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陳林教授就職演講「不苦口的良藥」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發表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就職演講,以「不苦口的良藥」為題,表達他決心藉着臨床研究減輕癌症對患者造成的痛苦。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發表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就職演講,以「不苦口的良藥」為題,表達他決心藉着臨床研究減輕癌症對患者造成的痛苦。

抗癌治療的副作用為患者帶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肝膽胰癌症患者更經常因器官受損,比其他癌症患者較易出現相關副作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一直致力尋求癌症治療上的突破,他於上周四(8月18日)發表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就職演講,以「不苦口的良藥」為題,表達他決心藉着臨床研究減輕癌症對患者造成的痛苦。

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左二) 致送感謝狀予葉泰海先生 (右二)。圖左一和右一分別為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陳林教授。
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左二) 致送感謝狀予葉泰海先生 (右二)。圖左一和右一分別為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陳林教授。
(左起) 中大副校長(行政)吳樹培先生、葉泰海先生、陳林教授、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
(左起) 中大副校長(行政)吳樹培先生、葉泰海先生、陳林教授、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
 近20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親臨現場參與講座,當中包括葉氏家族基金代表、多名醫學界知名人士、中大校友及師生等。
近20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親臨現場參與講座,當中包括葉氏家族基金代表、多名醫學界知名人士、中大校友及師生等。

致力發展癌症個人化治療 正計劃開展大規模臨床研究

肝膽胰癌症是指源自肝臟、膽管或胰腺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肝癌和胰臟癌均屬本港五大致命癌症之一。肝膽胰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超過70%病人屬無法開刀狀況,極需開發更多治療。陳教授在就職演講上,分享了其團隊於過去20年進行的肝膽胰癌症治療研究。講座在線上和線下同步進行,近20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親臨現場參與,當中包括葉氏家族基金代表、多名醫學界知名人士、中大校友及師生等。

陳教授演講時表示,他在今年初帶領國際臨床研究,成功研發混合免疫療法治療肝癌,不僅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使他們免受常規治療的副作用困擾。陳教授的團隊亦積極探索「預測性生物標記」和進行「類器官藥物測試」,目標是將癌症治療個人化,以進一步改善肝膽胰癌症治療的成效。在這個理念下,個別患者可根據藥物檢測結果進行特定治療,以達致更精準和安全的療效。臨床前模型和早期臨床研究經已顯示令人振奮的結果。為投入臨床實踐,研究團隊正計劃開展一項大規模研究。

陳教授表示:「我的夢想是將來有讓癌症病人完全康復的治療方案,但在朝着這個目標前進時,我希望透過實現肝膽胰癌症個人化治療的理想,為每位病人選出最適合他們身體狀況的方案,突破現時肝膽胰癌症缺乏治療選擇的瓶頸,讓病人體驗到治療雖苦,卻仍享有良好的生活質素。我在此亦衷心感謝葉氏家族基金的支持,讓肝膽胰癌症的研究能夠惠及本地以至全球更多病人。」

從事腫瘤學臨床兼研究廿載 擔任多項學術工作

受中學老師和自身住院經歷的啟發,陳教授自年少起便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他於200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2001年至2007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腫瘤內科培訓,現為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以及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他亦致力於公益事務,於2015年創立了名為「癌.不孤單基金會」的慈善機構,為癌症患者提供免費服務和教育。

陳教授的研究重點為肝膽胰癌症臨床和轉化研究。他於2007年和2008年分別獲得香港內科醫學院頒發論文金獎和青年研究員殊榮,以表揚其成就。在國際學術層面,陳教授獲邀請擔任International Liver Cancer Association 教育委員會主席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肝膽工作組(Hepatobiliary Task Force)的海外成員。他曾在歐洲腫瘤學會 (ESMO)大會的科學指導委員會擔任2021年的委員會主席,現為2022至2023年度的委員會成員。陳教授另受邀擔任《Journal of Hepatology》、《Liver Cancer》和《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edical Oncology》等期刊的副主編。

