「研究結果顯示GPR18在多達九種癌症類型中有廣泛的疾病預後作用,比其他現有的生物標記如CD20優勝。此外,過去十年的相關研究均未能就B細胞能否為多種癌症提供預後作用提出結論,我們的新發現有助確立B細胞的預後特性,B細胞的數量及B細胞相關基因GPR18,都可以作為臨床生物標記,用於多種癌症的預後。此外,我們亦首次發現帶有GPR18基因表達的B細胞可能與T細胞的功能有特別關聯及互動作用。目前,就GPR18與人類癌症關聯的了解仍不足,若能對此基因的功能進行更多研究,將有助我們了解B細胞是如何與T細胞免疫功能結合及影響多類癌症患者的存活期。」

是次研究報告由呂教授及博士後研究員劉雨辰博士設計及撰寫。此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的「利希慎基金研究津貼計劃」及「書院基金研究津貼計劃」資助 (CA11281; CA11286)。研究詳情可瀏覽: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0-0964-7

 

文章來自: 中文大學

行動基因推出癌症基因檢測補助計劃

行動基因推出癌症基因檢測補助計劃

(香港,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五日)領先癌症精準治療方案供應商ACT Genomics Holdings Co., Ltd (「行動基因」或「集團」)有見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打擊經濟,令市民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為免患病人士因個人收入或家庭環境問題,妨礙他們接受適當或更佳的醫療,作為醫療服務行業與香港社會的一份子,集團推出兩項專為癌症病人而設的資助項目,讓病人能夠在減輕經濟負擔的情況下,得以採用基因檢測服務,讓醫生能夠為他們製訂適切的個人治療方案,從而提高醫治成效。

為照顧指定公營醫院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而設的計劃由現時開始,至10月31日為止。此項計劃的補助需要由醫生作出申請,並只限於「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ACTOnco+」。這項服務包括檢測440個癌症相關基因,加上31個融合基因及182種融合基因組合,能找到更多基因變異及相對應的藥物選擇,提供更多精準治療機會。查詢電話:31623038。

至於另外一項與香港藥學服務基金合作的計劃由2020年7月1日開始,為期一年。在完成行動基因指定檢測服務後的規定期限內,透過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進行申請,符合申請條件及成功獲批者,即可獲補助,補助金額視乎所採用的癌症基因檢測項目而定。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成立於2007年,由一群藥劑師成立,屬政府註冊的非牟利機構。希望憑藉藥劑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病人提供藥物及相關支援服務。詳情可瀏覽 www.pcfhk.org, 查詢電話:29790380。

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博士表示:「癌症基因檢測在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下,科技水平及臨床應用日益提升。無論在癌症治療前,幫助醫生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及用藥;抑或在治療成效不彰時,幫助醫生評估病況與調整方針,監控病情和追蹤抗藥性以評估後續治療策略,目標都是讓醫生更有能力、把握去治癒病人或控制病情。我們深信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希望成果能真正造褔大眾。」

 

有關ACT Genomics Holdings Co., Ltd

ACT Genomics Holdings Co., Ltd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創新驅動癌症管理方案提供商,在香港、台北、新加坡及日本設有辦公室。集團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NGS)及經驗豐富的生物資訊團隊,為專業醫學人員提供癌症治療之最佳方針、癌症復發與抗藥性監控及特定癌症風險評估與免疫治療評估。

集團團隊精於生物標誌識別、潛在疾病機制以及基因改變探索。製藥公司亦受益於集團在識別藥物發展目標、為臨床研究將病人分類,及有效率及效地描繪藥物反應方面的專業知識。集團致力「將基因體化作行動」。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陪你度癌關——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

在朋友家裏飯敍,期間接到一個電話,朋友們的高聲談笑,跟電話中的孝子失聲痛哭形成強烈對比,不禁令我想起,世上有許多人仍活在水深火熱中。原來孝子的父親剛確診患上小細胞肺癌,咳喘得透不過氣,還引發了皮肌炎,現時在醫院留醫。醫生說病人八十多歲了,沒甚麼有效的治療可以做,只能用藥紓緩他的症狀。實在見過太多這類個案。為人子女面對這種情況,都總後悔愛得太遲,覺得自己未及盡孝道,倉皇之間,父母的生命已差不多走到盡頭。

