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乳房卻學懂快樂過活 港媽戰勝乳癌:有病不一定要收埋自己

失去乳房卻學懂快樂過活 港媽戰勝乳癌:有病不一定要收埋自己
17:31 2018/10/11

乳癌康復者花花深信,抗癌需要勇氣去面對療程帶來的苦楚及副作用。

 

性格再堅強,在癌魔面前也不禁軟弱過、哭過。乳癌康復者花花,自問屬硬淨之人,抗癌期間帶着丈夫和兒子的愛和支持,走過化療陰霾。花花現時以一雙巧手教授同路人做手工藝,每件作品除了蘊藏心血,還包含抗癌的勇敢力量。

花花(Flora)在2008年確診患乳癌,屬第一期,需要切除乳房,她形容當時的心情「喊到死」,聽完醫生解釋化驗報告後回家哭了一整天。花花自言13歲開始工作,性格一直堅強硬淨,但抗癌化療的歲月,令她害怕落淚,

做化療會感到冷冰冰的藥水沿血管流,自己就如一隻『小強』(蟑螂)被噴了藥水,整個人很攰無力,覺得自己可憐。

 

面臨切除乳房亦為花花帶來一個難以跨越的關口,丈夫一句「不介意」,加上兒子的鼓勵及支持,助花花衝破心理障礙,

丈夫對我說不介意,是適合的療程就去做吧;我平時少與兒子聊天,患病後兒子多了留意我,例如看看我在房裏做什麼,交流較從前多了。洗澡時看到(失去乳房)會不開心,但不接受也要接受,而且比起器官內臟,切除乳房已算好了。

 

幸好花花發現患癌的時間尚早,她經歷約半年療程後,已能逐漸回復正常生活,更發揮她的手作天份,在「癌症資訊網」教授手工藝班,以正能量感染癌症同路人。

花花稱,這些同路人在治療期間有很多事可以做,一起做手作,既可以在過程中聊天,互相支持,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小袋子、布公仔,更帶來無比的喜悅及滿足感。

上手作班認識新朋友、朋輩間可互相支持。例如做化療時手指甲變黑,我會告訴他很小事而已,做完化療就會慢慢康復,希望以自身經驗幫他們注入強心針!

 

製作手作期間,同路人彼此間會互相支持。(湯炳強攝)

 

花花最喜歡的一件作品,要算是心口刺上「勇」字的一個毛公仔,她認為從確診到治療癌症,人人心口也要有「勇」字,打化療針、光頭見人需要有勇氣,

患癌就好像突然一個浪撲過來,不易招架,當時心想着為家人努力抗病,仍想照顧丈夫及兒子,自信會康復。其實有病不一定要收埋自己,仍可以有開心的生活,人快樂才會有快樂荷爾蒙抗病!

 

花花縫製的「勇」字毛公仔,她認為抗癌要有勇氣的力量。(湯炳強攝)

 

文章來自: TOPICK

莫樹錦膺歐腫瘤學會終身成就獎

莫樹錦膺歐腫瘤學會終身成就獎

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圖)昨在德國慕尼黑接受歐洲腫 . . . . . . (鄭寶華攝)

 

【明報專訊】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獲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頒發終身成就獎,彰表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分子醫學應用於肺癌研究,改變了晚期肺癌治療。他是首名華人獲得這項榮譽。

 

華人首奪 表揚晚期肺癌療法貢獻

正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的ESMO是全球最大癌症醫學會之一,其成員Evandro de Azambuja表示﹕「莫樹錦是腫瘤學的傳奇,他-是第一位把個人精準醫學應用於晚期肺癌,他的研究改變了肺癌治療規範,確認了現時治療的方法。」以往晚期肺癌病人只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僅數個月。莫於2008年發表研究,確認有基因變異者才適合用標靶治療。現晚期肺癌病人若驗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或酪胺酸激酶(ALK)基因變異,會使用標靶藥物,平均存活期分別為3年及4年。

莫樹錦發表得獎演說時稱,過去10年專注肺癌研究的最大體會「我有責任為病人創造希望」。他說作為研究員,設計臨牀研究時須平衡病人、研究員和藥廠三方利益,同時與志同道合伙伴,包括不同地方研究員、醫生、護士、藥廠合作。

另外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前院長李國棟今天在首爾世界家庭醫學會議上,展開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主席任期。

