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電腦科技抗癌,微軟也來參一腳

 money.cnn.com

( 圖片來源 CNN Money )

IT 大廠一向致力於想把電腦科學應用在醫療,包括 IBM 以其華生(Watson)做出多種醫療應用、蘋果(Apple)2015 年發表醫學研究開源碼工具 ResearchKit ,以及先前 Google X 之下 Google 生命科學(Google Life Science)團隊改制成的獨立子公司 Verily 等,如今微軟(Microsoft)透露它也參上一腳,於 2016 年 9 月公布數個抗癌研究計畫。 

微軟在英國劍橋的研究中心有電腦科學家、生物學家、工程學家共 150 人一同研究對抗癌症的新療法,其中的生物化學部門打算以電腦科學家思考軟體程式的方式來思考癌症。研究人員認為,只要能找出正常細胞的「程式碼」當初是怎麼寫成的,就能找出癌症細胞的「程式碼」是哪裡出了問題,然後就能「除臭蟲」(debug)把細胞重新設定為正常細胞。

過去許多電腦科學家也都跟微軟的這個計畫一樣,覺得細胞只是一連串程式碼,說起來若以 DNA 的基本運作原理來說,的確是有種程式碼的概念於其中,可是這個程式常常複雜到遠超出電腦科學家的想像,因此過去類似的想法幾乎都遭到滑鐵盧。

不過,全球最大的獨立慈善癌症研究機構,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仍然對微軟的努力表示讚揚,表示這種跨多領域專長的研究嘗試,是找出癌症解藥的重要關鍵,因為癌症雖然統稱為癌,但是卻是非常複雜的無數不同癌症的總稱,總共有兩百多種不同癌症,而就算得同一種癌,每個人身上的癌症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從很多不同的面相來研究如何對抗癌症。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希望微軟此一具備強大企圖心的研究計畫能對癌症治療發展有所幫助。

微軟的另一個抗癌研究計畫,研究者利用機器學習的技術,讓電腦整理既有的所有研究資料,協助腫瘤醫學專家從已知研究中找出最佳的治療方法。這對臨床醫師來說可說相當實用,每天全球有無數新研究發表,臨床醫師卻往往忙到無法一一閱讀,但是對電腦來說蒐集資料反而是簡單工作,可成為臨床醫師的小幫手。這個過程類似 IBM 以華生電腦所進行的醫療方面應用。

不過,判斷把這些研究報告的可信度,以及決定如何應用在眼前這個病人身上,還是需要人來進行。

IT 企業大手筆投入醫療領域,雖然值得鼓勵,不過電腦與人體基本上的不同,讓先前的嘗試效果都大打折扣,如今微軟也宣示大力投入,會是重蹈覆轍,還是能殺出一條新路,就看其研究團隊到底能不能真的好好跨領域結合了。

technews.tw/2016/09/29/how-microsoft-wants-to-solve-cancer-using-computer-science/

How Microsoft wants to 'solve cancer' using computer science

 

Could coders solve cancer in the same way they tackle computer science problems?

Microsoft (MSFTTech30) is hoping the answer is yes. The company has revealed details of its latest research on Tuesday, saying it is aiming to "solve cancer using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ers at Microsoft's lab in Cambridge, England, are trying to map the "code" of the disease, hoping that once they understand how the problem occurs, they'd be able to re-program cancer cells into healthy cells.

Jasmin Fisher, who is a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lab and also a professor at the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said she and her colleagues are trying to think about cancer in the same way computer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mputer programs.

"If you can figure out how to build these programs, and then you can debug them, it's a solved problem," she said.

Microsoft didn't say how much money it is investing into the program, but its spokesperson said around 150 people work in the research center in Cambridge. They range from computer scientists to biologists and engineers.

 

computer science cancer

 

 

Related: Turning the Apple Watch into a seizure detector

Cancer Research U.K., the world's largest independent cancer research charity, said this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key to medical progress.

"Cancer is a very complex problem as there are more than 200 different types and everybody's cancer is unique. So it's a challenge that needs man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olve it," said Justine Alford, the charity's senior science information officer.

"We hope this ambitious project will lead to discoveries that help in the battle against cancer," she said.

Microsoft revealed details of several of its cancer research initiatives on Tuesday. It said one group of researchers i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sort through research data available to help oncologists figure out the best treatment options.

That's where machines are already making a difference. An oncologist looking after a number of patients is not able to go through all the available data to figure out the most effective, individualized cancer treatment for each of them. But a powerful computer can do that.

"We've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we are drowning in information. We can measure so much, and because we can, we do," Fisher said. "How do you take that information and turn that into knowledge? That's a different story," she added.

IBM (IBMTech30) Watson uses similar technology already, helping oncologists analyze patients' medical information against research data to suggest treatment options.

Related: Health care costs rise by most in 32 years

Microsoft is not the first big tech company to turn to medical research. Apple (AAPLTech30)has launched an open-source tool for creating medical studies called ResearchKit last year. It gathers medical information from Apple's giant pool of users, making it available for researchers.

