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一)——為何保險這麼重要?

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一)——為何保險這麼重要?

特別鳴謝:黄俊仁先生(大型國際保險公司分區總監)

假設一位病人懷疑自己患上乳癌,經家庭醫生轉介到公立醫院外科乳腺科作進一步檢查的話,以現行的系統,在醫管局內的等候時間會根據家庭醫生的描述等候個數星期至數個月不等,等候期的長短視乎有沒有進一步的造影檢查以及抽組織檢查而釐定。一般如果沒有這些檢查,單憑家庭醫生的描述,等候外科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首次見過外科醫生後,會再安排在公立醫院接受進一步乳房造型以及抽組織化驗,這些等候時間亦不短,確診後等待手術的時間亦可能需要數個星期,手術切除後如要轉介腫瘤科醫生作進一步跟進治療的話,等候腫瘤科專科醫生的時間大約為4-8星期,初次會面後,如需要進一步腫瘤治療的話,有機會要再等另外4-8個星期才能做正式的抗癌治療,簡單一點來說,一個嚴重的疾病有機會因為過長的等候時間而惡化,甚至影響生命。

如果想盡快處理問題,家庭醫生可直接轉介私家的外科醫生作進一步檢查,由檢查到確診,再做手術然後再轉介到腫瘤科醫生繼而進行後續治療方案,當然可以大幅縮減等待的時間,越早接受的確的腫瘤治療,生存的機會越大。 但是用這個方案處理問題的話,治療費用會大幅增加,即使是沒有太大經濟困難的中產人士,面對這些醫療開支亦會覺得吃力,但是,隨着時間流逝感覺到腫瘤正在惡化的話,絕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希望使用積蓄來處理有機會影響生命的健康問題。

由於腫瘤確實非常得人驚,絕大部分病人在等候公立醫院診症期間,都會先行到私家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至少如果確定不是腫瘤的話,受驚的時間可以縮短!如果在私家確診腫瘤再經私家醫生準備轉介信的話,可以大幅縮短約見腫瘤科醫生的時間,亦是自救的良方! 對於保險並不是全面的病人來說,以有限的保險保障,運用適當的策略,便可以提早確定自己的病情,提早接受治療然後在公立醫院銜接相應的治療,這個亦是現行香港大部份病人用的方案。

其實絕大部分香港人的保險保障並不全面,所以最終都要轉介到到公立醫院繼續進行抗癌治療,有保險的話,即使保險保障並不全面,可以應付部分治療黃金期的開支,然後銜接到公立醫院,間接提升存活率!

確診患上癌症後,除了檢查以及治療費用昂貴,亦要暫停工作,手停口停,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很快便會耗盡積蓄,有部分病人的想法是耗盡積蓄後才依賴公立醫院的治療,

這個某程度上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因為即使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大量抗癌藥物是自費藥物,只是在公立醫院的藥費比私家的藥費便宜,所以千萬不要耗盡積蓄才回到公立醫院繼續就診,這樣便會大失預算,建議大家及早預約公立醫院腫瘤治療服務,在公家醫院以及私家醫生之間遊走纔能省卻大量開支,才能走更長的路(有全面保險保障的病人除外)。

其實,長期入不敷支的情況下,對病人以及家人都會造成極大的經濟困擾!一方面難以長期負擔自費藥物,即使有藥物資助計劃,絕大部分的港人仍要負擔大部份的藥費。很多病人都自覺得是家庭裏的一個經濟負擔。對於病人家屬來說,如果因為經濟問題未能提供病人最理想的治療方案的話,亦會感到非常內疚。一般來說,正在接受治療的腫瘤病人可以向社署申請傷殘津貼以幫補生活,絕大部份的病人只適合申請普通的傷殘津貼,每月為港幣$1885資助,雖然高額傷殘津貼達到每月港幣$3770,但只有100%需要人照顧的病人,即是手腳都失去功能要長期臥床的情況才能適合申請高額傷殘津貼。 (請記緊,傷殘津貼只適用於正在接受治療的腫瘤病人申請,如已經康復的話,請將社會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病人!)

作為腫瘤科醫生,眼見以上種種都令病人以及家人造成精神上極大困擾,所產生的負能量絕對可以影響治療的效果,由於這些故事每一天都正在發生,希望可以藉著文章提醒各位知道保險的重要性,從而減少這些令人心酸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相關節目重温:

 

文:臨床腫瘤科專科 黃麗珊醫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移民瑣碎事- 加拿大篇 (文字版)

移民瑣碎事- 加拿大篇 (文字版)

特別鳴謝:Dr Herbert Loong,龍浩鋒醫生

1. 一般醫療問題:

