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妻肺癌離世無法釋懷欲輕生 情深夫走出傷痛回饋癌友組織重啟人生

愛妻肺癌離世無法釋懷欲輕生 情深夫走出傷痛回饋癌友組織重啟人生

抗癌路難行,重重打擊或讓家屬難以走出傷痛。58歲的Watson本身是一名保險從業員,自從2016年太太Lina患上肺癌後便肩負起照顧她的責任,亦因此承受不少壓力;太太不幸離世,他更一度無法釋懷欲尋死,所幸接受輔導後慢慢走出傷痛,學會積極面對人生。因此,他盼望以過來人身分回饋癌友組織,幫助癌友及家屬同行。

太太癌症復發 來回天堂與地獄

2016年,當年53歲的Lina患上2B期肺癌,接受手術及4次化療後康復,惟隨後又復發。復發後接受了不少治療,但幫助不大,後來使用了新方案,以免疫加化療治療後情況一度好轉。但在2019年,Lina病情惡化,本以為可以到上海參與試藥,但接受評估時卻發現有腦腫瘤而被剔出名單,需接受電療後重新排隊;最終從候補名單補上,試藥後亦成功控制癌症。Watson形容當時太太病情如徘徊在天堂、地獄之間,

「每當在最絕望的時候,總會見到曙光,所以當時情緒波動得很厲害!」

 

2015年慶祝結婚25周年紀念。 2015年的Lina精神奕奕。 2016年Lina完成手術。
1 1
Lina在2020年的生日照。 Lina與好友的合照。

強忍淚水  陪太太走過抗癌路

Watson表示太太患癌後很害怕,又經常哭,他亦只好抑壓著自己的情緒,表現得好冷靜,直言傷心流淚對他來說變得很奢侈,

「我不想做怨婦,不想麻煩朋友,又不可以表現得好軟弱,要支持下去,令我內心很掙扎。」

 

陪伴太太走抗癌路,過程中Watson亦因與親友的爭執,而加重壓力。他表示,希望太太不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病人,可以積極面對病情;但身邊的親友卻持「異見」、諸多意見,不斷提及太太是病人,同時給予200%呵護,令她誤信無效的藥方。這令他與親友出現不少磨擦,自覺好無助,

「一方面要照顧太太,找治療方案,同時要處理保險、照顧女兒、繼續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同親友角力!」

 

雖然抗癌路充滿著艱辛,但夫妻同心,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在情況許可下一起同遊日本、澳洲、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紀錄美好回憶。另外,Watson亦從太太身上感染到正能量。他指太太起初很驚慌,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患癌,但後來慢慢變得積極,更每日在Facebook上寫感恩日記,將所有壞事寫成好事,將正能量帶給身邊朋友,

「她變得願意同人分享,又會安慰、鼓勵同路人,這份正能量深深感染了我。以前覺得太太笨笨的,但後來我卻把她當成偶像,敬佩她。」

 

Lina的感思日記。 Lina的感思日記。 2017年到北海道旅行。
1 1
2018年到澳洲旅行。 2018年到墨爾本旅行。 2018年到塔斯曼尼亞旅行。

太太離世 悲痛欲絕曾想自殺

然而,患癌的Lina在2020年1月因染上豬流感,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最後在2020年10月在醫院離世。Watson坦言,沒想過太太會對他有如此深刻的影響,原以為自己情緒可以很快恢復,怎料太太走後,他卻突然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想過在完成太太的葬禮後自殺,

「我對周遭事物完全失去興趣。即使日忙夜忙,其實都是麻醉自己……」

 

Watson經過一輪沉澱後,決定尋求輔導員幫助,3個月後慢慢走出傷痛。他回想指,當時自己因為不願意面對傷痛,想活像一個鐵人,兩下子回復正常;但後來意識到傷痛過後需要時間恢復,同時亦要接受自己的軟弱。

2019年Lina在維園花卉展覽上演出「鏡花歲月展芳晴」話劇。(受訪者提供)

Lina與好友的合照。(受訪者提供)

訂立3大目標 積極前行

由今年7月1日起,Watson為自己重啟積極的「第二人生」,並訂立3大目標:第一、跟私人教鍛煉身體,有健康體魄才能繼續走人生路;第二、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享受生活;第三、幫助身邊的癌症團體,給癌友正確觀念,不要輕易放棄自己。Watson強調,不少人對癌症都有錯誤印象,以為第四期癌症就如「等死」,但他指有病友12年前患上第四期癌症,到現在仍然存活,

「每人的存活期都不同,我最抗拒有人講『末期』,四期就四期,避免說『末期』,這會令病人感到絕望。即使政府醫院表示無法醫治,但不代表真的無藥可治,外面還有很多機會,何不爭取第二意見去嘗試?」

 

2018年癌症基金會拍攝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1 2019年Lina與「鏡花歲月展芳晴」的劇友合照。    111 2019年Lina在維園花卉展覽上演出「鏡花歲月展芳晴」話劇。
1 1
2019年夫婦於癌症資訊網機構內拍攝的照片。 2019年癌症基金會拍攝的照片。

 

現年58歲的Watson是成為「癌友之聲(CPV)」其中一位召集人。(王華婷攝)

Watson從2016年起陪伴太太走抗癌之路。(王華婷攝)                                     1 太太於2020年10月離世,Watson曾因此想過自殺。(王華婷攝) Watson意識到傷痛過後需要時間恢復,故訂立目標積極前行。(王華婷攝)

 