他問我:「爸爸吩咐我在他死後別太傷心,他老是在說這些話,怎樣才能令他情緒好些,重拾鬥志?」我老實不客氣地跟他說:「爸爸毫不忌諱跟你談身後事,可見他知道並已接受自己餘下的日子不多這個事實。做父母的,心願很簡單,就是兒女能好好地活下去,不要為他難過。你快樂,所以他快樂。需要梳理情緒的,是你。」

「那麼我現在應該做些甚麼呢?我實在捨不得他。」

「多陪老人家,別留遺憾。趁他意識尚清醒的時候,好好向他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要肯定他年輕時為家庭打拼和付出,讓他知道他是你心目中的好爸爸,讓他知道你愛他,讓他知道你會好好活下去,讓他知道你會在他身邊陪着他。」

沒有人能保證生命有多長。許多一向身體健康的人,某天忽然一睡不起,又或者被意外帶走。伯伯已經八十多歲,就算不是患上癌症,他餘下的日子也不會太長。癌症,反而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要把握當下、珍惜所有;也讓我們反思,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優次。人人都會死,但不是誰都真正活過;有人生不如死,也有人雖死猶生。早些認清生命的本質,你其實可以選擇怎麼活。

平安是福。衷心祝願各位讀者滿有平安與喜樂!

海倫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陪你度癌關——數字人生

筆者是林子祥的歌迷,記得1986年他推出了一首歌叫《數字人生》,驟聽彷彿是一首由數字堆砌的「無厘頭」歌曲,但其實這首歌很有意思:

填滿一生 全是數字

誰會真正知是何用意

煩惱一生 全為數字

圓滿的掌握問誰可以

人與數字 有許多怪事

看看計數機裏幽禁幾多人質

的確,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數字:IQ、體重、薪水、銀行存款……對癌症患者而言,關於數字的精神負擔就更多了:病情期數、腫瘤指數和存活率。許多患者得悉自己的病情屬第四期,便認為擴散了、死定了,腫瘤指數有點小波動便有如驚弓之鳥,終日活在復發的陰霾底下。有的老是要追問醫生:「我還能活多久?」,然後在惶恐之中倒數日子。

其實,病情期數跟存活時間並無絕對關係,第四期也不等於末期。癌症分期乃醫生用作擬定治療方案的一套工具。現今醫學進步,有人得了第四期癌症仍活上五、六年,甚至十年也不少見;也有人確診時是早期,卻只活了兩、三年,這與腫瘤的位置及癌細胞的特性有關。筆者就有親人患上第四期大腸癌,病情兩度復發並轉移至盆腔和肺部,至今已活了超過五年,還可如常生活和上班。每位患者都是獨特的,千萬不要與別的病友比較,更不要因為是第四期便絕望和放棄。

腫瘤指數是評估和追蹤癌症的一項參考指標。部份癌細胞會釋出一些物質於患者的血液裏,因此通過抽血檢查便可檢測得到。腫瘤指數適用於已經確診癌症的患者作評估治療成效,以及完成治療後作追蹤復發風險之用。指數高一點點不代表有癌症,指數處於正常值也不代表沒有癌症。

吸煙和一些炎症也會導致某些腫瘤指數上升,做成「假陽性」的結果,也有復發或癌細胞已經轉移的患者,腫瘤指數卻沒有升高。筆者患病時曾經遇上一位好醫生,他的金石良言教我銘記於心:「我們是Treat症狀,不是Treat數字。

數字稍微上升,但臨牀上沒有症狀,影像檢查也一切正常,那就不用擔心了。」希望病友們不要自行解讀腫瘤指數,最穩妥是由醫生解讀,免得虛驚一場。

最後要談的是存活率。存活率是指患者整體平均存活的時間,然而,這只是統計學上的中位數,且存在個別差異,有人比中位數活得長,也有人比中位數活得短,故參考價值不高。

與其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數字擔驚受怕,倒不如懷抱希望,活在當下。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先接受可行的治療,控制病情,延長生命,才有機會銜接新藥。人生無常,無常就是「變」, 但不一定是變壞,也可以變好。只要不放棄,生命有時超乎預期。