  • 加拿大醫療系統幾乎只有國營醫療系統,沒有私營系統選擇,如果國民需要私營醫療服務的話,一般會選擇到美國接受治療。
  • 不同的省份都使用不同的醫療系統,而且不同的醫療系統是未能互通的,香港人移民的熱門地溫哥華(BC 省) 或者多倫多 (Ontario 省)的醫療是不同的。
  • 一般醫療問題都是由家庭醫生處理,如果遇到腫瘤的問題會由家庭醫生轉介至附近的癌症中心處理。
  • 到達加拿大後,如果不是遊客的身份,而是有逗留權的情況底下,例如landed immigrant,有 work permit 或者 student visa 的話,都可免費享用加拿大的醫療系統。
  • 到步加拿大後申請醫療保障一般都是非常快得到批核,香港所購買的醫療保險未必能適合移民到加拿大後使用,因為一般是non-residential 性質,即是適合旅遊使用,而不是定居使用,建議出發移民到英國之前要先知會保險公司將會移民的舉動,保險公司會進行 underwriting,再作出書面通知是否會對移民目的地區的保險作出保障。
  • 不同省份的醫療系統雖然不是一樣,但是醫療保障都是差不多的,一般涵蓋醫生診症費,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期間所使用的藥物,但是其他藥房能夠買到的藥物都不是醫療保障範圍以內。
  • 如有需要購買當地的醫療保險,請到達當地後向當地的醫療保險供應商查詢。
  • 加拿大是實行醫藥分家的,醫生不會擁有自己的藥房,醫生處方藥物後,病人需要自行到社區藥房配藥,而藥費是需要病人自付的,只有大型癌症中心會有自己的藥房。
  • 有很多移居到加拿大的香港人提到,在加拿大預約家庭醫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多地區的家庭醫生服務已經飽和,跟英國不同的地方是加拿大定不需要限制病人所住的地區來預約家庭醫生,如果預約不到所住地區的家庭醫生的話,可以到鄰近地區的家庭醫生作預約服務。如果選擇比較多華人聚居的地區,有機會預約到香港人的家庭醫生,溝通可能會比較方便。

2. 緊急醫療問題:

  • 如有緊急情況,可致電911呼召救護車,如果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有機會需要出動直升機協助救援工作。
  • 除了急症室以外,亦有Urgent Care Center 服務,雖然不是提供24小時緊急服務,但是服務時間比較長,可以應付大部份主動到達求診的急症情況。
  • 如果不清楚是否可以致電911求助,如遇到急事亦可以致電911,職員會教導病人如何處理情況。

3. 一般癌症病人治療流程:

  • 如發現可疑腫瘤的症狀,需要先行預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在就個別情況寫轉介信道不同專科再作安排
  • 一般等候腫瘤專科醫生接見的時間對比香港政府醫院的等候時間快捷
  • 治療療程除了藥費以外都是政府所涵蓋的

4. 穩定性癌症病人以及康復癌症病人銜接問題:

  • 如果有香港腫瘤科醫生的轉介信件的話,有機會到步後直接預約腫瘤科,不需經過家庭醫生。
  • 請記緊把所有啲醫療記錄,包括抽血報告,造影報告以及影像CD rom,以及其他病理報告等等帶到當地作進一步銜接的問題
  • 如果病情已經超過兩年穩定期的話,有機會是家庭醫生作進一步跟進而不是腫瘤科醫生繼續跟進,這些都是跟香港的醫療系統有比較大出入的地方。
  • 建議如果需要銜接當地醫療而又繼續服用抗癌治療藥物的話,最好帶第三個月藥物的存貨,以方便銜接期間的等候時間。

5. 正在接受治療癌症病人銜接問題:

  • 對於現正接受抗癌治療的病人,疫情關係,到達加拿大後需要隔離,而且到步後即使立即預約家庭醫生亦未能於短時間內可以接見腫瘤科醫生,另外,香港的醫療跟加拿大的醫療有一些不同,並不能確保兩地就著同一個病人同一個病友同一個治療方案,到步後如果等候時間長,或者不能銜接特定的治療方案,對病情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藥費上亦有不穩定性,旅遊保險亦不會受保,所以不建議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移居到加拿大。

最後,明白大家想完全掌握到步加拿大後自己的治療方案,老實說,即使是腫瘤科醫生,亦未能就每一位仲有病人到達加拿大後的安排有十足的把握,一般而言,加拿大的治療方案跟香港的非常類近,而且亦有大型的醫學研究可供病人選擇,治療選擇甚至能夠比香港更加前衛,只是在藥費支出上有不確定性,而且病情亦有機會有變,所以以上文章只是讓大家有初步的認識,望請大家見諒!

 

相關節目重温:

 

文:臨床腫瘤科專科 黃麗珊醫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乳癌瑣碎事 (8):淋巴水腫 1 — 什麼是淋巴水腫?

乳癌瑣碎事 (8):淋巴水腫 1 — 什麼是淋巴水腫?