文章出處:晴報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 hk/article/3040679/%E6%99 %B4%E5%A0%B1%E5%B0%8 8%E8%A8%AA% EF%BD%9C %E6%84%9B%  E5%A6%BB%E  8%82%BA%E7 %99%8C%E9% 9B%A2%E4%B 8%96%E7%84   %A1%E6%B3%95% E9%87%8B%E6%8 7%B7%E6%AC%B2 %E8%BC%95%E7% 94%9F%E3%80%8 0%E6%83%85%E6 %B7%B1%E5%A4% AB%E8%B5%B0%E 5%87%BA%E5%82 %B7%E7%97%9B% E5%9B%9E%E9%A 5%8B%E7%99%8C %E5%8F%8B%E7% B5%84%E7%B9 %94%E9%87%8D% E5%95%9F%E4%B A%BA%E7%94%9F

「2021健康同行夥伴大獎」癌症資訊網獲頒授數位健康及科技大獎

「2021健康同行夥伴大獎」癌症資訊網獲頒授數位健康及科技大獎

本港金融界領先專業財經資訊平台經濟通舉辦之「2021健康同行夥伴大獎」是次頒授共26個大獎給予8個領域獎項企業。

承接第一屆、第二屆「2021健康同行夥伴大獎」,以「面對明天的自己」為主題,表揚得獎企業╱機構在過去一年對個人及社會,在醫療保健產品、服務、醫療保障計劃以及其行業發展作出傑出的貢獻,與及表彰他們提高消費者對自身終生身心靈健康的認識,為改善市民對健康的價值觀的使命而努力。

癌症資訊網獲頒授數位健康及科技大獎 : 傑出癌症資訊網上平台

癌症資訊網市場部經理黄嘉聰先生及石穎小姐代表出席是次活動。黄嘉聰先生表示: 「 癌症資訊網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主辦機構經濟通總經理黎仲禧表示,將健康生活當作日常修練,把每一個細小選擇當作一次對自己的投資,投資健康,投資更好的未來,落實健康生活的每一天,保持愉快心情、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提升自我防護力,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最親密的人,一起「面對明天的自己」。

隨著新冠疫情的反覆,大眾對醫療保健從來沒有掉以輕心,在更加小心地面對自己健康的前提下,也令到醫療保健行業在這次疫情中,潛而默化地成為香港強大的後盾。各得獎企業╱機構無論在提高產品素質,還是反思個人與社會健康的價值觀上,都給予香港人強烈的信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症仍能推動他們堅定地向前邁進,展現出堅韌一面,讓香港人有探索未來的動力,成就出更獨特和繁榮的未來。

(右)陳裕光博士頒獎給癌症資訊網代表黃嘉聰先生

癌症資訊網市場部經理黄嘉聰先生及石穎小姐

 

「2021健康同行夥伴大獎」專業評審團:

香港市務學會榮譽主席                      陳裕光博士
傑出企業公民協會主席及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企業公民事務主席   趙彼得博士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先生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                    麥美儀女士
香港作家                            黃獎先生
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                     楊卓榮先生

各支持機構 :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樂活新中年、智慧城市聯盟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協助推動健康產業發展。

 

延申閱讀: 經濟通

http://www.etnet.com.hk/ www/tc/news/categorized_ news_detail.php?newsid =ETN3108 26600&page= 13&cate gory=latest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 「夾心年輕照顧者」財政生活壓力爆煲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 「夾心年輕照顧者」財政生活壓力爆煲
香港防癌會關注年輕癌患照顧者困境 更走進校園帶領學生「體驗」抗癌及道別家人歷程
服務個案輯錄成《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

2021 年 8 月 26 日

(左至右年輕照顧者及香港防癌會義工Carmen、九龍真光中學趙同學、九龍真光中學李同學、香港防癌會總幹事陳廣慧女士、資深文字工作者劉佩驊女士、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 BBS、註冊心理學家洪傑美女士、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譚同學及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李同學,出席《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新書發佈會,籲關注年輕癌患照顧者困境。

近半本港癌症新症為 20 至 64 歲,本已承受著沉重的生活擔子,患上癌症更要承受治療甚至可能死亡的壓力;其年輕家庭成員更突然肩負起照顧者的角色: 既要照顧患者、家中長幼,也要應付自己不同的生活重擔,頓成「夾心年輕照顧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卻是常被忽略的一群。

癌症不但影響患者,更對整個家庭帶來傷害。因此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下稱「『攜手同行』計劃」),由 2015 年開始提供支援予癌患家庭,由個案經理為每個癌患家庭提供個人化、全方位的支援,截至今年 7 月已支援 6,900 個癌症家庭,涉及患者、其照顧者及家人逾18,600 人。「在提供服務期間,我們發現不少『夾心年輕照顧者』,既需要照顧較年長患癌家人的起居飲食、陪伴覆診、提供心理及財政支援,又要面對自己的生活壓力,一人分飾多角,但他們卻經常被忽略,事實上,他們也需要『被照顧』,因此我們將調配更多資源支援年輕康復者及照顧者。」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說。

九龍真光中學的趙同學(手持咪者)曾經歷母親患癌,及後離世,她更體會到照顧者的路也不容易,因此應加強對照顧者的關注。在參與香港防癌會工作坊後,以藝術創作形式表達《家家有本抗癌的經》的閱後感,趙同學指:「畫作中的乾花,代表著患者即使經歷風雨,確診後仍然屹立不倒,希望告訴患者,現時醫學昌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有機會看到光明。」

年輕癌患照顧者常被忽略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本港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為 2.7 人,意味年輕家庭成員有很大機會要供養及照顧年長家人;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18 的最新數據顯示,20-64 歲癌症新症佔整體發病數字 47%,不少患者家庭的年輕家人成為癌患照顧者,甚至「夾心年輕照顧者」,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有人分擔責任,以減低身心負荷。

