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應唔應該打COVID疫苗呢

<< 癌症病人應唔應該打COVID疫苗呢>>

首先如果普通健康人士應唔應該打疫苗, 我上幾天已經講咗大家可以參考。

但癌症病人應唔應該打,其實有一啲唔同嘅考慮。

第一癌症, 病人本身的免疫力已經畀其他人弱, 特別係接受個化療 治療嘅病人呢個情況就更加明顯。 但其實即使唔係打一個化療, 用某一些標靶藥又或者手術後又或者疾病本身, 都會令到免疫力低下。 而且有證據顯示癌症病人若然患了COVID 之後 出現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率, 都比健康人士高三倍或以上。 另外更為嚴重的事,免疫力低的人身體不能抑制病毒, 體內病毒含量會 好 高 ( 即所謂ct值低), 口水或分泌液當中 大有高含量的病毒, 容易成為超級傳播者。 喺養和醫院 和瑪嘉烈醫院 嘅爆發病例當中 都有這樣的情況。

由此可見 癌症病人打疫苗好像 ,較其他健康人士更加急切。

但另一方面 第二個考慮的是, 現在全部進行疫苗的第三期臨床研究,都exclude 癌症病人。 即係研究並沒有招募癌症病人。 所以疫苗 有效數據和安全性數據 可能並不會apply 在癌症病人身上。 但假若以 流感疫苗作為數據參考, 即使癌症病人 在接受流感疫苗之後都會產生一定的保護性。 大概產生保護性抗體有七成。 效果雖然唔及 其他健康人士, 但仍然有一定的保護程度。 而且也沒有發現安全性的問題。 當然流感疫苗和今次疫症的疫苗並不相同, 但兩者可以互為參考。

第三假如要打疫苗的話, 癌症病人又要接受其他治療 究竟會唔會撞㗎喇? 首先癌症病 絕對不可以打live vaccine ( 即係仲有 些少感染力的 病毒疫苗), 因為可以誘發感染。 現在幾種covid 疫苗 分別係滅活的, mRNA, non replicating viral vector 技術所研製。 在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 也是安全的。mRNA 這種疫苗雖然是較為新的技術, 其實呢一款疫苗亦可用作治療癌症( 過幾日會講)。 所以安全性應該不是問題。

但係需要注意, 假若病人正在接受化療 或其他有免疫抑制的標靶藥物 ,疫苗的有效率可能會降低。 咁最好打既時機係幾時呢? 若然未開始做第一針化療 ,疫苗最好在第一針化療之前打。 若然已經開始了化療週期, 最好就在下一針化療之前打疫苗。 咁就可以增加產生有效抗體的機會。

其實醫學研究 各種報告都是給我們一些證據(evidence), 而這些科學證據點樣去分析同埋判斷(judge), 係需要醫生或者科學家 科學訓練, 去給中肯的結論(conclusion or verdict)。

好似法官判案和陪審團斷案一樣, 看了證據其實還要 一些思考同埋推理。

之前都講過 打疫苗有風險 ,唔打都有風險 。

好多時醫學決定是平衡邊一種風險大, 邊一種風險細 來作決定的。

#COVID
#Cancer
#Vaccine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醫護唔係想像中咁舒服?

<<醫護唔係想像中咁舒服?>>

今年醫護面對的挑戰十分艱鉅,但他們奮勇抗疫,似乎令年青一代受鼓舞,報讀醫護的人數有所上升。

Cup magazine 報到美國在這一年疫情之間竟然發現報讀醫生和護士學位的人數有大幅增長. 當中的理由何解呢? 根據報導可能年青人受到了在疫症期間醫護的表現受啟發而報讀.

但其實做醫生護士都有一些唔好的一面. 大家選擇入行的時候, 除咗睇好的一方面, 仍要睇下一些無可避免的缺點自己是否忍受得到.

就讀醫為例, 最大的痛苦就是很多嘢要記憶和背誦. 例如不同的藥物, 身體每一嚿骨頭和一片肌肉的名稱作用,呢啲都係小兒科. 而且很多時起初讀的時候都枯燥乏味, 簡單講出嚟就係死記.

