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沉默的女性殺手

揪出沉默的女性殺手

2019-02-14

女性癌症殺手

今天是情人節,不少暖男絞盡腦汁為女伴構思別出心裁的禮物。常言道,健康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大的禮物,不知各位男士又有否關心摯愛的健康?

乳癌和卵巢癌在本港女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一及第六位,這些個案之中,約有一成屬遺傳性,且較常由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引致,倘若父或母是BRCA突變基因攜帶者,便有五成機會遺傳給子女。

以女性為例,若帶有BRCA基因突變,患上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高達七成和四成,較一般女性高出10倍及50倍,患上三陰性乳癌及復發機會亦較大;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男性,患上前列腺癌和乳癌的風險亦較高。

基因突變可由先天及後天因素引致,而由先天因素引起的基因突變,除非有明顯家族病史,否則一般女性難以察覺,有如沉默殺手。近年醫學界不斷提升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為高風險女性進行基因檢測,如有家族成員患有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或已證實帶有BRCA基因突變,可考慮透過血液及唾液檢測有否遺傳突變基因,以評估患癌風險,及早防範。

不過,基因檢測結果或會引發不少疑問,如證實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應否進行預防性切除乳癌或卵巢手術,以減低患癌風險? 還是應接受更密集的乳癌檢查?此外,亦會引發日後應否生育,甚至影響保險保額等疑慮。

因此,高危女性接受基因檢測前後,必須諮詢醫生及接受基因輔導,了解檢測的效用和利弊、評估結果所帶來的影響等,並因應年齡、患癌風險、生活及心理因素等,制定最合適的預防方案。倘能細心關顧女伴的健康,其實每天都是甜蜜的情人節。

 

原文刊載於都市日報:揪出沉默的女性殺手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抗癌路上眾生相

抗癌路上眾生相

2019-02-11

行醫多年,見盡病人在抗癌路上的各種心態。有年輕患者確診時本應有藥可醫,卻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治療,到最後撒手塵寰;亦有病情不太樂觀的患者徘徊於鬼門關,卻能於死亡邊緣努力掙扎,得以存活至今。

 

癌症負面觀感根深蒂固

曾有一位三十多歲、育有一個一歲兒子的病人,確診肺癌時已屆第四期。所幸是,該種肺癌屬EGFR 基因突變型,有相應標靶藥物治療,且藥費每月只需一萬多,對於來自中產家庭的這位病人來説,藥物的經濟負擔尚可接受。不幸是,病人斷言拒絕接受藥物治療,雖然答應定時覆診,但每次覆診都只會追問癌指數的變化。眼見病人的癌指數不斷上升,病情每況愈下,對醫生花盡唇舌的規勸仍無動於衷。連番追問之下,病人終坦言一直服食中藥,縱使病情一直惡化的事實擺在眼前,仍無法説服病人轉用或加上標靶藥物治療。最終,病人於一年多後離世,相當可惜。中藥自古流傳至今,固然有其效用,但若然病人願意聆聽醫生意見,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甚至適當地佈置中西合壁的癌症治療方案,結局或許截然不同。

又有另一位三十多歲的直腸癌患者,原本或可以透過電、化療,以及手術切除根治,但病人還未接受首次電療已決定放棄,經護士聯絡病人,查探原因之後,才發現病人正在接受坊間流傳、未經科學驗證的自然療法。

同類個案,多年來屢見不鮮。細想之下,與根深蒂固的癌症負面觀感不無關係。過往癌症形同絕症,每當聽見癌症治療,定必聞癌變色。即使如今藥物推陳出新,嘔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已有方法應對,但始終未改大衆負面觀感,令不少病人選擇一些宣稱同樣有效,但沒有什麽副作用的治療方案。

 

治療考慮因人而異

接受治療與否,各人有不同的考量。藥物費用、副作用、治療期間和之後的生活質素,治療的目標以根治還是紓緩為主,都是不少病人和家屬的考慮因素。有比較年長的病人寧願把財富留給下一代,亦有病人希望得知自己尚餘多少壽命,只盼望走到生命的盡頭可以減少受癌魔折磨。

