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面對生與死

 

 

 

晴空無雲的陽光日子下,有幸與時裝設計師、旅行家和跨媒體傳媒人,亦是新界屏山鄧氏原居民 — 鄧達智(William)做了一個深度訪問。我們只單看他的身份,總覺他得天獨厚,贏在人人稱羨的人生起跑線,瀟灑自在,高大威猛又浪漫,做人如他,乎復何求﹖

 

,他起牀覺得自己瘦了很多,持續變瘦,開始覺得身體不妥,不以為疑,回英國歡渡聖誕節,看見聖誕大餐完全沒有食慾,見到朋友心情感到煩躁,排便亦有點問題,於是回港後看醫生,並於2014年3月經醫生証實患上乙結腸腫瘤二期(大腸癌的一種)。對於病神忽然拜訪,他沒有出現尖叫失控(何必偏偏選中我)、驚惶失措、呆若木雞、哀傷悲痛,反而臉色如常、冷靜自持,身邊好友卻惴惴不安,究竟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以下訪問內容可帶給我們值得深思和意想不到的答案。

 

 

 

 

孩童時知「CANCER」而不知「癌」

 

自少在新界成長,過著純樸自然生活,養成隨遇而安,我行我素、直率真誠、敢作敢言的真性情,生活無憂的他應該是幸福之子,不過從他口中卻是另類故事。自孩童時就因為外祖母得了胃癌而開始知道「cancer」,反而不識「癌症」是甚麽。在這個不識愁之味的年紀,已比別人早面對「cancer」,直至看到外婆於50多歲便告離世,這可能是William第一次面對因「cancer」而逝的親人。接著,母親於他小學時誤為患上胃癌驚魂,弱小心靈可能更對「cancer」這字印象深刻。

 

 

人生無奈遇上Cancer(癌症)

 

William自中學便留學加拿大和英國,先後與二家姐和三家姐共同生活,互相照顧,特別是與三家姐的感情至深。William憶述三家姐患胃癌時他已在社會工作,與Cancer再次接觸,意想不到會發生在年輕的三家姐身上,於是他便留在英國陪伴至她結束短暫的四十年人生(終於1993年)。三家姐去世後不久,又傳來二家姐發現患上淋巴癌,然而她深覺兒子們年紀少和許多事情安排未遂,雖然被判只餘約五年壽命,她拒絶醫院建議治療方法,以個人意志和用盡任何方法嘗試續命,最後延至十數年至兒子們長大才辭世(終於2007年)。

 

千禧年時William搬回屏山居住以方便工作基地轉移,因當時需要不定時北上工作,與母親同住,不過他母親大部份時間住在多倫多,及至發現母親患胃癌才留港治療,她直至在2012年夏天辭世。估不到距離母親仙遊不到兩年,他也發現患乙結腸腫瘤,幸好因曾照顧患病親人,讓他對身體異常反應警覺性強,繼而洞悉病變,爭取到醫治癌病黃金期,得以順利康復。

 

 

不同年代的鄧達智

 

 

 

與病者風雨同路感受深

 

William對於兩位摯親以不同態度接受癌症,從病發、治療至離開,感受良多,雖然最終皆病逝,只是兩者經歷和遭遇卻不同。

 

首先,他述說不同的醫療體系如醫生診斷症狀,對病患影響至深。三家姐家庭醫生冷漠態度令她得知患病而變得驚惶失措,終日惴惴不安面對cancer的折磨,痛苦而亡,整個過程變得無望。相對於二家姐接到醫生告知患癌,態度積極,求生意志強而冷靜面對,只是到了後期才感受到痛苦。兩種態度,無論續命和感受痛苦差異頗大。

 

其次,家屬的身心痛苦不比病患少,看著她們活在痛苦,愛莫能助,十分沮喪。對於那些一邊要安撫和照顧病患;另一邊又要給予其他家人安慰和支持,少些精神和體力皆不可,因為癌症病患的病情變化有時會瞬息萬變,心理壓力何其大呢﹖病患與家人的精神折磨,誰能明白。

 

到了自身面對癌症,William選擇是積極面對,處之泰然,這是否意味著人到無欲與無牽掛,反而活得更灑脫﹖他說︰「我媽媽已離世,心無牽扯,兩位親姐因癌而逝,家族成員有前科,何懼之有﹖平常心面對生與死,反而心中更見清明,因為我覺得不幸有病,一定要樂觀面對,有好多時嚇死多於病死。當然,發覺身體不適,要趁早做身體檢查!找出問題所在。