18 歲照顧者壓力爆煲曾想自殺
就如其中一位癌患照顧者慕兒的經歷,生於單親家庭,4 年前她年僅 18 歲,惟 41 歲的母親阿娟乳癌復發,慕兒忙於照顧母親及弟弟,中六畢業後沒有升學、沒有工作、也沒有社交生活,忽略了個人成長的需要。年紀輕輕的慕兒在母親患癌後留在家中照顧患癌的母親及年幼的弟弟,接管母親肩負的責任,承受龐大壓力,身兼醫護人員、家庭傭工、母親、老師等角色,深深影響其學業、工作及社交生活,引發心理問題。慕兒多年來跟照顧家人的身份緊扣,故曾打算若母親離世,自己緊隨自殺!猶幸得到「攜手同行」計劃的支援及輔導,讓慕兒從照顧者身份的綑綁中鬆綁,打消自殺念頭;及後母親離世,她亦找到理想工作,與弟弟生活穩定。「癌症對整個家庭的影響深遠,當中『夾心年輕照顧者』其實也需要被照顧,因此應鼓勵他們尋求協助,並學會關注自己的需要,在多重責任中取得平衡。同時,為提前面對『病』和『死』做好心裡準備」註冊心理學家洪傑美女士稱。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的譚同學(手持咪者)小時候經歷伯父因患癌離世,坦言參加工作坊前仍然不知如何面對。參加工作坊後,譚同學明白到癌患者最需要的,並非甚麼治療指引及意見,而是尊重、支持及鼓勵;若癌患者已處於晚期階段,更不應給予錯誤期望,反而應該令他們安心,讓他們不用有所記掛。

將個案結集成書冀作借鏡參考
「攜手同行」計劃的個案經理多年來遇上不同家庭的抗癌故事,盡是發人深省的經歷,有見及此,香港防癌會將「攜手同行」計劃中 12 個別具意義的個案輯錄結集成《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一書,透過心理學家闡析個案中人的起伏思緒、旁人無從理解的重擔、難以啟齒的決擇、甚至家人也未有察覺的心底烙印,提供心理分析及實用指引,希望大家從中得到啟發,以至日後面對親友患癌時,懂得關顧自己及身邊人的心理需要。「新書以真實個案剖析香港癌患照顧者及患者面對的困難、小家庭的問題及成為照顧者對人生發展的影響等,期望可讓大眾更了解癌患家庭的處境,並讓有需要的年輕癌患照顧者明白自己並不孤單。」資深文字工作者劉佩驊女士說。

《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一書封面。

將癌症帶入校園 上一課「生命教育」
慕兒的個案並不是例外,不少年輕照顧者可能只是中學生,正踏入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若因要照顧家人令個人發展受到窒礙,除當下會感到焦慮,他日更會對人生充滿迷惑。因此,香港防癌會走進校園,舉辦《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閱讀暨表達藝術工作坊,讓學生感受照顧者及家人的心路歷程,以至所需的支援,繼而以不同方式表達關懷,讓他們深切體會一課「生命教育」。

參與工作坊的九龍真光中學及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的學生,於今年 7 月在香港防癌會社工引導下,透過癌症患者的故事,輔以心理學家的分析,讓學生體會癌患家庭的處境、無形的心理壓力、以至家中各人關係的微妙變化,更將有關感受以繪畫及作文等形式表達,最後相關作品會贈予癌症患者及家人,當作一份關懷及祝福。

-完-

 

附件一:與年輕人連結-學生代表分享

趙同學(九龍真光中學)

曾經歷身邊最親的人患癌,以過來人的身份參加今次工作坊,希望可以對患者及其照顧者有更多的了解。趙同學說,2017 年正就讀小五的她,收到媽媽患癌的消息時,只知癌症「很難醫治」及可能會死亡;當時與媽媽及外婆三人同住,媽媽告知確診乳癌第三期,自此媽媽及外婆有很大的轉變。外婆以往一直由媽媽照顧,但媽媽患癌後,外婆則反過來照顧媽媽,當時外婆要擔起家務,又要照顧她們兩母女,十分辛勞及疲累。外婆更埋怨為何上天要令自己女兒患癌,亦從此十分緊張家人的健康,例如聽聞「薑、蒜」可抗癌,便經常以這兩款食材入饌。

至於媽媽,癌症令患有抑鬱症的她更悲觀。有一次外婆不在家,媽媽對她說:「很快我不會在你身邊,不能照顧你了。」當時趙同學只感到驚惶失措。於確診數月後媽媽自殺過身,趙同學對此感到傷痛及受很大打擊,但明白媽媽即使沒有因情緒困擾輕生,也可能會因癌症而離開。

雖然曾親身經歷這一切,趙同學在工作坊中仍學懂很多,例如明白癌症患者需要時刻陪伴及開解,更回想當年如有人跟媽媽多聊天,結局可能會有所改變。趙同學說,書中很多個案與媽媽一樣,堅強面對癌症,不希望他人擔心,正如媽媽在手術後非常疲累也嘗試煮飯打理家務,希望減輕外婆的負擔。

此外,她看到除了患者,照顧者的路也不容易,因此應加強對照顧者的關注。

今次活動透過藝術創作形式,表達閱讀《家家有本抗癌的經》的閱後感,趙同學以乾花製成畫作,代表著患者即使經歷風雨,確診後仍然屹立不倒。她更希望告訴患者,現時醫學昌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有機會看到光明。

譚同學(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譚同學一直覺得癌症是一件非常沉重的事,與死亡掛鉤,曾因有親人患癌、需要接受化療,目睹他們的苦況但無能為力,故希望藉著今次活動了解更多。譚同學年幼時有一位伯父患癌,「但當時未懂事,只見他身體虛弱,有一年團年飯,伯父在席間突然身體不適,需要召救護車送院,我當時一臉茫然,不知發生甚麼事;當年可能因年紀尚輕,家人並無交代伯父的情況,只是在送院後兩天跟我說『從此再不會見到伯父了』。」

