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慈善花花月曆

我們的2021慈善花花月曆來啦!

今年是A&F 第2年為「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出慈善月曆,

大家每捐$100,我們就會送出 1 本,請將捐款收據及郵寄地址PM我們,方便我們送出月曆。謝謝大家!

2020年對好多人來講都係艱巨嘅挑戰,仲有個幾月就係新一年,非常希望有一個好開始,大家都可以健康同平安!
感謝

A&F Floral Art and Design

今年再次推出#SharingLove分享愛花藝月曆籌款項目,為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籌款,同時希望藉著呢個花藝月曆傳遞正能量,為新一年加油!

月曆義賣價為 HK$100,所得收益會捐贈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有興趣購買嘅朋友仔歡迎直接網上訂購!
====================
🌱了解更多 CICF 的工作 www.cicf.org.hk
====================
——————————————–
【 緊貼更多醫療健康訊息 – #癌症資訊網
Youtube Channel: https://goo.gl/V54UUw
TG Channel : t.me/cancerinfo
同路人群組 :https://goo.gl/qV9RZt

捐款方式:

轉帳恆生銀行 239-727647-883
Cancerinformation.com.hk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或
轉數快 [email protected]

 

 

 

 

 

讓我笑吧 癌症康復者自白(3)

讓我笑吧 癌症康復者自白(3)

 

上期(2020年10月23日)寫到喜兒(化名)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將首次確診至完成33次電療後的複雜情緒一一發洩疏導後,回顧身邊家人朋友如何陪着她一起打怪獸,得着力量,適應與後遺症共存,重新投入生活!當她以為一切可以重回軌道時,一年後卻不幸確診復發!

 

表面冷靜 恐懼倍增

喜兒形容這次面對復發,表面更顯冷靜,但內心恐懼程度卻倍增,究竟還可以根治嗎?萬一無法醫治,是否就是死?

她有10萬個黑人問號在盤旋:「為何又是她?!」自問完成電療後,非常自律地遵照中西醫所有建議,調理身體好好休息、努力運動讓身體回復體能,而一向愛吃垃圾食物的她,戒掉整整一年,就連很多愛吃的東西,因為嚥吞困難而無法進食,她就拿出不同的泥膠、黏土、顏色筆來,不停搓、不停畫出這些食物,然後就當自己吃了、滿足了!

只是這一復發,醫生告訴她,不能再進行電療了,只能做手術,從兩邊鼻孔及剪開口腔內軟骨,放入機械手臂切除,而今次的後遺症是失去嗅覺,是否完全失去?永久失去?還是可以慢慢回復過來?醫生只能送上癌症病人聽得最多卻也最感無奈的一句說話:「情況因人而異!」

在別無選擇下,喜兒簽紙安排做手術,慶幸手術一切順利,她休息了整整兩個月,期間慢慢適應手術所帶來的後遺症,每天要自行洗鼻3至4次,否則無法呼吸,但是當鼻咽傷口所分泌出來的血液乾涸在鼻咽內,卻發出陣陣血腥怪味,雖然她自己無法嗅到,但是家人形容這股難聞的氣味如同掛上一條鹹魚在面上!那段時間,她不敢站在任何人身旁,朋友想給她一個擁抱,她也會自覺地退縮,刻意和旁人維持適當距離,因為她害怕旁人嗅到自己鼻咽傷口內發出的氣味!

既不懂哭 也不懂笑

經歷手術後兩個月的頻繁檢查及洗傷口,醫生告訴喜兒,所有癌細胞已被徹底切除,她可以如常生活!一向有着頑強意志的喜兒,沒有被打垮,她繼續用意志去克服手術帶來的所有後遺症及影響,但是,她卻察覺到自己已經不懂哭,但更不懂笑!她不再像以往般,總是面掛笑容,她只是如常地工作、如常地生活,但卻沒有了感覺,她形容那種不懂哭不懂笑的感覺很難受,真的像一條鹹魚一樣!

