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的啟示:向「鼻咽癌之父」何鴻超致敬

 

【東方日報專訊】父親節是宣揚父愛的日子。除了先父之外,另一位我十分敬重的慈父人物,就是被譽為「鼻咽癌之父」的何鴻超教授。他是我昔日的上司,與先父同齡,今年適值兩位的百歲冥壽,特此誌念。

何教授是享負盛名的癌症專家,在求才若渴的情況下,年屆退休之齡仍屢獲延任,全力策劃公營的放射腫瘤科醫療服務,悉心培訓本地的專業人才。環顧本港的腫瘤科專才,絕大多數皆受教於其門下。我有幸曾任其私人秘書,親炙他的諄諄教誨,參透「醫者父母心」的真諦。

率先發現鹹魚誘發病

記得有一次,何教授收到一份不尋常的郵件——殘破的空郵信封,盛載着非一般信件,不規則的厚度,又夾雜了異味!小秘書職責所在,只好冒着生命危險拆開可疑郵件……終於真相大白:兩條印度沿海地區盛產的小魚乾,請專家化驗,以釋除當地人對患癌的疑慮。

何教授當年率先發現進食鹹魚可能誘發鼻咽癌,揭開了「廣東瘤」的部分疑團,再經潛心鑽研和臨床實證,獲國際公認為鼻咽癌的權威。昔日的棘手惡疾,現今的治愈率已高達八成。

他根據腫瘤的大小、淋巴結受影響的數目、是否有轉移迹象,為鼻咽癌建立一套分期系統,方便醫療人員準確掌握病情,制訂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案,卓有成效。現時國際抗癌聯盟(UICC)採用的癌症分期法,大體是建基於何教授這套TNM系統。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委員 劉佩驊

牛樟芝沒過毒性試驗 7月新制不准賣

 ▲食藥署7月新制,食品使用的牛樟芝原料7月11日起應事先備查。(圖/記者陳鈞凱攝,2016.6.29)

 

▲食藥署7月新制,食品使用的牛樟芝原料7月11日起應事先備查。(圖/記者陳鈞凱攝,2016.6.29)

 

養生、抗癌,台灣特有的「牛樟芝」產品,國內研究曾發現在高劑量下恐有毒性、致細胞病變,吃越多傷腎越大,食藥署決定出手管理,宣布自7月11日起,食品使用牛樟芝作為原料時,上市前通通得先做90天餵食毒性試驗,並送菌種、培養物型態鑑定資料等備查後才准使用。市面現有產品也得補做否則下架不准賣。

食藥署今(29)天宣布多項7月上路的食品安全管理新規範,其中「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將在7月11日正式上路。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表示,過去牛樟芝產品,只有在欲申請健康食品認證時才須進行急性毒性試驗的28天餵食毒性試驗,不過,國內2013年已有研究指出在高劑量牛樟芝恐致細胞病變,既然安全有疑慮,食藥署決定全面納管牛樟芝原料。

依據「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食品使用牛樟芝為原料時,食品業者應具備該原料的詳細加工或製造過程、規格及90天餵食毒性試驗報告等相關證明文件,上市前送衛生福利部備查。

許朝凱說,業者備查的資料必須包括菌種鑑定資料、培養物型態鑑定資料以及90天餵食毒性試驗報告等,以確保長期食用無虞,且由於研究指出利用香樟木椴木培養出的牛樟芝對人體有頭暈等不良反應,新規定也予以排除,不准業者使用。

許朝凱強調,不但新上市產品屆時得依規定備查,目前在市面上販售的牛樟芝產品也得補做相關實驗備查,否則通通得下架不准販售。業者未依「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檢齊相關資料,於產品上市前向衛福部申請備查,可開罰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以未經備查的牛樟芝原料製造食品,如未經證明為無害人體健康,則可開罰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www.nownews.com/n/2016/06/29/2151173