回想當時經歷,譚同學只記得最後一次見伯父,已是在他的葬禮上,十分傷感;家人仍未有多解釋,只著他燒祭品予伯父,「這是我僅還能為伯父做的事」。譚同學又稱,即使經歷過親人患癌與離世,但參加工作坊前仍然不知如何面對。參加工作坊後,明白到癌患者最需要的,並非甚麼治療指引及意見,而是我們的尊重、支持及鼓勵;若癌患者已處於晚期階段,更不應給予錯誤期望,反而應該令他們安心,讓他們不用有所記掛。

李同學(九龍真光中學)

李同學平日亦有參加義工服務,照顧有聽障的小朋友,今次在師姐建議下參加了工作坊。她的親友沒有人患癌,因此對癌症感到陌生;後來閱讀了《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後,當中最深刻的是有一位癌症患者與家人關係不好,需獨力應對癌症,但其實有家人的支持,對癌症患者有很大幫助。

另外,書中部分個案的家庭成員十分年輕,李同學對他們的遭遇感受身受,他們除了要兼顧讀書,同時亦要面對家人患癌的心理壓力,更可能要擔心經濟壓力,必定感到十分辛苦。

今次活動讓她學習從別人的立場思考,而且對癌症亦有更深體會,因此希望藉心意卡為癌症患者打打氣,鼓勵他們積極面對。

李同學(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

過往從未遇過身邊親友不幸患癌的李同學,對癌症的理解是身體出了問題,在老師建議下參加工作坊。

閱讀了《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後,李同學最大的感受是「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總會發生。若日後遇上身邊有人患癌,他相信自己會懂得作出安慰,道出現時醫學發達,或許「有得醫」;但若情況較差,便會對他們更好,跟他們多去不同地方,以留下多些回憶。

工作坊亦帶給李同學「人有生離死別」的啟發,我們都不知道將來有甚麼事情發生,應該要好好珍惜時間,他希望可以踏足不同地方,建立快樂的回憶;另一方面,亦學會要珍惜與家人的關係,花多些時間相處,更關心他們。

 

癌症資訊網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關注年輕癌患照顧者的困境暨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新書發布會今早已經順利完滿結束,感謝一眾嘉賓同講者支持,令整個發佈會可以順利進行。

本港20-64歲癌症新症數字佔整體的47%,患者既要對抗癌魔,同時要支撐整個家庭。另一邊廂,當較年長家人患癌,年輕家庭成員很可能成為「夾心年輕照顧者」,部份年輕照顧者更可能只是中學生。

有見及此,我們從「攜手同行」計劃中輯錄了12個別具意義的個案,輔以註冊心理學家 洪傑美女士的詳盡分析,並由資深文字工作者 劉佩驊女士結集成《家家有本抗癌的經—專家錦囊》一書,提供實用指引及參考,以真實個案剖析香港年輕癌患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小家庭的問題及成為照顧者對人生發展的影響等。

計劃社工更走進九龍真光中學及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分享癌症患者的故事,並透過閱讀及表達藝術工作坊讓學生體會癌患家庭的處境、無形的心理壓力、以至家中各人關係的微妙變化,讓他們感受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以至所需的支援,繼而以不同方式表達關懷。

1
1

香港防癌會 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CFSC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Alice Ho Miu Ling Nethersole Charity Foundation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香港防癌會 #攜手同行 #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免疫治療組合 肺癌治療新方向

免疫治療組合 肺癌治療新方向

文:蘇子謙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註冊中醫師

「醫生,我從不吸煙,為甚麼肺癌會找上我?」

吸煙可引致肺癌一說眾所周知,但近年發現愈來愈多非煙民患上肺癌,這些與吸煙無關的肺癌個案大多與基因突變有關,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正是其中一種,約佔所有非小細胞肺癌個案的43%1,常見於亞洲國家或地區。
EGFR 是細胞表面的受體,當它變異並持續過度活躍,便會促使肺部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癌症。

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治療因「期」制宜

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治療視乎病情的分期,有時候或需結合一種以上的治療方法來增強治療效果。早期以手術切除為治療首選,術後或需輔以化療來減低復發機會。倘病情處於第三期,手術未必可行,需以電療和化療雙管齊下或可達最佳療效。至於晚期,由於癌細胞已出現遠端擴散,EGFR口服標靶藥乃目前的標準治療。這類標靶藥物會針對出現突變的基因受體,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七成以上患者服用後腫瘤明顯縮小2,3,症狀亦得到改善。目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已發展至第三代。然而,儘管標靶藥療效理想,抗藥性問題始終無可避免。大部分患者在服用第一代標靶藥一年左右便會出現抗藥性,病情便會隨之惡化,若基因檢測結果顯示適合轉用第三代標靶藥,便可持續用藥控制病情。倘服用第三代標靶藥後再次出現抗藥性,則可考慮使用免疫治療組合。

免疫治療組合 多管齊下夾擊腫瘤

免疫治療組合由兩種化療藥物、一種免疫治療藥物,以及一種抗血管增生藥物組成。研究發現,晚期肺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組合,較單用化療和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療效更為顯著4。免疫治療利用藥物激活淋巴細胞以識別癌細胞並對其進行攻擊;化療則是直接攻擊癌細胞。另一方面,由於癌細胞附近會增生異常的血管,配合抗血管增生藥物能截斷癌細胞的養分供應,從而使其凋亡,同時令淋巴細胞更順利地到達癌細胞並將之殲滅,因此四藥聯用的免疫治療組合能收相輔相成之效,有效控制病情。有些人會擔心,同時使用四種藥物,副作用會否很多?事實上,免疫治療組合並不會放大各種藥物的副作用。雖然各種藥物各自有其潛在副作用,例如疲勞和食慾不振,但程度屬輕微,且沒有重疊,副作用亦會在停止用藥後隨之消失,至於治療期間出現的副作用,亦大多可透過醫生處方的藥物和定期監測予以控制。

中西合璧治癌 藥物會否相沖?