 

(明報記者鄭寶華慕尼黑報道)

文章來自: 明報

癌症治療期望與現實

癌症治療期望與現實

文章來源:信報
19/10/2018
1

癌症是香港人的頭號殺手。單在2017年,死於惡性腫瘤就有1.4萬人,佔總死亡人口的31%。對於癌症的治療,在香港主流是採用西醫治療,例如手術切除、放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

有調查顯示,患癌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期間,近六成人同時向中醫求診。其實中醫治療癌症已有悠久的歷史,近代因內地各省或巿級中醫院的建立,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進行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不但累積了大量的臨床經驗,而且療效得到廣泛的認同,使得中醫藥在癌症治療上能擔當互補角色,近來亦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明確的肯定。

在華人文化中,中醫的作用是調理,有不少病人希望藉着喝中藥或針灸可抵消或減低治療對身體的各種副作用。實際上中醫藥除了能減輕病人在化療期間出現的副作用外,更是許多末期病人的另一個選擇。

西醫以現代科技例如癌指標,PET-CT、MRI或各種病理組織檢查等為癌症病人確診,而中醫是利用望、聞、問、切的方法了解病人身體狀況,配合病人症狀的不適作為診斷依據。

古代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可分為五方面,包括病灶、症狀、病因、預後及鑑別。當中的病灶,古代中醫理解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毒根深藏,穿孔深里」,意指癌像岩石狀,有毒根深藏於體內。古代中醫認為腫瘤的病因是「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意指某種腫瘤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毒蓄體內,氣血不行有關。

中醫藥五大作用

因內地的醫療體制跟香港不同,加上國內中醫院豐富的臨床經驗,早已建立癌症治療的臨床指南。任何癌症若早期診斷,金標準是盡快以手術切除。

另外,中醫藥(包括針灸)在癌症治療上有五大作用:

  1. 預防和治療癌前病變
  2. 加速腫瘤手術後康復,減少併發症
  3. 放、化療期間減少毒性,提高完成率
  4. 術後、放、化療後穩定病情,提高長期效果,減少復發轉移
  5. 針對晚期癌症病患,不能手術及放、化療時,中醫藥能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並延長生存期。

不論是癌變前期或是晚期不適合進行放、化療的腫瘤,中醫藥都能參與其中,為病人提供協助。

勿盲目相信神醫

扶正袪邪是中醫治療腫瘤的大原則。現代中醫會根據病人正在進行的西醫治療作出調整,以配合西醫的治療並減少病人的不適。對於術後易出現轉移的高危病患,中醫能減少發生轉移的機會;對於治療後病情穩定的患者,中醫能協助維持現狀;化療期間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如渾身乏力、食慾不振、腹脹、嘔吐、血象下降等症狀,中醫藥能本着扶正培本的原則減輕以上症狀及長期使用強效西藥可能對身體造成的損害。

最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晚期且不適合進行手術及放、化療者,中醫或可穩定病情、減輕身體症狀不適、延長生命及提高生存質量。某程度上而言,中醫成為晚期患者的最後希望。臨床治療的數據上亦明確顯示中醫藥能夠延長生存期及大大改善生存質量。

此外,很多人患癌後病急亂投醫,盲目相信所謂的偏方秘方,在此需要明確指出,坊間流傳的補品、秘方及無名神醫不單毫無根據,且對病人構成重大生命危險。病人不斷在巿面上尋求所謂神醫的治療,會使病情惡化或出現併發症,造成惡性循環,最後受傷害的只是病人。註冊中醫師會為病人提供全面的調理及治療方案,若使用得宜,配合西醫的治療後只會是相得益彰。唯有透過加強中醫及西醫之間的溝通,以及確保多專業溝通質素,才能使癌症病人在漫長的治療之中得到最完善的照顧。

 

黃韻婷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及
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Google以深度學習協助檢測胸腺癌轉移,時間少一半、錯誤率降2倍