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席簡介

葉泰海先生於2021年捐資成立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席,以支持中大的醫學研究工作,特別是腫瘤學系有關肝膽胰癌症早期診斷及療法方面的尖端科研項目,為病人帶來曙光。

原文連結: 中大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陳林教授就職演講「不苦口的良藥」

中大與國際團隊領導肺癌研究 證實Lorlatinib可成為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莫樹錦教授與國際肺癌專家團隊早前針對帶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進行一項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發現不論病人是否存在腦轉移,第三代ALK抑制劑「Lorlatinib」具潛力成為一線治療方案。數據顯示,與目前第一代標靶治療相比,新標靶藥可以改善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並減慢癌細胞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限制腫瘤擴散至腦部。另外,一半的中樞神經系統不良事件在沒有干預措施或調整Lorlatinib劑量的情況下得以解決。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

過半數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出現腦轉移

肺癌是全球第二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約有180萬人死於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有逾4,000宗新症。肺癌患者中,接近八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有百分之五屬ALK陽性個案。肺癌轉移至腦部十分常見,當中帶有ALK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風險最高,超過一半會出現腦轉移。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表示:「儘管第二代 ALK 抑制劑Alectinib、Brigatinib及Ensartinib在治療腦轉移患者方面的成效比第一代抑制劑Crizotinib優勝,但對於出現腦轉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後仍然不理想。因此,我們著力探究第三代抑制劑的成效,尤其是它在控制中樞神經系統病情進展的表現。」

LorlatinibCrizotinib顯著改善無惡化存活期及減慢腦轉移

研究由全球多間癌症中心和醫學院合作開展,共招募296 名 ALK 陽性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一項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患者均從未接受腦轉移相關治療。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口服Lorlatinib(每日一次100毫克)或口服Crizotinib(每日兩次250毫克)治療,並定期進行腫瘤評估,包括每八週一次的磁力共振影像掃瞄及定期匯報病人的狀況。

結果顯示新標靶藥Lorlatinib比第一代標靶藥Crizotinib在管理腫瘤進展及減慢腦轉移兩方面的表現都較優勝。不論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前是否患有腦轉移, Lorlatinib的1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比率均比Crizotinib高(詳細數據見附錄表一)。另一方面,Lorlatinib大幅減慢癌細胞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時間(詳細數據見附錄表二)。服用新藥的患者當中,一半的中樞神經系統不良事件在沒有干預措施或調整劑量的情況下得以解決。

莫教授補充說:「要阻止或減慢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是一大挑戰。我們很高興證實第三代 ALK 抑制劑Lorlatinib具治療潛力,並成為新的臨床建議,讓患者受惠。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歐盟委員會已相繼批准使用Lorlatinib作為轉移性 ALK 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藥物。」

附錄

表一: 腦轉移患者與非腦轉移患者服用 Lorlatinib 或 Crizotinib 後享 12 個月無惡化存活期的比率

Lorlatinib Crizotinib
腦轉移患者  78% 22%
非腦轉移患者  78% 45%

表二: 腦轉移患者與非腦轉移患者服用 Lorlatinib 或 Crizotinib 後,12 個月內癌細胞於中樞神經系統擴散的發生率

Lorlatinib Crizotinib
腦轉移患者  7% 72%
非腦轉移患者  1% 18%

文章出處: 中文大學

原文連結: 中大與國際團隊領導肺癌研究 證實Lorlatinib可成為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

3D影像呈現腫瘤 南韓醫界結合AR應用

3D影像呈現腫瘤 南韓醫界結合AR應用

 

 

 

在南韓就有醫院把「擴增實境」結合骨科手術,讓醫師在切除骨瘤前,能更精確掌握腫瘤位置,把誤差降到最小;另外也有業者透過擴增實境,來教導小朋友該如何正確刷牙,讓小孩子在玩遊戲破關中喜歡刷牙,也不用再讓父母傷腦筋。

