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不能鐵齒 26歲正妹寫歌 不要同情只要借大家的手心

26歲的罹癌網頁介面設計師謝采倪,將自己長髮照和光頭照放在一起,自嘲是一對姊弟。...
26歲的罹癌網頁介面設計師謝采倪,將自己長髮照和光頭照放在一起,自嘲是一對姊弟。 圖/謝采倪提供
 

 

「癌友有嘻哈!」26歲生日剛過,網頁設計師謝采倪卻發現罹癌三期。當時她正準備在工作上全力衝刺,只能調適心情接受病痛和化療;從長髮美女變光頭酷妹,唯一不變的,是她對生活的熱情。最近她將抗癌心情創作成Rap歌曲「26癌友ㄟ心內歌」,為癌友的抗癌路打氣。

 

前途一片光明 腫瘤竟找上門

 

 

謝采倪說,近2年脖子有腫塊、常感到呼吸困難,以為是甲狀腺腫大,想說自己年輕應該不會有什麼大毛病,不以為意,只覺得常常生病。今年5月剛過完生日,工作時,她暈倒送急診,才發現胸腔藏了一顆直徑10公分大的腫瘤,「真的不能鐵齒」這句話,頓時閃進腦海。

 

 

謝采倪去年3月和夥伴共同創業「addweup」品牌,發展一片看好,卻被迫全心養病...
謝采倪去年3月和夥伴共同創業「addweup」品牌,發展一片看好,卻被迫全心養病。 記者魏莨伊/攝影
 

 

 

在這之前,台北科技大學創意設計學系畢業的她,有換過4份工作的歷練,還在去年3月和夥伴共同創業「addweup」旅遊剩錢儲值服務品牌,一舉奪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一等獎。工作經過春耕夏耘,正是秋收之際,發展一片看好,她摩拳擦掌準備全力衝刺,卻得全數捨棄,全心養病。

 

 

光頭也要很帥 抱病不忘搞笑

 

 

「剛開始真的非常脆弱」,謝采倪說,未確診是淋巴癌第三期前,一無所知的等待最難熬。她先是聽說自己有可能罹患胸腺癌,要鋸斷肋骨做手術,當時想「如果中了,就放棄治療,去環遊世界」。她的臉腫了1.5倍大,超像麵包超人,對愛漂亮的她來講,「看到鏡子中的自己變形,真的生不如死。」

 

度過最脆弱的時期,好強的謝采倪其實不想被同情,「對我來講保持樂觀不難」。接受化療後,她將頭髮剃光,這階段很多女生會大哭,但謝采倪已有了開玩笑的心情。

 

個性樂觀的謝采倪堅持光頭也要很帥。 圖/謝采倪提供
個性樂觀的謝采倪堅持光頭也要很帥。 圖/謝采倪提供
 

 

 

謝采倪罹癌後,希望可不用天天戴假髮,所以練習讓自己穿搭中性。 圖/謝采倪提供
謝采倪罹癌後,希望可不用天天戴假髮,所以練習讓自己穿搭中性。 圖/謝采倪提供
 

 

 

她不僅買了酷耳環配戴,「就算光頭也要很帥」,自嘲光頭和假髮2種造型是漫畫「亂馬1/2」真實版,還自詡「少林足球趙薇」博君一笑,結果被朋友嗆是「嘻哈小沙彌」。而這一句玩笑話,竟然成真。

 

 

創作讓她堅強 癌友也有嘻哈

 

 

養病期間,謝采倪就在家看書、看影集,剛開始覺得充實,久了找不到工作,覺得跟社會脫節。她開始重拾漫畫創作,「我的個性閒不下來」,希望透過作品和外界互動連結;受到「中國有嘻哈」節目鼓舞,在洗澡時隨口哼出一串副歌,起心動念將抗癌病過程譜寫成Rap歌曲。

 

 

謝采倪將抗癌心情譜寫成Rap歌曲,鼓勵其他癌友。 圖/謝采倪提供

謝采倪將抗癌心情譜寫成Rap歌曲,鼓勵其他癌友。 圖/謝采倪提供

 

這支費時3天完工的作品,雖然略見生澀,但詞、曲、MV兼備,謝采倪還一人分飾兩角,用光頭、假髮兩個造型扮演男女主角,跟著Rap節奏搖頭晃腦。推出後,引起許多回響和加油打氣,「創作讓我更堅強」。

 

「我希望罹癌不是讓我躲起來,而是更豁達的接受事實並分享過程。」「26癌友ㄟ心內歌」的歌詞這麼寫著:「我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也不用看護照三餐打理,我不過就是生了個大病,又不是沒藥醫,請借給我你們的手心,打個節拍在空中搖曳,此刻我最需要愛的鼓勵」。

