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應否注射 COVID 19疫苗- 綜合分析 (2021年2月28日update):

癌症病人應否注射 COVID 19疫苗- 綜合分析 (2021年2月28日update):

隨着越來越多有關疫苗新的資訊, 終於可以整理一份比較落實的建議給大家!

癌症病人是否有需要接種疫苗?
Yes. 根據最新歐洲腫瘤學會建議, 由於癌症病人感染 COVID-19後的併發症及死亡風險比較高, 所以癌症病人屬於優先接種疫苗群組. 希望透過接種疫苗後身體產生抗體來減少癌症病人感染後所引起的併發症, 或者減少受感染的情況.

疫苗是否對癌症病人安全?
Yes. 無論是滅活疫苗(科興), 或者是核酸疫苗 (復必泰) 都沒有致病的病毒, 所以即使癌症病人抵抗力弱, 不會因為接種疫苗而受到感染. 雖然注射疫苗後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絕大部分副作用都是輕微, 只有罕見情況才會出現過敏反應, 或者其他罕見的副作用.

癌症病人不適合接種”減活” 疫苗 (MMR-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噴鼻式流感疫苗, 水痘疫苗, 預防生蛇疫苗, 口服小兒麻痺症疫苗, 傷寒疫等等), 因為癌症病人接種這些疫苗後會有感染的風險! 減活疫苗 vs 滅活疫苗, 兩者是不同的, 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使用滅活疫苗, 只是現有數據顯示香港所提供的滅活疫苗能夠製造抗體的機會率只有一半, 如果參照癌症病人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抗體機會率有大約兩至三成折扣的話, 很大機會便是折上折了, 當然最好有實質數據在手, 現在所有都是憑空說.

哪一種疫苗適合癌症病人?
核酸疫苗 (復必泰)似乎比較適合腫瘤病人. 根據最新一期新英倫醫學雜誌 (2020 Feb), 公開以色列群眾接受疫苗後的大數據, 當中亦包括癌症病人的數據, 發現長者, 長期病患者以及癌症病人注射疫苗後, 有效率高達九成! 這個是非常鼓舞的數據.

首先, 癌症病人抵抗力比較低, 即使是注射其他滅活疫苗後, 能夠產生抗體的機會已經比一般人大打折扣, 再加上這個是新型疫苗, 即使專家也未能準確掌握癌症病人是否能成功製造抗體, 所以大家遲遲都唔敢講實邊種疫苗適合大家, 但現在起碼有一個大型數據涉及過萬腫瘤病人的數據, 有數跟唔係齋講理論.

那些腫瘤病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一般而言, 長期病患而病情未受控制的病人, 身體狀況未必能頂得順接種疫苗後的反應, 這個道理亦應該應用於腫瘤病人上, 有些腫瘤病人病情已進入器官衰竭階段, 或者治療期間有多種併發症的話, 風險便會增多, 所以不宜接種, 如果身體情況突然轉差, 很難界定是否是由疫苗引起的, 因為自身病情也變化莫測.

另外, 如果本身對其他疫苗有過敏史的人, 接種疫苗後敏感的風險亦會增多, 要多加留意.

最後, 理論上由於大部分腫瘤病人病情穩定, 如果在抗癌治療期間治療進度理想, 同時沒有其他長期病患, 或者其他長期病患也是受控的話, 接種疫苗是需要的, 安全啲, 適合的! 由於每個腫瘤病人病情不同, 治療不同 (治療亦非常複雜, 有機會化療, 標靶及免疫治療同時進行中), 再加上有其他長期病患例如高血壓, 糖尿及心臟病等等, 所以建議大家同主診腫瘤科醫生商討最為適合.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BioNTech 疫苗震撼的以色列數據

<BioNTech 疫苗震撼的以色列數據>

以色列在全球可說接種COVID疫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 以色列首先獲得BioNTech和美國輝瑞非常生產的疫苗, (香港稱作復必泰) 以作交換利用他們接種疫苗的實時數據, 作為疫苗有效率的第四期研究, 即係現實實戰的效率!

