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及護理師響應捐髮 造福癌友

營養師及護理師響應捐髮 造福癌友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營養室主任盧靜詩經常接觸癌症患者,感受癌友為落髮所苦,於是加入捐髮行列,將一頭長髮剪掉,造福癌症病友。(台中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傳真 107年3月2日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2日電)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營養室主任盧靜詩與護理科主任林紹雯經常接觸癌症患者,感受癌友為落髮所苦,兩人加入捐髮行列,累計捐髮長度逾210公分,造福很多癌症病友。

盧靜詩在擔任營養師期間,因為接觸癌症病患,聽到病患為落髮所苦,一向只留長髮的她,鼓起勇氣將頭髮捐出,改以短髮造型示人。林紹雯也因工作接觸癌友而加入捐髮行列,兩人捐髮長度累計超過210公分,而且還帶動院內捐髮風氣。

盧靜詩表示,在台中醫院工作時,因為參與腫瘤照護團隊,接觸了許多癌症病友,每次會談時,總聽到癌症病友分享心情,談到落髮之苦更是潸然淚下,她除了幫病友提供營養諮詢之外,更默默思考自己可以多做些什麼,剛好看到捐髮的新聞,便決定效法,默默將頭髮留到超過腰部,捐出長達36公分的頭髮,改以清爽短髮亮相,其他醫院同事也被感動,加入捐髮行列。

林紹雯指出,因為護理工作接觸安寧病房,看到癌症病患分享心情點滴,總想著自己除了護理專業上的協助外,是否還能為癌友多做一些事情,後來發現捐髮是可行的,很開心自己做到了。

兩人的捐髮義行獲得院內同事的響應,營養師林淑湄說,聽聞院內同事捐髮的消息,覺得捐髮是個相當有意義的活動,也開始留起長頭髮,並鼓勵女兒加入捐髮行列,這些年來與女兒一起捐髮累計3次,每次都捐30公分以上。

對於捐髮,她們異口同聲表示,一頂真髮做成的假髮就要新台幣1萬多元,若能捐出自己的長髮,就能夠幫助癌症病友省錢,又能改變外觀與心情,除了助人,也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今後她們還會繼續努力蓄髮,分享美麗。(編輯:孫承武)1070302

 

 

文章來自:  中央通訊社         

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803020161-1.aspx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營養室主任盧靜詩經常接觸癌症患者,感受癌友為落髮所苦,於是加入捐髮行列,將一頭長髮剪掉,造福癌症病友。(台中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傳真 107年3月2日

亞洲首張抗癌保單 國壽開賣

亞洲首張抗癌保單 國壽開賣

 

 

 

首年手術支付日額3倍  國內重大傷病領卡情況

 

 

 

全亞洲首張確定罹患癌症後還能投保的健康險(俗稱醫療險)問世。國泰人壽1日宣布,開賣首張癌後醫療專屬保單,提供已確定罹癌者住院及手術保障,估計可造福國內逾43萬名癌友,走過漫漫抗癌路。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201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2015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0萬5,156人,比2014年增加2,009人,罹癌人數持續創新高;癌症時鐘已經加快到平均每隔五分鐘就有一人罹癌,但國壽表示,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罹癌之後的存活期間愈來愈長,已經逐漸成為「慢性病」,但是罹癌後一般是無法投保健康險,醫療保障相對欠缺。

為照顧到這些已確定罹癌或罹癌後已逐漸康復的國人,國壽推出亞洲、甚至可能是全球首張罹癌後可投保的健康險,即「弱體保單」,提供手術醫療理賠金、住院日額理賠等保障,最高可投保日額2千元,投保首年若有手術即可支付日額三倍,門診手術一倍的理賠金,保單滿一周年後,住院即有日額理賠,加護病房則是兩倍。

國壽舉例,如乳癌零期或第一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達97%及95%,但一般只要確定罹癌就無法再投保健康險,未來若因其他疾病開刀或住院,即無法有相關保險保障,因此決定針對罹癌族群提供專屬醫療險保障。

同時,國壽也統計,如乳癌患者平均每年住院天數是47.9天,另外肺癌約11天,胃癌約15天,若能有住院日額保障,即可減輕經濟負擔,或提升住院品質;另外也有不少癌症患者經治療後痊癒,之後還是可能面臨其他醫療保障需求。