 

 

忍受異樣眼光 喚起包容體貼

 

 

謝采倪表示,罹癌後,她發現最困難是適應外界鄙視的眼光。她希望可不用天天戴假髮,所以練習讓自己有中性的穿搭。但光頭、戴帽、戴口罩上街,總被無數異樣眼光注視。她盼藉歌曲鼓勵癌友,也喚起更多人的包容和體貼。

 

 

接受化療後謝采倪免疫力下降很少出門,連採訪都是透過視訊完成。 記者魏莨伊/攝影
接受化療後謝采倪免疫力下降很少出門,連採訪都是透過視訊完成。 記者魏莨伊/攝影
 

 

 

養病期間,她免疫力降低,不適合出門,尤其化療後身體往往要休息多日,這幾個月幾乎24小時都窩在小套房,三餐都叫外送,連採訪也透過視訊。

 

謝采倪希望能盡快結束整個療程,回歸正常生活,她說,觀察癌友,年輕族群罹癌已非少數,希望大家注意身體變化,「不要鐵齒」。

抗癌療程失聲!馬浚偉代李明蔚宣傳新歌

馬浚偉話媽咪同妹妹都曾患癌,所以好明白Sarena嘅感覺。
 
1/4
 

 

藝人馬浚偉到電台受訪,為抗癌歌手李明蔚(Sarena)宣傳歌曲《交換愛情》:「我媽媽同妹妹都有Cancer,所以好明白嗰種感覺。我覺得Sarena幾有才華,不過佢依家淨係錄咗一首歌,我哋公司就同佢出Single。」

馬浚偉讚她很純真,又透露對方錄音時已接受過療程:「佢做過4次電療同30幾次化療,對聲帶同鼻腔都有影響,要重新練習點樣運用發聲嘅位置,經歷咗好長時間。」

馬浚偉指二人早前在醫院首次見面:「佢喉嚨開咗個窿,講唔到嘢,我哋寫板仔溝通。依家佢出咗院,就等封番喉嚨,再慢慢練番講嘢。」他坦言在對方身上看到希望,她即使遇到疾病仍然樂觀和勇敢面對:「我話就算他日佢唱唔到,都可以作曲、填詞,音樂唔會離開佢。佢同意,但都叫我等佢練番好把聲,自己做訪問。」問到會否簽新人?他表示要仔細考慮,因為要對新人的前途負責任:「但係我應承咗Sarena,佢好番我就簽佢,幫佢出唱片,Manage佢嘅工作。」

 

馬浚偉話係Sarena身上睇到希望。

馬浚偉大讚Sarena身患頑疾仍然樂觀勇敢面對。

努力呀!Sarena
 

 
 

港大研究證實乙型肝炎治療可減少肝癌病發率

港大研究證實乙型肝炎治療可減少肝癌病發率
建議加強社區醫療服務以降低肝癌人數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偉基醫生和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在記者招待會上合照。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偉基醫生和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在記者招待會上合照。

現時香港約有五十六萬人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帶菌者,他們大多沒有明顯病徵,但若不定期檢查和及早治療,當中約四分之一的乙肝帶菌者個案有機會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香港每年有超過1,500人死於肝癌,約八成患者均與乙肝病毒有關。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分析了在1999至2012年十四年間,所有曾於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接受乙肝治療的病人數據,分析乙肝抗病毒治療對香港肝癌病發率的影響,以及乙肝抗病毒治療對本地不同年齡群組的療效,發現乙肝抗病毒治療可減少肝癌病發率,且在不同年齡群組有不同的成效。

乙型肝炎及肝癌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主要透過血液或體液,如輸入受到感染的血液、共用針筒注射及性接觸等而傳染,潛服期由45天至160天不等。一旦未及時發現,會演變成慢性帶菌者,由於帶菌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直至患者出現面黃、腳腫、肚脹、食慾不振、體重下降時,才發現已惡化為肝硬化及肝癌。在香港,約有百分之八的人口是乙肝病毒帶菌者。

而肝癌患者中,約八成為乙肝病毒帶菌者。肝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四位。在男性中,肝癌的致死率位列第二,在女性中位列第四。在2014年,香港死於肝癌的人數有1,585人。

一般來說,如乙肝病毒帶菌者的病毒水平活躍量較低,可透過定期檢查監控病情。如病毒水平活躍量高、肝酵素明顯上升,醫生會考慮處方乙肝抗病毒治療。

研究方法

港大的研究團隊從醫院管理局取得1999至2012年近14年間所有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治療乙肝的數據,並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乙肝抗病毒治療對肝癌發生(1990至2012年)的影響。研究團隊不僅分析了乙肝抗病毒治療帶來的整體效果,同時也針對不同年齡群組分析了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成效。