於是,喜兒決定去見她的心理治療師,這次她選擇了用戲劇治療方式幫助自己。

她一直疑問,該如何面對這個病,醫治好卻也可以復發,她應該帶着什麼心態或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情才可以讓自己好好地、真正快樂地生活下去?!她仍然記得那是一個癌症病人的戲劇治療小組,她第一次在小組內見治療師時,第一句和治療師說的話是:「我想再笑,你可以幫我嗎?」(待續)

 

原文刊登於: 信報 (2020年11月6日)

蘇瑞雯小姐
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全港首個線上粉跑 PINK RUN.HK 2020

全港首個線上粉跑 PINK RUN.HK 2020 匯聚全球運動健兒
賽前賽後粉趣滿 FUN
免費口擘擘火速粉跑濾鏡(Filter) 、「衝影」相框
完賽紀念禮物 All in 1

(香港‧2020 年 10 月 27 日)基因與環境一樣,隨時出現意想不到的突變。今年粉跑 PinkRun.HK 2020 (簡稱「粉跑」) 首度移師「線上」舉行,讓大家不受時間及地域限制,隨時隨地與全球運動健兒一齊發揮 PINK POWER 精神,面對風險、迎接挑戰、粉跑向前!

「粉跑」設有三個項目:「粉紅 50 公里挑戰組」、「粉紅 5 公里體驗組」及「粉紅 100 米開心組」。全球跑手均可於 2020 年 11 月免費下載「Pink Run」手機應用程式 (詳情請留意官方網站之最新資訊),率先感受「粉跑」樂趣,以及分享「粉跑」專屬相框照片。至於「粉紅 50 公里挑戰組」及「粉紅 5 公里體驗組」,參賽者必須於 2020 年 11 月 23 日或之前報名,並於指定期2020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6 日內,以「Pink Run」手機應用程式參賽、記錄及上傳成績,以換取價值超過港幣 750 元正之限量「粉跑」完賽禮物包,包括限量版「粉跑」可重用口罩、「粉跑」完賽獎牌、ANESSA 極防水輕爽低敏 UV 乳液 SPF50+ PA++++ (60ml)、SENKA 膠原彈潤洗顏泡泡 (15g) 及 Chicco 港幣 200 元禮券等。

與此同時,董嘉儀 (Lulu Tung) 與 愛心大使兼義務創作總監 鄺祖德 (Enrico Kwong)首度幕前合作,以宣傳短片率先展示今年特別設計的「粉跑」裝備,包括:限量版「粉跑」可重用口罩及「PinkRun」手機應用程式。無論您是運動愛好者、愛心家長抑或貪玩一族,都歡迎您與親朋好友齊齊粉跑,以行動支持及提高公眾對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的認識及關注!

Facebook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asiabreastregistry/posts/3807328342611609
Instagram 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CFywXuIjGNw/
宣傳短片之下載連結:https://bit.ly/30yO3ro

「粉跑 Pink Run.HK」 (前稱為「粉紅高踭鞋慈善賽」) 是由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辦之年度慈善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的認識及關注,活動所籌得之善款將用於資助本地經濟有困難之高危家庭進行 BRCA 基因突變測試及輔導工作。

心動不如行動!報名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詳情新聞稿 :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wp-content/uploads/2020/11/PINK-RUN.HK2020_Press-Release_CHI-1.pdf

李宇聰醫生

李宇聰醫生

Dr. Li Yu Chung, Jacky

 

性別︰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HK)
  •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FRCR (UK)
  •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HKCR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註冊專科︰ 臨床腫瘤科
地址︰ 九龍彌敦道238號11樓05室

Room 1105, 1605-1609, 238 Nathan Road, Jordan, Kowloon

地區︰ 九龍佐敦/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 敬請預約
使用語言: 廣東話,英語,普通話
電話:  (852) 2386 8002
傳真: 23868229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預約: Facebook.com

癌症治療進化論

癌症治療進化論
記得小時候經常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因而六十歲要“擺大壽”.可是近幾年連電視節目都進化說“長命百二歲”,甚至WHO也修改中年人的定義為六十歲.短短十多二十年間由本來六十歲可以慶祝大壽downgrade成為一個中年人,繼續有排捱, 因為大部份人都活長命了,相對變得年輕了,這情況確實有點好笑.隨著時代變遷,嚴重的環境污染,更多的生活壓力,理論上人類應該變得短命,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抹殺醫學的進步直接促成人類生命的延長,當中癌症治療的進化速度, 每天都有新的數據去治療癌症.也使我們專科醫生對update自己感到吃力.

