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走最後一段路分享新生命喜悅 伊院「老臣子」:服務病人是福份

4位伊院「老臣子」包括(左起):副行政總監黃傑輝,醫生李淑嫻,護士談敏茹,健康服務助理勞寶芝。
4位伊院「老臣子」包括(左起):副行政總監黃傑輝,醫生李淑嫻,護士談敏茹,健康服務助理勞寶芝。

由寶寶呱呱落地,到老人與世長辭,醫院這地方承載的,是一個個生老病死的故事。在這裏孜孜不倦的醫護人員,有的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體會生命的無常;有的與父母分享新生命的喜悅,經歷生命的奇妙;有的則支撐着病人對抗病魔,見證生命的頑強。4位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多年的醫護人員,他們在不同崗位見證醫院由「粗疏」到「完備」,一直不變的,除了是依舊排山倒海的工作,還有與一個個病人建立的情誼。「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服務別人可說是福份。」這是他們的心聲。 

猶記得今年夏季流感高峰,伊利沙伯醫院成重災區,內科病房天天爆滿,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以為此情此景只是難得一遇,實情是時空一轉,昔日伊院內的光景亦不遑多讓。「以前我做內科,試過一間病房收了108個病人,但正常應該只容納到30、40個。」現時在伊院擔任中央護理部護士的談敏茹指着一幅攝於80年代的舊照片說。

女護士:雙腳常撞瘀

談敏茹1982年加入伊院當護士,數數手指至今已35年,服務過腦外科、骨科、內科、兒科等病房,是伊院「老臣子」。她形容當年是「帆布牀年代」,由於病房不及現時多,為了應付留院病人需要,護士只能在病牀與病牀的空隙,甚至走廊位置加開帆布牀,「那時雙腳常常會撞瘀,絲襪也會被勾爛,幾乎每天也要換一對。」在旁的兒科顧問醫生李淑嫻心生共鳴,笑說:「要隨身帶着透明指甲油,修補絲襪上的破洞。」

病房擠滿帆布牀的情景固然令人深刻,但談到伊院歷年的變化,李淑嫻卻想起另一個畫面。現時病人到門診求醫,會被安排到一個個獨立小房間接受醫生診症,但84年已在伊院當實習醫生的李淑嫻不諱言,當年診症過程十分「開放」,「房間裏有一張大枱,醫生們排排坐,這邊甲醫生替甲病人看病,另一邊便是乙醫生和乙病人,全部都聽到,毫無私隱可言。」

最懷念「紅白格仔廣場」

但問到最叫人懷念的伊院回憶,該院副行政總監(綜合事務)黃傑輝搶着回答,是當年主座大樓門外的「紅白格仔廣場」。90年代才加入伊院的醫護人員或許不知道,現時該院D座手術室大樓前身是一片空地,地面鋪滿紅白階磚,醫護們都稱之為「紅白格仔廣場」。「那是伊院的地標,同事放工後有約會都會在紅白格仔廣場等。」但自從D座在99年落成,「紅白格仔廣場」便成了伊院的集體回憶。

伊利沙伯醫院在1963年啟用,當時油麻地尚未填海,附近都是矮小的唐樓,京士柏山也未興建住宅和公園,伊院成了佇立該區的「高樓大廈」。多年來經歷數次擴建,伊院設施已較數十年前大大改善,醫護人員數目也有所增長,然而真誠對待病人的心仍在醫護同僚間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2001年才加入伊院的婦產科健康服務助理勞寶芝,每天在產房內穿梭,見盡了父母把初生嬰兒捧在掌心的溫馨畫面,「工作中見證這麼多新生命誕生,很開心。」目前伊院婦產科每年約有5000至6000名嬰兒出生,當中不少父母是外籍人士和少數族裔,「有時左邊牀講英文,右邊牀講普通話,講到亂晒。」

產房趣事多 難忘洋爸爸

言語不通卻無阻勞寶芝向媽媽們表達關懷,「最好的語言就是身體語言,她剛生完寶寶,你給她一張被子,她馬上便感受到溫暖。」她指,曾有媽媽到伊院誕第二胎時,看到她後輕聲說了一句「我認得你,上一胎是你幫我的」。能被服務過的媽媽記住,勞寶芝認為是對她工作的肯定。

