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保險業聯會轄下醫療保險協會,從16家於市場佔有率逾6成的醫療保險公司搜集數據。調查結果顯示,香港2015年入住醫院個案的平均費用較2014年上升6%至13%,日間診所手術費用則上升6%。當中達49%住院手術個案為結腸鏡及胃鏡檢查。以私家醫院三等房收費比較,腸鏡收費為2.54萬港元,惟同類型手術在日間手術中心,平均僅收費8408港元。私家醫院的住院中,單棉花丶藥物丶護理費等雜費高達8200港元,為門診雜費的10.5倍。
香港保險業聯會醫療改革專責小組副主席陳秀荷指出,私家醫院收費差異極大,病人索取保險賠償時,平均償付百分比亦較日間手術中心低。如在日間手術中心進行腸鏡手術,償付比率平均可高達91%,即病人每付100港元醫療費用,可獲賠償91港元,病人只需支付當中9港元;但同類小型手術若在醫院進行,平均付償率僅得84%,病人需支付16港元,而二等房平均付償率遞減至80%,頭等房只有75%。
陳秀荷提醒,「好多人都以為一定要入住醫院,保險先有得賠,但反而畀多咗唔需要畀嘅錢。」她續指,近5至8年簽訂的新一代保單,多數條款已為消費者提供日間手術中心費用保障,而舊有保單大部分亦有酎情權,她建議病人先向醫生索取報價單讓保險公司預先評核,以免自掏腰包繳付意料之外的費用。
根據今天公布的兩項研究報告,晚期攝護腺癌病人除接受正規治療外,如增加使用一種新的抗荷爾蒙藥物,結果顯示可以減少死亡風險將近40%。
法新社報導,這種藥物是阿比特龍(abiraterone),楊森藥廠(Janssen Pharmaceuticals)有售,商品名為澤珂錠(Zytiga)。
其中一項研究發現,阿比特龍若與通常開給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服用的藥物潑尼松(prednisone)一起使用,死亡的風險減少了38%。
這項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發布的報告又說,這種藥物也使得癌症惡化前的時間增加一倍有餘,由原本的14.8個月增至33個月。
這項臨床試驗包括34個國家的1200位病人,由2013年2月進行至2014年12月。
第二項臨床試驗涵蓋近2000位患者,結果發現在治療高風險的晚期攝護腺癌病人時,若除了標準的初步治療方法外再加上阿比特龍,也可以使相對死亡風險降低37%。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比例高達92%的攝護腺癌病例能夠早期發現,也就是在腫瘤擴散到身體其他部分之前。不過,大約5%左右的患者被診斷出患病時,癌細胞已經擴散,治療前景欠佳。
泰國婦女對於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與其他先進國家比較起來,民風仍偏保守,許多婦女不願意「拋頭露面」到醫院檢查。泰國醫療單位為了讓婦女能更放心接受檢查,於是發展出「面具人」的想法,保證讓婦女在接受檢查時「真的看不出來」,而現在面具又再升級。
據泰國《椰子網》報導,先前泰國醫院「Nong Krot」為婦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讓大家都戴上草綠色面具,讓候診室頓時間變成了「面具人」的空間。當地政府認為這樣的推廣成效不錯,於是將「戴面具檢查」的服務再升級,現在更進化到「妖魔鬼怪」的面具版本,保證讓一般人看不出來患者的真面目。
該項目由當地健康保險基金(Health Insurance Fund)贊助支持,希望能在5年之內,幫助所有農村婦女完成子宮頸抹片和乳腺癌檢查。
第一代的面具人。
精采原文在這裡>> 真的看不出來 子宮頸抹片檢查面具再升級 – 新奇圖文 – 優仕網-共產檔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C2119048.html
香港肺癌學會早前委託調查機構,於今年4月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1,029名18歲以上本港市民對肺癌患者的心理看法。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末期肺癌患者生存希望很渺茫,同時有近七成人認為缺乏治療方案。香港肺癌學會會長區兆基指,肺癌是本港頭號致命癌症殺手,但普遍香港市民都不了解現有的治療方案,誤以為患上末期肺癌便藥石無靈,失去希望,令治療事倍功半。
區兆基指,醫生會根據患者癌症的種類和分期、癌腫位置和患者整體健康等因素建議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即電療)外,近年多了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法等方案,針對癌症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以及透過激活身體自然防禦機制,達致控制癌腫的效果。
調查亦發現「消極」是影響肺癌病人心理最嚴重的情緒,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表示:「如果病人失去生存希望,那麼甚麼治療也起不了顯著作用,因此維持病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煙齡逾10年屬高危
學會理事會成員潘智文又提醒,煙齡10年以上、年齡超過50歲人士屬肺癌高危人士,建議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電腦掃描,及早發現病情提高治愈率。
任職酒樓的黃女士今年53歲,兩年前因為腰痛到醫院檢查證實肺癌第四期,她憶述:「得知患病當時每天都在哭。」後來在同事和家人鼓勵下,醫生也安慰她「有得醫」,並安排她服食標靶藥。現在黃女士只需要每日服一粒藥和每40日覆診檢查一次,平日生活已經和常人無異。她勉勵病患者指:「最重要是當自己是普通人一樣,保持樂觀,然後聽醫生指示服藥。」
尖沙咀設呼吸希望展覽
香港肺癌學會由即日起至21日,在尖沙咀iSQUARE國際廣場地下舉行「向肺癌患者傳遞呼吸希望」展覽,鼓勵肺癌患者積極對抗癌魔。
2010 年,西班牙學者 Emilio Ros在營養期刋 (Nutrients) 發表了一份文章,指果仁對身體健康有重大的好處。所指的果仁包括了杏仁、合桃、開心果仁、松子仁、腰果、夏威夷果仁和巴西果仁等。