 

由於不少癌症藥物價錢昂貴,所以一些病人在應否接受藥物治療上遲疑未決,不知道應否耗費大量金錢為自己續命。對於病人心中的疑慮,醫生固然有問必答,但病人亦切忌執著於藥物為病人延長的壽命中位數,否則得知數字後感覺替生命設限,心裏更難受。

另外,家人朋友也是影響患者治療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過往在公立醫院與新確診病人會面的時候,即使病人的輪候數量不容許我們深入了解每一位病人,但至少會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邀請病人的家屬一同陪診,從病人與家人的言談間評估他們對各個因素的接受程度。

病人面對癌症,猶如置身黑暗之中,對前方的未知充滿恐懼。作爲醫生,只能耐心了解患者和家人的恐懼和考慮,盡力為他們解釋清楚,做好心理準備,一步步帶領病人迎接前方的挑戰。

原文刊載於明報:瘤言情深:抗癌路上眾生相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肺癌上腦非絕路

肺癌上腦非絕路

 

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可怕之處在於初期病徵不明顯,患者誤以為普通「傷風咳」或吸煙引致氣管不適,以致過半數確診時已屬晚期,而約兩成患者的癌細胞會擴散至腦部。倘若屬於「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的肺腺癌,「肺癌上腦」個案比例更高達三至四成。

在肺癌個案之中,ALK患者約佔3-7%,以非吸煙的女性居多。以往晚期肺癌的傳統一線治療方案以化療為主,患者平均壽命少於一年,癌細胞尚未轉移至腦部,病人或已撒手人寰。直至十二年前,醫學界發現ALK基因突變與肺癌有關,標靶藥物推陳出新,患者的平均壽命才得以延長。

然而,第一代針對治療ALK的標靶藥物面世之後,伴隨而來是愈來愈多肺癌擴散至腦部的個案,皆因第一代標靶藥未能突破腦部的血腦屏障殺死癌細胞,故癌細胞往往會在腦部不受控制,令療效未如理想。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第二代標靶藥,可穿透血腦屏障抑壓腦部癌細胞擴散,可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至34.8個月。

有一名患者於五年前確診ALK肺癌第四期,最初她接受化療達一年半,但病情反覆,因而改為接受第一代標靶藥治療。惟一年後出現腦轉移,幸而她成功申請參與臨牀研究計劃,可免費服用第二代標靶藥,得以節省每月五萬多元的沉重醫藥費。一年後因出現抗藥性,去年初她轉用另一隻第二代標靶藥,至今病情持續受到控制。

從前肺癌被視為無聲殺手,但這十年間治療成效已大為改善,即使肺癌上腦也並非絕路,願各位患者在抗癌路上仍保持希望。

原文刊載於都市日報:肺癌上腦非絕路

葛森療癌法

葛森療癌法

上禮拜一位失聯許久的朋友寄來一個電郵,詢問「葛森療法」。

我做了一些相關的研讀之後,覺得有必要把它介紹給讀者。尤其是如有人正考慮選擇此一療法,希望他能在看完此文之後,才做最後決定。

「葛森療法」是馬克思葛森(Max Gerson,1881-1959)於1920 年代為治療自己的頭痛而創立。不久後,它的主要治療對象為結核病患。目前,它最廣為人知的治療對象是癌症。

葛森認為,癌細胞會產生大量毒素,而肝臟為了清除這些毒素,會不勝負荷。所以,葛森療法的重點就是要分擔清毒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排毒」),同時恢復和保持健康的肝功能。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1)嚴格控制飲食,(2)補充營養,和(3)用咖啡灌腸。

嚴格控制飲食的做法是,病患必須素食至少6週,吃特定的水果和蔬菜,而這些蔬果必須是生吃,或用本身的汁液燉煮。鹽或任何香料都不允許。亞麻籽油是唯一可以加入烹煮的油,而鍋具絕不可以是鋁製的,只能是鑄鐵。除此之外,病患必須每天13小時,每一小時喝一杯新鮮配製的果菜汁。而果菜汁的製做必須是將水果和蔬菜用壓碎的,而不是用果汁機打碎。此一特製的「葛森果汁機」在當時(六十幾年前)是賣150美金一台。