近年,中西合璧的治癌方式漸漸興起,不少人擔心中藥與西藥同用會否「相沖」?迄今為止,醫學上仍未有數據證明哪些藥物同時使用會「相沖」,惟在某些治療中,例如標靶藥或上述的免疫治療組合,西藥或會令肝臟受損,故在療程的首兩週並不建議患者服用中藥,直至療程的第三、四週,病情較為穩定時在醫生的指引下加入中藥治療則問題不大。

在癌症治療中加入中藥治療能減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例如化療引起的腹瀉、骨髓抑制導致白血球及血小板不足等。此外,患者在接受化療或免疫治療時容易感到倦怠和食慾不振,中藥則有助提升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若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建議兩者相隔兩小時以上,以免影響胃部吸收。小部分中藥本身有抗癌作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使用這些中藥時務必徵詢主診的中西醫方為穩妥。

 

參考資料:

  1. Meng H. et al. Front. Genet 2019; 10: 1008.
  2. Mok T. et al. E Engl J Med 2009; 261: 947-957.
  3. Zhou C. et al. Lancet Oncol 2011; 12: 735.
  4. Reck M.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9; 7: 387–4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M-HK-00000485 Expiry Date:08/08/2023

 

乳癌瑣碎事(10): 淋巴水腫3—如何治療淋巴水腫?

乳癌瑣碎事(10): 淋巴水腫3—如何治療淋巴水腫?

之前提及過如何及早察覺和預防淋巴水腫,但這些方法並不是百分百有效。一旦出現淋巴水腫,便要視乎淋巴水腫的嚴重程度 (不同期數), 因應情況對病人的影響,醫生會有不同的建議及處理。

Stage I (早期淋巴水腫):

早期淋巴水腫即舉手後能消退水腫,或者發現淋巴水腫 L-Dex的分數比原定的上升分數超過10分,醫生建議病人需要配備壓力手襪。如果效果未如理想的話, 可以使用整合性淋巴水腫治療(CDT, 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

一般而言,可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需要由專業人士使用多重低張繃帶包紮上肢,並配合適當運動及皮膚護理,每星期大約進行五次。當手腫情況有改善後,便會開展第二階段幫助鞏固治療效果,一般需要進行約三星期的第一階段治療,才能達至改善手腫的情況。

第二階段:一般會建議病人在家自行使用壓力手襪,學習使用多重繃帶包紮,及繼續皮膚護理及手部運動,鞏固治療效果。

Stage II and stage III (中期及後期淋巴水腫):

如果情況持續惡化,除了建議進行上述所提及的整合性淋巴水腫治療(CDT),患者亦可以考慮定期在腋下位置使用光譜治療(Laser therapy)維持一段治療時間(例如: 一星期三次,並持續六個月)透過使用低能量的光療,可以減少積水,減低淋巴管道及血管所形成的纖維化機會,從而改善淋巴水腫的情況。不過,醫生建議患者需配合光譜治療與整合性淋巴水腫治療共同治療,才達致改善效果。

如果情況嚴重影響外觀,便需要諮詢整形外科醫生的意見,了解是否需要做重建淋巴手術或象皮腫切除手術。

一直以來,坊間有不少其他方法以處理淋巴水腫的問題,例如:肌筋膜放鬆療法、穴位按摩、針灸、靜觀、體外衝擊波療法、瑜伽等,但暫時未有數據支持這些方法能有效舒緩淋巴水腫,所以暫未納入醫學指引中。

總括而言,自從治療乳癌的手術及電療方式改良後,已大幅減低病人出現淋巴水腫的機會率。不過,醫生仍會建議病人定期檢測淋巴水腫指數,如發現有惡化風險,便需按醫生的意見先排除其他引發水腫的可能,及早處理問題,治療效果最好!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中藥藥粉不如煲藥好??>>

<<中藥藥粉不如煲藥好??>>

近來 一位病人問我, 佢話佢睇咗一個西醫,同佢講 ,濃縮中藥藥粉(以下簡稱藥粉),其實根本冇用, 因為傳統中醫根本全部都係煲藥。 我聽到都覺得好奇怪, 因為呢個係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講法。 咁究竟係藥粉好還是煲藥好呢?

首先傳統中藥的製劑絕對不止於湯藥, 即係我哋平日講嘅藥材煲藥。 其實傳統中藥嘅製劑 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散劑,丸劑,膏方等等。 只不過 我們香港一般傳統用煲藥比較多。 其實不少傳統製出來的中成藥都不是煲藥 但流傳多年仍然是有效的中藥。 例如傳統中成藥有藿香正氣散, 主要用嚟醫腸胃型的風寒感冒。 又例如用嚟救急用的安宮牛黃丸( 而家已經抄到天價), 用來長期補身用的 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 就係丸劑。 都是直接把藥材壓碎成末後再加入 蜜糖,水,米糊等, 製成藥丸。 呢啲都係沒有經過煲藥呢一個過程的傳統有效中藥。 所以嗰位醫生所講的並不是事實。

