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緊啲補氣嘅中藥, 其實食唔食得蘿蔔糕?

食緊啲補氣嘅中藥, 其實食唔食得蘿蔔糕?

網上圖片

近來唔少病人都問我, 究竟食唔食得蘿蔔呢? 同埋就嚟新年究竟可唔可以食蘿蔔糕呢? 病人之所以咁樣問,主要係因為好多人有有聽過白蘿蔔係破氣嘅食物。 不少食緊中藥嘅病人特別當中有一些參類嘅, 都好擔心自己食嘅藥會唔會畀白蘿蔔中和了,破氣了。 咁究竟其實驚唔驚嘅呢?

冇錯白蘿蔔的確有下氣行氣嘅作用。 有一些菜式加入白蘿蔔,主要就係因為可以幫助難消化的東西,有一點點消滯嘅作用。 其中最常見嘅蘿蔔炆牛腩。 因為牛腩當中帶有一點點熱性同埋較為滞氣, 所以加入白蘿蔔可以作一定程度嘅 調節。 另外有一隻中藥叫做萊菔子, 其實就係白蘿蔔食物嘅種子。 喺傳統中藥嘅功效係可以下氣行氣除食積。 腸胃有積滞嘅病人最啱用。

所以有一啲病人如果係經常胃脹肚脹又或者大便不通, 加入呢隻中藥可以解決呢一些問題。 但是用呢種中藥要小心, 如果有一點腸胃氣虛的病人,需要加入另外一些中藥作為中和。 所以有些病人士腸胃氣虛再加埋氣滞, 一樣可以利用萊菔子 作為治療, 中藥最重要嘅其實係配搭,同埋唔同藥物嘅互相制衡。

咁講返正題究竟食緊有參嘅中藥係咪唔可以食蘿蔔呢?
答案係 影響不大。

理由係一般用嘅 一般用嚟醫病嘅人參黨參花旗參等等, 假如是質量好和有適當嘅重量, 其實補氣嘅功效很強。 佢佢吃了一點點白蘿蔔實在破不了什麼氣。 但當然假如是由朝到晚大量進食白蘿蔔的確有咁嘅風險。 不過事實上好少人會咁樣做! 所以即使食緊補氣嘅中藥,白蘿蔔進食也沒有人要。

反而新年進食蘿蔔糕其實有另外一個問題。 因為當中有臘肉再加上用油煎之後, 其實非常之 油膩。 反而擔心會有食滯! 另外也要留意很多酒家或者係連鎖舖頭所買嘅蘿蔔糕, 其實當中 有很多味精或者調味料或防腐劑。 所以如果要 食足料真正嘅蘿蔔糕其實最好都係自家製的!

此外 近來有讀者問我邊度嘅蘿蔔糕係冇味精而且係高質嘅呢。 我真係搵到。 但係講出嚟都冇用, 因為已經賣曬。 所以大家唔使問我了。 下年請早啦!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患者體內細胞外囊泡中的關鍵分子 可作為肝癌早期診斷生物標記以及腫瘤治療靶點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患者體內細胞外囊泡中的關鍵分子

可作為肝癌早期診斷生物標記以及腫瘤治療靶點

2022年01月26日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了肝癌患者體內循環細胞外囊泡在腫瘤轉移的過程中前所未知的重要作用。研究團隊包括左起: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研究生黃允祈先生、副教授任蕙蘋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毛曉雯博士、博士後研究員吳東謙博士及哲學碩士生楊樂心小姐。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團隊與本港及內地學者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了肝癌患者體內循環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在腫瘤轉移的過程中前所未知的重要作用。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發現為深入研究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方向;研究成果已於腸胃及肝病學領域權威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的癌症,更是第三大「殺手」,在內地和香港尤其普遍。目前,手術仍然是肝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由於早期肝癌大多沒有病徵,因此肝癌患者常在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而且難以根治。有見及此,是項研究發現有助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記,對病情預測結果不理想的肝癌患者而言,無疑有其迫切性,亦凸顯了解肝癌發病及發展的病理機制的重要性,以便開發出有效的治療方法。

研究方法及發現
研究團隊收集了健康對照個體、早期和晚期肝癌患者的血清,並從中提取循環EVs,利用蛋白組學技術來分析這些EVs中的蛋白成分,發現他們體內循環EVs中的聚合免疫球蛋白受體(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IgR),按照健康對照個體、早期及晚期肝癌患者的次序,呈逐步上升趨勢;其中約70%肝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的循環EVs中的聚合免疫球蛋白受體(EV-pIgR)水平有所下降。這些結果提示了EV-pIgR在肝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作為肝癌非侵入性診斷標誌物的潛力。