乳癌病人手術後出現淋巴水腫的情況從來都是令人憂慮煩擾的問題。事實上,每五位乳癌病人就有一位在手術後3個月至20年內受到不同程度的淋巴水腫困擾。 隨着手術方法和電療療程改良,雖然有助改善病人的淋巴水腫情況,但根據不同醫學文獻顯示, 仍然有病人在術後6至12個月受到不同程度的淋巴水腫困擾,尤其腋下淋巴切除、腋下淋巴電療及化療中使用紫杉醇類(Paclitaxel及Docetaxel,是一種用於治療多種癌症的化療藥物)的病人風險較高。

一般而言,術後3個月所形成的手臂腫脹才能界定為淋巴水腫,因為手術本身都有機會引發水腫的問題,而手術引起的水腫一般會在3個月內隨着傷口癒合逐漸減退。不過,當淋巴水腫處理不善不但未能減退水腫,更會越來越嚴重。後期的淋巴水腫,除了外觀上困擾患者外,亦影響到手部功能運作,大大影響心情,更間接影響抗癌治療的效果,後果可大可小!因此,乳癌姊妹絕對要知道什麼是淋巴水腫。

在2020年美國物理治療師協會 (腫瘤物理治療學會)訂立了一份臨床指引,當中希望有效提高臨床醫護人員的警覺性,協助病人及早發現情況,盡快處理淋巴水腫問題,文件中更有提及應如何處理複雜的情況,非常實用。因此,本專欄將會連刊三篇有關文章跟大家分析什麼是淋巴水腫、如何預防淋巴水腫以及相關情況的應對。

根據國際淋巴協會的水腫分期法(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ISL Lymphedema Scale),淋巴水腫可以界定為以下四個階段:

Stage 0 (0 期- 未有症狀的):只有儀器能夠量測水腫, 臨床上沒有明顯肢體腫脹。

Stage I (1期): 初期淋巴水腫,有間歇性肢體腫脹情形,舉手後水腫能消退。

Stage II (2期): 中期淋巴水腫,舉手後水腫不能消退,皮下組織纖維化慢慢惡化。

Stage III (3期): 後期淋巴水腫,肢體變大且皮下組織纖維化,皮膚硬化及變色,病人可能開始出現日常功能受限制的情況。

我當初剛成為腫瘤科醫生的時候,只是以軟尺量度淋巴水腫的程度,一般建議在雙手相同的位置相距4厘米的範圍量度雙手的圓週,如果超過2厘米的差距便是淋巴水腫,如差距越大,皮膚變化越大,淋巴水腫便是越來越嚴重。不過,如果按國際據淋巴學會的定義,這個方法只會偵測到第2期及第3期的淋巴水腫。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偵測到0期的淋巴水腫才是致勝之道!現在醫學上有什麼方法可以更有效幫助患者呢?

大家不難發現,無論是公立醫院或是非牟利病人組織都有為病人量度淋巴水腫的服務,究竟他們是用什麼方法測量?其實一般都是透過量度 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 生物電阻測量法),以少量電流通過人體及其阻力分布,計算水分比例 (當然亦包括其他比例,但由於今天是談及淋巴水腫所以其他不多談)從而得知是手臂部分的水分比例是否有升高的現象,其中一個常用的評分就是L-Dex。

整體而言,如果量度淋巴水腫的分數上升至10分或以上,而臨床而未見有淋巴水腫的話便屬0 期的淋巴水腫,大約有 34%病人會出現這種情況,當中84%的病人透過簡單的方法 (例如按摩及壓力手襪等方法)便能解決水腫問題。因此,國際淋巴學會建議大家使用 PSM )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model: 預設監測模式),即手術後3個月開始,1年內每3個月量度1次; 其後每2年1次;直到術後5年為止,定時量度 BIA分數。 如果發現分數有上升,便需要建議病人盡早正視及介入治療。

在下一篇文章,會向大家講述如何預防淋巴水腫惡化。

參考資料https://academic.oup.com /ptj/article/100/7/1163/5862539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嗇色園「長者前列腺健康推廣計劃」 提供免費測試及講座 喚起公眾對前列腺疾病關注

嗇色園「長者前列腺健康推廣計劃」

提供免費測試及講座 喚起公眾對前列腺疾病關注

(2021年8月5日) 嗇色園一直致力推廣道家的養生文化,早於2018年已與香港前列腺基金(下稱基金)合辦男女泌尿系統健康講座,至2019年合辦的講座更專注於男性前列腺健康。適逢今年為本園百周年紀慶,本園再度聯同基金合辦「長者前列腺健康推廣計劃」,將會透過一系列健康講座及免費快速測試服務,喚起長者對前列腺的保健意識,定期檢查。倘不幸發現病變,亦能及早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為隆重其事,本園於今天(8月5日)在黃大仙祠鳳鳴樓禮堂舉行「長者前列腺健康推廣計劃」啟動禮及首場健康講座,並十分榮幸邀請到          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黃智華先生, JP、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主席鍾展鴻醫生, KStJ及香港前列腺基金主席黃國田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蒞臨擔任主禮嘉賓。在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主席馬澤華先生, MH, CStJ、副主席兼社會服務委員會主席黎澤森先生及一眾董事陪同下,與主禮嘉賓一同主持啟動儀式,正式為活動揭開序幕。