而且讀醫的幾年, 有無窮無盡的考試. 很多時假期都全部用作來溫習. 很多本身十多二十多歲應該享受和活動的都無可避免受到影響. 畢業後完個選擇專科訓練, 就更加多書讀, 而且仲有好多關考試, 再加埋唔少要獲得專科是做的論文和研究報告等等. 這些都是額外在放工後, 又或者是在公眾假期同埋Annual leaves 用自己時間準備的. 所以曾經有一個教授話. 專科醫生未完成專科考試之前, 都唔使旨意有正常人的生活. 講出嚟唔係冇道理.

工作方面, 工作時間可以很長. 剛剛早幾天同一位實習醫生傾計, 佢話佢都唔明點解, 佢要連續踩三十幾個小時, 仲要隨傳隨到. 每幾日就on一次call. 通宵工作後令日又要繼續返工, 而且又冇得補假. 佢話佢自己啲中學同學做金融, 即使時間係長都唔會係咁樣. 點解醫生要係咁樣呢? 呢個問題之前都解釋過, 無謂再詳細講, 而且短時間內看似沒辦法解決. 所以都係食得鹹魚抵得渴.

另外工作嘅時候有時長時間困在醫院, 有時會有一些輕度情緒低落, 有少少”坐監”的感覺. 呢種感覺要經歷過才會明白.

而且醫生經常面對各種重要決定, 隨時影響病人生命安危. 也要面對醫學道德和法律上的要求. 同時間公立醫院有長期工作量過大. 成日返工都驚住會”出事”. 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唔低.

近這一年都是covid影響, 其實醫護人員的確每日返工有受感染的機會. 就算好小心都好. 你睇下近來聯合醫院和瑪嘉烈醫院爆發你就明白. 呢個可以當為一種”工傷”

睇完當然唔係叫大家打退堂鼓, 但係報讀醫的人要有心理準備, 做一個 informed choice. 唔好淨係聽好的一面, 要所有的資訊全面分析參考.

最後嗰位實習醫生同我講, 佢話如果以前知道做醫生咁辛苦, 佢會考慮讀牙醫或者法律.

https://www.cup.com.hk/…/pandemic-us-medical-nursing-schoo…/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自圓其說的“蟻竇論”

自圓其說的“蟻竇論”

經常有病人問我自然療法的問題,由於自然療法學派眾多,如果聽取病人形容療法的方法後,覺得風險不大的話,一般都不反對使用,但近年自然療法學說越來越進取,不但誇大其療效,更攻擊西方醫學,用長篇大論非正規的理論解說西方醫學如何毒害病人,從而遊說病人放棄西方醫學單獨採用自然療法,由於當中有些理論實在太”膠”,實在忍不住口,要同大家高談“膠”論!

當中最恐怖的表表者就是“蟻竇論”。有學者形容腫瘤就有如一個蟻竇,如果使用化療的話,尤其是使用卡鉑的化療,就會將整個蟻竇打散,變相加速病情惡化,所以死得更加快,所以一定唔可以打化療。

如果真的是要將腫瘤形容是一個蟻竇的話,即使沒有開始治療,蟻竇裡面的螞蟻亦會四圍走的,因為沒有治療的腫瘤本身就是極具侵略性的,要透過入侵主要器官造成器官衰竭才會”攞人命”!所以大家才會咁驚腫瘤。因為唔醫腫瘤係會死嘅,即係話,你唔醫個腫瘤,蟻竇啲蟻唔使用化療都係會周圍走,所以根本唔係化療踢散個蟻竇!

化療就好似殺蟻藥,經血液走運全身,即使手術已經把蟻竇清除,個別螞蟻仍可以周屋走,化療就好像在全屋每個角落灑殺蟻藥,電療就好像在個別重災區地氈式殺蟻,只是殺蟻藥不一定有效,如果殺蟻藥無效的話,就會給人一個感覺用藥衰過無用,其實,只要你選擇任何一種治療,如果成效不是預期之內的話,很容易就會給人一種治療反而令病情惡化的感覺,所以醫患溝通從來是非常重要的,要讓病人清楚明白自己病情,用藥的選擇以及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制定合理期望便能減輕誤會。

其實在舒緩病房內,亦見不少病人只用自然療法醫病而效果不理想,並不是用自然療法就一定藥到病除……況且,療法不理想的病人一般多未有機會跟他人分享,因為他們都已經非常虛弱了。