國壽這張癌後專屬醫療險會比一般健康保戶的保費略高,但重點是國內目前唯一確定罹癌後還能投保的健康險,但保戶必須確定除罹癌以外,並沒有癱瘓、肝硬化(非肝癌患者)、中風、帕金森氏症、心衰竭等,以控管承保風險。

這張保單如40歲女性剛確定罹患癌症或二、三年前罹患癌症,都可以投保,日額1千元、繳費20年期來看,一年保費約1.7萬元,男性則約2萬元,投保30天後即享有手術保險金,一次為日額三倍,即3千元,一年後有每次住院日額1千元的保障。

 

文章來自: (工商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302000464-260208

日本癌症治療(4)讓患者繼續工作

日本癌症治療(4)讓患者繼續工作

 

 

 

「只靠醫生和患者努力是不夠的。如果企業不做出改變,社會還是老樣子」, 日本保險公司LifeNet Insurance社長岩瀨大輔(41歲)在2017年夏季被NPO法人Florence代表理事駒崎弘樹(38歲)的上述講話所打動。

 

 

岩瀨在2017年10月主動擔任代表發起人,成立了匯總幫助患者的措施和煩惱的團體「癌ally部」。「ally」意為朋友、夥伴。團體的名字蘊涵了「宣告與在職患者做朋友,希望像社團活動一樣愉快參與」的願望。

 

 

 

各家公司的人事負責人在癌ally部討論如何為治療癌症的員工提供支持(1月29日)

 

 

 

癌ally部的首次討論會共有約50人參加,包括41家公司的人事負責人等。在1月29日的第2次討論會上,設想員工因癌症而停職,討論了企業如何應對。一位在外資企業人事部工作的女性(35歲)非常認真地聽取討論,她表示,「最近有同事因為治療乳腺癌而離職。不知道該制定怎樣的支援制度,希望與各公司共同分擔這一難題」。

 

 

日本金融服務企業Credit Saison率先採取舉措,對於因癌症而停職一個月以上的員工,提供包括縮短工作時長、限制出差等在內的復職計劃。

 

     

 一名女員工(38歲)因治療乳腺癌而利用過這一制度,她感激地説:「可以安心治療,不用急於復職。不然的話即使勉強開始工作,也得麻煩同事費心照顧」。該公司戰略人事部則強調這一制度的意義稱,「不僅僅是留住優秀人才,治療後復職的人員工作熱情高,能積極給公司做貢獻」。

 

 

「在10年前,患者的就業問題還沒有得到關注」,為癌症患者就業提供支援的一般社團法人CSR Project的代表櫻井Naomi(50歲)回憶説。櫻井也曾因患乳腺癌而被迫離職。

 

 

對於患者的就業問題,經過櫻井等人的不斷呼籲,2012年日本政府終於在癌對策推進基本計劃中寫入了就業支援。同時,在勞動方式改革的推動下,建立支援制度的企業迅速增加。根據櫻井等人的調查,確診後希望繼續就業卻被解聘或離職、換工作的患者在2006年佔到39%,到2016年則減少到24%。

 

 

企業的應對也在不斷改變。不過櫻井仍在繼續追問,「是否已經形成可在萬一情況下採用的靈活制度」、「對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支持也很薄弱,應當摒棄‘癌症患者不能工作’的觀念」。櫻井等人推動政府和企業採取行動、在患者和企業間架起橋樑的工作沒有結束。

 

 

 

文章來自: NIKKEI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29158-2018-02-14-05-05-20.html

日本癌症治療(3)新創企業顯活力

日本癌症治療(3)新創企業顯活力

 

 

 

日本的藥品開發新創企業Cordia Therapeutics的社長三宅洋(47歲)忙於新的癌症治療候選藥物的數據整理,從年初以來就一直在神奈川縣藤澤市的辦公室裏埋頭工作。通過在細胞內傳遞遺傳信息的分子的多餘部分被切除的反應方式,使癌細胞死亡。這一技術最早將在2018年夏季開始臨床試驗。

 

 

 

為開發抗癌藥物而對蛋白質進行分析(神奈川縣藤澤市Cordia Therapeutics)

