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獲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推崇

兩項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教授領導的研究,最近獲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選為「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在十篇當選的研究文章中,更只有這兩項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研究人員所領導。

兩篇中大研究論文被《新英倫醫學雜誌》評為2017年度「最矚目」文章

 

《新英倫醫學雜誌》為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每年平均收到5,000份研究論文,經嚴格篩選及檢視後,只會刊登當中百分之五最優秀的文章。

 

《新英倫醫學雜誌》在2017年度內刊登的所有論文中,選出10篇對全球醫療及病人護理方面最具意義的研究文章,只有兩項獲選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學者所領導,他們都是來自中大醫學院。

 

莫樹錦教授

 

第一篇當選的研究文章是由莫樹錦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題為《Osimertinib or Platinum–Pemetrexed in EGFR T790M–Positive Lung Cancer》。該研究開創了針對肺癌基因突變的新治療模式,同時也標誌著「個人化治療」的新里程。

 

該研究證實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之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再出現基因突變及抗藥性,可透過新的治療模式,將癌症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指出肺腺癌病人需要持續地監測『癌症進化』的情況。當患者在接受一線標靶藥後病情仍然繼續惡化時,應檢測是否又再出現基因突變,並對症下藥,以持續優化治療方案。《新英倫醫學雜誌》對此研究給予高評價,我和團隊感到非常鼓舞。我們將繼續致力研究更多更新的肺癌治療方案。」

 

陳君賜教授

 

另一篇研究文章則是由陳君賜教授及盧煜明教授領導的《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這個劃時代的研究項目為逾20,000人進行檢測,證實了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可在未有病徵前便有效地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盧煜明教授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教授表示:「《新英倫醫學雜誌》給予我們團隊的肯定意義深重。這項研究顯示無創性血漿DNA分析可有效地在發病初期為病人確診,讓他們盡早接受治療,改善無惡化存活期及減低與治療相關的發病率,大幅增加康復的機會。」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自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後,一直致力研究透過分析血漿DNA篩查早期癌症。盧煜明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這項研究,並被選為年度最矚目文章。是次研究結果證明血漿DNA分析能診斷出早期鼻咽癌。我們將不斷研究,盼望將此技術應用到其他癌症的檢測,惠及更多人。」

 

中大醫學院不斷奮力求進 造福社會與病患

 

除上述兩項研究外,年內多項由中大醫學院學者領導的硏究亦取得極高的科研成果,改變了全球醫學界對一些嚴重疾病的認識,甚至改寫了國際檢測標準及釐訂了新的治療方向。

 

當中,陳家亮教授在《刺針》發表了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研究,為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而同時屬腸胃道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提出重要的數據作用藥指引;黃秀娟教授也於《刺針》發表了首個全球「炎症性腸病」於21世紀的發病率及流行率系統性回顧研究。此外,莫樹錦教授在另一篇刊載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的論文中,為ALK陽性肺腺癌治療訂立了全新的國際標準。另一方面,曾卓豪醫生和團隊則利用新的培植方式成功取得了擴增分化潛能幹細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大大加深了對人類發育機制的認識,是再生醫學領域上的重大突破,有關論文亦已被收錄於《自然》期刊。潘昭頤醫生也證實了「妊娠毒血症」高危婦女於懷孕初期服食低劑量亞士匹靈,可將因發病而導致早產的機會大幅減低,並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公布了詳細的研究結果。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對有關的研究成績表示欣喜:「2017是我們研究成果豐碩的一年。學院內有許多非常傑出的學者正不斷努力鑽研和拓展自己的領域,並將有關之科研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方案,以造福社會及患者,當中不少更在醫學研究及醫療技術發展上取得區域性及世界性首例。中大醫學院雖為一所年青學院,但在全體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短短35年間發展一日千里,於今年QS世界大學醫學院排名位列全球前50。我們期待研究人員在未來能獲得更多更大的突破和成就,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新英倫醫學雜誌》

《新英倫醫學雜誌》(NEJM)是世界上最受廣泛閱讀、引用次數最多、及最具影響力的醫學期刊和網站,同時亦是歷史最悠久的醫學連載期刊。每星期都有超過60萬名來自177個國家的讀者閱讀這期刊。外界視之為評價優秀醫學研究的「黃金標準」。NEJM最新(2016年)的影響指數是72.406,為醫學期刊中最高。

為末期病人建設「紓緩驛站」 勞思傑醫生:十年內有望普及

 

 

在街上走累了,我們總想躺在家中的暖床好好休息;在工作上受委屈了,也總會想回家跟親人盡情申訴。「家」,總是人類最後的避風港,不論走到多遠,總會想回家。諷刺的是,不少末期病人,在人生的末段與病魔博鬥至身心俱疲,卻沒法選擇回家過最後一程,要一直待在冷冰冰的醫院直到最後一刻。

 

要怎樣結束人生,真的無得揀?