補充營養的做法是(1)服用碘化鉀,維他命A,C,及B3,胰島腺酶,及胃蛋白酶,和(2)注射粗製的生牛肝萃取物及維他命B12。

咖啡灌腸的做法是,用剛煮好的咖啡(不過濾),將其從肛門灌入直腸及大腸。這需要自己做,每天做一到四次。

 

 

此一療法是真的有效嗎?

在1946年和1949年,兩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文章總結,此一療法是沒有價值的。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審查葛森1947年的10個病歷及1959年的50個病歷,得到的結論是,此一療法沒有任何好處。

在1972年及1991年,美國癌症協會曾兩度公佈對此一療法負面評估的聲明,強調其功效缺乏科學證據。

「葛森療法」從未通過美國FDA的審核,所以它在美國是非法的。

馬克思葛森死於1959年。他的女兒在1977年在加州聖地亞哥設立葛森研究所(Gerson Institute)。此一機構的宗旨就是推廣「葛森療法」。它提供教學課程,販賣產品,並且經營兩家診所。在墨西哥的診所,收費為每一星期療程5千5百美金,至少需兩星期。在匈牙利的診所,其收費為兩星期療程6千5百歐元。

在1979到1981兩年期間,有10位病患被送進聖地亞哥地區的醫院接受治療。他們共同的病歷是在發病前一周內接受「葛森療法」(9人癌症,1人紅斑狼瘡)。其中有9人是在墨西哥的葛森診所做治療,另一人則是在自己家裡。他們共同的症狀是敗血症。而從其中9人的血液分離出Campylobacter fetus(胎兒彎曲菌),另一人則從腹腔液分離出同一細菌。因為此菌通常是牛羊特有的(會引發流產),所以推測這10位病患的敗血症是源自於服用(吃或注射)受細菌污染的生牛肝。另外,這10位病患中,有5位因極端低血鹽而昏迷,而低血鹽可能是因為飲食禁鹽或因為咖啡灌腸。有一病患於1周內死亡。

去年3月6日澳洲新聞報導“The Wellness Warrior”(健康鬥士)去世的消息。這位鬥士的本名是Jessica Ainscough,生於1985,死於2015,享年30。她在22歲時(2007年)被診斷出左手罹患epithelioid sarcoma(上皮樣肉瘤),需要截肢。但她決定採用「葛森療法」,並且設立“The Wellness Warrior”網站,來報導治療的進展及提供醫療建言。此網站受到廣大的歡迎,使她有六位數的收入。她的報導總是正面,儘管所附上的相片都避免露出左手。她的母親也在2011年被診斷出罹患乳癌,也決定採用「葛森療法」,結果兩年後死於乳癌。

讀者如上網搜尋,保證會看到一大堆鼓吹「葛森療法」的資訊。這當然也包括了許多台灣的團體及個人提供的「互助」啦,「日記」啦,等等。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提供科學的證據,希望能讓面臨決擇的人,不是一面倒地聽到「有效」,而做了可能會後悔的決定。

【癌症另類療法】香港好危險之順勢療法 致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創會會長杜家麟大教授的公開信

香港好危險之順勢療法 致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創會會長杜家麟大教授的公開信

2019/1/24 — 10:51

 

今集講順勢療法。

話說順勢療法 (Homeopathy) 是 200 多年前由哈尼曼 (Samuel Hahnemann) 創立。他的理論是,如果疾病會導致某些症狀,那麼用其他也會導致這種症狀的物質加水稀釋 (記得要震),就會醫好該疾病 (所謂的「相同者能治癒」)。

當時瘧疾流行,患者會出現全身骨痛,體溫忽冷忽熱,心跳加速等等,而他發現金雞納樹的樹皮的萃取物(奎寧, quinine)也能導致同樣徵狀,剛巧奎寧真的可以治療瘧疾, 於是順勢療法就開始了。

