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瘤知多D》

《神經內分泌瘤知多D》

 

癌症資訊網Alan Ng 誠邀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以深入淺出剖釋NET症狀

 

持續腹瀉、肚痛、氣喘或發紅發熱出現,你有機會患上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嗎﹖

無需存疑,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和癌症資訊網於2018年9月13日,誠邀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以深入淺出剖釋NET症狀,並介紹診斷及最新治療方法,以解疑惑,並多謝Otsuka全力贊助。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甚麽﹖
「神經內分泌系統」,遍佈全身,其細胞含神經元以傳遞訊號,刺激分泌訊號(如荷爾蒙或其他細胞訊息份子)到血液。若神經內分泌細胞出現不正常增生,便稱為「NET瘤」,包含良性或惡性腫瘤,具轉移性,大部份NET分佈在腸胃、肺部及胰臟等位置,並可能出現荷爾蒙水平過高。

依據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法,將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病理,
分為三級:(1)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一級 (生長慢);(2)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二級 (中度惡性)和神經內分泌癌腫瘤第三級(生長快,屬於惡性)。

NET病徵與誤診
NET的成因不明,其初期病徵亦不明顯,導致延誤治療時間約5-7年,故確診時已屬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它源發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有機會存在於體內任何器官內,例如腸道嗜鉻性細胞會存活在腸胃道、泌尿生殖道或支氣管上皮等,由於腫瘤會產生縮胺酸/荷爾蒙而影響器官功能。

NET的病徵一般是出汗、發紅發熱、腹瀉、間歇性肚痛、血糖過低、困惑、氣管收縮、消化不良、腸胃出血或心臟病,由於與常見病如更年期、腸胃病、腸易激綜合症(腸敏感)、酗酒、胃潰瘍、神經官能症、甲狀腺毒症、食物過敏等症狀相似,因而導致誤診。

確診NET的檢測
一般檢查NET包括電腦掃描、體抑素受體閃爍攝影、 G68 DOTATOC和 18FDG dual tracer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

醫生也會使用生物指標 「血清嗜鉻粒蛋白A(CGA) 」監測治療進度及疾病的惡化,由於超過一半NET病人的嗜鉻粒蛋白A 水平會比常人高出多倍,可於血清及血漿容易檢驗出,故常用於監測病人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其優點是準確度相比 5-HIAA 高,它的入侵性相比 PET Scan / MRI 低,加上CgA 監測需時短,費用較低,也頗受醫生歡迎使用。

治療NET方案預設考慮
NET屬罕有兼複雜性高的癌症治療,需要配合多個專科醫生如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臨床病理科醫生們共同考量和合作制定治療方案。一般狀況下,他們根據腫瘤大小及生長位置,腫瘤細胞外表及期數,徴狀及已轉移/擴散,病人的生活質素和整體健康狀況,以決定最佳的治療計劃。

NET治療目標為延遲惡化、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控制症狀等,尤以手術最常用於治療NET的方法,也會使用藥物治療如體抑素類似物( somatostatin analogue) — 奧曲肽(octreotide LAR Lanreotide) 和標靶治療(依維莫司 Everolimus 或 舒尼替尼 Sunitinib)。

常見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類別及病徵: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
外科手術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針對早期腫瘤而為,包括︰功能性的受荷爾蒙分泌失控影響,以及非功能性的有機會惡化成癌症。至於不可切除的/已轉移的腫瘤,則以減輕荷爾蒙分泌失控的影響,控制病徵,減輕遠端轉移的痛苦,以及綜合治療方案增加存活率。

 

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

癌症發病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 防癌會促加快實施大腸癌篩查

癌症發病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 防癌會促加快實施大腸癌篩查

 

香港防癌會今召開「香港抗癌新路向研討會」,他們呼籲政府加快實施全港性的大腸癌篩查計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防癌會今召開「香港抗癌新路向研討會」,副主席李詠梅指香港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有上升趨勢,其中大腸癌是所有癌症疾病的頭號殺手。她呼籲政府加快實施全港性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和縮短從診斷到第一次治癒的輪候時間到不超過30天。