親愛的病友們,現在您掌握這些數字的真正用意嗎?別再被數字幽禁你的人生了!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科大研究團隊破解重要的分子機制 為癌症藥物開拓新方向

科大研究團隊破解重要的分子機制 為癌症藥物開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平面細胞極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稱PCP)中,控制核心蛋白傳送的分子機制。平面細胞極性是人體內調節細胞生長及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有關研究將對開發癌症新藥物提供有用線索。

 

承載Frizzled-6的運輸工具
承載Frizzled-6的運輸工具

PCP是一個對人體組織發展及器官運作起著關鍵作用的生物過程。PCP機制出錯,會導致人體出現神經系統失調、骨骼發育異常或先天性心臟病等。更壞的情況是,癌細胞可奪取並利用PCP這個機制,促使其生長及擴散。

為替癌症治療提供一個新方向,由科大理學院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郭玉松領導的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名為捲曲受體6(Frizzled-6)的PCP核心蛋白,從細胞中被傳送至細胞表面以調控PCP的路徑。了解到這個運送路徑,科學家便可研究堵截捲曲受體6的運送方法,從而關閉被癌細胞干預的PCP機制,以抑制癌細胞的擴散。

這個分子機制可以物流及運輸流程作比喻﹕正如剛出廠的製成品,新造好的PCP蛋白需要在細胞內一個名為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的「工場」中被摺疊、改良及包裝。然後,這些蛋白便會經由「COPII外殼蛋白聚合體」中所製造的運輸工具,傳送至細胞內被稱為「高基氏體」的分流站。在這個分流站,蛋白會再被安排登上另一個指定的運輸工具,然後被運送至細胞表面。蛋白到達這個目的地後,便會開始調節PCP的過程。

在今次研究中,郭教授發現捲曲受體6裏一個名為「多重鹼性基序」的特殊區域,會與COPII外殼蛋白聚合體的關鍵成分「SAR1A」產生交互作用。因此,阻截兩者的互動可令細胞內的包裝及傳送步驟陷入停頓,理論上能有效阻止癌細胞擴散。

郭教授說﹕「科學家一直知道PCP對癌細胞的生長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但卻不清楚PCP蛋白傳送背後的分子機制。我們今次的發現,為設計能抑制蛋白運送至細胞表面過程的藥物,帶來重要啟示,透過抑壓被癌細胞劫持的PCP機制,可為癌症治療提供一個嶄新的方案。」

是次研究結果獲刊於《生物化學雜誌》。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姜里文教授和科大生命科學部閻言教授均參與了該項研究。

 

郭玉松教授(左三)、閻言教授(左二)及其研究團隊

捲曲受體6被輸出內質網的說明圖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準。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20》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9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0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文章來自: 科技大學

下一個十年

下一個十年

十數年前,一班癌症同路人活躍於網誌,在抗癌路上互相支持,他們的故事成就了我們第一本同路人分享集——《癌症不是盡頭》,也是「癌症資訊網」成立的重要基礎。

今年我們將會推出《下一個十年》,再次邀請一班認識多年的戰友,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癌症不是盡頭》序 (2009)

「對於一個病者,也許是對於所有人,痛苦,源於我們預支了未來的痛苦,我們選擇了痛苦。選擇了希望,每一日的生活就充滿希望。結果不一定能如願,但轉換一個角度看,每一日也變得很快樂。

因為這本書而認識楊牧師,要延續生命影響生命的精神,出書可能是對他最佳的回應。但想到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嘗試透過 blog 的渠道邀請一眾日日在網上碰面,似是十分熟識但又從未真正碰過面的 blog 友協助成事。萬萬料不到反應出奇地好,邀請才發出兩天已有超過 50 人回應願意擔當不同的角色,這真是一個充滿愛與奇蹟的天地。

由發起,製作至今天出版的每個細節也是由一眾來自blog 界的熱心義工負責,再三,再三感謝各位的無私付出,讓看似遙不可及的事變成真實。一本記錄了 44 個人的生命當中其中一段珍貴歷程的書本,真摯的文字分享,伴隨著不同場景的照片,將生命中的高低起跌娓娓道來,深信在任何時代拿起這本書翻看的人也會有所得著。