還記得我初入行的時候,很多前輩分享以前腫瘤科醫生的日子非常好過,除了能準時放工,還有下午茶時間.因為一方面病人數量不多,另一方面治療效果也不顯著,很多病人用過一兩線的治療後已經沒有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因而不少病人只需跟進一段短時間即close file.隨著醫學迅速發展,治療成效越來越顯著,也越來越多新的治療適合病人.由從前一兩線治療後沒有下一步適合的治療方案,到現在第五第六線甚至第七第八線病人還繼續接受治療.由從前平均每位病人跟進半年至九個月,到現在跟進三五七年乃是等閒事.癌症病發率每年迅速增長,病發率高致使病人量更多,加上治療成效的改善使我們醫生需要更長時間跟進每一位病人個案,所以我們的工作量在短期內以倍數上升.

面對大量工作醫護人員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最近讓我們沉重工作以外百上加斤,就是湧現了很多針對西方醫學其實在毒害病人的不同學說.病人透過不同渠道得知以西醫方法用藥後或使其死得更快,復發得更快,甚至說西醫只在維護自己利益而掩飾這些治療引起的問題.其實作為西醫我並非要辨護,我從不否認我在用毒去治病,只是我受過專業訓練,知道如何以適合的毒,以適合的份量來為不同病人處理病情.經過專業訓練,我們會坦白向病人及其家人分享並解釋所有醫學數據,包括治療成效及治療有機會引起的副作用.我絕對明白及可以理解,每一位患有癌症的病人及其家人,面對這不講道理的患疾,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希望用最短時間尋求最理想–“成效最高副作用最少的治療方案”.即使我們西醫的建議方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臨床研究實證,得出可以針對某一疾病的治療方式結論,但對病人及其家人而言,我們提供的數據未如心中理想,甚或有機會面對大大小小的副作用,絕對令人感到非常害怕.病人還可能聽過身邊人分享治療過程有多艱辛,又面對網上那充斥著針對西藥如何毒害人體的資訊,難怪使病人及其家人未開始治療已經感到無比害怕.當然有機會跟腫瘤科醫生問過清楚明白才開始治療的話,或會更令人放心. 相信大家都明白而且感受到病人數量其實很多,診所運作非常繁忙.尤其於公立醫院系統,莫說要醫生澄清有關治療上的謬誤,甚或連自己病情都未能向醫生詳細詢問掌握,醫患關係因而每況愈下,這或許是部份病人放棄選擇正規治療,改選如自然療法的原因.

大部分自然療法的學說都是建議調節生活習慣,改善飲食,以及攝取不同份量的天然食物來達致防癌抗癌的效果.在我看來這個做法的概念有如還原基本步, 將人類帶回從前的社會 ,壓力較少,模仿食物污染較少,抵抗力當然相對較好.但是,從前人類的壽命反而較短,所以我們不能夠抹殺現代西方醫學確確實實在延長人類壽命,我不否定改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學懂與壓力說BYE BYE的話,可能還原基本步使病發率降低.因此,我不反對我的病人在治療抗癌的同時,於安全情況之下同步進行不同類型的自然療法方案,但我並不建議在缺乏足夠數據的支持下,尤其於未有第三階段臨床醫學數據去證明某類型自然療法相比正規西方治療方法更有效的情況下,採用潮流興起的自然療法,取代正規西方治療方案,如此的話,某程度上等如扼殺了大家有目共睹,過去十多二十年醫學發展使人類壽命大幅增加的成果.

