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會助圓最後心願 末期病人無憾「回家」

阿峰說,最深刻是安排一名末期鼻咽癌年輕女患者與男朋友拍婚照及在教堂完成婚禮。(防癌會提供)

阿峰說,最深刻是安排一名末期鼻咽癌年輕女患者與男朋友拍婚照及在教堂完成婚禮。(防癌會提供)

如果你明天將要離世,你有什麼心願?人生無常,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惡耗,不少人會頓感徬徨,遺憾仍有多個心願未了。香港防癌會自2005年推行心願計劃,每年免費為30多個末期危疾病人達成最後的願望,有機構亦參考這個計劃,上月下旬開始,與防癌會合作推出「誠心所願計劃」,專門為晚期危疾長者達成心願(見另稿)。

防癌會自2005年開展心願計劃至今,共為超過300個18歲以上末期病人達成各種願望。所謂「願望」屬行動型,必需於本港進行,不包括購買任何個人使用的物品﹑醫療用具﹑家庭用品和電器等,費用全免。

阿峰(右三)說,不少末期病人最後心願是與朋友見一面﹑吃一頓飯。(防癌會提供)

阿峰(右三)說,不少末期病人最後心願是與朋友見一面﹑吃一頓飯。(防癌會提供)

負責心願計劃的防癌會註冊社工阿峰表示,參與計劃工作兩年,最深刻是去年11月曾為一個29歲患有末期鼻咽癌的女病人完成心願,安排她與男朋友拍婚照及在教堂完成婚禮。

阿峰說,協助舉辦婚禮的過程中最難忘的,是看見婚禮中一對新人的感觸場景,以及籌備婚禮期間與雙方家長的溝通。

 

沒有一個父母想兒子娶一個即將離世的女孩當妻子,婚禮前我們用上一個月很多說話和耐性說服兩家人,盡力令婚禮順利舉行。

 

不久,女孩在男孩的陪同下,悄然的回到天家。

要數難度最高的個案,是協助一名曾發生家暴的丈夫與妻子團聚。

老翁早年曾以暴力傷害妻子,患病後住在防癌會院舍一年半,妻子一直未有探望。

去年初夏,伯伯突然向阿峰說,「我想回家」,阿峰預感,伯伯應感到時日無多,於是盡快為他安排,但伯伯要求不願碰上女兒,怕因家暴的往事再次發生衝突。

 

妻子與女兒同住,怎能避免碰上,唯有用上多一點時間游說雙方,經過一個月時間,與伯伯女兒多次傾談,女兒逐漸軟化。

 

那天黃昏,一家三口終於重聚,手搭著手,拍下最後的全家福。

有末期患者最後心願是喝兒子和媳婦的「媳婦茶」。(防癌會提供)

有末期患者最後心願是喝兒子和媳婦的「媳婦茶」。(防癌會提供)

防癌會義工為末期病人完成最後心願,為他煮一道芋頭炆魚。(防癌會提供)

防癌會義工為末期病人完成最後心願,為他煮一道芋頭炆魚。(防癌會提供)

防癌會有至少80名義工,全有十八般武藝,包括有大妗姐和大廚,可以不同才能協助晚期病人完成各種心願,包括煮一道佳餚,和協助安排一對新人為患病長輩「斟茶」的中式結婚儀式。

「還剩低 幾多心跳 還在數 趕不及了」阿峰說,在防癌會工作兩年,見盡生離死別,慨嘆人臨終前的心願其實很簡單,例如是吃一頓飯﹑見一個親人或朋友。但工作最較人遺憾的,是人往往敵不過與時間的競賽。

 

肺癌病人想見「狗醫生」,但安排好「狗醫生」﹑地點﹑時間後,該名病人就過世了,最後也趕不及。

 

香港防癌會於1963年成立,除了心願計劃,在賽馬會資屑下,亦設立癌症住宿康復中心,為晚期癌症患者建立家以外的「家」,由駐院醫生﹑護士和心理治療團隊,以及設立全港首間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照顧晚期患者各方面的需要﹔另外,防癌會也會舉辦不同大小講座,由資深護士評估出席者患癌風險,以及增加市民防癌和抗癌的意識。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無創血液基因測試 盧煜明信可改變未來