咁講反而家好多人用的濃縮中藥藥粉, 究竟係點整出嚟㗎呢? 其實呢一啲藥粉定唔係簡單將藥材磨成粉, 而係透過高壓高溫 煎煮藥材提取藥汁之後,將其能提煉出來的藥汁乾燥化,藥材的精華經提煉後便會製成顆粒或磨成粉狀。 所以呢一些中藥其實有一定的濃縮度。 每種藥材經過這種科學制法製成的就叫做單味。 另外將一啲成方例如是補中益氣湯,溫膽湯等等的成分藥材一次過煮完之後整成顆粒的, 就叫做複方藥粉。

自製造呢濃縮中藥的藥廠有很多間。 絕大部分喺香港用的藥品都是經過所謂的GMP 嚴密 生產過程, 所以喺微生物,重金,屬和農藥方面都有嚴格控制。 即使長食也是安全的。 再加上衛生署有定期抽查以保安全。 話說兩頭其實香港買到的絕大部分藥材都是有GMP 認證的, 也有衛生署把關。 所以即使香港的藥材也是非常安全 ,至緊要購買嘅時候到信譽良好的中醫師或中藥點到選購。

咁再講落去究竟用藥粉和煲藥有冇分別呢? 其實從臨床療效睇嚟兩者冇明顯嘅分別。 用藥粉有好處是方便攜帶 ,而且易於儲存。 例如有些病人可能要把藥中午拿到公司度食, 用煲藥就困難得多了。 另外假如病人需要一個長期主方例如是一劑藥食兩星期甚至三星期。 藥粉基本上放於乾爽的地方都沒有問題。 但用完藥材的話最好真的搵一個較涼或者甚至放落雪櫃當中。 否則在香港潮濕炎熱的天氣當中 藥材就咁擺喺屋企一星期後可能會生蟲。 有病人同我講,甚至試過打開藥材之後, 有一隻隻蟲飛出嚟。。。 另外特別癌症病人因為藥味多, 所以一劑藥很大包如果要一次過哪兩星期基本上重到不得了。 所以好多病人都要拉個喼去睇中醫。

不過另一方面有些時候 藥材又可能比較好。 例如買一些較為罕見的中藥,因為沒有藥廠製成藥品所以都要用返原藥材。 又有一些人可能 會覺得藥粉畀藥材更加難飲, 所以寧願煲藥。 另外也有病人同我講攞藥材見到成包藥,很有滿足感。。。

也有人曾經試過用化學光譜去睇同一條方經過煲藥出嚟嘅藥汁和藥分開出嚟嘅藥汁有沒有分別。 發現原來兩者真係有分別。 不過去深究呢一樣也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至少喺臨床所見兩者同樣有效。

反而用藥粉或藥材都不是最主要嘅問題, 最重要係藥物嘅質素。 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病人 肺癌很嚴重 覺得身體很疲累我叫他只係煲四隻中藥去提升一下免疫力。 後來服食一星期之後 佢覺得身體竟然越嚟越怕冷。 我覺得很奇怪, 因為當中有花旗參應該係可以補氣。 冇理由越食越凍。 後來我叫佢用同一條方去另一間藥店, 指明要最貴嘅花旗參。 藥費貴了八倍。 但一星期後佢覺得氣力充足同埋手腳溫暖 ,而且冇得口乾的情況。 由此可見藥材嘅質素先係最重要嘅 關鍵。 如果你去中藥店就算同一樣藥材例如北芪都有唔同嘅價錢同埋級數, 功效絕對有唔同。 如果你煮開飯鍾意自己買食材, 你就會知道即使是同一條甘筍, 唔同價錢唔同地方買出來的味道都可以相差很遠。 中藥也是一樣。 所以中藥著重地道藥材。

當然唔係話所有嘢都要用最貴嘅藥材, 因為而家唔少中藥已經炒到 天價 。 但要醫病找到優質安全和有療效的中藥, 最為重要。 無論是用藥材或者用藥品其實都冇所謂。

#蘇子謙
#蘇子謙醫生
#蘇子謙中醫師
#中西醫說
#中藥藥粉
#中藥藥材
#優質中藥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乳癌瑣碎事(9):淋巴水腫 2—如何預防淋巴水腫

乳癌瑣碎事(9):淋巴水腫 2—如何預防淋巴水腫

早前提到,乳癌病人手術後出現淋巴水腫屬十分普遍的情況,令不少病人感到非常困擾。因此,病人先要了解什麼是淋巴水腫,有助及早預防。

在2020年美國物理治療師協會 (腫瘤物理治療學會)訂立了一份臨床指引,當中提出乳癌手術後的正確護理方法及建議,包括定時量度淋巴水腫、適當的運動指引、腹式呼吸、為高危人士配備壓力手襪等,都能幫助病人減低惡化成中期或後期淋巴水腫的情況,本文會詳細和大家討論這些建議。

除了定時量度淋巴水腫指數 (L-Dex score),手術後4至6星期起,如果傷口康復情況理想,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按病人的康復進度加入適量運動。最理想的情況是由物理治療師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而建議不同類型的運動,包括帶氧運動、負重運動以及不同類型的拉筋運動。

不難發現許多乳癌病人都存在一個謬誤和迷思,以為手術後不能做肩膊運動,會導致上手臂肩膊的活動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有不少患者肩膊活動範圍大幅下降至少於90度(即連手臂也未能提高)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如梳頭髮、洗頭,甚至配戴胸圍時都有困難。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除了有機會令淋巴水腫惡化,亦會引起淋巴水腫以外的問題,例如五十肩(慢性沾黏性關節囊炎)的困擾,導致肩膊活動範圍大幅受到影響,甚至有機會引起蜂窩組織炎等其他併發症。

此外,很多乳癌病人亦未有正視術後運動的重要性,因而沒有運動習慣。加上即使病人希望進行適量運動,也不是每位病人都能享用物理治療師的服務,先了解個人的身體狀況。不過,其實公立醫院以及很多非牟利病人組織都有提供很多不同的資訊,及教育乳癌康復病人做不同的運動伸展,例如:預防淋巴水腫舞蹈、自我按摩手法及其他適合乳癌患者的術後運動等。

要緊記遵從最大原則「Start Slow Progress Slow」,切記要按照自己的情況慢慢開始,漸進加強,以免受傷。

以下連結有助大家獲得更多實用資訊:

參考資料:

https://academic.oup.com/ptj/article/100/7/1163/5862539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三)——生過 Cancer唔可以買保險?