數據正式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公開! 數據是回顧了超過120萬人的數據! 數據量之大極為震撼. 其中大約有60萬人打了疫苗, 另外對照組也有60萬人 (matching)

有幾點值得注意

1) 在接種兩劑疫苗之後七天起, 整體有效率超過九成.

包括感染率, 有症狀感染, 住院比率和嚴重疾病, 保護率分別為 92% (95% CI, 88 to 95), 94% (95% CI, 87 to 98), 87% (95% CI, 55 to 100), and 92% (95% CI, 75 to 100).

2) 以上數據大家見預防感染為92%, confidence interval 非常窄(88 to 95%), 因為sample size非常大, 所以可見這個數據的可信性非常高. 而且這是第一次確實亦可以減輕感染率. 無論有症狀或症狀一樣可以減低.

3) 一路以來不少疫苗第三期臨床研究, 都排除了60歲以上人士, 癌症病人又或者有高風險疾病病人. 也被排除在第三期臨床研究當中. 今次第四期實時數據, 總共有超過一萬癌症病人接受疫苗, 一樣有效. 其他包括高血壓, 嚴重超重,等等高風險因素啲病人接受了疫苗, 有效率亦有九成. 所以這次第四期實際情況數據, 顯示疫苗幾乎對所有情況的成年人都有效.

4) 根據這樣的數據癌症病人應該接受這種疫苗.

5) 這項研究暫時未公布副作用實時數據. 相信等待下一篇文章交代.

#COVID19
#BioNTech
#復必泰

referen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1765……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醫管局IT System 急需 upgrade>

<醫管局IT System 急需 upgrade>

當香港正在想發展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發展在各行各業高唱入雲. 但醫管局的電腦系統, 我懷疑只是停留在windows 2000 (甚至是windows 98) 的水平. 要發展MedTech 實在遙不可及.

早幾天在電療門診當中, 為一個肺癌腦轉移病人, 安排立體定位高能量腦部電療.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首先和病人解釋點解需要做這個治療, 和相應的各樣副作用. 接着便要在電腦中尋找相應的那一份同意書pdf (有非常多份), 跟着要把這份print出來. 由於printer 型號非常殘舊, 列印大概八頁單面同意書, 會中間jam紙已經司空見慣. 最後在這八頁紙當中搵到一個位醫生簽名, 再交給病人簽名.

以為簽完就搞掂? 仲未. 另外仲有一頁同意書, 是需要額外貼label再簽名. 呢張紙仲要自己寫日期等等. 簽完以為搞掂. 點知後來同事提我, 由於做電療設計之前, 需要做腦部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 每樣都需要打顯影劑. 所以需要在電腦找出另外這兩份同意書的pdf, 每份大約6頁紙, 再續分列印出來再簽過. 因為打顯影劑有機會腎臟有損傷或者過敏. 所以每照一次要簽一份同意書. (其實病人已經做過好多次….). 這個規矩好似只是在醫管局當中有….. 簽曬所有文件後唔要張一分, 慢慢整理在folder當中.

搞掂曬對好曬所有文件, 仲要在一個技術應該是notepad 啲細box 當中打返今次的病歷.. 跟着仲要在電腦慢慢search 一返每次的診斷, tick 啱曬格仔….. 最緊要是診斷的那些ICD code入得清清楚楚…..
病人的太太也忍不住說, 原來醫管局醫生時間咁寶貴,但大部分就花費在 print 東西和文書工作, 實在是資源錯配.

那個時候我只有苦笑. 因為現實上, 真的差不多在門診當中, 七成時間都是處理文書工作. 所以有時病人問點解醫生唔可以花多點時間在病人身上., 係因爲要符合醫管局定下各繁瑣文書工作. 否則到時到候又有什麼總部audit , 去睇下大家有冇入漏嘢或者剔錯野. 假若醫管局能夠請一隊專門人員, 負責指示入ICD code 又或者整理文書, 相信會慳返醫生唔少時間.

其實有時見到門診很多病人等候時間很長,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實在文書工作太繁複. 例如在外國很多地方, 病歷早就是用語音記錄, 打字員後來幫醫生打返病歷.. 又或者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是語音輸入. 基本上你直接講就得. 更加好的事其實很多東西可以用語音指令, 可以多啲automation, 實在慳時間而且提升準確度.