 
盧煜明花逾廿年時間研究血液內基因,成功研發出多種病症診斷方法。

【星島日報報道】醫生醫病多做臨牀診斷是基本職責,在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的抱負不止於此,花逾二十年時間研究血液內基因,成功研發出多種病症診斷方法,包括已被多國廣泛使用的產前無創唐氏綜合症基因檢測技術,可望明年在公立醫院內讓大眾使用。盧煜明相信新技術可影響生活,更可改變未來,「近年已是香港最好的土壤環境下,可孕育出未來的科技人才,年輕人應珍惜。」

「天馬行空的都可以去試!」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多年前,憑着研發孕婦血漿含高濃度胎兒基因,成功發明產前無創唐氏綜合症的診斷技術,之後一直都沉醉在各種血液基因測試中,發明多類篩查病症、鼻咽癌等技術,一切源自他喜愛做研究調查、愛天馬行空而起,「做研究做調查,是我的嗜好,我不會視為工作。」

癌症,「新技術就是可影響生活,改變未來。」他指,中國每年有約一千八百萬人懷孕,今年已有四百萬人曾使用無創基因技術診斷胎兒,他坦言,從無估計到技術已可如此廣泛應用。” data-reactid=”24″ style=”margin: 0px 0px 1em;” type=”text”>盧煜明接受訪問時直指,無創的基因診斷技術,可知悉腹中胎兒是否屬正常,亦可掌握到市民是否有癌症,「新技術就是可影響生活,改變未來。」他指,中國每年有約一千八百萬人懷孕,今年已有四百萬人曾使用無創基因技術診斷胎兒,他坦言,從無估計到技術已可如此廣泛應用。

起初成功研發後,不少人也向他「潑冷水」,他指,曾有多人認為這種科技也只是鐘擺效應,只能逐步慢慢向前,但結果火速發展,連美國保險公司都支持這技術及納入保險範圍,荷蘭、比利時政府更願資助孕婦進行檢測。

他指,香港現只在私家診所等可採用這檢測技術,孕婦須自費進行,他期望這種已在多國普遍採用技術,在香港可讓普羅大眾免費使用,亦須得當局全力支持。據悉,盧煜明的無創檢測技術,已獲醫管局青睞,現冀明年可在一間全新落成的醫院內採用,讓孕婦可以廉價或免費使用。

基因變化是層出不窮,盧煜明指,基因診斷技術已成形,可再進一步發展,將技術應用到診斷更多單基因疾病,他期望可診斷出嬰孩是否有自閉症、妊娠毒血症、癌症等,望透過血液基因是否有突變及篩查,在前期已可診斷病症,有助病人及早獲合適治療,具前瞻性,而不是在後期才被發現。

他又說自己經常忽發奇想,嘗試拆解不同的基因進入另一基因後,會產生那類變化。他更會研究食物基因,會否從人的尿液內找得到,他笑言,如成功即可驗尿,就可得悉體內有那些動物基因,吃過那些動物。

盧煜明的基因技術早已被創科界定為香港首批跑出的「獨角獸」,但他一臉靦腆謙謙地笑,他指獨角獸顧名思義是成功的科技,香港須更多成功科技的例子,但往往不少叻學生寧選當醫生、金融投資等行業,選讀科技只佔少數,近年已是香港最好的土壤環境下,可孕育出未來的科技人才,他籲年輕人珍惜眼前。

他期望香港創科發展不再落後於人,新加坡已早過香港十年起步,深圳現更超前,香港科技園內雖有多間初創、企業進駐,但需有數個大型成功例子跑出,為香港贏得一些口碑榮譽,令更多人認識,才可在未來五至十年香港創科可企穩發展。

他指,政府不能單靠引進外國創科龍頭大企來港,便算發展科技,「不可單靠外地公司,亦要扶植本地初創發圍。」

https://hk.news.yahoo.com/

3個月走10億步支持器官受贈者

器官受贈者一齊起步。

萬眾同心挑戰10億步。

器官受贈者一齊起步。

 