果仁是營養密集的食物,它們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優質植物性蛋白質、膳食纖維,礦物質,維他命E,植物固醇,和具有高抗氧化能力、高抗炎能力的多酚類化合物及其他活性生物化合物。
果仁的營養成分獨特,對身體健康有多種好處。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多進食果仁可減低冠心病和膽結石的發病率,更可減低女士糖尿病的風險。
介入性研究亦顯示,多進食果仁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降低氧化應激作用和活化血管。對於減低內臟肥胖和代謝綜合症也有正面的效果。
亦有少量證據顯示進食果仁對高血壓、癌症和炎症等病石能有某程度的作用。
有別於一般人的想法,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實驗的結果均顯示食用正常份量的果仁並不會引致肥胖,相反甚至有機會幫助減肥。
資料來源: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57681/
2016年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學者亦有發表過一相類似的綜合分析報告,指多進食果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參考﹕
那麼我們每天應該吃多少份量的果仁呢?英國的 NHS 引述了一份於2016年在BMC Medicine 所發表的綜合分析文章而提出了一個參考數字,每日 28 克果仁 (約一手掌所握份量),可減低大約20%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不過,NHS亦補充,這個減少風險的結果,可能不單是由果仁所帶來。進食果仁的習慣應視作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其它元素包括健康和多元化的均衡飲食、經常性的運動、充足的休息、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和酗酒) 等等。
參考﹕
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16-0730-3
其他參考﹕
The effect of walnut intake on factors related to prostate and vascular health in older me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412899/
Human cancer cell antiproliferativ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Juglans regia L.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883717
Suppression of implanted MDA-MB 231 human breast cancer growth in nude mice by dietary walnu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791931
師兄隨筆 ( 2017-5-15 )
投訴,批評本地公立醫療系統的新聞與日俱增。
以冼先生和他妻子的個案而言,我們不妨從其它角度想一想。
縱然醫學發展一日千里,我們總不能走出生老病死的自然定律。從報導得知冼太太的病情已經難以逆轉,家人如何给予她最大的支持才是最恰當?纾缓科的概念如何推廣至更普及?
腫瘤科醫生經常要面對技窮的無奈。畢竟這是一份面對人的工作,專業以外,是否需要更多語言藝術?然而我們病人需求的是什麼?一個專業知識扎實的醫生實話實說,但我們接受不了的時候,該如何自處?
行政的問題,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從來是批評容易執行困難,放諸任何有人的地方也是一樣。
提高透明度或許是無辦法中的最佳辦法,類似的事件往常是如何處理?中間是否存在灰色地帶?假設市民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時,如何有更佳的回應?
從政的人扮演什麼角色
如何決定舉行一個記者會?處理個案是否能以一個更中立的態度平衡兩方面?
傳媒的影響力
如實報導記招中的內容,多從其它角度立體報導事件會否更接近真相?減輕外界對標題嘩眾取寵的批評,以踏實的方式建立公信力。
就以這次報導而言,某報訪問腫瘤科醫生的意見就是很好的平衡。
讀者的我們,
是否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能力?特別在這個資訊爆棚的世代。
互勉。
延 申 閱 讀 :
英推廣激光治癌 更平更安全
資料來源 : 文匯報
英國政府計劃推廣「光動力療法」(PDT)治癌,結合激光與藥物殺死癌細胞,比現時的手術、放射治療和化療更便宜和安全,使病人免受副作用和免疫系統受損之苦。預料推廣首年即有4.5萬名癌症患者受惠。
對皮膚及頭頸癌療效顯著
PDT需與光敏藥合用,讓激光與藥物一起改變氧分子,殺死癌細胞。PDT現時主要用於治療皮膚層附近的癌症,如皮膚癌和頭頸癌,在英國僅少數醫療中心提供。專家認為PDT用途還可以通過內窺鏡擴大至治療胰臟癌、前列腺癌、骨癌和膽管癌,相關實驗亦正在進行,提供PDT的醫療機構可望增至6間。
其中一個提供PDT的是倫敦大學學院的醫院,它負責全英約8成頭頸癌的PDT治療,並已治癒約1,700名病人。研究發現,85%口腔癌早期病人接受PDT後,腫瘤消失。一名11年前確診患肺癌的58歲男子表示,他接受手術治療後,癌症數年後復發並進入末期。後來他於2006年接受PDT,至今沒再復發。
PDT其實已用了20年,但臨床醫生一直未有足夠資金,以證實此療法的效用。有英國癌症慈善組織估計,若PDT得以推廣,每年可為政府節省20億英鎊(約248億港元)。 《星期日泰晤士報》
氣功抗病
氣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曾在歷史上為人民祛病健身,起到了獨特的作用。而郭林氣功,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拯救了無數頑疾患者以及疑難病、慢性病患者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