Google X, Google (GOOGLTech30) research lab, is also working on a variety of medical research programs. They include th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and nanotechnologies.

money.cnn.com/2016/09/20/technology/microsoft-cancer-research/index.html

港精準醫療冒起 技術現突破 無創兼快速

 

翁錦輝表示,現時不少醫療集團都瞄準內地市場,有腫瘤中心曾透露,內地人佔業務三分之一。

【晴報專訊】生物科技近年成焦點,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技術更被評為「全球十大突破技術」。香港科技公司善覓(Sanomics),公司行政總裁翁錦輝表示,公司運用獨家技術,為癌症病人帶來更精準治療。
翁指出,癌症基因檢測與新型標靶治療關係密切,透過檢測癌細胞釋放的變異DNA,就可判斷病人對個別標靶藥會否產生抗藥性。液體活檢的原理,是從血液分離由癌細胞釋放的浮游DNA,找出關鍵變異點,以判斷市面上哪種標靶藥能對病人起作用;相比傳統組織活檢(Tissue Biopsy),好處在無創、快速,醫生也可隨時安排覆檢。
提供基因測序 配對新型標靶藥
翁錦輝表示,由於癌症病人血液中的浮游DNA分子總量龐大,而癌細胞釋放的變異DNA相對微量,缺乏精準檢測技術,容易「走漏眼」,公司獨家技術「微滴式數位核酸偵測系統」(ddPCR)將每條DNA變成微滴(Droplet)點在晶片上,放進排序儀檢測,10多分鐘就能夠偵測幾萬條DNA。他比喻,「以前只有一個安檢口,要從一萬人中揪出一個恐怖分子很難,現在相當於同時開了一萬個閘口,很快有答案。」
公司目前主要提供兩種產品,「單基因多點測試」主要針對香港已上市的標靶藥進行配對,如肺癌病人常見的「EGFR」因子的突變基因,最快兩日有結果,收費約4,000元左右;如找不到用藥答案,樣本就會送去美國合作夥伴Guardant Health,進行約70種基因測序,索價約4萬元。翁指,送去美國檢測的基因樣本,將與全球藥廠的標靶藥庫進行配對,盡量為病人提供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方案。「如檢測結果顯示,某些未完成註冊或未通過所有階段臨床試驗的標靶藥對病人可能有效,香港醫生可聯絡藥廠,按情況特別批藥給病人。」
新藥審批不同 醫療旅遊需求增
然而目前本港大概只有一成癌症基因測序會採用液體活檢,其餘沿用創傷性組織活檢。「很多癌症病人知道治療要驗組織,但驗血有更多好處卻很少人知,這是近一兩年才有的技術。」成本高是另一考慮,檢測費用未來一兩年下調空間不大,翁坦承目前客戶主要來自私營市場。
另邊廂,翁指出,香港與澳門根據美國FDA準則,只要獲當局批准上市的新藥,一年內本港與澳門基本可開售,但內地自成一套的CFDA(國家食品藥品管理總局),審批程序隨時長達2至5年,「很多病人會直接來香港、澳門或海外求醫。」醫療旅遊需求近年激增。
投資界新寵 全球熱捧
精準醫療是近年全球醫療界積極投入的方向,被視為未來提升醫療成效一大關鍵,英美、歐盟、日韓等都將基因組科學列為生物科技重點發展領域,美國今年更會投放2.15億美元(約17.6億港元)支持發展;中國科學院也在今年初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以收集更多基因樣本,作遺傳病的防預和干預研究。
民間資本也紛紛踏入此領域,近兩年內地湧現逾百間基因測序公司,外界估計市場未來兩三年最少每年有兩成複合增長,5年內市場規模將破百億人民幣。
撰文:羅嘉倩 
攝影:梁健騰
(原文刊於iMoney)


 

 

這台「微流體分析儀」正是整個實驗室的靈魂,它能在短時間內偵測數萬條DNA,協助腫瘤科醫生盡快為病人制定治療方案。

目前基因測序精準度一定程度取決於科研人員的經驗,人才將成為行業擴展限制之一。
 
 

淋巴癌年輕化 音樂治療令痛楚減半

 

音樂不止陶冶性情,更可助癌症病人對抗逆景,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有醫生指本港淋巴癌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病人僅13歲;而音樂治療師指出,音樂可令腦部產生多巴胺,研究發現42%患者接受音樂治療後,痛楚可減少一半。

全球淋巴癌聯盟本月舉辦「全球淋巴癌關注日2016」,香港區以音樂治療為主題。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兼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表示,淋巴癌是本港癌症殺手第8位,可歸類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後者一般於44歲前發病,更有2%患者病發年齡介乎0至19歲。

 

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兼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指(右)、以及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左)。

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兼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指(右)、以及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左)。

 

他指出,中國人發病率近年有所上升,並有年輕化趨勢,由平均約50歲發病,提前至約40歲,他最年輕病人僅13歲,患「何傑金氏淋巴癌」,有研究曾指農藥和染髮劑或為元兇之一;逾三分一淋巴癌於淋巴結以外發病,包括皮膚、鼻咽、胃部等,而丙型肝炎病毒、幽門螺旋菌等或誘發淋巴癌。但淋巴癌治癒率有7至8成,即使末期病人仍有一半機會,但年屆70歲或以上才發病,治癒率則大跌3成。

 

淋巴癌分為4期。(圖片來源:香港防癌會)

淋巴癌分為4期。(圖片來源:香港防癌會)

 

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表示,癌症病人易產生焦慮、沮喪,有研究指病人患上抑鬱症機會高出3至5倍,亦有3至6成患者有不同程度情緒困擾,音樂治療不能根治癌症,但有助刺激腦部釋放多巴胺,令患者感愉快。他引用今年一份醫學報告指,42%患者在接受音樂治療後,痛楚可減少一半。25歲的Winnie,3年前發現前中膈腔有淋巴癌,其後接受6個周期化療及15次電療,令她身心俱疲。她2年前接受音樂治療,治療師協助下寫了一首歌,讓她重新了解生存價值。

