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費分擔修改審查 整體資助額多四成

藥費分擔修改審查 整體資助額多四成

【明報專訊】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討關愛基金藥費分擔機制,醫院管理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檢討結果,建議修訂經濟評估時的「家庭」定義,如經濟獨立的未婚病人當一人家庭計算,並在計算可動用資產時扣減五成。局方預計明年初推行新方案,整體藥物資助額提高約四成。有罕見病患者家長料需以一兩成收入付藥費,認為方案「暫時叫滿意」。

 

醫管局去年底委託兩所大學,檢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機制,昨聯同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提交結果。

 

改家庭定義 未婚當一人家庭

現時家庭定義採用「同一屋簷下」概念,包括病人及其配偶、父母及子女等,經修訂後,如病人已婚,只計算病人、同住配偶及子女;如未婚會被視為一人家庭;如病人為受供養人士,則未受惠於新家庭定義措施(見圖)。

可動用資產計算豁免五成

計算藥費分擔額方面,將在計算病人可動用資產總額時扣減五成,例如存款、股票投資、保險及土地物業等,醫管局相信大部分個案患者須分擔的藥費可降至合理低水平。藥費分擔上限則不變,為可動用財務資源的20%。

早前有消息稱顧問曾提出將豁免額設為25%或75%,醫管局消息人士解釋,50%屬「中間落墨」,已考慮病人訴求及公共醫療可持續性。

消息人士指關愛基金及撒瑪利亞基金在2017/18年度,有4405宗藥物資助個案,約七成個案獲全數資助,總額約5.36億元,平均每宗資助為12.2萬元;經修改後,假設非綜援申請個案增30%,粗略估計每年藥費資助總額會升約2.1億元至7.46億元,整體藥費資助額增加約40%,可資助約5433宗個案,每宗平均資助額為13.7萬元。

料平均資助13.7萬

消息指關愛基金的極度昂貴藥物援助項目中,現時平均每宗個案獲資助約400萬元。據醫管局資料,截至上月底,共16宗獲批個案,罕見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患者亦會被納入該項目。

醫管局預計,極度昂貴藥物援助項目將會於2019年1月推行,而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的醫療援助項目,將於明年2月中推出。

脊髓肌萎童家長:料付月入一兩成

7歲的吳柏霖為SMA一型患者,正接受藥物治療。家長吳太昨向本報表示,對於新方案「暫時叫滿意」,料日後需以月入一兩成付藥費,「如說不吃力就是騙人」,但不介意支付藥費,「最緊要救小朋友,盡量節衣縮食」。

社區組織協會歡迎修訂家庭定義及引入50%折扣率,而藥費分擔比例階梯及上限兩成維持不變,協會認為未能進一步減低患者負擔,建議擴闊階梯及將上限減至最高一成。

 

文章來自: 明報

酸性體質理論攏係假? 醫生:飲食難改變體質酸鹼

酸性體質理論攏係假? 醫生:飲食難改變體質酸鹼

美國作家楊恩(Robert O. Young)曾出版《pH 奇蹟》一書提出「酸鹼體質」一砲而紅,卻遭癌症患者提告詐欺與忽略病情,遭判賠1億美元。對此國內醫師與營養師皆表示,人體維持pH值7.4左右,難透過飲食等方式改變,且酸鹼體質調整不算是醫療,無法達到治病效果,提醒民眾切勿輕信。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教授王正旭指,人體酸鹼值維持在7.4左右,細胞與酵素功能才能正常發揮,透過飲食等方式能帶來多少改變,甚至影響生理功能與癌細胞,都需要研究驗證,但這種實驗風險很高,目前也尚無定論,只有推論。

市售標榜鹼性、調整體質的食品不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也說,人體的代償能力很強,光靠喝水或吃東西,體內酸鹼值不會有太大變動;即便有學者推論,肉吃太多體質會偏酸,要多吃能平衡酸鹼值的食物,但事實上酸鹼值還是在正常範圍內。

蘇秀悅說,體內酸鹼值變動只有處於疾病狀況時才看得出來,例如代謝性酸中毒,在人體胰島素缺乏時,因無法利用體內葡萄糖,導致酮酸中毒的狀況。

王正旭坦言,台灣人「最好學」,一看到癌細胞在偏酸體質下長得比較好、要透過飲食改變體質酸鹼度等說法,都會躍躍欲試。事實上,酸性或鹼性過強的食物吃下肚,胃就承受不了了,更遑論改變體質。

王正旭強調,改變體質酸鹼不算是醫療,民眾在面對疾病時,最好還是尋求正規醫療,勿盲目嘗試偏方,他也認同此判決也是顯示對醫療專業的保障。蘇秀悅也提醒,人體腎臟調節酸鹼值的功能很好,除非有疾病,否則維持健康均衡飲食即可。(江慧珺/台北報導)

 

有肉吃太多體質偏酸說法,營養師強調仍在正常範圍。資料照片

 文章來自: 台灣蘋果日報

美作家提「酸性體質論」治癌 癌婦信後棄治療 垂死提告獲賠8億

美作家提「酸性體質論」治癌 癌婦信後棄治療 垂死提告獲賠8億

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飽受病痛折磨,更可能被人當成搖錢樹!美國作家楊恩(Robert O. Young)2002年出版《pH 奇蹟》(pH Miracle)一書,提出「酸鹼體質」理論,認為「酸性體質」的人更易患癌。當地一名45歲患癌媽媽相信他的理論,確診癌症後放棄化療及醫學治療,當她隔一段日子再到醫院檢查時,發現癌症已惡化到第四期,只剩3至4年壽命。日前,美國法院判楊恩欺詐罪成,要向病人賠償1.05億美元(約8.2億港元)。

楊恩曾因無牌行醫被判入獄,又曾被副檢察官大罵是「江湖術士」,以偽科學欺騙絕望、垂死的人,又質疑其學歷來自「文憑工廠」。

 

Robert O Young自2002年起出版多本關於酸鹼體質的著作,認為「酸性體質」會容易生病,甚至患上癌症。(「Robert O Young」fb圖片)

Robert O Young早年已因無牌行醫被捕,其後被判入獄數個月。(「Robert O Young」fb圖片)