總言之醫管局的整個系統CMS, 是一個頗為舊式的系統. 可能是20幾年前開始用了之後, 很難整個系統一次過 upgrade. 所以每一次update 都係小修小補. 就好似windows 一樣越嚟越慢. 因為入邊啲core code 做得唔好, 不斷添加新東西. 另外其中一樣令到大家都非常苦惱, 是每次開一些病人的病的時候, 會彈出很多 alert box. 情況就好似大家去睇網頁, 突然間會彈多兩個advertisement windows 一樣, 原意是希望醫生要留意該病人一些特別的注意. 但當每一個病人都是這樣, 習慣性大家都是撳落個交叉度. (大家可以諗下如果chrome 冇裝 ad blockers 嘅情況…)

要改善這個系統的方法, 我建議醫管局可以將成個CMS 轉open source. 然之後舉辦幾次 hackathon, 應該就可以立竿見影地改善. 又或者直接外判比科技公司做好過.

除左軟件之外, 硬件亦是非常大的問題. 不少電腦經常hang 機. 有時要打開一個pdf , 可以等分幾兩分鐘都未開到. 成個機frozen. 另外轉駁去睇影像, 例如是X ray, CT, MRI 的那一個系統亦非常緩慢. 有時開幾分影像要load半分鐘都有可能. 估計除咗CPU 非常慢之外, 成個網絡系統的bandwidth 根本唔夠. 唔知道醫管局的內聯網是那些線路, 既然學界和政府都想發展人工智能醫療科技, 最起碼應該內部用光纖網絡可能會好好多. 當然那些經常jam 紙張啲printer也是很討厭. 其實近這十年無論你去登記寬頻電話, 又或者去銀行要簽名. 很多都已經改為電子版上簽名. 唔需要經常印紙張出嚟, 因為實在非常浪費紙張. 而且有些醫療程序例如輸血, 實在唔需要每一次輸血都重新簽一份同意書. (特別那些經常輸血的病人)應該在電腦中列明譬如輸血這個同意書有效期為一年. 實在節省大家不少時間. 即使明白輸血每一次都有一定風險, 但不少藥物每次進食和注射也有一定風險, 倒不會每一次吃藥也要簽一份同意書吧?

從我這個用家的估計, 整個系統還是用一個傳統servers 和 terminals 的方法. Servers 應該也不是用非常強的硬件, 所以很容易跪低. 隨著醫療界對於電腦系統的需求增加, 應該考慮改為cloud computers 又或者利用blockchain 技術. 應該可以增加整個病歷系統速度和可靠度.

我成日都說笑, 如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買賣股票是用於醫管局的電腦系統, 相信無論是基金大戶或者散戶, 每日都唔知打爆幾多個mon.

總言之, 要配合臨床的需要和政府發展醫療科技的大方向, 醫管局的IT系統急需upgrade.

有興趣的, 下一篇討論下醫管局開藥和配藥是否有改善空間.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癌症病人應否注射 COVID 19疫苗? (2021年2月update):

癌症病人應否注射 COVID 19疫苗?
(2021年2月update):

根據最新歐洲腫瘤學會建議, 由於癌症病人感染 COVID-19後的併發症及死亡風險比較高, 癌症病人屬於優先接種疫苗群組。

 

而在這個群組內, 建議根據以下四個考慮來嚟定腫瘤病人之優先次序:

  1. 治療階段 :正在接受抗癌治療 vs 剛剛完成抗癌治療 vs 癌症康復的病人 (正在接受抗癌治療病人最為高危, 理應最先接種疫苗)
  2. 根據病人年紀, 身體狀態 以及其他長期病患狀態 (年長病人以及同時還有其他長期病患病人比較高危)
  3. 疫苗與抗癌治療之間有沒有互相衝突 (這方面的資料以及數據仍然非常有限!)
  4. 病人是否對疫苗有足夠理解, 病人是否有能力做適合的決定