 

 

 

 三宅洋和同事等6人曾在日本武田藥品工業從事藥品開發,2017年11月創建了Cordia,當月月底就成功融資12億日元。進行注資的包括武田藥品、京都大學Innovation Capital公司和2家日本銀行的風險資本。三宅洋幹勁十足地表示,「準備開展大型企業做不到的研究」。

 

 

 在2016年7月武田藥品決定將癌症藥品研發部門集中到美國時,三宅洋就已經在關注與遺傳信息相關的候選新藥。武田藥品也人認為這些候選物質大有前景,通過向已經離開公司的三宅洋等人提供資金支持的方式來謀求繼續研發。

 

 

癌症治療業務以往多是大型企業在開展,但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新創企業的身影。在製藥方面,需要不斷地從數以十萬計的候選物質中篩選,探究針對不同病變如何進行作用才會産生突破性成果。這種工作的成功概率幾乎和彩票中大獎一樣低。通過個人的鑒別也可能發掘出很有效果的物質和治療方法,探究水平的優劣並不受企業規模影響。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是魯莽的挑戰,但我們將朝著最終目標盡最大的努力」,1月19日,日本電商樂天的社長三木谷浩史(52歲)作為美國醫療新創企業Aspyrian Therapeutics的會長而做出上述發言。

 

 

Aspyrian正在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小林久隆(56歲)開發的癌症「光免疫療法」進行商業化。三木谷浩史為治療父親的胰腺癌而在世界各地奔走,他在5年前遇到小林久隆,由於這一緣分而主動擔任會長。樂天也決定向Aspyrian出資。該公司的療法除了美國藥事管理部門優先審查外,在日本也決定進行臨床試驗。

 

 

源自新創企業的大型癌症療法接連問世,拯救了許多生命。不過,出資方往往急於看到結果。「如果只追求收益的話,不如去搞房地産」,從事藥品開發支持的iPS Portal社長村山升作(68歲)説得非常中肯。藥品開發新創企業有時會展現出超越大型藥企的創新能力。培育者是否具有長遠眼光將受到考驗。

 

 

 

文章來自: NIKKEI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29141-2018-02-13-05-04-20.html

日本癌症治療(2)臉部識別技術發現癌症

日本癌症治療(2)臉部識別技術發現癌症

 

 

 

「在臉部識別領域能拿世界第一的話,應該也能應用到診斷癌症吧?」,2014年底,在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位於東京中央區),內視鏡科科長齋藤豐(51歲)和醫生山田真善(39歲)説出的這句話成為了一切的開端。NEC醫療解決方案事業部高級經理上條憲一(55歲)則決定遊説自己公司的技術團隊進行開發。此後2年多,雙方通過聯合研究,開發出了可實時發現大腸癌和癌症前一階段病變的內視鏡診斷輔助系統,並力爭在2019年度將其推向實際應用。

      

 

 

通過人工智慧發現癌症的系統的開發者、NEC的今岡(左)和上條(川崎市)

 

 

         

NEC在利用人工智慧(AI)來區分特定的人物的人臉識別技術上的精準度達到99%以上。上條憲一邀請與其一同開展技術開發工作的是此前共事過的日本臉部識別領域的頭號專家、日本數據科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今岡仁(47歲)。

  

 

人臉部的眼睛、鼻子和嘴等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是,癌症卻難以把握特徵。今岡起初一直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如果不行,就果斷拒絕」。不過,他卻堅持嘗試著利用典型病變的圖像、通過人體組織紋理來發現癌症的計算方法。

   

 

結果,「癌症的特徵看起來正逐漸顯現」(山田)。另一方面,今岡認為如果利用臉部識別的經驗,性能將進一步提高。他讓人工智慧學習了5000例內視鏡圖像,反覆進行試驗。

   

 

一方面,對開發中的診斷系統追求「熟練醫生般性能」的山田不斷指出問題。雖然這讓今岡感覺「試驗一直在被要求修正」,但他並沒有打退堂鼓。在不斷努力下,早期癌症和癌前病變的發現率提高到了98%。這相當於已經能夠通過開發的系統識別「癌症的面孔」。

   

 