Robert O Young的博士學位只花了8個月就完成,曾被檢察官質疑學歷。(「Robert O Young」fb圖片)

Robert O Young被爆為病人將蘇打粉注入輸送液,竟要收取500美元費用。(「Robert O Young」fb圖片)

楊恩的「酸鹼體質」理論最早源於19世紀法國科學家的研究,他2002年起出版多部著作,非常暢銷,書中聲稱「酸性體質」是疾病源頭,可以透過吃鹼性食物調節。這理論非常受商家歡迎,爭相推出這類食物。

楊恩的酸鹼理論認為,人體體液的PH處於7.35至7.45的弱鹼性狀態是最理想的,而都市人因為生活及飲食習慣影響,變成酸性體質,令身體容易生病,甚至染上癌症。這種理論惹來多種質疑,例如人體器官的酸鹼程度不一,難以斷定那人是酸性體質、鹼性體質,而人體本來對酸鹼度有極強調節能力,無論怎樣吃酸性或鹼性食物,人體都會自然調節。

 

美國一名媽媽患癌後聽信Robert O Young建議,停止化療及傳統醫學治療,結果再到醫院檢查時,被告知只剩3至4年命。(「Dawn Kali」fb圖片)

美國4孩之母、現年45歲的凱莉(Dawn Kali)患癌後相信楊恩的理論,與楊恩會面後,在其建議下放棄醫學療法,接受他的「鹼性體質」治療。不過,凱莉在一段日子後再到醫院檢查,發現其癌症已惡化到第四期,被醫生告知只餘3至4年壽命。她在2015年正式控告楊恩欺詐與忽略病情等罪名。至本周三(本月7日),美國聖地牙哥法院裁定楊恩罪成,合共要賠償1.05億美元(約8.2億港元),是控方要求金額的兩倍以上,當中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是對凱莉的身心賠償,1500萬美元(約1.1億港元)是懲罰性賠償。

 

Robert O Young自2002年起出版多本關於酸鹼體質的著作,認為「酸性體質」會容易生病,甚至患上癌症。(「Robert O Young」fb圖片)

楊恩透過律師表示不服,甚至形容這場裁決才是「詐騙」,他的律師指,就算眾人不相信酸鹼體質理論,但楊恩本人相信,「他深信自己做的一切」。外媒指,楊恩的爭議絕不止這宗,他早年就曾被控告對重病或將近死亡病人收取昂貴治療費,其中一項指控,是他將蘇打粉加入靜脈輸液,但竟收取500美元(約4000美元)費用。而他在2016年已經被裁定無牌行醫,被判入獄數個月,而且要公開承認自己不是微生物學家、血液學家、醫學或自然療法醫生及科學家。

2014年,楊恩其中一次被捕時,被副檢察官Gina Darvas大罵是一個「江湖術士」、「將偽科學賣給一些絕望、垂死的人來賺錢」。她又質疑楊恩的學歷是來自「文憑工廠」,因為他在1995年只花8個月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文章來自: 香港01

 

廷申閱讀 :

 

Jury awards terminally-ill mother-of-four $105million after The pH Miracle author duped her into thinking he was a doctor and persuaded her to get BAKING SODA infusions instead of chemotherapy

喝弱鹼水能調整體質?「酸鹼體質理論」創始人被罰 1 億美元

極地慢慢之景

極地慢慢之景

把望遠鏡反過來,看直線便覺得彎曲。

三十年,回過神,才發現,一切是真的。

裡面大半日子,由最初的直線,跟著細胞突變,漫長地糾成一團。我沒法改變它的形狀,只能試著解開它。期間,我似乎做了許多事,但其實並沒有。然後學習以一個過來人,一個旁觀者的角色,跟你說話。

三個口,一座山,病部。像在吞噬,在擠壓。恍若日子寫照。

被時間磨過以後,日子更碎更裂。復發,轉移,滲透骨髓,但我卻還在。因為我的身體總是先於我,存在。每當我吞下五角形的藥,便對苦味更加敏感,但它們只是在口裡,再溶進身體裡——已經發生了,已經吞下了,如此而已。

還能如何呢。

霧濛濛,生命也好像潮濕濕的。你關上一扇門,再關上一扇窗,並以這個世界的邏輯給我開出兩個出口(逃出來,或躍下;破門,或破窗)——由頸開一刀,從右側胸口進入,對落兩吋伸出[1],一紅,一白。進入血管,藏在底層,通向心臟中央靜脈。紅的輸血落藥,白的抽血吊鹽水打針。紅色白色紅色白色,底層之下一堆細胞狂熱分裂,不斷繁殖。喧囂會有靜下來的時候,四包大,一滴一滴慢慢滴下來,我躺著,一動也不動。

上帝說光,就有了光。天花板的白光管猛地照著,要求堅強,要求不哭。我頭向左側(有時向右),躺下,面向牆,屈膝,將外褲內褲往下拉,拉到屁股。針,應該說,鑽,插入腰椎,從推的力度可以感到它似乎很粗,而且不短。骨髓在骨頭中央,是生產血球的海綿體,抽的時候有時較實,有時會白白乾抽。針,應該說,鑽,呈T形,在髓腔裡面不斷旋扭不斷旋扭,有時用刮,像把劇烈的酸、脹、麻、痺緊緊鎖進骨髓裡面。忽然一下抽拉,再一下抽拉,發出類似引擎的尖銳吱呀。聲音沒有彈性,在腦後抽空一下。緊盯牆上的鐘,拇指食指指甲捏實被角,咬唇,咬齒,一陣消毒藥水味——粉色的布簾拉開,同時拉開隔著現實的一層血肉,一切流動總是虛幻的,時鐘走向十二點半。

幾乎所有兒童及青年癌症都是因為DNA隨機錯誤造成的。

結論:運氣不好。

方法:摧毀骨髓摧毀細胞,空出來,再讓新的骨髓重生。即移植。

移植,重生,概念一下變成具象。身體實實在在變成一個難以居住的地方。

K8N,獨立隔離,白色無菌。保護衣、手套、口罩;發燒、紅疹、生蛇、微絲血管破裂、口腔潰爛。含冰粒、小心刷牙。數字是僅存的一切,0.4,7.4,等待白血球生長。輸血輸血再輸血,把空白密密填滿,藍藍瘀瘀,像極地慢慢之景。