 

 

傷了頸椎骨的鄧達智

 

 

洞識變異掌握黃金醫治時間

 

體會過英國和加拿大醫療體制,William覺得香港醫療算得上很好。親身經歷,從身體異變,診斷和治療過程,醫生斷症和診治都很專業,得到他們悉心治療而順利康復,遇到良醫就增加治療成功機會,所以懂得識別庸醫與良醫便成掌握醫治黃金時間的關鍵。整體而言,香港醫療真的不比別國差,也有許多有醫德兼有技術的良醫。

 

回說William接連照顧患病親人,讓他對於癌症徵兆警覺性略高,察覺到身體出現異常,冷靜地安排檢查、診治和康復處理,條理分明,不見紊亂,掌握黃金醫治時間,讓自己安然渡過。人生就是變幻莫測,應了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對於面對癌症,從William內心剖白,自己患病能處之泰然,反觀面對親人抗癌之路還覺得艱辛。換來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癌症治療是漫長道路,藥物和精神輔導是否對於病人和病患者家屬都有正面影響,更有助他們成功活下來和踏上康復之路呢﹗

 

最後,William對於生死不會太看重,癌病不是絕症,現在更覺得它是慢性病,抱有長期作戰準備外,常常留意異變,保持心境開朗,以平常心積極面對,不要覺得自己在病,如常生活,可能就是對抗癌病的良丹妙藥。

 

 

旅程完成, 匯合, 回家

 

 

小編有得︰從William口中說出的親人與自身故事,引以為鑑,面對癌症時病人的心境和態度都會讓結果不同。正面態度和樂觀面對可能會在抗癌之路更見有效,祝福每一位病人能以平常心和正面積極態度戰勝腫瘤,早日康復回到日常生活軌道。

 

 

60年代 屏山聚星樓舊貌

 

 

備註︰香港鄧氏在1000年前落戶錦田,待200年後這支鄧氏遷到屏山鄉,至今已傳到30代,William屬第二十六代後人。

治癌突破 免疫療法配合細胞改造令腫瘤萎縮

癌症治療可望有新突破,外國一項研究發現,透過免疫療法配合細胞基因改造,對已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的患者反應率高達九成,其中七成二的癌腫瘤萎縮,五成患者在治療8個月之後沒有任何疾病跡象。現時該療法已可應用血癌及淋巴癌身上,但專家指現時仍在起步階段,仍要面對價格昂貴、副作用等問題,冀未來政府可引入療法至本港。” data-reactid=”22″ style=”margin: 0px 0px 1em;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ype=”text”>

癌症治療可望有新突破,外國一項研究發現,透過免疫療法配合細胞基因改造,對已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的患者反應率高達九成,其中七成二的癌腫瘤萎縮,五成患者在治療8個月之後沒有任何疾病跡象。現時該療法已可應用血癌及淋巴癌身上,但專家指現時仍在起步階段,仍要面對價格昂貴、副作用等問題,冀未來政府可引入療法至本港。” data-reactid=”22″ style=”margin: 0px 0px 1em;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ype=”text”>Dr. Cameron J. Turtle(左)、曹志成(右)

 

癌症治療可望有新突破,外國一項研究發現,透過免疫療法配合細胞基因改造,對已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的患者反應率高達九成,其中七成二的癌腫瘤萎縮,五成患者在治療8個月之後沒有任何疾病跡象。現時該療法已可應用血癌及淋巴癌身上,但專家指現時仍在起步階段,仍要面對價格昂貴、副作用等問題,冀未來政府可引入療法至本港。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今年8月批准該療法應用在血癌及淋巴癌患者,透過在免疫療法下,將人體內殺死癌細胞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成為Car-T細胞,可自動追蹤並清除癌細胞CT-19標誌,令癌細胞萎縮甚至殺死。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Dr. Cameron J. Turtle表示,在過去約4年的臨牀研究,約100位已無其他癌症治療方法的絕望患者中,透過Car-T細胞基因治療反應率高達九成,其中七成二患者腫瘤出現萎縮,且有五成患者在治療8個月之後沒有任何疾病跡象。

伊利沙伯醫院臨牀腫瘤科癌症研究部主管曹志成表示,該療化仍在起步階段,需面對不少臨牀應用的挑戰,包括每位患者逾37萬美元的高昂價格、出現神經受損的副作用、T細胞不足等問題。曹希望,衛生署未來在香港引入該療法,以救活更多癌症患者。