研究結果

根據醫管局1999至2012年的乙肝治療數據,港大研究團隊發現乙肝的抗病毒治療能夠降低肝癌的總體發病率,而且療效在55至64歲的年齡層中最明顯。在55至64歲的男性中,接受乙肝抗病毒治療的乙肝病毒帶菌者,肝癌發病率減少達百分之24;在55至64歲的女性中,肝癌發病率亦減少達百分之8.5。港大研究團隊分析,該結果可能與此年齡層的患者治療處方率較高和定期到門診覆診有關。

此外,港大的研究團隊也發現抗病毒治療阻止肝癌發生的作用,在年齡大於65歲的患者中明顯減弱,這可能跟長者獲藥物處方率以及門診覆診率較低有關。

研究的重要性及建議                                                               

港大的研究是香港首個分析乙肝抗病毒治療與肝癌關係的研究。研究結果進一步確認乙肝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肝癌的發病率。因此,港大建議乙肝病毒帶菌者應該接受長期的覆診,如有必要,應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

鑒於長者群中較低的治療處方率和門診覆診率,港大建議應加強對感染乙肝的長者的社區醫療服務,從而進一步降低香港肝癌的發病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指出:「港大的研究確認了乙肝抗病毒治療能減少肝癌的發生,透過加強社區醫療服務,香港將可更好地控制肝癌的發病率。」

研究團隊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和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偉基醫生多年來一直從事乙型肝炎病毒和肝臟相關的研究。他們目前正在開展多項觀察性和介入性研究計劃,這些研究成果將會為香港社區醫療服務提供更多的指導意見,及促進香港社區醫療服務的發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指出,港大研究團隊發現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能夠降低肝癌的總體發病率,而且療效在55至64歲的年齡層中最明顯。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指出,港大研究團隊發現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能夠降低肝癌的總體發病率,而且療效在55至64歲的年齡層中最明顯。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偉基醫生建議加強對感染乙肝的長者的社區醫療服務,並呼籲慢性乙肝病毒帶菌者應接受長期的覆診,以進一步降低香港肝癌的發病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偉基醫生建議加強對感染乙肝的長者的社區醫療服務,並呼籲慢性乙肝病毒帶菌者應接受長期的覆診,以進一步降低香港肝癌的發病率。

安寧照顧講座:意志消沈, 如何是好?

日期: 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三時正至五時正
地點: 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11樓社會科學會議廳
講者: David Kissane 教授
澳洲蒙納士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
  陳智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胡金榮醫生
香港明愛醫院紓緩治療部副顧問醫生
講座流程: 點擊這裡
講座簡介: 點擊這裡
報名: 點擊這裡

 

 

賽馬會安寧頌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晚期病患長者人數不斷攀升,公眾對社區晚期病人護理服務的需求亦日漸增加。為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5年撥款一億三千一百萬港元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協助改善社區晚期護理服務的質素,以及為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

「賽馬會安寧頌」結合跨界別力量,透過不同服務模式聯繫社區及醫療系統,強化現有臨終護理服務。計劃會在社區試行五項創新服務模式,為晚期病患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讓他們可以在充份知情下作出合適的臨終護理選擇,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香港老年學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復康會、聖雅各福群會,及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項目團隊 :

 

培訓及教育計劃 (醫護人員)

CUHK IOA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於2014年成立。研究所積極透過社區服務計劃、培訓及研究,為社會克服香港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作出貢獻。

地區性的安老院舍支援

HKAG

香港老年學會於1986年開始由一群熱心於安老服務工作的人士發起,學會的成員來自不同的界別,包括醫療、護理、社會工作、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心理學家及學者等。本會並於1989年成為國際老年學會之會員。本會成立的主要目標是促進香港老年學的發展和提升香港安老服務之水平。

非牟利機構創新服務

Print
基督教靈實協會於1953成立,是一所非牟利的基督教醫療及綜合社會服務機構。過往六十多年,靈實經歷了許多不同的轉變,時至今日,靈實已發展至現今提供醫療、長者、復康和家庭服務的綜合社會服務機構,服務更遍佈整個將軍澳區,並逐漸擴展至西貢以及東九龍等其他地區。

new HKSR logo_color_horizontal
香港復康會於 1959 年成立,是香港認可的註冊慈善團體。香港復康會具超過 50年的服務經驗,為殘疾人士、慢性病患者及長者提供各類適切而優質的服務,包括無障礙交通及旅遊、復康和持續照顧服務。


S.K.H Holy Carpenter Church - Social Service

聖公會聖匠堂自1954年,便紥根於九龍城基層社區,一直關懷區內弱勢社群需要。多年來,秉承香港聖公會「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設立不同的社會服務單位,包括社區中心及長者地區中心,全力為區內不同年齡及階層人士提供全面及優質的服務,促進社會大眾的福祉。