作為一個醫者,我的而且確為這件事感到心痛.以低質量的醫學數據,用斷章取義的方式,竟然可以包裝成比正規醫學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當中原因肯定是我們做得未夠好,因為在這身患重疾的時候,不論病人還是其家人,都希望找到成功率最高而副作用最低的治療方案,所以他們或未能接受我們的老實說話.我們必需加倍努力,希望假以時日,提供更理想的治療方案予病人,我甚至希望有天醫學可以進化成預防癌症的境界,那我們就不用再糾纏如何醫病.我非常期待這一天的來臨.

#圖文不符
#pinkmonth

1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64歲中醫師為基層義診癌症 以心療心為病患帶來希望

64歲中醫師為基層義診癌症 以心療心為病患帶來希望

香港看似繁盛,但不少基層在疫境下掙扎求存,幸仍有有心人雪中送炭。香港健康協會主席朱國棟中醫師,在3年多前牽頭籌組資金、召集中醫師和義工,成立為基層義診的惠民中醫善堂。從醫逾30年的他,現在善堂為癌症病人免費治療之餘,亦以心療心,為病患者帶來希望。

 

甫踏入善堂便覺得與其他診所不同,這不足200呎的空間細小簡潔,沒有診所的醫藥味和壓迫感,反而感覺到小小的溫馨。朱醫師穿上簡單裝束,沒有披上白袍,予人親切的感覺。在觀察朱醫師替病人望聞問切的過程中,也沒有感到「醫生好趕時間」,他反而悠閒地與病人閒話家常。

「我處理癌病最重要的法則,叫安癌,安穩的心最重要。在我的醫道中,病人來我這裏不只是為了看症取藥,他更需要希望。凡是癌症病人,尤其是末期的,已去到走投無路的階段,醫藥費付不起,人生又一無所有,心中好多鬱結,但不敢同人講。他來到這裏,不用考慮金錢的負擔,可以傾訴鬱結,得到關心和紓解壓力,對病情一定有幫助。我不是以中西合璧思考醫療,而是以心療心,先安穩情緒,再處理飲食、醫治,我認為效果比較彰顯。」

從醫逾 30 年的朱國棟中醫師,多年來為癌症病人贈醫施藥。

位於深水埗地舖的惠民中醫善堂,門外排列了膠凳供長者、病患排籌使用。

不足200呎的善堂地方有限,他希望將來可搬更大的地方讓兩位醫師同時應診。

一切從街頭義診開始

他憶述,曾經有位做中港生意的癌症病人,因患病而退下火綫,加上糖尿病多重夾擊下致精神崩潰,每次看病都會哭訴15分鐘。後來慢慢抒發了鬱悶,糖尿病情況有好轉,身體痛症都漸漸減少了。

從醫逾30年的他,20年前已在不同癌病機構做推廣教育。他的診所一直有為癌病機構轉介的個案贈醫施藥,長達10年之久。在四、五年前,他另組街頭義診團隊,進一步走入社區為基層服務,團隊在通州街橋底提供一個月兩晚夜診服務,雖然義診對基層來說已屬難得,但朱醫師認為這始終不足夠。「街頭義診進行了年幾,開始感覺到病人的跟進不足。兩星期才看一次的話,難道要一次過開好多藥?自己一路思考,若能有個地方有醫師駐守,橋底看診的病人便可以得到更好的跟進。」他將念頭化為行動,積極籌集資金、找地方和組建醫師義工團隊,蘊釀了年幾後便開設了惠民中醫善堂。

外表甚有活力的朱醫師,暫時仍未言休,心中仍有很多計劃要實行。

專科藥物不便宜,但朱醫師認為應用則用。

濃縮中藥相對簡單,方便義工執藥。工執藥。

診症用藥不理平貴

善堂開設了3年多,主要服務對象為獨居長者、低收入人士、綜援人士、傷殘人士,而義診中醫師約12位,有自己開診所的,也有已退休或剛畢業的中醫師,醫療服務包括內科、針灸、傷科痛症,專科則包括癌症、柏金遜症、中風後遺症和認知障礙。「我們比較緊張痛症,因長者情緒比較緊張,而鬱結又與痛症有相連,精神舒張、鬱結疏解的話,痛也會痛少些,愈是想不通愈痛。」癌症方面,肺癌、乳癌、大腸癌、肝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等患者都有,專科藥物雖然比較昂貴,尤其是治療癌症用藥,不過團隊毫不吝嗇,認為該用則用,不考慮平貴。