 

 

 

 

這些年來,有一班人一直為著讓長期病患者「有得揀」而默默耕耘,勞思傑醫生就是其中一位先驅者。勞醫生於80年代末在英國先後於老人科及腫瘤科擔任醫生時,目睹過不少慢性病患者、長者臨終前與病魔搏鬥的苦況,萌生起加入老人科及紓緩醫學的念頭。近年他更加投入社會紓緩服務,與一班有心人組織了「晚期病患醫療及各界關注聯盟」,致力讓紓緩寧養服務在港普及。「病人的病程延長了很多,但如果生活質素持續下降,長命都不一定過得好。」另一方面,寧養服務也有望緩和現時急症醫護人手不足的壓力,「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超過80歲,醫療系統壓力飆升,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寧養服務也極需發展。」

 

 

 

 

 

所謂紓緩治療是針對患有嚴重病患病人與其家屬的全面照顧,旨在從身、心、社、靈四方面來緩減身體上的不適症狀,減少病者苦痛,並提升生活質素。勞醫生指,「紓緩寧養」(HOSPICE) 的概念發揚於英國,其字原來自為中古朝聖者提供補給、休息的中途驛站,現引申為主張以支持、關懷為基礎的療法,而非「等死」、「放棄」。最近亦有科研數據,支持其效用。而「世界衛生組織」早於1990年倡議紓緩治療。外國有2大研究*均指出,紓緩治療有助減少症狀、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甚至延長壽命,同時令生活質素上升。 所以絕非負面,我們就是要推廣這種精神。

 

 

 

 

若回家療養,又有否足夠的醫療設備?一旦患者在家離世,又應如何處理屍體?即使行外人也能提出多個問題,勞醫生坦言,要推行紓緩治療和寧養服務並不容易,然而他仍然抱持樂觀態度,早幾年推出的「預設醫療指示」,更是一大突破,「現在社會注重人權,預設醫療指示就是讓患者有權選擇在自己病危時選擇治療方向。如果知道多數藥石無靈,徒勞無功,都可以簽定指示,甚至在外國入院與否都可以選擇,而且並非不可以隨著情況改變而修改。」不過,中國人始終家庭觀念較重,簽定「預設醫療指示」也可能衍生很多問題,例如子女間未能達成共識,或到患者病危時遭推翻指示內容等,因此把「預設醫療指示」立法,或許是更保障的方法,「建議患者盡早和家人商量好,而且在第三者見證下簽署,當然如可立法,就可保障患者的意願,不會被隨意推翻。」

 

 

 

勞醫生亦說,要普及紓緩治療的理念還有很遠的路,不過他有信心在十年內可逐漸成功,因為香港不乏有心人,「一班有心人聚集起來,自然會有得傾。這幾年我們都不斷討論,其實各界包括私院、保險業甚至藥廠都很支持。」只要大眾齊心,定能獲得共識,為病患者帶來更好的環境,改善整個醫療體制!

 

 

 

 

*New England Medical Journal 2010 issue 363; 733-42 by Dr Jennifer Temel et al

Lancet 2014 May 1721-1730 by Dr Camilla Zimmerman et al

「精子」助抗癌成功 科學家:可減副作用

「精子」助抗癌成功 科學家:可減副作用
 十二月 18, 2017 •健康, 生活科技 •
 
 
 
 
精子擁有活力游到卵子以傳宗接代,但他的活躍性原來還有其他用途。德國有科學家小組發現,精子可來傳送藥物。他們成功把抗癌藥注入精子內,然後帶到癌腫瘤旁,讓精子把藥物送入腫瘤內。科學家正研究這種全新的癌症治療方式,希望能大大減低抗癌藥物對病人的副作用,而且可無限制地使用藥物。
 
 
 
 
 
 
 
在德國萊布尼茲物料研究中心(Leibnitz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ans Materials Research),首席科學家 Haifeng Xu 以及其團隊發現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但不會殺死病人的新治療方法,並刊登於 ACSNANO 科學網站。他們首先把藥物注入精子內,然後把精子存放於一個叫「Spermbots」的載體,這個載體可通過磁力控制其移動。
 