李詠梅指,據統計數字顯示,癌症仍然是香港的致命殺手,佔所有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曾於2005年前一度下降,但近年再有上升趨勢。2015年,本港有30,318宗新的癌症個案,但隨着人口老化,預計到2030年將達42,190個新個案。而在所有癌症疾病中,大腸癌、子宮頸癌和肝癌在香港是頭三大殺手,其患者存活率亦遠低於其他較發展國家,包括日本和南韓。

李詠梅認為香港現時在癌症上仍未有具體的診斷和治療目標,也沒有就現今衞生系統作相應分析,亦欠缺有效監測指標。她在來年度施政報告建議書中,建議政府加快實施全港性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所有9至13歲女童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預防疫苗,並資助容易患上肝癌、鼻咽癌和乳癌的高危人士進行定期檢查。她亦建議政府按照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將煙草稅增加至75%,並為目前免稅的酒類產品引入酒稅,以助市民預防癌症。

根據2016年數據顯示,香港腸癌、乳癌和鼻咽癌患者輪候公立醫院分別平均需時80天、66天和54天。李詠梅認為政府應減少從診斷到第一次治癒的輪候時間到不超過30天。香港防癌會主席梁智鴻認為,加強預防和及早發現癌症可減低嚴重癌症患者的輪候時間,公、私營醫院和藥廠亦應加強合作,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梁智鴻亦認為政府應更主動帶頭對抗癌症,制定具體政策和目標,並指抗癌長遠能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早期控制癌症會用多了錢,但最終癌症患者減少,其實是節省了金錢。」他亦鼓勵市民不需過份悲觀看待癌症:「患上癌症不等於世界末日,有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發早診斷亦有助徹底根治癌症。」

是次研討會獲世界最大的抗癌組織「國際抗癌聯盟」(UICC)支持,新任會長丹娜王紀和國際抗癌聯盟執行長加利。亞當斯博士亦有出席會議,就全球性抗癌利動和發展交流心得。現時由癌症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達六成以上,他們重申聯合國和世界衞生組織所議決的抗癌指標,即是在2025年前,把由非傳染性疾病引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25%。

 

文章來自: 蘋果日報

抗癌俱樂部倡情緒管理提高康復率

抗癌俱樂部倡情緒管理提高康復率

 

【Now新聞台】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字,去年全國惡性腫瘤新增的病例是380萬宗。雖然醫學愈來愈昌明,但有「抗癌勇士」認為樂觀面對疾病才是最佳良藥,並自發組成抗癌組織向病友宣揚正面訊息。

在這裏跳舞的都是癌症康復者,當中張梅青抗癌六年,要切除右乳及子宮,曾經情緒崩潰,結果認識互助組織「杏林苑」的病友,在這裏找到心靈出路。

他們更組成藝術團,四出參加比賽,並分享自身經歷,以生命影響生命。

杏林苑抗癌俱樂部成立廿多年,號稱內地最大民間抗癌組織,不時舉辦活動,包括登山和馬拉松等,讓病友走出病房,鍛練身體和吸收正能量,亦在網上分享抗癌訊息。負責人相信藥物治療與情緒管理要雙管齊下。

內地看病難,抗癌藥又貴,尤其進口藥物。他們都希望政府減免或給予進口藥稅務優惠,讓病人得到更好治療。

 

文章來自: NOW新聞

馬浚偉鼓勵抗癌歌手李明蔚追夢

馬浚偉鼓勵抗癌歌手李明蔚追夢

 

馬浚偉(右二)邀請抗癌歌手李明蔚(右一)任導師,教殘障人士製作乾花。

【明報專訊】馬浚偉(馬仔)監製與主持的電視節目《同理‧繼續走》,在拍攝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殘障人士。日前他跟需要坐輪椅及聽障的朋友參與一個項目,邀請抗癌歌手李明蔚任導師,一同製作環保心意卡。李明蔚於2010年出道,2012年發現患上癌症,經歷38次電療及4次化療。兩年後,癌細胞擴散至肺部,她接受治療卻沒有放棄唱歌。多次手術令她說話困難,口齒不清,又因臉癱引致合不上眼,要做手術將眼縫細。