嗇色園主席馬澤華先生, MH, CStJ表示:「嗇色園自創立以來,一直奉行道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養生概念,並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惠澤社群。本園於2018及2019年與前列腺基金合辦講座及檢測,當中大多數參加者為男性,反映議題備受關注,故其後的講座亦專注於前列腺健康。」馬主席期望計劃可以助患者「及早發現、防治兼備」。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主席鍾展鴻醫生, KStJ則感謝嗇色園及香港前列腺基金一直致力關注男士長者健康,鍾醫生指出:「社會上一直對男士健康的推廣及支援較其他病症少,而前列腺癌更成為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第三位*,發病率升幅亦為過去二十年最高,可惜不少男士往往因難以啟齒而延誤就醫,令問題日益嚴重。而活動正好提高長者認知,防患於未然。」

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亦指,前列腺病變是年長男性常見的症狀,輕則影響生活質素,重則危及健康,而計劃正好幫助男性長者了解及正視自身前列腺狀況,呼籲各位「老友記」向身邊的朋友推廣有關計劃。

啟動禮完成後,香港前列腺基金主席黃國田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隨即開始首場健康講座,向在場人士分享一系列前列腺健康資訊及治療方法,席間台下觀眾更踴躍發問。

「長者前列腺健康推廣計劃」將於今年8至12月期間,於黃大仙、九龍西、九龍東、新界西及新界東各耆英中心、健康服務中心,提供健康講座及免費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快速測試予嗇色園屬下中心男性會員及護老者。PsA快速測試是初步檢測前列腺癌的其中一項方法,透過簡單驗血即可得知身體潛在前列腺癌的風險。而公眾人士亦可參與香港前列腺基金的「賽馬會『無懼向‧前』計劃」的講座或免費快速測試服務,如對此計劃有任何查詢,請致電3797 2686 / 6830 0686。

*註: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數據。

 

活動相片:

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黃智華太平紳士(右五)、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主席鍾展鴻醫生(左五)及香港前列腺基金主席黃國田醫生(右四)、嗇色園李耀輝監院(左四)、馬澤華主席(右三)、黎澤森副主席(左二)與一眾董事為計劃主持啟動儀式。
嗇色園馬澤華主席期望是次活動能助患者「及早發現、防治兼備」。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主席鍾展鴻醫生, KStJ感謝嗇色園及香港前列腺基金一直致力關注男士長者健康。
嗇色園黃大仙祠李耀輝監院呼籲各位「老友記」向身邊的朋友推廣有關計劃,一同了解及正視自身前列腺狀況。
香港前列腺基金會主席黃國田泌尿專科醫生向長者們分享前列腺健康資訊。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快速測試可透過驗血得知身體潛在前列腺癌的風險。

 

~完~

 關於嗇色園

嗇色園創立於1921年,是一所宗教慈善團體,崇奉儒、釋、道三教,並以「普濟勸善」為宗旨,辦理醫療、教育及安老扶幼等服務。本園所管轄的黃大仙祠,終年香火鼎盛,慕道而來的善信及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每日平均逾一萬人次訪園。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重要免疫檢查點 有望成為治療肝癌新方向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重要免疫檢查點 有望成為治療肝癌新方向

2021年08月02日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檢查點TIGIT-NECTIN2軸,有望成為治療肝癌新方向。研究團隊包括前排右起:身兼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講座教授、陸佑基金教授(病理學)的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主任吳呂愛蓮教授、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專職研究員施敏芳博士;後排右起: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徐宇文博士,及助理教授何偉雄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重要作用,並確認肝癌中重要的免疫檢查點TIGIT-NECTIN2 軸的相互作用──有助營造一個免疫抑制微環境,促進肝癌生長,這意味著如抑制有關檢查點,免疫系統便能恢復對腫瘤細胞的攻擊。是項研究結果為研發用於肝癌的精準免疫治療,提供了有用的機理數據作為臨床前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自然-通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肝癌(肝細胞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位居香港最常見癌症中的第五位,同時也是香港第三號癌症殺手,每年錄得超過1,800宗新症。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為主要的風險因素,佔全球過半肝癌病例,即有超過2.5億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更值得關注的是,根據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本港有75-80%的肝細胞癌病例都是與乙型肝炎相關,估計香港約有54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檢查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最主要是避免身體在啟動免疫反應時,因免疫反應太過強烈而攻擊正常的細胞。而在對抗腫瘤細胞的過程中,部分腫瘤細胞會利用這種免疫機制,以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當腫瘤細胞與T細胞表面的蛋白結合時,腫瘤細胞會向T細胞發送關閉訊號,以避開免疫系統的監視。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則為一項新的癌症治療方法,可以恢復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攻擊,其應用更於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新型而有效的免疫治療,能針對治療包括肝癌在內的癌症,因此找出免疫檢查點尤其重要。然而,現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在治療肝癌方面稍有成效,但其效果遠未能令人滿意。要提升治療成效,有必要了解整個癌症的發展過程中,腫瘤微環境裡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於傳統的研究方法無法為其進行全面分析,因此研究團隊採用尖端的單細胞核糖核酸(RNA)測序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高解像度,對乙型肝炎病毒相關的肝癌進行分子分析,冀能藉此揭開免疫檢查點景觀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癌的神秘面紗。