 
 
 
▲利用載體與磁力以移動精子
 
 
 
 
▲載體解除後精子可進入腫瘤內
 
 
 
 
在實驗室的培養皿當中,科學家把載體利用磁力移動到癌腫瘤旁邊,磁力可把載體本身拆除,而精子會向腫瘤內部進入。他們做了這個實驗 3 日的時間,發現有 87% 癌細胞死亡。科學家指出,這種方法如能成功在人體內實行,可減低疲勞、嘔吐等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
 
 
 
▲透過磁力可將載體運送到腫瘤旁邊,並開啟活門放行
 
 
 
▲在今次試驗中癌細胞的變化
 
 
 
 
 
科學家 Haifeng Xu 指出,這種方法除了可治療癌症,
亦可能能夠應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症以及異位妊娠等治療中。
 
 
 
 
資料來源:Bigthink , unwire.hk
 
 

 

 

Hijacked sperm carry chemo drugs to cervical cancer cells

 

 

 

 

Directed delivery

Georges Kyrillos / Alamy

 

 

 

Standard chemotherapy is toxic to both cancer cells and normal cells, leading to symptoms like nausea, and limiting the dose a person can receive. But if chemotherapy drugs specifically targeted tumours, we could avoid this.

 

Haifeng Xu at the Leibniz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Research in Germany and his team are experimenting with using sperm cells to take drugs to cancers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When they loaded sperm cells with doxorubicin, a common chemo agent, and released them in a dish containing mini cervical cancer tumours, the sperm swam towards the tumours, killing 87 per cent of their cells within three days.

 

 

 

 

 

 

The team then fitted sperm with tiny four-armed magnetic harnesses that allowed them to be guided by magnets. When the sperm hit a solid tumour, the arms sprung open, releasing the sperm and allowing them to swim into the tumour.

As well as cancer, spermbots might be useful for treating other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such as endometriosis or ectopic pregnancies, says Xu.

 

 

 

 

資料來源:Newscientist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56525-hijacked-sperm-carry-chemo-drugs-to-cervical-cancer-cells/

《60歲的1000公里--一位退休社工的小小環台慈善跑》

 

人生下半場 跑出夢想之路
用了40天感動港澳台三地
人生,不因退休而謝幕,
中場休息後,
精采的下半場才剛剛揭幕。

譚Sir,一位退休新鮮人,
卸下社工制服,換上黃色跑衫,
用40 天,環台跑了一圈,
癌症病人籌款,以生命影響生命。

作者簡介:

譚志強,先後在香港理工大學取得社工學士及碩士學位,並在社會福利署任職社工37 年,一直從事有關青少年、家庭服務、精神病康復服務及預防家暴等工作,並曾經擔任醫院社工。

他同時擔任樹仁大學社工學系實習督導導師長達18 年;退休後更獲取香港教育大學「樂為耆師」長者導師培訓專業證書及香港大學耆力教練證書。

完成「小小環台慈善跑」後,他更活躍於各大媒體,分享心路歷程及宣揚正能量;隨後更考獲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老人健體導師證書,並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擔任「金齡╳長跑隊」義務導師,推動金齡人士運動。

「預防疫苗」及「體檢」投訴惹關注

「預防疫苗」及「體檢」投訴惹關注

 

 

消費者深明「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個人醫療保健的市場甚為蓬勃,接種疫苗及身體檢查等「預防性」醫療服務更大行其道。有意選購這類服務的消費者可以參考以下的投訴個案,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個案一:疫苗短缺 接種疫苗安排大受影響

 

本會今年接獲超過400宗有關接種疫苗的個案,以下是當中較典型的個案。梁小姐經內地中介人介紹,參加A中心的預防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她分別於2月25日及5月6日來港注射首兩針,根據注射卡所寫,最後一針應於9月注射。可是,梁小姐8月初致電預約時,A中心職員表示該款疫苗缺貨要延期注射,她即時指出注射卡上的接種日期是按有關藥廠訂明的「0-2-6」周期而訂,即第二針為首針後兩個月,最後一針為首針後六個月,整套疫苗應於六個月內完成注射,職員卻說根據藥廠指引,只要於一年內完成效果亦是一樣。梁小姐無奈按照職員安排,預約於11月10日注射第三針;她其後分別透過電話及電郵與A中心再次確認預約日期,始安心訂購來港機票及酒店。