除了溫馨場面,產房內也不時笑料百出。勞寶芝笑言,不少陪產的準爸爸在迎接新生命誕生的一刻,都會招架不住驚喜。「有一次寶寶已出生了,我見外籍爸爸有點暈,本想扶一扶他,但他長得很高,我又生得細粒,還未來得及反應他已倒在我頭上。」說來惹笑,但勞寶芝已見怪不怪,「就算做警察的爸爸也會暈,因為你的角色不同了。」

醫院內有新生命的喜悅,同時也少不免有生離死別的時候。談敏茹想起當年一位罹患血癌的年輕少婦,在病房留醫4年之久,二人幾乎天天見面。日復日的照料和相處,談敏茹和少婦漸漸建立起友誼,「當年我結婚,她嚷着要出院觀禮,之後我在伊院生孩子,她也嚷着要探望。」醫護與病人間的情誼為病房增添不少溫暖。

與癌婦變好友 一世都記得

雖然談敏茹其後調職至其他部門,但也常常惦記着這位好友,一天她休假,特地買了一紮橙紅玫瑰探病。「喂喂,談姑娘來探望你了,花束漂亮嗎?」「漂亮。」那少婦在半昏迷間吐出一句。這虛弱的一句,亦是談敏茹和好友的最後一席話,少婦翌日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麼多年了,但她的名字和樣貌,我仍牢牢記得。」雖然相處短暫,但談敏茹每次都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視他們如好友、親人一般。「我覺得『視病猶親』很重要,我會擺自己在病人角色裏,這樣他們才不至於困惑。」

本已屆退休之齡,但談敏茹仍捨不得離開伊院這個大家庭,選擇自願續約。「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很多人都話我傻,說以我的年資,何必如此搏命,但或許我就是硬頸,我珍惜這一刻可做的事,還可以服務別人是我的福份。」多年來數不盡的伊院病人能得到醫護人員如此悉心照料,又何嘗不是一種福份。

原文刊自《星島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038242/

 

60年代的伊院,中下方的「紅白格仔廣場」清晰可見。政府新聞處提供
60年代的伊院,中下方的「紅白格仔廣場」清晰可見。政府新聞處提供
70代醫生診症的情況。當時尚未有保障病人私隱的概念,不同醫生在同一空間為病人診症。政府新聞處提供
70代醫生診症的情況。當時尚未有保障病人私隱的概念,不同醫生在同一空間為病人診症。政府新聞處提供

 

伊院現時D座手術室大樓的前身為空地,地面舖上紅白階磚,同事稱之為「紅白格仔廣場」。
伊院現時D座手術室大樓的前身為空地,地面舖上紅白階磚,同事稱之為「紅白格仔廣場」。
80年代,伊院走廊滿佈帆布床,情況擠迫,護士要蹲下來照顧病人。
80年代,伊院走廊滿佈帆布床,情況擠迫,護士要蹲下來照顧病人。

透視微創治療基金

「透視微創治療基金」是一個醫學培訓及科研機構,由一群醫學界、科學界的專才連同其他專業人士組成,目的為促進一門高療效、低創傷的醫療方法—透視微創治療,藉著科學研究及對專科醫生提供訓練,加速發展這門新興醫術,令中、港、台及東南亞的醫學服務得以提高,病人在最低風險和最輕痛楚下得醫治。

 

 

主席的話

余俊豪教授  歡迎你瀏覽透視微創基金網站

我第一次接觸透視微創(又稱介入放射)手術,是在二十多年前。一名因患上肝臟膿瘡而導致血液中毒的病人, 急需清除體內膿水以保性命。原來需要接受開刀進肝臟放膿,因為一支到位的針管,從體外直逹肝臟膿疱,把膿水抽除,病人迅速復原,也免除了開刀的創傷。病人當然很感激,我也開了眼界。這種以影像導引的手術,結合了創新科技與醫療技術,逹到治病目的。只需透過一個針孔的傷口便能完成任務,與外科手術的大切口創傷形成強烈對比,充份體現了透視微創手術的優勢。自此以後,我便愛上了這門專科,經常日以繼夜,癈寢忘餐地工作。複雜的手術有時持續多個小時,但總是樂此不疲。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我和我的同業們見證了透視微創治療以驚人的步伐急速發展。隨着創意科技的新發明如整形球,彈簧圈,內置支架,微導管等等的陸續面世,透視微創治療的技術和知識得以不斷成熟和提昇,以致在不少病症的治療上,逐漸取代了外科手術成為首選,也讓一些以住無法治療的病症得以有效醫治。應用範圍包括了腫瘤科、 婦產科、 腸胃科、胸肺科、腦神經科、血管外科、骨科等。