Google提出了一套基於LYNA(LYmph Node Assistant)的診斷方法,透過LYNA演算法,病理學家將可以更容易的檢測出,胸腺癌細胞在淋巴結上的微轉移,不只讓幻燈片檢驗時間減半,還讓錯誤率下降兩倍。但Google提到,雖然研究已經有初步的成果,但是要到實際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以顯微鏡檢查病患的腫瘤,被視為癌症診斷的黃金標準,而且對預測以及治療決策有決定性的影響,淋巴結轉移與大多數的癌症相關,同時也是廣泛被採用的TNM癌症分期重要的參考指標。對於診斷乳腺癌更是特別重要,淋巴結轉移會影響後續放射治療、化療或是手術切除額外淋巴結的治療決策,因此淋巴結轉移的識別準確度和即時性對於臨床治療有顯著的影響。

但要檢測癌細胞從原發部位轉移到附近淋巴結並非容易的事,研究顯示,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淋巴結轉移診斷結果,會在第二次病理檢查時改變,而在有限時間進行評估時,單張病理幻燈片上的小型轉移檢測精準度可能只有38%。在2016年,Google以深度學習強化了LYNA診斷準確性,但Google提到,光靠演算法並不足以改變病理學家的工作流程,或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治療。

Google在今年,於兩篇論文提出了基於LYNA的概念性驗證病理學家輔助工具,並研究其中的影響因素。Google對聖地亞哥海軍醫療中心提供的去識別病理幻燈片獨立資料集上使用獨家演算法,由於這個資料集是不同實驗室以不同程序採集的病理樣本組成,改善了常規臨床實踐上幻燈片的多樣性,LYNA被證明能強健的處理影像的易變性以及組織假影(Histological Artifacts)。

LYNA不需要進一步發展,就能對兩類資料集都有類似的效能表現。在兩個資料集中,LYNA能夠以99%精準度,區分有轉移性癌症和沒有癌症的幻燈片,而且LYNA還能精確的標出每張幻燈片中,組織可能有癌症的區域,甚至可以找出病理學家無法找到的一些微小細節。

第二篇論文則是找來病理學家進行模擬診斷,實驗在有LYNA和沒有LYNA幫助下,檢查轉移性乳腺癌淋巴結的工作。由於檢測微小轉移是非常費力的工作,而在有LYNA的協助下,病理學家在主觀上認為工作變得更加容易,並且每張幻燈片的檢驗時間從2分鐘縮短至1分鐘,檢查所花費的時間減半,而且微轉移判斷出錯率降低2倍。這代表LYNA輔助技術能減輕重複識別工作的負擔,並減少病理學家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能專注於其他更具挑戰性的臨床和診斷任務上。

 

 

透過這些研究,Google證明LYNA演算法,能對乳腺癌TNM分期提供穩定可參考的證據,不過,Google卻表示,這些研究成果雖然值得高興,但是距離要實際用於幫助醫生和病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這些研究具有侷限性,像是有限的資料集和診斷工作流程進行,目前僅能用於檢測單個淋巴結幻燈片,而非臨床上需對多個幻燈片進行判斷,對於進一步使用LYNA作為真實臨床案例,還需要審慎的評估設計。

 

文章來自: iThome

陳家亮教授成首位華人獲頒「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國際領袖大獎」

陳家亮教授成首位華人獲頒「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國際領袖大獎」

 

陳家亮教授於本月初舉行的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年度大會上,從學院主席Dr Irving M. PIKE(右)手上接過今年的「國際領袖大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院長兼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最近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頒發「國際領袖大獎」(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以表彰他在國際腸胃病學領域上的貢獻及領導地位。陳教授是首位華人獲此殊榮。

 

首位華人獲此國際殊榮

陳家亮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腸胃病學權威,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腸胃道出血、幽門螺旋菌及癌症預防等,共發表超過500份極具影響力的醫學研究文獻。陳教授更是學術史上首批於《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針》(The Lancet)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學者。

陳教授的學術成就向全球醫學界展示了香港在臨床研究方面的卓越水平。他的研究成果更已被美國、歐洲及亞太區的醫學團體納為臨床指引,提供具方向性的指導,幫助醫護人員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陳教授亦是首位獲《刺針》刊登其學術簡介的中國醫學學者。

為表揚陳教授對國際社會的貢獻,美國腸胃科醫學院今年向他頒發「國際領袖大獎」。獎項接受來自全球的美國腸胃科醫學院成員提名,並由學院的董事會獨立選出一名被認為擁有最高水平的得獎者,得獎者都是來自知名醫療機構或院校的專家。