St. James Settlement
聖雅各福群會由聖公會何明華會督及熱心人士於1949年創辦。現時,福群會在全港有58個服務點,為不同地區人士提供服務。聖雅各福群會每年服務超過四百多萬人次;服務對象包括幼兒、學童、青少年、成年人、家庭、長者及復康人士等。福群會提供多元化服務,由社區支援至院舍照顧,以配合不同人士的需要。

專業能力培訓、知識與技術轉移及成果效益評估

foss_hku_chi-01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1967年成立,此後迅速發展和不斷改革。學院設有五個學系,包括地理系、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和社會學系;以及六個跨學科研究中心,為全球研究交流和校內外學術合作提供廣闊平台。透過「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 及「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 的概念,我們致力促進社會進步,領導本地,區域乃至全球的發展。

項目總監

  • 陳麗雲教授
  •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 周燕雯博士
  •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項目主研究員

  • 樓瑋群博士
  •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http://foss.hku.hk/jcecc/zh/

美國 FDA 要求停止試驗 CAR-T 療法 UCART123

Cellectis CEO André Choulika。(圖:AFP) Cellectis CEO André Choulika。(圖:AFP)

 

南方日報今 (8) 日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在上個月底 (8 月 30 日) 批准了諾華使用新的癌症治療技術 CAR-T ,不過就在看似一片向好的前景下,同樣使用相關療法的法國生物製藥公司 Cellectis(CLLS-US),因為有病人接受治療 8 天後死亡,該公司被美國 FDA 要求停止試驗 CAR-T 療法 UCART123。

 

報導指出, Cellectis 公司在 9 月 4 日宣布 CAR-T 治療療法 被 FDA 喊停。主因為 78 歲的男性病人罹患了罕見的惡性淋巴瘤,急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瘤 (BPDCN)。該病人使用過後,結果在治療的 8 天後,出現致命反應而死亡。該聲明發布後, Cellectis 股價在 9 月 5 日這天暴跌了 32%,市值一天蒸發超過 4 億美元。

 

 

法國生物製藥公司Cellectis 使用的CAR-T療法UCART123造成患者死亡,5日股價暴跌3成,逾4億美元市值蒸發。(圖截自Google)法國生物製藥公司 Cellectis 使用的 CAR-T 療法 UCART123 造成患者死亡,5 日股價暴跌 3 成,逾 4 億美元市值蒸發。(圖截自 Google)

 

環球醫訊 (7) 日報導,今年 2 月, Cellectis 宣布其通用型 CAR-T 療法 UCART123 獲得美國 FDA 批准,這也是第一款獲得美國 FDA 批准進入臨床試驗的產品,也促使該公司股價扶搖直上,高點來到每股 32 美元,為 1 年來的最高點,8 月, Cellectis 宣布 UCART123 對首名 BPDCN 患者進行治療,然而卻迎來患者死亡的不幸消息。

 

目前 Cellectis 正與調查人員與美國 FDA 合作,希望通過修定的方案來盡速恢復試驗,而周五 Cellectis 股價目前為每股 25.51 美元,盤中漲幅 2.2%。

 

南方日報報導, Cellectis 不是第一家在 CAR-T 藥物試驗中導致病人死亡的公司。2016 年生物製藥公司 Juno Therapeutics 在 7 位病人死亡後暫停試驗,後來 FDA 介入改變了試驗方法,卻造成更多人死亡,該公司遭要求停止所有相關試驗。2017 年,被業內看好的 Kite 公司,在 CAR-T 項目 axicabtagene ciloleucel,也在 4 月底造成 一名患者死亡。

 

然而 Cellectis 的事件,波及範圍恐怕更廣,8 月 28 日,吉利德公司 (Gilead)(GILD-US) 用 119 億美元重金收購 Kite Pharma 就是看中可能很快獲批的 CAR-T 產品,直接成為諾華藥廠的最大競爭對手,原本美 FDA 預計審批該產品的期限在 2017 年 11 月 29 日,是否會因此遭到審批速度的放緩,有待觀察。

 

與 CAR-T 相關的製藥公司,根據科訊醫療網整理,分別有 Novartis 諾華 (NOVN-VTX)、 Kite、Juno、 Cellectis、Servier、Pfizer 輝瑞 (PFE-US)、Bellicum(BLCM-US)、 Bluebird(BLUE-US) 、Celgene 賽基 (CELG-US)

 

http://news.cnyes.com/news/id/3913140

 

 

 

FDA hits Cellectis’ off-the-shelf CAR-T program with clinical hold after first patient treated in phase 1 trial dies

 

Cellectis CEO Andre Choulika (By Ramon Martinez)
 
 
 

The FDA has placed a clinical hold on two phase 1 trials of Cellectis’ UCART123 after learning of the death of one patient. Development of the off-the-shelf CAR-T therapy is now in limbo while Cellectis works with the FDA to redesign the protocol to mitigate the risks identified in the first weeks of the trials.