音樂治療有何技巧?鍾敬文提供了以下4種方式供讀者參考:

  • 即興法:隨參加者當時情緒演奏,無事前準備,助語言障礙者交流。
  • 創作法:透過歌曲創作表達心聲,抒發情感。
  • 再創造法:「一唱一和」方式與治療師直接互動,加強社交技巧。
  • 感受法:挑選特別音樂,有助放鬆。


Dr.東:淋巴發病年輕化音樂輔助添療效

on.cc東網 (註冊) – ‎7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香港第八號癌症殺手「非何傑金氏淋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發病年齡降至55歲,較大腸肺癌等年輕10年,屬十大常見癌症中最早發病。淋巴細胞遍布全身,淋巴種類更超過百種,所有器官都可能出現病變,徵狀因應發病部位不同,因而難以診斷 …
 

 

健康, 音樂治療助患者42%痛楚減少一半

AM730 – ‎2 小時前‎
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圖)表示,最新醫學研究顯示,音樂治療有效減少癌症患者焦慮,並有42%的患者接受音樂治療後,痛楚減少一半。他指,音樂可以刺激腦部釋放多巴胺,使患者感到放鬆及愉快,為癌症患者減低電療、化療後遺症帶來的影響、舒緩痛楚、改善睡眠及 …
 

音樂治療助淋巴患者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3 小時前‎
有鑑於此,近年有醫師開始以音樂助患者抒發心中的不快的情緒。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表示,音樂治療應用於癌症患者身上在本港愈來愈普及,不論年齡、癌症期數及所接受的治療方法,音樂治療均能為癌症患者帶來莫大的好處,包括減低電療、化療後遺症帶來的 …

秋燥食療與保健

 ( 網絡圖片 )

 中秋過後又重陽,爭秋奪暑,早晚氣溫清涼。秋燥直與肺臟搭上關係,因其經脈與皮毛、鼻竅及大腸有訊息互通,故相應乾燥問題往往反映在皮膚黏膜、鼻部及腸道之中,好像秋葉色褪和枯乾的樣子。


於此,人常伴乾咳少痰、聲嘶、喉乾舌燥、皮膚乾癢、鼻敏感、氣管敏感及大便乾結等,其中以「氣虛、痰濕體質」的癌友較多。

保健之道
飲食方面勿過進辛辣、濃味,高鈣、寒涼物品和溫陽補劑,免令營養積存過剰,不能吸收,以致血液濃度增高,誘發癌症;或促使復發、轉移,甚且擴散。

食養方面宜補充人體營養(津液),以保持體內肺腎系營養之平衡狀態。日常可適量選擇合掌瓜、節瓜、蜜瓜、菜亁、青蘿蔔、百合、南杏、蘋果、蜜梨、香蕉、枇杷果、火龍果、奇異果、提子乾、藍莓亁、羅漢果、雪耳、榆耳、無花果等食材。

平日出入冷氣間仍需注意著涼,飲食奉以濡潤清甜來平衡秋燥,是為正道。保持充足睡眠、大便通暢、起床後空腹飲一杯暖開水。溫煦的陽光,滌淨的空氣,可令人體氣機舒發,有助增強抗病能力。故此,秋日山行遠足,昂首鬆肩,縱覽山容風物,一派優逸情懷,亦為不錯的選擇。
保健食療:
一、蜜瓜西施湯
功效:清熱利尿,生津潤膚
材料:蜜瓜(去瓤)約2磅、西施骨12両、生薑3片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食用。

二、健脾益肺湯
功效:清潤安神,健脾壯肺
材料:百合8錢、淮山1両、沙參4錢、蜜棗2枚、豬肉4両
製法:材料加上適量清水,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三、潤肺理痰湯
功效:清肺除痰,益胃理嗽
材料:紅蘋果2~3個(去瓤)、南杏8錢、北杏2錢、淮山3片、舊橙皮1角、
      豬肉4両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四、菜乾清燥湯
功效:清熱潤肺,除燥止咳
材料:菜乾2~3両、馬蹄10粒(去皮)、元貝2粒、豬肉4両、生薑2片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本篇所介紹的資料可作參考。


 
朱國棟中醫師
 
香港健康協會      www.hkha.org.hk/page12.html
 

安癌有道

 今天醫學昌明,治療癌症已有長足的進步,民眾的防癌保健知識也相應提高,而政府用於醫療經費開支更按年遞增,但為何癌患個案仍會節節上升?識者宜再三思量之。


  安癌的法道,在於安穩其心是也。心安,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腫瘤細胞因之逐步趨向然萎縮的凋亡期。

癌症,成因種種;然而,內因情志不遂是為誘發癌患的樞紐,情緒壓力像是體內的一座無形大山,橫阻八方血脈水道,物先腐,癌毒乃生;安癌,有助啟動腦部「正邪監察系統」,指令人體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自然分隔,各行其道,信是正本清源的王道法則。

身心鬱積乃多類癌患的肇因,如能疏調五內,則氣通血和。我意旨探究病因,追本溯源,每每與病友閒話一二,藉此了解他們的生活點滴,及至追蹤病禍原委,逐步掃清障礙,轉旋力撥,則病患可早日痊癒矣。
    
其中,取法自然乃治病中軸,左右逢源,萬法歸宗。百病皆為一體,人應順應自然,大家不妨在假日親親大自然,抱擁輕柔和煦的陽光,舒展身心,放下牛牛,親炙山光水色,閒步林蔭清溪古道,此為釋放身心鬱滯和掃除病根的良方驗藥。山水有情,健康就在你的腳下。

此外,調治癌患,醫者辨證施藥外,要不忘給癌友送上問候、關切近況、叮嚀飲食,及加上安癌法道不能或缺的是多添「心藥」。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謂:心臟系乃人體的CEO,內蘊腦區思維和意志,統率臟腑氣血經脈,在人體而言舉足輕重,牽一髮而動全身。

   以下吹徹心的號角。

   最有利於心──童心!隨心!開心!