步行是一種簡易的運動,亦可以成為支持器官受贈者的行動。世界移植運動聯會舉辦健步(Fit For Life The Billion Steps Challenge)活動,是全球的活動,呼籲全球支持移植康復者一起走路,在三個月內共同走出10億步的創舉。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為了響應這個活動,昨日上午舉行啟動禮,主禮嘉賓為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心臟、肝臟、肺臟、腎臟、骨髓等受贈者、醫護團隊、紀律人員團體、體育界、教育界、商界等、社會服務界等人士均派員組隊參加,反應熱烈。

 

由世界移植運動聯會舉辦

 

世界移植運動聯會香港區委員及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創會會長周嘉歡昨日指出,大家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精英運動員,但希望本來要坐輪椅的可以站起來,要用柺杖的可以自己走,只可以跑10分鐘的可以跑完一小時,最後更多人可以參加比賽,而開始就是要多走路。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運動物理治療專硏組副組長陳桂榮講解步行的好處,並由著名運動員示範。心臟受贈者周子恩、肺臟受贈者賴飛燕和骨髓受贈者倪光華均屬年輕的器官受贈者,他們由病危而重得健康,更可以享受運動的樂趣,倪光華更即席表演街舞。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指出,開始前應按個人健康狀況和體能擬定練習計劃,一般是每星期三至五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初習者初時可以試行1,000步,之後每兩至四星期可以試加1,000步,直到每日的目標1萬步,按個人體能由每節5至10分鐘做起,慢慢加至每節不少於30分鐘。在練習頻率方面,每星期三至五次,練習後需要充分休息。健行前應該選擇在適當的溫度及濕度下健行,酷熱或嚴寒的環境不適宜;練習前,先做熱身及伸展運動;練習後做緩和運動等。

 

席間眾位嘉賓腳踏彩色鞋印舉行啟步禮象徵每步都充滿色彩。市民如欲組隊參加挑戰10億步,了解詳情可登入http://goo.gl/y8rDCe。協辦是次活動的機構包括香港腎科學會、香港移植學會、香港腎臟基金會、香港腎科護士學會、香港組織相容性及免疫遺傳學學會,以及義務工作發展局及身前行動。

https://www.singpao.com.hk/index.php?fi=news1&id=47741

 

 

 

 

 

 

 

 

每周吃3次燒烤 26歲女生竟大腸癌末期

義大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志文表示,吃燒烤的頻率不宜過高。記者王昭月/攝影
義大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志文表示,吃燒烤的頻率不宜過高。記者王昭月/攝影

 

中秋節揪親友辦「烤肉趴」一直很夯,不過醫師再三叮嚀,燒烤好吃,燒焦的肉品吃多了卻不利健康,提醒民眾烤肉時起碼要在碳火上鋪上錫箔紙,避免肉品直接接觸碳火快速烤焦,吃出了問題。

義大大昌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志文表示,中秋節烤肉活動很時興,但生鮮肉品等食材處理不當或烤的時候沒烤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因此秋節過後,門診病號通常增加1到2成。

更值得注意的是,吃多燒烤,危害健康的風險真的很高,林志文表示,經過烹調的肉品,沒有燒焦的,在體內約需經過1到2天才能代謝,燒焦的,代謝時間拉長到1到2週,有些甚至1個月。燒焦的肉品會產生硝酸鹽等毒素,攝入的量儘管不多,日積月累卻可能破壞腸胃粘膜,造成基因或細胞的改變,「過了那個突破點,健康常就回不來」。

他說,每個人對硝酸鹽等毒素耐受的質與量程度不一,這些毒素通常會積貯在肝臟與腸胃道,很多人平常不運動,不做大腸鏡、糞便篩檢,不注意大腸是否長息肉,日後有可能癌變。

林志文說,有名26歲女生愛吃烤肉,也在朋友的燒烤店打工,平均每周至少吃3次以上烤肉,身材吃到微胖,約2年後有次劇烈腹痛,一檢查發腫現瘤塞住右腹腸道,不僅已末期,還轉移到肝臟及淋巴,事後經過化療及肝腫瘤切除,雖然控制長達2年,最後仍回天乏術。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737966

 

