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教職員和校友帶領一群傳理學院學生,共同製作全香港首本癌症心靈
食譜。12個真實癌症病人/康復者與照顧者的故事、20個簡單食譜附中醫及營養師的
健康小貼士,顯現滋味人生。
書本的版稅收益將會全數撥捐給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浸會大學教職員和校友帶領一群傳理學院學生,共同製作全香港首本癌症心靈
食譜。12個真實癌症病人/康復者與照顧者的故事、20個簡單食譜附中醫及營養師的
健康小貼士,顯現滋味人生。
書本的版稅收益將會全數撥捐給香港癌症基金會。
常言道:「小暑大暑,有食懶煮。」可想而知,夏熱驕陽似火,暑濕悶睏,夜睡不寧,心煩氣盛,當中尤以「陰虛、陽盛體質」的癌友較為苦惱。
飲食方面慎勿過進苦味、濃味,高鈣、醣類物品和氣血補劑,免令營養積存過剰,不能吸收,以致血液濃度增高,誘發癌症;或促使復發、轉移,甚且擴散。
平日注重清心導熱,定時飲水,保持充足睡眠、寬容笑臉、作息有序、不可過飽;避免過於勞累,免致心臟系營養耗損;黃昏時段也可到公園閒步20分鐘。夏日炎炎,出汗較多,應多選吃新鮮瓜果、蔬菜、魚類,並注意補充水量和鹽份。
【食療介紹】
一、雞蛋花茶
功效:清暑利濕
材料:雞蛋花2両
製法:材料加上12-14飯碗清水,煮沸後,續煮約半小時,再加適量冰糖,每星期2~3次代茶飲用(冷熱均可)。
二、西翠衣飲
功效:清熱解暑
材料:西瓜皮2-3両、蜜棗2-3枚、白米1小撮
製法:材料加上多量清水,水滾後續煮約40分鐘,代茶飲用。
三、健脾養胃湯
功效:健脾養胃,清熱生津
材料:合掌瓜1斤、雪耳2~3枚、紅蘿蔔細半條、淮山3片、陳皮1角、
豬脊骨大半斤(素食者改用:素燉肉1~2塊)
製法:材料加上適量清水,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四、雙黃西施湯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祛濕
材料:老黃瓜斤半、黃豆半、南北杏8錢、生薑1、白米1撮
西施骨大半斤(素食者改用:紅腰豆2)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2小時,調味飲用。
*本篇所介紹的資料可作參考。
朱國棟中醫師
香港健康協會 www.hkha.org.hk/page12.html
阿強睡覺時經常鼻塞,要用口呼吸,整夜難以入睡。醫生說他感冒,但服藥後病徵未見紓緩。看另一位醫生,那位醫生又說他患感冒,再給他感冒藥,但服藥後仍未見好轉。他心感不妙,決定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醫生問他可曾流鼻血。他突然想起早前曾有兩次流鼻血的經歷,完全沒有先兆但亦很快自動止血,他沒當一回事。醫生跟着觸檢他的頸部,發覺左邊耳下有淋巴結腫脹。他說早已察覺這腫塊,以為是「痰火核」,不以為然。醫生隨即從他鼻腔內取活組織化驗,及後證實是鼻咽癌。
外國一些醫生曾說,若果病者是華人、有耳患和頸部淋巴核腫脹,鼻咽癌的可能性相當高。可想而知,鼻咽癌在華人社區是非常普遍,但可惜仍未能被及早診斷出來。
另一方面,病人習慣轉換醫生,亦是導致延誤診斷的原因之一。雖然頸部出現硬塊顯示癌病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組織,但並不一定是晚期的徵狀。相對其他癌症,鼻咽癌較後期的病人仍有很大機會痊愈。因此,無論病情已經發展到何種階段,及早接受診斷和治療仍是十分重要。
阿強接受化學和放射治療時承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期間經朋友介紹認識「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透過社工和護士的專業支援和輔助,更得到同路人的關懷,阿強逐漸康復過來,他還加入義工服務幫助其他病友。請即尋求援助,費用全免。
香港防癌會總監(全面支援及教育)李周翠娥
香港如很多大城市一樣,正面對人口老化和危疾年輕化的情況。消費者都希望通過各種體檢服務,及早發現隱疾。這種市場需求令市面上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體檢服務,驗身項目如商品一樣,以「基本」、「綜合」、「全面」等「套餐」形式,供消費者按個人需要選擇。消費者可有足夠醫療知識判斷自己的需要?釐清哪些項目有助發現隱疾﹖哪些值得定期檢查﹖