台監管生產牛樟芝產品下月起要先驗毒備查

on.cc東網 (註冊) – ‎9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牛樟芝為台灣特有真菌,為有效及合理管理牛樟芝食品,確保消費者選購產品之權益,經衡酌市售產品態樣、科學實證等因素,台灣衞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天宣布多項7月實施的食品安全管理新規範,其中「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將於下 …
 

7/1衛福新制生產牛樟芝產品要備查

中央通訊社 – ‎12 小時前‎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從7月起有4項安全管理新規範上路,包含市售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及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營養標示、食用鹽品的氟含量標示規定、標示雞蛋友善生產系統、食品使用的牛樟芝原料要先備查。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說,牛樟芝是 …
 

生產牛樟芝產品7/11日起要備查

on.cc東網台灣 – ‎11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牛樟芝為臺灣特有真菌,為有效及合理管理牛樟芝食品,確保消費者選購產品之權益,經衡酌市售產品態樣、科學實證等因素,衛生福利部7月10日公告訂定「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業者應送90天毒性試驗報告等相關文件送衛福部備查。
 

牛樟芝上市須備查7/11上路

HiNet 新聞社群 – ‎20 小時前‎
牛樟芝為台灣特有真菌,未來民眾選購牛樟芝產品,將更有保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表示,為了有效管理牛樟芝食品,衛生福利部於一○四年七月十日公告訂定「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食品業者若要使用牛樟芝為原料,應該準備 …
 

 

7/11起牛樟芝新規範需備齊製造過程等資料備查

臺灣新浪網 – ‎2016年6月28日‎
有民眾食用「牛樟芝」保健,食藥署今天表示,從7月11號起,食品使用的「牛樟芝」原料應事先備查;食藥署表示,「牛樟芝」為臺灣特有真菌,為有效及合理管理「牛樟芝」食品,已公告訂定「牛樟芝食品管理及標示相關規定」,依據公告內容,食品使用「牛樟芝」為原料時,食品 …

來勢洶洶的癌症 – 急性淋巴癌 (二)

 上期提及李小姐確診為「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醫生為她安排了「正電子掃描」(PET Scan) 檢查,發現頸部及腹股溝淋巴位置已經受到影響,幸好骨髓檢查未有發現受到淋巴瘤影響,經醫生介定李小姐是患上第三期急性淋巴瘤。

 

近代醫學研究對於淋巴瘤的治療已經取得很大進步,醫生會跟據病人的臨床分期、整體健康狀況及年齡作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骨幹,如CHOP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Prednisolone) ,而近年配合免疫抗體治療 Anti-CD20 Rituximab) 和化療一併使用,更加提升療效。Rituximab 是一種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能夠導向性地與B-淋巴細胞表面的CD20結合,引起免疫反應,促使B-淋巴細胞死亡和溶解。臨床研究証實它可以提升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緩解率及存活率多30%,令八成或以上的患者康復過來。而化療後繼續以Rituximab 作維持性治療更會減低復發率及延長無病存活期,這些都是近年治療急性B-細胞淋巴瘤的重大突破。

 

李小姐接受了六次Rituximab CHOP化療組合治療後,PET Scan 報告顯示所有淋巴瘤已經消失,達到完全緩解。現正接受每三個月一次Rituximab 治療作為維持性治療,共為期兩年,而她也開始在銀行當見習生,展開人生新一頁。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港大引進全港最新的淋巴水腫治療技術助患者重建正常生活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東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汝威醫生。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東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汝威醫生。

近年很多女士通淋巴,但坊間的通淋巴與醫學上的淋巴水腫治療不盡相同。淋巴水腫是一種乳腺癌和婦科癌症治療後常見的併發症,源於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阻塞所造成,引起的水腫永遠不會自行消失,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象腿」、皮膚變硬、淋巴液滲漏等症狀,大大影響社交和日常生活。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分別於2012及2013年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及淋巴移植手術,透過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及游離皮瓣移植技術,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從而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淋巴水腫