醫師提醒,秋節烤肉最好在碳火上墊上錦箔紙,避免肉品直接接觸碳火燒焦,形成碿酸鹽等...
醫師提醒,秋節烤肉最好在碳火上墊上錦箔紙,避免肉品直接接觸碳火燒焦,形成碿酸鹽等毒素,不利健康 。記者王昭月/攝影

別輕忽!太忙水喝得少常憋尿 當心膀胱癌找上門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70多歲的賴伯伯在7、8年前,有血尿的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膀胱癌,歷經手術失敗、化療副作用纏身之苦、病情仍無法控制,所幸接受了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重拾美好的生活品質。

70多歲的賴伯伯(右二)在7、8年前,有血尿的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膀胱癌,接受了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圖/公關照) ID-1072299

▲70多歲的賴伯伯(右二)在7、8年前,有血尿的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膀胱癌,接受了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圖/公關照)

膀胱癌是台灣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癌症,每年約新增2,000名患者,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數據,膀胱癌更為2014年男性十大癌症之一,在男性發生率更居第九位。

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會有間歇性血尿的狀況,然而不少人會誤以為是運動劇烈,或過於勞累所造成而不以為意,且因不會產生疼痛,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通常確診時,往往都已是第三期至第四期,不得不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

除了初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外,膀胱癌30年來處於無新藥發展的治療瓶頸,病人即便接受化療療程或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療程結束後復發機率仍高,最後還可能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讓患者對未來感到絕望,因此膀胱癌幾乎可堪稱為沙漠癌症。

替賴伯伯診治的台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表示,現行膀胱癌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切除、化療、放射線療法與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BCG)等,有些患者不喜歡手術,想選擇以化療,或是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來治療;然而膀胱癌的復發機率極高,因此患者最後可能仍需將膀胱全部切除、進行重建手術,不僅心理上難以接受調適之外,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蒲永孝也進一步提到,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如食欲下降、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以及脫髮等,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雖治療效果不錯,但很多患者仍然會復發。

所幸近期已有新一代免疫療法可應用於晚期膀胱癌治療,讓膀胱癌治療出現了新希望。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曾接受化療藥物治療,但不願再繼續接受化療治療的晚期膀胱癌病友,有了新一代免疫療法的選擇,且此治療方式一旦有效果,可以持續治療很久,不會產生抗藥性,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此外,讓醫界引領期盼的是,新的療法未來也能應用於其他癌症治療領域,應用的範疇十分廣泛。

預防勝於治療。張文震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或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而水喝得少、常憋尿也容易讓膀胱癌找上門,因此除了定期檢查之外,若有血尿的狀況發生,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輕忽。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分享新一代免疫療法成為目前治療膀胱癌的新曙光。(圖/公關照) ID-1072297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分享新一代免疫療法成為目前治療膀胱癌的新曙光。(圖/公關照)

臉書、打字、上網(圖/攝影者chia ying Yang,flikr CC License/網址http://bit.ly/2kkVL1X) ID-834307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或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而水喝得少、常憋尿也容易讓此癌症找上門。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99097

確診乳癌要問多D 治療乳癌新趨勢:術前化療 有助縮細腫瘤及避免全乳切除

香港乳癌資料庫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爲讓乳癌患者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免卻全乳切除之苦,本港的乳癌治療近年增加了應用術前化療,藉之縮細腫瘤。
 
乳癌患者一般會在手術後進行輔助性化療,以殺死手術後可能殘留在體内的癌細胞;術前化療顧名思義則在手術前進行,用以縮細癌腫體積。術前化療早於1980年代引入香港,初時多用於局部晚期、不能施手術醫治的乳癌患者。
 
《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重點
香港乳癌資料庫今日發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以及有關術前化療在本港應用情況的專題研究結果。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主席張淑儀醫生表示,香港乳癌患者中,確診II期或以上的佔54%,當中超過八成需要接受化療。患者確診的期數越高,所需要接受的治療項目則越多。而治療乳癌的方案取決於四大因素,包括患者的期數(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況、及遠端器官狀況)、生物學特徵 (荷爾蒙受體、HER2受體及Ki-67繁殖指數)、癌細胞級別(顯示腫瘤生長速度)及基因組分析。張醫生建議乳癌患者在確診後向醫生提問,以清楚了解其癌症的情況及可行的治療方案。
 
