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中醫】患癌翁無力負擔藥費感絕望
義診醫館捐款大減或停辦:香港地做人好慘
患癌加上失業,無力負擔藥費,這些故事經常都聽到。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朱國棟中醫師,為癌症病人義診多年,在疫情下繼續贈醫施藥,為癌症病人帶來一點光 ❤️
「癌症贈醫施藥服務」計劃詳情:https://bit.ly/2V9Icpt
影片轉載自: 果籽
患癌加上失業,無力負擔藥費,這些故事經常都聽到。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朱國棟中醫師,為癌症病人義診多年,在疫情下繼續贈醫施藥,為癌症病人帶來一點光 ❤️
「癌症贈醫施藥服務」計劃詳情:https://bit.ly/2V9Icpt
影片轉載自: 果籽
中大醫學院胸腔外科團隊創全球首例肺轉移治療
【全球首例】中大醫學院胸腔外科團隊為肺轉移治療帶來新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教授吳士衡教授表示:「治
團隊首先利用斷層掃描即時確認右肺的四個腫瘤組織位置。
吳教授補充:「以往治療有多個腫瘤的肺轉移時,需要分多
吳教授及他的團隊為世界著名的混合手術室胸腔外科團隊,
報告詳情可參閱:https://bit.ly/2CXsEPv
【World 1st】Thoracic surgical team from CU Medicine achieves breakthrough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metastasis. The team successfully performed non-invasive bronchoscopic microwave ablation (BMA) and uniport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uVATS) at a single operation in hybrid operating room for a 68-year-ol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 with multiple lung metastases, treating four lesions locat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ight lung and preserving most of the lung function. This is world’s first attempt of one-stop hybrid treatment of multiple lung metastases with BMA and uVATS in hybrid operating room. The case report was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Professor Calvin NG from CU Medicine’s thoracic surgical team says, “Multifocal lung metastasis is traditionally a challenge to manage. Heterogeneity in size, location and depth of the multiple lesions are decisive factors to treatment options. In this case, ideally all the four metastases should be surgically resected if possible. However, the loss of lung volume precludes our team from considering this as an option and there are other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resection. Therefore, we decided to implement a multimodal treatment with hybrid theatre facilities, that is to combine BMA and uniportal VATS in one operation, so as to preserve most lung tissues.”
The team confirmed the position of four metastases with cone-beam CT scan, which were on the right middle lobe and right upper lobe. The two lesions on the upper lobe were deep in the anterior segment with size smaller than 1cm and thus BMA was performed to destroy them. For the other two bigger lesion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middle lobe, doctors decided to remove them with uniportal VATS.
“Conventionally, multimodal management for metastases were carried out in separate locations in staged manner that may require patients to have multiple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be anesthetised more than once. The hybrid operating room with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an integrate three procedures into a single operation setting: high-end radiology, state-of-the-art interventional bronchoscopy and advanc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his allows a tailor made one-stop management of lung tumours, particularly for multiple, subcentimeter lesions. Furthermore, avoiding multiple hospital admissions in the current era of COVID-19 could reduce exposure of patients to high risk areas,” Professor Ng added.