日本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茨城縣筑波市)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野裏博和(42歲)表示,與一般的臉部識別相比,雖然癌症診斷輔助系統在人工智慧和圖像識別的組合方面沒有什麼區別,但結果是「逆向思維起到了幫助」。胃癌的診斷輔助系統並非找出異常,而是發現正常組織,將除此以外視為異常。

   

 

讓野裏受到鼓舞的是病理醫生的一句話。這位平時診斷是否患癌的病理醫生説「我們也在診斷正常症狀」。野裏曾希望成為一名臨床檢驗醫師。他發揮當時的人脈,經常跑去東邦大學醫療中心佐倉醫院(位於千葉縣佐倉市),並在此過程中受到了啟發。

   

 

正常組織的圖像也會有色差等,並非完全一樣。通過改進計算方法,不斷讓病理醫生看到成果,然後獲得新圖像,這樣的開發持續了約7年。今後將與企業合作,力爭推向實用化。野裏未能成為檢驗醫師,但貫徹了「為醫療作出貢獻」的初衷。

 

 

 

文章來自: NIKKEI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29137-2018-02-12-05-00-20.html

日本癌症治療(1)根據遺傳基因用藥

日本癌症治療(1)根據遺傳基因用藥

 

 

 

1月16日,在日本最先進的癌症治療醫院——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位於東京都中央區)的會議室,臨床醫生與研究人員們的目光都集中前方的螢幕上。他們看的不是癌症的病灶圖像而是用數字和字母顯示的遺傳基因數據。「我覺得這種藥一定適合這位患者」,醫生們從發現的遺傳基因異常的類型中選出了預計最有效的癌症治療藥物。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尖端醫療科科長山本根據癌症的基因組討論候選治療藥   

 

 

  

對於治療選項有限的患者,我們希望儘量提供更有效的藥物」,該研究中心中央醫院尖端醫療科科長山本升(51歲)如此表示。

       

 

這正是基於癌症患者的遺傳基因信息來選擇最合適治療的「癌症基因組醫療」。在相關領域,歐美國家先行一步,日本剛剛啟動臨床研究,不過該治療法被認為將來可能成為癌症治療最主流的手段。

  

 

癌症是正常細胞的遺傳基因因某種原因受損發病,不過到底會出現何種異常卻是因人而異。也就是説,同樣罹患肺癌,但遺傳基因的異常可能存在多種類型。

  

 

與過去連同正常細胞一起攻擊的抗癌藥不同,最近推出的利用生物技術的癌症治療藥物可以因遺傳基因的不同而産生不同的療效。即使患病部位不同,如果遺傳基因的異常類型相同,則可以採用同一種藥物進行治療。如今的癌症治療已從根據胃和腸等不同器官分別展開治療轉變為基於遺傳基因決定藥物的治療。

  

 

在日本,每年有超過100萬人罹患癌症。從一生中罹患癌症的幾率來看,男性約為3分之2,女性約為2分之1。由於早期發現和劃時代的癌症免疫藥物的出現,目前日本的癌症治癒率達到60%。雖然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不過依然是威脅人類生命的大敵。

  

 

      日本將癌症基因組醫療定位為2017年度起的「第三期癌症對策推進基本計劃」的支柱。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理事長中釜齊(61歲)充滿期待地表示,調查疑難癌症、罕見癌症和進行性癌症患者的基因組,「則能夠選擇高效的治療方法,或許能夠為人類與癌症鬥爭劃上歷史句號」。

   

 

要實現在任何一所醫院都能接受癌症基因組醫療,必須讓醫保覆蓋癌症相關遺傳基因的檢測。目前,在日本僅檢測遺傳基因的費用就超過7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萬元),如果適用於醫保則可以大大減輕患者的負擔。山本等人從2013年開始啟動臨床研究,研究團隊在中央醫院調查超過100種癌症相關遺傳基因,力爭為決定針對患者的治療方針提供參考。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計劃從2018年4月開始將遺傳基因檢測作為先進醫療啟動,正加緊收集相關數據,以獲得日本政府的批准。

 

 

 

文章來自: NIKKEI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29094-2018-02-11-05-00-30.html

癌症治療新時代(下)個體化精準用藥

癌症治療新時代(下)個體化精準用藥

 