時至今日, 順勢療法療師宣佈他們能夠醫治多種疾病,包括花粉症、過敏性皮膚反應、腦損傷、女性不孕症、流感、失眠症等等。香港順勢療法醫學會下個月甚至有講座,講解順勢療法可以治療近視、散光、老花(如果根據「相同者能治癒」理論, 可能是用手提電話打碎溝水,稀釋飲用)。

究竟用任何物質加水稀釋是否真的可以令該藥劑有效呢?多年前英國一名註冊醫生 Ben Goldacre (著名的反偽科學人士) 出過幾本書指出順勢療法的謬誤,而他已經認真計算過順勢療法的稀釋方法其實有多稀釋:

順勢療法中,典型的稀釋度稱為「30C」,即是一滴物質用 100 滴水稀釋,反覆做 30 次。這到底有多稀釋呢?答案是稀釋至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之一。

而再稀釋多 70 次, 在 100C 的順勢療法稀釋液中(順勢療法聲稱比 30C 功力更強),那滴物質已經被超過宇宙中的原子總數稀釋!

順勢療師會教你,其原則是,在每一次稀釋中加入振盪,甚至要用到皮革和馬毛表面來振盪(教授為什麼不提?不懂?還是聽起來太白癡吧),水便會出現原物質的印記。

 

至於水(一氧化二氫, H2O),是否真的能夠記住某物質的印記,而達到治療效果呢? 從來沒有人能夠提供真正科學證據。

當然順勢療法師只會對你講,現今科學不可以解釋, 不等於它沒有效用。

但其實早幾十年前, 已經有一名魔術師兼懷疑論者 James Randi 發出了一個價值 100 萬美金的挑戰。條件是他們能夠用嚴謹的科學鑑證方法,表現出超自然能力,當然也包括順勢療法。參賽者只需要能重複,非撞彩地分別出哪是水,哪是順勢療劑。挑戰舉行了足足 51 年, 卻沒有任何人成功過,而挑戰也在 2015 年完結了。

當然香港順勢療法杜大教授可能比全球其他順勢療法同行道行更深, 只不過在過去幾十年錯過了這個黃金機會。 

那麼,機會嚟啦杜大教授!上年德國有一個所謂的偽科學調查協會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Parasciences, GWUP) 宣佈會提供五萬歐羅相 (折合近 45 萬港幣),獎給勝出的順勢療法療師

挑戰條件非常簡單,參賽者需要提供三種順勢療劑,協會會把這三種藥隨機放進 12 個樽內。參賽者只需要用任何科學或非科學的方法,正確地認出其中十一樽內含的藥,然後再重複這個步驟一次,那就可以勝出。

當然,如果水真的能夠把藥物成分記住,大教授也應該能夠用超乎現今科學的方法,「讀取」那些水份究竟記住了什麼,對吧?

要不然,順勢療師如果連自己配發的藥也沒有辦法認出,如果順勢藥廠製藥時出現錯誤,把藥物掉轉,又或者順勢藥劑過期,豈不對病人安全構成危險?

退開一萬步講,順勢療法藥劑越被稀釋作用就越強,那麼我買一支順勢藥劑再稀釋多一百次,會不會服藥過量中毒?又或者飲 50 支順勢藥劑,又會不會服藥過量呢?

其實早在 2010-11 年,英國已有團體抗議當地藥品店舖售賣順勢療藥。他們每人服食 84 粒順勢砒霜 (arsenium album) 藥物嘗試「自殺」。在 2012 年, 更有超過 100 人服食 caffea cruda (用咖啡豆做,作用聲稱是醫治失眠)。當然在這些團體抗議中,並沒有任何人出現任何毛病!

