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物專訪 / 癌症資訊網編輯室 > 為末期病人建設「紓緩驛站」 勞思傑醫生:十年內有望普及

為末期病人建設「紓緩驛站」 勞思傑醫生:十年內有望普及

22-12-2017

 

 

在街上走累了,我們總想躺在家中的暖床好好休息;在工作上受委屈了,也總會想回家跟親人盡情申訴。「家」,總是人類最後的避風港,不論走到多遠,總會想回家。諷刺的是,不少末期病人,在人生的末段與病魔博鬥至身心俱疲,卻沒法選擇回家過最後一程,要一直待在冷冰冰的醫院直到最後一刻。

 

要怎樣結束人生,真的無得揀?

 

 

 

 

這些年來,有一班人一直為著讓長期病患者「有得揀」而默默耕耘,勞思傑醫生就是其中一位先驅者。勞醫生於80年代末在英國先後於老人科及腫瘤科擔任醫生時,目睹過不少慢性病患者、長者臨終前與病魔搏鬥的苦況,萌生起加入老人科及紓緩醫學的念頭。近年他更加投入社會紓緩服務,與一班有心人組織了「晚期病患醫療及各界關注聯盟」,致力讓紓緩寧養服務在港普及。「病人的病程延長了很多,但如果生活質素持續下降,長命都不一定過得好。」另一方面,寧養服務也有望緩和現時急症醫護人手不足的壓力,「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超過80歲,醫療系統壓力飆升,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寧養服務也極需發展。」

 

 

 

 

 

所謂紓緩治療是針對患有嚴重病患病人與其家屬的全面照顧,旨在從身、心、社、靈四方面來緩減身體上的不適症狀,減少病者苦痛,並提升生活質素。勞醫生指,「紓緩寧養」(HOSPICE) 的概念發揚於英國,其字原來自為中古朝聖者提供補給、休息的中途驛站,現引申為主張以支持、關懷為基礎的療法,而非「等死」、「放棄」。最近亦有科研數據,支持其效用。而「世界衛生組織」早於1990年倡議紓緩治療。外國有2大研究*均指出,紓緩治療有助減少症狀、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甚至延長壽命,同時令生活質素上升。 所以絕非負面,我們就是要推廣這種精神。

 

 

 

 

若回家療養,又有否足夠的醫療設備?一旦患者在家離世,又應如何處理屍體?即使行外人也能提出多個問題,勞醫生坦言,要推行紓緩治療和寧養服務並不容易,然而他仍然抱持樂觀態度,早幾年推出的「預設醫療指示」,更是一大突破,「現在社會注重人權,預設醫療指示就是讓患者有權選擇在自己病危時選擇治療方向。如果知道多數藥石無靈,徒勞無功,都可以簽定指示,甚至在外國入院與否都可以選擇,而且並非不可以隨著情況改變而修改。」不過,中國人始終家庭觀念較重,簽定「預設醫療指示」也可能衍生很多問題,例如子女間未能達成共識,或到患者病危時遭推翻指示內容等,因此把「預設醫療指示」立法,或許是更保障的方法,「建議患者盡早和家人商量好,而且在第三者見證下簽署,當然如可立法,就可保障患者的意願,不會被隨意推翻。」

 

 

 

勞醫生亦說,要普及紓緩治療的理念還有很遠的路,不過他有信心在十年內可逐漸成功,因為香港不乏有心人,「一班有心人聚集起來,自然會有得傾。這幾年我們都不斷討論,其實各界包括私院、保險業甚至藥廠都很支持。」只要大眾齊心,定能獲得共識,為病患者帶來更好的環境,改善整個醫療體制!

 

 

 

 

*New England Medical Journal 2010 issue 363; 733-42 by Dr Jennifer Temel et al

Lancet 2014 May 1721-1730 by Dr Camilla Zimmerman et al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