治療的技術只是一個工具,治療的目的是要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大多數接受透視微創手術醫治的人,都不很明白我們作在他們身上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但我也聽過不少病者和家屬們的感激說話。令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次,卻是一位患上末期癌症的壯年男士淚流滿面地說的一段話。當時他正躺在手術牀上,接受我為他進行治療手術。就在此刻他有無限的感觸,放聲而哭說:「我真的十分感謝你,因為你沒有放棄我。正當我傍惶無助,萬念俱灰的時候,你仍然努力幫助我。無論你能否治好我的病,我都非常感激你。」 每一位病人都是一個必須珍惜和尊重的生命,雖然有時我們能作的很有限,但是最低限度,我們要讓人感受到他被珍惜和尊重。我知道不少病者因為不知情,不必要地接受了創傷性高的手術;也知道一些病者因為不願意接受高創傷性的手術,又不知道有甚麼其他選擇,而決定不接受任何治療,寧願忍受病痛的折磨,兩者均令我感到十分可惜。我希望這個網站可以為病者和家屬填補一些資訊上的空白。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全情投入自己所熱愛的工作。透視微創治療基金的成立,是為了研究和發展有效的治療技術,培訓有質素的醫療人才,和為公眾提供有關的資訊教育,最終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希望可以為病者和他們的親屬帶來 一點點的幸運。 這是一個屬於你的網站。

余俊豪教授
中文大學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
透視微創治療基金主席

醫生手記

http://virf.org/

全面勸止病人使用glutamine (麩醯胺酸)

最近一期(2013年4月18日)新英格蘭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發佈一篇在加拿大,歐洲及美國多中心一起合作的最新研究,針對最需要glutamine (麩醯胺酸)的加護病房病人,共1223位病人隨機雙盲分配成兩組病人,一組使用glutamine,一組使用安慰劑。結果glutamine 不僅沒有加速病人的復原,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使用glutamine 的病人在一個月或六個月的死亡率皆明顯高於對照組。


  長久以來,很多人相信glutamine是人體進行組織修復以及維持生命的重要胺基酸,也是人體腸道細胞、免疫細胞及肌肉纖維母細胞等的重要能量來源。因此,認為是維持小腸、淋巴球及巨噬細胞功能的主要成份。病人有嚴重創傷時,如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後,常會被建議服用glutamine,以幫助組織的修復及增強免疫能力。因此坊間常見glutamine 的販賣。


  新英格蘭期刊是現在最重要的醫學期刊。最新的醫學研究”有突破性發展”且改變現在的醫療行為,就會在這本期刊公佈。這篇由加拿大主導的研究並非突破性發展,反而是推翻很多人相信的理論”glutamine 可以幫助嚴重創傷病人復原”。可見其對這篇研究的重視。


  一般來說,新英格蘭期刊不會接受沒有”突破性發展”的研究。但全世界使用glutamine的病人實在太多,以我們醫院為例,很多病人在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期間,常會被親友或網路以訛傳訛的推薦服用glutamine。這篇研究的公佈,再度証明”實證醫學”的重要,確勿輕信以訛傳訛的醫學。我們的醫護人員應該全面勸止病人在治療中使用左旋或右旋的glutamine (麩醯胺酸),因為不僅沒效,且可能有害。麩醯胺酸市面上一罐要賣七千元。花錢買災,實在不值。

http://www.kfsyscc.org/about/interview-topics/

抗癌25年 腦瘤奪走生命 台大醫為他開畫展

9歲罹腦瘤的曾耀德,熱愛繪畫,今年5月在台大安寧病房走完他37歲的人生,臨終前如願皈依向佛,醫院今天為他舉辦首場生命畫展,回顧這段抗癌的艱辛歲月,連醫護人員不禁泛淚,曾媽媽說,兒子在畫作世界度過精彩又陽光的短暫人生,她為兒子欣慰,也歡迎大家來分享兒子用愛與生命創作的畫。