當然,部份病人從一而終都非常抗拒使用西藥,由其是年長的病人,他們都希望以生活質素為重,所以即使病情惡化,他們也慶幸未收西方醫學療法的副作用影響, 我們一般都非常尊重病人的決定, 但是有一些年輕病人誤以為自然療法才是真理,當他們向西醫求助的時候, 已經是蘇州過後無艇搭,因為已經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候,肝腎功能已經不能再負荷任何抗癌治療,到最後未能適合嘗試使用一些比較大機會控制病情的藥物,情況十分可惜。

我絕對明白,病人及家人的角度來說,並不是要分西醫vs自然療法的誰是誰非,他們要的是最小副作用最大成效的治療方案,因為不容有失! 是問世上有是否有這麼完美的方案呢!試問這個世上是否有一些投資方案是低風險但高回報的呢?如果將這個例子打比喻成投資的話,大家很容易就會覺得這些是騙案!但當這些情況發生在醫病的時候,為何大家會變得不理智呢?

平衡一個合理的風險來進行一個成效比較高的治療方案是每一位負責任的醫者應該為病人做的,治療嚴重的疾病從來都是沒有捷徑的。作為一個醫生,我從來不能向我的病人保證我有100%把握醫好他們,但我有100%的真心幫他們!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醫生與病人之間What’s app群組之利與弊

醫生與病人之間What’s app群組之利與弊

自從踏入私人市場,我一直使用與每一位病人及家屬設立的 what’s app 群組保持溝通 (由助手@ca菜鳥之日常打理),每一個病人一個個別的群組,所以群組數量已達過千(連家人,有數千人隨時可以刮到我🤣),工作量驚人,為何仍要堅持呢?因為利多於弊,只是病人及我都要守好某些規矩,這個方法才可以 sustainable 下去。

 

先講病人群組有甚麼好處,隨即每一點解說有甚麼壞處:

1. 可以直接聯絡到主診醫生。這一點對病人及家屬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處理緊急情況的時候,已經收過很多病人緊急求助,例如在家中癲癇,發燒,出血,休克……收過無數電話, 亦試過有病人家人及朋友的求助電話……😂),即使不能即時抽身提供協助,也能教導病人及家人如何處理,所以能提升他們的安全感,這個是抗癌路上非常重要的元素。

壞處: 對醫生負荷極重,其實私家醫生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輕鬆,可以嘆咖啡,蒲蘭桂坊……Cindy EE 之日常:朝九晚六在診所看門診病人,然後都各醫院巡房,夜深時再做電療畫位……當中還要處理很多大大小小病人的急事,所以我經常強調,不緊急的事請在群組內留下訊息,緊急的才致電,很多病人不太明白,其實一個醫生同一時間照顧緊好多病人及家人,試過有病人因為保險問題致電,那時我正在替病人急救…..亦試過有病人及家人分開幾個電話同時致電為了改時間睇醫生……試問這些情況要幾多個cindy EE先夠用呢?而且,cindy EE不只是醫生,也是一位媽媽,一位女兒,一位太太……縱使斷絕所有朋友聯絡,也不能不理家人,所以,我的助手經常在群組內提醒各病人及家屬要遵守規則,要不然這些群組便要關閉,因為我要留力處理專重我的病人。要大家都遵守遊戲規則,才能持之以恆!

2.一個統一的平台記錄病人的所有資料,一方面能夠讓醫生短時間內掌握病人資料,然後“快狠準”的答覆 (醫生不是電腦,無可能單靠病人名字,就能短時間內記起病人所有病歷,更可況病人數量日漸增多,同名同姓的人大有人在。),另一方面,病人有全面的記錄,方便隨時見其他醫生!

其實,由於疫情關係,診所及醫院都實施管制措施,令家人陪診的數量下降,很多家人都覺得很不安,由於 what’s app 有錄音功能,現在疹症/巡房時是也會錄音,一方面讓家人能夠清楚了解疹症時候的情況,另一方面對醫生也是一個保障,因為不能把所有記錄都轉化成書面紀錄,所以有錄音記錄也可以確保醫生真是有把所有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及情況詳細解說,減少日後有問題時的爭拗。