乳癌患者使用術前化療的新趨勢
香港乳癌資料庫的術前化療研究涵蓋於2006年至2015年期間12,729名香港婦女確診入侵性乳癌的數據,深入了解術前化療於患者身上的成效,即以患者乳房和腋下淋巴結的入侵性癌細胞完全消失之比率(病理學完全緩解比率),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以及術前化療與腫瘤生物學特徵的關係等方面作出研究。
 
在調查對象中,有928名(7%)患者接受了術前化療,而61%的患者則接受過術後輔助性化療或術後紓緩性化療。結果顯示,本港的臨床做法有明顯轉變:香港乳癌患者使用術前化療的比例由2006至2010年間的5% ,倍增至2011至2015年間的9%。
 
接受術前化療的患者腫瘤大小中位數是4厘米(範圍:0.3厘米至20厘米)。癌症期數較高的患者接受術前化療的比率較高,由確診IIA期乳癌患者的3%,增加至III期乳癌患者的26%。另外,接受術前化療的比率在較「惡」的乳癌患者中亦較高,即HER2呈陽性(ER或PR呈陽性) (12%)、HER2呈陽性(ER及PR呈陰性) (9%),及三陰性患者(9%)。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郭子熹醫生 於發佈會上表示:「術前化療是乳癌患者的新希望,醫學上已證實術前化療對其後施行手術有幫助,可以把本來不適合動手術的乳癌個案,變為可動手術;又或者令本來需要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轉為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術前化療的目的是縮細乳房的癌腫,以及殺死隱藏體內其他部位的乳癌細胞。」
 
五分一患者有病理學完全緩解
接受術前化療的患者有五分之一人有病理學完全緩解反應(即病理檢驗發現,入侵性癌細胞在乳房及腋下淋巴結完全消失)。術前化療的效果在HER2呈陽性(ER和PR陰性)的乳癌患者身上尤為顯著,其中49%在接受術前化療後有病理學完全緩解反應;其次為三陰性和HER2呈陽性(ER或PR呈陽性)則分別有30%和28%有病理學完全緩解。
 
手術選項方面,接受術前化療的II期患者,有46%在化療後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比率較整體為高。研究亦發現,一些患者在術後化療後,其癌腫的生物特徵(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HER2狀態和Ki-67繁殖指數)有所改變。醫生會在患者接受術前化療後,對其殘留的癌腫重新作生物特徵測試,以便制訂個人化的護理方案和進一步的輔助治療。
 
接受過術前化療的乳癌康復者姚女士於發布會上分享經驗:「我在臨床確診II期乳癌後,醫生告訴我需要進行全乳切除手術,但那不是我想選擇的方案。我於是諮詢另一位醫生,結果她建議我接受術前化療。」接受術前化療後,姚女士的腫瘤大小由3厘米縮細至0.5厘米,乳房保留手術亦隨之成為可行的治療選擇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女士提醒確診乳癌的患者,有權向醫生提問有關其癌症的情況及可行的治療方案。患者亦可向香港乳癌基金會尋求支援服務及各種資源,例如治療前準備小組,以及由醫生和醫護人員主理的講座。此外,香港乳癌基金會一直提倡「及早發現 治療關鍵」。霍何綺華女士表示:「早期確診的乳癌治療方案一般創傷性較低而存活率較高。女性40歲起應養成定期作三步曲乳健檢查的習慣,即每月自我檢查,每兩年由醫護人員作乳健檢查及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即使患上乳癌也可盡早偵測得到。」
 
 
術前化療適用於以下情況的乳癌患者,以縮細癌腫大小:
腫瘤太大而不能以手術切除;
有炎性乳癌;
想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而非全乳切除手術;
切除較少的身體組織 ;
如有家族乳癌病史或發現有遺傳性乳癌基因突變,術前化療讓患者有更多時間進行基因檢測及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讓懷孕的患者延遲手術,盡可能讓患者如期分娩(某些乳癌化療藥物可在懷孕期間安全使用);
讓患者有時間考慮更多手術方案,包括乳房重建手術
資料來源: Breast Cancer Network Australia (BCNA)
www.bcna.org.au/understanding-breast-cancer/treatment/neoadjuvant-chemotherapy
 