Doctors at the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dosed the first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 (BPDCN) patient with CD123-targeting CAR-T UCART123 on August 16. The patient died nine days later. 

Initially, the 78-year-old man responded to the lowest dose of UCART123 without complication. On day five the patient suffered a grade 2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 and grade 3 lung infection. On day eight he experienced a grade 4 capillary leak syndrome (CLS) and a CRS that, despite treatment with corticosteroids and tociluzumab,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his death the next day.

The only patient treated with UCART123 in the other phase 1 trial experienced similar, albeit less severe, reactions. That patient, a 58-year-old woman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suffered a grade 3 CRS and grade 4 CLS nine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UCART123. The adverse events put the patient in intensive care but had cleared up by day 12.

The list of adverse events suffered by the patients suggests UCART123 may be affected by safety issues both general to CAR-Ts and specific to its targeting of CD123. CRS is a known and, in the case of autologous products, generally manageable side effect of CAR-Ts. The process for managing the events is well established enough for Roche to have won approval for tocilizumab—also known as Actemra—as a treatment for CAR-T-induced CRS.  

It is conceivable Cellectis can prevent further patient deaths by lowering the dose of UCART123 and follow the example set by other CAR-T trials by intervening earlier and more aggressively to treat CRS.

“We think one of the key learnings from the CD19 CAR-T trials is the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steroids; however, we think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steroids was withheld due to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 on cell persistence. In our view, [Cellectis] may need to re-evaluate the timing of steroid administration and be more aggressive in treating CRS,” analysts at Jefferies wrote.

The way to manage the adverse events that may be tied the candidate’s targeting of CD123 is less clear. 

Stemline Therapeutics’ SL-401 is the precedent in this case. Three patients in clinical trials of CD123-directed therapy SL-401 have died after experiencing severe cases of CLS,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the leaking of blood plasma through capillary walls and into the surrounding tissue. Stemline added dosing and safety parameters to the lead-in stage of the study following the first two grade 5 cases of CSL. But those precautions failed to prevent the third death.

Cellectis now needs to figure out its own precautions before it can resume enrolling the 71 BPDCN patients and 155 AML patients it plans to treat across the two phase 1 trials. The data safety monitoring board has already proposed lowering the dose of UCART123 and capping the amount of the chemotherapy cyclophosphamide patients receive during the preconditioning stage. The two patients treated to date received cyclophosphamide alongside fludarabine.

The one bright spot for Cellectis in the otherwise grim safety data is the lack of reports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a complication that arises when the immune system rejects an allogeneic transplant. Cellectis’ use of T cells from donors, rather than patients themselves, means GvHD is a potential concern. Cases of the condition would scuttle Cellectis’ ambition to capture the CAR-T market from Novartis and soon-to-be Gilead unit Kite Pharma by industrializing the CAR-T production process. 

Shares in Cellectis opened down about 30% in Paris. 

http://www.fiercebiotech.com/

 

粉紅天使-落入凡間的天使

 

乳癌患者在抗癌路上,最辛苦、最徬徨的莫過於化療,持續數月的治療,看著頭髮一根一根的掉落,面對無數的未知數,哪裡買假髪?我可唔可以返工?醫生可以幫到的其實不多,我們著實需要一些同路人引領我們,幫助我們渡過難關,她們便是今集的主角,落入凡間的粉紅天使⋯⋯

 

初初接觸粉紅天使,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收到她們的宣傳單張⋯⋯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咩組織黎㗎?咁似D『亞太區』最受歡迎男歌手咁嘅,『亞』皆老街以北『太』子道西以南嗰D『亞太區』,係咪呃人㗎?」

 

之後放埋一邊,直到有一日,有位叫Candy 嘅小姐陪病友黎睇醫生⋯⋯

 

「咦,乜咁熟口面嘅?咁似我喺Facebook喺蘋果報導見過⋯⋯」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無錯,她就是人稱關姐姐(唔係關家姐),『乳癌路上』的作者,Candy Kuan賴關裕穠。

 

她主動提出送出她的著作「乳癌路上」去診所給新確診乳癌的同路人,細看之下裡面還有一張單張,那一張我開始以為係呃人嘅單張。

 

「咁大隻蛤那隨街跳?免費陪做化療?」

 