壞處: 病人私隱未能受到保障,所以如果病人擔心私隱問題的話,便不能設立群組。

3.一個統一的平台讓家人及病人清楚知道關於病情的每一個細節,減少病人或家屬因為自己不了解醫生的說明,將醫生的意思扭曲,畢竟以訛傳訛的效應不能看輕。在統一一個平台向醫生發問問題,也能減少重複發問,減輕醫生的負擔。而且在 Whats app group 中隨時可以發問,醫生亦可以得手的時間回答,時間上減省要互相遷就的苦惱。

壞處:有些家人不想病人太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那麼便要分開兩個群組,一個是有病人的群組,另一個是沒有病人的群組。我從來都向家人強調,如果病人親口向醫生問自己病程的話,醫生是向病人負責的,不是向家人負責的,所以要如實回答。如果病人沒有直接問醫生,我們一般都不會再未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背景的情況下單刀直入的。

其實 What’s app 群組利多於弊,只是對醫生負荷極大,所以並不可以要求每一位醫生都用這些方式對待病人,而且日子久了,病人及家人一般都會忘記醫生真是非常非常繁忙的,偶然還會有違規的情況,所以助手都會溫馨提示,希望大家可以諒解,因為要燃燒生命抛夫棄女mode 才能持久地將what’s app group 運作!畢竟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電腦啊😅

說道這裏,謝謝各位病人大時大節在群組內的問候及祝福,但一般我都未能回應,因為非假日的日子大大小小的訊息而達過千的數量,大時大節真的是太恐怖了……😆😆😆而且遮蓋了有需要問問題的信息🤣🤣,所以助手”ca菜鳥”都好吃力。放心,大家的祝福我們都收到哂。我們都會繼續努力地燃燒生命,讓群組發光發熱🤣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其實腫瘤科做D乜?(5)

其實腫瘤科做D乜?(5)

不經不覺寫左腫瘤科vs 放射科,內科腫瘤科,血液科,兒科腫瘤科之分,有病人家屬要求不如寫埋婦科腫瘤科,如果有寫得唔好既地方,希望婦科朋友仔幫幫忙可以纠正我。

顧名思義,婦科是處理女性有關的腫瘤,但只是處理下半身,他們是不會處理乳癌的(乳癌是由外科醫生處理的)。婦科腫瘤科是由婦科學院所頒發,其實婦科有點兒像外科,即是他們是捙刀的!所以婦科醫生要經常入手術室做手術,切除盤腔內的婦科腫瘤,即是卵巢癌,腹膜癌,子宮癌,子宮頸癌,陰道癌及陰唇癌等等。

除了做手術,婦科腫瘤科亦會處方化療,所以在化療的範疇上同臨床腫瘤科有重疊的地方,但如果需要做電療的話,便需要轉介臨床腫瘤科。有些醫院即使有婦科腫瘤科,化療部份亦會交由臨床腫瘤科處理,其實每一間醫院規矩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人或會問,女性腫瘤有婦科腫瘤科處理,那麼男性生殖器官腫瘤又是那科處理呢?😆那便是外科的泌尿科了。所以女人真是很特別,有一科婦產科專門處理,但男士並無特定的專科 (由全能的外科處理),或許,女士天生在結構或心靈上都比男士複雜,尤其是要負責生小朋友的重任,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專科主力負責。😆

#圖文不符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挑戰不可能任務-疫情下將病人由公立醫院轉至私家醫院做舒緩治療

挑戰不可能任務-疫情下將病人由公立醫院轉至私家醫院做舒緩治療

疫情嘅關係,公立醫院收緊探病安排,對於末期癌症病人來說,情況就好像在病房孤獨地等死!家人亦非常焦急,非常心痛,希望用盡方法能夠安排病人轉到其他地方例如私家醫院或者非牟利機構,希望比較寛鬆的探病安排,能夠讓家人陪伴病人最後的時光,但是,是否一家人夾錢就能如願以償呢?

其實,這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安排,並不是單純錢可以解決的問題。要過五關斬六將,當中隨時都會觸礁,做一大輪野都得一個吉,即是未能將病人從公立醫院帶出來,所以,每次有病人家屬向我求助,我必定要仔細講清楚每一步的風險,以確保他們有合理的期望,才能開始第一步的安排!