病人也不只是深水埗區內街坊,也有來自西灣河、香港仔、觀塘、大埔、上水等地,甚至有露宿者的病人。「印象最深刻是一對露宿者母子,二人一直相依為命。以往二人會一起來,有時更會大老遠從觀塘徒步而至。但最近只有媽媽過來,細問之下,原來有政府人員沒收露宿者的家當,所以阿仔為了看守,即使身體不舒服都不敢過來。」在繁榮的都市裏,他見盡了底層的悲歌。

義工有區內街坊、學生,也有不同職業人士。義工執好藥後會由配藥員複檢,防止出錯。

3 年多前,善堂的源起是為在街頭義診的病人作更長遠和充足的跟進。

3 年多前,善堂的源起是為在街頭義診的病人作更長遠和充足的跟進。

冀增空間照顧更多病友

朱醫師的一份善心,卻遇上無情的租金壓力。在今年9月,善堂便差點因資金不足停辦。其資金主要來源自善長支持、香港健康協會津貼等,卻因疫情襲來,資助人數減少,協會活動、診務也下降,令善堂資助大減,甚至交不起租金,一度要結業。幸好當時有媒體宣傳,再次獲善長幫助度過難關,暫時可應付支出。

朱醫師念茲在茲有個心願,希望將來可租更大的地方,為更多病人服務。現時善堂位於深水埗區內街舖,面積不足200呎,僅夠放置一張病床、一個藥櫃和一位醫師應診。可是病人數目卻有增無減,經常出現迫爆情況。現時善堂一天大約有1至3個診症時段,每個時段平均只能為12位病人看症,專科門診需事先預約,惟早已爆滿,已停止接收新症。

「不是要租千幾二千呎地方,但希望可以加多一張診枱、一張床,可以增加籌號。現在即使想增加診症時段,但好多時間都已有醫師應診,地方不足好難兩個醫師一起看症。善堂現時最主要照顧現有病友,不希望看得太急,雖然好多人想來看,但已加不到新籌了。惟有嘗試早半個鐘開放和增加夜診,撥出時間處理緊急病號,尤其癌病患者好需要。見步行步吧,暫時希望可以收多兩、三個病人。」

下一步提供上門義診服務

除了中醫善堂,朱醫師心中仍有很多計劃要實行,例如「同理醫」計劃,,包括為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和輪椅人士提供上門義診服務,另外還與清潔職工會合作,專門為清潔工提供義診。朱醫師朝氣勃勃又充滿鬥志,誰又會想到他已屆「出年攞兩蚊」之齡?他仍未言休。「做到盡量做,身體應付不到就再退後些,團隊有其他人可以幫手,想做的話總有自己的位置。」

人要有氣,但不能過分,要取中庸之道,他以中醫醫理作為比喻:「中醫好着重氣。有人意志不扎實,覺得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日益退減,結果人的氣愈來愈弱,出現抑鬱、負面情緒。但日做夜做無休息,這種氣太強就變火去燃燒,令自己身體水份被迫乾,病就來了。中間平衡怎做好難有一個答案,只能說你要跟自己做法,慢慢學習何謂適當。」

惟他直指,現時社會最大問題是欠缺人心,因為人心不安穩。「中醫與社區、社會政制都有關係,做醫不能割離社會,社會發生了甚麼事,人都會與它有一個平等的關係,與病有勾連。現在疫情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有好大影響,相信疫情過後,種種精神問題更加會顯現,我都會一路思考,應怎樣去回應社會?人沒有一個安穩的地方,搵更多錢都不開心。」

 

 

惠民中醫善堂
地址:深水埗楓樹街3號地下

朱國棟醫師簡歷:
中國國醫學院全科中醫學士、註冊中醫師。行醫經年,由1998年開始在黃大仙癌協服務中心兼任教席,並於2008年出任Maggie’s癌症關顧中心中醫保健講座主持;及於「癌症資訊網」開設專欄和協辦癌症公開講座。今致力推廣社區健康教育及培育專業人才。