陳家亮教授衷心感謝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向他頒發「國際領袖大獎」。他表示:「獲得此獎項,我深感榮幸。這份來自美國腸胃科醫學院的認同,是一個極大的榮譽,鼓勵我和我的團隊繼續致力為國際社會帶來更多具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提升醫療質素。」

 

研究成果對香港以至全球均影響深遠

陳家亮教授的學術成就已在國際間獲廣泛認同,並獲得多項殊榮,其中包括2007-08年度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08年獲英國Andy Martynoga Memorial Lecturer、2011年亞太腸胃病學會JGHF Marshall and Warren Lecturer,並於同年獲國家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為表彰其傑出學術成就,陳教授於2011年獲中大頒授理學博士。

近年陳教授所獲的獎項及榮譽包括第19屆泰國消化系學會Vikit Viranuvatti Lecturer、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第27屆新加坡Seah Cheng Siang Memorial Lecturer,以及於今年成為泰國皇家醫學院榮譽院士。他亦有在中國、南韓、日本、德國、西班牙和美國的多所國家級及國際性機構擔任訪問教授。

 

有關美國腸胃科醫學院

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創立於1932年,成員包括來自共86個國家或地區的14,000名腸胃科醫生和學者。學院致力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制定腸胃病學的臨床指引及倡議相關的公共政策,以期為全球腸胃病患者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最近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 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以表彰他在國際腸胃病學領域上的貢獻及領導地位。

廖崇瑜醫生談多發性骨髓瘤

廖崇瑜醫生談多發性骨髓瘤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廖崇瑜醫生指出以上四種典型症狀在長者身上十分常見,故常常被忽略。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由漿細胞異常增生所引起的血液科癌症。漿細胞(Plasma Cells)乃白血球的一種,負責製造抗體對抗感染和疾病。然而,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體內的漿細胞會不斷異常地增生,同時分泌一種稱為「副蛋白」的異常抗體,這些異常抗體並無對抗感染的功能,並會累積於骨髓中形成骨髓瘤使其他正常細胞失去生長空間,影響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症狀(CRAB)與診斷

本港每年約有230宗多發性骨髓瘤新增個案,發病年齡平均為70歲,只有約35%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下。此病於病發初期缺乏明顯症狀,當病情發展至較晚期,患者便會出現簡稱 “CRAB” 的四種典型症狀:

高血鈣(HyperCalcaemia):由於骨骼受到骨髓瘤的侵蝕,骨骼中的鈣質會釋放到血液中,導致高血鈣症。患者或會感到缺水、口渴、尿頻、肌肉乏力和昏昏欲睡;

腎功能受損(Renal insufficiency):副蛋白沉澱並損害腎臟,導致腎衰竭;

貧血(Anaemia):由於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患者的紅血球數量不足,造成身體無力、呼吸短促及暈眩等症狀;及

骨骼問題(Bone lesions):骨骼疼痛,主要發生於脊椎骨、臀骨及頭顱;骨質疏鬆,使骨骼變得脆弱,容易發生骨折。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症狀在長者身上十分常見,故常常被忽略。如出現持續症狀,宜及早求醫,由血液科專科醫生作詳細檢查和診斷,包括血液和尿液分析、骨骼X光檢查及骨髓活檢。要確診多發性骨髓瘤,除上述“CRAB”四大病徵外,患者骨髓內亦需出現最少10%的同源漿細胞(Monoclonal plasma cell)。

如何治療?

並非所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都需要接受治療。倘患者並無出現任何症狀,醫生可能只會對他們的病情進行密切監察。至於出現症狀的患者,倘年紀小於65歲及身體狀況理想,醫生一般會建議利用新一代藥物作誘導治療,使病情達至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後,再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65歲以上的患者則以新一代藥物配合傳統化療和類固醇藥物治療。對於復發的個案,醫生會考慮患者以往的用藥紀錄、治療效果、副作用和抗藥性,並視乎病情復發的程度和病徵對症下藥。

廖醫生表示隨著近年藥物發展屢見突破,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和耐受程度大大提高,病情受控的時間亦得以延長。因此,即使不幸患上多發性骨髓瘤也不必感到絕望。