消費者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在沒有臨床評估和任何徵狀的情況下,很多常見的體檢項目檢測隱疾的成效不高,並容易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的結果。消費者必須先瞭解哪些項目有助發現隱疾、其作用及局限,以至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而且,這些健康檢查套餐即使對象相同,檢查項目的範圍、作用和價格都不盡相同,即使一些基本檢查項目類同,收費也可相差近千元,消費者應審慎選擇。
消委會檢視了數十個由不同機構提供的健康檢查套餐資料,只有部分註明由醫生講解驗身報告,部分只由「專人」或「醫護人員」講解,例如醫務化驗師或護士。消委會強調,所有化驗必須配合醫生的臨床身體檢查,才能作出有意義的分析和風險評估,故無論化驗結果正常與否亦應由醫生解讀,以免錯誤理解相關檢驗結果。
消委會就健康檢查徵詢衞生署、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及香港醫學會的專業意見,再將林林總總的檢查項目和專家的意見歸納成五大類別,包括血液化驗、採用醫學儀器的檢查、針對檢測癌症的標記測試、針對婦科疾病的檢查以及針對大腸癌檢查,協助消費者認識不同驗身項目的作用、局限和潛在風險。
報告引述專家意見指,市面常見的健康檢查套餐多屬「無條件」式的檢查,即並非按醫學判斷及臨床需要而定,只是為沒有徵狀人士透過大包圍式的檢查、化驗,希望及早發現隱疾,做法未必奏效。一些常規化驗,只適用於已知病患,用作確定或監控病情。如應用於沒有徵狀的人士和發病率十分低的疾病作篩查用途,能正確檢測到患有某種疾病的病人的比率有可能低於20%。
檢測隱疾的成效不高
在沒有臨床判斷和任何徵狀的情況下,很多常見的體檢項目檢測隱疾的成效不高。以「靜態或運動心電圖」作為檢測冠狀動脈疾病的檢查,在發病率低和沒有任何徵狀的人士身上,出現假陽性檢查結果的比率高。以「胸肺X光」作為篩查肺癌的工具,其敏感性不足,出現假陰性檢查結果的機率較高。
至於血液化驗,即使「全血像/全血球計算」和「紅血球沉降率」的化驗結果超出正常範圍,如驗身者本身沒有任何徵狀,單以這化驗亦不足以判斷該名人士是否患病。而以「血脂測試」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時,還須同時考慮其他因素,包括年齡、血壓水平和是否有吸煙習慣等。
癌症是許多消費者關注的健康問題,某些體檢套餐會加入「腫瘤標記測試」,由消費者自由加檢,甚至組合成針對癌症的特別套餐,價錢可相差近千元。消費者必須留意,「腫瘤標記」是血液中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或會在患上某類癌症時增加,醫生一般用來輔助診斷及監察癌症康復進度,並非篩檢患上某類癌症的理想工具。而且,目前並沒有任何「腫瘤標記」測試具備足夠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單獨用作癌症篩查。
在針對婦科疾病的檢查中,「乳房X光造影」在無徵狀的婦女中作乳癌普查,其效益尚未確定;至於患乳癌風險較高的婦女,則可諮詢醫生意見,決定是否需要接受乳癌篩查。
部分檢查項目的潛在風險
部分檢查項目可能帶有輻射或創傷性,例如:X 光檢查中會產生電離輻射,過度接受X光檢查,反而可能影響健康。「大腸鏡」檢查是入侵性醫療程序,涉及一定的風險,有可能出現併發症,例如腹部不適、腸道刺穿或出血等,而在檢查過程中使用的藥物亦可能導致部分人出現不良反應,如沒有醫生指示,消費者不應胡亂接受有關檢查。
有助預防疾病的篩選檢查
部分檢查已被證實為有效預防疾病及發現隱疾的體檢項目,例如45歲以上或糖尿病高危人士可定期進行「空腹血糖」測驗;另外由於大腸癌已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醫學界一般建議介乎50歲至75歲無病徵人士,應諮詢家庭醫生的意見,考慮每年或每2年進行一次非入侵性的「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25至64歲有性經驗的婦女亦應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 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子宮頸癌前期病變。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在決定參與健康檢查前,必須先諮詢醫生,通過臨床診斷及評估,並按個人的年齡、過往病歷、個人生活習慣、身體狀況、家族病史等因素,決定是否有需要進行檢查,並針對當事人的健康狀況建議適合的檢查項目。而驗身報告亦應由醫生解讀,並作專業判斷。
消費者委員會
www.consumer.org.hk/ws_chi/news/press/477/checkup-packages.html
生疣係咪會變癌?