原來呢個世界真係有咁大隻蛤那,仲要唔止一隻,係幾十隻。(請原諒我咁形容我們可愛的天使們,不過咁寫順暢D,絕無不敬之意)

 

喺Candy嘅穿針引線底下,有幸認識到「化療陪診服務」的牽頭人-Mary Wong。

 

 

 

過來人Mary從自身的體會,加上在乳癌組織服務多年的經驗,明白到社會正正缺乏呢方面的服務,一個離納入正規醫療機構還有很遙遠距離的服務。

 

她們的理念很簡單,就係攜手同行化療路,由到達醫院一刻,直到回到家中,無時無刻陪伴在側。

 

為免瓜田李下,服務對象暫時局限在八間公立醫院接受化療的病友。

 

在收到陪診服務要求後,Candy就會按住期數、年齡、所屬區份(包括接受化療的醫院及住址)等等因素進行配對,盡量安排一至兩個情況相近的天使負責照顧。在化療當天,分別會在以下地點集合,屆時天使會穿上漂亮的制服以資識別。

 

 

瑪麗醫院:S座一樓

 

東區醫院:入院登記處

 

伊利沙伯醫院:R座地下

 

瑪嘉烈醫院:急症室門口

 

聯合醫院:入院部

 

明愛醫院:懷明樓地下

 

威爾斯親王醫院:包玉剛癌症中心地下

 

屯門醫院:會計部地下

 

以上圖片由天使走訪八大醫院提供

 

之後天使會陪你登記、陪你交費、陪你等配藥、在漫長的等候過程陪你傾計,分享一D實用的小貼士比你,直到你落完藥陪埋你返屋企。

 

為咗保障病人私隱及義工安全,一般會在屋企樓下,或交通總匯(例如地鐵站、巴士站)分別。之後夜晚關姐姐會分別致電病友同天使確保一切順利。其實Mary同Candy真係好細心,佢地連義工天使的情緒也照顧到,因為始終無條件付出,同行一條過往的不愉快道路,負面情緒係可以預期的,所以下一步組織的方向就係為義工提供陪訓,將一D負面嘅野變成正面,令天使更加堅強,助人自助。

 

呢個服務由2017年4月開始起動,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實在需要同路人的大力支持,大家不妨在克服人生最大逆境的同時,嘗試由另一角度賦予它一種積極正面的意義。沒有你的幫助,神話係冇可能延續下去的。如果你有興趣幫手,可以打電話35958678聯絡關姐姐。

 

另一方面,如果朋友有這方面的需求,不妨分享粉紅天使的故事給她們,讓她們在黑暗中找到一點光。

 

 馬國權醫生  外科專科
香港的乳癌治療資訊 http://www.breasthk.com/facing-breast-cancer/

原發性肝癌與繼發性肝轉移的差異

癌症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以肝癌為例,原發性肝癌是指始於肝臟的癌症,稱為肝細胞癌(HCC),而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影響肝臟的癌症則為繼發性肝癌,例如由腸癌擴散至肝臟便可導致繼發性肝癌。原發性及繼發性肝癌雖同稱為肝癌,但治療概念卻不盡相同,因此用藥及治療方案也會有很大差異。

 

每年近1600人死於肝癌

 

  癌變始於肝臟的原發性肝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有逾一千八百宗新症,並導致近一千六百人死亡,男女比例約為三比一。

 

  肝癌的發病高峰期為5070歲,但3050歲的壯年患者也頗常見。帶有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的人屬高風險族群,應接受適當的治療以減低病變風險,並應定期檢查肝臟健康,以及早發現問題。

 

  事實上,肝癌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甚至毫無徵兆,直至腫瘤逐漸增大時或可能出現腹部不適及悶痛,當腫瘤變大時可能會摸到硬塊、有腹水;若腫大的肝臟刺激到橫隔膜神經便可能會影響到接連右肩的神經,引發右肩疼痛,而患者亦可能有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噁心和容易疲倦、皮膚和眼白呈微黃、皮膚痕癢等症狀。

 

初期症狀不明顯難察覺

 

  隨著腫瘤增大,肝臟機能會逐漸衰退,導致膽紅素積聚血液而引起黃疸,令眼白和皮膚呈黃色,小便也可能呈茶色、大便呈淺灰色,有時腫瘤更可堵塞膽管。

 

  原發性肝癌若能及早發現,可以利用手術、射頻消融術等根治性治療帶來痊癒的希望,若較遲才發現便可能需要透過體內放療、藥物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等,幫助控制病情。

 

  由此可見,對付原發性肝癌是要集中處理肝臟內的癌細胞,藥物也要選擇能針對肝癌細胞的種類。但繼發性肝癌的處理便不一樣。

 

肝癌源頭不同 治療有別

 