Professor Ng and his team is renowned in hybrid operating room thoracic procedures, and pioneers in the use of 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and BMA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Details of the report: https://bit.ly/2CXsEPv
文章來自: CUHK Medicine
醫道惠民
第四期癌症並非末路 「寡轉移」有望收復失地
「嘩!阿媽,你擴散呀!」
「啋啋啋!咩擴散呀?」
「你D白頭髮擴散呀!」
筆者一把年紀,早已滿頭花白,只因忙碌(和懶惰),加上最近疫情關係盡量減少外出,已經兩個月沒有處理煩惱絲,頂上白髮已長至三吋,難怪女兒驚叫。不過,她錯用了癌症患者最忌諱的「擴散」一詞。
癌細胞擴散,醫學上稱為「遠端轉移」(metastasis),意指癌細胞從原發部位經由循環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繼續生長,情況就好比侵略者開彊闢土,成功佔領後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甚至繼續攻佔其他地方,擴大版圖。
癌症轉移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一直以來都認為發生轉移的患者預後都比較差,同時因為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各部位,治療上變得更為困難,幾乎無法根治,只能採用全身性治療(例如化療)來控制腫瘤。再者,不少癌症患者的死亡都是由於癌細胞轉移至身體重要器官之後,導致器官功能衰竭所致。因此,「擴散」或「轉移」往往是癌症患者揮之不去的夢魘。
然而,隨著過去十多年來醫學界對腫瘤遠端轉移的特性了解加深,這種觀念已慢慢改變過來。部分轉移性(即第四期)癌症,若受影響的範圍不大、腫瘤的數目較少,醫學上稱之為「寡轉移」(oligometastases),目前除全身性治療外,也可配合有效的局部治療方案(例如手術、放射治療和消融等),長期控制甚或根治疾病。
三個成功收復失地的「寡轉移」病例
筆者家中三位長輩都是第四期癌症患者。
玉蓮是大姊,71歲確診第四期三陰性乳癌,除了左邊乳房的主瘤外,腋下也有多顆淋巴結受影響,並同時有一處位於頸椎C3位置的寡轉移。她完成八次術前化療後,正電子掃描顯示乳房和腋下淋巴的腫瘤顯著縮小,頸椎的寡轉移已回復正常;手術後亦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CR),即病理報告顯示乳房組織中已無癌細胞存在。隨後,玉蓮接受了十五次放射治療以鞏固治療效果,目前已完全康復。玉蓮是烹飪高手,治療期間因體倦少下廚,如今我有口福了,謝謝她送我的自家鹹水角、豆沙角、糉子、南乳齋、蓮藕燜豬手……
國華是二哥,68歲確診第四期大腸癌,大腸的主瘤達7.8厘米,連內窺鏡也幾乎無法通過,同時癌細胞亦轉移至肝臟,幸好只有一顆轉移的腫瘤,屬寡轉移。經醫生評估後,他接受手術同步切除大腸和肝臟的腫瘤,並在術後完成了八次輔助化療,以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他完成治療至今接近兩年了,他的中氣比我還好,唱粵曲聲音嘹亮,拉小提琴更是有姿勢有實際。
國輝是老么,52歲確診第三期直腸癌,在同步放化療後接受手術,卻不幸在數個月後原位復發,後來又在正電子掃描中發現一顆轉移至肺部的細小腫瘤,醫生評定為寡轉移,建議手術切除或以放射治療處理,國輝選擇了後者。在三次高劑量的放射治療後,他肺部的腫瘤消失了。雖然放射治療令他有一段時間感到氣促,但他堅持每天做運動、積極鍛鍊身體,體魄很快便恢復過來。筆者曾與他一起爬樓梯,他一口氣爬上五樓也面不改容,筆者反而氣喘如牛,要停下來休息兩次。昔日,第四期癌症患者活上五年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今,國輝正是活生生的例子,由確診至今,他已踏進第五個年頭了。
希望羅氏這一家的故事,能為抗癌路上的您帶來一點安慰和希望。時至今天,即使是第四期癌症也未必是絕路,辦法總比困難多;您或許會感到洩氣,但請不要放棄!
![]()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一封電郵提醒美女記者普萊斯逃離癌險
[新聞] 疫情下,大家焦點放在這世紀絶症CD-19(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美國《NBC》旗下佛羅里達州電視台《WFLA》的美女記者普萊斯(Victoria Price)亦是一樣,每天沒日沒夜地投入新聞工作,卻忽略了自己身體發出的警號——脖頸上有不明腫塊。幸好收到一封觀眾的電子郵件,提醒她的脖頸出現明顯腫塊,喚她趕快去看醫生,檢查結果確診普萊斯患上甲狀腺癌,她亦接受醫生建議動手術切除,免除危害生命的風險。據了解,女性比男性患上甲狀腺癌更為常見,今年美國甲狀腺癌病例中大約有75%是女性,不可不察。
普萊斯感恩地說︰「假如我從未收到這封電子郵件,恐怕我不會主動打電話和醫生聯繫問診,癌症可能會蔓延開去,令我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情況應該會變得糟糕。我感謝寄這電郵給我的好心人,拯求了我的生命。」
其實,觀眾給名人預警,這不是第一宗。早在2013年,一名護理師在化妝節目看到著名主持人穆薩(Tarek El Moussa)的脖頸出現腫塊時,他提醒穆薩關注一下,現在穆薩已從二期甲狀腺癌中康復。2018年一名醫生在觀看《BBC》足球節目時,發現前利物浦球員兼足球裁判勞倫森(Mark Lawrenson)臉龐一側的皮膚變黑,懷疑是癌症病變的現象,促使勞倫森接受治療。
患海奇情
陪你度癌關——Brenda,願妳從今逍遙!