美容中心為咗sale療程,話女客人頸胸位置長出疣會生癌,客人最終告
上法庭討回賠償。到底疣係咪真係會「變」癌呢?
答案係有機會!並因應不同既病發部位而隱藏風險。疣由病毒性感染
引起,一般生係面、頸和手足,呈水泡或斑塊狀,並非高危疾病。而
生殖部位所長既疣則呈椰菜花狀,如果唔處理,隨時令病毒潛伏,病
變既乳頭瘤病毒可引致皮膚癌及子宮頸癌。疣唔一定會致癌,但有高
度傳染性同風險,及時由醫生判斷作出治療先係最佳選擇!
Original Article –生疣會變癌嗎?
早前有美容中心為了推銷療程,稱女客人頸胸位置長出疣會致癌,客
人最終在法庭上討回賠償。到底疣是否真會「變」癌呢?
答案是有機會,並因應不同的病發部位而隱藏風險。疣由病毒性感染
引起,一般長在臉、頸和手足,呈水泡或斑塊狀,並非高危疾病。而
生殖部位所長的疣則呈椰菜花狀,如不處理,會令病毒潛伏,病變的
乳頭瘤病毒可引致皮膚癌及子宮頸癌。疣不一定致癌,卻具有高度傳
染性和風險,及時由醫生判斷作出治療才是最佳選擇。
近日,網上一則關於美國博士用“生酮飲食療法”成功治療晚期癌症的視頻被熱轉,引起不少腫瘤患者和家屬的關注。視頻採訪了美國的舉重冠軍、百萬富翁哈特菲爾德,他曾被醫生判定隻剩3個月的壽命,最終卻通過生酮飲食療法,讓癌細胞“徹底消失”。
到底什麼是生酮飲食,這種療法真的可以“餓”死癌細胞嗎?
生酮飲食療法可治癲癇
生酮飲食療法其實不新鮮,至今已經有90多年的曆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黃瑜芳介紹,生酮飲食是一種以高脂肪、極低碳水化合物及適量蛋白質為特點的飲食方法。這種療法興起於19世紀20年代,不過,生酮飲食療法目前主要用於兒童難治性癲癇的輔助治療,是常規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的有效輔助手段。
生酮飲食為什麼能治療難治性癲癇呢?黃瑜芳解釋,這是因為在正常的代謝中,碳水化合物是大腦首選的能量來源,機體攝入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葡萄糖進入氧化磷酸化途徑生成ATP(腺苷三磷酸)來維持生命活動。低糖攝入條件下(如饑餓、高脂肪飲食),機體通過脂肪水解供能:脂肪酸在肝臟中通過β氧化生成酮體,包括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酸,繼而被轉運到其他組織器官中代替葡萄糖作為ATP的來源。生酮飲食以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作為主要供能物質,體內脂肪含量很高,而碳水化合物很少,大腦就將因脂肪燃燒產生的酮體作為它的主要能量來源,從而誘導機體出現生理性酮血症,酮體具有鎮靜的作用,從而達到控製癲癇發作的目的。
黃瑜芳介紹,近年來國內外有部分臨床研究機構將生酮飲食應用在腦部惡性腫瘤治療的相關研究,主要應用於兩種惡性腦腫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其效果仍在觀察中。“生酮飲食是否能治療癌症目前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國內有個別臨床機構也在開展生酮飲食用於治療癌症方面的試驗研究,尚未有權威機構發佈結論性結果。”
謹慎看待視頻中的個案
在網上廣為流傳的這段視頻中,哈特菲爾德現身說法,指出“包括癌細胞在內的所有的身體細胞都主要靠葡萄糖滋養,如果體內沒有葡萄糖,正常細胞就會改用酮體作為替代的能量來源。但癌細胞只能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酮體,腫瘤就會被‘餓死’”、“控製血糖在一定水平以下,可加速癌細胞的衰老、死亡,使癌細胞對傳統的化療、放療更敏感”。這種“有圖有真相”的傳播方法,令不少癌症患者躍躍欲試,想根據此理論自行進行生酮飲食治療。
黃瑜芳副主任醫師認為,仔細分析此視頻內容,還是有許多方面值得探討:首先,此視頻並非由權威機構發佈,無法證實其真實性;其次,其提出的理論有一定道理但科學性有待研究,缺乏科學數據;再次,惡性腫瘤本身就有自愈性特點,臨床上非常難鑒別有效的個案和自愈性腫瘤的區別,因此就很容易誇大了個案的效果。“醫學上任何應用於臨床的有效療法都會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過程,真實個案給予我們啟發,有值得吸收的內容,但不是金標準,離開科學論證的個案是不可靠的。”
“目前對於生酮飲食治療癌症,只有動物試驗以及少數個案報導發現有效,還缺乏大樣本的臨床試驗,是否具有臨床治療作用還需要嚴謹的臨床研究,請大家關注專業機構研究發表的結果報告。在沒有充分臨床證據證實其作用之前,不建議作為腫瘤治療的常規手段。”黃瑜芳提醒說。