豈料10月中梁小姐突然接獲A中心通知,表示因藥廠未能如期供應該款疫苗,A中心將暫停為顧客接種該款疫苗,已預約11月份的顧客,可因應情況選擇應對措施:例如退款、延期至2月、更改項目或改往吉隆坡分店接種。梁小姐看到通告後非常不滿,因為延期至2月或會超過一年期限,其次是既然吉隆坡分店有該款疫苗,A中心應該將疫苗調配往香港,而不是要顧客自費改往吉隆坡。梁小姐向本會表示,她早已全數支付三針費用($4,500)予A中心,理應為她預留針藥。經過本會調停,A中心回覆根據當地衞生條例,疫苗屬受管制藥物,不可自行轉運至另一國家或地區。由於梁小姐最終不同意改往吉隆坡,A中心安排退回最後一針的費用予她。

 

個案啟示

本會近期接獲有關接種疫苗的投訴以內地消費者居多,大部分透過內地中介人或代理介紹,與本港提供接種疫苗的商號接洽,正如上述個案,這些商號通常會聲稱依照藥廠的接種周期安排注射,消費者因此對服務抱有信心,並會預先支付全數費用。由於上述個案涉及的疫苗是「一套三針」,並且有接種時間的規定,消費者十分關注延遲接種疫苗會影響效果,若然商號無法落實接種日期,消費者除了擔心疫苗失效外,亦可能要承擔早已安排來港的交通住宿開支,蒙受時間及金錢上的損失。雖然個案中影響接種安排的主因源於藥廠暫停疫苗供應,但本會認為提供接種疫苗服務的商號有責任權衡顧客數量及疫苗存貨量,評估疫苗供應的穩定性並承擔有關風險,此乃維持良好商譽及保障消費者權益的一種負責任行為。

 

 

個案二:「月付」身體檢查套餐是否物有所值?

 

張女士三年前收到B機構推銷身體檢查套餐的來電,銷售員聲稱該套餐每月只需$435,為期1年,她抵受不住游說答應購買,職員當時表示為了方便她,相約於地鐵站簽署文件。據張女士所述,見面時環境嘈雜,她按職員要求簽了數份文件,卻沒有發還合約或收據,後來她從信用卡月結單發現,B機構實際收取每月三筆$435分期費用。其後查詢時,B機構才向她指出該套餐是「一套三組」,分別是全面身體檢查、癌症專科檢查及心臟專科檢查,每組各三次,1年可進行共9次相關檢查。張女士曾提出無需要如此多的體檢服務,但職員說當購買該套餐滿3年之後,可以將所有檢查服務永久保留及轉由其他人享用,十分化算,她考慮到子女日後亦可享用體檢服務,遂於2015年及2016年繼續購買。

最近,張女士接獲自稱是B機構前職員的手機短訊,內容是邀請B機構的客戶前往X中心享用服務,她對短訊內容半信半疑,於是致電瞭解,獲X中心邀請約見。X中心職員指張女士於B機構仍有約值$30,000的服務尚未使用,提議她使用該些餘額,以另一價錢購買X中心的體檢項目,否則餘額便會作廢,對方更要求她即時簽名作實。張女士感到疑惑,拒絕簽署,其後她不斷嘗試聯絡B機構亦不果,於是向本會求助,她表示3年間共使用了12次服務,擔心餘下的服務化為烏有。本會致函予B機構後沒有回音,其聯絡電話已是沒有登記的號碼,本會於是聯絡X中心,惟X中心聲稱與B機構是不同的公司,但可以與張女士再商討餘下服務的安排,張女士經考慮後會嘗試與X中心協商,如有需要便再聯絡本會。

 

個案啟示

定期驗身對預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的好處,但檢查項目的適切性及頻密次數因人而異。市面上的體檢服務有的是基本檢查,有的是針對不同性別、年齡組別或特別疾病而設,但大部分是一次性付款的服務,以「月付」形式購買的體檢服務並不常見。上述商號推出「月付」形式的體檢套餐,看似是給予消費者較大彈性,可於一年內隨時預約,並且毋須一筆過支付昂貴費用,消費者或覺得較易負擔,這純粹是銷售與財務角度的考慮。身體檢查必須配合實際健康需要,但推銷員未必是專業醫護人員,更不可能透過電話評估消費者的身體狀況,從而推介合適的體檢組合,譬如上述個案,商號於電話推銷時只着重表達「月付」價格相宜,卻沒有清晰交代套餐的具體細節及收費。