韓各界現在開始廣泛結合擴增實境,像在首爾大學醫院就將擴增實境,運用在骨瘤手術上,只要將核磁共振檢查出來的報告數據,輸入在特別開發的程式上,就能在患部上投影,以3D影像呈現腫瘤。

 

首爾大學盆唐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表示,他們現在開發的擴增實境應用,是保持了原有的術前檢查系統的優點再去開發的,病人不用再額外分擔費用,比起一般手術,可將移除正常組織的可能性降到更低。這樣的作法,可以幫助醫生在術前更精準的掌握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下刀的準確度增加兩成,減少移除正常組織的可能

 

另外也有業者腦筋動得快,用擴增實境教小孩怎麼「刷牙」,就是看準很多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教小朋友正確刷牙,業者就研發出這看似像是玩遊戲的App,電動牙刷已經不夠看,智慧牙刷能夠偵測小朋友的動作正不正確,另外還有卡通化設計,把刷牙包裝成像是闖關遊戲一樣,讓小朋友自然而然養成刷牙習慣。

 

其實不只是刷牙,像是投影在教科書上的3D影像,都能幫助小孩建構空間概念,念起書來更有趣。而在視訊通話功能裡,可以點選AR筆功能,直接在影像上畫圖和指引,讓有需要操作精密機械的工作人員,可以更有效率的溝通。

 

開發商表示,這能讓相隔兩地的人在出現問題時適時幫助另一方,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像是在出差時或是工業上在安裝組裝東西時。比起虛擬實境還需要添購額外的裝置,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呈現的AR更能被民眾接受,南韓更預估在2020年AR市場可達12億美元。

 

 

文章來自: TVBS News

https://news.tvbs.com.tw/tech/855794

舞台劇 《我們都是同路人》

舞台劇

《我們都是同路人》

 

 

未知生,焉知死

同路人奮勇攜手,踏上表演舞台叩問生命價值

藉第二人生分享抗癌路上的美麗與衰愁

誓以生命觸動心靈

與您同行抗癌路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劇場脈搏聯合主辦及製作的生死教育舞台劇《我們都是同路人》,將於201862223日,假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正式公演三場,並在每場演出後舉行座談會,由癌症同路人與觀眾直接交流,分享抗癌路及演出樂趣。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免費

 

日期:2018622(星期

時間:晚上730

 

日期:2018623(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正

 

日期:2018623(星期六)

時間:晚上730

 

立即網上索取門票: https://goo.gl/e44EDe

 

公眾索取門票方法:

電話:6023 3238

電郵:[email protected]

 

截止日期:2018615 (23:59)

*註︰門票先到先得,完即止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真正對「生」有所體認的人,才能對「死」有所了悟。許多重症病人都是在人生的幽谷裡,才醒悟到自己真正重視的人、事及物。世上最不幸的,不是掉進了人生的低谷,而是經歷磨難的同時,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演出亦由專業戲劇工作者同時曾為癌症病人家屬的朋友帶領創作,匯集同路人的所思所感所想,借虛構的故事傳達表演者的真實歷程,亦借表演者的真實歷程轉化成舞台作品,訴說「癌症」並不可怕,及鼓勵同路人借此機會重新學習生活,學習愛與被愛的關係,認識生命的真正意義。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以下簡稱「本基金」),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由癌患者、照顧者和專業人士以全方位角度提供正確、專業和有用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和交流,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聯誼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服務運作經費主要來自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撥款及公眾捐獻。

 

電話:21211328 網址:http://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由胃痛開始 不一樣的淋巴癌抗癌之路

由胃痛開始 不一樣的淋巴癌抗癌之路

 

 

頸部淋巴結脹大是淋巴癌的常見徵狀之一,但部份患者脹大的淋巴結位於其他器官,繼而引發不一樣的徵狀。無論如何,當患者確診後,醫生便會使用各種治療方法去消滅癌細胞,包括近年出現的新式治療方案,協助患者邁向康復目標。

 

 