  繼發性肝癌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例如本港頭號癌症──腸癌在進入較晚期階段時,最先擴散影響的器官便是肝臟,因為肝臟是身體其他癌症常轉移到的器官。幾乎所有部位的腫瘤都有可能擴散到肝臟,於是引致繼發性肝癌,如腸癌、胃癌、胰臟癌、肺癌和乳癌等都是常見的病因。

 

  由於繼發性肝癌是由其他部位的癌症引起,因此治療亦以原本的癌症為本,例如問題源於肺癌便要先控制肺部的癌症,選用的療法和藥物亦以能夠針對肺癌為重點,發自腸癌的腫瘤則要以腸癌藥物為主。一般來說,若源頭癌症控制得好,轉移到肝臟的腫瘤也會受控。

 

患病及早求醫方為上策

 

  另一方面,雖然繼發性肝癌的治療以源頭癌症為主,但轉移至肝臟的癌細胞也可視乎情況而採取局部控制的措施,例如若腫瘤較小或數量不多,可以用手術或射融消融清除,提升控病的效果。

 

  無論是原發性肝癌還是繼發性肝癌,盡早發現及接受適當的治療,不但能夠有更多的治療選擇,治療效果亦會更加理想。

 

 

 

臨床腫瘤專科張寬耀醫生

http://www.hkioc.com.hk/tc/article/2915

肝癌治療你知幾多?

 在本港屬於常見癌症的肝癌,經過醫學界多年努力,對不同階段的病情也能夠提供適切及有效的治療,例如較細小的腫瘤可利用手術清除,若已擴散亦可透過藥物幫助控制腫瘤生長,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等,為病人帶來選擇和希望。

 

 

•手術

  手術的治療原理是切除腫瘤及附近受影響的組織。如腫瘤局限於肝臟並能夠完全割除,病人治癒的機會便很高;但若健康的肝臟過小、腫瘤過大或過於分散,又或擴散至其他部位,便可能需要考慮其他的治療方法。

 

•消融治療

  射頻或微波消融術利用儀器將腫瘤局部組織加熱至超過攝氏60度,藉以殺死腫瘤細胞。視乎腫瘤大小及位置,消融治療可經皮膚穿刺、腹腔鏡或開腹等方式進行,療程進行時可使用超聲波監視腫瘤的消融程度。這種治療適合一些腫瘤小於5厘米,而且沒有入侵或接近血管或轉移的病人。

 

•栓塞治療

  腫瘤栓塞是將供應營養給癌瘤的動脈堵塞或注射物質填塞,以減少癌瘤的血液供應。由於此治療會減少正常肝組織的血液供應,未必適合有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

 

•栓塞化療術(TACE

  這是一種合併栓塞和化療的療法,可幫助控制病情及延長病人壽命。醫生會將化療藥物由動脈導管選擇性注入供應肝癌的血管,然後再注入微粒令供應肝癌的動脈被堵塞,鎖住藥物在腫瘤位置之餘,亦令養份無法送達腫瘤,腫瘤可因此縮小或停止生長。適用於腫瘤已擴散至兩葉肝臟但還未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病人,又或腫瘤只局限於肝的一邊但因肝功能差而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Radiation Therapy

  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殺死或收縮癌細胞的療法,從而令肝腫瘤縮細或舒緩病徵。

 

•化療(Chemotherapy

  利用藥物殺死體內癌細胞,一般透過靜脈或口服輸送藥物到體內,惟化療藥物對治療肝癌一般作用不大。

 

•標靶治療

  透過阻截腫瘤細胞生長的傳訊路徑,從而制止腫瘤不正常的生長,例如有些藥物可以針對性阻斷癌細胞生長訊號的傳遞,亦有些藥物可以阻截新血管的形成,藉以減少腫瘤的營養供應。此類治療適合一些無法接受手術或消融術等晚期肝癌病人。現在有數種新的標靶治療藥物正進行臨床研究,將來可望提高肝癌治療效果。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可以重啟身體的抗癌機制,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部分免疫治療藥物已經投入臨床使用。

 

•肝臟移植

  對於肝功能差但癌細胞未擴散的肝癌患者而言,肝臟移植是治癒的希望,因為過去研究顯示,符合條件的肝癌病人接受移植手術後五年的存活率可高達70%,但等待到合適肝臟捐贈者並不容易。

 

 

 

臨床腫瘤專科張寬耀醫生

http://www.hkioc.com.hk/tc/article/3048

 

癌細胞清除乾淨沒 這枝筆輕輕一掃便知

 