 

https://hk.news.yahoo.com/

食品藥物監管局:大麻不能治療癌症

 

 

加州明年即將開始大麻全面合法化,而業者也極力宣傳大麻的藥用價值,甚至宣稱大麻可治療癌症。不過,在聯邦層面大麻一直列為第一類管制毒品。11月1號,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管局再次駁斥不實宣傳,明確指出,沒有醫學實驗證明大麻有治癌療效。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11月1號(週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並沒有醫學實驗,證明大麻可以抑制腫瘤細胞或促進新的腦細胞的生長。

FDA警告四家從事大麻銷售的公司停止製造這些未經證實的宣傳,並停止銷售宣稱治療癌症或任何其他相關病症的大麻和大麻產品。

目前,全美有29個州可以合法銷售和使用藥用大麻,同時聯邦政府仍以第一類管制毒品對大麻進行嚴格監管。但在奧巴馬政府時期,這一監管權利被下放到各州進行。

隨著監管的鬆動,有網站和診所開始推出各種大麻產品和治療方案。其中有業者宣稱大麻可以抵抗癌症,並利用媒體廣泛宣傳。FDA這次針對這些不實言論予以澄清,提醒民眾不要因此而耽誤治療。

 

http://www.ntdtv.com/

 

FDA warns companies marketing unproven products, derived from marijuana, that claim to treat or cure cancer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83295.htm
 

她說:兒子患病尚且勇敢面對 因此我要非常非常積極

西班牙一位母親得悉9歲兒子同時患上兩種血癌,六周後她自己亦確診患上乳癌。兩母子未有灰心,互相扶持,共同面對難關:「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有共通的笑話:一個光脫脫的頭;還會比較誰的好看,嘗試以笑聲振奮自己。」

49歲英國女子阿曼達(Amanda Edwards)2002年來到西班牙從事翻譯工作,和一名西班牙人生下兩個兒子後離異,獨力照顧兩個兒子。今年2月,小兒子亞伯拉罕(Abraham)患上感冒,阿曼達見兒子病情嚴重陪他到醫院,經化驗證實患上淋巴細胞白血病,隨後開始化療。

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

然而化療未見成果,醫生兩周後又診斷出亞伯拉罕患上骨髓性白血病,亦即另一種癌病。「這種純屬偶然的事,亞伯拉罕竟遇上兩次。在醫院的第一晚是我人生中最差的時間。」阿曼達憶述當日感受有如身在地獄:「我那夜坐在椅上,看兒子們的睡臉,一直想未來會怎樣。我無法想像原來可以默默地無聲哭泣,沒有大叫大喊,只是默默讓眼淚流過我的臉。」

今年6月,阿曼達又確診左胸有兩粒癌性腫瘤。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向兒子們告知惡耗時,亞伯拉罕回應道:「所以我們現在是一個團隊了。好吧,我不會是唯一一個要化療的人。」阿曼達形容母子倆從此建立了獨特的連繫,而兒子的勇氣支持她面對癌症:「兒子患有重病尚且勇敢面對,但我就只是乳癌而已。當得悉自己患病,我非常非常積極,因為我看到我的兒子如何跨過難關。」

她由8月開始化療,但在療程中途決定放棄,預計明年進行乳房切除手術。同時,亞伯拉罕療程預計還有兩年才結束,他現已回到家中,每周四日到醫院進行測試和治療。阿曼達指:「雖然現實是非常可怕,我們生活被擱置,目前不停應付醫院的預約。但我們必須忍耐,否則還有什麼選擇?」

阿曼達病後失去工作,雖然仍然有醫療補助,但一家人生活拮据,難以應付生活必需開支,例如往來醫院的汽油錢。有好友為她籌款,阿曼達說:「當你遇上這種難事,才意識到你有多依賴他人。人的善心是動人的,我們最終一定會跨過這個難關,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艱苦時刻。」

 

Abraham Moreno Edwards and his mum Amanda were diagnosed with cancer weeks apart (Image: SWNS)

 

 

A mother has told how her nine-year-old son was diagnosed with leukaemia, just weeks before doctors found she had breast cancer.

Abraham Moreno Edwards and his mum Amanda, 49, are having chemotherapy at the same time – and determined to keep laughing.