研究團隊接著從肝癌病人血清和具有轉移潛力的肝癌細胞系中收集包含pIgR的EVs,並在小鼠肝癌模型中證明了這種EVs在促進腫瘤幹性、腫瘤形成和轉移方面的功能;當pIgR的表達或功能被抑制時,這些EVs的致癌效應則會顯著降低。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剖析EV-pIgR引發致癌效應的背後機理及箇中的具體分子機制,發現EV-pIgR可激活癌細胞中的PDK1/Akt/GSK3β/β-catenin信號軸。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治療肝癌的一線藥物,常應用於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藉著來自患者的癌細胞來建構異種移植小鼠肝癌模型,研究人員發現,聯合使用抗pIgR抗體和索拉非尼的治療組合,較單獨使用索拉非尼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也證明了對晚期肝癌患者而言,聯合應用抗pIgR抗體和索拉非尼,或許是另一種更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法。

研究意義
是次研究闡明了肝癌患者體內EVs攜有的pIgR在腫瘤生長中的關鍵作用——EV-pIgR在血液循環中的特性以及其與腫瘤發展階段的關聯;它可作為肝癌診斷及預後的一種非侵入性生物標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應用價值。

領導是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確定了pIgR是細胞外囊泡中能有效促進肝癌發生及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把EV-pIgR作為生物標記的應用,或許可以幫助肝癌的早期診斷,從而使更多肝癌患者有望得到根治。此外,我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單獨使用針對pIgR或聯合其他藥物的應用,是一種有效抑制肝癌發展的治療方法。」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領導,共同第一作者為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鄭思強博士及博士研究生黃允祈;並在陳婉彤小姐、助理教授(研究)毛曉雯博士、吳東謙博士、楊樂心小姐、梁修怡小姐及馮曉翎小姐的協助下完成。其他合作者包括: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鄧軒寧博士、臨床助理教授冼振鋒博士,講座教授兼陸佑基金教授(病理學)吳呂愛蓮教授;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科學主任王嘉豪博士,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及內科學系副系主任、腸胃肝臟科主任兼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馬桂宜博士。其他合作機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廣州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南方醫科大學。

中大醫學院發現東亞地區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冠絕全球

中大醫學院發現東亞地區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冠絕全球

2022年1月25日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及最致命的癌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簡稱APRU)進行研究,以調查這種致命疾病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顯示,東亞地區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全球之冠,並與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吸煙率有密切關連。

過去十年,女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總體呈上升趨勢,而男性則呈下降趨勢。研究人員建議,應針對高危人口實施煙草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以控制有關上升數字。研究詳情近日已於醫學期刊 Chest 發表。

肺癌佔全球癌症死亡率的五分之一 在國際社會構成負擔

肺癌是一個全球性的負擔,其五年存活率遠低於其他主要癌症。於2020年,肺癌佔全球整體癌症死亡率約五分之一。為了解肺癌的最新地理分布及找出相關高危人口,研究小組從「全球癌症觀察站」、「世界衞生組織死亡率數據庫」,以及「世界衞生組織全球衞生觀察站」等國際資料庫收集數據,包括肺癌數據和經年齡調整後的當前吸煙率等。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肺癌於各地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很大差異,其中以東亞地區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詳細數據如下:

全球肺癌發病率最高首5個地區
(每10萬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
全球肺癌死亡率最高首5個地區
(每10萬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
東亞 (34.4) 東亞(28.1)
西歐 (32.7) 西歐(23.8)
北美 (32.6) 中歐和東歐(22.7)
北歐 (29.7) 南歐 (21.9)
南歐 (28.7) 西亞 (21.9)

此外,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與HDI、GDP和吸煙率呈正比,意味著一個更發達或吸煙率更高的國家往往有更高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顯示全球女性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男性發病率則呈跌勢

全球近十年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許多國家或地區呈現男性的比率下降、女性比率上升的趨勢,其中以意大利男性發病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1)」下降幅度最大(-3.5),而澳洲女性發病率的增幅最高(1.7)。數據另顯示,荷蘭男性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3.3),而西班牙女性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4.0)。

在50 歲或以上的人口亦發現了類似的發病率變化, 50 歲以下的男女人口則同時有發病率下降的趨勢。

香港的情況則略有不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肺癌在 2019 年成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 27.1%。從 2010 年到 2019 年,各年齡階段的女性發病率(1.2)都在增加,而男性的發病率(-1.1)則下降。與年齡較大的女性發病率(1.1) 相比,年齡少於50 歲的女性發病率(2.1)增加情況似乎更明顯。儘管肺癌的死亡率在兩個性別都同樣出現跌勢,但女性(-1.9)的下降幅度不如男性的(-2.9)明顯。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黃俊杰博士表示:「肺癌整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年齡、性別和地區的差異,與煙草使用息息相關。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年長男性的戒煙率明顯高於年長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手煙、室內空氣污染和接觸化學品,也是導致這些差異的重要因素。」

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建議:「不同地區的政策制定者應實施循證和具針對性的預防策略,以控制不同人口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趨勢。例如,針對高危罹患肺癌的女性,度身訂制戒煙援助和健康教育服務,或提供早期癌症檢測,可能有助減輕因肺癌帶來的負擔。這項全球研究的結果相信能促進各地制定肺癌控制策略。」