一件往事。
這天送別奮戰三載的肺癌病人。她是個堅強的媽媽,為了兩名女兒熬過一輪又一輪的治療。雖然她最終撒手塵寰,但她勇敢地打了一場美好的仗,沒讓癌細胞趾高氣揚地奏凱歌。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分離從來不易,能夠認識,在彼此的生命留下一點痕跡,已是緣份。
我喜歡陪伴癌症病人。據我的經驗,醫學愈來愈進步,被治癒的病人為數愈來愈多,關鍵除了早期確診接受適當的治療外,情緒和意志同樣重要。陪癌症病人渡癌關,其實不是我在幫助或支持他們,我能幫到的很有限,有時候看見他們藥石無靈,生命開到荼蘼,我會跟他們一樣感到無助。看見病人咬緊牙關完成一輪又一輪的治療,未幾癌細胞卻又再度死灰復燃,我也會有無力感,心裏暗暗替他們不忿。
有時候我也不懂得該說甚麼,其實我們彼此意會接下來將會發生甚麼事情,但無聲勝有聲,默默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身邊有個人陪着他們,他們並不孤單,也就是我所能做的。我珍惜他們每一位,每位病人都有他的故事,而他們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生命,也讓我更了解人生的聚散無常。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將它記下來,現在與大家分享:
「很多人想活,卻不一定能活下去;
很多人能活,卻不一定想活下去。
想活的人,路再難走,都想好好走下去;
不想活的人,路再好走,也跨不出下一步。
有些人,每一步都艱辛,卻懂得感謝周遭的一切美好,並幫助同行的人;
有些人,生在順遂的路上,卻只在乎有沒有人看到他,只在意那顆絆倒他的小石子,還順便絆倒其他人。
日子難過,就好好過;路難走,就好好走。
日子好過,請珍惜過;路好走,請珍惜走。」
從這天起,我永遠記得有一位跟我媽媽同年、跟我同一天生日的朋友。Brenda,這三年,妳辛苦了,願妳從今逍遙!
海倫
(此文首次刊登在頭條日報1月22日)
![]()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癌症偽資訊令肖恩走上不歸路而喪命
一些不準確的癌症謠言或偽資訊,會為癌症患者帶來甚麽影響﹖治療不歸路,還是變成催命符。年僅23歲的英國青年肖恩的故事,揭示了癌症偽資訊令他走上不歸路,迅速被催命,告別大好人生。
肖恩在17歲時證實患上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一種淋巴細胞的癌變)經過數月化療而治癒。
某次,肖恩與艾米在一音樂會認識,兩人皆因熱愛音樂而結緣,繼而發展為情侶。數月後,肖恩出現徵狀而再次確診癌症,醫生告知他若使用化療,存活機會約五成。不過這次肖恩不在淡然接受醫生建議,因為他再不想受到化療副作用折磨。他開始在網上閲讀大量信息,如通過排毒和徹底改變生活方式等方法治癒癌症,最終他決定選擇網上自我治療癌症方法以取代正規治療。
當時艾米不贊成肖恩放棄正規治療,不過他倆因為全身心投入所謂「自然治癒癌症」的各種網上論壇和在線社區中,繼而選擇忽視。肖恩戒葷而成為全素食主義者,更嘗試用大麻油、咖啡灌腸排毒法,甚至對於沒有科學依據的餓死癌症也信服。肖恩更在社交平台與網友分享癌症治療片段和心得,不乏追隨者。
艾米自言他倆也有懷疑的時候,不過很快就自圓其說地說服自己堅定信念和選擇,一來他們不想放棄治癒希望;二來網上信息寫得「很神」和非常有說服力;三來這所謂癌症替代療法掌握人們急病亂投醫的脆弱心理而謀取盈利。與此同時,那些講者懂得抓住人心的技倆,極具魅力,讓人信以為真。艾米更形容他倆當時如入魔障,無法自拔。最後,肖恩與正規治療道路上便愈走愈遠。
到了2018年1月,肖恩病重而送進醫院。從前他倆以為替代療法縮小了辛恩身上的腫瘤,原來已悄然轉移到其他部位,辛恩的肚裏不但有一個像柚子般大的腫瘤,還有三個腫瘤到了身體其他部分。2019年初,23歲的肖恩終於不治身亡。
艾米的大學好友兼記者蕾拉說︰「肖恩徹底迷失在各種網絡誤導信息中。肖恩不但自己相信,還下載、轉發和分享這些毫無科學依據的信息。結果白白錯失了兩年治療時間。為了希望曾經關注肖恩病情的大量粉絲知道真相,不要誤信網上的偽癌症資訊,讓自己因錯誤決定而踏上不歸路,所以利用肖恩的故事,拍片糾正。」
艾米則希望「肖恩的故事」警醒大家切勿誤信網上偽癌症信息,危險性高,輕則延誤治療,重則會白白送上生命,特別是那些剛剛被確診的癌症患者,不可不察。
https://www.bbc.co.uk/bbcthree/article/72396917-47b0-4aac-856f-e213c3a0c3fa
捐贈用不完的癌症藥物?