結語:杜大教授一出文就話筆者滿口大小便,身為三間所謂「學院」的「教授」,或者杜大教授需要回到那個偽科學學院,重新學學 Holistic model of healthcare ( 認真,請看第八頁 ),用生命力 (“Life Force”) 來調整一下自己負面的情緒。等等, 究竟 Life Force 是不是星球大戰中絕地戰士用的神功?那其實,我也是同門,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作者 Facebook 專頁

【無憾了】相戀24年冇時間結婚 末期癌婦婚後一天離世

【無憾了】相戀24年冇時間結婚 末期癌婦婚後一天離世
2019-02-24

 

特蕾西在病榻上與麥克唐納完婚。(互聯網)

麥克唐納為特蕾西戴上婚戒。(互聯網)
1
麥克唐納親吻妻子。(互聯網)
1
麥克唐納望著妻子,難忍淚水。(互聯網)
1
親友們無不感動落淚。(互聯網)

 

住在澳洲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郊區的特蕾西(Tracey),與男友麥克唐納(Colin MacDonald)相依相戀24年,育有6名子女,連孫兒都出世,卻為口奔馳、忙於照顧家庭,一直「沒時間結婚」。可惜時間不等人,特蕾西半年前確診末期肺癌,病情惡化,今年1月中某天她試著從椅子站起來時突然暈倒,醒來後自知時日無多,其實早於12年前麥克唐納已向特蕾西求婚,但婚事一直擱置,如今眼見愛人快將離世,便為她和自己完成畢生心願。

慈善機構「My Wedding Wish」專為末期病情侶辦理婚事,義工克雷明(Gail Cremen)說︰「可以看得出,他倆很願意為對方付出,且深愛對方。」一眾義工「夾手夾腳」,一日內便迅速備好婚紗、蛋糕和鮮花等婚禮物品,讓麥克唐納與特蕾西在1月22日交換戒指,期間麥克唐納親吻妻子,也忍不住落淚,在場見證的親友無不感動落淚。

隨後克雷明便趕往墨爾本幫兩人遞交結婚申請。一般處理結婚申請需時48小時,但經克雷明極力爭取,當局酌情處理,不需10分鐘便辦妥,克雷明立即趕返醫院,讓兩人完成其餘法律儀式,正式成為合法夫妻。未知是否天意安排,特蕾西婚後大概一天便離世,完成了與麥克唐納結婚的最後心願。

文章來自: AM730

癌症患者福音!國產抗癌新葯獲批上市 緩解率達80.4%

癌症患者福音!國產抗癌新葯獲批上市 緩解率達80.4%

 

癌症患者福音!国产抗癌新药获批上市 缓解率达80.4%

 

近日,由國家「重大新葯創製」科技專項支持的抗癌新葯達伯舒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批後,經過兩個月的生產將正式上市,為部分霍奇金淋巴瘤等腫瘤患者提供了免疫治療新模式。

 

與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療不同,達伯舒採用的是一種創新的癌症治療方法——腫瘤免疫療法,又稱「生物療法」。與傳統腫瘤治療手段聚焦腫瘤病灶本身不同,它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增強自身免疫系統的力量去對抗腫瘤,利用藥物來改善或恢復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幫助免疫細胞偵測並對抗異常的癌細胞。

新葯緩解率高達80.4% 價格明顯低於同類進口葯

複發難治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較為罕見的B細胞惡性淋巴瘤,多發於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顯示,採用達伯舒免疫治療複發難治霍奇金淋巴瘤的緩解率高達80.4%,其療效和安全性與同類進口藥物相當,價格將明顯低於同類進口葯,為部分霍奇金淋巴瘤等腫瘤患者提供了免疫治療新模式,這一成果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血液病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

新葯主打淋巴瘤 肺癌、肝癌、胃癌等初步看到療效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俞德超介紹,該新葯在中國目前主要是主打淋巴瘤,這是國家批准的適應症,同時研究團隊還在做很多別的適應症的臨床研究,現在初步看到療效的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等等,都在做臨床三期註冊試驗。同時這個葯具有全球知識產權,所以不單是在中國上市,在全球包括美國現在也在做臨床研究。

 

文章來自: bastillepost騰訊新聞

鯊魚DNA的秘密對攻克人類癌症有何啟示 / Decoding the Great White Shark Genome Gives Insights into Human Disease