滅活疫苗是否適合癌症病人?
由於正在接受抗癌治療的病人免疫力比較低, 接種疫苗後產生抗體的能力也可能比較低 ( 這個情況常見於注射流感疫苗) , 之前曾經寫文章同大家講述香港將會有的疫苗, 理論上滅活疫苗副作用較少, 對於正在接受治療比較脆弱的病人來說比較容易承受, 但是, 後來所提供的第三階段資料顯示保護力比較低, 所以……如果一般接受腫瘤治療的病人注射滅活疫苗後產生抗體的能力也可能比較低的話, 那麼變相便是折上折. 簡單來說, 沒有太大的副作用,亦沒有太大的作用!

mRNA核酸疫苗是否適合癌症病人?
理論上, 由於癌細胞比較活躍, 有機會更加有效吸收脂質體繼而削弱疫苗產生抗體的能力, 但直至現在為止, 還未有進一步醫學數據顯示 mRNA核酸疫苗在癌症病人身上產生抗體的過程有沒有打折扣的情況. ( 那麼, 對於術後做預防復發化療的病人來說, 所以嘅抗體生產影響應該不大)

結論:
癌症病人是需要接種 COVID19疫苗的! 但我仍未有好好的數據建議大家用哪一種疫苗! 根據現行的數據來說, 情況許可的話 (例如對疫苗沒有敏感), 理應選擇mRNA 核酸疫苗, 由於疫苗本身保護力比較高 ,即使抗體製造因為腫瘤問題有機會折扣後應該仍有一定的保護力, 但要承受多一點的副作. 由於每天都有新的數據, 而且未清楚政府的安排……所以在疫苗的建議上仍然在很大的變數!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書到用時方恨少之 Community Medicine>

<書到用時方恨少之 Community Medicine>

話說以前做醫學生的時候, 咁多科裏面最覺得虛無飄渺唔知搞緊乜嘢嘅, 恐怕都係Community Medicine ( 而家改咗叫做Public Health)。 我記得分配嘅學時好多。 聽過啲乜嘢Evidence based medicine 的不同層次證據。 一時有五個A, 跟住又三個D etc.

仲有教埋啲Biostatistics。 乜嘢係alpha , beta, type I error, type II error, power, confidence interval, P value…. 仲有各式各樣唔同類的studies. 一時又話前瞻性, 一時又話回顧性。

嗰時真係唔明乜嘢叫做critical appraisal. 要仔細分析每一篇研究報告。 成日喺度諗明明睇 ,其他 時事娛樂雜誌, 都唔會咁樣睇㗎喎, 點解搞到咁複雜。。。。

嗰陣時逢係上親呢一科, 最後唔係去咗西環飲茶, 就係去咗數碼港睇戲。。。。

後來到了高年級醫學生, 甚至是進了腫瘤科學做研究之後, 才慢慢識得欣賞Biostatistics 同埋methodology 等等的方法。 更加明白當年學習critical appraisal 的重要性。 亦都提起興趣繼續深造。

估不到近這半年, 因為不同疫苗的研究報告討論, 同時間引發了公眾對這些複雜biostatistics 有興趣, 真是始料不及。 而且不少人仲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表達一些複雜的概念實在難得。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如何鞏固抗癌治療效果? 切勿忽視復康黃金期!

如何鞏固抗癌治療效果? 切勿忽視復康黃金期!

對於乳癌病人來說, 完成手術後還要經歷化療, 電療等等有期徒刑, 感覺有如唔死都一身殘! 身心靈都未回復好就要面對復工, 有好多病人其實都頂唔順, 但係身邊嘅人又覺得佢哋已經好返曬, 唯有頂硬上 (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但要面對100%未有病之前的 workload!), 結果好快出現情緒問題!

一旦出現情緒問題便會牽連甚廣! 一方面情緒問題會影響失眠, 加重治療後遺症嘅症狀, 影響個人運作從而進一步打擊情緒, 出現惡性循環! 長時間漠視自身情緒需要導致抑鬱症, 減低身體免疫力亦會有機會對病情造成負面影響! 所以一定要小心處理剛剛完成治療, 面對復工時後的身心靈狀態! 感覺上, 治療成功與否某程度跟這個關口是否處理得好很有關係! (當然, 我手頭上沒有任何醫學數據證明這一點, 只是從臨床經驗觀察得來的.)