馬仔說看着李明蔚受苦感心痛難受,安慰是她保持樂觀,積極面對惡疾。李明蔚則感謝馬仔一直鼓勵及幫助,讓她有機會發揮,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

 

自強不息 助己助人

他介紹這個心意卡團隊,各人的身體也有殘障或健康問題,雖然比普通人付出更多,但他們沒氣餒,過程令人感動。馬仔笑言自己四肢健全,但不比一班殘障朋友出色,他們更有耐力與專注,故製成品很美麗。馬仔說:「我覺得人就是這樣,無論身體有任何殘缺都不緊要,可以自己拯救自己,自強不息幫助自己之餘,亦要懂得幫助身邊朋友。」

 

文章來自:明報

中年港男淋巴癌兩度復發 醫生籲定期檢查淋巴有否腫脹

中年港男淋巴癌兩度復發 醫生籲定期檢查淋巴有否腫脹
00:00 2018/10/02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圖左)及溫先生(圖右)皆建議,市民應進行定期檢查,觀察是否有淋巴腫脹,以防患上淋巴癌。(陳智良攝)

淋巴癌是本港10大常見癌症之一。有中年港男患上罕見皮膚性淋巴癌後,3年內兩度復發,要接受化療及骨髓移植。醫生指淋巴癌種類逾百,但目前成因未明,難以防患未然,籲市民定期檢查淋巴有否出現腫脹。
60歲的溫先生在2012年8月發現臀部有一粒2至3厘米的瘡,求醫後醫生發現是粒硬塊,抽取組織化驗並證實溫先生患上皮膚性淋巴癌,要接受化療及放射鞏固治療。可惜好景不常,溫先生先後在2014及2015年兩度復發淋巴癌,需進行化療及骨髓移植手術。他現時身體已無大恙,去年更成功完成渡海泳。

溫憶述:
化療過程辛苦,不但令小便及眼白變黃,更一度影響肝臟功能,令身體情況轉差、易累,需休息一星期才逐漸復原。

60歲的溫先生在2012年確診皮膚性淋巴癌,癌症更先後在2014及2015年復發。(陳智良攝)

香港血癌基金副會長、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表示,淋巴癌種類逾百,三分之二病例原發於淋巴結,餘下病例可於身體其他器官病發,例如胃腸、皮膚、鼻咽、肺、骨髓等。

他說:
胃部有腫瘤未必是患上胃癌,有可能是淋巴癌。

 

他指,本港每年約有1,000宗淋巴癌新症,淋巴癌存活率高,最高可達8、9成,主要以藥物治療,因淋巴癌的死亡人數不足4成,但溫先生所患的皮膚性淋巴癌則較罕見,亦較易復發,一年新症不多於20至30宗。

梁稱,淋巴癌成因與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未必有直接關係,難以防患未然,提醒市民應進行定期檢查,觀察是否有淋巴腫脹,以防患上淋巴癌。

 

文章來自: TOPICK

【諾貝爾獎】研「免疫療法」抗癌 美日2科學家獲醫學獎感榮幸

【諾貝爾獎】研「免疫療法」抗癌 美日2科學家獲醫學獎感榮幸

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右)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得殊榮。AP

2018年諾貝爾獎將於今日公布結果,並宣布生理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 (Tasuku Honjo) 獲得殊榮,以表揚他們在治療癌症上的貢獻。兩人對獲獎均表示深感榮幸。

James P. Allison與本庶佑分別發現T細胞表面的2種受體CTLA-4及PD-1,兩者會限制免疫系統運作,卸除後可活化T細胞。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可修改人體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敵我識別」能力,讓免疫細胞能夠重新偵測並消滅癌細胞。有關研究被外界稱為「免疫療法」。

美國德薩斯州大學 (University of Texas) 安德森癌症中心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教授艾利森發表聲明,表示:「能夠獲得這個具有聲望的獎項認可,我深感榮幸。」他還說:「科學家持續研究的動力,就是要拓展知識的邊界。我原本沒打算研究癌症,但瞭解T細胞生物學後,發現這些了不起的細胞在我們體內運作,保護著我們。」