 

 

在位於富士山麓的靜岡縣立靜岡癌症中心的一個房間裏,電腦螢幕上顯示著不同顏色的字母「A」、「G」、「C」、「T」。診斷技術開發研究部部長浦上研一介紹説,「這是癌症患者的基因信息分析結果」。

 

 

 

用於分析患者基因的晶片(靜岡縣長泉町靜岡癌症中心)

 

 

 

個體化醫療盛行

 

靜岡癌症中心在患者的協助下,分析正常組織和癌組織,並研究關於發病和惡化的基因變異。從2014年開始,共調查了約3000人。目的是實現「個體化醫療」,為每位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方法。

 

 

癌症的起因被認為是基因異常。以壓力過大和吸煙等為誘因,細胞的基因受損發生變化,最終變得無法控制而癌變。相關基因數量龐大,不同患者的基因變異方式也各不相同。目前已有針對大腸和肺等不同臟器的不同治療方法,但如果致病基因相同的話,用於其他臟器的抗癌藥也可能生效。

 

 

「身體狀況變好了」,一位家住京都的50多歲女性從2016年5月開始在京都大學醫院接受個體化醫療。這位女性罹患十二指腸癌,雖然接受了手術和抗癌藥治療,但一直沒有效果。2015年底,京都大學醫院調查了其基因,獲悉用肺癌的治療藥物似乎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隨著用藥和治療,癌症停止了進一步惡化,該女子興奮地表示「我打算4月份就回公司上班」。

 

 

個體化醫療以普通抗癌藥沒有效果的患者為對象。截至目前,對大約140人進行了基因分析,發現了對80%患者可能有效的藥物。

 

 

低成本的基因高速分析裝置正在普及,癌症研究取得了飛躍發展。另一方面,人們也認識到了癌症的複雜性。對病灶進行研究發現,不斷變異的基因會因細胞而異。歐美和亞洲患者容易發生變異的基因也不同。要想對抗複雜的癌症,需要利用龐大的數據選擇治療方法。

 

 

個體化醫療在海外也很盛行。美國以100多萬人為對象,英國以10萬人為對象正在進行基因分析。

 

 

日本也在推進大規模的項目。2015年,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啟動了「SCRUM-Japan」項目,獲得了日本全國超過240家的醫療機構和15家製藥企業等各方面的協助。針對肺癌、大腸癌、胃癌、食道癌等病症,按照基因分析結果選擇有望取得效果的抗癌藥。該項目有5000多名患者參加。

 

 

患者可以通過企業和醫生實施的臨床試驗試用新的藥物,並且有助於新藥審批進程的加快。從4月份開始,兩年內將再徵集5000人參加。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東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後藤功一表示,「個體化醫療已經在日本紮根」。

 

 

 

逃不脫的宿命

 

 

不過,基因分析不在醫保範圍內,而且不是所有分析結果都對治療有幫助。如果新的抗癌藥物在日本國內尚未獲得審批,並且沒有實施臨床試驗的情況下,將産生昂貴的由個人負擔的診療費用。儘管研究發現了大量癌症成因的基因變異,但適合的藥物還很少。順天堂大學教授加藤俊介表示,「有些患者對此過於期待。有必要提前作出解釋」。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黑木登志夫指出,「癌症對於人類這樣的多細胞生物就是一種宿命。只要活著就無法避免」。如何選擇與癌症共存,怎樣才能克服疾病的痛苦呢?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和生活方式,如何籌集治療費用?這些是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文章來自: NIKKEI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23748-2017-02-20-13-56-04.html

癌症治療新時代(上)免疫療法新藥誕生

癌症治療新時代(上)免疫療法新藥誕生

 

 

PRINT

 

癌症的治療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研究人員的成果將催生劃時代的新藥。通過分析龐大的患者基因信息,尋找最佳治療方法的嘗試也在進行之中。在邊忍受副作用邊接受治療的患者中,一部分人的情況已開始改變,延長患者生命也不再是稀罕事。

 

 

「打擊太大了,一連哭了好幾天」,住在東京的44歲的佐藤小百合在2011年被主治醫生告知肺癌復發。她在34歲時被查出肺癌,復發時正處於術後觀察期。醫生表示微小的腫瘤分散在她的身體各處。