胃痛源於胃壁淋巴結脹大

五十多歲的張先生(化名)受胃痛困擾,並伴有晚上出汗的情況,情況並不尋常。經過檢查後,證實患上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變的淋巴細胞令胃壁淋巴結脹大,造成胃痛。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醫生指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其中一種常見類別,屬於一種惡性較高的淋巴癌,多見於中年或以上的人士,但年輕人士也有機會患上。它跟其他淋巴癌同樣可帶來頸部淋巴結脹大,但如張先生般出現其他非典型徵狀的情況也並不罕見。

目前治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標準方法,是以化療配合標靶藥物「利妥昔單抗」作混合治療。「利妥昔單抗」是單克隆抗體的標靶藥物,針對淋巴B細胞作出攻擊,令其凋亡。張寬耀醫生指出,早期患者接受混合性治療而獲得治癒的機會最高可達九成,如再配合局部治療如放射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標靶藥物配合化療

張先生如一般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般,被安排接受「利妥昔單抗」配合化療的混合性治療,首次治療需以慢速的靜脈輸注模式進行,讓張先生差不多在診所逗留了一整天才完成整個治療;然後於三星期後再次於診所接受混合性治療,治療時間縮短至小時。

當張先生準備接受下一個療程時,醫生告知張先生可以選擇近年出現的皮下注射,以取代靜脈輸注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張先生選擇使用耗時僅需5分鐘的「利妥昔單抗」皮下注射劑, 整個治療過程只需3小時,讓他毋須逗留於診所午膳,可在中午前離開診所回家休息。

如是者,張先生完成了四個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療程後,正電子掃描顯示原本脹大至4厘米闊的胃壁淋巴結已經消失,顯示治療相當成功。儘管張先生的症狀並不典型,但接受了新式治療方案後,成功擊敗淋巴癌,慢慢走向康復目標。

張寬耀醫生表示,皮下注射劑型的「利妥昔單抗」加入了特別生物分子,讓藥物可以快速穿過皮下脂肪組織滲入血管。臨床研究顯示皮下注射模式在療效及安全性上,與傳統靜脈輸注模式相約,卻可以縮短患者逗留於診所或醫院的時間。

 

 

張寬耀醫生

 

 

安全報告免責聲明

此平台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PM-HK-0150-08-2017)

Valid until 15/8/2019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談癌症基因檢測與歧視

癌症基因檢測與歧視

 

文:Stella / 癌症資訊網
照片:癌症資訊網

 

 

癌症源自基因突變成病,正常細胞在複製過程中出錯變異,形成不受控制的癌細胞。然而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科學家完成人類遺傳基因組排序圖譜,開展生命之謎的探索,癌症基因檢測技術應運而生。備受矚目的基因測試湧現市場的同時,衍生的歧視問題亦不能忽視。是次《腫瘤精準醫療防範基因歧視》座談會於本月20日假 The Mira Hong Kong 隆重舉行,出席的醫療業界代表多不勝數,為香港醫療發展以至產生的歧視問題提出寶貴意見,並促請各界討論發聲,以達至多方平衡發展。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也可稱為個人化治療,透過不同形式的基因檢測技術得出個人化基因資料,配對最合適的疾病治療方案,帶領癌症患者從以往一體化治療(One size fits all) 走到個人化治療。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認同精準醫療的重要性:「若能夠精準地檢測人類基因變異,定能解決基因變異如何影響身體細胞及系統、醫療工作如何配合、如何界定家族遺傳病、以至病人及早檢驗和治療疾病等問題。」

 