一百天。打開門,拆喉,時間終於與空氣對流。在紅白二色的暗室裡,拮一針,種豆,年月便半真半假地如蕨敞開。一天一月一年,於是以為,越過五年存活期,鹽水架也會生出一種濕漉的綠色喜悅,像快長成一棵樹蕨。因此,我常常抬頭看樹,想看看樹到底在想甚麼。

有時覺得,微物世界的一切原來非常頑強地排斥著人。人,並不似我本來以為的樹,而更似入秋就掉落的,那些葉。

五年存活期其實僅是一個數據,那些連續劇的情節,醫生的話,陰影與壓痛,愧疚與負擔,才是虛幻而實在的,生(宿)命。去亦無路,退亦無路,為甚麼走一會鞋帶便自己鬆開。也許有些人懂得,但我不懂,不懂得路是否也會自行終止。生命的運氣問題必然大於公平問題嗎。我不知道,我不能把它們分開來想。因而你說,或許宿命,就是生命之中最正常,最健康的部分。

身體駕馭意識,意識駕馭身體。一隻手按著疼痛,一隻手拿著聲音。在一堆回憶與現實之上,追記是徒勞的,記憶的本質便是破壞,便是逐漸惡化。這麼多年的是日早餐,雞蓉粟米粥,那個托盤依舊散發著一陣塑膠味。生活會被絞碎,但我還未被肢解。生存,本來不就是向心的嗎?

人一下子出現,就消失。往往這樣一會,便沒有了。我在這人生至大之因果,之疼痛之中,僅能從一種語言結構,重建自己,像結繩記事,用象徵把握現實。那是因為,我體內有個人,掙扎著,想穿透一切,走出來,完成生命的最後動作——呼出最後一口氣——便重獲新生。

[1]叫希克文導管,又叫喉仔。

 

原文: 極地慢慢之景

唱歌失準 輾轉求醫終確診淋巴癌

唱歌失準 輾轉求醫終確診淋巴癌

何太(化名)熱愛唱歌,可是大半年前,她發覺唱歌時音準出現問題,並先後向兩名耳鼻喉專科醫生求醫也找不出原因;她又尋求言語治療師的幫助,惟情況並無改善。大約三、四個月後,何太的腹股溝開始出現腫脹的淋巴結,且伴隨腹脹和體重下降等症狀,經檢查後證實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解釋,淋巴癌是由淋巴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血液科癌症,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兩大類,而本港大部分淋巴癌個案屬後者,2015年新症數目約1000宗,乃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

 

濾泡性淋巴癌生長緩慢 缺乏明顯病徵

視乎哪一種淋巴細胞出現病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大致分為B細胞、T細胞和NK細胞,又按病情發展的緩急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淋巴癌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個案最多,而何太患上的則是慢性淋巴癌中較常見的「濾泡性淋巴癌」(Follicular Lymphoma, FL)。

廖醫生指出,濾泡性淋巴癌生長緩慢,初期缺乏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感到身體不適前往求醫之時,病情己屆第三、四期。以何太的個案為例,她確診時腹部的腫瘤已達十厘米,同時骨髓也受影響,病情屬第四期。治療方面,第一代CD-20抗體標靶藥物已被使用多年,能有效針對B淋巴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引起免疫反應並使癌細胞凋亡,療效極佳,若結合化療雙管齊下,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能達至完全緩解,存活期亦得以延長。完成療程後,倘患者繼續接受每兩個月一次、為期兩年的維持性治療,可有效減低復發機會。

新一代CD-20抗體標靶藥物

近年,第二代CD-20抗體標靶藥物亦已面世,相比第一代,療效更勝一籌。廖醫生表示,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的患者,「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呈陰性超過90%,這意味著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進一步提升,復發的時間也進一步延長。第二代標靶藥的主要副作用為輸注反應,廖醫生表示根據其臨床經驗,只要跟足指引,在施藥之前先給予抗敏感藥,極少出現嚴重的輸注反應。

起初,何太對治療缺乏信心,原因是過往曾有家人患癌,接受化療期間出現種種副作用,包括脫髮、嘔吐和身體虛弱,可惜最終也無法控制病情。廖醫生向何太解釋,第二代標靶藥對治療濾泡性淋巴癌的成功率高,而且副作用不多,最終令何太鼓起勇氣接受治療。何太在完成第二次治療後,腫脹的淋巴結已完全消失,她的歌聲亦已回復昔日的水準,可見反應非常理想。再者,治療對她的外觀並無絲毫影響。治療期間,她可如常相約朋友唱歌耍樂,朋友根本不察覺她正在接受治療呢!

過往,濾泡性淋巴癌的治療方法只有副作用較強的化療,對於病情屬早期而無明顯症狀的患者,醫生或僅採取觀察的手段(watch and wait)。隨著療效佳而副作用較少的CD-20抗體標靶藥物誕生,醫生大多傾向及早開始用藥以達更佳治療效果。目前,第二代CD-20抗體標靶藥物已被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於治療濾泡性淋巴癌,包括初治(過往從未接受治療)的個案。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醫生

廖醫生的話

淋巴系統貫通全身,故淋巴癌的病徵也千變萬化。最常見的如盜汗、消瘦和腹脹等病徵也缺乏特異性,故市民一般難以察覺,或誤以為是身體其他小毛病,因而掉以輕心,延誤了診斷和治療。建議市民應多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不適,宜盡早求醫。另一方面,即使患上淋巴癌也不必過於憂慮,因為大部分的淋巴癌都能透過藥物治療得到極佳的成效。就濾泡性淋巴癌而言,新一代CD-20抗體標靶藥物在提升治療效果、保持生活質素和推遲復發時間三方面均表現優異,盼望患者勇敢面對治療。

 

Reference No. : PM-HK-0548-10-2018

「勇往直『前』的生命故事」 前列腺癌社區支援調查 暨 新書發佈會

「勇往直『前』的生命故事」
前列腺癌社區支援調查 暨 新書發佈會

發布會日期:2018年10月31日
報導日期:2018年11月9日
採訪及撰文:Helen Law

 