   假日有空不妨整理一下個人的儀容、唱吓歌仔和吃小量三文魚,也為不錯的選擇。

   最不利於心──少氣!勞氣!激氣!

   平日不應張大喉嚨高聲談話,晚上八時五十五分之後不宜飽餐一頓。記住,差唔多又接近十一點喇!大家係時候要上床瞓覺;否則,你的心系營養Quota又會少一點了。
 
*本篇所介紹的資料可作參考。

 
 
 
朱國棟中醫師

     香港健康協會      www.hkha.org.hk/page12.html
 

失聰再生勇士舞動同路人 癌婦圖輕生為子活下去

 

黃耀邦(黎樹雄攝 )(蘋果日報)

在再生勇士眼中,殘疾不是障礙,只是等待衝破的框框。再生會表揚十大再生勇士抗逆精神,黃耀邦自小失聰,在無聲世界奮力演出狂舞,冀充當健聽和聾人間橋樑。兩年間兩次患癌及喪母喪父的林梅芳,萌過輕生念頭,最終為了家人,憑頑強意志度過難關,現與同路人互勵互勉。

 

耀邦3歲時發燒,聲音逐漸離開他。他自小愛藝術,20歲時被表演者舞姿吸引。他昨透過手語繙譯向記者表示:「想好似佢哋咁發光發亮。」遂立志成為舞者。耀邦靠地板震動掌握音樂節拍,隨之起舞,「手、腳、全身都感覺到震動,骨都感覺到強勁音樂」。

 

耀邦2010年成立「森林樂聾人舞蹈團」,但未獲家人支持。他一家五口,除姊姊外,父母和哥哥都失聰,家人深明健聽世界對聽障人士的漠視,質疑耀邦「點解逼自己走入健聽人世界?」。耀邦耐心解釋,盼感染他人,「好多人誤會聾人乜都做唔到,有負面嘅標籤,我希望推動聾人文化,畀健聽人士用同理心了解」。家人終明白耀邦的努力是為了其他同路人。

 

耀邦兩年前毅然放棄政府工,遠赴紐約「百老匯舞蹈中心」深造舞蹈。回港後他為聾人提供舞蹈課程,用自身經歷啟發更多人堅持夢想,他勉勵其他聾人,「唔好自悲,聾人、健聽一樣可以有夢想!」

 

62歲的林梅芳本是平凡主婦,18年前經歷劇變,先患鼻咽癌,數日後母親過身,父親亦於半年內去世,哭是她唯一宣洩方法。當年她兩個月內接受40次電療致舌頭萎縮,影響口腔活動,面部因滲血結痂,被當眾奚落,「喺街市有人嗌:『快啲嚟睇啦,呢個女人咁醜樣嘅』,我嗰陣想搵窿捐!」

 

一年後她再被確診骨癌,再陷人生低谷,想過輕生,「但嗰陣擔心自己走咗,兩個仔冇人睇,驚佢哋學壞」,她雖自稱「最蠢嘅媽媽」,卻為兒子活下去。及後她加入抗癌小組任義工,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她指不少患癌者感絕望,更擔憂外貌改變,淑芳卻說:「有疤痕咪益咗你,咁證明你係勇士!」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911/55632479

 
來自雅虎香港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十大再生勇士頒獎禮首位輪椅警察獲獎

雅虎香港17 小時前
【星島日報報道】第19屆恒生-再生會十大再生勇士選舉今日由食衛局局長高永文主禮下舉行頒獎禮,表揚一眾長期病患者克服困境的堅毅抗逆精神及 …

 
 

來自雅虎香港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首位輪椅警膺再生勇士

雅虎香港5 小時前
退休警署警長伍強昨獲選為第19屆「恒生-再生會十大再生勇士」。36年前,他是剛出「學堂」1年的軍裝警員,一次當值時在街上遇上通緝犯,被對方近 …

再生勇士」逆境激勵生命
深入報導香港新浪網4 小時前

 

來自香港01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受槍擊致下肢癱瘓不忘服務社會終成首名輪椅警長

香港0112 小時前
再生勇士中,有人因工作而失健全之軀,亦有人家庭接連遭遇不幸。62歲的林梅芳今天笑容滿面,然而18年前的她,經歷人生低谷,每天都躲在家中以 …

用笑殺癌魔主婦變勇士
香港文匯報10 小時前

 

香港文匯報社評–弘揚堅毅抗逆精神為香港注入正能量

中央日報5 小時前
再生會主辦的2016年十大勇士選舉昨日舉行頒獎禮,表揚一眾長期病患者克服困境,展現出寶貴的堅毅抗逆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再生勇士身殘志 …