從前的治癌策略都離不開一體化(One size fits all)的化療,所有人用相同的治療方案,成效固然難以控制。但若然從基因檢測知道哪些基因出現了問題,醫生再處方針對性的個人化治療,不但減少檢驗的時間、治療效果得以提升,副作用亦會減少。行動基因技術長陳淑貞博士表示:「基因測試在癌症病人身上有幾個重要用途:第一,利用基因測試,我們得知腫瘤對哪些藥物非常敏感或哪些藥物有抗藥性。根據結果,醫生可以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第二,追蹤病人的治療情況。由於基因突變通常只發生在腫瘤細胞,所以這些突變便成為追蹤腫瘤的重要標誌。當病人經過癌症治療後,突變基因的細胞數量增加或減少,正正反映了治療的效果。第三,監控疾病。有些病人過了一段時候後,癌病復發。過去我們都用影像如電腦掃描(CT)、磁力共振(MRI)、正電子掃描(PET SCAN)等方式監察病人復發情況。但基因檢測中的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技術,靈敏度比影像大概早34個月便得知病人復發情況,病人得以及早接受治療。第四,偵測抗藥性。病人使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或會出現抗藥性,那些抗藥性可能是來自病人某些基因再度突變。技術人員從血液中發現病人的抗藥性微點,醫生便能及時轉換針對性藥物。」除此以外,基因檢測技術對遺傳性癌症患者而言亦大大提高了治癒率。臨床腫瘤科專科區兆基醫生明言:「若他們預早知道有這類遺傳基因突變,便能及早預防,同時治療效果亦會提升。」

 

縱然基因檢測的出現,為癌症治療開拓了個人化治療的新領域,當中牽涉的歧視問題卻成為精準醫療發展的阻礙。部分病人擔心基因檢測獲取大量病人資訊,如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術能一次檢測二萬多個基因,會令歧視問題蔓延至工作環境、學校、醫療體制、購買保險、甚至家族中。林醫生認為:「要防止歧視情況發生,不單是政府,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參與討論。各持份者都應提出意見,了解情況到了甚麼程度,如何監管和立法等。」事實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香港法例第 383 章)大致上已訂明所有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而法律亦應該禁止由任何因素產生的歧視行為,當中包括:性別歧視、殘疾歧視、家庭崗位歧視、種族歧視。當中法例能否全面保障使用基因檢測的病人亦有賴社會大眾繼續討論。

 

在確保癌症病人的資料受到法律保障以先,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中心資深顧問李素琴醫生更提到提高病人治療機會的必要性:「我們有新的檢測科技,知道遺傳性癌症病人存在,有相應的藥物可作治療,亦肯定藥物治療的效果很好,但病人卻未能負擔高昂的藥費。故此,政府方面應該努力提升藥物的使用率,這才可以切實幫助病人。」

 

 

圖片1:《腫瘤精準醫療防範基因歧視》座談會於本月20日假 The Mira Hong Kong 隆重舉行,

出席的醫療業界代表多不勝數。

 

 

圖片2: 臨床腫瘤科專科區兆基醫生明言:「若他們預早知道有這類遺傳基因突變,便能及早預防,

同時治療效果亦會提升。」

 

 

圖片3: 行動基因技術長陳淑貞博士表示基因測試在癌症病人身上的重要性。

 

 

圖片4: 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中心資深顧問李素琴醫生提到提高病人治療機會的必要性。

 

 

圖片5: 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要防止歧視情況發生,

不單是政府,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參與討論。

 

 

推動自費藥物納政府資助 仁愛堂設資助計劃助癌症病人

推動自費藥物納政府資助 仁愛堂設資助計劃助癌症病人

 

 

羅台秦。仁愛堂圖片

 

 

【星島日報報道】仁愛堂舉行39屆董事局就職典禮,主席羅台秦透露,仁愛堂期望在屯門區興建全新綜合服務大樓,包括增設大型健體中心、培訓中心、社會企業、護養院、特殊幼兒中心等服務,另計畫在牛頭角增設多培訓中心,改善九龍東居民的就業情況。仁愛堂指,將協助醫管局收集醫療數據,加快推動自費藥物納入政府資助範圍,並成立專治黑色素瘤及腎癌的「免疫治療藥物資助計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癌症病人。

仁愛堂第39屆董事局主席羅台秦主席表示,仁愛堂將透過「仁愛堂莊舜而醫療基金」收集醫療數據,加快推動醫管局將具療效的自費藥物,納入政府資助範圍,並成立專治黑色素瘤及腎癌的「免疫治療藥物資助計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癌症病人。