76歲的日本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成為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他也是日本第5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今日在京都大學召開記者會表示,對於獲獎感到榮幸和很開心,特別是聽到有重病患者因為他的研究而痊癒。本庶佑表示,他希望能繼續研究,拯救更多癌症病人。他也感謝長期以來支持他研究的同事、學生和家人。

艾利森和本庶佑也都是唐獎2014年首屆生技醫藥獎得主,他們12月10日將在斯德哥爾摩接受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King Carl XVI Gustaf) 頒獎。

此外,公眾亦關注今年諾貝爾獎「6缺1」的情況,由於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 (Swedish Academy) 捲入性醜聞,文學獎將延至2019年頒發。

 

文章來自: 頭條日報

港版《我不是藥神》網購仿製藥「玩命」 原廠價高逾九成病人難抵重擔

港版《我不是藥神》網購仿製藥「玩命」 原廠價高逾九成病人難抵重擔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劇中在印度買仿製藥的情節,正在香港上演!有本港癌症病人透露,曾經病友轉介,網購印度平價仿製藥,價錢比本港原廠藥物便宜九成多。《星島日報》記者早前通過社交媒體及購物網站,聯絡十名自稱代理標靶藥「正貨」及「仿製藥」的藥商,他們聲稱空運標靶藥經驗豐富,又出示單據證明,並不諱言「郵寄藥物到香港比寄往內地更容易過關」。病人組織慨歎,有不受資助網保障的病人難抵每月數萬元的藥費,唯有「博一博」試服印度仿製藥。惟醫生及藥劑師警告,網購藥物來歷不明,隨了可能觸犯法例,更有機會遇上假貨,病人自行服藥亦難以控制藥量,甚至出現嚴重副作用,猶如玩命。

《我不是藥神》揭示內地「有藥無錢醫」的悲歌,劇中遠較原廠藥便宜的仿製藥,又名學名藥(Generic Drugs),即其他藥廠待原廠藥專利期過去後,循合法途徑製造的複製藥物。據統計,印度屬全球仿製藥市場的「一哥」,去年的藥品出口規模超過一千億元(港元,下同)。

 

印度郵寄到港易過關

事實上,無論香港還是內地,都有癌症病人因難以負擔原廠藥價格,不惜千里向印度求助,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陳小姐(化名)是其中之一。由於其病患需長期服用標靶藥「伊馬替尼」,每月藥費逾萬元,造成沉重負擔,她憶述多年前,一名病友在分享中提及,正服用由印度網購的仿製藥,成效相近,惟藥費低至每月少於一千元,「該病友是在新加坡看病時,當地醫生教他在印度買。」她與多名病友於是一同網購藥物,但她在服藥一星期後,皮膚出現敏感反應,需要即時停藥,惟她仍相信仿製藥具有療效,「我是少數不幸有敏感反應的人,其他病友無同類問題。」

要在網上購買仿製藥,過程非常簡單。記者早前分別在facebook及搜尋引擎輸入「IRESSA」及「TAGRISSO」兩種標靶藥名,即成功聯絡近十名聲稱來自印度及孟加拉的「藥商」。一盒三十粒八十毫克的TAGRISSO,在港售價超過五萬元,仿製藥價僅二千三百多元;一盒三十粒二百五十毫克的IRESSA在港價值約九千元,仿製藥價僅三百多元,有藥商聲稱可出售印度製的IRESSA原廠藥,價錢僅一千五百多元。

其中一名印度藥商,更聲稱成功郵寄過千份抗癌藥郵包至內地及香港,並展示郵寄單據,列明收信人來自香港,著記者不必擔心:「郵寄藥物到香港比寄往內地更容易過關。」

 

包裝粗劣料非原廠藥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IRESSA及TAGRISSO屬香港第一部毒藥及處方藥物,須由香港註冊醫生向病人直接供應藥物或憑醫生發出的處方,在註冊藥劑師監督下在註冊藥房購買。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看過「印度製IRESSA原廠藥」的包裝後,直言包裝粗劣,相信並非原廠藥,他提醒市民在沒有藥劑師監售下買抗癌藥,隨時購入假貨。