鯊魚DNA的秘密對攻克人類癌症有何啟示
2019年 2月 22日

 

 鯊魚有自我修復機制

一提到鯊魚,恐怕人們就會聯想到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美國驚悚經典片《大白鯊》。

但鯊魚與人類癌症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科學家經過研究相信,大白鯊有可能可以幫助人類治療癌症。

根據首批繪製的大白鯊DNA(脫氧核糖核酸)揭示,其DNA中的「突變」可以保護大白鯊免受癌症和其它疾病的困擾。

科學家希望通過更多的研究,使其研究結果能夠幫助治療人類一些與衰老有關的疾病。

大白鯊在進化過程中具有修復其DNA的能力,這一點我們人類卻沒有。

這一研究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諾瓦東南大學(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in Florida)「拯救我們海洋基金會鯊魚研究中心」(Save Our Seas Foundation Shark Research Centre)的科學家小組進行的。

人類未來真能找到長生不老秘訣嗎?

*人體奧秘:為什麼有人生來具備超凡能力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3成癌症可避免

鯊魚基因

鯊魚即使受了重傷也能很快恢復。

人類不穩定的基因使我們容易患上癌症以及與老年相關的疾病。

而鯊魚基因中有什麼特別保護機制是我們人類所缺乏的呢?

鯊魚已經生存了許多年,它們在1600萬年前就開始「稱霸海洋」。有些品種的鯊魚可以長達20英尺,重達3噸。

為了能永遠處在巔峰狀態,鯊魚在進化過程中DNA可以自我修復,而且對出現的破損容忍性也更強。

該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之一史夫基博士表示,基因組不穩定是人類許多嚴重疾病中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但是有些長壽型動物,例如鯊魚等大型動物似乎在進化過程中找到了對策來維持基因組的穩定。

我們人類可以從它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因為有太多的信息等待我們去開發。這些信息將可能對人類對抗癌症和與老年有關的疾病有幫助。

同時,它還可以幫助人類改善創傷的治療。

基因改造雞的雞蛋含有防癌藥物

*解讀諾獎成果:免疫療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癌細胞擴散轉移成噩夢 科學家發現其抱團突圍機制

鯊魚的DNA比人的DNA大一倍半,意味著鯊魚DNA中攜帶的一些密碼我們人類還暫時沒有。

科學家希望能破解這些秘密,讓它們服務於人類。

由於鯊魚具有從重傷中迅速恢復的能力,專家相信它可以用於幫助人類的傷口癒合和血塊凝固問題。

這或許還有助於減輕人們對鯊魚的偏見。其實,人類殺死的鯊魚數量遠遠多於鯊魚攻擊人類的數量。

此外,研究還顯示鯊魚在人類對付全球氣候變暖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於鯊魚的捕食,有效地控制了海洋小生物的數量,因為這些海洋生物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大象

專家強調,同吸煙相比其風險率要小得多

那麼,是否體積越大,細胞發生變異的可能性就越大呢?

之前有研究稱,個頭高的人從理論上來講,體內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要高於相對矮小的人。

對此,一種主要的理論解釋是個頭高的人體內的細胞數量也更多。

因為通常來講,細胞越多其在複製和分裂的過程中出現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就越高。

但專家強調,同吸煙相比其風險率要小得多。

同人類相比,大象的體積要大得多,而且平均可以活到60到70歲。大象的細胞數量要比人類多100倍,但為什麼大象患癌症的比例卻比人類低得多?

美國猶他大學的兒科腫瘤學家希夫曼(Joshua Schiffman)發現,大象有40份TP53基因,該基因幫助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

相比之下,人類和大多數其它動物只有兩套TP53基因。因此,希夫曼和其研究伙伴懷疑,這些多餘的基因備份可能幫助大象抗癌。

顯然,有些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找到了對付癌症的「聰明戰術」,或許人類也可以從中學習和借鑒,讓它為人類服務,因為畢竟人類是「最聰明的動物」。

 


Decoding the Great White Shark Genome Gives Insights into Human Disease

 

 

The sight of a great white shark usually inspires terror. They can reach up to 20 feet in length and weigh as much as 2,000 pounds. An apex predator, great white sharks have the ability to dive below 3,000 feet.