消費者務必仔細理解合約條文後才簽名作實,因此應避免於環境嘈雜、人多擠迫或過於匆忙的情況下簽署文件,本會提醒商號必須向消費者清晰講解合約條文,給予充足時間細閱合約,消費者亦可要求先取得合約文本並於徵詢家人及醫生的意見後才作決定,簽署後亦應該要求保留合約及收據。此外,使用分期付款購買服務有一定風險,一旦商號因結業或其他原因無法提供服務,消費者已付而未用的款項隨時付諸流水,若分期付款屬銀行借貸性質,消費者更可能須依據合約條款繼續履行供款責任。

 

 

個案三:職員危言聳聽 誇大健康問題

 

盧先生早前經團購網站,以團購價$598購買男士身體檢查套餐,於C公司登記時,職員再推介癌症指標及超聲波檢查,盧先生過往從未進行類似檢查,考慮後認為價錢合適,於是支付$3,700購買該服務。約一個月後,盧先生前往C公司聽取報告,負責講解的男職員指着報告說他的肝功能數值過低,應盡快做覆檢,並且需要做乙型肝炎抗原和抗體測試,又向他推介一個肝功能10項和甲種胚胎蛋白測試,以及一種「營養丸」,聲稱有助改善尿酸過高。盧先生表示正常」、「盡快」等字眼,他便信以為真,接納對方的建議,即場支付$5,520。

盧先生其後仍擔心存在健康隱患,因此約見肝臟專科醫生,可是,經過專科醫生檢查後,醫生指他的肝臟情況並不嚴重,亦向他解釋C公司的報告是「無臨床意義」的數據。盧先生認為C公司誇大其健康問題,誘使他多購不必要的檢查項目,經本會調停後,C公司接納盧先生的要求,退回四項未進行的檢查費用($3,480)。

 

個案啟示

上述個案中,講解報告的人士未必是專業醫護人員,單憑報告顯示的個別化驗數據評估消費者的健康狀況,繼而於毫無專業醫學根據的基礎下,向消費者推介其他檢查項目及所謂「營養丸」,消費者最終徒添憂慮之餘,亦浪費了金錢及時間。現時提供體檢服務的機構主要是醫院或醫療中心,消費者務必審慎從這些機構的背景及專業性作出判斷。即使驗身報告顯示不正常數據,消費者亦不應過度緊張而胡亂進行其他檢查或服食保健產品,應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並按醫生的建議進行覆檢或其他檢查項目。

本會過往曾進行有關健康檢查的研究,相關資料及建議刊登於本刊2016年7月號。文中引述衞生署的意見,指出一個全面的健康檢查應包括病歷分析、健康風險評估、臨床體格檢查及針對性檢查。消費者如欲進行健康檢查,應先由醫生作臨床診斷及評估,再按需要轉介進行合適的化驗及檢查,驗身報告亦應由醫生解讀。

 

 

消費提示

 

接種預防疫苗或進行身體檢查,皆與消費者的健康有着密切關係,因此選擇服務時要較為謹慎,本會特別提醒消費者注意以下事項:

 

  • 小心電話推銷:過往有消費者表示接獲體檢服務機構的推銷電話,職員言詞間聲稱得到「政府資助」、「響應政府呼籲」或提及與一些「協會」有關,令消費者誤以為是「非牟利組織」或與「政府」有關連,但實際只是一般私營牟利公司。消費者如接獲此類電話,必須提高警覺,並向有關政府部門、機構或協會確認服務的可信性。現時購買體檢服務的渠道廣泛,消費者有充裕的時間比較體檢服務的價錢及組合,待瞭解具體服務詳情及收費後,才作出決定。

 

  • 因應個人需要接種疫苗:就保障個人健康而言,政府亦有呼籲市民考慮盡早接種例如季節性流感等預防疫苗,然而,個別人士到底是否適合接種則應聽取醫生意見,從疫苗的成效、接種安排及適合接種的年齡階段等方面作出瞭解。

 

  • 由醫生評估及講解報告尤為重要:消費者不要以為身體檢查是愈多項目愈好,本會過往的研究報告指出很多檢查化驗項目並非為沒有徵狀的健康人士作篩查之用,過度進行一些入侵性檢查或X光檢查更可能有損健康。事實上,一般消費者難以掌握及分辨檢查項目的適切性,因此應由醫生按個人情況,從年齡、過往病歷及家族病歷等作出評估後給予意見,由醫生負責講解報告亦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此外,所有身體檢查或化驗(例如癌症篩查)都有其局限性,亦非百分百準確。因此,考慮接受身體檢查的人士應向醫生取得全面的資訊,瞭解清楚進行每項檢查的作用、好處和潛在風險,從而作出知情的選擇。