微觀點:吸收正能量不輕言放棄
香港文匯報10 小時前



香港“轮椅警察”获评再生勇士质疑反成进步动力

中国新闻网2 小時前
中新网9月12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你说我做不到,有一日我就可以做到。”现已退休的伍强曾经是香港一名警署警长,更特别的是,他是香港首位 …

來自大公网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十大再生勇士”颁奖轮椅警察谱写亮丽人生

大公网5 小時前
伍强在轮椅上坚持服务警队逾卅年,退休后每日做义工,获颁“十大再生勇士”。 刘国权摄. 大公网9月12日讯(记者陈敏婷)36年前截查通缉犯时遇近 …

話你知:激勵病患燃亮生命

香港文匯報10 小時前
今年已經是第十九屆「十大再生勇士選舉」,首屆選舉始於1996年,一直由再生會主辦,旨在表揚長期病患者克服困境的奮鬥精神和積極人生的態度, …

淑梅足跡:再生勇士高誌

香港文匯報2016年8月22日
其中一位是歷奇教官,十年前的「十大再生勇士」,他笑言自己是打遍天下無右手、得返一隻左手的高Sir高誌 先生。他曾是香港殘奧代表隊,參加田徑 …

來自香港都市日報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失聰青年感震舞冀紅館獻藝

香港都市日報11 小時前
其餘再生勇士介紹鄧卓謙(男)︰患先天性心臟病、脊髓神經缺血性受損,憑鋼琴追尋音樂夢。 嚴楚碧(女)︰交通意外致四肢傷殘,

抗癌路上身心受創 為乳癌患者圓夢建立樂觀踢走抑鬱

 

王心義攝(蘋果日報)

抗癌路從不易走,乳癌病人尤甚,除要面對連月化療、電療的痛苦外,更需在應否接受切除手術的思緒中不斷徘徊,身心靈均大受打擊。有機構透過協助病人在治療期間完成心願,讓他們能夠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臨床發現有個案因久久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實,患上抑鬱甚至情緒病,提醒照顧者及家人要時常留意患者情緒轉變,也應多與病者相處,有助雙方建立正向價值觀。

 

外科專科醫生梁小蘭表示,本港每年乳癌新症約3,000宗,而且有上升趨勢,死亡率亦接近10%。由於癌細胞會在乳房以至腋下淋巴結出現,故化療、電療,或是荷爾蒙治療未必對病情較為差的病人起到作用,或需要接受切除手術。

 

但她指,由於大部份婦女認為乳房是女士的重要性徵,故在接受切除手術前往往會出現焦慮、恐懼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徵。她說,雖然暫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差的病人會令病情轉壞,但臨床發現不少病人因為患癌,即使本身性格樂觀,也逐漸染上情緒病,需要接受跟進輔導。

 

現年50多歲的方小姐,本身是安老院舍的主管,自言為人相當好動積極,不過在去年中卻確診患上早期乳癌。她說,知道消息後一段時間寢食不安,兼且不可上班,「我望出街,見到人人都番緊工,但我就只可以留喺屋企」,大受打擊。但她說,知道自己非常需要精神依靠,故在接下來4個月的手術、電療期,都多抽時間繪畫,嘗試把自己帶離情緒困局。她在治療期合共畫了近30幅水彩畫及油畫,當中不少是在醫院等候接受電療時,從其他病友身上取得的靈感。她說,幸而在得病後沒有自暴自棄,勇敢找回精神依靠,是以能夠活出走出陰霾。

 

方小姐得到「夢想成真」計劃支持,將畫作結集成書,即將出版。計劃主辦單位展晴社表示,計劃專為乳癌及其他婦科癌症,在治療期間完成夢想,從而讓病友在樂觀態度面對前路。計劃現時共協助了6位病友達成夢想。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911/55631032

 

乳癌患者出畫集圓夢

雅虎香港 – ‎3 小時前‎
乳癌患者既要面對手術後身體改變,並忍受電療副作用,癌症復發陰霾也揮之不去。展晴社於一五至一六年間舉辦上述計劃,共為六位病友完成夢想,包括成功出版個人畫集的方小姐,她是一間安老院舍的主管,去年確診早期乳癌後大受打擊。她在治療期間以繪畫紓緩 …

疫苗安全全球諮詢委員會(GACVS) HPV疫苗的安全性聲明


 

 

世界衛生組織

疫苗安全全球諮詢委員會(GACVS)
HPV疫苗的安全性聲明
2015年12月17日

自從在2006年初首次發行後,已在全球各地分發二億多劑量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HPV疫苗引入國家免疫規劃的前題是:預防子宮頸癌及/或其他HPV相關疾病是公共衛生的優先事項;疫苗引進在編程上是可行的;能保證有可持續的資金;以及已考慮該地區之接種策略的成本效益。GACVS已有系統地研究有關HPV疫苗所提出的安全性問題,並已就這方面發出一些報告。迄今為止,並無發現任何安全性問題而導致使用疫苗的建議需作出更改。

GACVS回顧法國疾病藥物和保健品安全國家機構近期作出的一系列有關接種HPV疫苗後自身免疫情況審查的研究數據。這項超過二百萬女童參與其中的大型研究顯示,除了Guillain-Barre Syndrome被發現有較高的風險外,接種和未接種疫苗的女童在接種後三個月內的所有研究情況下均出現相似的結果。這種風險在接種後的首幾個月是非常小的(每十萬接種疫苗的女童中約有一名),且並未見於其他小型研究。涉及足夠參與者的其他研究將有助於評估這項發現,如經證實,宜更全面地評估最終風險的高低。這種風險-小,如果存在的話-需要以預防 HPV感染的長效防癌利益的角度來看待。