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三)——生過 Cancer唔可以買保險?

特別鳴謝:黄俊仁先生(大型國際保險公司分區總監)


「生過 Cancer唔可以買保險?」

其實這一個是超級複雜的問題!不是單單的 Yes or No!而是按著不同的情況入不同的答案!

以乳癌為例,確診的期數不同,核保的情況亦大有不同,如果是一期乳癌的話,完成治療後相距一定的時間仍然有機會購買不同類型的保險產品,但是四期乳癌的話就真的是不能再買保險了。

由於腫瘤是非常複雜的,建議大家如果三個腫瘤而又康復的話,不妨向保險公司查詢,透過提供全面的醫療報告,保險公司會進行 underwriting,即是根據指引判決是否適合相應保險產品的申請,以及釐定是否界定為不保事項,或需要加 loading,其實即使是要加 loading,隨住康復年期增長,亦可以隨時向保險公司提出覆核,有機會可以取消 loading,雖然程序繁複,但再有需要的情況下,有份保險始終保障比較大,大家千萬不要放棄!

最後,如果經過保險公司審查後只是適合購買人壽保險的話,仍然建議大家購買人壽保險,因為如果日後有病的話,即使要動用家庭成員的資產醫病,起碼日後仍可讓家人有人壽保險的保障,而且,有些保險公司亦可因應病人的情況作特殊的批核,在病人還未過身的時候因為病情需要預先批核使用之前所購買的人壽保險,亦可以解燃眉之急,有些保險公司亦會安排人壽保險的逆按是服務,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之一。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夠幫到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保險,好好保障自己及家人!

 

相關節目重温:

 

文:臨床腫瘤科專科 黃麗珊醫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二)——不同的保險類型有什麼不同的保障?

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二)——不同的保險類型有什麼不同的保障?

特別鳴謝:黄俊仁先生(大型國際保險公司分區總監)

經常發現很多病人都會發牢騷:保險要Claim時方恨少!買保險易Claim保險難!

 

其實出現這個情況是因為很多人都不清楚不同保險涵蓋不同的保障,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亂買一通,所以 claim 保險時頭頭碰著釘!並沒有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不同保險的性質來購買最適合自己的保險方案,大部分的人都保持「心存僥倖」的心態,希望買份保險「看門口」,一心想著這些事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心態,買一份有儲蓄成份較重但保障成分較低的保險,希望即使 claim 不到保險也不會蝕給保險公司。 誰知六合彩唔見中⋯⋯其實根據香港的數據,癌症的病發率不斷在上升,保守估計,男士一生人當中每四個就有一個會中,女士每五個就會有一個中,所以其實好易中,而且越嚟越後生中,中咗之後亦很難再買保險,這個真的是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 (Ref: https://www.hkacs .org.hk/tc/medicalnews .php?id=213)

絕大部分的癌症病人在確診腫瘤的時候,都會誤以為自己從前買嘅保險一定得到比較好的保障,這個絕對是大錯特錯的想法!首先,絕大部分的病人都不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麼保險,基本上很多病人分不清楚醫療保險及危疾保險的分別,他們只清楚知道什麼是人壽保險!另外,亦有很多病人不清楚保障的保額以及不保事項。這個是很難怪的,對於一般沒有患病經歷的人來說,購買保險的時候由於不清楚現行的醫療制度以及醫療開支,即使保險從業員努力講解不同的保險有不同的保障範圍,在一般人的眼中都只是覺得保險從業員在 hard sell 他們的保險產品(這個真的是要為那些盡責的保險從業員平反一下,因為越是盡力,越是被人覺得是 hard sell,一日客戶未試過 claim 保險,一日都唔會發現到佢哋嘅好處,真的是眼淚在心裏流),而且要未雨綢繆,用額外的款項準備一些未必需要的開支,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去下旅行有益身心,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用一個業界認為所謂合理的價錢去準備適合自己當患上危疾時要面對的醫療開支以及日常生活開支而作出適當賠償的保險方案。

舉個例,現行最常見的情況是十多年前跟朋友買了一份醫療保險,絕大部分都只是住院保障,如果保額一般是十萬到20萬不等,即只是危疾保障也大約只有20萬,而且有買住院保險通常冇買危疾,或者有買危疾保險就冇買住院保障,而現在的腫瘤治療亦大部分在日間中心治療,並不涵蓋在住院範圍保障內,以一個剛剛確診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病人為例,手術費大約為10-20萬不等,可能已經用盡所有醫療保障,甚至要倒貼,更遑論之後的新標靶治療方案以及電療方案,一般大約為港幣200萬一年。當然在公立醫院可以便宜很多,但亦需要10萬至50萬不等,視乎使用正廠藥或是副廠藥,單標靶還是雙標靶。

所以,絕大部分的病人手術後都會轉介到公立醫院等待接受進一步術後治療方案,但由於等候腫瘤科新症期大約為4-8個星期,另外亦要再等4-8星期才能開始術後治療,即是一般要等大約8-16個星期不等才能正式開始治療,所以很多病人都會選擇在私家診所在等候公立醫院前期間先行開始治療,但所費亦不菲,要動用儲蓄甚至要一家人夾錢來醫病,其實醫病以外仍要開飯啊!有錢醫病冇錢開飯實在是悲歌,所以必須跟大家討論這個情況,好讓大家可以未雨綢繆!