是次研究與APRU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合作進行。APRU(https://apru.org/members/)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柏克萊分校、加州理工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校長於 1997 年在洛杉磯成立,其現有成員來自環太平洋地區 61 所領先研究型大學。中大亦是APRU的重要成員,其中黃至生教授是該協會的非傳染病全球健康計劃主席。

APRU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黃俊杰博士
詳細研究結果可瀏覽:https://doi.org/10.1016 /j.chest.2021.12.655

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APC)是一種用作衡量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於過去某段時間整體變化的方法。假設某國家10年的肺癌發病率AAPC是5,即其肺癌發病率於過去10年每年平均增加5%。

 

要求簽發醫生信 希望可以不用打疫苗

要求簽發醫生信 希望可以不用打疫苗
1

 

最近有很多病人要求簽發醫生信希望可以不用打疫苗, 我並不是不想為大家準備醫生信, 只是我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醫生, 應該要審視每一位病人的情況, 為每位建議是否適合注射疫苗來保護他們, 而不是簡單地滿足每位的願望, 結果病人因為手持醫生信可以自由出入多個地方, 免疫力比較低的他們反而因為增加了接觸病毒的機會而受到感染, 甚或出現併發症, 反而害了病人……那麼究竟是幫了病人還是害了病人?

其實, 只是簡單的一條問題: 我可不可以不打疫苗? 作為醫生的, 如果要日子過得好一點, 簡單地滿足各位的需要, 簽署文件不用一分鐘. 為何卻要堅持用至少15-30分鐘時間為每位病人分析病情, 分析治療, 分析其他長期病患情況, 分析疫情, 分析最新疫苗資訊, 分析疫苗是否安全, 分析疫苗是否有效……

因為作為醫者的深信這不是一條簡單的問題! 這並不是病人一心只是要求醫生簽署證明讓他們可以到處吃飯的通行證! 而是病人向醫生求助, 求答案, 求最佳處理方案的同時內心實在懼怕注射疫苗會令病情惡化, 會有致命併發症, 會節外生枝……

Omicron的出現已經改變了外國的多個防疫措施, 某程度上是因為專家認為地球上已經沒有方法能阻止Omicron在社區內傳播, 所以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 人口密集的地方又豈能例外呢?

如果大家都必然會遇到 Omicron的話, 作為醫者, 我們希望我們所照顧的每一位病人對著這個勁敵都會有一定程度的保護能力, 因為正在接受治療的病者遇到病毒出現屏發症的風險為1.3-1.6倍, 所以, 為病人在治療期間找一個適當的時機, 在身體最佳的狀態下注射疫苗, 並且支援大家注射疫苗後的不適, 讓大家的驚恐減到最少. 這些都似乎是 Omicron 殺到埋身情況下要讓病人清楚知道的實況.

作為醫護人員, 能夠為病人做的, 除了是自己打齊三針疫苗, 希望能夠保護自己同時保護病人, 亦會為大家定時定候update 疫苗新資訊, 希望讓大家能夠盡快得到最新, 最準確的資料來減少大家的不安, 相信病人心裏面所需要的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而不是簡單的一份文件.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由一個滑雞煲仔飯講起

由一個滑雞煲仔飯講起

話說近來都冇得夜晚出街食飯, 喺屋企悶悶哋不如整番個北菇滑雞煲仔飯。 一打開煲蓋已經陣陣雞香, 再加少少飯焦底實在美味非常。

講開話雞煲仔飯, 就成日聽到病人問,究竟癌症病人可唔可以食雞呢?

簡單嘅答案係 ,食雞絕對冇問題。

正如某一名人當年所講,“ 我日日都食雞呀!”

大概20年前已經有人講話,因為食雞多賀爾蒙,所以唔適合癌症病人食。

第一唔係所有病癌症都係和荷爾蒙有關。 而且荷爾蒙有好多種。 有雄激素和雌激素, 也有其他生長荷爾蒙等等。 荷爾蒙最相關的通常 都係前列腺癌和乳癌。 當然生長荷爾蒙也有可能影響其他的癌症。 好多年前講有一些飼養雞嘅方法係你要生長荷爾蒙, 其實其他嘅牛肉豬肉等等肉類也一樣有同樣問題。 雞唔係唯一受影響的東西。 所以講到尾唔係雞本身有問題,而係飼養方法嘅問題。

如果要講激素嘅話,差不多可以話全部的肉類也有機會受到污染。

我經常教病人,如果擔心的話, 其實而家到處都有得買有機嘅雞肉,又或者標明是無激素飼養的雞。 這些都是冇問題的。 無論健康人士或者是癌症病人也絕對可以安全放心食用。