 

 

文章來自: 消費者委員會

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choice/494/vaccination-body-check.html%3Fhealth%3Dcom

台灣癌症防治網

台灣癌症防治網​服務

 

 

關於我們

 

成立緣起

 

從民國七十一年起,癌症便持續位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之首,成為國內醫療上的重大問題。然而如果我們能在早期發現癌症,並積極治療它,癌症其實與一般疾病沒什麼兩樣,是可以徹底根治的。而擔負此重責大任的,除了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外,社會大眾的支持亦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社會大眾的強力支持及鼓勵,正是維持醫療工作人員與病患共同對抗癌症的原動力!為了提供醫療人員最新的資訊及訓練,並提供社會大眾及病患充足的衛教知識,使他們能在癌症早期接受正確的治療,我們覺得成立一個基金會來加以推動,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它可以使我們促進國人健康的理想得以實現,不僅在醫療技術層面上,甚至在病患及家屬生活品質的層面上,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提昇,而使得國人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癌症醫療環境。

 

在董事長程東照之指導及各界人士之大力支持之下,「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於八十六年七月獲得衛生主管機關之核准,並完成法人登記手續而正式成立。本基金會之成立,以鼓勵癌症臨床人員研究發展固體及血液腫瘤學,並推及骨髓和週邊造血幹細胞的移植工作、增進國內外癌症臨床醫學交流,進而提高我國癌症臨床醫學水準,得以嘉惠國內同胞為宗旨。

 

 

提供癌症患者及其家屬以及一般民眾在有關癌症的預防、診斷、治療及照顧上的各種問題,目的在使患者能得到最佳的照顧。

 

服務原則

問題的回答均由相關腫瘤專科醫師以符合目前專業癌症治療的要求為依據來作答覆。

 

CALL-IN諮詢專線

諮詢電話是 (02)28271203

如果您有關於癌症醫療方面的各式各樣問題,可以利用電話諮詢,我們會有專人為您服務,並為您邀請專業醫護人員,迅速解答您的疑惑。

 

癌症諮詢信箱

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來信請寄: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2段201號思源樓腫瘤科辦公室

 

 

索取刊物

凡捐助本會者,將致贈本會之出版刊物,如欲索取刊物者(請參考出版刊物訂閱服務 ),或可請親自到本會索取,本會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2段201號思源樓腫瘤科辦公室

 

 

資料來自:  台灣癌症防治網

http://cisc.twbbs.org/lib/project/service.php#s-07

 

關於「呼吸希望」

關於「呼吸希望」

 

 
 
關於「呼吸希望」計劃
 
 
「呼吸希望」是一項肺癌關注計劃,獲阿斯利康與香港肺癌學會 (HKLCSG) 聯合支持,目的旨在為肺癌患者提供支援,鼓勵他們積極對抗疾病,為他們送上祝福,重燃呼吸希望。
本項計劃設有肺癌教育網站,提供關於肺癌的教育資訊、視頻和材料,讓大家瞭解更多有關肺癌這個疾病。

在未來數個月,我們將會舉辦多項活動,以提高公眾對肺癌的瞭解和關注。您的參與非常重要,一同攜手,傳達我們的關懷和鼓勵,為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請隨時留意我們的活動通知!

 

 
關於香港肺癌學會
香港肺癌學會 (HKLCSG) 乃屬慈善機構團體,於 2003 年由一群腫瘤科專業人士創立。其宗旨是:

– 增強公眾對肺癌的知識;
– 協助促進對治療肺癌的研究;
– 提高對肺癌病人治療的質素。

 
 
 

衞生防護中心推出新版本網站

衞生防護中心推出新版本網站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十二月十二日)推出新版本網頁(www.chp.gov.hk),讓市民可更便捷地取得健康資訊。
 

  衞生防護中心網站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平台,新版本的網站以便利用家的角度出發,並改善了搜尋器功能。網站內容更豐富,包括新增「健康人生路」專區,讓市民更容易找到不同人生階段的健康資訊;以及增設「健康促進計劃」專頁,載有衞生署各類主題網頁的快速連結。
 

  在全新的介面及優化的功能下,市民進入衞生防護中心網站首頁便可一覽各類重要健康資訊,如健康「警示」及不同傳染病的「應變級別」。網頁的選項單亦重新編排,方便瀏覽。新功能亦包括提供每日或季節性健康提示的「健康小貼士」,以及在繁體中文版本嵌入衞生防護中心的Facebook專頁。

