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新療法 延長存活期

左為全港首宗接受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的婦科病人Mary Coghill,右二及一為主診醫生吳東耀及葉勁麟。(陳永康攝)ᶛ

左為全港首宗接受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的婦科病人Mary Coghill,右二及一為主診醫生吳東耀及葉勁麟。(陳永康攝)ᶛ

卵巢癌是香港女性第6大癌症,近4成發現時已第三或第四期,死亡率偏高。

有確診第三期卵巢癌的媽媽,為爭取更多生存時間陪伴幼子成長,接受名為腹腔溫熱灌注化療(HIPEC)的新療法,是香港首宗。

雖然有研究指HIPEC可減慢復發3.5個月及延長近1年存活期,但個案少,收費高。

HIPEC可用於治療大腸癌及胃癌等,香港每年進行不多於10宗,今次是香港首用於婦科癌。美籍居港人士Mary Coghill於一次抽血檢查後確診第三期卵巢癌,今年1月底接受手術前曾接受化療,她說接受HIPEC的原因很簡單,是希望給自己一個機會,可以活得更久,陪伴兒子長大,及不用再飽受化療副作用之苦。

手術時間6小時,她接受HIPEC一天後,可慢慢下床,作嘔等副作用維持了一天;第3天她開始飲湯,兩星期後傷口癒合。

Mary主診醫生之一、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葉勁麟指,公院一般只進行靜脈注射化療,但副作用多;HIPEC是在傳統化療以外動多一次手術。醫生開始療法前須將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切清,再在病人處於麻醉狀態時,如「用滾水洗茶杯」般,透過42度高溫及直接灌化療藥進腹腔,溶液會在體內停留90分鐘。

他指HIPEC可加強化療藥滲透力及以熱力直接殺死癌細胞,故患者就算「腹膜出現擴散都不是盡頭」。

另一主診醫生、港怡醫院婦科腫瘤科名譽顧問吳東耀引述今年1月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研究人員9年內於荷蘭及比利時蒐集245位第三期卵巢癌患者,並將他們平均分成兩組,一組接受HIPEC,另一組則僅接受腫瘤切除手術。

患者跟進年期中位數為4.7年,結果發現接受HIPEC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比另一組高近1年;復發期中位數亦高3.5個月。

葉補充,HIPEC手術費用比一般腫瘤切除手術高10至15%;手術過程中患者會發燒,亦可出現肚出血及腎功能受影響。

何人適合進行HIPEC?吳東耀指,患者需屬第三期卵巢癌患者,並在接受三期化療藥後病情有進展,即癌指數下降及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經評估後可於1個月後進行療法。他估計約7成第三期卵巢癌患者適合。

據癌症資料庫,2015年本港有578宗卵巢癌新症,死亡人數有214人。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033700

 

港怡首試卵巢癌腹腔溫熱化療  http://hd.stheadline.com/news

開創治肺癌新療法 名醫莫樹錦研究受賞

開創治肺癌新療法 名醫莫樹錦研究受賞

 

 

莫樹錦開創嶄新的標靶治療方案,憑這項劃時代療法,

獲全球醫學界形容為「黃金標準」的《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年度文章。

 

 

        香港彈丸之地,孕育不少國際醫學權威。《東周刊》報道,肺癌專家莫樹錦開創嶄新的標靶治療方案,憑這項劃時代療法,獲全球醫學界形容為「黃金標準」的《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年度文章。被譽為是繼高錕後「最接近諾貝爾獎港人」的基因專家盧煜明,同獲《新英倫》金榜題名。

  「最希望有一天,肺癌會變成慢性疾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去年公佈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腺癌患者,在服用第一、二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後,改用第三代標靶藥對抗突變癌因子T790M,成效比化療更顯著,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目前,六成的肺腺癌病人有基因突變,其中兩成涉EGFR基因,尤以亞洲人最常見。「最開心是幫到病人,對他們最有意義的是,原來食完一隻藥冇用,仲有第二隻藥可以食,咁又可能多幾年命。」