關注到青少年兒童對精神科醫療及藥物資助的需要,仁愛堂已邀請藥廠支持「藥物資助計劃」,為有經濟困難的兒童提供藥物資助。

教育方面,仁愛堂將率先推出幼稚園「一校一社工」先導計畫,透過早期介入為學童提供穩定輔導服務,預防幼兒悲劇發生,另外參與由由香港中文大學眼科中心推行的「曈心護眼計劃」,讓仁愛堂屬校學生及其家長免費參加全面眼科檢查。

羅台秦透露,仁愛堂將推出開短,中,長三方案,以回應屯門區急速發展所帶來的服務需求,期望能興建全新綜合服務大樓,包括增設大型健體中心、培訓中心、社會企業、護養院、特殊幼兒中心、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家長資源中心、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等服務,另外計畫在牛頭角增設多一間培訓中心,提供廚務及醫護等相關課程,從而改善九龍東居民的就業情況。

 

 

 

文章來自: 新浪香港

http://m.sina.com.hk/news/article/20180427/0/1/4/推動自費藥物政府資助-仁愛堂設資助計劃助癌症病人-8779264.html

驗身防癌從未如此簡單?(下)

 

新一代基因排序及其他基因技術可以在血液中檢測出循環癌細胞或游離DNA,有望用於癌症篩查,及早驗出潛藏的癌症以提高治癒的機會。可是現時在這方面的應用上技術尚未成熟,其敏感度及確診準繩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更未有實戰研究証明此法可改善癌症的存活率。即便如此,許多生物科技公司已急不及待向大眾推介;作為精明的消費者,不如考慮以下最新的研究數據才決定吧!

 

檢測血液癌細胞或DNA技術的瓶頸問題

 

首先是含量極少,難於檢測。換一個情況:如果我們在已生成的腫瘤直接抽取樣本,得到的腫瘤細胞或DNA含量自然很高,癌細胞多,正常的少,很容易便能檢測出異常。可是血液則相反,充滿正常細胞,只有個別癌細胞脫離腫瘤大本營,到血液中飄浮,檢測有如大海撈針(血癌除外)。 更重要的是:腫瘤越大越後期,血裡才有越多癌細胞及DNA容易檢測到,偏偏發現早期病變使能及早治療才是癌症篩查的意義,這對血液檢測敏感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第二大困難是與癌症有關的基因變異繁多,但非每一種變異都會導致癌症,就算檢測出來,如何解讀?是否就代表身體已經發生癌症?若全身檢查後無發現又該怎辦?情形就像一顆小種子埋在泥土裡,就算我們金睛火眼把它找出來了,也不能斷定它會發芽生長。

 

現時有關技術的成效

 

最新的研究顯示,在大約三成至九成已經確診癌症的病人中,利用現時的技術能夠在血液內偵測得到癌細胞或游離DNA。其中在不同種類的癌症能檢測出的機會率不同,而且正如上述討論,越早期越難驗出,只有低於一半的第一期能被檢查得到。

 

至於應用同樣技術於未發病的普羅大眾,只有初步的研究結果。由於要分析及解讀的基因須更全面更複雜,準確測到癌症的機會可能更低,或需採集更多血液以提高發現癌分子的機會。

 

話說回來,這些技術雖暫未能用於大眾癌症篩查,但對於癌症病友卻大派用場!以後再談。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淋巴癌患者遍布各年齡層 年輕患者重療效也重生活質素

雖然長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淋巴癌,但卻並不代表年輕人士能對這種疾病免疫,事實上任何年齡的人士都可受到淋巴癌侵擾。對於正值壯年的患者而言,治癒疾病固然重要,但治療過程如何保持生活質素,盡可能讓患者返回生活正軌也是不能忽視的。

 