左起:前列腺癌病友李先生及太太、基督教聯合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社工主任陳少楓先生、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暨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義務秘書馬偉傑醫生、泌尿外科顧問護師李妙玲護士、前列腺癌病友黃錫坤先生及太太、前列腺癌病友潘森榮先生

前言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及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近日進行一項調查發現,近半前列腺癌患者擔心手術後出現「漏尿」和失禁等後遺症,又憂慮自己變成家人的負累。不少受訪患者及其家人認為目前社會對患者及照顧者支援不足。同時,調查顯示曾參與病友組織活動之前列腺癌患者,無論在對疾病的認識、個人情緒、社交,以至與家人的關係也獲得改善,惟近三成患者不知道有病友組織。

有見及此,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及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合作編寫《勇往直前-跨越前列腺癌》一書(非賣品),透過專業醫護提供醫學知識、社工建議及分享、八位病友的親身經歷,以及實用的社區資源聯絡方法等,以提高患者、家屬、照顧者及公眾人士對前列腺癌的認知。此外,兩個學會更保持緊密合作,從不同層面支援患者及家屬,藉此凝聚醫患力量,與患者一家踏上康復大道,活出豐盛生命。

 

前列腺癌最新趨勢

被喻為「男人最痛」的前列腺癌,近年新增個案及死亡人數同創新高,且有年輕化趨勢。根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字,2016年前列腺癌的新增個案達1912宗,較2015年增幅近一倍;60歲以下患者亦由2005年的71宗增至2016年的153宗,急升1.2倍,當中7名不足50歲的確診個案。另一方面,衛生防護中心指出,本港在2016年有410名男士死於前列腺癌,數字較2005年的231宗上升了78%。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暨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義務秘書馬偉傑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暨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義務秘書馬偉傑醫生指出,前列腺屬男性獨有的生殖腺體,位於膀胱與尿道之間,形狀如一顆核桃。所有男士從三十五歲開始均無可避免地出現前列腺增生的情況,至大約五十歲後則有機會出現癌細胞。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例如吸煙、肥胖、長期食用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如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其發病機會亦會增加。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根治性手術、放射治療及積極觀察;晚期前列腺癌則以荷爾蒙治療和化療為主。馬醫生謂,由於早期前列腺癌病徵與前列腺增生相似,容易被忽略,故部分患者在確診之時病情已屆晚期,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馬醫生呼籲男士們應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不適,宜及早求醫。

 

患者及家屬社區支援調查結果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及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於本年七月至八月成功以問卷訪問了191位前列腺癌病友及60位家屬,大部分患者年齡介乎60至79歲,主要為公立醫院病人。結果發現,許多病友確診時已有前列腺癌的徵狀,最常見是小便頻密、夜尿、小便困難及刺痛;但有近三成人確診時並無任何病徵。

在確診一刻,不少患者出現負面情緒,包括擔心、憂傷、難以接受或無助。最擔心的三個問題依次是(1)影響小便功能,如漏尿或失禁;(2)成為家人的負累;及(3)治療費用昂貴,近三成人害怕影響性功能。近四份之一患者認為社會對前列腺癌患者的支援不足夠;認為「足夠」的佔45%。

至於社會對家屬或照顧者的支援,兩成三家屬覺得「不足夠」,覺得「足夠」的佔35%。而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支援依次是(1)治療後護理及康復須知、 ( 2) 前列腺癌疾病資訊及( 3 )醫療費或藥物資助。

 

近年,多間公立醫院先後成立前列腺癌病友支援小組,六成一受訪患者曾經參加病友組織的活動,例如健康講座、同路人分享、運動班等,但亦有三成人因「不知道有活動」而未曾參與。

這些患者參加病友組織之活動後,普遍帶來相當正面的影響,超過九成患者會 更樂觀面對治療、對前列腺癌的認識明顯增加、對治療更有信心、變得更有自信、心情變得開朗,以及與家人關係有所改善。

 

總結是項調查

其實病人不算諱疾忌醫,但典型男士比較被動,即使有擔心、無助等負面情緒,亦未必願意表露出來,其中,約兩成患者在確診首月,未有將病情告訴妻子;近半衹者則不會跟子女透露自己患病,問題值得關注。事實上,若患者在家人面前隱瞞負面情緒,有機會令家人更擔心,甚至會破壞彼此關係。反之,如患者早點得到支援,可望扭轉消極局面。

馬醫生建議患者及家屬多了解前列腺癌的各種治療選擇,以減低不安感覺或負面情緒;患者應主動將病情及需要告訴家人,家人亦可以主動關心患者之需要,陪伴對方走過康復之路。此外,不少患者從未參加過病友組織所舉辦的活動,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有相關活動,建議日後主辦單位加強宣傳及溝通,讓有需要的病友得知有關資訊。其實,愈來愈多公立醫院已成立了前列腺癌病友支援小組,今次調查顯示,患者參加病友組織後,不單更了解治療及康復資訊,對自信心、情緒、社交生活亦有正面影響,如時間許可,患者可考慮多參與。

 

前列腺癌病友分享

1)以為命不久矣 的士司機賣車再買龕位「備用」

「我捱了幾十年,子女已長大投身社會,以為可以跟太太享享清福,結果竟然患上這個病!」2015年因血尿求醫,證實患上前列腺癌的黃先生,本身是一名的士司機,在確診後,他以為自己命不久矣,於是立即賣掉生財工具,再買了兩個龕位「備用」,嚇得青梅竹馬的太太嚎哭。及後經病友開解,才放心接受治療,積極抗病。他感謝太太在他抗病過程中對他的悉心照顧和無限支持,同時寄語同路人:「確診前列腺癌,並非世界末日,仍有許多方法可以去除病魔。」

黃先生及其太太生活照

2)伯伯隱瞞病情 為守護腦退化妻積極抗癌

69歲的潘先生有四名子女,兒孫滿堂。兩年前,他因持續腰痛,確診前列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入骨,要接受化療。「我最大的牽掛,是有腦退化症的太太。」為免家人擔心,他患病初期,一直隱瞞自己病情,獨力面對。之後在醫院義工鼓勵下,才坦誠告訴家人。如今,他又當上醫院義工,助人自助。

