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糖,進補,有毒?

2018-12-29,讀者Ala Liu在臉書上問我:

想請問教授 這則新聞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ok8R6p?utm_source=copyshare 因為家族有糖尿病遺傳 所以一直蠻注重減精緻糖(醣)這塊 不過最近冬令進補 家裡常煮一些黑糖薑母茶喝 是否應該留意


上面那個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今日頭條」的文章,標題是「黑糖奶」超夯 醫:這些人不能喝。

它有註明是來自三立新聞,發佈時間2018-12-30,更新時間2018-12-28。所以,我們是見證了時光倒流。

不管如何,為了避免有所偏頗,我只好把它的全文拷貝如下:

黑糖在高溫提煉的過程中,會釋放有害物質,喝多了不但沒有比較健康,反而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近來掀起一股「黑糖熱」,凡是與黑糖扯上邊的飲品總是特別熱賣,因此部分店家也打出「每天現熬」、「職人手炒」等名號吸引顧客上門。不過高雄市立中醫院醫師黃宏庭卻表示,黑糖只是「炒焦的蔗糖」,雖有益氣、緩中、化食、消痰治嗽的效果,但仍是蔗糖的一種。

成大醫院家醫科醫師王姿允則說,雖然黑糖確實比其他糖多出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但市面上有許多業者會用「養生」、「女性生理期必備」的字眼,讓消費者誤以為喝越多補越多,但事實上,黑糖屬於含丙烯醯胺類食物,像是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胰島素相關疾病的民眾都不建議食用,一般民眾則建議一天不要攝取超過50公克。

另外,腎臟科主治醫師方昱偉也表示,以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服用1.2公克的丙烯醯胺,連續一個月就會生病;若依據市面上一杯700c.c.的黑糖飲料為例,每天喝一杯、連續喝一個半月,就可能會有神經、生殖毒性及致癌的疑慮,建議民眾還是少喝為妙。

 

brown sugar

 

這則新聞共引用了三位醫師,可謂頗有分量。但是,其中兩位所說的,有關「丙烯醯胺」的部分,卻頗有問題。(附註:「丙烯醯胺」的英文是acrylamide,也翻作「丙烯酰胺」。我已經發表了8篇與「丙烯酰胺」相關的文章,例如2017-6-16發表的炸洋芋→早死?和2018-2-2發表的咖啡致癌,金耶?

第一個問題是,我查不到任何有關「黑糖屬於含丙烯醯胺類食物」的英文文獻,所以,我對「黑糖含丙烯醯胺」的說法,持保留態度。

有關「黑糖含丙烯醯胺」的中文文獻,是在2015年7月首次出現。那是一篇發表在《康健雜誌》的報導,標題是黑糖抽檢 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它聲稱《康健》抽檢了在台灣販售的19包不同來源的黑糖,發現它們含有30至2740ppb之間的丙烯醯胺。它也說:「許多動物實驗確定丙烯醯胺具生殖、神經、基因毒性,且致癌,實驗動物有食道癌、腦瘤、甲狀腺癌或腎臟癌等狀況,身體多處器官都受影響」。

可是,醫學研究從沒有證實丙烯酰胺對人有致癌性,更不用說引發上述所說的種種疾病。更何況,黑糖並不是拿來當食物或零食吃的,所以,縱然是真的含有丙烯酰胺,應當也會被稀釋到“無害“的程度。(附註:目前並不知什麼是對人有害的劑量)

事實上,一大堆被拿來當食物或零食吃的東西,例如麵包,薯條,油條,等等,都含有更多的丙烯酰胺。那,《康健》為什麼不報導這些民生食物也都很危險?

那條三立新聞的第二個問題是,有位醫生說:「像是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胰島素相關疾病的民眾都不建議食用」。可是,他的意思難道是,沒有胰島素相關疾病的民眾就可以食用?