晚期癌症嚐試要去有資質機構
而晚期癌症患者如果願意嚐試生酮飲食療法的話,則需要到已經成功立項的有資質的臨床研究機構報名,經過專業醫生評估符合入組條件的,才可以在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和營養醫師的指導監測下按研究方案進行。“患者吃的每一樣東西,包括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要進行精確計算,進行生酮飲食療法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恒心,且需要患者家屬的配合。”
黃瑜芳提醒,生酮飲食主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出現頭暈、乏力。由於食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飲食,容易造成高脂血症;食物中含較多的脂肪,患者容易出現消化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等,還會導致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採用生酮飲食,病人須定期進行抽血檢查各項指標。如癌症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肝功異常的患者,使用高脂肪的生酮飲食時可能會加重病情。在沒有專業指導與實驗室檢查評估的情況下,就在家中自行製作,會給患者帶來不可控的副作用,甚至會加重病情,得不償失。
總之,生酮飲食療法治療癌症目前在治療機製、治療效果、治療副作用等方面仍有許多需要研究和觀察的內容,尚未有權威機構發佈結論性的結果,尚處於臨床研究階段。至於“生酮飲食可以抗癌甚至治療晚期癌症”的類似視頻,切記不可盲目模仿,想嚐試也必須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慎重選擇。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目前醫學界認可的生酮飲食適應症包括:
1.難治性兒童癲癇: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各種發作類型的難治性癲癇患者。
療效最好的癲癇綜合症有:嚴重嬰兒肌陣攣性癲癇、肌陣攣失張力癲癇。
療效較好的的癲癇綜合症有:嬰兒痙攣症、結節性硬化。
文獻報導有效的的癲癇綜合症有:Lafora疾病,獲得性癲癇失語症,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個案報導有效的疾病有: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Ⅴ型糖原病,線粒體呼吸鏈複雜疾病。
2.GLUT1缺乏症(葡萄糖載體缺乏症):由於葡萄糖不能進入腦內,導致癲癇發作、發育遲緩和複雜的運動障礙。
3.PDH缺乏症(丙酮酸脫氫酶缺乏症)丙酮酸鹽不能代謝或乙酰輔酶A導致嚴重的發育障礙和乳酸酸中毒。
謝榮耀攝
生命故事的豐富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經歷及態度,梁靖怡才18歲,就嘗盡人生的苦甜酸辣。小妮子生於癌魔纏擾的家族,長輩中最少4人先後患癌,她自己則早在16歲就證實患上卵巢癌。接受化療要剃光頭、停學一年。旁人為她難過,她卻說:「唔想見到親人傷心難過,所以我要堅強。」罕有的經歷反令原本性格悲觀的她,學會活在當下,「即使走到生命盡頭,我亦無憾」。記者:梁佩珊
青協黃寬洋青少年進修獎勵計劃踏入20周年,今年有73間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提名181位熱愛生命的年輕人,並選出20位得獎者。年輕人遇上苦難,卻能夠化為動力,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路。
靖怡的爺爺患肺癌,嫲嫲患子宮頸癌,大舅父患胃癌,表姐患淋巴癌。靖怡亦於兩年前患上第3期卵巢癌,「我兩年前因胃抽筋,然後證實癌指數偏高,即時崩潰」。她需要切除左邊卵巢及接受共4期的化療,因此停學一年,現時更要面對心臟異變的病況。
靖怡由化療至病況穩定長達一年,其間不停嘔吐、體重急降、無法進食,愛美的她掉光頭髮,令她一度情緒低落。但她的精神很快抖擻過來,全靠身邊人的支持,「因為我聽到指數高已知好大機會係惡性,所以當時好快調整心態,亦唔想見到親人傷心難過,所以我要堅強」。