潘先生及其太太生活照

治療後護理及復康須知

對於不少患者擔心接受手術後會出現小便失禁,泌尿外科顧問護師李妙玲護士解釋,在手術前,泌尿科護士會教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肉運動,只要病人在術後積極練習,大部分人的漏尿問題可在三個月左右明顯改善,即使問題持續,患者亦可再透過「懸吊帶植入手術」或「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手術」處理。她建議,前列腺癌病人如有任何問題,宜主動與同路人或醫護人員分享,過份緊張或憂慮反而會影響病情。

另一方面,李妙玲護士指出,定期覆診和跟進對前列腺癌患者非常重要,包括定期驗血追蹤前列腺癌特異抗原(PSA)。部分患者可以需要接受根治性/輔助性放射治療,或賀爾蒙治療,以控制癌腫的生長,紓緩患者的不適及痛楚。

泌尿外科顧問護師李妙玲護士

情緒支援及照顧者小貼士

基督教聯合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社工主任陳少楓先生表示,不少前列腺癌患者在確診初期會出現負面情緒,如:擔心、否認及憂慮等,部分患者更出現失眠的情況,倘情況持續並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專業協助。他又鼓勵前列腺癌患者參加病友組織,因新症患者若孤軍作戰,容易轉牛角尖,誤以為自己病情很嚴重,如有機會接觸病情相若的過來人,便有助了解真實情況,以及治療前後的須知,大大減少病人及家屬的憂慮和困惑。陳先生建議患者可透過以下方法處理負面情緒及釋放壓力:

• 與人傾訴
• 聽音樂、唱歌
• 看電視、看笑片
• 外出逛街
• 到公園逛逛
• 做運動
• 做鬆馳運動
• 嘗試從正面的角度看事件
• 將不開心事寫下並將紙撕掉
• 向專業人士求助

最後,陳先生給照顧者的「6P小貼士」:

• Present 陪伴
• Positive 正向積極
• Patient 耐性
• Pace 同步
• Persistent 持續
• Preservative 給自己「透氣」

基督教聯合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社工主任陳少楓先生

 

前列腺癌病人自助組織/互助小組

前腺會
九龍加士居道30號伊利沙伯醫院病人資源中心 (電話:3506 6434)

前腺加油站
觀塘協和街130號基督教聯合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 (電話:3949 4746)

華樂會
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2201-2203室北角癌協服務中心轉 (電話:3667 3030)

前康會
屯門青松觀路23號屯門醫院特別座4樓社區服務中心 (電話:3468 167)

前腺聯盟
沙田銀城街30-32號威爾斯親王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 (電話:35053494))

港大推大專院校首個「醫學運動轉介計劃」

港大推大專院校首個「醫學運動轉介計劃」 

為運動不足或病患者度身訂制個人運動訓練
2018/11/07

港大推出新計劃,為病人度身訂造體適能運動訓練,但計劃暫只作在校園內推廣。(記者陳曉瑩攝)

 

港大醫療保健處及運動中心推出全港大專院校首個「醫學運動轉介計劃」,識別及轉介運動不足人士或病人至大學內的運動健康管理中心,為他們提供度身定制的專業體適能訓練。港大指,有關計劃暫只在校園內推廣,未來會研究將計劃推展至社區。

患有第4期肺癌、53歲的Andy表示,確診癌症後需接受多次化、電療及服食標靶藥,會出現頭暈、易累情況,亦因擔心筋骨受傷而少做運動。他今年7月參加了港大新計劃為期12週的試點運動訓練,有專人指導他進行負重及帶氧運動,為他監察著心跳率,令他身體狀況改善。

Andy形容,運動後不但改善了睡眼質素,雙臂體力更獲得提升,可手持兩包米,亦能協助太太處理家務,分擔她的辛勞。他說,運動後個人心情有釋放之感,好開心及舒服,笑言「心情好就是良藥」。

港大醫療保健處醫生雷天恩表示,一般門診醫生普遍對轉介病人往健身中心有保留,擔心中心提供的教練是否具備專業資格或經驗去處理一些特殊情況患者。她解釋,透過「醫學運動轉介計劃」,港大醫療保健診所會向求診病人先進行量血壓、度高磅重的基本檢查,並了解他們的運動習慣,提出適合病人、涵蓋運動強度及頻率等的個人運動計劃。

港大運動中心助理總監謝家德稱,癌症、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過重等較嚴重的患者,會獲轉介至運動健康管理中心,由專家進行健康諮詢及為他們設計合適運動作訓練。

 

文章來自: TOPICK

免疫治療抗癌花費大 病人有藥無錢醫

免疫治療抗癌花費大 病人有藥無錢醫
抗癌治療所費不菲,普通家庭難以負擔

 

香港的醫療制度受限於資源,末能令病患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日免疫學家共同獲得,讓外界關注免疫治療抗癌再獲認證,本港病人組織亦留意到免疫治療需求以倍數增長,惟藥費未獲資助,病患「有藥冇錢醫」。六十五歲的李先生四月確診罹患肺癌第四期,每針兩萬元的免疫治療,是他的最後救命藥方,惟該藥需長期注射,他在五個月間,已花費十四萬元,積蓄耗盡,急須以籌款續命。有病人組織也指,本港獲批使用免疫治療的癌症較外國少,患者就算有藥可用,若非自行到私家醫生求診,依舊「冇藥救」。

現年六十五歲的李先生,於今年四月中確診患上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他憶述早在確診大半年前,已有久咳未瘉的徵狀,期間他三次到政府胸肺科診所,均未有發現問題。直至今年四月,他自費到私家醫院掃描,始發現自己罹患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情況嚴重:「我在政府診所照肺,他們一直說我個肺『無花』,無發現問題。」

李先生其後經醫生建議,接受須自費購買的免疫治療藥物,每次注射藥物費用達二萬元,每隔三星期注射一次,期間一直監察癌症情況。慶幸自接受免疫治療後,癌細胞至今未見擴散迹象,病情大致受控,但他其後才得悉該藥物需長期注射,如中間停藥或轉藥,均有機會令病情惡化:「我一開始以為只是打幾次,後來醫生說要視乎情況,可能要無了期地打針。」