其他的肉類也是一樣。 找到來源安全的其實服用完全不怕。 而家因為大家嘅 關注已經好高, 的士超級市場也有不少有機肉類嘅選擇。 價錢亦都比以前已經平宜得多。

近來有一癌症病人求診, 主要病人長期留在醫院因為 肺部虛弱,需要長期聞氧。 長期住醫院引致肌肉萎縮營養不良。 我便教佢屋企人可以燉雞汁, 買新鮮或者冰鮮嘅雞 ,燉出雞嘅精華。 和其他肉類的精華 交替给病人服用。 是一種天然 進補的方法, 而且唔會太溫燥, 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合適使用。 不少人病後身體虛弱,想調理這個方法也能夠作為長期調理之用。

所以其實 雞湯雞肉係一種非常有營養的東西。

但留意係我一般主將病人用新鮮嘅食材自己炮製, 嚴建議用其他預先切好嘅調味劑。 街外有一些一早已經調製好嘅“雞湯”,當中可能有唔少嘅真味劑和防腐劑。 一般會建議病人減少進食這些。

當然快餐店的炸雞就不要吃那麼多了。

所以假如日日都食雞嘅話, 識食嘢其實真係好補身。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鼻咽癌中醫有乜辦法

鼻咽癌中醫有乜辦法

有年輕女病人因為鼻咽癌求診, 問為什麼她不煙不酒, 那麼年青就患上鼻咽癌究竟原因為何。

鼻咽癌其實和EBV 病毒有關。 絕大部分在南中國或東南亞一帶的鼻咽癌, 都是由於EBV病毒所引起。 但其實正常人口有九成九以上都曾經接觸過EBV病毒, 但絕大部分人卻唔會得到鼻咽癌。(EBV 病毒其實也可以引起其他的疾病) 但在某一些人身上不知什麼原因 身體無辦法清除因為EBV 引起的長期發炎, 再加上病毒 進入人體正常鼻咽細胞的基因入面, 引起基因突變成為癌症。 至於為何有些人容易發病, 沒有明確的原因。 但已知的是和有家族遺傳, 飲食習慣 等因素有關。

係中醫嚟講, 所謂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即係話病人嘅發出來一定先哪個部位本身虛弱。 疾病才能乘虛而入。 鼻咽癌也一樣, 主要係因為鼻咽的那個位置較為 虛弱, 再講實一點,大部分都是陰虛有火, 才會得到鼻咽癌的。 所以可以講係身體先有哪一個土壤,疾病才有機會發芽生長。

當然每個病人的病情也不一樣。 所以即使鼻咽癌中醫去判定病機嘅時候都唔可以話 每個人嘅病發原因都一樣。

返返去呢位病人, 細問之下原來十多年前已經有 乳房良性增生做過手術, 又有甲狀腺亢進的問題。 雖然兩個問題都已經得到治療。 現又再出現鼻咽癌, 我便解釋給她聽, 佢嘅病情就係和肝嘅經絡有關。 無論是預防甲狀腺和鼻咽 都係肝嘅經络分枝所經過嘅地方。 佢嘅病呢港主要係因為 肝火旺盛所引起。 在細問之下果然十多二十年性格都是比較急進暴躁, 工作壓力也大。 另外她問我戒口要戒什麼, 我第一樣東西叫他界的便是辛辣的東西。 原來他也十分喜歡吃辛辣的東西。 鼻咽癌肝火旺盛,進食辛辣的東西等如火上加油。 另外長期因為工作關係睡眠只有4至5小時也是一個導火線。

治療方面要清肝火養肝陰。 在要適當配合疏肝氣和清熱解毒的中藥。 幸好病人的疾病沒有擴散, 可以利用電療化療去治療。 治癒的機會高, 唯獨是要留意避免發火 ,控制情緒, 再加上 飲食調節和足夠休息。 電療期間配合中藥可以減輕負作用長遠改善體質,有助減低復發。

其實除咗鼻咽癌之外其他的頭頸癌都和火熱有一定關係, 有興趣嘅可以睇返以下呢一條youtube片。

https://youtu.be/l22pOamqBTk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鼻咽癌
#蘇子謙醫生
#癌症治療
#蘇子謙中醫
#中西醫結合 

【非常醫者】為病人把脈的臨床腫瘤科醫生 中西醫蘇子謙:中西合璧治癌症

【非常醫者】為病人把脈的臨床腫瘤科醫生 中西醫蘇子謙:中西合璧治癌症

蘇子謙的中西醫特殊身份,不少人甚感好奇和興趣。當年他在醫院工作,會替病人把脈

中醫、西醫,由病理基礎至治療方向,似是南轅北轍,兩者走在不同道路上。蘇子謙醫生,由註冊中醫師至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擁有雙重身份,在香港確是少數。中西醫各擅勝場,如何中西合璧融合治病?且聽他細說。

兩個醫學專業身份,想當然蘇子謙是贏在起跑綫上的尖子,原來不是,他更曾因廢寢忘食打機「打到嘔」。「小時候最愛打機,日以繼夜瘋狂地打Playstation 1,有兩次打到嘔吐,人感到暈眩,自己心知不能長此下去,媽媽亦好言相勸,把生活重心放回書本上。」說到做到,他放下遊戲機,騰出來的時間讀書,成績穩步上揚。