癌症藥物的藥理複雜,副作用因人而異,而且不少病人有服用補品調理身體的習慣,或會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後果可大可小。因此,我們平時除了在藥房裡準備藥物,還會走到病人等候區,坐下來耐心向病人講解服藥時需要留意的細節,確保藥物療效。不時會聽聞一些病人因為出現抗藥性而需要轉藥,無法繼續原有的藥物療程,他們除了會討論如何處理剩餘的口服藥物,有病人更會為免浪費,將餘下的口服癌症藥物送回藥房,希望藥房可轉贈有需要病人。這些抗癌藥物所費不菲,如標靶藥每月費用可達數萬元,一些免疫治療藥物每年費用更可逾百萬元。將昂貴的癌症藥物直接丟掉當然可惜,但將癌症藥物轉贈這種做法,實際上又是否可行?
受限於香港法例及制度,本地沒有藥物回收再分配系統;亦基於安全用藥原則,醫院和診所均不會重用已發給病人的藥物,廢棄藥物和針藥會被界定為化學廢物,送到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作焚化處理或送到堆填區棄置。資料顯示,來自醫院、診所等機構,運到上述兩個設施處理的藥物及針藥,2016年約有700公噸,當中未有計算一般市民家居棄置藥物數量。
原好、未開封又未過期的藥物理論上是安全的。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認為,未經使用的口服癌症藥物可分配給經濟上未能負擔的病人使用,但只限於一些儲存在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內的藥物,即未曾離開醫療機構或未被病人領取回家的藥物,由患者和家屬直接捐贈的藥物則不包括在內。但自1997年已訂立藥物儲存法例的美國,實際操作則更寬鬆,有16個州容許個別人士向儲存機構捐贈癌症藥物,俄亥俄州去年起容許捐贈非原廠包裝的口服化療藥,只要藥物經由藥劑師檢查即可,田納西州則容許直接向病人捐贈藥物,但ASCO並不認同其做法。
那麼香港應否引入藥物捐贈再分配制度?實際上要考慮很多因素,當然在財政上可以直接減輕患者負擔,減少出現因經濟問題而不能用藥的機會,亦能促進社會間互相幫助的風氣,並可減少因棄置藥物造成的浪費及環境污染;但同時要解決如何保障藥物安全,例如回收藥物如何確保不受污染;如何保障昂貴藥物的溫度和濕度符合該藥物的儲存要求;回收藥物如何分配給有需要的病人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思考慮和討論的議題。
作者為註冊藥劑師李智剛
文章來自:AM730
一個永遠不倒的抗癌騎士
受訪嘉賓︰David
採訪者︰香港浸會大學綜合傳播管理學 ~ 第五組
十天千里的單車環台長征,由台灣癌症關懷基金會協辦的「吾癌無礙癌友單車環島活動」於2019年10月29日順利劃下句點,十數名「單車騎士」的港、台癌友攜手完成了這項艱鉅的挑戰,藉此鼓勵癌友們能勇敢對抗病魔。一張張洋溢著滿足感和汗水的笑顏上,誰能想到他們都曾經患上癌症呢?當中一名外表黑實壯健、充滿陽光氣息的「騎士」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David。
現年31歲的David於2015年12月確診患上淋巴癌二期。David受訪時表示,在一次起床上班的時候偶然發現自己脖子的後方有一顆像「黑色波子」般大的腫瘤,便有不好的預感,於是立即打電話盡快預約檢查,他回想當時朝夕祈求著結果能消除他的忐忑不安。天不從人願,David得知自己確診罹患淋巴癌後,很快便跳過「不接受階段」,並形容當時自己「未識驚住」,第一時間上網尋找相關症狀、治療程序、副作用等等,希望知道這個病會對自己日常生活有甚麼影響,以作對應。
自己事自己解決
David當時剛結婚兩個月,任職地盤,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因擔心病情既影響工作又會牽連太太及家人,坦言壓力很大。David是家中長子,既不希望給身邊人帶來負擔,也不希望家人擔心自己,盡量「自己事自己解決」。David透露其壓力主要來源不是別人卻是他「自己」,因自我要求高,責任心重,所以「好多嘢都鐘意攬上身,凡事親力親為而放不下。」不過,他也感激太太陪伴自己共度時艱,沒有刻意因為他患癌而給予特別照顧,生活如常,不但沒有讓他增加壓力,反而讓他在家時感到放鬆。
父母因病離世而陷入迷茫
在太太的默默支持下,David開始接受癌症治療,每三個星期都得走一趟醫院做一次化療,需時約三個月,然後用了個多月電療作跟進治療,慶幸現在已進入觀察期的第五年。在第一次化療完成時,David記得自己睜開眼時頓感頭昏腦脹、四肢無力,連起床都有困難,要過兩天才可以上街,身體情況就「像個BB一樣」。療程雖然痛苦,但卻總算順利,David體內的癌細胞不消半年便顯著減退。不過,David不但沒因而走出低潮,反而不幸的事更一件件的接踵而來,他的母親及父親先後確診患上婦科病及肝癌,更於David進行到治療過程的一半時,雙雙離開人世。一向堅強獨立的David坦言那段時間好像世界末日一樣,開始迷失自己,甚至睡不著、吃不下。「我的生活就好像突然無咗重心﹗」David感慨地說。