 

 

 

腫瘤幾乎消失

 

 

「不能讓孩子看到我丟人的樣子」,佐藤決定積極與病魔抗爭。但在1年半後腫瘤增大,她開始接受抗癌藥治療。雖然病情停止惡化,但佐藤飽受全身疼痛等副作用的折磨。

 

 

 

佐藤小百合在練習聲樂(東京)

 

 

 

後來,佐藤參加了美國製藥企業默沙東日本法人進行的癌症免疫藥臨床試驗,擺脫了病痛的折磨。這款名為「Keytruda」的癌症免疫藥最早在2月15日上市。雖然帶來了濕疹等輕微的副作用,但在2年後的圖像檢查中已幾乎看不到腫瘤。佐藤重新開始練習在短期大學學習的聲樂,並計劃在癌症患者面前演唱。她説,「希望(我的歌聲)能鼓勵到大家」。

 

 

癌症免疫藥利用了人體排除異物的免疫功能。癌細胞為了避免自身受到攻擊,會抑制人體免疫功能。癌症免疫藥會打破對免疫細胞的壓制,提高身體對癌細胞的攻擊力。雖然昂貴的價格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但小野藥品工業的癌症免疫藥「Opdivo」和「Keytruda」等正在國內外進行審批。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指定為「劃時代的新藥」。

 

 

抗癌藥具有延長患者生命的效果,但幾乎沒有徹底治癒的情況。癌症免疫藥被認為能長期抑制癌症。癌症中期患者即使使用抗癌藥,最多也只能延長一年半左右的生命。但癌症免疫藥如果生效,延長3年以上的情況也不少見。兵庫縣立癌症中心呼吸內科部長裏內美彌子吃驚地表示,「原來沒有能這麼長時間抑制復發的藥物」。

 

 

癌症免疫藥的研發以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本庶佑名的發現為基礎。本庶發現了癌細胞對免疫功能的抑制,被視為諾貝爾獎的有力候選人。

 

 

癌細胞躲避免疫功能攻擊的其他發現也在臨床應用中得到推進。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已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研究覆蓋在癌細胞周圍保護其不受免疫功能攻擊的特殊細胞。發現這種特殊細胞的大阪大學特聘教授坂口志文也被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

 

 

 

效果因人而異

 

 

這種治療方法讓保護癌細胞的細胞失效,利用免疫功能攻擊毫無防備的癌細胞。被宣告只有大約1年半生命的白血病晚期患者試用這種方法後,病情恢復到了可以正常生活的水平。大阪大學講師江副幸子錶示,「期待新療法可以用來治療目前無藥可醫的患者」。

 

 

日本癌症免疫學會理事長、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河上裕認為,「癌症治療的模式發生了轉變」。

 

 

不過,癌症免疫藥有效的患者最多只有30%左右,也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情況,必須提前篩選出有望生效的患者。

 

 

京都大學教授小川誠司等人開發了預測癌症免疫藥「Opdivo」效果的技術。鹿兒島大學教授石塚賢治等人正致力於通過臨床試驗,確認在白血病患者身上的有效性。不過,這種預測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患者,需要開發更加優秀的技術。

 

 

全球目前有1000多個正在進行中的新癌症免疫藥的臨床試驗。劃時代的新藥研發在不斷發展。

 

 

文章來自: NIKKEI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23734-2017-02-17-15-59-02.html

 

 

驗身防癌從未如此簡單?(上)

 人人都能明白的—精準癌症治療

 

PRECISION ONCOLOGY MADE EASY

 

 

 

驗身防癌從未如此簡單?(上)

 

 

祝福各位狗年旺旺,身體健康!眾多新年賀詞中,沒有比「身體健康」更能說進人心坎裏了:身體一直健康,總等到財運和幸福來臨吧!不少毫無病徵的人仕都有定時驗身的習慣,希望及早驗出隱疾尤其癌症,提高治癒的機會。傳統的癌症篩查方法包括抽血驗癌指數及進行不同身體部位的影像素描,但市面上已經推出一些嶄新的技術,據稱只透過簡單抽血便可檢測出血液內的癌細胞或DNA(細胞遺傳物質、能組成基因),藉以診斷出癌症,甚至比傳統方法準確。事情又是否這麼簡單? 讓我們先來了解這些技術吧!