至中四、五期間,忽然對中醫學產生興趣。那兩年他大量涉獵中醫典籍,覺得內裏博大精深又神奇,中六如願拔尖進入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不少中醫師是師承家族或父輩,蘇醫生沒有這背景,但他說自己某程度是「久病成醫」一類。因他中學時期有嚴重濕疹,每逢夏、冬轉天氣時,關節位便出現濕疹,忍不住去抓便弄至出血。「看罷中醫後有好轉,感覺幾神奇,中草藥湯方也嘗過不少,對中醫學產生興趣,相信淵源於此吧!」

蘇子謙醫生笑言是100% HKU人,讀遍中西醫,也曾在瑪麗醫院任職,無論讀書、工作都經歷了好一段長時間。(黃建輝攝)

讀西醫再做「新鮮人」

中醫課程要讀上4年加一年實習,他直言讀中醫,難矣。「難度在幾方面,始終中醫學的系統不同西醫,中學時讀生物、化學、物理一路讀上去,有一定基礎和概念;中醫要讀古文、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都不是讀書時會讀到的,是另外一個新的系統。」此外,中醫學博大精深,有不同門派,都需要博聞強記。穴位、常用藥藥性、劑量、配伍,尚有一樣是方劑,如桂枝湯,傳統是5種藥併合,有些方劑甚至多達十多種,統統需要牢記。「頭兩年讀中醫比較辛苦,有大量東西要背要記,我像由頭學起A、B、C般,這些基礎學好了,才再讀臨床科目讓自己深化。」

浸淫在陰陽寒熱、脈法正隅的世界裏,他讀中醫至第四年,任教他的陳炳忠教授指他成績佳且對研究有興趣,建議他再修讀西醫。「第一個想法是好瘋狂,還讀多個西醫!身邊的人都鼓勵我,讀埋西醫發展會更好,始終沒甚麼人是兼具中西醫資格。而且我心繫科研,如同時修讀西醫,路向會更廣闊。」他指近幾十年,國內的卓越名中醫及專家,不少都是中西醫,有西醫底子,甚少是純中醫。

蘇子謙報讀港大醫學院,順利被取錄,由一年級讀起,再成為「新鮮人」。他坦言,讀西醫是另一個學習模式和系統,但有了中醫基礎,讀西醫也有好處。「覺得易讀些,是因為我以前已見得多病人,自然會將病症與讀中醫時作對比。讀西醫於我另一好處是,中醫不會讀如解剖那麼深入和清晰,會對此方面加深了解。中醫古文內提及的穴位,現代人未必會明確實位置,經西醫訓練後,了解會更深入。」

學生時去英國醫院實習。(被訪者提供)

舌象觀病變化

相比下,他認為讀中醫是難一些。「西醫在網絡上有齊database,如不懂得的新藥,查一查便大概知悉其藥理;西醫也追求研究為本,把數據統一。中醫則不然,各門各法,雖有一個大家通認的基制,但在不同地方也各有特長。隨口說一個脈象,也難三言兩語講得明白,所以讀中醫,悟性要好強,是一門十分講求實戰的學問。」

他說有時用西醫方法醫治病人,會想到中醫的處理方法,有時更發掘了病人新症狀。中醫會看舌象,能反映一個人的多方面狀況,他在門診看癌症病人,一樣會看他們的舌頭。「我見到病人服用西藥後,舌象會有變化,若病情好轉或變差,也可從舌頭反映出來。中醫觀察病人的變化,不一定用中藥來改變身體,西藥同樣可改變身體,可多一種診斷方法參考。」

參加中醫畢業典禮時,蘇子謙正同時修讀西醫課程。(被訪者提供)

讀醫途上3個恩師

蘇子謙專科選了臨床腫瘤科,中醫較少分專科,視乎跟隨哪位中醫老師。習中醫途上,他有幸遇上3位恩師,一位教他針灸的老師,一位本身也是中西醫的余秋良醫生,一位是上文提及的陳炳忠教授。「余醫生是兒科醫生,我讀西醫時逢周六都會跟隨他學習,他授以我不少中西醫併合治病的心得。陳炳忠教授告訴我,如想在醫學發展,走遍世界都能用得上就要做腫瘤科,發展最多每年都推陳出新,病人需求大,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老師們的話,對他影響深遠。

他的中西醫特殊身份,不少人甚感好奇和興趣。當年他在醫院工作,會替病人把脈。「病人都會覺得好奇怪,問我點解會睇埋呢樣?當知道我另一身份,會問我有何食療。在香港,中西醫像兩道鴻溝,分野清晰,這也關乎責任問題,如西醫會叮囑治療過程中最好不要食中藥,但我們的文化始終好難,香港人就算不食中藥,都會買些補品補下,無可避免,始終我們不是完全西化的社會。」