重拾單車會知友 重新上路脫低潮
在那段黑暗時期,意志消沉的David每天就像行屍走肉一般生活,直至David的太太邀請所有親朋戚友來家中作客,為他打氣,David才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努力振作起來。他自我打氣說︰「雖然現實唔可以改變,但係如果做自己想做嘅嘢,轉換下心情,可能世界都會唔同啲呢﹗」
自那時起,David除了上教會,更買了一輛單車,在空餘時間及住院期間都外出騎單車,開始重拾對單車的興趣。據David憶述,最初接觸單車是在讀中四的時候,到高中畢業的那段時間一直都「癡迷」著這項運動。不過當出來工作後便沒有延續這份熱情,直至醫生擔心他會因情緒影響病情,給出建議才重新騎單車。David帶點興奮地說︰「當醫生建議我可以做多啲運動果陣,我第一時間就諗起單車。」
David自言鍾情騎單車,因為無論單獨或群組騎單車都會好開心,在車道上可自由自在地飛馳。重投騎單車的日子,David便一頭熱的栽進了單車裡去,由騎公路到山路;由四處逛到開始自設時限及目標以挑戰自我,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想做就做」。David表示:「當時如果自己真係好大壓力,或者好唔開心,只要我踩上部單車,就會感覺到好輕鬆、好忘我,好似放電式咁釋放所有壓力。」
一次偶然機會下,David接觸到了一個由癌症復康者組成,叫作「不倒騎士團」的單車同好組織,更成為了他一個新生活重心。David與團友不時舉辦單車聚會,開心分享地說︰「我地快有快踩,慢有慢踩,踩到邊,食到邊。主要旨在聚在一起,開開心心過一天。」自己的興趣能與人分享,當然讓人高興,更何況都是和自己興趣相近的人呢?David表示,他們雖然並非競技組織,不過都會一同挑戰某些目標,「尤其是入山玩,我地會睇時間㗎。有時因為一啲障礙,上次過唔到而今次過到,都可以開心都跳起。譬如上次十級樓梯落唔到,今次落多兩級,嗰種滿足感比自己完成更大。」他補充說︰「有一次我與團友們騎山路單車時,遇到一條崎嶇陡峭的路,我們便決定轉而挑戰這條路。不過,某些路段的樓梯太高,並非所有團友都能順利完成,於是他們隨即相約下次再去挑戰,結果便成就了我們一次難忘的回憶。」
David說團內氣氛融洽,就像親人一樣,因為所有成員都經歷過癌症,所以都會互相遷就、互相扶持。David在參加「不倒騎士團」後,了解患癌並不代表自己是弱者或世界末日。他說假使癌症患者這身份能夠幫助正與癌症對抗的病人,我願意分享和去做更多的事。
今天,David已全然康復,經歷過癌症旅程,他現在比以前更加豁達和開朗,他笑說︰「雖然當時正身處人生低谷,現回頭睇返,其實生老病死好正常,遲早會出現嘅嘢,不幸在呢幾年突然一次過發生晒啫。」David更表示經歷癌症和生死,他的價值觀及人生觀都改變,要比以前更能坦然接受自己不足。他續說︰「以往認為自己即使表現軟弱,對事情本身冇幫助,所以收起情緒,獨力承擔。現在憑藉信仰和騎單車,並得到「不倒騎士」鼓勵令他慢慢走出低谷,深深體會與人分享的重要,縱使力有不逮,沒有大不了。」David奉勸癌症同路人︰「黎到最差嘅時候,自己解決唔到就選擇接受,試同別人傾訴。我希望用自己是癌症康復者身份,以生命影響生命,並用單車鼓勵其他癌友,不要輕言放棄生命。」
後記
「生活就像一盒朱古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甚麼味道﹖」~《阿甘正傳》。
我們專訪了一位抗癌騎士David的剖白,我們不禁細想︰「假如我們將患上絕症,只剩不足半年的生命,我們能像David一樣那麼冷靜豁達嗎?我們有甚麼事情是必須要做呢?那麼如果患了絕症後,我們才去做「必須」要做的某些事情,為何現在的我們又不做呢?」
當David得知自己患上淋巴癌而晴天霹靂,他非但沒有被打沉,反而能安慰自己及身邊家人說:「只是第二期而已,幸好發現得早。」他即使面對雙親先後因病亡故,也沒有怨天尤人,選擇接受。David隨遇而安地面對逆境,值得我們學習。他啟發我們面對人生的所有出口暫時被封上時,要懂得釋放和嘗試另闢蹊徑,撥去陰霾後必定能走出低谷。
「可能現在的你正身處人生低潮,不過,這可能並非代表著這便是你的最低潮,明天可以更壞,也可以更好,只要你有積極面對逆境的勇氣,凡事都能變得正面。」就像David能靠著一部單車,踏出自己的一片天。他自由自在地騎著單車,用單車上的角度回望他曾經覺得的灰暗世界,而在那刻一切都變得絢麗奪目了。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也戰勝了癌症,甚至領略到更多想做的事及使命——癌症康復者的身份能讓他幹更多有意義的事,透過自身經歷和興趣去鼓勵其他一樣正陷於低谷的人,以生命燃亮其他生命。他騎單車勇於走出戶外,順利踏出人生低谷的第一步,闖出無限可能。我們深信「生命無常,活在當下」——現在想做的事,現在就去做吧!