研究團隊發現,腫瘤細胞表面的 NECTIN2 與 T細胞受體之一 的TIGIT 結合,是肝癌中重要的免疫檢查點,能誘導免疫系統發放關閉訊號,以抑制 T 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這意味著若能抑制TIGIT-NECTIN2免疫檢查點軸,便能恢復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攻擊,有望為肝癌病人提供更有效的精準治療。

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利用大量臨床標本進行研究,並對大量(超過18,000個)肝癌單細胞進行測序。團隊發現,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抑制了T 細胞對腫瘤的滲透,而 T 細胞在對抗腫瘤細胞方面至關重要。研究人員亦鑑定了一個能調節免疫抑制環境的新免疫檢查點軸──TIGIT-NECTIN2。

研究進一步發現免疫檢查點軸──TIGIT-NECTIN2的相互作用,能使免疫細胞在腫瘤內逐漸失去免疫功能,因而促進肝癌發展。這意味著若能抑制TIGIT-NECTIN2免疫檢查點軸,便能恢復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攻擊,有望為肝癌病人提供更有效的精準治療。

是項研究也發現在肝癌腫瘤中,腫瘤間異質性(指不同腫瘤之間的分子差異),較腫瘤內異質性(指同一個腫瘤內不同細胞的分子差異)更為明顯,凸顯了傳統化療的單一方法難以根治不同病人所患之肝癌,同時也帶出對更有效的個體化治療之需求。

研究意義
是項研究分析整體免疫抑制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亦凸顯了TIGIT-NECTIN2 免疫檢查點軸標靶治療在更有效抵抗腫瘤的重要性。 這些均提供了機理基礎以助設計針對肝癌的新一代免疫治療。

領導是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講座教授、陸佑基金教授(病理學)、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主任吳呂愛蓮教授表示:「我們今次發現了肝癌中的 TIGIT-NECTIN2 免疫檢查點軸,在機理上為制定新一代免疫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更關鍵的是,患者之間自身狀況差異大,與一刀切操作又無法有效治療肝癌的傳統化療相比,利用特定的分子生物標記,例如TIGIT-NECTIN2 免疫檢查點軸,能有助識別相應的肝癌患者,從而進行精準治療。」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由身兼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講座教授、陸佑基金教授(病理學)的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主任吳呂愛蓮教授領導。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為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何偉雄博士,並在博士後研究員徐宇文博士、研究助理教授陳鷺江博士、助理專職研究員施敏芳博士、博士後研究員張馨博士、博士生招詠心小姐、博士後研究員趙容端博士、高級技術員李敏芳小姐的協助下完成。其他參與研究的合作人員包括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智仁醫生、外科學系肝膽胰外科主任兼臨床副教授張丹圖醫生;伊利沙伯醫院病理學部張天恩醫生和邱旨蔚醫生、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部賈南雄醫生和盧麗愛醫生;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精神病基因組學講座教授、孫志新基金教授(臨床醫學)沈柏松教授;以及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博士。

鳴謝
此研究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T12-704/16-R)、創新科技署對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81872222)及香港大學的大學研究事務委員會資助。

 

文章出處: 港大醫學院

https://www.hku.hk /press/c_news_detail _23084.html

乳癌瑣碎事(7):治療乳癌要先打停經針?

乳癌瑣碎事(7):治療乳癌要先打停經針?