所以, 剛剛完成治療的頭六個月至幾年身心靈嘅護理絕對不能被忽視, 甚至可以形容為”復康黃金期”! 已經見過很多病人在這個階段情緒崩潰導致長期情緒問題, 甚至影響家庭運作! 這個階段之所以被忽視是因為已經完成治療, 並沒有病假可以繼續休息, 但是身體仍未完全復原, 仍然有很多治療後的副作用例如手痺腳痺, 週身骨痛, 潮熱, 冇記性, 持續疲倦感, 失眠……還有經常受到焦慮惶恐突襲, 經常擔心自己復發 ( 正在治療期間, 總是覺得治療正在發揮功效, 所以反而擔心不大!)

對於這個”復康黃金期”, 腫瘤科醫生能做的其實並不是很多, 我們比較精於抗癌治療! 而且我們用藥為主, 既然係復康階段, 當然是藥用得越少越好, 所以, 其他”非西醫”方法比較適合, 即是 Integrative Medicine (融合治療), 透過靜觀, 心理輔導或者中醫介入都是現在常用的方法! 只是有很多病人不清楚需要正視這個”復康黃金期”, 腫瘤科醫生便是起著提點以及監測成效的那個角色了!

每年都有不同類型嘅腫瘤學大會, 2020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有學者發表靜觀 (mindfulness meditation)以及 康復病人教育 (survivorship education)有效減輕年輕乳癌病患者治療後六個月至到五年內出現輕微抑鬱症狀, 50%康復者在介入前有輕微抑鬱症狀, 經過3-6個月介入後情況得以改善, 只有30% 患者仍有輕微抑鬱症狀! 這些都不是藥物治療介入, 符合很多病人的基本要求, 所以非常適合大部份癌症復康病人! 其實香港有很多這些類型的介入治療, 只是有很多病人不清楚自己需要這些介入, 或者不清楚從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這些幫助!

經常提及, 患上癌症就等於人生的一個 Pause! 如果處理得宜, 這個是一個 “靚 Pause”! 一個讓自己了解自己人生的需要, 一個短break, 重新思考,重整步伐, 重整方向, 一個改變人生的“靚 Pause”! 千祈唔好俾自己白捱治療!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當履歷表上加了病歷 癌症康復青年的心聲

當履歷表上加了病歷 癌症康復青年的心聲

疫情陰霾之下,全球經濟下滑令失業率高企,年輕新一代要找工作絕不輕鬆,而在履歷表上多了一項癌症復康病歷的年輕人,要找一份工作就難上加難,三位在香港癌症資訊網工作的90後年輕人Alex、Jasmine及Jaden,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大家分享經歷。

大家都年輕過,大學畢業滿懷理想闖一番事業,Alex和Jasmine都一樣,畢業後找到理想的工作,一心在事業路上大展拳腳;Jaden大學畢業後去旅行,原先正計劃回港後找工作,實現夢想,可是偏偏這時候,癌症卻找上了他們。

 

(左起)青年患者 Jaden, Jasmine 及Alex

不一樣的年輕人煩惱
Alex在4年前在公證行工作,當時他剛出來工作,每事每物都好新鮮,吸收到很多經驗,生活十分充實。不幸淋巴癌亦在這時候找上了他。「在2017年確診淋巴癌(又稱淋巴瘤),記得當時突然發覺自己咳嗽了很長時間,漸漸覺得行路比以往容易喘氣,情況維持了幾個月,之後更加在頸部摸到一粒淋巴結……」檢查後醫生說他橫膈膜以上有腫瘤,屬於淋巴癌二期尾或三期,最後確診為何傑金氏淋巴癌。經過6個循環的治療,Alex坦言十分辛苦,「以前我十分活躍,接受治療時差不多一年也是在床上,加上治療藥物會刺激血管,痛得如在傷口塗酒精,多謝家人的支持,陪伴我渡過這日子。」

事業生涯的特備節目
Jasmine畢業後很開心可以學以致用,投身公關業,一做就3年多,「公關行業十分拼搏日以繼夜,雖辛苦但帶來極大的滿足感。」事業前景明朗,但卻在2018年尾右膝蓋的痛楚開始,她的生涯就加多了一章。「膝蓋痛了幾個月,反覆檢查後發現右膝側邊有個腫瘤,好大機會是惡性,正確來說就是骨癌。」當時醫生更說她的骨肉瘤已達9cm,必須要立即進行治療,手術加18次化療,化療過程的痛苦非筆墨可以形容,迫不得已亦要從事業的火線退下來,今天康復了,亦令Jasmine好好反思人生和事業的路向。