The mum-of-two said: “We have a joke about both being bald and who looks best.

“We try to laugh to keep our spirits up. But it is very frightening.”

Abraham was diagnosed with two unrelated types of blood cancer two weeks apart after his mum took him to the doctors with what she thought was a cold.

Medics found two lumps in her breast six weeks later. Both her paternal grandma and great grandma had breast cancer.

The pair are fighting cancer together – and try to laugh through the ordeal (Image: SWNS)

 

 

Amanda, from Ellesmere Port, Cheshire, said: “My attitude is my son is extremely ill and fighting for his life – I’ve just got breast cancer. I’m very, very positive when it comes to myself because I have seen for myself what children – my son included – go through.

“I have chemo once in three weeks. He goes through five days consecutively, and any break he gets is spent in hospital with side effects. I feel like in comparison I’m not going through a lot.”

Amanda, a translator, moved to Velez-Malaga in southern Spain in 2002 and sons Abraham and 11-year-old Jose were born in Spain. She is separated from the boys’ father, Jose Moreno, 47.

Abraham Moreno Edwards was diagnosed with leukemia twice – just weeks before his mum found out she had breast cancer (Image: SWNS)

 

 

Her nightmare began when Abraham, known as Ab, went to the doctor with swollen glands in February.

He was diagnosed with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and myeloid leukaemia after blood tests. “It’s pure chance that he has both – just bad luck,” added Amanda, who had to give up work after her own diagnosis.

https://www.mirror.co.uk/news/uk-news/we-laugh-its-frightening-mum-11436450

患第四期淋巴腺癌症獲根治 醫生:癌症並非絕症

癌症並非絕症?過來人張女士憶述,2016年7月,她因喉嚨不適向中西醫求診,不過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直至有天,她發現頸部右側有兩粒硬核,於是向耳鼻喉專科醫生求診,醫生開了抗生素,但硬核卻有擴大之勢。

她做了骨髓化驗及全身正電子掃瞄後,被確診患上第四期淋巴腺癌。

不過,經過4個月、6次化療及標靶治療後,再加上免疫營養配方增強免疫力,白血球指數回到理想水平。她最想說的是:

癌症不是絕症,有新的藥物幫助我們重燃希望,最重要是放開心懷,無須懼怕,那麼明天一定會更好!

癌症並非無法根治的絕症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癌症一般可分為一至四期,早期(即第一及第二期)癌症若接受適當的治療,根治的機會相當高。隨著醫學進步,現時即使第三期仍有根治機會。

至於第四期癌症,即癌細胞已經擴散,仍有多種藥物及治療方法,使病情達到長遠的控制,例如新的化療藥、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對於部分癌症,例如大細胞淋巴癌,即使病情到了第四期,甚至已經侵蝕骨髓,都仍然有根治的機會。

醫學界利用TNM系統對大部分的癌症作出分期:

  • T(Tumour):腫瘤的大小
  • N(Lymph Node):腫瘤有否擴大至鄰近的淋巴結及其位置和數量
  • M(Metastasis):腫瘤有否出現遠端轉移

癌症的期數,是因應不同的TNM組合而釐訂。

【延伸閱讀】兩成癌症病人死於營養不良 營養師推介7大家常菜

【延伸閱讀】把握治療黃金期 腫瘤科醫生拆解癌症謬誤

癌症患者不可吃雞肉?鹼性體質可防癌?治療期間不可做運動?輻射跟著你回家?

市面上大量的癌症謬誤模糊了大眾對癌症的了解,甚至延誤了病人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癌症資訊網推出 2017 新作《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請來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拆解 100 個常見的癌症謬誤,釐清各項相關資訊,讓病人不再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書中亦請來 8 位癌症同路人分享抗癌經歷,為一眾同行患者打打氣。本書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予香港防癌會。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罹癌掉髮淚崩 她偕女捐髮助更多病友

「助癌友 我可以 第3屆百人捐髮」公益活動29日在台北舉行,逾百名捐髮人一起剪掉30公分長髮,

捐給癌症希望基金會製成假髮,盼幫助更多癌友勇敢面對疾病。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9日電)24歲時曾罹患惡性骨肉瘤的雅筠,無懼手術及化療,卻因化療導致的大量掉髮而淚崩,她今天和8歲女兒一起捐出留了多年的長髮,盼做成假髮,幫助更多癌友度過掉髮難關。