早期荷爾蒙受體的陽性乳癌病人透過荷爾蒙治療,有助減低復發風險及提升生存機會率,一般將死亡風險減低約三分一。

很多人未必了解荷爾蒙治療的原理,誤以為荷爾蒙治療是補充女性荷爾蒙,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大約八成乳癌病人都屬荷爾蒙受體陽性,如果病理樣本顯示癌細胞上有荷爾蒙受體,女性荷爾蒙像一條鎖匙啟動癌細胞生長機制,刺激乳癌細胞增長;又有另一個比喻是,女性荷爾蒙就如滋潤癌細胞種子的陽光、水分和泥土一樣,令殘留在身體的癌細胞種子繼續發芽生長,導致癌症復發。因此,荷爾蒙治療是重點地針對女性荷爾蒙對癌細胞的負面影響。

不時聽到有病人指中醫建議,不要服用荷爾蒙治療藥物,而我都會花不少唇舌向病人梳理謬誤。其實針對乳癌的荷爾蒙治療和婦科更年期時所服用的荷爾蒙補充是完全不同,甚至呈相反效果。治療乳癌的荷爾蒙用藥是透過藥物抑制女性荷爾蒙對癌細胞的刺激,防止癌細胞繼續增長,並非補充任何荷爾蒙,所以切勿混淆抑制荷爾蒙與補充荷爾蒙之間的分別。

簡單而言,女性雌激素主要源自兩大途徑。除卵巢產生以外,身體亦會透過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 將脂肪轉化成雌激素。 所以當更年期女性卵巢停止運作時,(女性自然收經或化療後提早收經,病人可透過手術/電療或打停經針等方法),病人也能以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 (Aromatase Inhibitor- AI )將身體唯一會製造雌激素的路徑堵截,從而達致抗癌效果。就如上述所引用的例子,即使有癌細胞種子殘留,當沒有如陽光、水分和泥土的荷爾蒙滋潤生長,久久無法發芽生長,癌細胞都不會對身體構成任何威脅,也是荷爾蒙治療的原理。至於未進入更年期的女士,由於不適合使用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簡稱: AI),便要使用另外類型的女性荷爾蒙藥物泰莫西芬(Tamoxifen)。

越來越多數據顯示,荷爾蒙治療是乳癌治療的重要一環。對於年輕病發的乳癌病人而言,提早停經 、進入更年期再配合使用 AI治療,能有效減低腫瘤復發機會,提升存活率,以下是提早更年期三種的方法:

1. 切除兩邊卵巢:透過手術切除兩邊卵巢,但這是不能逆轉的方法。對於年輕病人影響深遠,因為他們日後有機會組織家庭,而且亦要長遠面對提早永久更年期對身體的多種副作用。

2. 注射停經針:最多病人採用的方法是每個月或每三個月皮下或肌肉注射停經針。因為隨時能夠逆轉,當停止注射停經針後,卵巢便會恢復正常運作。

3. 卵巢電療:雖然透過電療令卵巢停止運作是不需要做手術,但成功率並非百分百。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年輕早期的乳癌病人承受額外輻射,以達致提早更年期的效果,而且這個方法也是不能逆轉。

所以,現在的確有不少年輕早期的乳癌病人透過打停經針達至更年期,以配合使用 AI 治療。不過,是否所有打停經針的病人都能停經?如果打停經針未能有效停經的話,AI 亦是無法發揮其治療功效。

最近有醫學文獻發表,研究乳癌病人注射停經針後,是否能達致更年期效果。雖研究只涉及46位病人分析, 但喚起醫生警覺的信號。結果發現,有 23.9%病人開始停經針治療後的三個月以及6.5%病人於治療後12個月,血液刺激素(FSH)水平仍未達至更年期水平,即是 Ovarian Escape-OE (血液雌二醇水平高於 9.91 pmol/L 或 2.7 pg/mL)血液雌二醇是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這個水平對 AI 是否能正常發揮抗癌作用有重要的參考指標,所以建議大家如果正使用停經針配合 AI治療的話,最好定期檢測血液內雌激素水平,助病人安心繼續使用AI 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曾詠恆醫生 Dr. Janice Tsang

曾詠恆醫生

Dr. Janice Tsang

 

性別︰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内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内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倫敦皇家内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内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内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内科)
註冊專科︰ 内科腫瘤科
地址︰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香港中環花園道3號冠君大廈4樓全層

地區︰ 中環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辦公室電話︰ 3700 6888
語言: 廣東,英文,普通話

診症時間 : 

星期一: 09:00-18:00
星期四: 09:00-18:00
敬請預約

咖啡灌腸抗癌真係得? 腫瘤科醫生拆解4大患癌飲食謬誤

咖啡灌腸抗癌真係得?
腫瘤科醫生拆解4大患癌飲食謬誤

坊間一直流傳各種對抗癌症的「偏方」,有人話可以用「咖啡灌腸法」、有人又話「牛、羊、雞都唔食得」,與其道聽途說,不如等醫生幫大家Fact Check下!

 

癌症是本港頭號疾病殺手,過去5年,每日平均有超過35人被癌症奪去寶貴生命。不少人一旦患上癌症,除了化療等治療方法外,都會尋找不同食療,希望可以擊退「癌魔」,坊間亦流傳不少「秘方」,到底是否真的有效?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黃麗珊逐一為大家拆解!

1.咖啡灌腸可以治療癌症?