做中醫令我思考

西醫講求實證,中醫學常被質疑缺乏這方面基礎,蘇子謙說:「中醫學都有Case report,由前人記錄治療有效的個案,事實上不少中草藥在實驗室進行藥效檢測,對何病何人證實有功效,這也有科學證據。誠然,中醫學較少進行臨床試驗,這也是頗複雜難為,一來進行這類研究需要極大資源,不如部分西藥得藥廠支持研究經費。其實,在國內和香港,一直有中醫進行藥效檢測,從初期報告也見成效不錯。早期的化療西藥,也是從植物中提煉得來,現今仍在沿用。」他期望假以時日,當中草藥和中醫學獲得更多科學實證及研究,在治療更具標準化。

兩個身份,蘇子謙說較喜歡做中醫。「沒有那麼多數據制肘,能多些自由發揮。西醫像乳癌,病人手術後打化療,有四、五套標準可採用,不能更改,因數據顯示公認是這樣治療,比較按部就班,不如中醫般較多變化,令我多些思考。」

期望癌症變長期病醫治

講起數據,他有以下經歷。他遇上一個87歲病人,滿身腫瘤,連原發位置也無法找到,白血球、血小板極低,人卻是很精神,無痛無異樣,生活上如常自理,患病都是無意中發現。家人建議進行全面身體檢測,病人十分抗拒,蘇醫生認為,就算找出原因,但病人年紀這樣大,也未必做到手術及化療,建議以中藥調理,讓身體功能強壯些。

「有病沒關係,但最重要是病症沒影響生活。腫瘤科都不一定要尋根究柢,有時都要看情況,萬一知道患上的是惡毒非常的癌症,整天嚇餐死憂心忡忡,如此過日子也是無意思的。西醫有時會羅列統計數字,指病人剩下幾多個月命,當病人長期處於如此緊張狀態,免疫力是會變低的。」

醫學推陳,近年有些癌症已視作長期病治療,蘇醫生對此也表示樂觀。「像乳癌,就算是擴散了也可如長期病去醫,服用賀爾蒙藥加上電療,身體仍顯示癌指數高,但情況穩定,如不影響生活,一樣可以與之共存。前列腺癌也一樣,醫療時間可長達十幾年,病人如常正常生活。」

蘇醫生的難忘病人

當上醫生十載光景,問他最深刻的個案,他說了這個:「這病人已過世了,他是高等知識分子,事業有成,臨近退休之時,患了一個極特殊的罕見病——輸尿管癌,一看已覺棘手,腫瘤黏著一條大血管,不能手術切除,恐怕會流血不止;採用電療嗎,也沒有足夠數據指怎電、分量幾多才是理想。」他向一些美國教授請教經驗,與他看法相若。當一些極罕見病實證數據不足,惟有靠推論推敲制定治療方案。接受治療後,病人初時反應不俗,他自言相信中西醫結合,也服用了中藥作輔助治療。

可惜好景不常,輸尿管癌有好轉,一年多後肺部又見癌細胞,病情急轉直下,用遍西藥中藥療法皆發揮不到效果。「令我印象深刻的,他叫我當他是白老鼠來治療,醫不好他,希望日後相類似的病人能受惠。」至病情藥石無靈,他呼吸困難,戴著氧氣罩與蘇醫生說了最後一番話:「只要你覺得有何研究,而我這副身體可以貢獻,死後我願意把遺體捐出來。」他的大愛,令蘇醫生深深受感動。

「有句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當我們跳出來看,當病那麼難醫時,是要用盡方法去醫。做科研讓我知道,不是事事那麼Standard,一定要數據齊備才做,到一些難醫的病,是需要推敲出來。」蘇子謙說。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3158815/%E3%80%90%E9%9 D%9E%E5%B8%B8%E9%86% AB%E8%80%85%E3%80%91% E7%82%BA%E7%97%85%E4% BA%BA%E6%8A%8A%E8%84 %88%E7%9A%84%E8%87%A 8%E5%BA%8A%E8%85%AB% E7%98%A4%E7%A7%91%E9% 86%AB%E7%94%9F%E3%80 %80%E4%B8%AD%E8%A5% BF%E9%86%AB%E8%98%87 %E5%AD%90%E8%AC%99% EF%BC%9A%E4%B8%AD% E8%A5%BF%E5%90%88% E7%92%A7%E6%B2 %BB%E7%99%8C%E 7%97%87?mtc=10012

 

 

 

新一代免疫療法, 五年內必將爆發? 完全醫好癌症不是夢? (上)

新一代免疫療法, 五年內必將爆發? 完全醫好癌症不是夢? (上)

這篇文章不是提供醫療建議, 而係講下整個癌症治療嘅大趨勢。

回想起 2015至16年, 第一代的PD1 免疫療法藥物正式係香港使用。 起初都只有一兩個疾病係被批准使用的。 分別就係黑色素瘤和某一些的肺癌。 到今時今日大約六年之後,PD1 藥物免疫療法越出越多, 而且適用嘅疾病範圍 已經大幅躍進,到幾十種癌症情況。 可以咁講,大部分醫癌症用呢些藥物作為免疫療法,已經係治療嘅一種骨幹。 此外除咗pd-1以外, 還有其他 類別的免疫療法藥物check point inhibitors 陸陸續續推出 。幾年來的發展 的速度遠超於以往幾十年化療的發展。