癌症病人不惜冒買錯藥、食假藥的風險,也要網購仿製藥的情況,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亦有聽聞。他坦言,除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這種需要長期服食標靶藥的個案,亦有一些患者因先後試用多種標靶藥,導致傾家蕩產,「標靶藥藥效因人而異,有些人食完可以完全無效,但不試就不知有沒有用,結果有些病人試了三四種標靶藥後,已花費過百萬元藥費,耗盡積蓄。」

 

藥物來歷不明存風險

本港雖有關愛基金等計畫資助癌症病人購入自費藥物,但吳偉麟坦言,資助計畫僅協助低收入家庭,政府的安全網內,仍有不少漏網之魚。雖然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具有一定風險,但他明白生命面臨倒數的病人,為何會出此下策,他早前成立眾籌平台,協助病人購買自費藥物,其中的原因,亦是希望病人可遠離來歷不明的仿製藥。

 

按病註冊「一藥兩價」

此外,藥物專利權的計算方式,更會出現「一藥兩價」的現象。陳小姐指出,「伊馬替尼」除了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外,對胃腸道基質腫瘤亦有療效,惟藥廠將同一種藥物分開註冊,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近年可服用已引入本港的仿製藥,但胃道基質腫瘤患者則仍要正價購買原廠藥。她相信,隨著抗癌藥物專利權陸續到期,「一藥兩價」的情況將愈見普遍,意味未來將有更多癌症病人關注如何以不同途徑,購入仿製藥。

不過,結直腸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提醒,在專業守則下,醫生不會協助服用來歷不明藥物的病人完成療程,換言之,病人需要自行決定藥量,影響療效,即使藥物成分與原廠藥完全相同,病人在服用後亦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病人難以自行判斷情況,「食水貨朱古力最多是肚痛,食水貨標靶藥,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網購藥物須負刑責 含違禁藥即拉

有律師指,網購藥物的買家隨時要負上刑責,自用不代表無違規。

藥劑製品進出口受《進出口條例》規管,必須獲有關當局簽發有效牌照或許可證。《藥劑業及毒藥條例》亦規定,藥劑製品須經註冊方可在香港銷售。大律師陸偉雄指,網購藥物若未註冊,或包含第一部毒藥或處方藥物,甚至危險藥物的成分即屬違規,就算購藥自用亦可能要負上刑責,「自用頂多是求情理由,買家收件時被查獲違禁藥物已即時『拉得』!」

就網購仿製藥的情況,衛生署表示,由一四年至今年七月,共處理約二百宗因銷售或管有未經註冊藥劑製品而被定罪的個案,當中約三十宗涉及互聯網賣家。非法售賣或管有未經註冊藥劑製品、第一部毒藥或處方藥物即屬違法,最高可被判處罰款十萬元及監禁兩年。海關則於一三年至今年八月,就二十八宗有關藥劑產品及藥物無有效許可證進口本港的案件作出檢控。

港成抗癌藥中轉站螞蟻搬家運內地

有商人眼見香港巡查粗疏,視香港為抗癌藥中轉站,以螞蟻搬家形式運往內地。

 

本地藥房網上招內地客

翻查內地網站,多年前已流傳一份名單,列出十多家售賣印度製IRESSA的藥房資料,遍布港九新界。另有本地藥房更在百度網上,標榜專售各國進口藥,包括印度製的抗肝癌藥多吉美、抗前列腺癌藥阿比特龍等,一六年至今積極回答內地網民提問,主動招攬客人。記者佯裝顧客,向名單上的藥房查詢,多度遭拒,其中一家藥房職員透露,行內對生客存戒心,只向熟客出售仿製藥,「你要買就找相熟藥房,不需醫生紙,幾千蚊有交易。」

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表示,購買印度仿製藥的顧客以內地人佔大多數,比例高達九成,「一般正規藥房都不會賣,但知道有個別藥房會違例出售印度貨。」該會副理事長張德榮亦留意到,近年愈來愈多內地人查詢印度仿製藥,以抗癌藥佔大多數,「以前沒有人會問,但這一兩年間,每月平均有三至四名內地人會問。」