什麼是危疾保險?

危疾保險是確診重症(癌症、中風、心臟病、腎衰竭、主要器官移植、多發性硬化⋯⋯)後的一次性保險賠償、用來支付危疾或重症所導致的全部或部分相關醫療費用。某些病人亦會用賠償來支付生活日常開支,曾經見過保險保障充足的人,甚至會將這個額外的一筆過賠償用作買樓之用,因為一旦符合標準便是一筆過的賠償,並沒有限制受保人是如何使用這筆資金!

由於醫療發達,即使腫瘤科康復後仍有機會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患上腫瘤的機會,曾經有病人同一時間患上四個腫瘤,有些危疾保險可為受保人提供多重保障,即是第一次索償後,再為受保人額外提供第二次嚴重疾病(如:癌症、中風及心臟病)的保障。多重保障保險產品較為全面,因此普遍保費較高,但這些保險計劃只是適合於未病發時購買,一旦確診腫瘤後即使是痊愈亦較難購買這類型的保險產品!

最後,其實並不單是包含腫瘤,如果患上其他重症或長期病患的話要再買危疾已經比較困難了,請大家要再健康啲好好規劃自己的保障!

什麼是住院保險?

住院保險主要為病人住院時的醫療開支提供實報實銷的保障。 一般住院及手術保障內的每個項目均設有賠償限額,按不同的病房(私家病房、半私家病房或普通病房)提供不同的保障額。 很多病人的公司都有不同類型的住院保障,這些都是員工福利之一。 但常見的情況是病人認為自己有公司的住院保障就不會買個人的住院保險,結果轉工後年紀比較大才買住院保障的話,保費一般會比較高,有些更不幸的情況是,轉工後才發現生 Cancer……

由於絕大部分的癌症治療已經在日間中心處理,大家要切記住院保險並不能涵蓋這些治療方案!如果要強行將日間中心的治療變成住院治療的話,其實費用上升亦不少,首先要付房錢,住院期間的藥費亦會一般比較貴,亦要包含護理費,如果之前已經做過手術,其實化療只是雜費項目,很快就會扣爆,結果得不償失,勸大家真的是要計清楚才用這個方式 claim 保險,如果幫大家的是資深保險從業員的話,一般都會提醒病人這些事項,但如果經驗比較淺的話,作為醫生的我們面對這些情況也是非常勞氣的。

什麼是醫療保障?

高端醫療保障一般設有每年賠償限額及個人終生賠償限額,為住院及手術等保障項目提供全數賠償,保障範圍亦較全面,但是保費比較昂貴,而且保費升幅亦會有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如果每年同一個保障內很多病人 claim保險的話,保費升幅會攀升,不太合乎成本效益。

什麼是自願醫保?

Ref: https://www.vhis.gov .hk/tc/info_centre /faqs.html


自願醫保計劃是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 推出的一項政策措施,以規範保險公司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在自願醫保計劃下,參與的保險公司提供經認可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而且保費亦可作扣稅之用。

自願醫保計劃下的認可產品由食物及衞生局認可。認可產品必須符合多項標準產品特點,以提升對消費者的保障,當中包括標準化的保單條款及細則、保證續保至100歲以及更全面的保障範圍等。

自願醫保計劃並不涵蓋以下保險產品 :

  1. 非住院醫療保險 (例如門診服務),但門診的影像檢查服務是涵蓋的
  2. 非償款性質的醫療保險 (例如住院現金、危疾現金保險)
  3. 屬於由僱主為僱員購買的團體保險。

大部分所見的情況是,保險從業員會為客戶提供自願醫保以外其它的保險產品伸延計劃,希望為客戶提供比較理想的保障。

所以,一個資深,有心而且為客戶負責任的保險從業員你理應能夠跟客戶坐定定,按著客戶的經濟狀況,家庭需要,最新的醫療開支數據,度身訂做不同的保險組合,並且定期 review,很多時候保費並不是最貴,但是保障一定是最充足的! 絕對建議大家要好好為自己及家人作最適當的準備!因為醫管局的系統已經不勝負荷,要及早制定自救方案!同時亦建議大家,如果之前已經買了保險,都應該定時定候跟保險從業員 Review,定時檢視現有保障狀況,申請移除現有保單的特別條款 (加價或不保事項)以及考慮轉移舊有醫療保單到自願醫保計劃。

由於腫瘤是非常複雜的,建議大家如果三個腫瘤而又康復的話,不妨向保險公司查詢,透過提供全面的醫療報告,保險公司會進行 underwriting,即是根據指引判決是否適合相應保險產品的申請,以及釐定是否界定為不保事項,或需要加 loading,其實即使是要加 loading,隨住康復年期增長,亦可以隨時向保險公司提出覆核,有機會可以取消 loading,雖然程序繁複,但再有需要的情況下,有份保險始終保障比較大,大家千萬不要放棄!

最後,如果經過保險公司審查後只是適合購買人壽保險的話,仍然建議大家購買人壽保險,因為如果日後有病的話,即使要動用家庭成員的資產醫病,起碼日後仍可讓家人有人壽保險的保障,而且,有些保險公司亦可因應病人的情況作特殊的批核,在病人還未過身的時候因為病情需要預先批核使用之前所購買的人壽保險,亦可以解燃眉之急,有些保險公司亦會安排人壽保險的逆按是服務,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保險瑣碎事之一。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夠幫到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保險,好好保障自己及家人!

 

相關節目重温:

文:臨床腫瘤科專科 黃麗珊醫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