那麼未來五年都十年的 癌症治療發展呢? 我相信未來五年爆發的就是現在已經有苗頭的細胞免疫療法。

細胞免疫療法,cell based immunotherapy, 某程度並唔係一種藥物。 而係透過提煉病人自己本身的免疫細胞, 又或者透過輸入其他外來的免疫細胞到身體哪裏, 去攻擊身體內部潛伏的癌症。 這種細胞免疫療法和以上所講的check point inhibitors 很不同。

以往的免疫療法通常講的都只不過係用不同的藥物, 去到刺激淋巴細胞和癌症之間的互動, 重新激發淋巴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簡單嘅比喻就係 好似架車 將煞車系統整壞, 冇咗個brake, 淋巴細胞自然快速高速咁樣活動, 去殺死癌細胞。 然後個輸入細胞免疫療法, 就係透過改造病人身體本身的淋巴細胞又或者其他免疫細胞, 強化細胞再重新輸入病人體內。 又或者從親戚又或者是在實驗室培植的外來細胞, 強化後輸入到病人體內, 讓這些特別免疫細胞直接去攻擊癌細胞。 呢種情況就好似將原本身體架車重新改造再放回到道路當中。 又或者簡單地直接從外來引入一架新嘅跑車, 自然速度很高性能很好。

第一種療法check point inhibitors, 亦即係藥物療法 相對簡單。 很多是藥物就像抗生素一樣或化療藥物一樣吊針入病人體內就可以了。 但如上述比喻所講有些車本身引擎都已經壞壞地, 就算冇咗個brake, 架車快極都有限。 同樣道理有些病人本身身體的免疫細胞已經係非常疲弱, 亦即係話冇曬攻擊力。 就算如何使用check point inhibitors 亦可能完全冇效果。 呢個情況喺醫學上叫做 t cell exhaustion. 所以有些時候用細胞免疫療法會更加好。 因為直情換車, 比起小修小補一個壞車更加好。 另一方面若然兩者一齊使用療效可能會更勝一層樓。

近呢一年不少病人都其實聽過, 其中一種細胞免疫療法較多人知道的, 就係Car T Cell 療法。 呢一種療法嘅概念就係抽取病人嘅t淋巴細胞, 經過 各種培植和強化後, 在輸入到病人體內讓這些經過改造的淋巴細胞( 稱為CAR T 細胞), 在身體內撲滅癌症。 其實這個技術都已經唔係新。 到今時今日為止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淋巴細胞的攻擊力和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暫時為止呢一種療法主要係獲批准在一些血科癌症身上。 例如是某一些的血癌和b淋巴細胞癌, 又或者是某一些的骨髓瘤。

至於並非血科的癌症例如常見的肺癌,乳癌,大腸癌,和前列腺癌。 暫時研究數據仍然未很充分。

另外其實除咗CAR T淋巴細胞意外,CAR NK 淋巴細胞療法 也越來越興起。 究竟兩者有咩分別? 同埋究竟呢一種療法係咪真係好有效?

大約十年前的一單美容案件, 正正是透過輸入病人的自身血液, 後來因為菌血症 導致病人死亡。 使到 大家 重新著是整個複雜的過程其實 唔係咁簡單的。 所以利用這些細胞療法安全性也是一個考慮。 究竟點樣先做得到安全的細胞療法呢 呢?

我哋聽日再詳細講一講。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CarTcell
#CARNKCell
#免疫療法
#細胞免疫療法
#蘇子謙醫生
#癌症治療
#蘇子謙中醫
#中西醫結合

新書推介 – 「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第二冊

新書推介 – 「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第二冊
1
好開心再次邀請到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化身「Cindy醫醫」,加埋佢嘅助手潘潔欣透過風趣對答同專業嘅知識,與讀者分享大大小小癌症事!!
1
《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2》精彩內容包括:
📌 如何處理癌症治療所引起的皮疹
📌 曾經患癌,還可否投保醫療、人壽保險?
📌 保障大不同!分清一般保險種類 及早未雨綢繆
📌 癌移民瑣碎事—英國篇及加拿大篇
📌 其實腫瘤科醫生做D乜?
📌 癌症病人如何可以瞓好D?
1
書籍售價:HK$88 ,已於各大書店上架啦!(詳情參看留言)
1
網上訂購(郵費自付)https://forms.gle/ dHiHXGMgfcRmfAfv8
1

浸大研究顯示雙酚S暴露可令乳腺腫瘤增生並增加患癌風險

浸大研究顯示雙酚S暴露可令乳腺腫瘤增生並增加患癌風險

星期二, 2022年1月18日
1
浸大化學系講座教授、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蔡宗葦教授帶領的團隊發現,小鼠模型中不同劑量的雙酚S暴露與乳腺腫瘤增生和惡化相關。
1