曾耀德在台大虎尾院區的安寧病房度過人生的最後15天,與他奮鬥抗癌25年的母親,淚水已乾,和兒子相處的每一片刻,都成了母親最美麗的回憶,曾媽媽今天細數兒子每一幅畫,臉上微露慈母笑容,他向每位賞畫人說,兒子畫筆下的生命是充滿健康和快樂,感恩所有疼愛兒子的醫護人員和宗教師,讓兒子在人生最後階段,身心免除苦痛,讓佛祖引領西方。

曾耀德9歲發現腦瘤,自此跑醫院如走灶腳,他無法上學,擔任幼教老師的母親林淑紅辭去工作,成了兒子的心靈導師,帶領他探索世界。曾媽媽說,兒子愛畫畫,卻不曾習畫,舉凡窗邊小花盆、爸爸的茶几,所有人和物全是他的創作來源,好像要把他所珍惜的一切都畫下來,不論光影呈現、人物眼神都唯妙唯肖。

作畫成了曾耀德的生命,27歲時因新增腦瘤傷害了語言中樞,帶來莫大的打擊,曾數度心灰意冷想要放棄作畫,面對老天無情折磨,母親的愛帶領他走出陰暗,重拾畫筆,畫出心中的話,自此畫風轉變,自創「一筆畫法」,果然是「神來一筆」,作品抽象卻用色鮮艷,具開朗樂觀特質,但隨著病情變化,喪失辨色能力,他仍不放棄,改以素描繼續創作人生。

家住竹山的曾耀德在台大安寧病房安度餘生,離世前一天在宗教師普安法師引領下皈依佛門,台大今天更為他圓夢,開辦人生首場畫展,展期至11月30日止,歡迎來欣賞耀德眼中不凡的驚奇之旅。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2753407

自幼罹腦瘤一生抗癌的畫家曾耀德,無師自學,用生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記者蔡維斌/翻...
自幼罹腦瘤一生抗癌的畫家曾耀德,無師自學,用生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記者蔡維斌/翻攝
 
曾媽媽(左1)說明兒子作品與創作歷程,讓醫護人員十分感動。記者蔡維斌/攝影
曾媽媽(左1)說明兒子作品與創作歷程,讓醫護人員十分感動。記者蔡維斌/攝影
 
台大虎尾院區安寧病房今天為生命鬥士曾耀德開辦生命畫展,展出生前自學的畫作,讓所有...
台大虎尾院區安寧病房今天為生命鬥士曾耀德開辦生命畫展,展出生前自學的畫作,讓所有曾照護過曾耀德的人既感動又欣慰。記者蔡維斌/攝影
 
曾耀德和媽媽母子情深,母親辭去工作,陪兒子抗癌25年。記者蔡維斌/翻攝
曾耀德和媽媽母子情深,母親辭去工作,陪兒子抗癌25年。記者蔡維斌/翻攝
 
自幼罹腦瘤一生抗癌的畫家曾耀德,無師自學,用生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記者蔡維斌/攝...
自幼罹腦瘤一生抗癌的畫家曾耀德,無師自學,用生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記者蔡維斌/攝影
 
自幼罹腦瘤一生抗癌的畫家曾耀德,無師自學,用生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記者蔡維斌/攝...
自幼罹腦瘤一生抗癌的畫家曾耀德,無師自學,用生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記者蔡維斌/攝影
 
台大虎尾院區安寧病房今天為生命鬥士曾耀德開辦生命畫展,展出生前自學的畫作,讓所有...
台大虎尾院區安寧病房今天為生命鬥士曾耀德開辦生命畫展,展出生前自學的畫作,讓所有曾照護過曾耀德的人既感動又欣慰。記者蔡維斌/攝影
 
曾耀德和媽媽母子情深,母親辭去工作,陪兒子抗癌25年。記者蔡維斌/翻攝
曾耀德和媽媽母子情深,母親辭去工作,陪兒子抗癌25年。記者蔡維斌/翻攝

維他命B3過量 死亡率增7%

( 圖片來源 : 蘋果日報 )