三立新聞的第三個問題是,另一位醫生說:「就可能會有神經、生殖毒性及致癌的疑慮」。可是,這事實上就跟《康健》的那篇報導一樣,都是光說不練。想想看,雖然他們都提出“疑慮”,可是,他們敢叫大家都不要吃麵包,薯條,油條等民生食物嗎?也就是,說了等於沒說。只是製造新聞,賺點廣告費而已。對於民眾的健康,毫無幫助。

不過,我在搜索有關黑糖的資料時,也看到一大堆鼓吹吃黑糖的文章,說什麼黑糖可以調順月經,促進泌乳,美容祛斑,活絡血脈,利腸通便,補充能量,排毒,補血,等等無奇不有的功效。

要知道,黑糖畢竟還是蔗糖,而糖分的過度攝取是有害健康的。黑糖真正能夠提供的也只不過就是它的特殊風味,而不是什麼排毒,補血等等胡扯鳥蛋的功效。

總之,對於含有黑糖的食物和飲料,我們應該擔心的不是丙烯酰胺,而是蔗糖本身。要知道,丙烯酰胺是沒有建議上限劑量,而蔗糖則有(每天男性為37.5克,女性為25克)。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酸鹼騙子陰魂不散

2018-12-12收到一個同鄉寄來的短訊,心跳停止了10幾秒。

又是在「酸鹼」!

我不是才剛剛(又)發表了兩篇臭罵酸鹼騙子的文章嗎?(2018-11-18的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和2018-11-19的又一個治癌胡扯)。

我還特別提醒,發明酸鹼騙術的那位老兄才剛被法院判罰一億美金,關進監獄嗎?

怎麼才不到一個月,又有人被酸鹼騙子耍了。

ph

這個插圖是拷貝自一篇2018-2-26發表在《早安健康》的文章(紅X是我加上去的)

 

這個「短」訊其實是又臭又長,所以我就只拷貝幾個重點:

  1. 葡萄屬於強鹼性食品, 這個一定要看。癌症, 就這樣慢慢消失, 公德就這樣悄悄累積。 癌為什麼叫絕症? 看完之後, 傳給別人功德無量!
  2. 張先生罹患肺部腫瘤, 請魏同學協助其料理後事, 恰逢魏同學與前任馬偕醫院的院長(專精於癌症臨床研究)呂革令博士係知交好友。
  3. 呂博士又說: 「我發現癌症病人血液檢查的結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應。長期素食、且生活接近自然的佛寺僧尼, 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 所以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我大膽的斷定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 癌細胞是無法生長、生存的。張先生我建議你從現在起少吃酸性的葷食類, 多吃鹼性食物, 另外可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 改變你的體質」

 

就這樣,這位張先生「多吃鹼性食物,改變體質」,癌症就消失了。真是奇蹟!

但是,呂革令博士是在1949到1954年間擔任馬偕醫院院長。也就是說,如果是真有其事,那也是六七十年前的事情了。怎麼現在才被搬出來?

事實上,酸鹼騙局是美國人Robert Young在2002創設的。難道,呂革令博士比Robert Young還更先知先覺了50年?

還有,您有沒有注意到上面第三點裡的「佛寺僧尼…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

這是真的嗎?

 

我請大家看下面四個例子:

維基百科:宣化上人死於淋巴癌

元氣網:60多歲何姓尼姑曾是乳癌患者,在嘉義慶昇醫院接受癌後調理

癌症資訊網:有位在大嶼山修行的中年尼姑,年前證實患上乳癌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一名虔誠信佛的七十二歲尼姑罹患了乳癌第二期

 

好,希望您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下面我就再度來談,什麼才是有科學根據的酸鹼理論。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兩篇一個月前發表的文章,我在2016及2017分別也發表了鹼回命蚊子專咬酸性體質?,所以,下面是我第五次的重複:

只要你的腎臟及肺臟功能是正常,你的血液的酸鹼度就會永遠維持在7.35到7.45之間(不管你是做任何事情或吃任何食物)。而所謂的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酸性食物,鹼性食物,完全是不肖分子為了騙錢(賣書,賣營養品,等等)而編織出來的偽科學。

但願……不會(不需要)有第六次。

一種新葯能破壞癌細胞生物鍾 / ScienceDailyCancer has a biological clock and this drug may keep it from ticking

一種新葯能破壞癌細胞生物鍾
北京新浪網 (2019-01-26 10:11)

新華社洛杉磯1月25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南加州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合作研發出一種新葯,可通過破壞癌細胞生物鍾的方式來抑制癌細胞生長。

眾所周知,擾亂生物鍾節奏會損害人體健康,對細胞的生物鍾也是如此。如果能擾亂癌細胞的生物鍾,理論上可以損害或消滅這些癌細胞。

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他們對人體腎癌和小鼠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癌細胞開展了研究。結果發現,一種名為GO289的分子可以通過阻礙癌細胞的生物鍾從而放慢其生長周期,同時對健康細胞幾乎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說,GO289藥物與一種控制細胞生物鍾的酶能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可以破壞對細胞生長和存活至關重要的其他4種蛋白質的功能。

南加州大學麥克爾森趨同生物科學中心主任史蒂夫·凱表示,在某些癌症中,疾病控制了生物鍾機制並刺激癌細胞生長,而GO289可以干擾這些過程並阻止癌症的發展,這種藥物「可能成為消滅癌症的有效新武器」。


ScienceDailyCancer has a biological clock and this drug may keep it from ticking
A promising drug slows cancer’s circadian clock, halts its spread

Date:January 23, 2019
Sourc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ummary: Scientists find and test a promising drug that stops cancer by interfering with the cancer cells’ metabolism and other circadian-related functions.

 

The photograph shows an enlarged view of human bone cancer cells, which stopped growing when a drug molecule, GO289, jammed their circadian rhythm.
Credit: USC Michelson Center for Convergent Bioscience

 

A new drug shows potential to halt cancer cells’ growth by stunting the cells’ biological clock.

The findings from scientists at the USC Michelson Center for Convergent Bioscience and Nagoya University’s Institute of Transformative BioMolecules (ITbM) advance a burgeoning area of research: turning the body’s circadian rhythms against cancer.

Their study, conducted on human kidney cancer cells and o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mice, was published Jan. 23 in the journal Science Advances.

Scientists know that disrupting sleep and other elements of humans’ circadian rhythm can harm health. 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circadian clock of cells themselves. If researchers could disturb the circadian clock of cancer cells, they theorize, they could potentially hurt or kill those cells.

The scientists found that a molecule named GO289 targets an enzyme that controls the cell’s circadian rhythm. This drug-protein interaction then disrupts the functions of four other protein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cell growth and survival.

In effect, GO289 can jam the cogs of the cell’s circadian clock, slowing its cycles. And it can do so with little impact to healthy cells.

“In some cancers, the disease takes over the circadian clock mechanism and uses it for the evil purpose of helping itself grow,” said Steve Kay, director of convergent biosciences at the USC Michelson Center and USC Provost Professor of Neurolog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With GO289, we can interfere with those processes and stop the cancer from growing.”

Kay is among several scientists from USC Dornsife College of Letters, Arts and Sciences, USC Viterbi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at USC who are collaborating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find new solutions for treating cancer,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inding the right candidate

On its initial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bone cancer cells, GO289 appeared to slow the tumors’ circadian clock as it targeted an enzyme, named CK2.

To see if GO289 consistently hindered other cancers in the same way, the scientists then tested it on human kidney cancer cells and on mice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They found that GO289 specifically affected cancer cell metabolism and other circadian-related functions that normally would enable the cancer to grow and spread.

Kay is optimistic about the findings. “This could become an effective new weapon that kills cancer,” he said.