起步點上的絆腳石
當快要從校園踏出社會的Jaden,和同學們一起畢業旅行後就各奔前程,怎料他卻被一塊叫癌症的絆腳石剎停,「2018年尾畢業旅行時,呼吸時左邊胸口感到痛楚,直至回到香港去照x光時發現左邊胸腔有一大個陰影……」醫生確診他患上淋巴癌,屬於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的一種亞型。剛畢業就遇上癌症,當然是意料之外,但亦為有坦然面對差不多一整年化療及電療,不幸中的大幸就是總算康復過來,但相對起同學們,事業路就大墮後,Jaden說:「見工履歷表上有兩年空白不可能,惟有填上一個病歷,這對於找工作是有影響的。」

病歷變成履歷
三位年輕癌症康復者都不約而同說找工作不易,Jaden:「見工時需要講清楚自己有癌症的病歷,僱主通常都擔心我們即使康復了都成日要請假覆診,體能上又可能比其他人差,多了很多重考慮!」Alex都有同感,覺得僱主們普通會認為即使康復了都仍是病人,擔心常常請假會影響工作表現。Jasmine說:「之前做的公關很忙碌,經過今次大病之後,我覺得名利不是最重要,沒有健康就甚麼都沒有,找一份能夠發揮自己同時有意義的工作就好了。」

 

癌症資訊網舉辦的大型籌款活動,為有需要的癌症患者籌款。

聘請過來人的好處
結果,三位年輕人分別在不同時候加入了一個非牟利團體癌症資訊網,以過來人身份來工作,從同理心出發,更能明白受助者的需要。

Jasmine:「我在這裡負責癌症公眾教育,文字上的工作都多,同之前工作性質有點相似呢!」Alex說這網站亦肩負教育大眾的角色,在這裡工作了已年多,覺得很有意義。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亦大讚三個也是很有愛心的年輕人,「不幸的經歷,卻為他們磨練出成熟的心智的機會。我十分期待他們能帶領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去到另一個層次,服務更多的後來者。」

癌症資訊網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

創辦人的感同身受
吳偉麟創立這網站和他本人的經歷亦有關係,「我和家姐同在2006年患上癌症,我幸運康復,姐姐卻在2009年復發離世,那年代沒有太多癌症資訊,姐姐不再信西醫,她試了道聽途說的自然療法,沒法知道療法真偽就試,最終不治離世。」痛失愛姊令他盟起要成立一個提供正確癌症治療資訊的平台,甚至連病人和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亦照顧到,起用過來人亦希望他們更珍惜自己的第二人生去供獻,關心後來者的需要,幫助同路人。

文章來自: bastillepost

李慧姸醫生

李慧姸醫生

Dr. Lee Wai Yin, Joyce

 

性別︰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HK)
  • 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CR
  •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HKAM (Radiology)
  • 卡迪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註冊專科︰ 西醫,臨床腫瘤科
地址︰ Hong Kong Integrated Oncology Centre

4/F, Champion Tower,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Unit No. 1908-09, 19/F, Mira Place Tower A, 132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地區︰ 中環 , 尖沙咀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辦公室電話︰ 3700 6888
辦公室傳真︰
傳呼機 :
診所網頁︰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呢個問題係不少病人都有嘅疑惑。

琴日有一位學生,問我關於他家人的病情。早期 乳癌病人 手術後發現並沒有淋巴轉移, 荷爾蒙受體陽性, 但是活躍度略高。外科醫生認為不需要做化療, 但病人看了腫瘤科醫生以後,卻建議做化療。令病人和家人無所適從。又害怕再做基因檢測決定是否應該做化療所花時間,耽誤了化療的療程。 這位學生非常困擾,於是問我給一些意見。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癌症病人身上經常都發生。 不少病人因為發現 每一位醫生講的事情都有點不同, 為此不少病人甚至四出尋找名醫。 部分看了幾位甚至接近十位醫生, 結果看醫生越多, 得出的意見不同越大。 結果不單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困擾越嚟越大, 更加不知進退。

