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的幕後軍師

常有人將癌症治療比作行軍打仗。假如腫瘤科專科醫生是統帥,那麼負責規劃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的醫學物理學家可謂幕後軍師。

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首席物理學家陳作良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首席物理學家陳作良

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首席物理學家陳作良(Charlie)形容,電療規劃是一項不容犯錯的工作。醫生會先按病情,安排病人接受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掃描(MRI)、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CT)等檢查以確定腫瘤位置,繼而根據影像勾畫腫瘤。然後,醫學物理學家會依據腫瘤的形狀、大小及擴散範圍設計治療計劃,完成後再由醫生審核。

設計電療計劃,最重要是「faultless」,過程必須要非常專注及小心,因為一個無心之失足以決定生死。「英國及世界其他地方曾有個案,因醫學物理學家犯錯,導致幾百人受傷,部分甚至死亡。我們制定了治療計劃,便等於決定了病人會受到怎樣的創傷。如有出錯,可是性命攸關。」

設計治療計劃時,醫學物理學家會依據腫瘤的形狀、大小而制定放射治療的範圍和劑量。

傳統放療  副作用大

Charlie入行四十年,見證醫療科技不斷突破,癌症也不再是「不治之症」。早期的電療主要利用二維(2D)技術,以平面X光片和心中的解剖結構為腫瘤定位和設計療程,故此照射範圍多為方形,往往在治療時同時傷害正常組織,甚至會造成致命創傷。

他解釋:「我們的臨床經驗顯示,絕大部分腫瘤都接近一些重要器官,甚至被它們包圍。以鼻咽癌為例,腫瘤非常接近脊髓、腦幹、視覺和聽覺神經等位置。在進行電療時,若傷到視覺神經會致盲,傷到脊髓則可能會全身癱瘓。」

昔日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還包括脫髮、出血、疲倦、疼痛、暈眩、嘔吐等。這些後遺症早已「深入民心」,有些病人會因吃不消而放棄治療。此外,治療效果往往未如人意,部分病例會出現原位復發甚至轉移。

新一代電療  治療精準度大躍進

事實上,人體的腫瘤並非靜止不動,而是會隨着心跳、呼吸、腸道蠕動等而移動,傳統電療未能在規劃上考慮到這些微細的轉變,故引起的副作用較多。隨着科技進步,嶄新的電療設備先後面世,例如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配備的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和最新購置的Elekta Versa HD™4D動態弧形直線加速器,在硬件設備上帶來更精準的電療成效。

Charlie指,除了硬件的配合,醫療團隊的規劃更為重要。他直言:「任何醫療機構都可以購置新的電療機器,但必須有無縫的醫療團隊配合,才能為病人設計個人化的貼身電療規劃,以減低對周邊器官的傷害,避免副作用,同時可安全地將更大劑量輻射投射到腫瘤,提升療效。」

Charlie如此比喻精準的電療設備:「就好比現代戰機,只要鎖定目標,一發射飛彈便能命中,而敵人就是那些可惡的腫瘤。」正因這些電療設備的精準程度大大提高,反而會因一些小節上的誤差造成更大傷害。因此,醫學物理學家設計治療計劃時便需注意每一個細節,甚至一厘米內的劑量分佈,及不斷權衡輕重,作出必要之取捨。他坦言:「假設腫瘤壓住脊椎神經,那麼應完全消滅腫瘤,令病人承受脊椎創傷,還是要保護脊椎,因而減少對腫瘤的劑量呢?還是取中庸之道?我的責任就是為病人作出最有利的抉擇。」

電療設計必須一絲不苟,但同時也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Charlie表示,港安的電療服務可能是全港甚至全世界最快捷的。遇有特別情況,如病情需要,可安排翌日甚至即日進行電療。

病人一句感謝的威力

多年來出入醫院,不時與病人見面,他對癌症有特別深刻的感受。癌症的痛苦是「非比尋常」的,而且癌症影響的不單是病人本身,也包括其至親好友,大家的心靈創傷都很大。「對於生死,我們在社會上算是屬於比較『睇得化』的一羣。其實死並不可怕,痛更可怕。當你幾乎不能呼吸、不能進食,那種痛苦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那我們怎麼能面對他們呢?我想是因為我們是全心幫助他們,而且深信我們的治療會有成效吧。」

說到工作上最難忘的時刻,他直言是得到病人的感謝:「有時捱更抵夜為病人打plan,也沒想過別人會道謝,但當真有人感謝時原來會很感動!見到病人情況一路好轉,好開心地對我說『Charlie,我現在已復元,不再疼痛,又有返胃口呢』,那一刻滿足感真的很大,亦是鞭策自己求進的動力。」

逾50歲男士半數或患良性前列腺增生 醫生籲及早治療

逾50歲男士半數或患良性前列腺增生 醫生籲及早治療

撰文:周嘉俊

 

 

 

(左起)患者林先生、盧世昌先生、梁智鴻醫生、黃國田醫生出席香港前列腺基金金的新書發佈會,望社會關注前列腺引發的健康問題。 (周嘉俊攝)

(左起)患者林先生、盧世昌先生、梁智鴻醫生、黃國田醫生出席香港前列腺基金金的新書發佈會,望社會關注前列腺引發的健康問題。 (周嘉俊攝)