我曾走過你的足跡學你的施予,縱使你已不在人世,但感覺仍是那麼近。今日想起,依然很感動。 」

Alan Ng(癌症資訊網創辦人)

EasyAsk #中醫諮詢日

EasyAsk #中醫諮詢日

現時癌症治療都是以西方醫療為主,隨着中醫藥在本港認受性越來越高,不少癌症病人會服用中藥。但治療期間,胡亂自行服用中藥有機會得到反效果。是次「Easy Ask 醫事.問」 一對一免費諮詢服務有幸請到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蘇子謙醫生作為顧問醫生,從中醫角度為病人提供意見,探討中西醫如何結合治療癌症。

📌中醫諮詢日詳情
日期: 2020年7月28日 (二)
時間: 下午2:30 – 5:00
地點: 癌症資訊網 (觀塘偉業街205號茂興工業大廈8樓B室)

📌對象(必須完全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癌症擴散及復發患者;
▶️醫院管理局外科或腫瘤科患者;及
▶️已登記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服務使用者

☎️申請方法:必須致電本基金預約
預約熱線:3598 2157 或 5206 7609
經評估後安排諮詢時段 #額滿即止

====================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蘇子謙醫生

——————————————–
【 緊貼更多醫療健康訊息 – #癌症資訊網 】
Web :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IG : www.instagram.com/cancer_information
Youtube Channel: https://goo.gl/V54UUw
TG Channel : t.me/cancerinfo
同路人群組 :https://goo.gl/qV9RZt
WhatsApp : https://wa.me/85252067607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陪你度癌關——情緒與癌症(下)

直到如今,我依然感激葛院幾位醫生的體諒和幫忙,為我撒了這個善意的謊。

祖父回家後,高興地向家人宣佈:「醫生話我乜事都無!」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他快快樂樂地活了整整一年。家人輪流陪他品茗、搓麻將(祖父最愛「攻四方城」)、晨運,還有弄孫為樂。他吃得開懷,睡得安穩,玩得盡興……

可惜,一年之後,情況逆轉……

由於祖父並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他咳血的情況持續。漸漸地,他心裏起疑,懷疑報告出錯,甚至懷疑醫生看錯,卻從沒有懷疑過這是我與醫生合演的一台「好戲」。

「如果沒事,怎麼會經常咳血?」他常常一臉疑惑地問。白天,我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家裏只有祖父和祖母。祖父開始常常嘮叨,要求祖母帶他去看私家醫生,祖母深怕「東窗事發」,一直含糊其辭地推搪。「醫生都說你沒事,還有甚麼好看啊?」這樣的情節不斷上演。終於有一天,祖母壓力「爆煲」,歇斯底里地喊:「看甚麼啊看!醫生早就說是絕症,末期肺癌!沒得醫呀!」我不曉得當時祖父的表情和反應,因為我仍未下課。我只知道當晚我一踏進家門,從沒罵過我半句的祖父一看見我便高聲質問:「我如此疼你,你為甚麼騙我?」我愣住了。祖父沮喪地問:「醫生說我沒得醫,對嗎?」我的心很痛,痛得在淌血!一瞬間,我淚眼模糊。我指着窗戶,說:「你說過,如果是肺癌,你便從這裏跳下去!試問我怎能告訴你?」說罷,我跟祖父相擁痛哭。

接下來的日子,可幸的是祖父並沒有自殺,不幸的是他終日鬱鬱寡歡,茶飯不思,連「攻四方城」也提不起興趣。有一天,他忽然買了一枚足金戒指送我,說是給我留念。「我銀行戶口裏有兩萬元,是留給你交學費的。你才大學一年級,我知道兩萬元是不夠的,但你老爸不長進,餘下的你要靠自己了。」他老淚縱橫地對我說。

自此,祖父的身體每況愈下,甚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連大小二便也無法控制。不久,他便住進南塱醫院的善終病房。他臨終前的一個星期,甚至虛弱得無法開口說話。我清楚記得,他輕撫着我的臉,流着淚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無論多麼艱難、多麼辛苦,也要完成學位啊!」那段日子,我總是竭力地、堅強地撐着,但每當我看見祖父老淚縱橫,我也會跟着哭。因此,幾乎每天的探病時間,都是淚眼相看的光景。