藥費之貴令李先生大失預算,他至今已七次接受注射治療,合共花費十四萬元。然而,他在確診病患後已辭去保安員的工作,他與太太目前須倚靠兒子供養,並以傷殘津貼作個人藥費補貼,但巨額藥費已令他的積蓄消耗得七七八八。他最後唯有向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求助,並擬於本月中開始網上眾籌,期望可解燃眉之急,「我經已問盡所有政府部門,除了癌症資訊網,沒有一個基金或機構可以協助我。」

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第四期的李先生(右)。

被譽為改變癌症治療歷史的免疫治療,近年發展迅速,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更由免疫學家艾立遜及本庶佑共得。本港亦於三年前引進首款免疫治療藥物,惟相關發展一日千里,本港未必能及時追上。其中,對於免疫治療藥物需持續注射的說法,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典指出,目前醫學界對免疫治療的療程未有定論,一般的說法為兩年:「但亦有個案注射幾次後,即使停藥效果亦可以維持下去。」

縱然如此,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認為,免疫治療令原本無藥可救的病人尋見曙光:「有些肺癌患者於五年前沒有任何醫療選項,如今採用免疫治療後,不少個案的病情都控制得很好。」惟他有感制度追不上需求,大部分免疫治療患者必須自費治病,中低產家庭難以負擔天價藥物。

由於免疫治療藥物開支每月可達四、五萬,吳偉麟發現,申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個案中,採用免疫治療的患者,較其他癌症藥物使用者多。他相信,醫療進步及人口老化等原因,令免疫治療的需求有增無減,資源不足的情況亦將愈趨嚴重:「患者存活率提高固然是好事,但壽命變長,抗癌歷程隨之延長,財政壓力較以前更重。」癌症策略關注組創辦人麥嘉欣認同,免疫治療一年支出隨時高達百萬元,以致有患者明知有藥可醫也被逼放棄,只能選用對其效用較差的傳統化療。

除了有藥無錢醫外,外國研究發現,部分免疫治療藥物對治療多種癌症均見功效。不過,本港公立醫院的藥物名冊目前只有三款免疫治療藥物,用以治療黑色素瘤皮膚癌、腎細胞癌、非小細胞肺癌和頭頸癌,惟本報比較醫管局、FDA及EMA對免疫治療藥物可適用治療的癌症種類,發現FDA及EMA的適用範圍,均遠高於醫管局。以Pembrolizumab為例,醫管局目前僅認可藥物用作治療黑色素瘤;EMA則同時認可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頭頸癌的功效;FDA更認為,藥物可治療共八種癌症,此情況同樣見諸於Nivolumab等免疫治療藥物。Ipilimumab雖已在港註冊,卻未列入藥物名冊內。

吳偉麟不諱言,公院的癌症患者,如有意諮詢或使用已有研究論證、卻未列入藥物名冊的新藥難度高:「患者必須經私家醫生從外國訂購,但他們未必有錢向私家醫生求診。」蔡清典認同,私家醫生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彈性較大,只要藥物已在港註冊,醫生即可按國際研究文獻的成果,應用於病人身上,但公立醫院醫生只可按醫管局藥物名冊的指示,將藥物處方給患上指定患症的患者。然而,他認為,醫管局近年引入藥物的進度已大為改善,以免疫治療為例,香港引進藥物的進度,相比亞洲其他地區算是「走得快」。

 

對此,醫管局表示,會繼續密切留意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在善用有限公共資源原則下,檢討藥物名冊和檢視適合納入為專用藥物或安全網資助範圍的自費藥物,惠及更多病人。

隨着癌症患者增加,病人組織的資源及人手也愈趨緊張,惟近年缺乏新血加入。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指,癌症患者數目上升,同時其存活率增,連帶社會亦需有更多配套支援病患及康復者社群:「以前一班病友大夥兒一起聊天分享,如今個案增加,我們已可按照科目分組,肺癌以下都會再有細分小組進行關顧。」除了政府增加醫療資源,他相信社福界也需要更多資源及人手,以便提供協助和進行公眾教育。

然而,從事癌症支援工作十年的吳偉麟有感,歷年鮮有新血加入義務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同一班人做了十年,義工皆是中年或以上。」他坦言,支援病患的社工負責關顧工作,更會為新症病人提供專業知識,如助其申請基金津貼、了解醫療流程等實務工作,接下來他們將會陸續退休,1人手短缺問題勢必成為財政資源以外,下一個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

 

文章來自: 巴士的報

癌症治療藥物為何如此昂貴?專家:這是一種權衡

癌症治療藥物為何如此昂貴?專家:這是一種權衡

 

在癌症治療方面,免疫關卡抑製劑可以有效地解除免疫系統的剎車,但當它們被成功製成新葯后,卻迅速加大了癌症治療的成本。為什麼新葯價格總是如此昂貴?抗癌藥物到底應該如何定價?美國物理聯合會提供了一份解答。

 

今年10月1日,兩名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因揭示「如何控制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而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發現造就了新的救命葯,可以利用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這些藥物代表著一種全新的治療癌症的方法,而且它們的治療效果非常顯著,甚至可以用來治療那些原本已經無法醫治的癌症。

由於這兩位科學家裡程碑式的工作,他們共同分享了超過100萬美元的獎金,相當於每人50萬美元。在他們的幫助下,這類被稱為生物製劑的藥物被相繼發明出來。可是,這50萬美元的獎金可能只夠幫助少數幾個人支付他們服用這類藥物單個療程的費用。

像這樣,僅僅使用單一的免疫治療藥物,一個療程可能就要花費超過10萬美元。更甚的是,許多近期開發的其他類疾病治療藥物也都紛紛效仿,價格都被定在6位數,比如單一療程需要17.8萬美元的治療白血病的藥物,以及需要25.9萬美元的治療囊性纖維化的藥物。

 

那麼,為何這些葯都如此的昂貴呢?