首先,我們要充份了解病人的最新病情(本身已是病人的私家主診醫生的話最為理想),私家醫生要聯絡公立醫院病房同事安排一份最新的病情記錄以及最新的COVID 19測試報告,用作與私家醫院申請轉院之安排。每間私家醫院安排都不一樣,每間醫院負責審批的同事亦不一樣,大部份都是比較高層的護理同事(不是醫生同事),由於他們對腫瘤大部份都不是非常理解,即使提供最新之病歷以及有私家醫生應頭負責照顧病人,並不代表私家醫院就同意安排接收病人。很多時候,得回來的答覆都是匪夷所思的,簡單的說,私家醫院一般不會願意承擔風險,有時候,很簡單的很低風險的情況都會拒絕接收,用的理由層出不窮,所以形容為匪夷所思😆。一間唔接收便要問另一間私家醫院,直到有私家醫院接收,有些時候,沒有任何一間私家醫院願意接收! 這個只是第一步!

跟著就是要安排轉院,其實轉院一點也不容易,要視乎病人是否穩定?如果是穩定的病人,可以安排救護車或者非緊急救護車,所以相對簡單,但亦試過某些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拒絕安排救護車轉送私家醫院,最離譜的,試過姑娘同事跟我說,他們可以安排非緊急救護車將病人送到家中,然後病人在家中再自行由私家醫生安排到私家醫院,因為他們是絕對不會安排病人有公立醫院轉送到私家醫院的!真是無奇不有

如果病人情況不穩定,由於轉院期間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公立醫院不會放行,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沒有人能夠承擔病人轉院期間離世的風險。而且轉院期間在途中在車上離世是非常尷尬的,一方面私家醫院不會接收已經離世的病人,那麼便要返回公立醫院急症室處理離世的安排,由於是在途中離世,一般來說,要跟正常程序辦理,要報警排除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以及要申請豁免解剖,豁免死因庭的安排,家人要經歷的心理創傷不少,所以這些都要跟病人及家屬講得清清楚楚,要能承擔這個風險才能安排轉院,有些時候,需要病人簽署DAMA, 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 即是自行承擔風險才能放行!

即使能夠承擔這個風險,技術層面安排亦少不了,因為救護車雖然有救護設備,但需要有醫護人員配合,如果病人情況不穩定,例如要用強心藥物來穩定血壓,便需要有醫生escort, 由於公立醫院醫生已經非常繁忙,他們絕對不可能有這些人手,其實私家醫生也是非常繁忙,日間的時間在診所診症,晚上要為住院病人巡房,未能抽身護送病人,而且亦不熟習用救護車上的設備,所以一般會安排私家救護車SOS服務以及他們的醫生進行escort,如果只是用救護車服務,一般收費大約為港幣4000~5000元,如果需要有醫生護送的話,費用大約為港幣二萬元,成功轉院當然開心,但如果轉院期間離世,當然繼續要付費,但是要送回公立醫院急症室作離世安排的處理,所以說有機會做完一大輪野得個吉!

如果成功到達私家醫院的病房,又要計算平均每天住院費用,因為可能是長期鬥爭,如果真是彈盡糧絕的話,又或者是完全失去預算的話,又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需要轉送公立醫院急症室,然後再安排住院服務,但是,去那一間急症室便要視乎私家醫院的位置了,並不是想去邊間就邊間,因為安排救護車轉送公立醫院是視乎那間私家醫院的位置,例如荃灣港安醫院是送去仁濟醫院,司徒拔道港安醫院送去律敦治醫院,浸會醫院及St Teresa 送去伊利沙伯醫院……

說道這里,多人便會問私家醫院收費如何預算,這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私家醫院只能提供房錢的價錢,其實房錢以及醫生費只是佔每日收費的小部份,護理費用以及藥費是最難預算的,越多項目需要護理越貴,例如要護理喉管,傷口護理,另外藥費是非常天文數字的,單是用抗生素已經可以用過萬元一日,絕對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如果只是簡單護理以及少量藥物的話,大約都要幾千元一萬元一日, 所以一個月超過10萬是等閒事,這個是大家必須要知道的

由於最近實在太多病人尋求幫助,本人實在疲於奔命,所以,可以的話,請尋求原有私家主診醫生幫忙,因為每位醫生自己都有自己正在照顧的病人,要額外過五關斬六將照顧原先不是自己的病人是非常吃力的,我並不是不願意幫忙,只是一人之力,一般人亦未必能夠明白,所以長篇大論,希望大家能夠諒解我未能幫到每一位求助的原因,如有未能幫助的,深表歉意。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醫事.問」先導計劃 | 黃麗珊醫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 #健康 #癌症治療 #病人支援 #慈善 #公立醫院 #化療 #電療 #標靶藥物 #癌病藥物資助 #自費癌症藥物 #臨床腫瘤科