 

文章來自: (中) 北京新浪網

(Eng) ScienceDaily

2018精準癌症治療大事回顧

2018精準癌症治療大事回顧
其他 一月 20, 2019 0 分

 

才踏進2019年,很快又過農曆新年了,讓我們來回顧2018年國際和本地有關精準癌症治療的大事吧!

 

1. 首種不限原發器官癌症標靶藥通過認證

去年11月,美國藥管局通過Trk抑制劑Larotrectinib在所有帶有NTRK基因融合突變的晚期癌症而不論其原發器官。這種認證趨勢,說明腫瘤的基因或生物特性在應用治療上越來越重要,所以我選這為大事回顧第一位。要重溫一下嗎?

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18/12/06/癌友要check-trek/

 

2. 非小細胞肺癌多種新一代標靶藥推出

非小細胞肺癌簡直是所有癌症中最能應用精準治療的一種,因為它很多時候由不同的基因驅動突變引起。去年,不少新一代肺癌標靶藥通過了美國藥管局認證,如第三代EGFR標靶藥Osimertiib作第一綫治療,或第三代ALK標靶藥Lorlatinib作後續治療等。

 

3. 標靶藥證實於帶遺傳基因變異的癌症有效

一般癌症由患者個人身體的細胞發生基因變異引起,不從遺傳而來亦不會遺傳下去,而標靶藥是針對這些非遺傳性的變異,所以幫助用藥的檢測通常用腫瘤組織進行。兩種PARP抑制劑Olaparib和Talazoparib在去年通過認證在帶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乳癌使用,令用血液正常細胞進行的遺傳基因檢測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 著名標靶藥組合又添新用處

BRAF抑制劑Dabrafenib及MEK抑制劑Trametinib的組合本來已用於帶有BRAF V600基因變異的晚期黑色素瘤及肺癌,去年新增用處,亦可用作第三期黑色素瘤手術後輔助治療以減低復發,及擴散性甲狀腺癌的治療,惟腫瘤須帶該特定的基因變異。

 

5. 血科標靶藥物也有不少新進展

傳統上血科癌症用化療醫治,較少標靶及免疫藥物可用,但去年算是豐收一年。例如針對CD30標靶藥Brentuximab現可應用於CD30陽性的退行性大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何傑金氏淋巴瘤。復發的急性白血病方面,帶有FLT3基因突變的可用其抑制劑Gilteritinib,而有合適的IDH1變異可用其抑制劑Ivosidenib。

 

6. 免疫治療繼續大行其道

美國藥管局在去年批准了免疫治療在更多不同腫瘤和病情中使用,例如晚期小細胞肺癌及子宮頸癌。免疫治療一些癌症患者身上療效顯著且效果持續,但並非所有患者能獲益;用腫瘤特徵去預測療效的研究在去年繼續進行,除了較多數據的微衛星不穩定性及PDL1免疫組化,新的標記包括腫瘤突變及腫瘤滲透淋巴等。

 

7. 精準癌症治療研究發表部份初步結果

目前國際上有兩個專門以基因突變而非原發器官種類為用藥依據的硏究(TAPUR和MATCH),去年發表了部份初步結果,有得有失,我認為總之基因突變只是腫瘤特徵的其中一方面,治療仍需參考原發器官及病情等其他因素。

 

8. 人工智能逐漸應用在精準癌症治療

人工智能幫助分析基因突變數據及作出用藥建議,但正如上述,有經驗綜合各方面考慮而決定的醫生仍是不可或缺的。

 

9. 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

這類公司在本港及國內外不但越來越多,而且有些更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檢測而毋須醫生轉介。病友應向醫生查詢,選擇合適的檢測及有認證的公司,並由醫生解釋結果對臨床的意義。

 

10. 本地非政府藥物資助計劃展開

癌症資訊網眾籌基金於去年成立,亦有藥廠提供「封頂」優惠,即用某些標靶藥達一定時期以後藥費全免,這些都望能減輕癌友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