  ○四年當哈佛大學發現EGFR基因變異後,莫樹錦知道肺癌研究從此不再一樣。他即游說中大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合作,翌年他們即跨國組隊,對肺癌進行全方位研究,「今次入選的論文,其實只是我們整個系列的其中一篇。」

  埋首研發二十載,香港大學科學系血液、血液腫瘤及骨髓移植科教授鄺沃林的團隊對口服砒霜的安全份量及穩定性瞭如指掌。這隻全球首個港產抗癌藥已在歐美等五個國家申請專利,最快今年第一、二季推出市面,標誌着過去死亡率逾九成的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終見重生的曙光,「根據臨牀測試,口服砒霜的生存率係百分之一百!」外國也有醫生透過靜脈注射砒霜治療血癌,但劑量往往難以控制,價錢亦相當天價;而鄺沃林研發的口服砒霜劑量經過嚴配,安全性較高,「定價由美國藥廠決定,不過愈平愈好,希望能夠推廣到第三世界,提供廉價或免費的治療。」

中大病理學家 研究獲國際肯定

  中大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過去廿年埋首基因世界,鑽研出一種新的檢查方法,能有效篩查到連病徵都未出現的極早期鼻咽癌病人,研究文章榮登《新英倫》一七年度最受矚目文章。盧煜明早年突破傳統羊膜穿刺的局限,發現孕婦血漿帶有胎兒DNA,開創新的產前檢查技術。他於是利用該產檢的基本原理,抽驗約二萬位無病徵男士的血漿,成功確診部份人已患有極早期的鼻咽癌,大大提高存活率。

  一六年,外界一直盛傳他入選諾貝爾化學獎,最終卻擦肩而過。但他認為獎項其次,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影響深遠才最重要,並希望以自己堅毅的研究精神,為年輕一代樹立良好榜樣。
 

 

文章來自: 頭條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daily/hk/653711/

90後開餐廳推廣健康飲食 喝茶吃素融入時尚元素

90後開餐廳推廣健康飲食 喝茶吃素融入時尚元素

2018年3月17日 10:40

 

 

現時香港愈來愈多外帶茶飲店舖,漸漸扭轉傳統到酒樓「飲返杯茶」的概念。因為家人一場大病,令Chris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更令年紀輕輕的她成為餐廳主理人,結合茶藝及素食,將中國茶以新穎、現代方式呈現。

 

 

傳統中國茶隨時代變得愈來愈新穎、普及,同樣主打茶藝及素食、走健康路綫的餐廳2DP,其主理人Chris因家人的一場大病離去,她與其他家庭成員選擇將留下的金錢有意義地延續下去。「自母親患上鼻咽癌,飲食習慣因而有所改變。直至她離開,我與其他家人都希望令這件不開心的事變成有意義的事,母親留下的遺產成為資金,希望打造一間與健康及素食有關的餐廳。」

 

 

Chris透過大學實習工作了解茶藝文化,並透露中國不同地方其實各自盛產不同茶葉,例如雲南出產普洱茶、武夷山盛產岩茶、安徽以烏龍茶及鐵觀音聞名,她在過程中發現農民用了最原始、對大自然最無害的方式種植,覺得種出來的農產品背後牽涉的智慧很大,「這是未來應該要傾向的一種種植或飲食方式,沒有採用任何農藥、跟大自然結合生產食品。」茶藝背後理念成為餐廳主題,再配以素食,帶出健康信息,「我想將中國茶普及化,甚至令更多外國人對此有所認識,並以新穎的方式呈現,中材西造,不想令人覺得『飲茶』只會在酒樓內出現。」因此,餐廳內除了可享受傳統品茗,亦售多款新穎、色香味俱全的果茶及花茶,都是Chris與員工們一同研發的茶類飲品,為傳統中國茶帶出不一樣味道。

 

 

餐廳變平台 配合員工興趣減流失

 