市面上一般的維他命B雜通常包括有維他命B1、B2、B3(煙酸Niacin)、B6、B9(葉酸folic acid)、B12、泛酸及生物素等8種水溶性維他命。

維他命B雜中,令尿液變黃的成份是維他命B2(即Riboflavin核黃素),核黃素溶於水後是螢光黃綠色的, 所以服用維他命B雜後,尿呈現黃色是正常的。

某些維他命B雜產品,例如城中著名男藝人代言的產品 只含維他命 B1、B6、B12、維生素E、但不含維生素B2,所以吃後尿液並不會黃。

有一說法當吃了維他命B2後如果尿液不會變黃,代表了所攝取的維他命B2剛好被身體完全吸收,所以才不會從尿液中排出。但這個說法並不太合理,人體從腸道攝入的營養素,會先被吸收到血液裏,因為維他命B雜是水溶性的,當血液流去到腎臟後,溶入水中的維他命B2無論如何都會有點流失,並非食到剛好的份量沒便沒有流失。另外如果沒有尿黃,亦可能表示所攝取的份量太低了。

要維持神經系統健康其實維他命B雜中的B12最重要,有時醫生會處方neurovit這隻藥去輔助病人修復神經系統。而neurovit 的成份主要是 vitamin B1, B6 和 B12

順帶一提,雖然維他命B雜是水溶性的,吃多了也不會積存體內而做成傷害。但最近市面有一隻煙酸補充劑,標榜很多好處。但額外補充大量煙酸的人會導致血糖異常、痛風增加、肝功能下降等,更有可能提高高血脂病人死亡風險約7%。

師兄隨筆 ( 2017-10-12 )

 

延申閱讀 :

維他命B3過量 死亡率增7%   反致血糖血壓升高 吃肉奶蛋就夠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718/35965826/

彭博:癌症藥價競爭已經走到轉折點

癌症病患而言,六位數字的癌症藥價常令人跳腳,在此之前,這些藥廠幾乎沒遭遇多大價格競爭,但在近期這一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最新政策下,情勢可望改變,預料藥價也會開始隨之下跌。

彭博資訊報導,一些癌症藥品類別的競爭正在升溫,這些藥品的銷售額到2021年可望擴大至350億美元以上,如此保險公司應該就有開始壓低藥價的誘因。

FDA在2015年初核准美國藥廠輝瑞(Pfizer)的乳癌新藥Ibrance後,Ibrance已經成為暢銷藥品,預估今年Ibrance可望為輝瑞賺進30億美元以上的營收。

FDA接著更分別在3月及9月底快速核准瑞士製藥業者諾華(Novartis)與禮來(Eli Lilly)的乳癌藥,但這兩種藥都有一些安全疑慮,目前仍不清楚藥效是否比Ibrance還好,藥廠只能透過價格競爭搶奪市場大餅。

今年FDA核准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研發的PARP抑制劑Lynparza,且核准的病患範圍超出預期,Lynparza是治療卵巢癌的藥物。

FDA的決定縮小了Tesaro公司卵巢癌藥物Zejula的領先地位,FDA還說這些藥品很大程度可彼此替換,此舉導致任何一種藥物都難以稱霸市場,保險公司進而取得壓低價格的籌碼。目前市面上這類藥品有三種,還有一種正處於後期試驗階段。

PD-L1抑制劑可能是最容易受價格競爭波及的藥品,PD-L1抑制劑有助於免疫系統發現各種癌症。這類抑制劑在2014年上市,由美國藥廠默沙東(Merck)研發的Keytruda打頭陣,目前這類藥物在美國已經有五種,預估到2021年整體銷售額可望超過200億美元。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751968

彭博資訊報導,癌症藥品價格將面臨更多競爭,價格將開始隨之下降。 (圖/網路照片...
彭博資訊報導,癌症藥品價格將面臨更多競爭,價格將開始隨之下降。 (圖/網路照片)

肺癌變種難斷尾?第三代標靶藥延存活率

肺癌一直令人聞風色變,皆因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企,香港癌症資料中心2014年的報告指出,肺癌患者的總死亡率高踞首位;而男性及女性的發病率分別排首位及第三位。最可怕的是,癌細胞近年不斷進化變種的情況,繼EGFR基因變異後,又出現T790M基因突變,令第一、二代標靶藥相繼失效。不過有專科醫生指出,近年推出的第三代標靶藥有效對付T790M基因變異,而且副作用少,有患者服藥逾1年仍可正常生活,為治療過程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關永康

 