因癌症,進步成更懂得生活的人
受訪嘉賓︰Ann
採訪者︰香港浸會大學綜合傳播管理學 ~ 第四組
癌症,讓人聯想到痛苦不堪的化療和電療。從Ann身上,卻看到一位在患癌後,靠著運動和家人的支持,由平凡母親進化成一位多才多藝,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非凡母親。
加入龍舟隊後的啟發
Ann在患上癌症前,與一般雙職母親沒有不同,從事大學辦公室助理的她,除了工作和照顧一對兒女外,並沒有特別喜愛哪項運動,最多只是放工後於工作的學校泳池練習游泳,藉此放鬆身心。2013年,Ann在病癒後,偶然從雜誌上得悉划龍舟對乳癌康復的好處後,報名參加了龍舟隊,由於剛巧感冒而缺席了第一堂試堂,幸好一次機緣巧合下得到同事推薦,令Ann再次加入龍舟隊。
在龍舟隊的Ann如同一張白紙,得到龍舟隊教練和師兄姐同步指導,由於扒龍舟有別於其他運動,重視團隊精神,所以她明白不能輕易因為個人理由而缺席龍舟訓練,而且每次訓練都不能苟且懶惰,加上得到癌症康復同路人隊友的支持,成為了Ann堅持龍舟訓練最大的動力。訓練不久,她便代表團隊出賽,雖然在首次比賽中,她對自己還沒有信心,擔心連累隊員,但隊員和教練的鼓勵及丈夫到場在旁的親身支持,令她愈戰愈勇。2014年,Ann更到台灣參與比賽。從龍舟運動得到啟發,讓她明白身體健康的難能可貴,艱苦的龍舟訓練就如癌症的手術、電療和化療,只要堅持和勇敢,就能克服所有風浪。
Ann的康復過程中,龍舟訓練給她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划龍舟時的肌力動作,有助去除淋巴,改善手臂的水腫問題,也能增加肌用耐力,可以提高乳癌的治癒率和防止復發。從前Ann在晚上睡覺時會因手臂淋巴水腫而疼痛到失眠,丈夫每次察覺後也會耐心為她按摩。她參加龍舟訓練後,靠著日常練習而大大改善了淋巴水腫的問題。
![]() |
1 | ![]() |
更有意義的人生
除了龍舟外,Ann參加2018年癌症資訊網所舉辦的運動講座,她被單車環島台灣遊活動吸引,重拾年少時踩單車的興趣,為了應付體能需要而養成跑步的習慣,2019年更參加「將軍澳10K馬拉松比賽」。
在康復路上,Ann每星期習慣到教會,她被教會的鮮花吸引,因而勾起對西洋插花的興趣,更特意到台灣考取銅牌花藝導師。她現在生活得很充實,有別以往只為了工作和家人而忙碌,更為自己的健康和興趣建立了新生活。
Ann認為自己患病時很幸運地得到其他癌症康復者的建議,加上親人的關懷,自己才能順利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Ann在康復後,會主動跟其他患癌朋友分享患病經過和感受,關懷同路人。令Ann最深刻的分享,她曾經為開解一位八十歲的患癌者而打開自己心窗,分享自己患癌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最後那位婆婆也願意接受治療,積極振作面對癌症。此外,Ann亦經常鼓勵同路人一起划龍舟、跑步和踏單車,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康復後的醒悟
Ann從一開始得悉患癌時晴天霹靂,到了治療過程時為家人咬緊牙關克服各種痛楚,再從龍舟中重獲健康體魄和明白健康可貴,無意中發掘對單車、跑步和插花產生興趣,並利用自己患癌經歷以生命影響生命,與癌症同路人分享治療癌過程與康復後生活。凡此種種皆見證著Ann由一位平凡母親進步成多才多藝,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非凡母親。
後記
是次訪問完抗癌勇士Ann的經歷,分享了她八年前的初患癌症至康復的歷程。大部分確診者得知「癌症」會容易灰心喪志,有自殺的念頭。一向堅強的Ann也不例外,她知道自己確診患癌,情緒起伏和壓力也變得非常大,後來她得到家人、朋友、教會的姑娘不斷支持和鼓勵,令她走出憂傷。Ann康復後加入了「粉紅戰士Pink Power」龍舟隊改善淋巴水腫以及學習花藝,相信大家也知道玩龍舟需要很大的力氣,她覺得只要肯花時間慢慢練習,力是可以練回來的。Ann在各項龍舟比賽拿下不少獎盃,反映出她的意志很堅定。
我們亦明白到不可以因患癌導致意志消沉而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反而我們應該把握活著每一天,努力活出積極精神的人生。雖然癌症令Ann走進了人生的最低谷,但經過這次的患癌經歷,她不但找到活下去的能量,更擴闊了社交圈子,心境亦開朗起來。