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由無數微細的管道組成網絡,像河流一樣將清澈的淋巴液貫穿全身,將當中有害的細菌及病毒過濾及消滅,保護身體免受感染。如淋巴系統內的淋巴管或淋巴結受到破壞,令淋巴液不能流通,積聚於皮下,便會形成淋巴水腫。淋巴水腫可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類,香港淋巴水腫患者主要屬後者,因進行乳腺或婦科癌症手術令淋巴結受損,繼而引致淋巴水腫,發病率由百分之五至四十五不等。如同身體的其他器官,淋巴組織在受到破壞之後不會再生,因此淋巴阻塞所引致的水腫永遠不會自行消失。

淋巴水腫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水腫是可逆性,皮膚沒有纖維化或增厚。相反,晚期的水腫是非可逆性,皮膚出現纖維化或增厚,水腫也比較嚴重。淋巴水腫令患者帶來很多的不便,包括經常性皮膚感染和持續的淋巴滲漏,而過大的肢體可導致患者行動不便及迴避社交生活。

淋巴水腫的治療

過往淋巴水腫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在未引入先進的淋巴手術前,患者主要透過物理治療控制病情。物理治療師利用手動淋巴引流和肢體包紮方法,以加壓療法紓緩患者的病情。但物理治療只適用於早期淋巴水腫,對晚期淋巴水腫病情的幫助比較有限。

港大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治療

隨著顯微手術的進步,港大於2012和2013年分別引入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和淋巴移植手術(VLNT),為淋巴水腫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香港在2012年5月首次進行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整形外科醫生在患者水腫肢體打開小至兩厘米的皮膚切口,將皮下淋巴管連接至小靜脈,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

而最新引進的淋巴移植手術是利用游離皮瓣移植技術來治療淋巴水腫。對於上肢淋巴水腫患者,醫生會從患者的腹股溝提取淋巴結皮瓣,再將此皮瓣移植到腋窩淋巴阻塞的位置。而下肢患有淋巴水腫的患者,醫生則從腋窩提取淋巴結皮瓣,再將皮瓣移植到腹股溝淋巴阻塞的位置。東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指出:「被移植的淋巴組織具有吸收作用,它可以吸收多餘的淋巴液,並釋放生長因子,刺激移植區淋巴管的生長。由2013年至今,我們已為34位淋巴水腫患者進行了淋巴移植手術,約七至八成患者在手術後有良好的效果。」

淋巴手術服務

為協助淋巴水腫患者提供適合的治療,瑪麗醫院於2012年7月成立了淋巴水腫門診服務,而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亦於去年9月於東華醫院設立,為淋巴水腫患者提供全港最先進和最全面的一站式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表示:「淋巴水腫是乳癌和其他婦科癌症患者進行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東華醫院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能夠為淋巴水腫患者提供一站式的醫生諮詢及評估、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服務,患者不用東奔西跑到醫院不同的地方接受服務,醫護人員對淋巴水腫均具有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更了解患者的需要,這些都是淋巴水腫患者最需要的。」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表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團隊成功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表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團隊成功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指出香港大學為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提供支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指出香港大學為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提供支援。

 

淋巴水腫患者何女士(左)接受了淋巴移植手術後,右手手臂腫脹情況大大改善。另一患者劉女士(右)接受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現已可過正常生活。

淋巴水腫患者何女士(左)接受了淋巴移植手術後,右手手臂腫脹情況大大改善。另一患者劉女士(右)接受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現已可過正常生活。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長有高危腸瘜肉人士的直系兄弟姊妹患癌前腺瘤風險較一般人高六倍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的全球首項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的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同樣長有大腸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六倍。(左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及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的全球首項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的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同樣長有大腸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六倍。(左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及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進行全球首項大型前瞻性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又稱「癌前腺瘤」)的人士,他們的直系兄弟姊妹大腸內同樣長有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六倍。負責研究的專家建議,只要家族中有一人長有高危瘜肉,其直系兄弟姊妹也應該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以預防腸癌出現。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頂尖醫學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

 