藥物屢見突破-抗CD-38單克隆抗體

近年,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除了新一代蛋白酶體抑制劑 (Proteasome Inhibitor)和免疫調節劑(Immunomodulatory Agent)外,首種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標靶藥物亦已誕生,能有效針對骨髓瘤細胞上的一種蛋白 “CD-38”抗原,使免疫系統辨認出骨髓瘤細胞並抑制其生長,促使其自我凋亡。臨床研究證實,曾接受蛋白酶體抑制劑和免疫調節劑治療後,病情仍未受控的難治性或復發個案,以單克隆抗體結合蛋白酶體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相對傳統治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和減低復發機會,而且愈早開始使用,治療效果愈理想。目前,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這種抗CD-38抗體藥物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

 

醫生的話

以往,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平均壽命僅三至五年。隨著近年藥物發展屢見突破,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和耐受程度大大提高,病情受控的時間亦得以延長。因此,即使不幸患上多發性骨髓瘤也不必感到絕望。此外,由於多發性骨髓瘤並不常見,症狀也不明顯,市民宜對身體狀況多加留意,如出現持續和漸趨嚴重的症狀,例如骨痛,應盡快求醫並接受適當的檢查,及早確實可使治療事半功倍。

失去乳房卻學懂快樂過活 港媽戰勝乳癌:有病不一定要收埋自己

失去乳房卻學懂快樂過活 港媽戰勝乳癌:有病不一定要收埋自己
17:31 2018/10/11

乳癌康復者花花深信,抗癌需要勇氣去面對療程帶來的苦楚及副作用。

性格再堅強,在癌魔面前也不禁軟弱過、哭過。乳癌康復者花花,自問屬硬淨之人,抗癌期間帶着丈夫和兒子的愛和支持,走過化療陰霾。花花現時以一雙巧手教授同路人做手工藝,每件作品除了蘊藏心血,還包含抗癌的勇敢力量。

花花(Flora)在2008年確診患乳癌,屬第一期,需要切除乳房,她形容當時的心情「喊到死」,聽完醫生解釋化驗報告後回家哭了一整天。花花自言13歲開始工作,性格一直堅強硬淨,但抗癌化療的歲月,令她害怕落淚,

做化療會感到冷冰冰的藥水沿血管流,自己就如一隻『小強』(蟑螂)被噴了藥水,整個人很攰無力,覺得自己可憐。

 

面臨切除乳房亦為花花帶來一個難以跨越的關口,丈夫一句「不介意」,加上兒子的鼓勵及支持,助花花衝破心理障礙,

丈夫對我說不介意,是適合的療程就去做吧;我平時少與兒子聊天,患病後兒子多了留意我,例如看看我在房裏做什麼,交流較從前多了。洗澡時看到(失去乳房)會不開心,但不接受也要接受,而且比起器官內臟,切除乳房已算好了。

 

幸好花花發現患癌的時間尚早,她經歷約半年療程後,已能逐漸回復正常生活,更發揮她的手作天份,在「癌症資訊網」教授手工藝班,以正能量感染癌症同路人。

花花稱,這些同路人在治療期間有很多事可以做,一起做手作,既可以在過程中聊天,互相支持,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小袋子、布公仔,更帶來無比的喜悅及滿足感。

上手作班認識新朋友、朋輩間可互相支持。例如做化療時手指甲變黑,我會告訴他很小事而已,做完化療就會慢慢康復,希望以自身經驗幫他們注入強心針!

 

製作手作期間,同路人彼此間會互相支持。(湯炳強攝)

花花最喜歡的一件作品,要算是心口刺上「勇」字的一個毛公仔,她認為從確診到治療癌症,人人心口也要有「勇」字,打化療針、光頭見人需要有勇氣,

患癌就好像突然一個浪撲過來,不易招架,當時心想着為家人努力抗病,仍想照顧丈夫及兒子,自信會康復。其實有病不一定要收埋自己,仍可以有開心的生活,人快樂才會有快樂荷爾蒙抗病!

 

花花縫製的「勇」字毛公仔,她認為抗癌要有勇氣的力量。(湯炳強攝)

 

文章來自: TOPICK

藥物獵人

藥物獵人

作者︰唐諾.克希(Donald R. Kirsch)、奧吉.歐格斯(Ogi Ogas)

向人類大歷史中的藥物獵人致敬!