曾經走過生死邊緣的Ann希望同路人要加油,不要放棄,多些和身邊的人見面,互相扶持和鼓勵,對病患也有一定的幫助。我們不要看少做運動的習慣,我們不應該患病後才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定期身體檢驗。當日訪問完畢她還趕著和她朋友進行龍舟練習,我們應該要時常感恩,珍惜身邊所有人,以及保持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各種考驗,懷著喜樂的心情有助於疾病的醫治。
人生沒有回頭路
受訪嘉賓︰Sindy
採訪者︰香港浸會大學綜合傳播管理學 ~ 第三組
多年來,乳癌一直是本港女性常見的癌症,不但生長速度快,而且復發率高。透過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牽線,我們接觸了其中一位HER2型乳癌的康復者 — — Sindy。她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接受了化療配合鏢靶藥的一線治療。幸運的是她的治療過程順利,成功擊退病魔,令她能回復正常生活。在患癌前對運動毫不感興趣的她,竟成為抗癌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到底是甚麼原因令她喜歡上運動?運動又是如何為她的人生展開了新一頁?
患癌前的她,與大部分香港人無異,甚少做運動,一直為了專注於工作及家庭,忽略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卻沒想到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因身體不適而進行乳房檢查後,赫然發現自己患上乳癌。Sindy形容當時猶如晴天霹靂,當下才意識到她一直忽略的健康原來是多麼重要。「與其待在家中,不如出外走走。」Sindy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選擇積極面對,只要在身體情況許可下,她便會在附近的公園散步。日子漸久,在丈夫的陪伴下,她慢慢地接觸了更多適合散步和遠足的地方。
每次的風景都不一樣
機緣巧合下,Sindy與一群舊同學重逢,得知他們會定期相約一起遠足,Sindy也決定鼓起勇氣作出新嘗試,與朋友一起展開遠足的旅程。起初,大家只會挑戰一些難度較低的路徑,每次Sindy總會跟在大家的後面,雖然體力不足,但並不阻礙她對自己的挑戰。就這樣,她走過了城門水塘、元荃古道、菠蘿山,欣賞過無數次的日落……從一開始作為遠足的門外漢,直至完成最後一次的化療後,她更與丈夫及幾位朋友登上了大帽山,沿途無論多艱難困苦,Sindy仍然堅持到底,那種登上山頂後所帶來的成功感,並不是用筆墨所能形容的。Sindy提到,起初只因遠足是低成本、高效益的運動,再加上丈夫已有多年遠足經驗,在丈夫鼓勵下,她才開始接觸這項活動。豈料因此把她與久未聯絡的朋友重新連繫起來,不但擴闊了她的社交圈子,更改變了心境。她透露現時大家除了遠足的時候會見面之外,也會一起去旅行,亦會每年舉辦一場只屬於他們的「新春行山派對」。對Sindy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她「行過幾多次山」,而是每次在沿途中看過的風景;每次的心境變化。她直言若不是透過遠足,根本不會留意到香港原來有這麼美的一面,沿路中美好的風景使她拋開現實中的煩惱,勇敢面對艱難時刻。雖然說另一半是遠足愛好者,但是Sindy卻是在癌症治療期間才真正發現遠足的樂趣。一旦聊及關於遠足的話題,她便滔滔不絕的說個不停。她深信,只要堅持地走下去,最後定必能看到最美麗的景色。
陪伴在身邊的才是最大壓力
談起丈夫,Sindy指出外界總以為患者的痛苦是最大的。事實上,親人的痛苦及所承受的壓力並不比患者少。Sindy憶述得知患上乳癌不久後,另一半同時面對的是經濟、事業與家庭的壓力;龐大的開支、工作上的煩惱、妻子的癌症治療,排山倒海的事情使丈夫毅然辭去工作,決心與妻子共同渡過艱難時刻。「我是病人,但先生比我還憂心、壓力更大。」Sindy無奈地說道。
然而日子總要過,一次的患病令他們的關係比以前更緊密。自此兩夫婦便經常結伴參加各種遠足活動,大家以為男方只是陪伴的性質,實際上雙方也藉此紓緩各自在生活上面對的壓力,遠足帶來的好處確實是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Sindy明白到辦法總比困難多,二人攜手面對眼前的難關,比起孤身作戰更來得有效。
跑出不一樣的感覺