 

 

 

液態活檢驗癌方法一:循環癌細胞

 

 

在體液尤其是血液內檢測出癌細胞以及其有關的生物特性,統稱為「液態活檢」。癌症最初是只在原位生長的一群惡細胞,後來個別癌細胞變得具入侵性,脫離母細胞群的大本營,突破基底膜的屏障,繼而穿越血管壁進入血管,成為飄浮在血液內的循環癌細胞。 這些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身體到達某個遠處器官,例如腦、肺、肝部等,飄洋過海然後落地生根,將該處發展為殖民地,就成為癌症轉移(或稱擴散)了。另一方面,就算是早期未擴散的癌症,理論上都可能釋放癌細胞在血液內飄浮;現時技術可以透過驗血檢測得到,即潛在可作為癌症篩查的工具。

 

 

 

液態活檢驗癌方法二:循環游離DNA

 

 

這又可再分類為癌DNA及致癌病毒DNA兩種。前者,當癌細胞凋亡後,會釋放細胞內的物質包括DNA到血液中,稱為循環游離癌DNA。 由於癌症的基本成因是基因突變,這些癌DNA於是帶有跟人體其他正常的DNA不同的變異,讓我們能藉此將它們分別出來。此外,在EB病毒引起鼻咽癌的特定情況, 可靠檢測血液中病毒DNA含量推測身體有否潛藏著鼻咽癌。

 

 

 

應用在癌症篩查上的局限性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無論是循環癌細胞或游離DNA,在血液中含量極少,萬中無一,且與正常細胞或DNA混在一起,檢測有如大海撈針,眾裏尋它千百度。而且腫瘤越後期,釋放在血裡的癌細胞或DNA越多,才越容易檢測得到;這些檢測技術在已確診癌症病人已被證實有用,但要達到癌症篩查的目標—在沒有徵狀的普羅大眾檢查出最早期可治癒的癌變,仍有一段距離。願聞其詳?且看下回分解。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癌症與基因:醫生沒空解說的基本二三事

 人人都能明白的—精準癌症治療

 

PRECISION ONCOLOGY MADE EASY

 

 

癌症與基因:醫生沒空解說的基本二三事

 

 

確診癌症後,醫生很多時會建議檢驗「基因」,然後便趕忙開始治療了,也許沒有仔細了解的空間。究竟癌症與基因有何關係?驗出有基因變異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否由父母遺傳而得,又會否影響下一代?這要從癌症的源頭說起。

 

 

 

癌症由一連串基因變異引起

 

 

人體有約2萬多個基因,每個基因是一組密碼,記載著掌控細胞生長及凋亡的資料,讓身體各器官有條不紊地新陳代謝。正常細胞分裂時,一變二、二變四,基因資料在複製的過程有機會出錯,成為基因變異。若這細胞逃過身體的修復機制得以存留而沒有被消滅,以後再陸陸續續累積其他基因變異,便能長生不老,不受控制地繁殖,成為癌症。這過程就像每次購物收集印花,達到特定數量便「中獎」。

 

 

若先天性家族遺傳了某些特定的基因變異,即是身體所有細胞天生已經擁有一個「印花」,自然會傾向較容易患上腫瘤,但通常亦需累積其他後天的基因變異才會成癌;而不論有否先天遺傳,後天的基因突變都可機緣巧合地發生,尤其曾接觸輻射、化學品等致癌物質,只是後天的基因突變只影響個人,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總括而言,癌症基本上是基因的病變。

 

 

 

癌症基因變異的重要性

 

 

在林林總總的基因突變中,有些在腫瘤的出現扮演重要角色,導致腫瘤發生,稱為「驅動突變」;有些不會直接引致癌細胞不受控生長,稱為「攜帶突變」。前者又稱「司機突變」,是始作俑者,後者則是「乘客突變」,坐觀其成。

 

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可以抑制從「驅動突變」而來的癌細胞生長,從源頭消滅腫瘤;而不同癌症有不同的「驅動突變」,可見基因檢測在制定癌症治療方案的重要性。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