同時,關於在接種HPV疫苗後出現複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徵(CRPS)和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症候群(POTS)的擔憂已經在某些地區被提出。它們均是不明的和可能是異構病因的病症,上述兩種情況亦沒有在流行病學方面有明顯的識別。CRPS是一種影響單肢的慢性和長期的疼痛,通常出現於單肢的創傷或長期固定後。CRPS 的症狀難以定義,患者通常表示在創傷一段時間後仍有持續疼痛。

POTS 的特點是從躺著轉變為直立體位時出現異常大和持續增加的心跳率。這種過度的上升心跳率通常伴隨著一系列的立位耐力不良的症狀。一些對POTS研究有貢獻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對研究帶來挑戰。POTS的發病可能極難確定和追溯。POTS大概在青春期少年群組中較為普遍,然而確診仍相對少見,並可能難以從這生理反應屬正常範圍的年齡組別中識別。

此外,暈厥是免疫接種常見的不良事件,特別在青少年中間,這可能導致接種和未接種的人群中出現POTS的誤差。儘管在診斷或完全識別CRPS和POTS是困難的,取得執照前和取得執照後的數據檢核並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症狀與HPV疫苗有關。CRPS和POTS的一些症狀也與慢性疲勞綜合徵(CFS)的症狀重疊,其中發表的觀察性研究報告表示與HPV疫苗無關。




雖然報告顯示部分POTS個案是嚴重和持久的,但若採取有效的症狀管理,POTS的預後一般良好,尤其青少年患者的症狀常隨著時間而得到解決。由於缺乏接種HPV疫苗後某些特異性症狀的詳細報告,我們鼓勵臨床醫生轉介受嚴重影響的患者給熟悉CRPS和POTS的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和治療。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及時診斷和管理可能避免有害和不必要的醫療干預,並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正常活動。

在日本,一些疫苗接種者出現慢性疼痛或其他症狀的事件,以致暫停國家免疫規劃常規使用疫苗的積極建議,這情況引起額外的評論。國家專家委員會的臨床數據審查得出了症狀與疫苗無關的結論,惟一直無法達成共識,以恢復HPV疫苗接種。這導致年輕婦女受影響,失卻了本來可以預防的HPV相關癌症的保護。正如 GACVS先前所指出的,決策是基於疲弱的證據,導致安全有效的疫苗不被使用,這可引致真正的危害。

持續的藥物安全監察是重要的,以確保對有關 HPV疫苗使用的關注能有最充分的證據處理。HPV疫苗對HPV相關的臨床結果,包括癌前病變的影響是公認的。全球最能獲得健康上的益處預計是那些沒有進行常規子宮頸癌篩查及未曾推出疫苗的國家。免疫接種後不良事件的優化自發性報告應當執行,以確保那些最能受益於接種疫苗之婦女能有足夠的安全監測。
 

 
 
 
 
原文 : 
 
Glob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Vaccine safety Statement on Safety of HPV vaccines 17 December 2015

www.who.int/vaccine_safety/committee/GACVS_HPV_statement_17Dec2015.pdf

 

「肺癌鬥士課程」 首期療效結果發佈會及第二期招募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及 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
肺癌鬥士課程」 首期療效結果發佈會及第二期招募

 

第二期「肺癌鬥士課程」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燕雯博士陳麗雲教授黃富強教授及香港癌症基金會林暉雯女士

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四千宗。由大學研究資助局資助,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本年四月開始進行本港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

課程招募了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其中58位患者(60%) 被確診第四期肺癌。參與者參加了八節心理社交支援課程。根據參與者於課程前提供的資料,當中一半患者及家屬有高焦慮和抑鬱的臨牀發病風險。有關首期「肺癌鬥士課程」的初步研究結果如下:

1)家屬的焦慮情緒及身體不安均比肺癌患者高,而患者的失眠及整體生命力則比家屬為差。

2)患者與家屬的抑鬱情緒有明顯的正向相互關係和影響。在整體生活質素、焦慮情緒及失眠狀況上也發現有相似的結果,與我們今年七月在學術期刊《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剛發表的研究結果吻合。

3)患者及家屬在參加課程後,於生活質素各方面皆有明顯改善。超過八成患者於整體生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所提升。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有改善。本課程也減低了需要專業介入的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其中患者減少三分之一,家屬則降低超過四分之一。

(詳細數據,請參考發佈會投影片。)

為了讓更多肺癌患者的家庭受惠,課程現正招募第二期的參加者,報名日期及方法:於現在至2016年10月3日前填妥網上問卷(http://bit.ly/lungcafighters)。如被選中,肺癌患者及一位家屬必需一同參加課程,費用全免,工作人員會儘快通知上課日期及地點。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表示,第一期課程參加者的研究數據顯示,心理社交支援課程,能有效舒緩肺癌患者和家屬照顧者的情緒壓力,提升患者生命力,對患者和家屬的身心靈健康帶來莫大益處。她說:「很多患者患病後什麽都不願意嘗試,有的連旅遊都不敢去,課程能幫助減輕他們的抑鬱和焦慮,接納自己的病,並啓發他們懂得愛自己,過正常的社交生活。」陳教授認爲,香港的醫療服務對癌病患者的醫療照顧雖已屬世界級水平,但對患者的心理和情緒支援,卻非常缺乏相對到位的服務,她期望今次計劃的研究收集所得數據,能提供資料以評估癌病患者的情緒心理需要。