從藥學研究和制度變遷,看到藥房、藥師、藥廠、藥學院的起源故事,
前科學時期的千年藥草學,如何發展成現代兩百年的醫藥化學,
翻開藥物獵人的筆記,
跟著絕命毒師的腳步,
閱讀一本專講藥物的醫學史,尋訪一個藥毒不分家的奇異世界。

腸話長說

《腸話長說》

內容簡介
差不多每7個港人,便有1個於過去一年受痔瘡困擾。
於2011年,大腸癌首次超越肺癌成為香港頭號癌症。
2015年,大腸癌突破5,000宗新症。

2016年,?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到目前為止便有逾5,000人接受大腸鏡檢查,
當中接近七成人發現有大腸瘜肉。
上述各種情況,均引起大眾關注腸道健康。
與李醫生聯合編撰此書,目的有二:一是為提供正確資訊,冀望消除誤解,協助病人作出正確的治療選擇。2009年出版之拙作《腸話短說》,有讀者反映過於簡略,所以今回之論述更為詳盡,以求盡善盡美。二是希望病人細讀後,理解病況,減少焦慮和恐懼,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
朱建華醫生

大腸癌個案有增無減,政府積極向市民宣傳預防腸癌的知識,甚至資助高危一族接受腸鏡檢查。作為一個大腸科醫生,亦想出點綿力,因此再次執筆落墨,深入討論相關疾病,希望給讀者一個詳盡而專業的參考,釋除誤解。
李綺雯醫生

★ 本書由香港結直腸外科疾專科醫生執筆撰寫,極具參考價值。
★ 腸道科疾病當道,這本專書正貼合大眾需要,圖文並茂、仔細解構各種腸道疾病成因、徵狀及治療選擇。
★ 這本書涉獵的題材廣泛,包括大腸癌、痔瘡、肛門瘺管、憩室症、慢性腸炎、大腸鏡、微創及剖腹手術等。
★ 兩位醫生根據診治及臨床經驗,分享病人的種種疑慮,並逐一解答。

作者簡介

朱建華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朱建華醫生致力治療各種結直腸外科疾病,曾於1993年至2004年在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學系出任結直腸外科部門顧問醫生及主管,並培訓過不少醫科學生和年青醫生。

朱醫生為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先後考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等資格。朱醫生於1986年遠赴英國聖馬克醫院受訓,該院在結直腸外科方面享負盛名。回港後,朱醫生繼續於瑪麗醫院任職達二十四年。行醫以外,朱醫生亦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先後參與發表七十多份有關醫治腸癌和其他腸病的醫學論文。

朱醫生於2004年轉為私人執業,現每年治療約四百多宗腸癌個案,並曾擔任多項公職,包括:香港醫學會副會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榮譽秘書、香港?生署榮譽顧問、醫管局外科小組專家成員等,熱心為醫學界服務。

李綺雯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李綺雯醫生為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以優異成績考獲臨床外科的孫逸仙獎學金,及後考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等專業資格。

李醫生曾任職明愛醫院和東區那打素醫院,於1998年加入瑪麗醫院外科部門,後來加入結直腸外科團隊,並於2005年升任為副顧問醫生。

李醫生於2007年轉為私人執業,工作以外亦熱心參與醫學教育工作,透過公開講座為大眾提供腸道的健康資訊。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最新力作

 

一八五六年,在滿是荊棘、搖搖欲墜的聖奧斯定修道院裡,開啟了一切探索人類從何而來、走向何方的旅程。當達爾文、拉馬克等生物學家還在為突變是天擇論還是父母遺留變異而爭論時,年輕的見習神父孟德爾擊破停滯了兩千年的遺傳理論,發現親子間的相同與相異都自有一套規則可循,繼而激勵後人積極尋找遺傳的關鍵鑰匙。

 

受到孟德爾的研究啟發,科學家發現這個讓代代之間彼此「相像」的祕密,實際存在於每個細胞的染色體上。這項遺傳研究成果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結合,被運用於優生學上,二戰時造成無數猶太人與雙胞胎遭受人體實驗、監禁及謀殺。一九五三年,基因研究走入新的境界,科學家破解DNA化學結構,發現我們的技術足以提取各類癌症、罕見疾病等致病基因,甚至能在胚胎期「定製」完美生命,這些重大發現彷彿昭示著變種人、複製人以及實驗室生化危機將不再是虛幻故事,人類對完美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堅持,究竟孰輕孰重?異於常人的生命,該被滅絕嗎?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如何透過不斷實驗及互相合作、彼此競爭,解開一道道謎題,又衍生一項項謎語。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