其實腫瘤科醫生做D乜?(4)

其實腫瘤科醫生做D乜?(4)

有兒科醫生私信我,想我講一講臨床腫瘤科vs兒科腫瘤科! 又試一試寫下呢個題目😆 (如果兒科朋友仔覺得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請告知我🙇🏻‍♀️)

其實兒科腫瘤科同內科腫瘤科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會處理所有實體腫瘤以及血科腫瘤,他們都是不會做放射治療,而他們只是治療18歲或以下的病人,他們的專科是由兒科學院所頒發,至於兒科腫瘤科是否有特定的 quotable qualification , 我就不清楚了。

為何兒科腫瘤要跟成人的腫瘤分開處理呢?首先,兒科腫瘤的類型跟成人的很不一樣,兒科腫瘤大部份都是血液科腫瘤,而且有很多腫瘤都是小朋友比較獨有,很少在大人出現,這些都不是臨床腫瘤科的專長。

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腫瘤,兒科病人用藥跟成人用藥的方法很不一樣,小朋友用藥後的反應亦跟大人很不一樣,兒科醫生一向比較擅長處理小朋友,所以在兒科伸展出兒科腫瘤科最為適合。

其實,臨床腫瘤科只會為小朋友進行放射治療,其他所有有關小朋友的腫瘤治療以及是舒緩性則治療都不擅長,因為對於小朋友而言,所有藥物的處方都是要跟重量來釐定,這是有別於一般成人的處方方法,基本上是跟病情用藥,偶然需要因應肝腎功能功能調整藥物劑量,而不是跟重量用藥,由於在整個抗癌治療當中,除了抗癌藥物外,還有其他大量支援藥物例如止嘔藥,升白針,抗生素等等,都需要兒科專業知識來調整藥物劑量,所以兒科醫生照顧兒科腫瘤病人會比較全面!

其實,即使是急症室服務,兒科腫瘤科病人也是直接送進病房處理,因為絕大部份醫生都不擅長處理兒科腫瘤病人的急症,就連周身刀的急症科醫生也未能有信心處理,可想言知,其複雜程度非同小可。

有人會問,其實很多比較大的小朋友用藥已經跟大人沒有分別,為何不是有臨床腫瘤科處理,這一方面是因為兒科腫瘤病人的特性畢竟跟大人有出入,而且現行醫學數據都將兒科病人定一個分水嶺來結論數據,而醫院一般會將兒科病人及成人病人用18歲來做分水嶺,所以亦出現過比較搞笑的情況,如果病發時是17.9歲,就會界定為兒科病人,結果在兒科病房內出現了大人的病人!令病人感到10分尷尬😆



#圖文不符
#happynewyear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其實腫瘤科做D乜?(3)

其實腫瘤科做D乜?(3)

之前講左腫瘤科同外科以及放射科嘅分別,其實腫瘤科亦有臨床腫瘤科以及內科腫瘤科之分,亦是很多病人未能明白的地方, 所以今次想同大家分享臨床腫瘤科 vs 內科。 (如果內科朋友仔覺得分享未盡完善歡,歡迎私信我,好讓我作出改善😆

首先,內科喺一個很大嘅學科,內科再細分很多細的專科,例如心臟科,肺科,腦科,肝科,腎科,內分泌科,類風濕科,腸胃科,血科以及內科腫瘤科等等。

一般而言,內科都是用藥為主的一個專科,所以內科腫瘤科都是主要透過用藥來治療腫瘤,而內科腫瘤科是由內科學院所頒發,並不是由放射科學院所頒發,即是他們不會處方電療。某程度上,臨床腫瘤科及內科腫瘤科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基本上內科腫瘤科也會治療所有實體腫瘤! 那麼,什麼時候有明顯的分別?如果是關於血液科的腫瘤,尤其是血癌,淋巴癌等等,內科的腫瘤科及血科會比臨床腫瘤科更加擅長,如果這些腫瘤病人需要電療的時候,便會轉介臨床腫瘤科進行電療,但如果是關於血液科的腫瘤,很多時候臨床腫瘤科醫生會轉介給內科醫生跟進。