餐廳籌備開業花約3個月至半年時間,投放約$150萬,Chris坦言,店舖開張的首2個月很忙碌,要處理很多日常鎖碎事務,令員工流失率很高,即使提供不錯的待遇都未能把員工留下,Chris一直不知該怎樣做。「我便跟員工們閒聊,發覺其實他們即使有正職,不論有多普通,他們都會有自己想做的事,但奈何他們每天要工作10至12小時,因此未能實踐。」經過溝通,Chris選擇配合員工的興趣及想做的事,並結合餐廳遠景,慢慢跟他們一起實踐,「可能有員工過往一直烹調意粉,想嘗試創新、設計菜式,我們便一起構思;有員工想拍攝影片,我們便一起為餐廳拍攝短片,」Chris認為只要以健康為目標,員工之間都有商量空間,有彈性的實踐。

 

 

餐廳選址於尖沙咀,租金的確不便宜,而租金亦因不同時段,佔比有所不同,旺季佔總支出約四分一,而淡季則佔約三分一。不過,Chris認為租金貴總比人流少好,「人流少生意額可以是零,如果是零的話,其實就是在燒錢。若選擇人流有保證、不會守得太辛苦的地方,反而縮短燒錢期。」

 

 

聘神秘顧客 反映意見調整定價

 

至於食品的定價,由於餐牌菜式每星期都會變換,所以價錢會浮動,但相對靈活,他們亦會不時調整格價,Chris表示會聘用神秘顧客給他們意見,「神秘顧客將問卷填回來給我們,看看他們認為那款食品太貴、那款較便宜,從而調整定價。」

 

 

餐廳設計現代化,以白色為主,配有黑色、富中國色彩綫條,Chris透露是參考自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設計,把將中國傳統在視覺上呈現,「因為想將傳統以現代化呈現眼前,所以便採用由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作為藍圖,他的設計能將中國風格的特色,很新及現代化呈現出來,很切合我們的主題。」

 

 

23歲,聽起來是一個很年輕的數字,但Chris覺得23歲經營一間餐廳反而是優勢,「因為我23歲,可能我有很多事都不懂,亦沒有這個經驗,所以我會很開放跟大家討論,按着員工們廿幾三十年經驗,或者他們的興趣一起去實現一件事。所以,2DP並非以我為主,其實它更像是一個平台,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事。」

 

 

中國茶Mix & Match

 

各種茶葉該配合甚麼食材才是「夾」呢?Chris表示每種茶葉其實有其特性,例如紅茶屬於全發酵茶,味道偏向果香,配搭生果比較合適;以炭焙方式生產的岩茶,味道偏向炭香,建議配搭百角類、香草類食材;鐵觀音及單叢茶味道偏向花香,配以迷迭香、茉莉及佛手柑等香草都是不錯選擇。即使有以上基本的搭配概念,Chris形容研發茶類飲品亦並非一時三刻、一擊即中的事,要不斷試味、改良,才會有一杯「出得到街、嗒得杯落」的茶誕生。

 

 

 

2DP專訪視頻:http://ps.hket.com/article/2029118

撰文 : 李芷君 
 

 

主理人Chris因家人的一場大病,選擇將留下的遺產成為資金,打造一間與健康有關的餐廳,有意義地延續下去。(陳智良攝) 

Chris想將中國茶普及化,甚至令更多外國人認識,中材西造並以新穎的方式呈現。(陳智良攝)            

餐廳現時有約10名員工,Chris選擇配合員工的興趣及想做的事,並結合餐廳遠景一起實踐,保持良好關係之餘,亦可減低流失率。(陳智良攝)

餐廳設計以白色為主,配有黑色、富中國色彩綫條,Chris透露是參考自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設計,將傳統以現代化呈現眼前。(陳智良攝) 

餐廳選址於尖沙咀,Chris認為即使租金貴,總比人流少好。地段人流有保證,可以縮短燒錢期。

(陳智良攝) 

 

 

 

 

 

文章來自: 

http://ps.hket.com/article/2032114

永不放棄的百分之一:李歐.相信就會有奇蹟

 

內容簡介

上天給我一個神奇的生日禮物,叫做「癌症末期」。
我的身體生病了,但我的心理不生病,
疼痛跟著我,但意志力也跟著我,
未來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追求到底!
 