 
香港乳癌實況一覽
在香港,乳癌持續是女性的頭號癌症。《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顯示,缺乏運動(78%),從未餵哺母乳(66%),超重/肥胖(39%)和感覺有精神壓力(37%)是本地乳癌患者最常見的高危因素。這些高危因素皆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並可透過調整生活模式而改變。高達九成的乳癌患者表示,其乳癌症狀為無痛腫塊。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在發現乳癌症狀三個月後才首次求醫。
 
 
 
1. 香港乳癌資料庫導委員會主席張淑儀醫生(左)、成員郭子熹醫生(右)、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女士(左二) 及 乳癌康復者姚女士今日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新聞發布會上發表研究結果,指本港的乳癌治療近年增加了應用術前化療,縮細腫瘤以增加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
 
 
2.乳癌康復者姚女士在確診乳癌後並沒有立刻接受醫生建議進行手術,她徵詢另一位醫生的意見,結果醫生安排她作詳細檢查,確定她可以選擇術前化療先縮細腫瘤,得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姚女士的經驗提醒大眾,患者有權向醫有權向醫生提問有關其癌症的情況及可行的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資料庫   
香港乳癌資料庫由香港乳癌基金會於2007 年成立,為本港最具代表性的乳癌資料庫和監察系統。資料庫迄今已收集全港超過19,000名乳癌患者的資料以進行統計及追縱研究,包括患者的高危因素、癌症特徵、治療方法、臨床結果和存活率等。數據分析和相關研究有助乳癌患者、醫護人員及政策制訂者掌握本港乳癌實況,進而改進乳癌防控和醫護方案。
網址: www.hkbcf.org/breastcancerregistry
 
香港乳癌基金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於2005年3月8日成立,是本港首間專注乳健教育、患者支援、研究及倡議的非牟利慈善組織,致力減低乳癌在本地的威脅。其使命是提高公眾對乳癌的認識及推廣乳房健康的重要性;支援乳癌患者踏上康復之路及倡議改善本港乳癌防控和醫護方案。該基金會由香港乳癌基金會有限公司營運。www.hkbcf.org

( 4 ) 肺癌治療新突破

過往,肺癌的治療選擇局限於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成效亦未如理想,以致肺癌的死亡率多年稱冠。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表示,近年醫學界發現部分肺癌個案與基因突變有關,多種具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應運而生,為肺癌的治療譜出新的一章。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是其中一種適合以標靶藥物治療的肺癌。周醫生指出,約40% 至60% 亞洲肺腺癌患者出現 EGFR 基因突變,其次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簡稱ALK),約佔5%;以及相對罕見的ROS1、RET、和BRAF等。

 

周醫生解釋,標靶藥物的原理是針對腫瘤突變基因之特性,從而抑制其分裂和生長目前,適用於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物均為「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簡稱TKI),包括第一代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和第三代的AZD9291(Osimertinib)。由於標靶藥物具針對性,其副作用較化學治療溫和,同時使肺癌的治療邁向個人化。

 

周醫生稱,第一代標靶藥物Erlotinib和Gefitinib只針對EGFR的單一受體,其作用是可逆轉的;第二代標靶藥物Afatinib則有效針對EGFR的多個受體,而且一旦黏附著 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其作用是不可逆轉的。至於第三代標靶藥物Osimertinib則適用於對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並出現 T790M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周醫生表示,大約60% 患者對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是因為T790M突變引起的,而第三代標靶藥物對這特定群組的患者療效顯著。過往,患者在一線標靶治療失效後,只能選擇化學治療,但病情受控的時間平均只有3個月,而第三代標靶藥物則可將病情受控的時間延長至 11個月,成效令人鼓舞。另一方面,第三代標靶藥物對腦轉移的控制比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有明顯進步。儘管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比化學治療溫和,患者仍可能出現皮膚乾燥、皮疹、暗瘡、腹瀉、甲溝炎和口腔潰瘍等情況,惟第三代標靶藥物對皮膚的毒性比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少。其他比較罕見的副作用包括間質性肺炎、肝功能受損和影響心跳,醫生一般會為患者定期監察肝臟和心臟功能,故無需過份擔心。