註冊藥劑師蘇曜華坦言,內地引入新藥的機制繁複,不少醫生會建議病人到香港買藥。他曾聽聞有內地人會找香港人代購仿製藥,大部分均是個體戶,鮮有人大規模購入。

 

引入仿製藥進度慢病人被逼捱貴藥

病人組織指出,不少藥物專利權即將屆滿,惟衛生署引入仿製藥進度慢,令病人仍要捱貴藥。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出,將有更多藥物專利權於未來一兩年「過期」,意味更多仿製藥陸續面世,惟衛生署引入新藥物時,審批過程需花兩至三年,不少醫生因欠缺新藥替代,只能處方慣用抗癌藥物,令病人須繼續捱貴藥。

 

衛署:申請註冊屬藥廠商業考慮

癌症策略關注組召集人麥嘉欣亦認同,癌症病人的生命正在倒數,卻要花長時間等候藥物註冊及納入專業藥物名冊,形容情況可悲,建議政府讓新抗癌藥「排快隊」,優先獲得註冊。

就引入仿製藥進度慢的批評,衛生署則將責任交予藥廠,並指出藥廠是否為藥物申請註冊或於註冊後是否供應本港,純屬有關藥廠的商業考慮,在一般情況下,署方會在藥物註冊申請人交妥所需資料後五個月內完成藥物註冊的審批。

 

文章來自: 頭條日報

免疫細胞治療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免疫細胞療法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無藥可用的癌症患者未來可望用細胞治療,不用再跨海求援。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今天說,胰臟癌、肝癌、膀胱癌等癌友未來都有機會可用,但並非人人都有效。

過去在台灣要做細胞治療,得先依醫療法規定進行人體試驗;但近年細胞治療技術發展迅速,鄰近國家如日、韓等國,都積極投入。國內也有癌症患者遠赴日本、烏克蘭等地進行免疫細胞治療。

不過,衛生福利部日前已對6項細胞治療技術解禁,其中最受矚目為將免疫細胞用於癌症治療,不只癌末病人可用,第一期至第三期的癌患只要標準治療無效都可用。

看準細胞治療發展潛力,國內有生技公司下午和日本上市公司簽約,將引進2項重要免疫細胞製劑專利技術。

政策解禁,看似為癌患畫了一張大餅,但能用來治療哪些癌症、治療費用多寡,還有待醫療院所提出實施計畫後才有明確方向。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表示,免疫細胞療法包含NK/CIK等殺手T細胞、樹突細胞疫苗及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等,被視為未來治療癌症的趨勢。但民眾也必須清楚,並非每個人使用細胞治療都有效果。

日本在細胞治療發展迅速、臨床應用也多,賴基銘說,目前日本用樹突細胞疫苗治療胰臟癌病人有看到成果,有4%使用者腫瘤完全消失、8%腫瘤有消退,約30%患者腫瘤穩定沒成長,但有一半的患者則是沒效。

賴基銘說,晚期胰臟癌是讓醫師束手無策的對手,細胞治療仍是一個希望。台灣在細胞治療解禁後,有許多醫院躍躍欲試,將陸續提出申請。不只是胰臟癌,如肝癌、膀胱癌等患者,也都可能會有治療計畫可參與。

癌症免疫療法也被視為晚期癌症病人的希望。科學家發現,腫瘤細胞會煞住人體的免疫T細胞,讓T細胞辨識不出敵人,無法殺敵,腫瘤就會愈長愈大。若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控制腫瘤細胞和T細胞「結盟」,T細胞能再度活躍。但此舉也不是每種腫瘤或癌患都有效。

賴基銘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平均有效性為15%至25%,全球的專家都致力突破治療門檻,其中合併化療、放療或合併大量免疫細胞輸注,可能是方向之一。

賴基銘表示,NK細胞等免疫細胞療法就像提供調教好的細胞武裝部隊,以人海戰術攻擊癌細胞;若再結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於被解凍的T細胞又獲得大量奧援,可能強化免疫治療效果。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山下直秀則在記者會指出,抗原是癌細胞的標記,可引導樹突細胞對特定腫瘤產生反應,目前最被寄以厚望的癌抗原是腫瘤新生抗原。若能精準發展出個人化的抗原組合,結合樹突細胞療法,或能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較大的功用。