 
 

如果從來沒有受到關注呵護,你怨懟原生家庭嗎?
如果領到一筆年終獎金只有三百八十一元,你看不起自己嗎?
如果被宣告癌症末期,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勇者無懼李歐,一個在網路上被瘋狂轉傳,點閱千萬人次的生命故事。

 

他的原生家庭是一張破網,但他感謝環境讓他從小養成獨立冷靜的個性;
他做過無數工作,從不自暴自棄,開計程車學說話術,為了下車時客人一句「不用找」;
他修馬桶、修水電,雜務轉換資產管理SOP,很多機會錯過就永遠不會重來;
從菜鳥,一路攀升課長,副理,經理,積極行動建構成功藍圖……
43歲生日那一天,知道罹患鼻咽癌末期,他問醫生一句「接下來呢?」

 

到底是何等的意志力和信念,可以正面挑戰死神的通緝?
他說癌症末期不是死刑,存活率只是數據,沒有夢想比貧窮更可怕!
他用洪荒之力,規律健身找回肌肉,體脂肪降到百分之十,對抗不到百分之十的存活率;
很多人忘了李歐是病人,他看起來幽默又陽光……
是的,路不是走到盡頭,而是可以轉彎,讓樂觀成為唯一自我修復的藥。
三年前的李歐「永不放棄」,三年後的李歐「相信奇蹟」!

醫管局「晚期醫護服務」讓病人與家屬參與治療決定

醫管局推出「晚期醫護服務」,病人與家屬可以參與治療決定。(佘典茵攝)

 

 

醫管局在2014年初推出「晚期醫護服務」,主要對象是院舍長者,當病情嚴重到某一個程度,不可逆轉時,外展護士會提出有關服務,讓病人及照顧者對醫護服務有更大程度參與,讓病者在人生最後階段,過得更有尊嚴和減少痛苦,亦可減輕照顧者生理及心理壓力。

參與計劃的社區醫療服務顧問護師李雯敏說,晚期病人與家屬可以參與治療決定,例如在病人仍然清醒,決定在最後階段時是否依賴插喉餵食等。她強調醫生並非不想救病人,會解釋如何對長者是更好,醫生及護士會提供意見,做決定的重擔不是由家屬獨自承受。

有使用過服務的市民說,在父親晚期治療時獲醫護人員詳細解釋,溝通好預設醫療指示,讓父親臨終前更有尊嚴及感覺舒服些。

新界西醫院聯網老人科顧問醫生歐陽東偉說,晚期病人往往重複入院或急症室,病人及照顧者都會身心俱疲,希望計劃可讓他們有更好溝通。

醫管局豁下5個聯網都有晚期醫護計劃,在新界西聯網自推行計劃以來,有3百多位病人參加,現時正服務大約2百位長者。

http://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386606-20180319.htm

 

延申閱讀 :

Story image for 預設照顧計劃 from 香港01

醫管局推「預設照顧計劃」 助重病者有尊嚴地走最後一段路

香港019 hours ago
醫管局2015年起推出「預設照顧計劃」(ACP),由新界西醫院聯網先導,至今已推展至全港安老院舍及公共醫院,參與計劃人數多達300人。當長者病情步入晚期、無法經治療好轉時,公共醫院老人科及紓緩治療科醫護人員會根據病人與家屬的意願,為其訂立紓緩醫療計劃;若病人意識清楚,亦會安排其簽署預設醫療指示 …
 
 
預設照顧計劃
 
 
院舍長者常出入醫院 預立醫療減患者痛苦
 
 
 
 

 

雅典第10 屆IEEPO國際病人組織交流大會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參與在雅典第10 屆IEEPO國際病人組織交流大會,

第1日會議中亮點 : Digital Healthbe  a smart patient, data Apps information, 
大數據時代應用與挑戰、人工智能、病人電子數據模式結集探討. 並參與免疫治療病人交流會議,了解免疫治療模式及分享各國癌症病人組織經驗.