開發新葯是很費錢的(儘管我們不認同它們竟會如此昂貴)

據專家稱,一些新葯價格昂貴的部分原因是,研發它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肯.凱汀(Ken Kaitin)是來自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非營利智庫塔夫茨藥物開發中心的一位教授兼主任,他表示:「從識別一種活性分子到將它製成一種產品並推向市場,可能需要長達15年的時間。」在該中心的研究資金中,大約有25%是來自製葯和生物技術公司無限制的資助。

凱汀教授解釋說,新葯必須經過實驗室測試和昂貴的臨床試驗,再通過一系列其他監管障礙,才能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並最終被醫生普遍使用,然後病人才能服用。所有這些工作都要加起來計入成本。而且,一路上還會有很多失敗。凱汀教授繼續說,在那些能夠進行人體測試的新葯產品中,只有12%能夠最終投入市場。在2018年發表在《生物統計》雜誌上有一項研究顯示,這一比例是13.8%——比12%略高一些,但仍不足七分之一。

凱汀教授說:「這種高的失敗率在本質上就導致了藥物開發的高成本。而一種可以成功進入市場的藥物,其成本就不得不囊括這些失敗的損失。」

總體而言,據塔夫斯中心估計,生物製藥公司開發一種新葯的平均成本約為26億美元,其中約14億美元是實際研發支出的費用,而約12億美元則是損失的時間和機會成本。一些業內人士估計,平均成本甚至比這還要高:一種新藥物的成本可以高達驚人的40億美元,有時這一數字甚至會更高。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些數字。《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期刊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顯示,開發一種新葯的成本約為6.48億美元,比上述估計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公眾還通過聯邦研發稅減免政策,幫助補貼了新葯的研發成本。

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是抗癌免疫治療藥物易普利姆瑪的生產廠商,該藥物的商標名為「伊匹單抗」。該公司在給《Inside Science》期刊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到,他們在2017年的研發支出就高達48億美元。

 

願意付錢,因為沒有能力說「不」

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沃頓商學院的醫療管理教授馬克.保利(Mark Pauly)表示,在通常情況下,隨著替代品的出現或仿製葯的生產逐步被放開,原藥品的價格是會下跌的。他指出,一些其它類型的藥物,最初的價格也十分高昂,比如治療丙型肝炎的蘇瓦迪,最終其售價確實會有所下降。

然而,據路透社指出,即使抗癌藥的競爭加劇,藥物的售價也依然沒有顯著下跌。

這其中部分的原因是由於癌症這一殘酷的現實。由於癌症威脅生命的本質,患者和他們的醫生通常會將治療效果的微小提高視為存有巨大的價值,而那些更便宜,也仍然相對有效的藥物就可能會被忽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確可以幫助人們存活更長的時間,隨著他們的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癌症患者會被極大地激勵,他們不會只選擇一種療法,而是不惜任何代價為更有前途的新療法買單,去不斷嘗試一種又一種的治療方法。

此外,保險公司或醫院可能也很難拒絕這些新葯,或是退回藥物並試圖通過談判來壓低價格。舉例來說,癌症藥物是一種保險範圍內的藥物,屬於醫療保險D部分——政府強制要求醫療保公司涵蓋的藥物。儘管醫療保險支出在2015年就佔美國處方葯零售支出的29%,但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卻依然明確禁止就醫療保險D類藥物的價格進行談判。

這些因素導致一些研究人員將抗癌藥物視為一種「壟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類藥物與正常的市場活動是相互隔絕的。

 

穩定豐厚的利潤才會不斷吸引投資

保利教授說到,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高價格可能是這些新的、前沿的藥物能不斷被研發出來的首要原因。

目前,基礎科學的研究主要由政府或慈善組織資助,而如何將這些發現轉化為實際產品就往往落在私人公司和投資者的身上。對於罕見疾病的治療,或是像艾利森教授和本庶佑教授這樣的全新發現,開發它們是存在很大的經濟風險。正因如此,為了可以讓自己的發現應用到癌症治療的測試和試驗中,艾利森教授曾不得不奮力拚搏。

如果不是為了博得那眾所周知的頭彩,這種經濟上的風險可能會讓製藥公司對這些新藥物的研究望而卻步。因為製藥公司知道一種新的、有效的抗癌藥物的定價可以高達六位數,正如保利教授所說:「投資者總是傾向於那些可能有機會帶來豐厚回報的投資。」

保利教授還解釋到,價格的確可以被壓低,但如果這樣的話,企業可能會因此失去投資高風險研究的動力。按照他的話說,「這本來就是一種權衡。」如果沒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利潤承諾,這些藥物以及潛在的治療方法可能永遠無法走出實驗室。

新葯的確能帶來難以置信的利潤。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在其2017年的年報中稱,「伊匹單抗」僅在這一年就實現了12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

而且,這些利潤可能還會繼續攀升。研究公司GlobalData稱,僅僅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的全球市場就有望從2015年的169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750億美元。今年2月,《經濟學人》雜誌稱癌症研究是一個「嚴峻的增長型市場」,是投資者們熱衷的領域。

 

最終,患者還是得「買單」

一旦一種新葯最終成功上市,這些高價就成了患者、醫生和保險公司的問題了。對許多人而言,醫療保險或私人保險通常可以承擔大部分高昂的醫療費用,但這些費用也會間接轉嫁給其他消費者。

正如保利教授所說:「高昂的成本必將轉化為更高的保險費用。」

即便是那些有保險的癌症患者,最終也會面臨大筆的、需要自掏腰包的支出,這可能會導致嚴重的金融危機,甚至是破產。研究人員將這些問題統稱為「金融毒性」。總統癌症委員會是尼克鬆政府期間成立的一個聯邦諮詢機構。該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有保險的人每年仍然可能需要為一種藥物支付近1.2萬美元的費用。

另一項研究表明,儘管絕大多數人都有醫療保險,但依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癌症倖存者將不得不負債,而3%的人則會申請破產。高昂的共同支付費用也使許多患者更有可能推遲甚至停止治療,這將對他們的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癌症治療費用的增長速度是其他醫療費用增長速度的兩倍甚至三倍,一些專家開始擔心藥物費用在如此迅速的增長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