 

周醫生個案分享:

 

陳先生,五十多歲,是一名退休人士,生活寫意。某天,他忽然感到半邊身活動能力變差,求醫後確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癌細胞更擴散至腦部。他起初接受放射治療和服用第一代標靶藥物Erlotinib,惟副作用嚴重,臉上長滿皮疹和暗瘡,令他苦不堪言。雖然已為他處方消炎藥物和藥膏,但情況得不到改善,最後只好將標靶藥物調較至低於標準的劑量。好不容易,陳先生的病情總算受控。然而,大約9個月後,陳先生的肺部和腦部再次出現癌細胞的蹤跡,他先後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X光刀)和化學治療,可惜4個月後病情再次轉差。當時適逢藥廠推出第三代標靶藥物試驗計劃,而陳先生的組織活檢結果顯示他有T790M突變,因此我為他申請參加該計劃。至今,陳先生已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超過一年,成效非常理想,且過著稱心愜意的生活,不時出國旅遊,享受人生,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名晚期肺癌患者。

 

另一邊廂,免疫治療已被批准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乃透過重啟人體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讓T細胞懂得重新識別腫瘤,繼而展開攻擊。周醫生表示,倘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經檢驗後證實其PD-L1水平高於50分,用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的效果比化學治療理想。若PD-L1水平低於50分,仍可結合免疫治療和兩種化學治療藥物(培美曲塞及鉑金類藥物),三管齊下,成效遠勝單獨使用化學治療。

 

至於並無出現基因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一線化療失敗後,可以考慮免疫治療,成效比傳統二線化療理想;而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在標靶藥物及一線化療失敗後,免疫治療可作為第三線治療。

 

總括而言,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誕生,為肺癌的治療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周醫生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切勿灰心,因為即使晚期肺癌,仍有治療方法 讓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質素及延長存活時間。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

( 3 ) 肺癌的治療方法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表示,醫生會衡量患者的年齡、意願、肺功能、整體身體狀況和癌細胞的擴散程度(期數),以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法。有時候,醫生或會結合一種以上的治療方法,務求相輔相承,達至最佳的治療效果。

 

早期(第一及第二期)肺癌,目標在於根治,故手術是標準治療。外科醫生會按患者的情況切除整邊或部分肺葉。手術的風險包括出血、感染和術後肺功能變差等。

 

對於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放射治療是另一選擇。放射治療乃利用高劑量放射線摧毀癌細胞。目前,新一代「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簡稱SBRT能精準地照射腫瘤位置,減低對其他正常組織的傷害,同時可縮短治療時間,實屬患者佳音。此外,放射治療也可紓緩因腫瘤引起的局部症狀,例如紓緩因癌細胞擴散至骨骼所引起的疼痛。

 

至於第三期肺癌患者,治療方法主要是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周醫生謂,部分第三期肺癌患者完成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後,因腫瘤體積縮小而得以接受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利用毒性較強的抗癌藥物,破壞和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從而令其凋亡,惟同時亦會影響身體生長速度較快的細胞,故患者或會出現脫髮、腸胃不適、嘔吐、疲勞、血球數量減少、抵抗力下降和感染等副作用。然而,近年化學治療藥物不斷改良,其副作用已相對減輕,安全性亦大大提高,加上可透過服用醫生處方之藥物緩解不適,患者無需過份憂慮。

 

周醫生認為,肺癌是複雜且變化多端的疾病,治療方法應個人化,同時平衡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的選擇增加,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誕生,使肺癌的治療出現革命性的突破,並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周醫生鼓勵患者和家屬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治療自然事半功倍。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

( 2 ) 肺癌的診斷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皆因早期缺乏明顯症狀,部分個案僅在患者進行例行體檢時才被發現,而大部分患者在確診之時,病情往往已經相當嚴重,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到底,醫生有甚麼方法揪出潛伏在患者體內的癌魔?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指出,要初步診斷肺癌,醫生首先會為患者進行非入侵性的檢查,例如臨床體檢、胸肺X光和電腦掃描。然而,確診肺癌最重要和可靠的方法是組織活檢。