 

你可能感興趣:

#【疫下中醫】患癌翁無力負擔藥費感絕望 義診醫館捐款大減或停辦:香港地做人好慘

#癌症專科中醫贈醫施藥服務計劃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林子博 承傳愛」 輔助醫療物資轉贈計劃 生活延續 遺愛人間

「林子博 承傳愛」 輔助醫療物資轉贈計劃 生活延續 遺愛人間

新聞稿 29-10-2020

林子博(左)將愛妻Shirley生前的傷健用品捐贈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基金創辦人吳偉麟(中)及主席方嘉儀(右)感謝子博對同路人的支持

[2020年10月29 日 星期四 — 香港]  癌症 – 影響整個家庭的殺手。林子博的太太董燕君(Shirley)上周因癌症病逝,痛失愛妻的他連日來在社交平台抒發對Shirley的思念。傷痛同時,子博不忘太太的意願,希望能延續對生命的熱愛,決定將太太生前一些傷健用品捐贈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讓有需要的人士免費借用,減輕家庭負擔。

為了感謝林子博對癌症病人的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以其名義新增一項服務——「林子博 承傳愛」輔助醫療物資轉贈計劃。本計劃將以個案配對方式轉贈物資給予癌症患者,方嘉儀主席期望透過此計劃,共同守護社區上貧病家庭。

現今社會患癌數字一直上升,對此的援助以及服務需求亦相應增加。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指出,2018年錄得的癌症新症有34,028宗,死亡個案則有14,594宗。癌症患者/家屬在面對挑戰時,多方面都為家庭帶來壓力。「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設立不同的服務,與癌症患者/家屬一起面對難關,以愛同行,抗癌路上永不孤單。

 

「林子博 承傳愛」 輔助醫療物資轉贈計劃服務詳情︰

目的︰建立支援平台,供有心人捐贈醫療物資,再經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轉贈或借用予有需要人士
對象︰ 醫院管理局外科或腫瘤科患者
費用︰全免

申請方法︰
* 必須致電本基金預約;
* 經評估後安排*   額滿即止

有關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詳細服務資訊,請登入www.cicf.org.hk

《天國的媽媽》

今天是「世界中風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風其中一項風險因素是高血壓,而年輕的高血壓患者,中風機會可高出 3.5 倍。事實上,許多年輕的高血壓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得病,因為高血壓可以全無徵狀。

早前,小女為「醫善同行慈善基金」執筆撰寫了《天國的媽媽》一文,透過一封母親給女兒的家書,呈現一位已故病人的真實故事。趁著今天特意在此與大家分享,希望提高大家對高血壓和中風的認知。

https://www.facebook.com/105653790802374/posts/342604283773989/
#海倫的醫患世界 #醫善同行 #世界中風日 #高血壓
==========================================

親愛的女兒:

妳好嗎?眨眼間媽媽回到天國已經十五年之久了。今年是你完成中學文憑試的一年,亦是長大成人的一年,在媽媽最後的記憶裡,妳卻還是個三歲的小女孩。很對不起,因為媽媽的無知任性,讓你的童年添上遺憾。

十八年前的盛夏,天父把你這個小天使賜給我們。十月懷胎原來也並非易事,懷孕期間媽媽患上高血壓,每次覆診醫生護士們都為我感到擔憂。好不容易等到妳呱呱落地,看著你可愛的小臉蛋;鬆一口氣之餘,心也溶化了。

自從妳的到來,媽媽每天過著忙碌但幸福的生活,心裡快樂人竟也圓潤了起來,你爸還常笑說這叫「幸福肥」。你開始牙牙學語,每天在家蹦蹦跳跳,樂此不疲。還記得我們一起吃雪糕,你一口我一口的温馨場面。原希望一直陪伴妳愉快成長,沒料到卻好景不長。