大腸癌發病數字持續上升 高風險群組應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

近年,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同時亦高踞本港十大癌症殺手的第二位,每年約有4,769宗新增個案,並有接近2,000名病患死亡。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中大醫學院對此表示歡迎,認為有關計劃可減低大腸癌對香港市民健康的威脅。 

中大醫學院約於十年前已開始透過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倡導及進行大腸癌風險評估的工作;而是次有關高危腸瘜肉患者,與他們直系兄弟姊妹罹患癌前腺瘤之關係的發現,更把大腸癌的預防推向嶄新的層面。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腸瘜肉(腺瘤)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腸瘜肉若能在演變為癌腫瘤之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的發生。」 

 

潘先生因弟弟患有大腸高危瘜肉而參與是次研究,結果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同樣長有高危瘜肉。

潘先生因弟弟患有大腸高危瘜肉而參與是次研究,結果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同樣長有高危瘜肉。


吳兆文教授表示,腸瘜肉若能在演變為癌腫瘤之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的發生。

吳兆文教授表示,腸瘜肉若能在演變為癌腫瘤之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的發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表示:醫學界已知某些細胞類型的腸瘜肉有較高機會發展為癌腫瘤,當中包括體積為10毫米或以上、包含25%絨毛成份或出現嚴重腸道細胞變異的腺瘤,這種腺瘤會被稱為高危瘜肉或癌前腺瘤。而今次研究團隊的重大發現,是倘若有家族成員大腸內長有高危瘜肉,其直系兄弟姊妹大腸長有這種癌前腺瘤及其他類形腺瘤的風險都遠較一般人高,顯示他們也應該考慮進行詳細的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切除腸瘜肉。」 

 

中大醫學院團隊於2010至2014年共安排600名年齡介乎52至64歲人士,參與以病例對照形式進行的研究。整項研究以一組200名其直系兄弟姊妹中有一位至少長有一粒高危瘜肉、而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與400名年齡和性別分佈相若,但直系兄弟姊妹經大腸鏡檢查確定沒有高危瘜肉的健康人士作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其直系兄弟姊妹中長有高危瘜肉而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的人士,他們同樣長有癌前腺瘤及其他類形腺瘤的機會,分別較健康的一組高出6倍及3倍。 

 

研究結果優化臨床建議及協助制訂公共衞生策略 

黃秀娟醫生續稱:「此項研究結果有兩項重要的指標作用。第一,優化臨床建議:今次的結果確認發現及切除腺瘤為預防家族腸癌的重要指標,只要家族中有一人長有癌前腺瘤,其直系兄弟姊妹也應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以預防腸癌;第二,協助制訂公共衞生策略:今次研究結果展示了新的大腸癌高風險群組。政府與醫學界應透過更有效地分配資源,進行大腸癌的預防工作,長遠有助減低腸癌的發病率。」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總結:「今次是全球首項確定高危瘜肉患者與其直系兄弟姊妹患高危瘜肉關聯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研究報告已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腸胃學》,並獲國際腸胃科權威Charles J. KAHI教授及David LIEBERMAN教授的高度評價及肯定。是次研究為大腸癌的預防訂立新里程,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將會就此進行深入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有助修訂大腸癌預防的國際指引,讓各國受惠。」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轄下的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現推行「大腸癌風險評估及健康促進計劃」,方便市民了解更多有關腸瘜肉及預防大腸癌的最新資訊。此計劃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等篩查方法的健康資訊,而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或長有腸瘜肉的人士,亦可經此計劃了解相關的研究及檢查項目,評估患大腸癌的風險。市民現可經中心網頁www.digestivehealth.org.hk或致電24小時熱線3151 5666登記 (此熱線為電話錄音系統,即日起至今年7月20日有效)。

 

 完整報導

中大證大腸患者兄弟姊妹長高危瘜肉風險較常人高6倍

香港經濟日報 – ‎9 小時前‎
研究是全球首創,中大醫學院團隊於2010至2014年,安排600名52至64歲、沒有家族病史的人士分成兩組,一組為200名其直系兄弟姊妹中有一位至少長有一粒高危瘜肉、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病徵的人士,對比另外400名年齡性別相若的健康人士,發現前者長有高危瘜 …
 