癌症希望基金會今天舉辦「第3屆百人捐髮」活動,近150人一起剪下超過30公分長髮,盼做成假髮無償租借給因治療癌症掉髮的患者。

今年8歲的小男孩廷葳因乾媽罹癌,從幼兒園就跟著媽媽留長髮,希望捐髮鼓勵乾媽,他受訪時說,他因留長髮經常被誤認為是女生,甚至被叫去上女廁,心裡確實有點生氣,但因為是做好事,被笑一笑也就算了。

不過,留長髮確實也替生活帶來不便,廷葳笑說,每次洗頭、吹頭髮都要吹好久,若是沒綁起來頭髮也會飛來飛去,雖然乾媽多年前已經辭世,仍希望捐出去的頭髮能幫助更多人。

參與捐髮的雅筠受訪時回憶,她24歲罹癌惡性骨肉瘤,不論是做手術還是化療,她都沒掉過一滴眼淚,但就在第一次化療隔天,一早醒來輕輕碰了頭髮,竟大把大把掉落,就像時刻提醒著「我是一名癌症患者」,令她頓時崩潰大哭,後來她決定直接理光頭,直到治療結束2年、頭髮長回來以後才拿下頭巾。

雅筠說,以前罹癌時根本不知道有假髮可借,出門時都包著頭巾,走到任何地方都得忍受他人的異樣眼光,心裡非常難過;建議民眾看到包著頭巾的患者,不要一直盯著或刻意避開,只要當作一般人就好。

走過抗癌路的雅筠今年已經38歲,她除了自己蓄髮捐髮以外,也鼓勵愛留長髮的8歲女兒一起捐髮,盼幫助更多病友度過難關,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說,頭髮是多數癌症患者的自信來源,因此基金會透過捐髮、製作假髮再無償租借給癌症患者,替患者找回正常生活,每年約服務2000人,每一人約使用半年,如果保養得當,一頂可以提供給3個人使用。

不過,蘇連瓔指出,製作一頂假髮得花新台幣3000 元,但製作假髮的經費永遠不及捐髮量,像是今年已經募得900公斤、10大箱頭髮,無奈經費只有300萬元,只能製作1000頂,其餘頭髮可能面臨發霉等問題,折損率也會提高。

蘇連瓔說,頭髮只要超過30公分以上、不染不燙、有自然捲或少量白髮都可以捐,但呼籲民眾捐髮也不忘捐款,幫助更多癌友自信面對疾病。

 

http://www.cna.com.tw/news/

 

「助癌友 我可以 第3屆百人捐髮」公益活動29日在台北舉行,

逾百名捐贈人現場一起剪下30公分長髮送愛,盼幫助更多癌友勇敢面對疾病。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胡途中西:以證據說真相

( 網络圖片 )

 

當對一件事物缺乏認知,少不免會有擔憂及疑惑,這也是人之常情。隨着市民對中醫服務需求日增,近年我們也開始注重這方面的健康教育,嘗試以淺白文字講解博大精深的中醫學,讓公眾多了解中醫藥及中醫治療,釋除疑問。

研究數據釋除針灸安全疑慮

猶記起約兩年前,一名年輕病人在針灸治療後突然抽搐昏迷,最終送院不治,事件引起全城關注,擔憂針灸的安全性。雖然針灸甚少出現不良反應,但一次事件所引發的憂慮,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令公眾釋懷。當年,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在事件發生後的早上便收到相關查詢,助理教授鍾志豪醫師隨即搜尋醫學文獻,並引用一份綜合了逾110萬宗針灸個案的安全性研究報告。該報告由歐美多國專家負責,發現由針灸而引致的不良事件的機率僅為0.00054%,即是進行每100萬次針灸療程,才發生5.4次如爆肺或斷針的不良事件。這些數據其後經傳媒發布,有助公眾明白針灸發生意外的機率極低,毋須因單一事故而否定針灸此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事實上,大眾對中醫藥安全的疑問不限於治療程序,中草藥也經常成為被懷疑的對象,當年梁挺雄教授擔任衛生署中醫藥事務部主管時便遇過不少。他敘述,多年前在進行中藥註冊時,國際對細辛及木通等中草藥的安全性存疑,認為這些中藥含有可引致尿道癌及腎衰竭的馬兜鈴酸,質疑此等中草藥是否適用於人體。