咁究竟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首先要明白其實醫學不是鐵板一塊。 很多人以為現在醫學講求循證醫學, 只要上網可以找得到 最新的第一線治療是什麼, 普通人都能夠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療法。 其實醫學並不是如此。

研究報告只是給醫生作為參考。 解讀研究報告並不是表面那麼容易。

如何解讀不同的研究報告, 和比較每種治療方法 的好與壞, 即使是 世界最top的 醫學專家每位意見都可有不同。 所以 在醫學會議 當中有時都會引起激烈的辯論。 真理越辯越明,但 大多數的情況下, 專家們都很難達到一致的共式。 乳癌和前列腺癌為例, 因為治療的方法很多, 單靠個別研究報告根本解答不了,何謂最好的治療方案。 所以 每兩年一次 全世界的醫生會舉行“ 共識會議 ”, 嘗試去尋找大家都最能夠接受的 共識。 但係即使如此 很多共識會議的報告都只能夠作為參考, 因為始終每個地方的醫生practice, 藥物供應, 經濟狀況都有不同, 所謂因地制宜。 所以治療方面都會各式各法。 很少有所謂的金標準。

另外更重要的是因人制宜, 亦即合按照病人的實際情況去考慮最佳治療方案。

早幾星期有一位年過八十的腸癌病人, 正在服用口服化療藥。 他的女兒看了一些網上資料。 一進門口便問,為何不轉用TAS102( 一種化療藥) 再加上 Avastin ( 一種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 歐洲都已經批准使用了。。。 我看一看病人的情況, 身體頗為虛弱, 而且疾病暫時控制還可以。 副作用 都可以處理, 為何需要轉用呢? 再者雖然有一些研究證實有譬如一兩個月的 生存中位數增長,但作為臨床醫生要思考這些學術報告的結果是否 有實質臨床意義。 而且這些研究一般不會招募年過80的病人,所以研究結果是否在這位病人身上真的relevant, 本身已經好大疑問。 現在腫瘤學界的 有一個新的概念, 叫做 magnitude of clinical benefits, 即係話 要去審視呢一啲研究報告所講,當中的實際好處, 是否真的與研究artifical 環境講的那麼好呢? 歐洲腫瘤學會 審視了不少這些以往對比統計學校益的醫學研究報告, 發覺原來不少 在臨床上額外效益非常低。

簡單總結就係睇研究報告唔係咁容易, 除了要有分析技巧, 還要有臨床經驗去put into context.

我自己非常著重直接見病人, 因為可以給予非常多的臨床資訊。 有時簡單見病人幾分鐘, 已經可以快速咁做曬望聞問切,大約知道病人的活動狀況,精神情況,究竟現在做治療辛唔辛苦,瞓覺和胃口等情況。 這些看似簡單啲東西其實對於醫生的判斷非常重要。 所以我教學生所謂望聞問切, 最重要的是望診, 望一望病人一分鐘已經知道很多事。 這亦是為何對於一些朋友透過whatsapp 問我病人的情況 通常會send好多實驗室報告給我看。 單憑這些其實很難給予精準的 醫療建議。

此外她病就好似捉棋一樣。棋法有很多種, 就好似我們有不同的藥物和醫療手段, 又或者各項研究報告, 但最重要的還是掑手的功力。 起步嘅時候有啲人鍾意 炮居中, 有些人鍾意上象, 有些人鍾意出車, 甚至係上卒仔。 各有各法。 中間無論是好局和殘局都有不同的棋法。 最重要的是最後能夠將軍奪帥! 棋盤唔係硬板一塊, 更何況是複雜的醫學?

所以不同醫生講法有不同,這正是醫學的本質。

所以最後 解答,唔同醫生講唔同嘅嘢點算好。 其實佢選擇醫生時候要記住,“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更好的意思,是選擇一位自己覺得可以信任的醫生最為重要。 只要qualification 是正經的, 合適稱職的醫生已經足夠。 無須刻意周圍尋找隱世醫學, 否則很多時候耽誤時間,更加令自己無所進退。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