預防大腸家有長息肉患者需及早檢查

on.cc東網 (註冊) – ‎11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大腸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而大部分腸腫瘤均由腸息肉演變而成,及早切除可預防癌症。有研究發現,大腸長有易變成大腸的「高危息肉」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長有高危息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出6倍,建議他們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及早發現並 …
 

 

 

親屬患高危瘜肉自己中招風險高6倍10年可變腸

香港01 – ‎7 小時前‎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資料,大腸已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每年超過4,700宗新症。中文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指出,大腸與基因、環境因素有關,自覺生活習慣良好,其實可能仍是高危一族。中大一項前瞻研究發現, …
 

中大研究發現新大腸高風險群組

雅虎香港 – ‎4 小時前‎
中大的研究團隊認為,出現大腸瘜肉與遺傳和生活習慣有關,如果病人在瘜肉階段一直都不理會,最後有機會演變成癌症,呼籲家族中有大腸瘜肉的人士及早檢查。 而照大腸鏡不適的機會微,風險不高,只有極少數病例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 中大醫學院亦推出新計劃, …
 

大腸高危瘜肉病者直系親屬患病機會高6倍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12 小時前‎
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指,他們長有的瘜肉最多有逾10粒,平均為6粒多,較健康組高近5倍,其中更發現有兩名60歲以上男士患有大腸第一期。她指,若能在腸瘜肉演變成腫瘤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患大腸


 

Vinorelbine(長春瑞濱)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Vinorelbine(長春瑞濱)

商品牌子名:

劑型:針劑: 50mg/5ml; 10mg/ml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為長春花生物鹼的化學半合成物,可阻礙癌細胞的小管聚合成微小管,從而抑制有絲分裂,干擾DNA的新陳代謝。相對於其他長春花生物鹼(如Vincristine),其神經毒性較低。

用途:轉移性腦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

劑量:靜脈注射; 每週25-50mg/m2。

用藥禁忌:對Vincristine過敏者;懷孕及哺乳婦女人士忌用。

用藥注意:有肝功能不全人士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感覺異常、疲倦、無力、貧血、便秘、噁心、嘔吐、腹瀉、注射疼痛、脫髮。
2.  其他副作用:  嗜中性白血球減少、顆粒性白血球減少。

藥物相互作用:   與Cisplatin一同使用可能會減少顆粒白血球的數量。與Mitomycin一同使用可能會導致急性肺病。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1.  如發現以下情況如顫抖、發燒及咳嗽等,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2.  在治療結束後,毛髮會再度生長.切勿用力梳刷頭髮,可使用柔軟的嬰兒頭刷.

醫管局藥物分類:自費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英國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建議:
FDA指引:未有足夠臨床證據顯示用於乳癌治療上。
NICE指引:Vinorelbine不是第一線治療乳癌的藥物.當蒽環類 (anthracycline)抗癌療程不適合或無法控制晚期乳癌病人的病情,此藥可作為二線治療,但不建議與其他化療藥物使用.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延申閱讀 :

 

http://www.macmillan.org.u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norelbine

Carboplatin(卡鉑)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Carboplatin(卡鉑)

商品牌子名:

劑型:   針劑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   Carboplatin為Cisplatin的合成化合物,可干擾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

用途: 卵巢癌*、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子宮頸癌、膀胱癌、頭和頸癌、骨及軟組織肉瘤

劑量:   視乎各種病情而定;靜脈注射。

用藥禁忌: 對Carboplatin有嚴重過敏反應者;腎功能受損人士;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若Carboplatin與其他會引致腎毒性的藥物一起使用,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噁心、嘔吐、輕度低血鈉、低血鎂、低血鈣、低血鉀。
(2)  其他副作用:  血小板減少、白血球減少、貧血。