 

文章來自: 聯合新聞網

 

醫療科技一日千里,癌症得以及早診斷,治療成效及病人存活率大大提升。 以肺癌為例,由於病徵不明顯,確診時多為晚期,突破傳統抗癌機制的免疫治療——重啟人體免疫系統,辨別出癌細胞並進行攻擊,正正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化療以外的選擇。 「抗疫.免疫」直播請嚟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為大家詳細講解免疫治療,讓大家掌握治療的發展趨勢。

 

兩招吞嚥運動 減鼻咽癌電療副作用

兩招吞嚥運動 減鼻咽癌電療副作用

 

鼻咽癌屬壯年男士的「頭號殺手」。

 

屬壯年男士「頭號殺手」的鼻咽癌治愈率雖高,但電療後遺症與受承受痛苦可能比癌細胞更恐怖,吞嚥困難是最難忍受後遺症之首。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即使新式電療技術已大大減低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但個別副作用一旦形成就難以逆轉,病人要長年受折磨,因此建議鼻咽癌患者要及早及多做口部吞嚥運動,預防或延遲副作用來襲。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表示,每年平均有八百多宗鼻咽癌新症,是二十歲至四十四歲男士最常見癌症,男女患病比例為二比一。鼻咽癌目前成因不明,但不少患者都有家族病史,部分早期症狀與一般傷風感冒類似,會出現鼻水倒流、單邊耳鳴、中耳炎、聽力下降或流鼻血,只是症狀會持續較長時間,部分人到頸部出現淋巴腫大,或已屬第三至第四期病徵。

鼻咽癌的治愈率高,第一期治愈率達九成,即使到第三期也有七成個案可達根治性治療。早期鼻咽癌可單用電療診治,期數較高則要電療加化療。也因為治愈率高,社會上有不少康復者正承受著電療帶來的長期副作用之苦,約四至八成病人會出現口乾,由於唾液分泌減少,部分人易有牙齒問題,如蛀牙,出現頸動脈栓塞風險也有兩成。

吳說,近年的強度調控電療技術已減低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傷害,口乾、聽力下降或頸肌肉繃緊等情況大有改善,惟吞嚥困難仍是影響較深遠副作用。她曾有病人在電療後受吞嚥困難纏擾十數年,每次進食都要將食物切得十分細小,且只能吃較軟身食物,每餐動輒花一小時。

因此,她建議病人電療後需及早作吞嚥運動,預防或減輕吞嚥困難症狀。第一招是「牙齒咬住舌頭吞口水」,第二招是「拳頭頂下巴」,此兩組簡單動作均可訓練吞嚥肌肉,平時也需多「擘大口」。由於鼻咽癌康復者較常人易有牙齒問題,因此應每半年作牙齒檢查,每次飯後亦應刷牙。至於不少病人治療後易因進食困難而體重下降則需注意營養的補充,多吃高蛋白質食物。

 

吳雲英表示及早作吞嚥運動可紓緩吞嚥困難問題。(鍾君容攝) 兩組動作,訓練吞嚥肌肉 鼻咽癌康復者每次飯後

 

文章來自:東方日報

免疫細胞治療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免疫細胞療法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無藥可用的癌症患者未來可望用細胞治療,不用再跨海求援。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今天說,胰臟癌、肝癌、膀胱癌等癌友未來都有機會可用,但並非人人都有效。

過去在台灣要做細胞治療,得先依醫療法規定進行人體試驗;但近年細胞治療技術發展迅速,鄰近國家如日、韓等國,都積極投入。國內也有癌症患者遠赴日本、烏克蘭等地進行免疫細胞治療。