那天清早,半夢半醒的我聽到妳和爸爸對我大聲呼喚,卻不知為何全身動彈不得;後來便發現自己已經身在醫院。所幸的是我醒過來了,但之前的美滿生活卻一去不復返。半身癱瘓的我成為了你和爸爸的拖油瓶。雖然後來病情好轉了些,可以依靠手杖步行,但我的意識仍沒有完全恢復;還常常對醫生的囑託置之不顧,吃藥時總是糊弄過去。

還記得妳步入三歲那年,妳吹著生日蛋糕上的蠟燭,穿上幼稚園的校服。上天卻在我最能感受到為人母的欣慰時,對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我再次中風了,這一次卻沒有運氣再睜開眼睛,見證妳茁壯成長。

我知道,我的離去讓妳的生活軌跡完全扭轉,也讓妳本應順遂的童年添上缺陷。後來爸爸因忙著工作,把你交給爺爺嫲嫲照顧;十多年來對妳照顧得周到細緻。如今妳已亭亭玉立,媽媽欣慰之餘,卻為自己於妳的成長缺席多時而心酸不已。倘若我沒有離去,便可以參與妳生命中每個時刻,看著妳漸漸長高長大、陪妳升學畢業、渡過每一個生日。可我一次又一次的忽視、對健康的不以為然卻導致這般不可逆轉的田地,終止妳我短暫的母女情誼。若當時的我沒有心存僥倖,對疾病無形的威脅多一份警惕,事情是否會變得不一樣呢?遺憾的是媽媽卻再也回不來了。

妳的人生還有漫漫長路,儘管不能陪在妳身邊,媽媽仍會在天國繼續守護妳。希望妳一生平安順遂,健康喜樂。

永遠愛你的媽媽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中大醫學院兩學者榮膺「2019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榜上唯一亞洲學府 盧煜明教授連續第四年獲選 2020年10月29日

中大醫學院兩學者榮膺「2019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榜上唯一亞洲學府 盧煜明教授連續第四年獲選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選出「2019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9),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江培勇教授是名單上唯一來自亞洲學府的學者,盧教授更是連續第四年獲此殊榮。

《自然生物科技》以學者在2019年獲得專利的數目、過去5年專利被引用的次數,以及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H指數)作為指標,顯示其成功將醫學基礎研究成果有效地應用在臨床技術或藥物上,切合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目標。盧煜明教授和江培勇教授憑藉癌症及胎兒診斷範疇的技術獲選。

中大兩教授為榜上僅有亞洲學府學者 盧教授第四度獲選

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盧煜明教授,為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教授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其後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研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更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每年惠及超過7百萬名孕婦。

憑藉無創檢測技術的基礎,盧教授及其團隊繼而開展非入侵性的癌症檢測研究。他們於2017年完成一項涉及20,000人的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有效地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研究團隊於隨後一年採用新一代測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進行檢測,意味著可以更有效率及更準確地進行大型的癌症檢測計劃。他們的工作為癌症檢測的DNA測序建立框架,透過血液測試就能非入侵性地找出癌症基因組中多種類型的改變。在新技術下病者有望於患病初期確診,能及早進行醫治。

同樣來自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的助理教授江培勇教授,為生物訊息學學者,精於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及統計學多個範疇,長期研究新一代測序的生物信息學數據分析及臨床應用(如無創性產前檢測和癌症檢測)。

江培勇教授在「DNA甲基化」研究的成就為他帶來是次榮譽。「DNA甲基化」是指DNA的一種生物化學變化,有助追蹤DNA分子的來源。在產前診斷方面,有助分辨該DNA分子是來自母體抑或胎兒。另一方面,「DNA甲基化」變異是癌症出現的其中一個訊號。江教授的團隊透過分析血漿內DNA的甲基化模式,成功開發出一個生物訊息平台以進行多種癌症(如肝癌和鼻咽癌)的無創早期檢測。

盧教授和江教授因上述研究成果,剛獲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評為「2019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今年位列榜首的是新鮮出爐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教授,而盧教授及江教授分別位列第四及十六。其他獲選的轉化研究學者分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著名院校如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及哈佛大學等。