不吸煙女性患癌 成因不明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關永康表示,吸煙是肺癌的主要成因之一,然而非煙民也不應掉以輕心,因為吸二手煙、空氣污染及輻射等因素都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而非吸煙女性更應加倍留神,「研究指約有23成亞洲人有機會患上 EGFR(表皮生長因子)肺癌,當中以非吸煙女性較高危。另外,近年有不少患者為4060歲女性,她們不吸煙,也無家族史,醫學界至今仍未找出病因。」關醫生解釋,EGFR是人體內控制細胞生長的重要機制,如其受體出現基因突變,會令細胞在不正常情況下大幅度地生長,形成癌症。患者可透過液體活檢或組織活檢, 來檢查有否EGFR基因變異。

 

肺癌分為四期,期數愈大,表示腫瘤體積越大,擴散範圍愈廣。關醫生解釋,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須靠痰涎檢驗或支氣管內視鏡等才能檢驗出來,不少患者於確診時已屬第四期,肺癌已擴散轉移,便不能靠外科手術切除癌細胞,而須改以標靶藥、化療、放射治療等方法來控制病情,「第一、二期時,體積較小,且未轉移到重要器官,故尚可藉着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然而當癌症進展至第四期,腫瘤已長至七厘米或以上,甚至已擴散至心臟、肝臟、肺膜等,傳統上會靠化療控制。」如發現肺癌出現EGFR基因變異,多數先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惟有六成患者服藥九個月至一年左右,便因T790M基因變異而出現抗藥性,繼而停藥,轉為化療或免疫治療

 

新藥存活期大幅延長

 

不過,近年出現第三代標靶藥奧希替尼Osimertinib),再一次為患者帶來新希望。此藥針對T790M 抗藥性基因突變第一、二代藥物出現乾燥、紅疹等副作用,患者甚至毋須刻意戒口。根據由中大醫學院領導的大型國際研究AURA3,此藥的「無惡化存活期」平均近10個月,較傳統化療的四個月大幅延長。關醫生指,有患者服藥逾一年後,病情已受控,生活質素可保持,「有位40多歲,沒吸煙習慣的男性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輾轉服用過第一代標靶藥、Tarceva(厄洛替尼)、類固醇及化療6針後 , 發現T790M基因變異,隨即試用三代標靶藥。服藥至今已一年多,癌細胞基本上已受控,患者可像普通人般上班、社交,只須定時服藥覆診便可。」隨著科學進步 , 關醫生寄語肺癌患者應保持積極的態度對抗肺癌 , 心存希望!

退休公關大臣「誠心所願」 為晚期危疾長者圓夢

 

盧炳松(右一)與曾智華(右二)與香港防癌會合作推行「誠心所願計劃」,為長者達成最後心願。(林宇翔攝)

人生花上至少30年時間在職場營營役役,為生計打拼,惟踏入退休之年,打算安享晚年時發現癌症,除了傷感,也可能會慨嘆有心願未了。剛於今年6月退休的前資深傳媒人盧炳松,參考香港防癌會超過10年的心願計劃,推行「誠心所願計劃」,專門為晚期危疾長者達成最後心願,希望協助別人完成臨終前的三個「道」—「道」歉、「道」謝,以及「道」別。

 

前領展公關重臣盧炳松(B.C.Lo)今年6月退下火線,離開從事多年的公關工作。他憶起早年於香港廸士尼樂園任職公關期間,發現每當病童來到樂園看到卡通人物,即使身體原本十分虛弱,也會精神抖擻起來。

「他們一見到米奇老鼠和唐老鴨等人物,猶如變成另一個人,令我深思如果能幫長者達成心願,會否也能為他們帶來安慰。」

經過一年計劃,B.C今年中正式退休後,透過香港防癌會﹑善終機構和醫院寧養病床等認識晚期疾病長者,了解他們的心願,再與另一資深傳媒人曾智華組成的「慈善同學會」合作,召募同學會中一群年約50至80歲的老友記成為義工,協助這些長者達成最後願望。

盧炳松(左一)說,不少人臨終前的心願其實很簡單。(林宇翔攝)

盧炳松(左一)說,不少人臨終前的心願其實很簡單。(林宇翔攝)

B.C直言,不少人勞碌一生﹑做大生意努力賺錢,臨終前心願其實好簡單,可能只是希望見家人一面﹑吃一隻燒鵝脾,或回到充滿回憶的地方,所需費用並不高,或甚至不需花上一元一毫,因此期望為這些長者平安快樂地,帶著最好的回憶回到天家。