And, their self-repairing DNA makes them incredibly resistant to cancer and heal quickly after an injury.

In theory, larger animals are at a greater risk to develop cancer because of both their size and long lifespans. Great white sharks can live more than 70 years.

However, large-bodied animals, such as great white sharks and elephants, are no likely to develop cancer than humans. Researchers hope that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superior cancer-protective abilities of these animals could help humans with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Understanding how non-human vertebrates that ha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have evolved superior mechanisms for combating disease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for gene-based drug development for humans.” Mahmood Shivji, research scientists and Director of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s Guy Harve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Save our Seas Shark Research Center, said to Laboratory Equipment.

A research team led by scientists from Southeastern University’s (NSU) Save Our Seas Foundation Shark Research Center and Guy Harvey Research Institute (GHRI), Cornell University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cently sequenced the entire genome of the great white shark.

The findings were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genome—which measured more than one and half times the size of the human genome and consisted of 4.63 billion base pairs—revealed multiple sequence adaptations and genome stability genes that could aid in wound healing and cancer protection in people.

The great white shark genome contains a high number of a particular kind of jumping gene known as LINE. Typically, LINE creates breaks in DNA—causing genome instability—when they insert themselves into various parts of the genome. But, great white shark genomes are able to counteract genetic instability with stabilizing genes involved in DNA repair, damage response and damage tolerance.

Additional molecular adapt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shark’s genes that controlled genome stability. Genetic instability, which occurs when there is accumulated DNA damag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numerous cancers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n people.

The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 great white sharks display positive selection and gene content enrichments in genes associated with wound healing, including one involved with blood clotting. Sharks are well-known for their ability to rapidly heal after being wounded.

Future research will involving placing shark genes into human cells exposed to powerful cancer-causing agents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earchers emphasized that shark-related products, like cartilage pills, won’t improve health and puts the conservation of sharks at greater risk. Great white sharks are currently listed as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Our findings do not mean that eating sharks will help cure human diseases. These mechanisms that sharks have are at the level of their DNA,” Shivji cautioned. “Thinking that eating shark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humans is as silly as thinking that eating sharks will make us be able to breath underwater or swim better.”

Researchers from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Monterey Bay, Clems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orto, Portugal, and the Theodosius Dobzhansky Center for Genome Bioinformatics, Russia also contributed to this research.

 

文章來自: BBC (中文)

laboratoryequipment (Eng)

 

一位生酮醫師之死

一位生酮醫師之死

讀者馬先生在2019-2-14用臉書傳來當天一位醫師的死訊。從這位醫師的學經歷來看,他應當只有四十多歲。如此年輕,再加上他“不尋常“的醫療行為,導致他的死訊被大量轉傳。

這位醫師在他的網站這樣自我介紹:

我是一個內兒科醫師,兒科訓練結束,在診所接觸到跟醫院完全不一樣的病人群,有趣~  近年,又接觸了很多不一樣的養身概念…..哈哈~這引起了我這水瓶外星人的興趣啦@@我決定用我自己來做實驗^^

他也這樣介紹他的診所:

106年7月,我們成功轉型為整合醫療診所,不開西藥。謝wy醫師以『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為基礎,搭配生酮飲食指導,以及大劑量維他命點滴注射,成功逆轉你以為只能吃藥控制的慢性病、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

他也推薦了七本書:《生酮抗病醫囑書》、《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小麥完全真相》、《斷糖飲食》、《第一次生酮就上手》、《生酮抗癌》、《肥胖大解密》。

他留下的最後一篇文章是在2019-2-2發表,前兩句是:

在臨床上,許多人跟我現在的狀況一樣,有大量的毒素在身體中,不斷的反覆刺激身體,造成發炎!「咖啡灌腸」,是一個不太費時,不太花錢,可以在家裡簡單執行的排毒方法,雖然簡單實惠,卻甚是有效!