 

 

 

遺傳突變基因 籲驗血檢查 卵巢癌死亡率達5.5%

遺傳突變基因 籲驗血檢查 卵巢癌死亡率達5.5%

 

 

 

 

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十大癌症發病率的第六位,患卵巢癌的女性在十年間上升40%。由於卵巢癌於骨盆深處,所以卵巢癌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摸到明顯腫塊才求醫,癌症已到後期,結果增加了死亡率。在多種婦科癌症中,卵巢癌的死亡率偏高達5.5%。目前有10%的卵巢癌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當中BRCA的基因突變更有一半機會遺傳至下一代。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搜集了2817患者的數據,發現同時患有乳癌有卵巢癌家族史中,出現BRCA1型基因突變高達39.4%,而沒有家族史的BRCA1型基因突變患者亦有25.6%。資料庫主席鄺靄慧(圖右)指,在BRCA1基因突變型卵巢癌中,40%患者為50歲以下,而家族史中曾有成員患乳癌及卵巢癌,均較高風險。要知道有否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可驗血檢查。

 

 

現年48歲的黃小姐(圖中),因為BRCA的基因突變遺傳,10年間先後患上乳癌及多次的卵巢癌復發。在07年乳癌後康復,12年因嘔吐及腹部脹痛,直至抽血檢查才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並於14年及16年再度復發,接受近30次化療。她指,化療是最辛苦,「每次落藥後半小時,不斷屙嘔、肚痛」要醫生開安眠藥才可入睡。

 

 

醫學界近年針對BRCA研發新的標靶藥物,有效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對基因突變型卵巢癌療效尤其顯著。黃小姐在服用新標靶藥物後雖仍會感到疲累,但副作用大大減少。惟新藥物費用較昂貴,28日藥需5萬元,因此資料庫推出BRCA基因突變型卵巢癌藥物資助計劃,為有需要患者提供該藥物資助,詳情可查看www.asiabreastregistry.com

 

 

 

文章來自:AM730

https://www.am730.com.hk/news/健康/遺傳突變基因-籲驗血檢查-卵巢癌死亡率達5-5-118908

我有正能量:抗癌「動起來」

我有正能量:抗癌「動起來」

 

「我以前見到體育節目會即刻轉台,覺得好悶,點會睇?」曾曉慧曾經與不少女生一樣,不喜歡運動,打場羽毛球已經很難得。二十六歲的時候確診患上血癌後,卻為衣櫃增添了大量運動服裝,以前最討厭的運動店變成逛街最愛。治療病症的四年間,她重新提起筆桿,一筆一畫道出在運動路上的堅持,冀以自身經驗鼓勵同路人。

 

 

 

 


歷經巨變,曉慧開始運動生涯。

 

 

 

曉慧小時候努力讀書,長大後專注工作,以為人生道路會一直平坦下去。直至一天,她的腿突然腫得像豬蹄,家庭醫生檢查數次也沒有結果,只能轉介她到醫院驗血,竟發現血液有問題,「我當時呆咗,無諗過咁大件事會發生喺我身上。」等候時間愈長,不安感愈重,曉慧忍不住抱着伴侶哭起來。伴侶驚覺人生無常,抓緊時間向曉慧求婚,她口裏答應,但心裏又怕連累另一半。

 

 

化驗報告顯示,曉慧白血球數量比正常人高四倍,血色素和血小板則低很多,證實患上急性血癌,須即日開始化療。護士在手上種了「鹽水痘」後,就把紅色的化療藥打到曉慧身體裏,藥帶刺激性,注射得太快會有灼熱感,曉慧只能忍受。化療令她的身體變得十分虛弱,「有個室友同我講,佢見住我瞓足十幾個鐘,郁都唔郁」,簡單如一小時的連續散步也用了她兩星期時間訓練。

 

 

「唔想好番後身體都咁差」

 