「誠心所願計劃」對象為60歲以上身患危疾的長者,費用全免。現時計劃的資金儲備共150萬元,全來自慈善同學會的捐助及B.C投放的私人積蓄,經費足夠讓計劃營運一至兩年,多名社會猛人也親力親為參與籌備計劃,包括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前社署助理署長袁鄺鏽儀,及前非牟利機構總幹事。

B.C續稱,有需要的長者或家屬可隨時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致電9038 7607與他聯絡。至於市民可以如何捐錢贊助計劃?他說,希望待計劃進行一段時間,讓公眾認識更多,才公布籌款安排。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防癌會助圓最後心願 末期病人無憾「回家」

阿峰說,最深刻是安排一名末期鼻咽癌年輕女患者與男朋友拍婚照及在教堂完成婚禮。(防癌會提供)

阿峰說,最深刻是安排一名末期鼻咽癌年輕女患者與男朋友拍婚照及在教堂完成婚禮。(防癌會提供)

如果你明天將要離世,你有什麼心願?人生無常,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惡耗,不少人會頓感徬徨,遺憾仍有多個心願未了。香港防癌會自2005年推行心願計劃,每年免費為30多個末期危疾病人達成最後的願望,有機構亦參考這個計劃,上月下旬開始,與防癌會合作推出「誠心所願計劃」,專門為晚期危疾長者達成心願(見另稿)。

防癌會自2005年開展心願計劃至今,共為超過300個18歲以上末期病人達成各種願望。所謂「願望」屬行動型,必需於本港進行,不包括購買任何個人使用的物品﹑醫療用具﹑家庭用品和電器等,費用全免。

阿峰(右三)說,不少末期病人最後心願是與朋友見一面﹑吃一頓飯。(防癌會提供)

阿峰(右三)說,不少末期病人最後心願是與朋友見一面﹑吃一頓飯。(防癌會提供)

負責心願計劃的防癌會註冊社工阿峰表示,參與計劃工作兩年,最深刻是去年11月曾為一個29歲患有末期鼻咽癌的女病人完成心願,安排她與男朋友拍婚照及在教堂完成婚禮。

阿峰說,協助舉辦婚禮的過程中最難忘的,是看見婚禮中一對新人的感觸場景,以及籌備婚禮期間與雙方家長的溝通。

 

沒有一個父母想兒子娶一個即將離世的女孩當妻子,婚禮前我們用上一個月很多說話和耐性說服兩家人,盡力令婚禮順利舉行。

 

不久,女孩在男孩的陪同下,悄然的回到天家。

要數難度最高的個案,是協助一名曾發生家暴的丈夫與妻子團聚。

老翁早年曾以暴力傷害妻子,患病後住在防癌會院舍一年半,妻子一直未有探望。

去年初夏,伯伯突然向阿峰說,「我想回家」,阿峰預感,伯伯應感到時日無多,於是盡快為他安排,但伯伯要求不願碰上女兒,怕因家暴的往事再次發生衝突。

 

妻子與女兒同住,怎能避免碰上,唯有用上多一點時間游說雙方,經過一個月時間,與伯伯女兒多次傾談,女兒逐漸軟化。

 

那天黃昏,一家三口終於重聚,手搭著手,拍下最後的全家福。

有末期患者最後心願是喝兒子和媳婦的「媳婦茶」。(防癌會提供)

有末期患者最後心願是喝兒子和媳婦的「媳婦茶」。(防癌會提供)

防癌會義工為末期病人完成最後心願,為他煮一道芋頭炆魚。(防癌會提供)

防癌會義工為末期病人完成最後心願,為他煮一道芋頭炆魚。(防癌會提供)

防癌會有至少80名義工,全有十八般武藝,包括有大妗姐和大廚,可以不同才能協助晚期病人完成各種心願,包括煮一道佳餚,和協助安排一對新人為患病長輩「斟茶」的中式結婚儀式。

「還剩低 幾多心跳 還在數 趕不及了」阿峰說,在防癌會工作兩年,見盡生離死別,慨嘆人臨終前的心願其實很簡單,例如是吃一頓飯﹑見一個親人或朋友。但工作最較人遺憾的,是人往往敵不過與時間的競賽。

 

肺癌病人想見「狗醫生」,但安排好「狗醫生」﹑地點﹑時間後,該名病人就過世了,最後也趕不及。

 