其實其他地區例如美國,腫瘤科醫生的分類很鮮明,只會分為內科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內科腫瘤科只是用藥,放射腫瘤科只是用電療,分類是非常清晰的!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我們跟從英國的系統,英國只有臨床腫瘤科,而內科跟從美國細分了內科腫瘤科,所以便出現了臨床腫瘤科vs內科腫瘤科這個特別的情況。

其實無論是臨床腫瘤科或是內科腫瘤科,每個腫瘤科醫生都有自己特定興趣的範疇,畢竟世界這麼大,每日有這麼多新的醫療資訊,即使唔訓覺都無可能睇得哂,所以每個腫瘤科醫生都有佢地擅長處理嘅領域!所以選擇腫瘤科醫生應該是找尋擅長某個領域的醫生,而不是劃分他是臨床腫瘤科還是內科腫瘤科的醫生 (電療除外😆)。

圖為計算電療的劑量圖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兩年 4 本著作,腫瘤科醫生望與癌症病人同行 | 黃麗珊醫生

一科唔知一科事之放射科!

一科唔知一科事之放射科!

之前寫完一篇文章臨床腫瘤科 vs 放射科之後,收到放射科醫生意見,希望可以幫他們可以平反一下文章中一點誤導的成份,就是大部份時候他們不需要跟病人溝通的那個部份!😆

坦白說,雖然大家都係用輻射,但大家大部分時間各有各做,所以連我都對他們的專科有誤解…..真是不好意思🙈。其實……他們也有很多時候也需要跟病人溝通! 以下資料由一班熱血放射科醫生提供:

在一般的造影檢查當中,例如超聲波,X 光透視檢查,乳房造影以及介入性放射治療等等都需要放射科醫生跟病人溝通。

另外,在造影檢查之前,若放射技師對病人的資料有任何疑問的話,都會有放射科醫生見病人進一步核對資料!

在進行介入性放射治療前,放射科醫生也會見病人詳細講解風險。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兩個專科都是同其他專科緊密合作,透過開會(MDT, multidisciplinary meeting ) 溝通, 盡力發揮各科的專長幫每一位病人!

如果大家都喜歡睇我的文章! 日後將會同大家分享更多其他專科的文章!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我是誰?

我是誰?

在木屋區出生,石俠尾臨時房屋區 (現址為城大學生宿舍)渡過童年繼而在香港仔公屋成長直至成為醫生。可以算得是土生土長的草根階層,當年有幸入讀港大醫學院,阿爸阿媽嚇到下巴都跌左落地下!因為佢地真心冇諗過阿女竟然可以入到醫學院!😆佢哋堅係以為我講笑!

睇過少少關於香港愛情故事嘅 Trailer, 知道有好多人唔喺好睇得起在公屋出身嘅人,其實香港有好多醫生都係公屋出身,只係我地唔會周街同人講我哋喺公屋😆

能夠成為一個醫生,的而且確可以幫我的家脫貧,從前媽媽是清潔女工,經常被人欺負,所以當年考完醫學院畢業試有時間的時候,第一時間衝去勞工處同佢間公司玩野! 爸爸更犀利,佢經常講笑話,低下階層的工種除咗做賊之外佢已經做過哂!😆真係冇誇張,我爸爸做過花王,地盤工人,街邊檔小販,燒味工人,裝修管工,旅遊巴司機,的士司機,私人司機..….不能盡錄!

成為醫生,除咗可以脫貧,亦可以慢慢地”離地”,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感覺上覺得”貼地”比較適合我!因為我有一條“妹仔脷”!幾千蚊一支洒不及90蚊一支洒好飲,坐係度慢慢食貴野不及15分鐘食個車仔麵好味!

除此之外,”藍血”的環境”不是太適合我 (blue blood 即是貴族的意思),每當同blue blood 醫院/人溝通, 總是覺得我哋喺唔同時空嘅!如果做多幾步,會比人覺得 cheap cheap哋,我寧願繼續cheap落去,停留在自我感覺良好mode中。

我現在還是喜歡做熱血貼地 Cindy EE mode! 希望從我這個角度寫出來的文章適合大家閱讀!當然我不排除將來會轉mode, 但我亦希望是向好的轉變,真心希望能夠做到昨天的我是這樣,今天的我是這樣,將來的我也是這樣!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