標靶化療混合治療升存活率

四十多歲的Kevin(化名)因面色蒼白及感到異常疲倦而求醫,初步檢查發現不尋常的貧血狀況,最後證實他患上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解釋:「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並不罕見,佔淋巴癌患者約三分之一,不同年紀的人都有機會患病。此病除了可帶來貧血,常見的病徵還有頸或腹股溝淋巴結脹大、消瘦及晚上出汗等。」
對於正值人生黃金期的Kevin,患上癌症對他來說固然是一大打擊,然而他最關心的是,此病能否治癒。馬承恩醫生表示,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對化療有不錯的反應,而近年再加入針對B細胞獨有的表面抗原CD20的標靶藥物,無論在病情控制時間及存活機會等,都能有所提升。

 

由靜脈輸注至皮下注射

既然目前有方法可治療淋巴癌,Kevin也沒有半點怠慢,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接受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的混合治療。為了確保Kevin對治療沒有過敏反應,Kevin首次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時,醫生先安排以靜脈輸注方式進行。完成首次治療後,Kevin對藥物並沒有敏感不適反應,於是醫生從第二次治療開始,改為以皮下注射標靶藥物進行,令治療過程由過往的兩、三小時減至不到半小時,讓Kevin毋須長時間逗留於診所。

 

馬承恩醫生解釋:「針對抗原CD20的標靶藥物是單克隆抗體,過往需以靜脈輸注的方法進入身體發揮療效,但最近有新技術讓單克隆抗體以皮下注射模式進入身體。臨床研究顯示,無論在療效還是安全性方面,皮下注射與靜脈輸注方式相若,只要經醫護人員觀察及評估患者在首次靜脈輸注治療時,並無對藥物產生不良敏感反應,治療期間亦沒有出現不適症狀,一般便可為患者轉為皮下注射。」

 

持效治療減低復發機會

Kevin完成了六個療程後,正電子掃描顯示他原先在骨髓及淋巴結發現的癌細胞都消失了,代表治療成功令病情受控。一般來說,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患者完成標準治療後,會被安排持效治療,患者需每隔兩至三個月接受一次標靶藥物治療,維持2-3年,以減低復發風險。馬承恩醫生補充:「不少年輕患者完成標準治療後,會重新投入職場工作。過往為了完成持效治療,患者可能需要特意向公司請假;而以皮下注射模式進行的持效治療,注射過程連同休息時間只需半小時左右,患者可以趁小休時段前往診所完成,令工作不會被治療嚴重打擾。」

事實上,對年輕淋巴癌患者而言,病情受控及生活重回正軌同樣重要,所以淋巴癌治療的發展除了不斷提高療效,也注重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希望患者重獲健康之時,也擁有稱心的生活。

 

皮下注射藥物過程

曾替患者進行標靶藥物注射的註冊護士Rebecca指出,靜脈輸注的入針位置於手部的靜脈,藥物經接駁了針口的軟管慢慢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之中;而皮下注射的入針位置則是腹部的「肚腩」,醫護人員會把約十多毫升的藥物,經針筒逐少逐少向皮下組織注射,讓身體慢慢吸收,整個注射過程約10分鐘。完成治療後,患者的注射處會有一小圓點輕微隆起,這情況實屬正常,多數於一天內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預防敏感反應發生,標靶藥物需與防敏感藥物一同使用。過往,抗敏感藥會與標靶藥物一同以靜脈輸注模式進入身體;倘若患者選擇皮下注射標靶藥物的話,患者需在進行標靶藥物治療開始半小時前服食抗敏藥,讓藥物有足夠時間進入身體發揮療效。
此外,於標準療程中,醫生會一併處方標靶藥物及化療,患者可選擇於化療前或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這並不會對藥物療效構成影響。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

 

安全報告免責聲明

此平台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PM-HK-0247-01-2018)

Valid until 19/12/2019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淋巴癌患者遍布各年齡層 年輕患者重療效也重生活質素

 

雖然長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淋巴癌,但卻並不代表年輕人士能對這種疾病免疫,事實上任何年齡的人士都可受到淋巴癌侵擾。對於正值壯年的患者而言,治癒疾病固然重要,但治療過程如何保持生活質素,盡可能讓患者返回生活正軌也是不能忽視的。