咖啡灌腸是通過肛門注射咖啡以清潔直腸和大腸的灌腸相關程序,由德國醫生葛森(Max Gerson)提出。他聲稱,咖啡灌腸比正常灌腸可清除更多的胃腸道毒素。

黃醫生指出,並無任何西方醫學數據證實咖啡灌腸有效治療腫瘤,而且灌腸程序存在風險,壓力過大時有機會刺穿腸,導致腹膜炎,可以致命,其他副作用亦包括大腸發炎、肚瀉等,亦會令電解質失衡的情況增加,對免疫力低的癌症病人來說,風險更高。

2.牛肉、羊肉等太「毒」,癌症患者應該戒口?

黃醫生表示,在西醫角度,癌症患者無需特別戒口來減慢癌症惡化速度。

癌症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無異,應均衡飲食,多進食蔬果、少食肉,尤其是紅肉,包括牛肉、羊肉等,因進食過量紅肉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但是適量的紅肉是可以的。另外,亦應少吃加工和高溫烹煮的食物。

3.癌症患者不可以吃雞肉?

有些癌症患者忌食雞,認為雞肉含有激素,攝取過量會影響病情。黃醫生解釋,現時大部分市面出售的肉類,已有法例監管不准使用激素,故一般食用不會過量攝取激素。

她補充,去皮的雞肉含有豐富蛋白質,對於正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4.癌症患者是否應該食素?

雖然進食過量加工肉類和紅肉可增加患大腸癌風險,但由於紅肉一般擁有豐富的蛋白質、維他命B、鐵和鋅,世衛並沒有勸諭人們停止食用, 適當分量的紅肉對身體亦冇不良影響。

黃醫生表示,醫生不會建議癌症患者轉為素食,單靠食素未必能攝取足夠的營養。她強調,癌症患者應遵從均衡飲食的大原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中大嶄新技術 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 靈敏度逾九成

中大嶄新技術 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 靈敏度逾九成

2021年7月28日
中大醫學院研發嶄新技術,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相關測試靈敏度超過90%。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副教授梁巧儀教授、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于君教授。

大便隱血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是常用的大腸癌篩查工具,但在偵測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只有約50%,更不能夠偵測大腸瘜肉。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全球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M3)偵測大腸癌。研究團隊透過分析逾1,100名癌症患者的宏基因大數據,成功研發這項非入侵性的檢測方法,其靈敏度可達94%,媲美大腸鏡檢查。有關檢測技術更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靈敏度亦超過90%,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M3技術不但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鏡治療;同時亦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有關利用M3基因檢測大腸癌的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及早發現大腸癌或大腸瘜肉 可大大提升存活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10%。數字反映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能大大提升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事實上,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若能在瘜肉生長階段及早將之切除,更可防止演變成癌症。

陳家亮教授解釋,細菌基因檢測只需要在家中採集糞便樣本,無需如大腸鏡般事先清理大腸,有望提升大眾對大腸癌篩查的接受程度。

現有大腸癌檢查方法存在兩大缺點

目前大腸癌的檢查方法有兩大缺點:第一、大便隱血測試並不能準確偵測早期大腸癌——其靈敏度只有約50%,並有嚴重假陰性的漏洞;第二、大腸瘜肉患者有復發風險,但由於沒有方法預測瘜肉復發,因此患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不單令患者「聞鏡色變」,亦令大腸鏡檢查工作百上加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

糞便細菌基因檢測  更有效預防大腸癌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94%,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分別只有約50%和不足10%的靈敏度。

研究團隊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檢測人士可利用特定工具採集少量糞便樣本,並將之送回實驗室進行細菌基因測試。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于君教授強調:「M3檢測技術的出現及應用是中大醫學院超過10年的科研成果。我們自2009年起致力找出能準確偵測大腸癌的糞便細菌基因,相關研究已於多份國際期刊刊出,研究對象數以千計。現在,我們終成功開發非入侵性的M3檢測技術,能及早揪出早期大腸癌患者,堵塞大便隱血測試嚴重假陰性的漏洞。」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梁巧儀教授補充:「團隊最新的研究更顯示,M3檢測技術能有效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有望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我們利用獨有兼涉及數千名研究對象的亞洲人宏基因大數據,發現一系列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的細菌基因。使用者只需要在家中採集少量糞便樣本,便可進行M3檢測,無需到診所或醫院進行驗血或大腸鏡檢查。M3檢測不單可以準確偵測早期大腸癌,還可偵測到大腸瘜肉,包括完全沒有症狀的小瘜肉,對預防大腸癌尤其重要,更有望可於全球應用。」

對於是次研究成功將科研結果轉化為可作臨床應用的篩查工具,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全球約有28億人合資格接受大腸鏡檢查,反映M3檢測的需求殷切。從整體社會層面來看, M3檢測可以讓醫療資源更能夠用得其所。總括來說,是次研究結果對患者本人以至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分配,都有重大意義。」