張先生和張太

張先生和張太

完成課程的患者張太表示:「我一貫做事都很認真,計劃去做的事情必定要去完成,但往往卻不察覺這種習慣為自己帶來很多無形的壓力。參與這個課程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反思自己一貫的生活模式。現在的我學會選擇專注處理一、兩件事情,以致生活更加有彈性及輕鬆。課程同時亦讓我認識一班同路人。我們互相分享有用的資訊,小組完結後我們仍有定期相約一起做運動及聚會,大大提升了生活質素。」張太經歷肺癌2年,由丈夫張先生照顧,張先生說:「參與了課程讓我更察覺生活質素的重要。我認識了思想陷阱怎樣對情緒有影響,於面對治療及飲食安排方面多了彈性、減低了緊張!」

在抗癌路上肺癌患者及家屬均身心疲累

治療肺癌的醫術不斷進步,肺癌患者比以往享有更高的治愈率及更長的存活期,但肺癌患者仍要面對重重艱辛的考驗,包括肺癌的病徵 (如咳嗽、氣喘、疼痛)、治療 (如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對身體的副作用和確診所導致的情緒困擾。相對於其他癌症患者,肺癌患者往往感到更強烈的無助感及抑鬱情緒。與此同時,家屬亦承受巨大的心理困擾。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今年七月在學術期刊 《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發表有關癌症患者和配偶相互依存模式的研究,指出夫婦之間的焦慮、抑鬱及睡眠質素有正向相關性,尤其抑鬱對夫婦睡眠質素會相互影響。這些研究結果顯示癌症患者和家屬均需要心理社會的支援。

全港首個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

心理社會介入是指一些非藥物性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輔導、溝通技巧指導、正向思維治療及行為治療等。國際及本土文獻都說明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對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正面影響。香港大學和香港癌症基金會一直推動「抗癌鬥士課程」,以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至今已經有數千名癌症患者(如乳癌、大腸癌、一般癌症等) 受惠,但當中還未曾發展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和其家屬的服務。

鑑於肺癌患者數目龐大,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壓力比其他癌症更為嚴重,肺癌患者及家屬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加上過往「抗癌鬥士課程」對於癌症患者及家屬的正面成果,我們舉辦了全港及全球首個大型專門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8節的課程內容包括正向思維指導(如何積極面對病情)、改善與家人溝通方法、病徵舒緩緩技巧、心理教育等等。課程亦會教導參與者辨認及糾正負面思想及價值觀,提升其抗逆能力。

首期課程於今年四月至六月期間進行。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完成課程前問卷,當中60名患者亦於課程後完成跟進問卷。參與的患者中,超過七成正在接受治療。

 課程初步研究結果:
(1)肺癌患者與家屬身心健康互相影響

結果顯示在課程前,家屬的焦慮症狀及身體不安均比患者嚴重, 而患者的失眠及整體生命力則比家屬為差。此外,肺癌患者及家屬在大部份身心健康指標都有明顯的正向相互關係,當中以整體生活質素、抑鬱、焦慮情緒及失眠狀況最為顯著。初步結果與我們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吻合,印證雙方同樣需要心理社會介入的重要性。

(2)課程令肺癌患者與家屬的得著互惠互利

課程亦改善了患者和家屬多個方面的生活質素。超過八成患者於整體生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所提升。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有改善。本課程也減低了需要專業介入的焦慮和抑鬱的發病風險,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及超過四分之一的家屬由高風險降低至正常心理健康水平。

「肺癌鬥士課程」及 第二期課程詳情:
(網址:
http://bit.ly/lungcafighters

目的:
幫助參加者掌握更多有關肺癌治療的健康資訊及舒緩病徵的方法

課程對象:
年滿21歲或以上的肺癌患者及一位家屬
流利廣東話及能夠閱讀中文

導師
註冊社工及科研團隊

八節內容

  • 如何舒緩肺癌症狀, 提昇處理疾病能力及整體生活質素
  • 介紹有關肺癌及治療的資訊,健康生活小貼士
  • 認識及學習如何管理情緒
  • 提昇溝通技巧, 加強患者與家人的社會支持
  • 建立正向心理, 發展正面思維, 積極迎向挑戰
  • 學習感恩與欣賞, 重建人生導向, 開拓美好人生

上課地點及日期:
2016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

  • A班: 逢星期五 日間 於癌症基金會服務中心(黃大仙服務中心)
  • B班: 逢星期六 下午於香港大學

查詢請致電香港大學熱線: 3917 5582或香港癌症基金會熱線: 3919 7000。

 

傳媒報導 :

港大免費課程紓緩肺癌患者抑鬱再招募70對患者家屬上課醫心

香港01 – ‎21 小時前‎
香港癌症基金會聯同香港大學,今年4月展開全港首個專為肺癌患者而設的「肺癌鬥士課程」,同時也是首個支援患者家屬或照顧者的課程。首期課程完結後發現,部分患者及家屬的焦慮及抑鬱程度大有改善,生活質素亦有所提升。為幫助更多肺癌病人,第二期課程將於 …
 

肺癌病人和家屬參加抗癌鬥士課程焦慮抑鬱發病率減(02:22)

明報新聞網 (新聞發布) – ‎18 小時前‎
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今年4月進行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心理支援的課程,在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參加者中,近半有焦慮和抑鬱,參加課程後,近三成患者及逾四成家屬焦慮和抑鬱發病率減低。
 