面對外間的擔心,政府當局可以簡單地禁止使用相關藥物,但當時梁挺雄教授與衛生署的中醫專家商討,認為該等中草藥的藥用價值一直受業界肯定,如完全禁絕將會令中醫少了一道良方治病,於是找來大學專家協助一起查個究竟。

調查結果發現整株(全草)細辛的確含有馬兜鈴酸,但在經過中醫煎煮方法處理的細辛根部卻不含此化學物質,故只要適當選用,細辛可安全地作治療之用。相似的情况也發生於木通之上,它的正品川木通及白木通並不含馬兜鈴酸,但市場上可能會以供應較充足、卻含有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取代正品,以致造成誤會。梁挺雄教授把這些研究結果與中醫業界分享,並一同從入口、分銷、零售以及處方等各層面做好把關工作。與此同時也進行公眾教育釋除疑慮。

「循證醫學」發掘中醫藥療效

在研究數據支持下,最終政府停止進口及銷售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至於細辛,則毋須完全禁用,只禁用根以上部位,細辛根則可複方煎煮後、經中醫師處方指導下使用。從馬兜鈴酸的事例可見,科研數據能有助分辨危害健康的藥物,以及風險較低而具效用的中藥,讓政府及業界停用高危害藥物的同時,指引中醫師安全使用細辛根此等具藥效且風險較低的中藥材。

現時有眾多方法了解中醫藥療效,「循證醫學」就是其中一種較容易為公眾所認識及掌握的方法之一,上述兩例也正好展現了如何以「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及文獻,協助發掘中醫藥療效,推動政策及發展中醫藥。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早前與多個醫學機構合作,設立「證視中西醫理」網上平台 (網址﹕www.hkiim.cuhk.edu.hk/ceim/tc),當中結集了有關中醫的醫學臨牀證據,方便任何對中醫藥有興趣的人士,經「循證醫學」去理解中醫藥的另一面。

文﹕胡志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明報專訊】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乳頭柏哲氏病 (Paget disease of nipple 或 Paget disease of breast)


( 網絡圖片 )

乳頭柏哲氏病 (Paget disease of nipple 或 Paget disease of breast) 是一種頗罕見的乳癌,佔所有乳癌的 1% 左右,是先由一名英國外科醫生 Sir James Paget 在 1875年描述。它的特別之處,是令病人甚至醫生誤以為只是普通皮膚病,毫不察覺它的嚴重性。它早期的病徵很像濕疹,乳頭會持續紅腫,有硬皮剝落和輕微的刺癢感。其後乳暈和附近的皮膚會被癌細胞侵蝕,引致潰瘍。乳頭或會有分泌物或流血、凹陷等現象,刺痛和灼熱的感覺亦會加劇。

 

    幾乎所有乳頭柏哲氏病的病人,乳房都隱藏着一般常見的侵入性乳癌或原位癌,所以,科學家相信,乳頭柏哲氏病的產生,是由於有部分癌細胞在主瘤脫落, 沿着乳腺管 (milk ducts) 生長至乳頭所致。

 

    雖然有個案是同時影響兩邊乳房的,但乳頭柏哲氏病通常只影響一邊乳房,這亦是令人提高警覺的一個重要訊號。進行乳房檢查時,只有一半的病人會摸到有硬塊,所以切勿以為沒有硬塊便不需理會。

 

    雖然乳頭柏哲氏病容易和濕疹或皮膚炎混肴,但只要提高警覺的話,亦不難診斷。乳頭的皮膚切片檢查 或乳頭的分泌物,在病理檢查中都會發現癌細胞,當然一般的身體檢查和乳房X光做影術 (Mammogram) 等是少不了的。

 

    乳頭柏哲氏病雖然較難及早診斷,但其實並不比一般的乳癌兇惡,有些甚至是極早期的原位癌。治療方案上主要視乎隱藏在乳房的腫瘤特性,不過若病人選擇局部切除的話,乳頭和乳暈是不能保留的了。

 

原文連結 : http://www.oncwell.com/BC_A4.html

研究發現72種變異基因 令女性患乳癌風險更高

h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另外有72種常見基因變異體令女性易患乳腺癌。(Pixabay.com)

 

 

最新發表在《自然與自然遺傳學》(Nature and 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新發現的另外72種常見基因變異體導致女性罹患乳腺癌風險更高。這一最新發現將已知的乳腺癌遺傳標記數量增加到了大約180種。