 

標靶化療混合治療升存活率

四十多歲的Kevin(化名)因面色蒼白及感到異常疲倦而求醫,初步檢查發現不尋常的貧血狀況,最後證實他患上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解釋:「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並不罕見,佔淋巴癌患者約三分之一,不同年紀的人都有機會患病。此病除了可帶來貧血,常見的病徵還有頸或腹股溝淋巴結脹大、消瘦及晚上出汗等。」
對於正值人生黃金期的Kevin,患上癌症對他來說固然是一大打擊,然而他最關心的是,此病能否治癒。馬承恩醫生表示,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對化療有不錯的反應,而近年再加入針對B細胞獨有的表面抗原CD20的標靶藥物,無論在病情控制時間及存活機會等,都能有所提升。

 

由靜脈輸注至皮下注射

既然目前有方法可治療淋巴癌,Kevin也沒有半點怠慢,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接受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的混合治療。為了確保Kevin對治療沒有過敏反應,Kevin首次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時,醫生先安排以靜脈輸注方式進行。完成首次治療後,Kevin對藥物並沒有敏感不適反應,於是醫生從第二次治療開始,改為以皮下注射標靶藥物進行,令治療過程由過往的兩、三小時減至不到半小時,讓Kevin毋須長時間逗留於診所。

 

馬承恩醫生解釋:「針對抗原CD20的標靶藥物是單克隆抗體,過往需以靜脈輸注的方法進入身體發揮療效,但最近有新技術讓單克隆抗體以皮下注射模式進入身體。臨床研究顯示,無論在療效還是安全性方面,皮下注射與靜脈輸注方式相若,只要經醫護人員觀察及評估患者在首次靜脈輸注治療時,並無對藥物產生不良敏感反應,治療期間亦沒有出現不適症狀,一般便可為患者轉為皮下注射。」

 

持效治療減低復發機會

Kevin完成了六個療程後,正電子掃描顯示他原先在骨髓及淋巴結發現的癌細胞都消失了,代表治療成功令病情受控。一般來說,低度惡性B細胞淋巴癌患者完成標準治療後,會被安排持效治療,患者需每隔兩至三個月接受一次標靶藥物治療,維持2-3年,以減低復發風險。馬承恩醫生補充:「不少年輕患者完成標準治療後,會重新投入職場工作。過往為了完成持效治療,患者可能需要特意向公司請假;而以皮下注射模式進行的持效治療,注射過程連同休息時間只需半小時左右,患者可以趁小休時段前往診所完成,令工作不會被治療嚴重打擾。」

事實上,對年輕淋巴癌患者而言,病情受控及生活重回正軌同樣重要,所以淋巴癌治療的發展除了不斷提高療效,也注重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希望患者重獲健康之時,也擁有稱心的生活。

 

皮下注射藥物過程

曾替患者進行標靶藥物注射的註冊護士Rebecca指出,靜脈輸注的入針位置於手部的靜脈,藥物經接駁了針口的軟管慢慢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之中;而皮下注射的入針位置則是腹部的「肚腩」,醫護人員會把約十多毫升的藥物,經針筒逐少逐少向皮下組織注射,讓身體慢慢吸收,整個注射過程約10分鐘。完成治療後,患者的注射處會有一小圓點輕微隆起,這情況實屬正常,多數於一天內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預防敏感反應發生,標靶藥物需與防敏感藥物一同使用。過往,抗敏感藥會與標靶藥物一同以靜脈輸注模式進入身體;倘若患者選擇皮下注射標靶藥物的話,患者需在進行標靶藥物治療開始半小時前服食抗敏藥,讓藥物有足夠時間進入身體發揮療效。
此外,於標準療程中,醫生會一併處方標靶藥物及化療,患者可選擇於化療前或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這並不會對藥物療效構成影響。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

 

安全報告免責聲明

此平台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PM-HK-0247-01-2018)

Valid until 19/12/2019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