不過,衛生福利部日前已對6項細胞治療技術解禁,其中最受矚目為將免疫細胞用於癌症治療,不只癌末病人可用,第一期至第三期的癌患只要標準治療無效都可用。

看準細胞治療發展潛力,國內有生技公司下午和日本上市公司簽約,將引進2項重要免疫細胞製劑專利技術。

政策解禁,看似為癌患畫了一張大餅,但能用來治療哪些癌症、治療費用多寡,還有待醫療院所提出實施計畫後才有明確方向。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表示,免疫細胞療法包含NK/CIK等殺手T細胞、樹突細胞疫苗及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等,被視為未來治療癌症的趨勢。但民眾也必須清楚,並非每個人使用細胞治療都有效果。

日本在細胞治療發展迅速、臨床應用也多,賴基銘說,目前日本用樹突細胞疫苗治療胰臟癌病人有看到成果,有4%使用者腫瘤完全消失、8%腫瘤有消退,約30%患者腫瘤穩定沒成長,但有一半的患者則是沒效。

賴基銘說,晚期胰臟癌是讓醫師束手無策的對手,細胞治療仍是一個希望。台灣在細胞治療解禁後,有許多醫院躍躍欲試,將陸續提出申請。不只是胰臟癌,如肝癌、膀胱癌等患者,也都可能會有治療計畫可參與。

癌症免疫療法也被視為晚期癌症病人的希望。科學家發現,腫瘤細胞會煞住人體的免疫T細胞,讓T細胞辨識不出敵人,無法殺敵,腫瘤就會愈長愈大。若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控制腫瘤細胞和T細胞「結盟」,T細胞能再度活躍。但此舉也不是每種腫瘤或癌患都有效。

賴基銘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平均有效性為15%至25%,全球的專家都致力突破治療門檻,其中合併化療、放療或合併大量免疫細胞輸注,可能是方向之一。

賴基銘表示,NK細胞等免疫細胞療法就像提供調教好的細胞武裝部隊,以人海戰術攻擊癌細胞;若再結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於被解凍的T細胞又獲得大量奧援,可能強化免疫治療效果。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山下直秀則在記者會指出,抗原是癌細胞的標記,可引導樹突細胞對特定腫瘤產生反應,目前最被寄以厚望的癌抗原是腫瘤新生抗原。若能精準發展出個人化的抗原組合,結合樹突細胞療法,或能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較大的功用。

 

文章來自: 中央社

 

什麽是免疫細胞治療?

細胞免疫治療比較先進的抗腫瘤治療方法,可以配合傳統的手術、放療、副作用、化療的治療。細胞免疫治療療法是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使其數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殺傷功能增強,然後再回輸到人體來殺滅血液及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突變的細胞,打破免疫耐受,啟用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包括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療法、樹突狀細胞療法、DC+CIK細胞療法、自然殺傷細胞療法、DC-T細胞療法等。

 

癌症最前線 -免疫治療有助治療晚期肺癌 / 羅振基醫生

 

為什麼我們不建議病人現階段採用免疫細胞治療 – 黄麗珊醫生

 

CD20的肽抗原表位与利妥昔单抗的抗原结合段(Fab)相结合

 

 

細胞免疫療法分類:

樹突狀細胞療法

 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获取肿瘤抗原的特征信息后呈递给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在被激活后会攻击癌细胞、引发抗肿瘤免疫应答。DC细胞是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APC),在癌症治疗中用于识别肿瘤抗原。Sipuleucel-T是首个经批准的基于DC细胞的癌症疗法。

CAR-T細胞療法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免疫療法通過改造T細胞以使其能更有效地識別並殺傷癌細胞。從患者體內採集T細胞後,在其中加上能夠識別癌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CAR),再將融合後的CAR-T細胞輸回患者體內以攻擊腫瘤。

批准药物

2010年,Sipuleucel-T(商品名Provenge,普列威)被批準用於治療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的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該療法首先採用白細胞分離術將患者血液中的APC分離出來,再同由GM-CSF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製成的融合蛋白PA2024共同培養后輸回患者體內。如此重複三次為一個完整療程。

201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CAR-T療法Tisagenlecleucel(商品名Kymriah)。[9]該療法能夠殺死體內的CD19陽性細胞(B細胞),不過除了癌細胞外,也會殺死正常的抗體產生細胞。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癌症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