她驚覺自己的身體機能太弱,默默許諾要重新運動,「雖然醫生話個病康復率好高,但我唔想好番後身體都係咁差。」曉慧先以行山為目標,配搭瑜伽改善筋骨缺乏鍛煉的問題。期間,伴侶突然邀請一起參加三公里馬拉松比賽,「既然散步可以,身體亦開始好轉,點解唔試吓。」於是她以馬拉松為動力,堅定運動的決心。

 

 

運動令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大大降低,肌肉量增加,負面情緒減低,令她喜歡上運動。剛好有朋友是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教練,她也去報名參加,「第一次訓練要做一個連續跳躍一分鐘的動作,做完真係喘晒氣,無晒力,痠痛維持咗兩三日」。

 

 

 

在伴侶的陪伴下,曉慧開始運動。
 


曉慧的腰部接受過三次骨髓穿刺,由醫生刺穿骨頭到骨髓,抽出骨髓檢驗。

 

 

印證努力成果 挑戰馬拉松

 

「沒有奇迹、只有累積」印證了她的努力,以前連散步都有困難,堅持運動後,連數天的台灣旅遊都能克服。她更於社交網站開設專頁,分享抗病及運動經歷,本意雖是打發時間,卻從中找到力量,「曾經有病人私訊我,話睇到我嘅經歷後重燃佢哋嘅希望,我都好受鼓舞」,剛參加完馬拉松比賽的她期望,未來能在一小時十分鐘內完成十公里賽事。化療療程告一段落,曉慧的運動生涯才剛開始。

 


從前不諳運動的曉慧已經成為運動能手。

曉慧已參加多次馬拉松比賽,期望下次能在一小時十分鐘內完成十公里賽事。

 

 

圖:專案組

文:陳綺雯

 

文章來自: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311/00176_120.html

HPV自我採檢社區計劃

 HPV自我採檢社區計劃

 

 

 

甚麼是HPV自我採檢?

自我採樣棒是一種子宮頸檢測工具,讓女性可以在家中採集子宮頸和陰道的細胞樣本,用作HPV測試。

 

 

 

自我採檢有甚麼好處?

HPV自我採樣棒是一種可靠的檢測工具,讓女性可以避免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所帶來的不便,而且操作簡單,方便,及可靠,更可鼓勵沒有接受定期篩查測試的女性參與檢測。

我們的研究顯示,超過50%受訪女士表示會接受自我採樣作為將來的篩查工具,特別是從來沒有接受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女性,更傾向選擇自我採檢。

 

 

 

如何自我採集樣本?

 

 

 

  • 進行HPV自我採樣前先洗手,將採樣棒從包裝取出。
  • 選擇一個舒適的姿勢,你可以躺下,將枕頭置於臀下,然後屈膝和雙腳分開;或一隻腳站著,另一隻腳踏在櫈子上。
  • 一隻手張開你的陰唇,然後用另一隻手,將採樣棒慢慢放入陰道,直到你感到前方有阻力或者到達陰道的頂部。
  • 當採樣棒到達陰道的頂部時,轉動3-5次以收集細胞。
  • 完成後,輕輕抽出採樣棒,立即放回樣本袋及封好。
  • 將已封好的樣本袋放入回郵信封,並在24小時內寄回或者送到指定地點。
  • 當你感到疼痛,請立即停止並諮詢家庭醫生。

 

 

測試的結果

如果你的HPV測試結果呈陽性,表示你需要與家庭醫生作進一步檢查。感染HPV並不代表你已患上子宮頸癌,絕大多數的HPV病毒都能由免疫系統清除,但你有比較大的機會出現子宮頸細胞病變,因此定期檢查對於預防子宮頸癌是十分重要。

HPV測試結果呈陰性意味著在子宮頸細胞中沒有發現HPV病毒,但你應該如常接受定期篩查,以預防子宮頸癌。

 

 

如有疑問,請馬上與你的家庭醫生聯絡,

以了解你的測試結果及評估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檢查。

 

 
 
 
 
 
 