心理社會支援患者及家屬「肺癌鬥士課程」改善生活質素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6 小時前‎
肺癌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之一,香港大學早前舉辦「肺癌鬥士課程」,冀以心理社會支援的治療模式,讓肺癌患者及其家屬在抗癌過程中有更好的生活質素,團隊引述第一期課程的研究結果,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獲得改善,反映課程成效顯著。
 

參加斗士課程肺癌患者焦慮減

香港商報 – ‎2 小時前‎
【香港商報訊】記者馮煒強報道:由大學研究資助局資助,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本年4月開始進行本港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斗士課程」,至昨日港大公布分析課程成效,發現大部分參與者生活質素均有改善,焦慮及抑鬱發病 …
 

肺癌病人家屬參加鬥士課程抑鬱發病率減

on.cc東網 (註冊) – ‎21 小時前‎
課程由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第一期課程招募了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當中六成患者屬第4期肺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富強表示,課程教導肺癌患者正向思考,糾正負面思想,連避忌的話題,如對死亡的恐懼也會討論, …
 

肺癌鬥士課程助減抑鬱率

大紀元時報-香港 (新聞發布) – ‎5 小時前‎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及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的「肺癌鬥士課程」第一期結束,結果顯示近七成患者及八成家屬,接受了8節課、共逾24小時的心理社交支援課程後,整體生活質素上均有改善。 港大與香港癌症基金會聯合於四月,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開辦了首期「 …

白藜蘆醇的補充品是否適合癌症病人 ?

 

( 網絡圖片 )

最近有好幾位朋友問我有關一隻白藜蘆醇的補充劑飲品是否能抗癌和是否適合癌症病人飲用。

 

白藜蘆醇的英文名稱叫resveratrol。 它是一種多酚類物質。白藜蘆醇在很多植物中存在,是植物為了抵禦病菌入侵而生產用來的一種抗病物質。提子,花生和小紅莓都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
Reference: 
 

有關白藜蘆醇對身體的好處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曾經做了很多研究並指出它能對付心血管疾病、癌病、糖尿病和其他健康問題都有很多的好處。但在2012 年,康乃狄克大學開除了負責這些研究的 Dipak K. Das 教授,因為他在白藜蘆醇的研究中造假。所以白藜蘆醇對於健康的實際作用,之前的一些研究未知真假。Dipak K. Das 教授亦因此而在2013年被告上法庭,在未正式審訊前,教授於同年去世。
Reference :
Reference :
 

其實很多有關白藜蘆醇應用於對身體的研究經常出現相反的結果。以糖尿病為例,在2011年,匈牙利大學以19糖尿病人做研究,結果指高劑量的白藜蘆醇可以令胰島素抗抯減低:
Reference :
 

但在2015年,有另一個研究指白藜蘆醇對非酒精脂肪肝病人沒有作用:
Reference : 
 
 
現時並没一致的確實證據顯示白藜蘆醇對癌症病人有好處。
Reference:
 
( 網絡圖片 )
 

雖然一些試管實驗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一些癌細胞生長,但至今用於人體上,未有臨床醫學證明。但即使有用的話,也要長期吃高劑量的份量才可能有作用,但在高劑量的情況下,白藜蘆醇會干擾身體一個叫CYP3A4的酵素機制,這個機制受到干擾下,其他藥物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
 

其實我們也不需要以補充劑來攝取太多的白藜蘆醇。白藜蘆醇雖然可以被腸道吸收,但是吸收大量的白藜蘆醇會被肝臟的酵素分解,令白藜蘆醇不能進入血液內。 所以吃高劑量的補充劑實在沒有必要。多吃含白藜蘆醇的天然的蔬果會來得更實際。而且,由於沒有正式的醫學臨床數據支持,白藜蘆醇的有效劑量根本不能被確定,坊間大多數的白藜蘆醇產品進食劑量份量為250 – 500毫克,但是不要以為這是正確劑量。只不過是短期食用這個白藜蘆醇劑量通常都沒有嚴重不良副作用而已。 但在這個劑量下,仍然有些人食後會出現輕微的副作用,包括頭痛、胃脹氣、胃痛、皮疹等。

 
再說一次,白藜蘆醇和多種處方藥物有相互作用。原因是服用高劑量白藜蘆醇能抑制肝臓CYP450 酵素,特別是 CYP2D6, CYP2C9, CYP1A2, CYP3A4,因而影響不少藥物的作用,包括一些抗癌藥物。所以我並不認為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適宜食用白藜蘆醇。
 
( 網絡圖片 )

 
白藜蘆醇亦有抗凝血功能,所以服用白藜蘆醇期間要避免同時使用一些有抗凝血的藥物和食物,包括 Aspirin (阿司匹林) 和魚油,以免過度薄血。

 
此外白藜蘆醇有雌激素效應,長期高劑量服用,原則上可誘發一些婦科癌症和乳癌。
Reference: 
 

如果真的想攝取少量的白藜蘆醇,可多吃一些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的天然食物,例如提子、藍莓、小紅莓和花生等。合成的補充劑除了劑量過高之外,還加入了添加劑。就以白藜蘆醇的補充劑飲品為例,我所知便起碼加了,山梨酸鉀 (Potassium Sorbate),黃原膠 (Xanthan Gum),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和人造香味 (Natural Flavor),長期攝入這些添加劑對身體並無好處。
Reference:
 
 
師兄隨筆 ( 201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