住進南塱醫院不足三個月,祖父在1995年12月16日撒手塵寰,走完他八十三年的人生路。

我以文字記下這段傷痛的往事,是希望帶出「情緒」對癌症患者的影響。

祖父確診第四期肺癌之時,癌細胞已擴散全身。然而,他在對自己病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每天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儘管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仍能保持生活質素,多活了整整一年。當祖父得悉自己患病後,心情跌至谷底,身體狀況迅速惡化,不消三個月便離世了。(註:筆者並非鼓勵,更絕不主張對病人隱瞞病情,只是祖父的情況比較特殊。)

其實,人在面對疾病、死亡和痛苦時,情緒不穩是可以理解的。在治療期間,患者的情緒問題大致上源自生理上的痛楚和不適、外表和自我形象的轉變、因治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對事業前景及經濟狀況的焦慮、社交生活上的轉變和與家人的關係,以及最重要的是──對無法想像的未來的恐懼。

常言道:「治病先要治心。」負面的情緒,對健康的無形損害,比細菌、病毒和癌細胞更厲害。正面的情緒,猶如一帖心藥,是任何藥物都無法代替的。馬克思曾經說過:「美好的心情,比任何藥物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聖經也有記載:「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在2002年的報告指出,心理健康是紓緩治療的重要一環,患者的心理質素,與癌症治療成效有正面的關係。當患者經常處於負面或波動不穩的情緒,會削弱身體免疫系統,增加癌症發病及惡化的情況(Ondicova & Mravec, 2010)。相反,平穩的情緒和正面的思維,能幫助患者有效地戰勝癌症,增加康復的機會。
海倫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 以作為癌症藥物新標靶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 以作為癌症藥物新標靶
2020年07月07日
禤承恩教授研究團隊: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中間)、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游承翰博士(左二);以及博士生董超先生(右二)、陳欣瑜小姐(左一)和黎俊詩小姐(右一)。

人體內有眾多不同的DNA(脫氧核醣核酸)修復網絡,負責抵禦每個細胞每天遭受多達七萬項的DNA損傷事件。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現已刊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DNA是遺傳訊息的載體。當人體細胞暴露於不同物質都可能構成DNA損傷,包括陽光和煙草煙霧。DNA亦稱為遺傳物質,由四種鹼基組成,獨特的組合和序列讓這些鹼基成為人體內以兆計細胞的獨有藍圖-遺傳編碼。任何可引致遺傳編碼變異的事件,均有機會對生物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人體基因改變可以隨時間累積,最終可能引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隨著人口老化,至 2030年,癌症新症將增加百分之四十。癌症作為香港的頭號殺手,反映現時對癌症風險評估缺乏足夠認知,以及現有癌症治療的成效有限。因此,研發可發現癌症早期病變的檢測方法,以及個人化治療方案成為近年癌症研究的大趨勢。

研究發現
這項研究的其中一項重點發現為DYRK1B及其網絡,這些乃是哺乳類動物DNA損傷反應的新分支。DNA損傷反應是人體細胞用以保護DNA完整性的一系列策略。DYRK1B是一種蛋白激酶,其表達的增加與癌症病變以及化療抗藥性有關。此外,DYRK1B基因突變被視為是代謝綜合症的元兇,這顯示DNA修復缺陷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研究也指出DNA修復在人類健康和長壽中發揮多種作用。

領導今次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表示:「我們鑑定DYRK1B為一種新型的DNA修復因子,這不僅解釋了DYRK1B的錯誤表達將如何助長癌症發展,我們的發現亦將引導DYRK1B抑製劑的研發和使用,以作為與基因組不穩定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案。」禤教授又指出:「有鑑於DNA修復與腫瘤抑制之間的關係,這些嶄新的DNA修復機制,不僅能作為生物標靶以輔助癌症風險評估,亦可作為藥物靶點,為個人化醫學時代提供嶄新的治療選項。」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及博士生董超先生領導研究,並由博士生陳欣瑜小姐和黎俊詩小姐協助。國際重點協作者包括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放射腫瘤學系助理教授梁偉聰博士。其他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科學家包括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游承翰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員施明慧博士。

文章來自: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