 

醫生會根據個別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來決定採用哪一種組織活檢方法。舉例說,倘患者頸部出現脹大的淋巴結,醫生可利用幼針抽取組織作病理學檢查;倘患者肺部有積水,醫生可為其抽取積水作細胞學檢查,同時減輕患者的氣促症狀,可謂一石二鳥。若要抽取肺部組織或淋巴結,則需使用氣管內視鏡。傳統的氣管內視鏡適合中央型肺癌患者。要是腫瘤位於縱膈淋巴,便需透過「支氣管超聲波」(Endobronchial Ultrasound簡稱EBUS)進行掃描和確認腫瘤位置,然後伸進幼針抽取組織。倘腫瘤位於肺部邊垂或外圍,醫生或需在電腦掃描引導下抽取組織。

 

確診後,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正電子掃描(PET Scan)。正電子掃描是一種先進的同位素影像科技,利用少量的放射性葡萄糖,即可將人體的新陳代謝像化。由於一般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特別活躍,若將放射性葡萄糖注射到患者體內,會被癌細胞迅速吸收。周醫生表示,正電子掃描一般會結合電腦掃描同時進行(PET-CT能使患者體內的癌細胞無所遁形。醫生可藉著影像確定腫瘤的位置、癌細胞有否擴散及其擴散程度有助判斷病情期數和擬訂治療方案。

 

此外,倘活檢結果顯示患者確診第四期非小細胞肺腺癌,醫生通常會直接為其進行EGFR、ALK及ROS1等基因檢測。如果基因檢測的結果屬陽性,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基因突變類型建議患者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同時,醫生或會為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檢驗其PD-L1指標,以評估免疫治療對該患者的療效。

 

周醫生稱,要使患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及時和準確的診斷至為重要。因此,醫生在診斷過程中猶如偵探查案般抽絲剝繭,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細節,務求一網打盡,以免讓不法份子(癌細胞)潛伏,伺機壯大聲勢,東山再起。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

 

墨爾本大學癌症研究 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資2300萬

維省綜合癌症中心(Victoria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re)。(資料圖片)

 

癌症研究與治療的發展,在全球備受關注,李嘉誠基金會將捐出300萬美元(約2,300萬港元)予澳洲墨爾本大學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Melbourne Centre for Cancer Research,簡稱UMCCR),支持基因腫瘤學研究,冀使用尖端科技,將癌症轉化為可控慢性疾病。

墨爾本大學是李嘉誠基金會首家捐助的澳洲大學,UMCCR的基因腫瘤學研究,世界首屈一指。UMCCR亦是澳洲最大癌症研究與治療機構、世界一流水平的維省綜合癌症中心(Victoria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re)的基本合作夥伴,雙方會組成龐大的臨床和科研專家隊伍,研究具挑戰性的癌症課題。

墨爾本大學校長戴維斯(Glyn Davis)教授說:「李嘉誠基金會的慷慨捐贈將有助於推進墨爾本大學為攻克癌症難關而進行的尖端研究,並得以擴展研究知識和專業技能,幫助改善全球健康問題。」

李嘉誠先生表示:「UMCCR滙聚癌症研究精英,中心的工作深具意義,可謂人類醫學史上的里程碑。期望UMCCR成為全球癌症研究的重要樞紐,為癌症研究尋求新的突破。」

此計劃會側重對上消化道癌症的研究,旨在透過基因藥物,改進亞太地區上消化道癌症的治療效果,讓此類癌症患者免受入侵性治療而得以提高存活率。UMCCR創始主任格林蒙德(Sean Grimmond)教授表示,捐款有助他們使用精準醫學技術來治療難度極高的上消化道癌症。

有關李嘉誠基金會

李嘉誠基金會於 1980 年創立,主要專注於支持教育和醫療項目,至今捐款已逾200億港元,項目遍及全球27個國家及地區。2006年李嘉誠先生向大家闡述基金會是他第三個兒子的概念,他認為亞洲在奉獻文化上的觀念要有突破,要視建立社會的責任和延續後代同樣重要,分配財產作捐助,推動社會改善進步;這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新希望,世界因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