香港防癌會於1963年成立,除了心願計劃,在賽馬會資屑下,亦設立癌症住宿康復中心,為晚期癌症患者建立家以外的「家」,由駐院醫生﹑護士和心理治療團隊,以及設立全港首間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照顧晚期患者各方面的需要﹔另外,防癌會也會舉辦不同大小講座,由資深護士評估出席者患癌風險,以及增加市民防癌和抗癌的意識。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無創血液基因測試 盧煜明信可改變未來

 
盧煜明花逾廿年時間研究血液內基因,成功研發出多種病症診斷方法。

【星島日報報道】醫生醫病多做臨牀診斷是基本職責,在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的抱負不止於此,花逾二十年時間研究血液內基因,成功研發出多種病症診斷方法,包括已被多國廣泛使用的產前無創唐氏綜合症基因檢測技術,可望明年在公立醫院內讓大眾使用。盧煜明相信新技術可影響生活,更可改變未來,「近年已是香港最好的土壤環境下,可孕育出未來的科技人才,年輕人應珍惜。」

「天馬行空的都可以去試!」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多年前,憑着研發孕婦血漿含高濃度胎兒基因,成功發明產前無創唐氏綜合症的診斷技術,之後一直都沉醉在各種血液基因測試中,發明多類篩查病症、鼻咽癌等技術,一切源自他喜愛做研究調查、愛天馬行空而起,「做研究做調查,是我的嗜好,我不會視為工作。」

癌症,「新技術就是可影響生活,改變未來。」他指,中國每年有約一千八百萬人懷孕,今年已有四百萬人曾使用無創基因技術診斷胎兒,他坦言,從無估計到技術已可如此廣泛應用。” data-reactid=”24″ style=”margin: 0px 0px 1em;” type=”text”>盧煜明接受訪問時直指,無創的基因診斷技術,可知悉腹中胎兒是否屬正常,亦可掌握到市民是否有癌症,「新技術就是可影響生活,改變未來。」他指,中國每年有約一千八百萬人懷孕,今年已有四百萬人曾使用無創基因技術診斷胎兒,他坦言,從無估計到技術已可如此廣泛應用。

起初成功研發後,不少人也向他「潑冷水」,他指,曾有多人認為這種科技也只是鐘擺效應,只能逐步慢慢向前,但結果火速發展,連美國保險公司都支持這技術及納入保險範圍,荷蘭、比利時政府更願資助孕婦進行檢測。

他指,香港現只在私家診所等可採用這檢測技術,孕婦須自費進行,他期望這種已在多國普遍採用技術,在香港可讓普羅大眾免費使用,亦須得當局全力支持。據悉,盧煜明的無創檢測技術,已獲醫管局青睞,現冀明年可在一間全新落成的醫院內採用,讓孕婦可以廉價或免費使用。

基因變化是層出不窮,盧煜明指,基因診斷技術已成形,可再進一步發展,將技術應用到診斷更多單基因疾病,他期望可診斷出嬰孩是否有自閉症、妊娠毒血症、癌症等,望透過血液基因是否有突變及篩查,在前期已可診斷病症,有助病人及早獲合適治療,具前瞻性,而不是在後期才被發現。

他又說自己經常忽發奇想,嘗試拆解不同的基因進入另一基因後,會產生那類變化。他更會研究食物基因,會否從人的尿液內找得到,他笑言,如成功即可驗尿,就可得悉體內有那些動物基因,吃過那些動物。

盧煜明的基因技術早已被創科界定為香港首批跑出的「獨角獸」,但他一臉靦腆謙謙地笑,他指獨角獸顧名思義是成功的科技,香港須更多成功科技的例子,但往往不少叻學生寧選當醫生、金融投資等行業,選讀科技只佔少數,近年已是香港最好的土壤環境下,可孕育出未來的科技人才,他籲年輕人珍惜眼前。

他期望香港創科發展不再落後於人,新加坡已早過香港十年起步,深圳現更超前,香港科技園內雖有多間初創、企業進駐,但需有數個大型成功例子跑出,為香港贏得一些口碑榮譽,令更多人認識,才可在未來五至十年香港創科可企穩發展。

他指,政府不能單靠引進外國創科龍頭大企來港,便算發展科技,「不可單靠外地公司,亦要扶植本地初創發圍。」

https://hk.news.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