一項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領導的研究,發現在小鼠模型中,不同劑量的雙酚S(BPS)暴露,與乳腺腫瘤增生和惡化相關。雙酚S是一種廣泛使用於紙品及塑膠容器的工業化學物,研究結果反映需更深入和全面地研究雙酚S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並繼續尋找較為安全的替代品作工業生產用途。

研究團隊除了浸大的科學家,還包括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及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雙酚S與乳癌的關係尚待釐清
過往雙酚A被廣泛應用於生產嬰兒水樽、食物及飲料容器,以及列印收據的感熱紙等種類緊多的產品。由於有研究指出雙酚A暴露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失調、代謝疾病及乳癌風險增加有關,故科學家另覓其他雙酚A的替代品,包括雙酚S。雖然有報告提及雙酚S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但它對乳癌的腫瘤生長和相關代謝失調的影響,外界仍然所知甚少。

浸大化學系講座教授、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蔡宗葦教授帶領的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包括在質譜成像技術輔助下分析腫瘤的組織形態,以及脂質和蛋白質的分佈,探討與環境中水平相近的雙酚S暴露,會否影響乳腺腫瘤的發展。

雙酚S增加腫瘤體積及重量
研究團隊將人的乳腺癌細胞移植至三組小鼠身上進行實驗。在小鼠乳腺腫瘤造模後,第一組(BPS-10組別)小鼠每天被注入屬較低劑量的每公斤體重10微克雙酚S,為期八星期;第二組(BPS-100組別)小鼠每天被注入較高劑量的每公斤體重100微克雙酚S;餘下屬於對照組的小鼠則被注入橄欖油。

團隊之後通過分析乳腺腫瘤組織的形態特徵,研究小鼠腫瘤的增生狀況。一般而言,腫瘤的體積和重量增加,代表腫瘤組織增生,而當腫瘤進一步發展,其「壞死區」和周邊組織的狀況會出現變異,但腫瘤的體積和重量卻可能因為細胞組織狀態變化而有所縮減。

經過八周的實驗,BPS-10組別小鼠的腫瘤平均體積和重量,分別多對照組13倍和11倍,而BPS-100組別小鼠腫瘤的平均體積和重量則多對照組4倍和4.5倍。實驗結果顯示,雙酚S暴露與乳腺腫瘤的增生和惡化密切相關

不同劑量與腫瘤增生和惡化相關
研究團隊分析了三組小鼠乳腺腫瘤的壞死區和癌细胞聚集區。壞死區和癌细胞聚集區是實體腫瘤常見的病理特徵,壞死區面積比例擴大反映腫瘤增生顯著,癌细胞聚集區比例擴大則代表腫瘤惡化的趨勢顯著。

在對照組,小鼠體內腫瘤壞死區及癌细胞聚集區的細胞狀況穩定,反映腫瘤在實驗完成後沒有明顯增生和惡化。然而,團隊觀察到兩組被注入雙酚S的小鼠,其腫瘤體積增加的同時,與腫瘤增生和惡化有關的細胞排列和分佈亦出現了變化

在實驗後,BPS-10和BPS-100組別的壞死區的平均面積,分別佔腫瘤的54.7%和11.5%。此結果顯示低劑量雙酚S加快腫瘤生長﹔BPS-100組別壞死區的面積相對細小,癌细胞聚集區的惡性組織相應擴大,反映高劑量雙酚S或最終令腫瘤惡化

雙酚S影響與腫瘤相關的脂質和蛋白質分佈
研究團隊識別出六個調節腫瘤生長的脂質生物標誌物。通過分析腫瘤組織形態特徵和使用質譜成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這些脂質在有雙酚S暴露的兩組小鼠的乳腺腫瘤壞死區中大量積聚。團隊推斷當有雙酚S暴露,調節腫瘤生長的脂質的代謝會受到干擾

團隊又發現了12種蛋白質生物標誌物的分佈,包括與乳腺腫瘤增生和惡化密切相關的蛋白質。以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團隊識別的脂質和蛋白質標誌物有望日後應用於乳癌的分析檢測

雙酚S或增加人類乳癌風險
研究團隊其後把有雙酚S暴露組別小鼠的脂質和蛋白質分佈,與人類乳癌組織的樣本作比較,發現相似的現象。雖然並非所有腫瘤都會發展為癌症,但基於以上的比對結果,團隊推斷雙酚S暴露亦會增加人類乳癌的風險

蔡教授說:「在工業生產中,雙酚A被較少研究的化學物質雙酚S所取代。由於我們的研究顯示,雙酚S或與乳腺腫瘤增生有潛在關聯,故此有必要作進一步研究,了解這種化學物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長遠而言,業界或需尋找較為安全的雙酚A和雙酚S替代品。決策者亦應就使用雙酚S訂定相應的安全標準和規例。」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