同一時間,Sindy 開始接觸另一種運動 — —跑步。Sindy在癌症資訊網中參加了跑步班,與其他的癌症患者在教練的指導下開始了訓練。起初,她因自己的表現比較落後而感到氣餒, 但在教練的陪伴和鼓勵下,她選擇了堅持下去。日子漸久,跑步竟也慢慢成為Sindy的習慣之一,跑步的地點也是隨心的,時而選擇運動場;時而選擇「街跑」。兩種選擇對Sindy來說感覺是截然不同,但她傾向喜歡後者。她認為比起在運動場重複的跑同一個圈, 「街跑」的感覺更良好。眼前的風景會隨着自己的步伐而有所不同, 「街跑」帶給她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Sindy 表示開始跑步後,發現即使同一段路程,乘搭交通工具和自己跑步時的感覺也有很大的分別:「坐車的時候感覺這段路很短,眨下眼就過了,沒想到自己跑的時候竟是如此漫長。」
「跑步也是要慢慢累積經驗,克服每一次的難關,才會有動力去繼續堅持。」帶著這個信念,跑步成為了Sindy生活的一部分,幫助了在康復期中變得更正面、積極面對。整個康復過程,Sindy更是體驗了比以前更精彩的生活。
「街跑」跟遠足一樣的是:一旦開始了便沒有回頭路,過程辛苦但卻是令人享受的。人生亦然,有喜也有悲,咬緊牙關走下去必定能夠看到最美的風景;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把握當下 及時行樂
面對大病的Sindy,並沒有如大家想像中的「病人」一般拋棄日常生活,反而積極地希望能夠維持現狀。幸得上司和同事的諒解與配合,即使在治療期間仍能如常工作。令人意外的是當她的病情開始受到控制時,竟決定辭職,離開職場生活。原來在治癒期間,醫生曾對她說過:「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句話喚醒了Sindy,使她感受甚深。從前的Sindy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所有事情都十分執着,患病後才知道沒有甚麼比健康更為重要。「現在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我並不想在離開人世的前一天仍然辛苦工作。」她驚覺自己過去一直為口奔馳,卻沒有好好地為自己活過。由「金錢第一」至「把握當下,及時行樂」,看出了現在的Sindy已學懂放手。人生匆匆數十年,現在的她只求活在當下,學會與重要的人珍惜簡單而快樂的生活。就如跑步與遠足帶給Sindy的體會一樣,沿途雖吃力,卻依然滿足。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與死神擦身而過的Sindy,大概也沒想過患癌後的自己依然活得坦白自在,悠然自得,人生苦旅無論經歷到何種程度,終究還是船過水無痕,反而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最美麗的風景可能就在一步之遙。
後記
在訪問前,我們一直以為大部分癌症病人總是會感到沮喪、絕望,但在Sindy身上,我們看到的卻是樂觀、積極和勇敢。在訪談的過程中,她總是面帶笑容,分享她的經歷和感受時也表現得十分開朗。雖然談到傷感處時也不禁微微眼泛淚光,但每當提及身邊的支持和鼓勵就能再次振作起來。我們理會到癌症固之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令人失去了希望。人生無常,能夠及時行樂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這段時間Sindy雖然經歷了癌症帶來的各種不適,但卻因此讓她了解到生命的可貴和健康的重要,失而復得令她從此將所得的更加珍而重之;親人及朋友的支持亦讓她能積極面對整個療程,皆因她知道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她從不孤單。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Sindy並不相信命運,但我們相信冥冥中總有注定,好人定必一生平安。「當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打開另一扇窗。」
此時此刻,你又會否想起了自己有沒有好好珍惜身邊所有呢?假若知道自己生命即將完結,你最想做的事又會是甚麼呢?
最後,作為乳癌康復者,Sindy亦表示對政府遲遲未能實行全民乳癌篩查感到失望,指出全民乳癌篩查能減少女性諱疾忌醫的情況。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更可以減低病發率,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她亦寄語年輕女性要多留意自己身體,即使是少許異樣也要及早求醫進行檢查,絕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