 

文章來自: 香港中文大學

藥不可亂服

藥不可亂服

陳亮祖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古時帝王千方百計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彈指之間到了廿一世紀,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改變生老病死的定律,但醫學的進步卻改寫了癌症治療的歷史。昔日被視為藥石無靈的第四期癌症,如今已可利用藥物將其控制成慢性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也由僅以月計延長至以年計。

藥廠巨額投資開發新藥

以肺癌為例,自十多年前第一代標靶藥物面世,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不但為患者開拓了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為他們燃點了活著的希望。余作為腫瘤科醫生,欣見藥物推陳出新,讓更多病人受惠。然而,新藥價格高昂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藥廠要成功研發出一種新藥,耗時長、耗資巨,必須經過無數次實驗室測試和反覆的臨床試驗,在不斷的挫折與修正中,計算出藥物的化學成分、劑量、劑型和適應症等,到最後安全地用在人類身上,過程可謂千錘百鍊,一仗功成萬骨枯。這種通過重重臨床考驗而成功上市的藥物,被稱為「原廠藥」(Branded Drug),一般享有十年專利期保護,其他藥廠不得在專利期內生產該藥物;同時,藥廠必須收回龐大的開發成本,才能投資開發更新的藥物,因此藥價在專利期內自然較高。

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異

當專利期屆滿後,藥廠需公開當初申請專利時所提交的配方,其他藥廠就可以依照該配方生產具同樣療效和安全性的非專利藥物,這就是「副廠藥」,或稱「學名藥」(Generic Drug)。學名藥通常必須通過美國食物及藥品監管局(FDA)的嚴格審核,證實其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有效成分、劑量、藥性強度、服用方式和血中濃度,而血中濃度正是決定藥效的關鍵。「副廠藥」在香港使用,也必須經衛生處註冊。然而,藥物的賦形劑、外觀、顏色、味道及包裝等則不必跟原廠藥一樣。由於毋須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和承擔巨額的科研費用,學名藥的生產成本比原廠藥低得多,故定價亦遠低於原廠藥,讓更多病人能夠負擔。

「水貨藥」無保障  當心弄巧反拙

近年,不法商人瞄準市場需求透過不同途徑銷售「水貨藥」。這些聲稱產地是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的水貨藥,價格低至原廠藥的十分一。根據香港法例第138章《藥劑業及毒藥條例》,銷售水貨藥屬刑事罪行,有關藥物沒有在本港衛生處註冊,其生產過程、品質、儲存及運輸均無監管及認證,藥效和安全性成疑;倘儲存的溫度和濕度稍有偏差,便可能令藥物失效和發霉。再者,水貨藥當中可能攙有雜質,甚至沒有真正藥物成份或成份不足,患者服用後不但沒有療效,影響病情,甚至有機會中毒或因細菌感染而引起敗血症,危及性命。事實上我曾遇過一位肺癌患者,在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腫瘤反而愈長愈大,遂來我診所問診。我向他查問之下,他表示該藥是他「以自己的渠道」購得;同時,我發現藥盒上註明的產地是孟加拉,我便恍然大悟。我向他解釋此藥來歷不明,未經註冊,故藥效和安全性成疑。最終他服用我處方給他的正廠藥,腫瘤隨即迅速縮小。奉勸市民便宜莫貪,以免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藥物沒有最好  只有最合適

目前,不少藥廠提供藥物資助計畫,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以肺癌為例,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的專利期屆滿後,公立醫院已為患者提供免費的副廠藥。雖然藥物有很多種,但並非最貴的就最好,也不是最新的就最好。治病的初衷是對症下藥,即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最穩妥的做法是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平衡藥效、副作用和個人經濟負擔能力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避免陷入「最新、最貴的藥才是最好」的迷思。

最後,要提防並打擊水貨藥和假藥,市民若需要到藥房配藥,建議到信譽良好及有藥劑師監售的註冊藥房,購買時應檢查藥物是否有香港衛生處註冊編號及包裝是否完好無缺。如發現害群之馬兜售水貨藥和假藥,應挺身作出舉報,由海關嚴正執法,保障市民健康。

話說回來,古時帝王為求長生不老找來江湖術士煉丹,直至現代考古學家從古墓中發現的所謂「仙丹」或「丹藥」,才破解了讓人驚悚的真相——「仙丹」其實是超級大毒藥,主要成分是硫、砷和汞(水銀)等重金屬,不但不能令人長生不老,長期服用甚至會慢性中毒。史書也有記載,歷代不少帝王均死於丹藥中毒。由此可見,亙古通今,藥不可亂服。

陳亮祖醫生
( 臨床腫瘤專科 )

 

文章出處: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2781398/%E8 %97%A5%E4% B8%8D%E5%8F% AF%E4%BA %82%E6% 9C%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