「我只想盡快完咗件事,做自己喜歡嘅事。」別人以為她失去美好人生,她卻認為即使突然癌症復發離世,亦不會有任何遺憾,「活在當下係我出事後一直嘅想法,以前嘅諗法係現在捱多啲,第日生活會好啲,但經歷呢件事後,我會想珍惜活好每分每秒」。
對靖怡而言,平穩沒起落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反而當視每天為生命最後一日,便能夠活得無悔。
靖怡笑言,既然上天給予困難,意味着她亦有能力戰勝病魔。病發期間,反而令靖怡在人際關係上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我係因為呢個病,先識到好多朋友,知道身邊對我好嘅人,係不可多得的」。
尚保留了右邊卵巢的她,相信不會影響生殖功能,但她表示不打算生育,「一來我有家族癌症,我怕BB都有癌症,二來我覺得懷孕會影響身體基因,令我癌病復發」。
熱愛生命的鬥士,還有21歲的單親媽媽龔嘉詠。她在孤兒院長大,從小缺乏家庭溫暖,19歲時意外懷孕。兒子出生後,成為單親媽媽,獨自照顧兒子,母子依靠綜援生活,她亦被迫停學兩年。
嘉詠雖然患上產後抑鬱症,但因兒子而變得更堅強,「我從來冇覺得仔仔嘅出現係一個噩夢,反而係一個祝福,我自小好想有個家庭,現在有個小朋友令我好開心」,照顧小朋友帶來經濟壓力,但亦令她成長,「因為照顧佢,令我學識從人哋嘅角度諗,亦都唔會覺得未玩夠」。
現時嘉詠重讀中五,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雖然同時兼顧學業和照顧小孩,不感辛苦,反而感到滿足。
卵巢癌於本港女性常見癌症排第6位,有婦產科醫生表示,十多歲女孩患卵巢癌情況較罕見,卵巢癌中最常見的上皮性卵巢癌,病人一般40歲至50歲病發。第3期卵巢癌即癌細胞已擴散至盤腔淋巴腺及器官,患者需接受化療或手術。
婦產科醫生靳嘉仁表示,最常見的卵巢癌是上皮性卵巢癌,癌細胞始於卵巢的上皮層,病人一般40歲至50歲病發。女性十多歲已開始排卵及有經期,也有可能患上皮性卵巢癌,但情況較罕見。另一種卵巢癌是性索間質癌,10歲大的小女孩也可患上,但個案較少。
第3期卵巢癌即癌細胞已擴散至盤腔的淋巴腺及器官,患者需化療或做手術。年輕患者接受化療效果較好,可接受的化療劑量也較多。但化療可能影響餘下一邊的卵巢,破壞卵子及減低將來受孕機會。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邵祖德表示,人體內有基因保護免疫系統,若基因受破壞,增加患癌的風險及年輕人患癌的機會。基因可以遺傳,如父系及母系均有該基因,遺傳的機率更高。
■記者陳沛冰
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60710/19689028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10/19689034
現時的3D打印技術發展愈來愈發達,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醫學院一名外科醫生使用3D打印技術,為一名癌症病人造出一個人工下巴。
英國《電訊報》報道,癌症病人安德森在1998年,獲診斷出在舌頭上長了一塊腫瘤,醫生曾經利用他胸口的肌肉,嘗試重新製造面部下半部分,但手術失敗。
醫生亦曾經試過以陶土製造一個人工下巴,但由於陶土太大及太重,每次只可以配戴數小時,導致安德森只可以戴上面罩,亦不能進食固體食物。
最終醫生與他的團隊,利用硅酮以3D打印技術,打造更輕的下巴,讓安德森能長時間配戴,亦無礙他的呼吸。
過去已經有六位病人受助於這種治療方法,包括一位需要更換耳朵的病人。
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
Crucially, the technique is already paying dividends beyond Anderson. A man who lost an ear to an industrial accident got a natural-looking replacement just 6 weeks later, and there are five other patients who've received 3D-printed prosthetics. There may well be a time in the near future where the technology regularly helps patients restore missing features.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名男子,為慶祝患乳癌妻子接受最後一次化療,決定為她送上一個大驚喜。他廣邀親友到花店訂花,向妻子送上500枝玫瑰。