在2018年初,奧巴馬總統的癌症研究小組提出了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包括促進更多的競爭以及更嚴格的成本效益分析,以使製藥行業能夠更好地將藥物的成本與其對患者的實際價值相匹配。

讓我們再回到塔夫茨大學,凱汀教授則指出,一些其他國家,比如英國,他們傾向於對這些分析持更加保守的態度,比如英國國家衛生系統就決定對某些腎癌藥物不再提供支持,因為這些藥物沒有提供足夠的價值。

凱汀教授沒有評論這一決定是否正確,但他表示,美國的納稅人、保險公司以及藥品的開發商之間需要加強協調。

凱丁教授還說:「我們需要進行深思熟慮的討論,以理解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系統,確保這些讓人興奮的新葯能夠被那些正真需要它們的人們所獲得和使用。」

百時美施貴寶在一份回應《Inside Science》期刊調查的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他們也對不斷上升的醫療成本和家庭負擔感到擔憂。他們表示,治療的價格應該從其提供的價值、總體醫療支出以及維持創新的必要性等方面綜合考慮。

該聲明稱:「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根據產品的臨床和社會效益以及它們提供轉化藥物的能力來定價,而提供更多的轉化藥物將有助於提高目前的醫療標準。」

「我們採取負責任的方式,藥品定價需要反映藥品的價值,我們不斷尋找方法,幫助減少醫療費用開支。這包括,最近提出的一個全新的定價模式,讓我們的利潤回報與我們在實際使用中的療效相挂鉤。」

 

文章來自: 北京新浪網

濾泡性淋巴癌

濾泡性淋巴癌

淋巴癌(Lymphoma)屬血液系統的惡性病變之一,乃血液中的淋巴細胞不正常和不受控地增生所致。淋巴癌主要按病理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兩大類,後者又按腫瘤的生長和擴散速度分為急性(高侵襲性)和慢性(低侵襲性)。顧名思義,急性淋巴癌起病急,腫瘤生長速度快,患者大多出現淋巴結脹大、發燒、盜汗和體重下降等急性表徵,治療刻不容緩;慢性淋巴癌的病情惡化速度則較緩慢,甚至在病徵出現之前,病變的淋巴細胞已經在患者體內潛伏多年。

 

抗體標靶藥物療效佳

濾泡性淋巴癌(Follicular Lymphoma, FL)是慢性淋巴癌中較常見的一種,主要診斷方法為組織活檢;影像掃描和骨髓檢查則可以讓我們得知腫瘤的擴散程度及有否影響骨髓。治療方面,早期確診的濾泡性淋巴癌有機會單靠放射治療達到根治之目的,而部分沒有臨床症狀的患者,甚至可以僅採取觀察的手段。對於腫瘤體積較大或病情較晚期的個案,一般會以化療配合抗CD-20單克隆抗體標靶藥物治療。第一代標靶藥物「利妥昔單抗」已被沿用多年,其機制是透過與B淋巴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結合,引起免疫反應或直接消滅癌細胞,療效相當理想,顯著延長了濾泡性淋巴癌患者的存活期。此外,「奧法木單抗」也是另一選擇,醫生會根據個別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決定使用哪一種藥物。

 

第二代抗體標靶藥物增存活期

近年,第二代標靶藥物「阿托珠單抗」亦已誕生,在第一代標靶藥物的基礎上,針對CD-20靶點的不同位置作出攻擊,直接誘導癌細胞死亡。臨床研究證實,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滲透力較第一代強,療效也較持久。對於接受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出現惡化或復發的濾泡性淋巴癌患者,可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作治療。更重要的是,研究指出,相比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結合化療用於初治的濾泡性淋巴癌個案,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即病情受控的時間較長。事實上,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亦已核准第二代標靶藥物用於濾泡性淋巴癌的第一線治療。

 

輸注反應可有效預防

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與第一代標靶藥物大致相同,例如疲倦和血球數量減少,惟第二代標靶藥物引起的輸注反應較多。醫生會預先給予抗敏感藥,以預防輸注反應的發生,醫護人員也會在輸注過程中密切監察患者的情況,故無需過於憂慮。值得一提的是,濾泡性淋巴癌有一定的復發機會,故建議高風險患者在完成療程後繼續進行每兩個月一次、為期兩年的維持性治療。

 

黃曉恩醫生 ( 內科腫瘤專科 )

 

黃醫生給患者的話

醫藥發展一日千里,濾泡性淋巴癌的治療成果較過往大大提升。早期確診的病友有望得到根治;晚期(第三、四期)發病的病友,透過靈活配合不同的治療方法及/或藥物組合,也可極長時間控制病情。我在此鼓勵病友常存喜樂的心和正面的態度,與濾泡性淋巴癌這個慢性病共存。

Q&A

1. 淋巴腫脹等於患上淋巴癌?

淋巴腫脹有許多可能性,包括發炎、感染或癌症,即使是癌症也未必一定是淋巴癌,其他癌症也有機會導致淋巴腫脹,故建議及早求醫接受適當的檢查。

2. 淋巴癌是否遺傳病?會傳染嗎?

一般來說,淋巴癌並非遺傳病,也沒有傳染性。然而,某些病毒的感染會增加患上淋巴癌的風險,例如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多見於伯基特氏淋巴癌(Burkitt’s Lymphoma)個案。

3. 淋巴癌患者需要戒口嗎?

西醫角度並沒有特別的飲食禁忌,惟治療可能導致白血球數量偏低,增加感染風險,故建議病友們進食新鮮、衛生及徹底煮熟的食物。此外, 宜多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以供身體所需,有助順利完成治療。

4. 在誘導治療和維持性治療期間,患者適合上班或做運動嗎?

視乎病友的身體狀況和所使用的藥物。治療期間,病友的白血球可能偏低,感染風險增加;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較大,病友或會感到疲倦和虛弱。總括來說,如果病友對治療的耐受情況理想,僱主又能在崗位和工作量方面配合,並做足預防感染措施,上班是可以的。運動方面,病友宜量力而為。一般而言,輕量的運動,例如散步和伸展四肢都是有利健康的。至於正進行維持性治療的病友,大多都可以如常上班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