 
資料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家中輕鬆自我採細胞樣本 驗子宮頸癌零尷尬

家中輕鬆自我採細胞樣本 驗子宮頸癌零尷尬

FacebookTelegramWhatsAppWeChatLineLinkedIGooglEmaP【明報專訊】子宮頸癌,主要原因是子宮頸內細胞感染到HPV病毒,最有效的篩查方法為定期的子宮頸細胞檢查(又稱柏氏抹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麗儀指出,不少女士抗拒接受這種檢驗,導致篩查覆蓋率偏低,而中大引入的HPV自我採檢,正好讓女士可安心在家中自行採集化驗樣本。負責的研究人員估計,成功推行的話,可有助提升覆蓋率至九成,幫助女士及早發現早期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於2015年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第7位,2015年的新症共有500宗。成因主要與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關,當子宮頸內細胞感染到HPV病毒,免疫系統又未能將它消滅,病毒便會破壞子宮頸細胞,引發子宮頸上皮內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即癌前病變,經過一段長時間,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子宮頸癌,過程一般長達5至20年。

 

要預防HPV病毒感染,主要依靠注射子宮頸癌預防疫苗,並以柏氏抹片及早篩檢。根據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25至64歲群組中,僅47%婦女在過去3年曾接受子宮頸癌篩檢,黃麗儀指出,不少女性因為羞於接受抹片檢查,或擔心採檢過程複雜耗時,所以抗拒到診所或化驗所接受定期檢驗,導致整體篩查率偏低。「為了提升篩檢普及程度,不少國家例如荷蘭、澳洲、瑞典、日本等,也推出自我採檢工具,讓女士在家中自我採集子宮頸細胞,再郵寄到化驗所接受測試,其中荷蘭及澳洲政府更將自我採檢及柏氏抹片檢查,視為第一線檢查方法。」

 

建議年滿25歲起定期檢查

不同國家推出的自我採檢工具雖然有不同,但採檢過程相若,負責該計劃的副研究員張惠棱解釋:「接受採檢的女士會收到一套密封的採檢工具,女士可以在家中以一個較舒適的姿勢,例如蹲下或平躺牀上,打開包裝取出試管,慢慢將工具放進陰道直至感覺無法再進入,就可以扭動底部轉盤,轉動3至5圈,讓頂部的掃頭採集子宮頸細胞,抽出後蓋好管套,再放入膠袋密封,就可郵寄回化驗所。」黃麗儀說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但亦要視乎接受採檢的女士的信心及技術,「如使用不當,未有放到正確的位置,都會影響是否採集到適合的樣本,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教授正確的使用方法。」採檢建議與柏氏抹片一樣,只要年滿25歲就應接受檢查,如首年結果呈陰性,相隔一年後再檢驗亦無發現HPV病毒,之後就可每3年再檢查。

 

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指出,採集到的樣本毋須特別處理,只要在採集樣本後24小時內寄出,一般可保存5天,不會影響測試準確度,「當我們收到樣本,就會加入試劑,放進儀器內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測試,檢查細胞的DNA有沒有出現病變,大概一至兩天就有結果」。陳基湘說當發現樣本有陽性反應,就會通知受測者,「自我採檢的準確度始終不及柏氏抹片檢查,我們只會視之為輔助篩檢工具,而且感染HPV病毒亦未必一定會出現病變,所以我們會建議對方接受柏氏抹片檢查,確認情况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陳基湘說柏氏抹片檢查如能配合自我採檢,估計可將篩查覆蓋率提升至90%,提升發現早期子宮頸癌的數字。

 

■免費HPV自我採檢測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於2009年已開始推廣HPV自我採檢,但黃麗儀說主要對象為35至65歲女士。她指出香港現時也有化驗中心提供自我採檢工具及化驗服務,一般收費為400多元。而學院最近取得校內撥款,新一輪自我採檢的研究對象年齡層將下降至25至35歲女士,無論有否性經驗,都可免費接受測試,歡迎合資格人士參加。

 

 

資格:25至35歲女士

測試人數:500人

報名:2252 8406

網址:www.cuhk.edu.hk/sphpc/hpvselfsampling

文:周群雄、許朝茵

圖:劉憲宗

 

 

文章來自: 明報

https://health.mingpao.com/?p=1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