加強推廣創新科技及轉化研究 更直接推動醫療進步

對於第四度獲此榮譽,盧煜明教授深感榮幸:「被《自然生物科技》期刊第四次選為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是對我和研究團隊很大的認同和鼓勵。我們深信基礎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的轉化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在這兩方面都付出極大的努力。有見無創產前檢測影響著全球的產前服務,而無創癌症篩查也看似指日可待,我和研究團隊都感到十分鼓舞。我們希望生物科技將會成為香港科技發展的其中一根支柱。」
江培勇教授表示:「我十分榮幸能夠被享負盛名的國際期刊選為全球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我們研究團隊在這領域的成功有賴負責實驗室研究、臨床研究和生物訊息學的同事們之無間合作。」

有關《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

《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是世界最權威及享負盛名學術期刊之一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旗下之刊物,刊載的研究文獻涵蓋基因治療、再生醫學及生物工程等多個範疇。該期刊每年會統計全球生物科技科學家在過去一年所獲得的專利及其專利在過去5年被引用的次數,並參考相關研究人員學術產量與水平的指標(H指數),排列出「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名單。

 

接受不完美 癌症康復者自白(2)

接受不完美 癌症康復者自白(2)

 

上期(9月25日)寫到喜兒(化名)在完成33次電療後,才意識到自己開始要面對後遺症帶來的生理心理影響,以及由確診到康復期間所積累的複雜情緒。

一直形容自己像新界一頭牛的喜兒,自小極為自律,既不吸煙,亦沒有不良嗜好及習慣,只管努力讀書及工作,從小到大,是父母家人老師朋友眼中的乖乖女,腳踏實地做個好人,但「為何偏偏選中她?」她確診後一直質問上天。

在連續8星期的表達藝術心理治療小組上,喜兒開始拿起畫筆,嘗試將其複雜情緒透過胡亂塗鴉釋放出來。她看見自己由第一幅作品呈現的一片混濁及迷茫,到第二幅作品,看見在混亂中有不同的步伐及力量,再到第三幅作品,她形容自己像海浪般反覆,但她喜歡大海的無邊無際能為她帶來平靜的感覺,到第四幅作品,她看見了清晰有力的步伐,而且是很多步伐與她同行。原來這4幅作品,正好代表了喜兒由確診,到準備及等待治療期間,再到接近兩個月的電療,到最後終於完成所有治療的情緒變化及心路歷程。

混沌中走出來

後來,喜兒在一條繩子上繫上不同的飾物,每一件飾物代表着一種情緒、憂慮、擔心、力量、幫助、支持等,想到什麼便繫上什麼。最後她把這條繫上不同飾物的繩子放在4幅畫作上,她看到自己如何在一片混沌中走出來,她看到這場病讓她體會到工作上的成就、滿足感及賺到的金錢不是她的唯一,她的世界還有家人朋友,她不再害怕在旁人面前呈現自己軟弱的一面,她願意接納及感激別人的幫助,她感受到一路走來有很多人陪伴同行,她不想再做新界那隻牛,她接納自己身體上的後遺症及失去的身體機能,她接納自己做個不完美的人,她只想擁抱身邊仍然擁有的人和事。

最後,她把那個在接受治療後滿布後遺症及痛楚的人的形象,放在最後一幅畫作上,她知道自己會慢慢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走向一幅她期望在康復後可以重新演繹的新生活景象。(待續)

在治療小組結束之前,喜兒寫了一首詩《藍蓮花》送給自己。

《藍蓮花》

雷雨的拍打,讓她在甜睡中驚醒過來。

她惶恐不安!心中發慌!前路茫茫!

她哭過、累過、怨過、疚過……

卻發現身旁原來滿布祝福種子。

每走一步,看見一個祝福!

每走一段,看見一種成長!

她……緩緩的走、輕輕的跳、微微的笑……

有時迷茫、有時不安、有時徬徨……

原來,種子已經撒滿四周,藍蓮花終將綻放!

 

原文刊登於信報 (2020年10月23日)

蘇瑞雯小姐
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