據澳新社報導,昆士蘭醫學研究所(QIMR)腫瘤遺傳學實驗室主任切尼維克斯-特倫奇(Georgia Chenevix-Trench)教授表示,他們現在對乳腺癌的遺傳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希望這一新發現在將來會有助於改善高危女性的篩查和預防對策。

她說:「許多女性到中年時要接受乳房X光篩查,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一名女性有遺傳標記,使她有更高的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那麼我們可以在她尚未進入中年時就建議其做更多的篩檢。」

六大洲約300個機構的550多位研究人員參加了這項大型研究,其中包括澳洲的昆士蘭醫學研究所、墨爾本大學和維州癌症理事會(CCV)。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全球27.5萬名乳腺癌患者和非乳腺癌女性的遺傳數據。最後,研究人員發現有65種基因變異體使女性易患乳腺癌。

報告合著者、維州癌症理事會的米爾恩(Roger Milne)副教授說:「這些都是常見的變異基因,所以我們身上都有,這65種基因變異體中的每一種似乎都存在著增加罹患癌症的小風險。」米爾恩說,女性攜帶的這些變異基因越多,乳腺癌發病的風險越大。

同時發現的還有另外7種基因變異體,這7種基因變異體將導致女性易患雌激素受體狀態呈陰性的乳腺癌,由於這種類型的乳腺癌採取激素治療基本無效,因此往往導致健康惡化。

米爾恩還說,這種侵略性的乳腺癌不那麼常見,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的占比約為20-30%,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成因。他說:「更好地了解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的生物學基礎,可以更有效地採取預防性干預和治療。」

責任編輯:瑞木悅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0/24/n9765236.htm

 

Story image for cancer from ScienceAlert

An Unprecedented Study Has Revealed 72 New Breast Cancer …

ScienceAlert
In what's being billed as the world's largest collective study on the genetics of breast cancer,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72 new gene …

 
 
 
 
 

眼皮硬塊或生癌 難發現易延醫

香港眼科醫學院及香港眼科學會聯合發表研究報告,研究指出「眼瞼皮脂腺癌」的病徵容易與其他眼疾混淆,而且確診困難及需時,病情嚴重時更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有機會致命。

眼臉皮脂腺癌是一種侵犯瞼板線及附近皮膚的少見癌症,主要病徵為眼臉(俗稱眼皮)上出現硬塊、面板腺腫囊(即眼瘡)、 睫毛脫落或單眼發炎等等,嚴重時會影響視力,整體死亡率更高達一成。

眼瞼皮脂腺癌確診時間較長,平均需時1年。曾參與研究的香港眼科學會秘書長李琬微表示, 由於有關癌症的病徵,與其他眼疾相似,所以在確診前,多數會以藥物治療,如果患者認為病情已經得以舒緩而不進行覆診,便有可能延誤治療。據悉,期間有過半患者,在病發初期被診斷為良性的瞼板腺囊腫或瞼緣炎。

李琬微表示現時醫學界,尚未能明確指出眼瞼皮脂腺癌的成因,但根據臨床證據顯示,年長人士、皮脂腺有非癌性腫塊、就暴露於輻射(例如曾接受放射性治療)或曾患有其他癌症的人士,都會有較高的風險患上眼瞼皮脂腺癌。

曾患上眼簾皮脂腺炎現年52歲的黃先生,分享他的經歷。 他在2011年懷疑自己還想眼瘡,經過1年後,眼瘡有變大的跡象,而且壓到眼球影響視力。 他被轉介到眼科醫院門診, 經過檢查後發現患上眼臉皮脂腺癌,經過兩次手術治療後,他已經康復,現時情況良好。

眼科醫生提醒市民,如發現眼瞼位置持續出現腫塊、長期眼部發炎(尤其是單一眼瞼發炎)、懷疑生眼瘡並經常復發,而且使用藥物治療後亦不能舒緩的人士應多加留心,及早向眼科專科醫生求醫,避免延誤治療。

有關研究於2001年至2015年間進行,期間追蹤研究了22名患有眼瞼皮脂腺癌的患者,最終22名患者中有1人因此癌症死亡,其餘5人因其他疾病死亡。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044908/

 

 

眼皮生硬塊或患癌症狀似生眼瘡病人延確診

on.cc東網
眼皮經常長出米粒硬塊,未必是眼瘡那麼簡單,小心是嚴重的眼瞼皮脂腺。有眼科醫生指,該與生眼瘡症狀相似,患者經常被誤診而延誤求醫,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