(大紀元記者許家琳綜合報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名男子,為慶祝患乳癌妻子接受最後一次化療,決定為她送上一個大驚喜。他廣邀親友到花店訂花,向妻子送上500枝玫瑰。這個溫馨事件的背後,還有另一個感人的善心傳播的故事。
布拉德在YouTube上寫道: 「她(妻子)的力量、勇氣以及經歷這一切積極的態度,讓我感到吃驚。我想在她最後治療過程中做一些特別事情,來慶祝她的化療結束,並讓她感受到,朋友和家人對她巨大的愛和支持。」
布拉德與奧克蘭一家花店的老闆蘇.貝克納(Sue Beckner)合作,每枝玫瑰花賣10美元,把所有所得以阿利薩的名義,捐贈給蘇珊.科曼基金會(Susan G. Komen foundation)。他傳簡訊給20位朋友,要求他們每人購買了一枝玫瑰花,並傳播這樣的請求,最終用這個理由籌集到了4,500美元。共有超過170個家庭出錢買花。
貝克納告訴當地新聞台KMTV 說:「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小鎮……當你需要支持時,沒有比這個小鎮更好的地方了。」
視頻片段顯示,阿利薩的兩個女兒和朋友合力將放在36個花瓶、不同顏色的玫瑰花搬到阿利薩面前,阿利薩見到後感到難以置信,驚喜非常。布拉德表示,當他見到玫瑰不斷送進來時,感到相當興奮,說:「100、200、一直去到500枝玫瑰。」
當阿利薩收到這500枝玫瑰後,她的女兒和家人朋友們便開始發放花束給癌症中心的其他病人和工作人員。
阿利薩說:「給予比接受更好,這是完全正確的。」
www.epochtimes.com/b5/16/7/2/n8059612.htm
胃癌是全球主要癌症死因之一,發生率較高的地區為日本、韓國、台灣、中國、東歐和中、南美洲。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3年台灣胃癌的發生人數共計3,768人,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男性為第7位、女性為第10位;2014年因胃癌死亡人數2,386人,排名十大癌症死因第7名。
形成胃癌的因素和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喜歡高鹽分、醃漬和煙燻燒烤食物,都可能傷害胃黏膜增加致癌風險;愈來愈多醫學研究證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能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而提高發生胃癌機會。
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機構(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在審視了來自世界各地的89篇的研究、約17.5萬名成人和77,000名胃癌病例後,在今年四月份所提出的最新報告中首次指出,除了過去已知的食用醃漬燒烤食物外,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品(如熱狗、培根、火腿)、飲用3份以上(1份為15克)的酒精,會促使下胃部癌症風險增加約18%;體重超重或肥胖則會增加上胃部癌症的風險。另外,抽菸也是胃癌的危險因子之一。
基於本研究報告,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將在未來的《預防癌症之飲食和運動指南》建議限制飲酒女性每天不超過1份,男性2份,以及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攝取量,多食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避免吸菸、再加上規律運動,幫助保持健康理想體重,以降低包含胃癌等多種癌症風險。
胃癌的症狀會因嚴重程度、發生的部位而有很大的差異,部份的胃癌沒有任何特殊的症狀,早期胃癌只能靠健康檢查才會意外發現。若長期胃痛、胃潰瘍,請不要輕忽,盡速就醫檢查。早期胃癌經過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手術是根治胃癌的唯一方法。
胃癌從確診到治療過程中,往往因貧血、腹瀉、易飽又易餓、無法控制放屁等問題而影響生活品質,對癌友帶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