  其他個人化的設定包括「我的健康資訊」,讓用家在網站內收藏他們喜愛的衞生防護中心網頁頁面,方便往後查閱。用家也可透過「我的政府一站通」的訂閱功能登記接收最新一期期刊及刊物的通知。
 

  此外,用家可透過新增設的按鈕鍵,簡易地將健康資訊分享至社交媒體如Facebook或Twitter,或透過電郵或WhatsApp發送資訊。每個頁面均設有獨立二維碼,方便市民分享網頁資訊。
 

  為配合社會大眾使用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話瀏覽網頁的趨勢,新網頁採用了「適應性網頁設計」技術,自動偵測用戶使用的裝置,並調整字體大小及內容,使瀏覽過程更順暢。

  衞生防護中心網站一直是獲取健康資訊及本地健康情況的主要資源渠道。歡迎市民瀏覽衞生防護中心新版本網站以獲取最新的健康資訊及建議。

 
 

2017年12月12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8時50分
 
 
 
 
文章來自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大數據分析放射治療副作用的預期風險

大數據分析放射治療副作用的預期風險

 

新聞發佈︰07/11/2017

國際癌症研究院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sites/default/files/styles/cruk_wide_resp_breakpoint_one/public/radiotherapy_hero_4.jpg?itok=hh8Rfklp

 

 

按照國際癌症研究院(NCRI)在利物浦癌症會議上,NCRI報告可用大數據分析以預測前列腺癌症男病患的副作用風險,有助度身訂造切合病患所需的放射治療的時間和用藥。

 

 

「我們基於副作用的風險,改善治療機會的勝數和病患承受最低的副作用,希望制訂個人化放射治療以貼合病患所需。」Navita Somaiah博士

 

 

 

 

英國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第一次,選用超過700個已接受前列腺放射治療的癌症病患作大數據資料(*)。這項研究包括了醫療歷史、基因、放射治療的劑量和副作用報告。

 

 

先進科技能容許同步進行整合和分析大量不同的資料,然而它也需要不同背景支援,包括改進精確的氣象預測,投資和商業決定,以及具穩定性的早產嬰兒監測器。

 

 

研究人員在這研究(**)應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工具找出所需資料,預測放射治療對前列腺癌病患造成生副作用的敏感度。尤其是基因特質核苷酸態性(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 預測病患蒙受直腸流血的痛楚。

 

 

根據病患對治療副作用的敏感度,繼而調整放射治療用藥,仍處於沒可能階段。這表明有些男病患接受治療過多而蒙受痛苦,有些則接受治療太少而減低康復的機會。

 

 

病患接受治療後,他們免不了容忍或持續承受那些副作用,包括腸、泌尿器官和性失衡等不便。

 

 

研究人員建議能廣泛認可這些資料,必須創建前列腺病患的個人治療計劃。這些技術都可以與放射治療一併應用在其他癌症。

 

 

倫敦癌症研究院聯席研究主管Navita Somaiah博士說︰「科技進步使我們有機會結合近百年放射治療研究的知識。第一次,我們能夠專注在充滿複雜性病患的基因、病歷和治療,從而預知他們蒙受副作用的風險。

 

 

我們基於副作用的風險,改善治療機會的勝數和病患承受最低的副作用,希望制訂個人化放射治療以貼合病患所需。」

 

 

「這些都需要臨床醫生、物理學家、統計學家和數據科學家們通力合作的努力以赴。」

 

 

NCRI科學委員會會員Di Gilson博士在會議上說︰「放射治療是給予成千上萬病患治癌成功的基石。不幸地,有些病患在接受放射治療後將會長期承受副作用之苦,以及面對不可逆轉、逐步和變虛弱的狀況的少數後遺症。」

 

 

「隨著癌症病患存活愈多,找出兩者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絶對重要,還要把副作用極少化,所以多些病患便能享受優質生活。」

 

 

 

 

編輯備忘

 

(*)研究人員從英國癌症研究基金下的CHHiP 臨床實驗針對前列腺癌的常規放射治療(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或高劑量低分割(hypofractionated high dose)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做了全面綜合數據分析,包括臨床醫生與病患報告結果、同症、劑量輸出和基因數據。收集數據方法是邀請3,212病患而抽取當中721人作樣本以完成數據的簡況。

 

 