藥物相互作用: 若Carboplatin與Aminoglycoside類抗生素一起使用,可能會增加耳及腎毒性的危險。Carboplatin可能會減低Phenytoin的血液濃度,所以應該檢查其血液濃度。如有需要,可能要增加Phenytoin的劑量。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  要攝取足夠的液體以防止腎臟受損 (若醫生允許每日要攝取約2 – 3公升液體)。
–  藥物治療期間,因骨髓會被抑制,病患者可能會較容易受到感染。所以患者應避免出入人潮擠擁的地方或接觸傳染病患者,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  如發現有皮膚感覺異常(例如麻痺或刺痛)、視覺障礙或耳毒性的症狀,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 (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延申閱讀 :

 

http://chemocare.com/chemotherapy/drug-info/carboplatin.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boplatin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

Cyclophosphamide( 環磷酰胺 )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Cyclophosphamide ( 環磷酰胺 )

商品牌子名:

孕婦用藥分級: C

藥理:此藥在體內代謝成磷酰胺氮芥後發揮烷化作用,能與DNA發生交叉結聯,抑制DNA的合成,干擾DNA和RNA功能。

療效:單一或與其他化療藥物一同使用,抑制癌細胞生長 用途 : 乳癌、惡性淋巴瘤、肺癌、卵巢癌和多發性骨髓瘤

劑量:(1) 靜脈注射: 視乎每種情况而定
            (2) 口服: 1-5mg/kg/day 或按病情調較劑量


用藥禁忌 : 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 肝或腎功能受損人士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噁心、嘔吐、黏膜發炎、腹瀉、食慾減低、脫髮
嚴重副作用:白血球減少、嗜中性球減少、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貧血等;出血性膀胱炎
藥物相互作用:

與Clozapine使用,可導致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與Allopurinol使用,可導致Cyclophosphamide血液中濃度提升。
與Trastuzumab使用,可引致嚴重的心臟毒性問題。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毛髮可能會脫落,停藥後新髮會再生長。
避免在用藥期間以及停藥後4個月內懷孕。
用藥期間避免哺乳。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 (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延申閱讀 :

 

http://chemocare.com/chemotherapy/drug-info/cyclophosphamide.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clophosphamide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search_page_chi.asp

Etoposide(依托泊甙)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Etoposide  (依托泊甙)

商品牌子名:

劑型:   丸劑和針劑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   Etoposide是一種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半合成衍生物,可以抑制第二類拓樸同分異構(Topoisomerase II)。而且此藥已可引致DNA斷裂,從而阻礙癌細胞的生長。Etoposide對細胞週期內的S階段(DNA合成)和G2階段(靜止及有絲分裂前)具有抑制作用。

用途:   小細胞肺癌*、睪丸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胃癌
骨及軟組織肉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瘤。

劑量:   視乎各種病情而定;靜脈注射或口服。

用藥禁忌: 肝或腎功能嚴重受損人士;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肝或腎功能受損人士;痛風患者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噁心、嘔吐、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脫髮、靜脈注射部位可能會有疼痛。
(2)  其他副作用:  支氣管痙攣、急性過敏反應、骨髓細胞嚴重抑制。

藥物相互作用: 若Etoposide與抗凝血劑、抗血小板劑或NSAIDs一起使用,可能會增加出血危險。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  用藥後會可能出現短暫性低血壓,而引致暈眩的情況發生,所以應避免急促轉換身體位置。
–  每天應該檢查口腔情況。
–  使用軟毛牙刷可以防止口腔潰瘍。
–  在治療期間,應該採取適當的避孕措施。
–  如出現以下情況:四肢麻痺或刺痛,腸胃不適、異常出血、呼吸困難或尿液有任何顏色上的改變,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切勿用力梳刷頭髮,可使用柔軟的嬰兒頭刷。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     P1S1S3(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延申閱讀 :

 

http://chemocare.com/chemotherapy/drug-info/etoposide.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oposide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search_page_chi.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