這篇文章還提供了Q&A來“破解“他自認為的「咖啡灌腸」迷思,也提供了「咖啡灌腸」的圖片。最後,它還提供了這兩句:

P.S.我在咖啡液中,加了一小撮鹽巴,補充電解質。平日也不忘補充礦物質。
P.S.灌腸後,也別忘記補充益生菌。

1--2617569-3d cartoon character, great joy

從上面這些資料可以看出,這位醫師不但自己力行「生酮」,也跟病患進行「生酮」醫療。

有關「生酮」,我已經發表了9篇文章,一再警告它的危險(例如最新發表的逆轉糖尿病,生酮)。可嘆的是,我還是看到很多人在臉書上感謝這位醫師對「生酮」的“貢獻”。

至於「咖啡灌腸」,我有發表過兩篇文章(例如葛森療癌法),說明它是「葛森療法」的核心,而「葛森療法」在美國和許多醫療先進國家是非法的。我也有說,有人因為接受此一療法而過世。

值得注意的是,「葛森」飲食是全素的(因為肉是毒素之源),而「生酮」飲食則幾乎是全肉的(因為蔬果穀類是毒素【醣】之源)。所以,本質上這兩個門派是互不相容的。但是,既然都是旁門左道,也就沒有所謂的對錯了。

不管如何,這位醫師確定是死於「肝膿瘍」,也就是說,他的肝臟受到細菌感染而長膿。值得注意的是,肝臟本身是有很好的免疫系統及防禦機制,所以即使偶然被病菌入侵,它也可以立刻將病菌完全清除。而縱然是在無法完全清除的情況下,它也還是可以接受抗生素的治療而得到痊癒。那,為什麼這位正值壯年的醫師會感染此病,更因此而死?

由於醫學文獻裡是有灌腸導致「肝膿瘍」的報導,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懷疑是「咖啡灌腸」導致這位醫師的「肝膿瘍」。而由於他篤信飲食療法,我們也可以合理的猜測是「排斥正統西醫」的心態導致他的死亡。

他的夫人有在臉書發表一封公開信。在結尾處她似乎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也感謝一路虎視眈眈等著看笑話的你」。

但願,她能理解,我這篇文章絕無意要看誰的笑話。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喚醒沉迷於「生酮」,「葛森」等另類療法的人。

尤其是,看到這類所謂的養生書籍充斥台灣各大書局,這類所謂的養生團體充斥台灣各大社交平台,這類所謂的養生專家充斥台灣各大媒體,我是以無比沉重的心情來寫這篇文章。

很感謝醫師夫人的勇氣,在公開信的結尾給了這樣的提醒:

在這裏,提醒你,
營養素及飲食方式能讓你身體平衡,
能支持你更好的對抗疾病,
但千萬別忽略了即時適當的治療。

 

醫局料獲億計新錢買藥 涵蓋罕見病

醫局料獲億計新錢買藥 涵蓋罕見病

 

圖1之1 – 醫管局現時每年藥物開支約60億元,消息稱預算案會大增指定用作 . . . . . . (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醫管局現時每年藥物開支約60億元,消息稱預算案料增撥每年以億元計的新錢買藥,亦涵蓋特首林鄭月娥經常關注的罕見病藥物。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醫管局每年60億元藥物開支已經維持了很長時間,金額並不足夠。他解釋,病人愈來愈多,而科技日新月異,近年不少新藥投入市場,特別是用作治療癌症的藥物更是昂貴。他又舉例:「罕見病的藥物特別貴,但病人數目少,傳統藥物或已不到位。」

他猜測,醫管局目前並沒有恒常化每年檢討藥物開支,只會按照特定疾病增添用藥開支,或因為恒常檢討開支更大,「但小數怕長計,如果我用了更有效的藥物,令病人入院次數減少,其實能減低公立醫院壓力」。

此外,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昨在新春團拜活動表示,初步有近20名海外醫生符合有限度註冊申請資格,當中7人是放射科專科醫生,均會被聘為副顧問醫生;目標未來12至16個月內聘請100名海外醫生。

文章來自: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