(中央社華盛頓6日綜合外電報導)癌症患者動手術時最擔心的莫過於外科醫師未將腫瘤清除乾淨,專家現在已經研發出一種新型筆狀工具,能將這樣的憂慮一掃而空。



法新社報導,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的這項工具稱為「質譜筆」(MasSpec Pen,暫譯),能讓移除腫瘤的外科醫師在幾秒內就能偵測出組織裡的癌細胞,讓醫師立刻知道自己是否已經發現且移除所有癌細胞。


目前要花上好幾天時間才能確定外科醫師是否切除所有癌細胞;如果有所遺漏,可能會導致患者癌症復發,或至少必須再動一次手術來將病變細胞清乾淨。


美聯社引述研究主筆、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副教授厄伯林(Livia Eberlin)表示,每個人最大夢魘,莫過於動刀後仍有癌細胞殘留的可能性,「透過提供即時分子資料,我們真的可以提高精準度」。


「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今天刊登的研究指出,這種筆在手術中只需10秒左右的時間就能辨識出癌組織。


手術期間用質譜筆接觸組織,輕輕引出小分子,再透過筆尖探針內建的小型質譜儀來進行分析。它能透過一種稱為代謝物(metabolites)的獨特分子來辨識癌細胞。


研究說:「每種癌症都會產生一組獨特的代謝物和其他作用有如指紋的生物標記。」


質譜筆能在幾秒內辨識出殘餘的癌細胞,連接質譜筆的監視器會顯示細胞為「正常」或是「癌」。這讓外科醫師得以繼續清除癌細胞,直到幾乎確定已經清除所有癌細胞為止;對於哪個組織要留在患者體內,醫師也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根據這項研究,自253名人類癌症患者身上移除的組織檢測顯示,這種新型工具的「準確率超過96%」。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09070184-1.aspx

 

 

zhang2HR

The MasSpec Pen is a handheld probe that can non-destructively analyze human tissue samples to identify cancer. Vivian Abagiu/Univ. of Texas at Austin

This Pen Can Diagnose Cancer in 10 Seconds

Sep 06, 2017

TIME Health

For more, visit TIME Health.

When it comes to treating cancer, surgeons want to get rid of as much cancerous tissue as possible during tumor removal. Now a new technology—the size of a pen—is attempting to make that easier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umors and healthy tissue in just 10 seconds.

The MasSpec Pen is a real-time diagnostic tool created by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In a new study published Wednesday in the journ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e researchers report that their handheld device (which is not yet FDA-approved) uses tiny droplets of water to analyze human tissue samples for cancer with 96% accuracy.

 

“It’s a gentle, simple chemical process,” says study author Livia Schiavinato Eberlin ,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UT Austin. “It’s highly specific and highly sensitive. The fact that it’s non-destructive brings a new approach to cancer diagnosis.”

MORE: Researchers Find a Way to Light Up Cancer Cells

Getting rid of all cancerous tissue while also preventing any harm to healthy tissue is a delicate process. When operating on a woman with breast cancer, for example, a doctor needs to remove the tumor and other affected tissues while maintaining the rest of the breast. Currently there are other tools available to surgeons for tissue diagnosis, but many use gases or solvents that can be harmful for the human body. In 2016, researchers in Massachusetts reportedthat they developed a probe that can find and light up cancer cells, making them easier for surgeons to see. But other methods currently available to surgeons today are slower than the MasSpec Pen, the study authors say, in some cases by 30 minutes or more.

Human cells produce a variety of small molecules, and cancer creates a unique set of them that can be used for pattern identification. The MasSpec Pen produces a small drop of water that extracts molecules from a person’s cells during surgery.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 the MasSpec Pen is able to determine what molecular fingerprint is normal and what is cancer, Eberlin says.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s tested 253 human tissue samples from lung, ovary, thyroid and breast cancer tumors and compared them to samples of healthy tissues. The device was 96% accurate at identifying cancerous tissues. The researchers also tested the MasSpec Pen in live mice with tumors and found that the device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cancer without harming healthy surrounding tissues. The device can also identify different subtypes of lung and thyroid cancer, and the team hopes to make it more specified for other types of cancer, too.

 

The researchers say they need to continue validating their work and that they plan to start clinical testing in humans in 2018. Until then, it’s unclear how exactly the device will work when integrated into surgery. While the pen-sized device that the surgeon would use is small, the device is connected to a large mass spectrometer, which helps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individual molecules . That large machine would need to be wheeled in and out of a surgery room for each procedure. The pen is disposable, so surgeons would replace it with each surgery.

“This is a good example of a tool that empowers our transition to precision medicine where the treatment can be done with much higher levels of confidence,” says study author Thomas Milner, professor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UT Austin's 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 . “Treatment can be planned and given where the outcomes are known. This is one tool along that path.”

http://time.com/4928010/diagnose-cancer-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