(**)從倫敦癌症研究院的CRUK中心派出人員支援這項研究,得到The Royal Marsden NHS Foundation Trust, the CRUK CTU programme grant, The Heather Beckwith Charitable Settlement, The John L Beckwith Charitable Trust and the ICR Team Science award. The RAPPER/PRACTICAL財團提供基因分型數據。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研究 (cancer research UK)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本網站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翻譯和轉載中文版內容。「她」聯合英國過百個慈善機構、許多醫護界和科學專家等集中癌症範疇研究,內容涉及先進醫療科技、資訊、癌症新趨向與標靶藥物等,期望找出腫瘤病源和醫治方法,除了能及早醫治外,還有助增加癌症病人存活率。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

屋邨舖 洗長者腦 吹噓食硒防癌 推銷數萬元產品  專家:毫無科學根據

屋邨舖 洗長者腦 吹噓食硒防癌
推銷數萬元產品 
專家:毫無科學根據

 

 

■中心舉辦講座,安排長者赤腳於通電地台上接受光管測試,吹噓可檢測健康狀況。張軍攝
 
 

【本報訊】一間以引入韓國保健產品為名的「健康中心」,攻陷多個屋邨,以免費瞓按摩床招徠長者墮入洗腦陷阱,推銷聲稱改善病症產品,包括防中風托瑪琳石按摩床、防癌含硒(音:西)食品及帶動細胞交流的「移動小地球」,吸引長者爆買。《蘋果》找來專家解構,發現職員聲稱的功效毫無科學根據,促政府加強監管。
記者:龔蕙芝 林熊 張軍

 

 

該健康中心近年進駐屯門大興邨、觀塘順天邨、深水埗麗閣邨、大窩口邨、青衣長康邨及牛頭角定安街等開設地舖,以邨內長者為目標顧客,吹噓產品可防癌和改善不同病症。店內主打一種名為托瑪琳石的石頭,聲稱有藥用價值,當放於水或與食物同煮,有消炎、殺菌、分解氯氣的神奇功效。大小如一元硬幣的托瑪琳石以100元4粒出售,同時以托瑪琳石製成的按摩床、理療墊、背心、首飾、牙刷、水杯等,價錢由數十元至近3萬元不等。

 

 

 

 

教授指過量攝取可致中毒

中心又會每日舉辦講座,安排長者接受靜電測試,吹噓手握光管就能檢測身體狀況,藉機推銷14,800元的移動小地球。職員指產品由中國科學院研發,透過令人體通電,帶動體內細胞交流物質,補充營養。除外用產品,中心另銷售多種聲稱含硒食品,如米、燕麥、黑豆、胚芽沖劑等,一盒胚芽沖劑售價近千元,聲稱多食硒可防癌消炎。

《蘋果》向香港浸會大學生物學系教授黃港住查詢,黃直言「人體缺硒會致癌」說法毫無醫學根據,「硒係屬於微量營養素,日常可從食物中攝取,從來唔會擔心有不足嘅問題,冇聽過話要專登補充」,反而過量攝取可致中毒反應。至於所謂托瑪琳石,黃直指僅為普通天然石頭,等同一般水晶,認為宣稱的功效僅為營銷策略,「要遠紅外線做到殺菌係相差甚遠,負離子更加冇可能(殺菌)」。

物理治療學會會長潘綺紅亦指,物理治療雖會使用遠紅外線提升病人肌肉及表皮溫度,使其肌肉放鬆,有紓緩痛症效果,但非絕對根治,「如果話可以矯正脊椎係冇可能」。她又提醒「糖尿病患者皮膚感應冇咁靈敏,容易因灼熱而起泡;裝咗心臟起搏器都唔應該用」,她擔心商家利用醫療名詞推銷,消費者不當使用會令身體受損,促政府加強監管。

 

 

■若長者手握光管時光度不足,職員便會藉機推銷產品。林熊攝

 

 

議員促領展監管店舖用途

城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鄭利明則解構,銷售移動小地球的手握光管體驗,僅為普通靜電測試,原理為人體在經通電的地台,體內可貯存電離子,手握光管時能量可透過身體傳到光管發光,屬非常普通的科學原理。該中心選址多為領展商場,立法會議員鄺俊宇指,有關推銷或抵觸商品說明或不良醫藥等條例,自稱履行社會責任的領展,出租店舖不能以純做生意角度出發,應關注商戶是否濫用舖位作不當銷售用途,「如果足夠證據顯示銷售手法有問題,領展真係要考慮唔好續租」。

 

 

文章來自: 蘋果日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1211/2024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