 

 

 

香港中老年男性最常面對的一種疾病,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其發病率會隨年齡遞增,50歲以上男性中,有一半會出現良性前列腺增生情況;80歲以上人士出現前列腺症狀高達近九成,情況不容忽視。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香港前列腺基金創辦人及主席黃國田形容,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身體機能退化一種情況,猶如「老花問題」一樣,有機會導致不同併發症,例如尿道炎、腎結石等,嚴重者更會導致「急性尿瀦留」(又稱尿滯留),嚴重者可致命,故建議應及早接受治療。

 

 

 

黃國田醫生稱,中老年男士有良性前列腺增生情況普遍。(周嘉俊攝)

黃國田醫生稱,中老年男士有良性前列腺增生情況普遍。(周嘉俊攝)

 

 

暫未有方法預防前列腺增生

 

黃國田形容,良性前列腺增生屬正常生理變化,猶如「老花問題」,到目前為止無實證方法,支持有效防止前列腺增生的結論。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會導致出現小便流量細、開始排尿時有困難等;另外亦會有尿頻、夜尿甚至失禁的情況。若處理不當,會導致不同併發症,例如尿道炎、腎結石、腎功能衰退等。

 

黃國田稱,「急性尿瀦留」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最常見的一種併發症,由於前列腺體積增大壓着尿道,令尿液無法排出,膀胱儲滿尿並不斷漲大,卻又無法排尿,令患者會有極大不適或痛苦,嚴重者更會有潛在生命危險。但至於有多常見,黃醫生表示沒有相關數據,「(但)基本上每個月都會遇到(患者)。」

 

 

 

林先生稱當時患急性尿瀦留一刻,痛苦程度難以形容。(周嘉俊攝)

林先生稱當時患急性尿瀦留一刻,痛苦程度難以形容。(周嘉俊攝)

 
 

急性尿瀦留患者:那種痛,簡直無法形容

 

今年79歲的林先生大約於七、八年前受前列腺增生症狀困擾,及後開始吃藥,但生活仍受影響。他形容,出街要第一時間尋洗手間、不敢到外地旅行;睡眠方面,每晚平均因夜尿而起來五至六次,導致翌日經常精神萎靡,嚴重影響生活。

 

直至去年八月份某一天,他發現不能小便,「我下意識喝多兩口水,打算谷(尿)出來,但最終也不行,痛到不得了。」後來救護車接載他到急症室,在等候醫生過程中,他忍不住說,「護士、痛呀!」他續指,「那種痛,簡直無法形容,好慘架。」如果十分是滿分,痛楚就有八分。

 

 

 

手術有風險 有機會導致不育

 

最終醫生跟他插尿喉放尿。及後去年八月,他再次遇上併發症,最終到私家診所做手術解決,他形容「做手術後變返正常人,去旅行都無問題。」林先生經手術後,再沒有出現小便不通的問題,也不用持續吃藥。 不過,醫生稱前列腺手術或會導致精液倒留的副作用,有機會導致不育,但不妨礙性快感。部份病人也可能於手術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及早預防 改善生活質素

 

急性尿瀦留嚴重患者,甚至有潛在生命危險。林先生另一位77歲朋友有相同經歷。大約兩年前,該朋友回內地工作,第一天就遇上不能小便的問題,翌日回港後立刻在關口乘坐救護車到醫院,最終因及時放尿而得救,逃過一劫。當時醫生說,「你再遲五分鐘入醫院,就會無命!」林先生稱,「大家如有我的情況,要及早看醫生,愈早看愈無事。」

 

香港前列腺基金會於2013年成立,組織發現在多年臨床經驗中,市民對前列腺健康認識不足,往往延誤診治。黃醫生稱,如遇小便不適症狀應及早求醫,及早診治可以提升治療成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質素。另外黃醫生亦於今天發佈香港前列腺基金會首本書籍《無懼向「前」—— 前列線健康實用手冊》,希望令市民更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其影響,做到及早預防。

 

 

 

文章來自: HK01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172410

健腦網

健腦網

 

 

背景及目標

 

背景

全港大約有萬名 60 歲以上的長者

根據國際阿爾茲海默症協會有關「2015年全球認知障礙症報告」的資料顯示,全球新確診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已由2010年的每4秒1位加速至每3秒1位1。在香港,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本港65歲以上人士患上認知障礙症佔同齡總人口的比率估計為5% 至8%,而80歲以上人士的患病比率則估計為20% 至30%2。而一項於2012年公布的學術研究所作的估計,本港到了2039年,就60歲及以上的人士而言,當中約有333,000人或11%患有認知障礙症3,數字相當驚人。

 

另一方面,本會統計轄下的護理安老院內患有「認知障礙症」人數已經超過5成,而且患病比率亦逐年急速上升。然而,面對長者腦退化的問題,本會一直提倡採取積極的態度,盡早做好預防工作。早於10多年前已把提升認知障礙症服務質素為本會的重要策略,如在1999年於群芳念慈護理安老院成立專門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服務單位、成立認知障礙症策導及工作小組、每年從本會的儲備曾撥過百萬以增聘人手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不斷提升照顧員的照顧技巧等等,務求不斷改善認知障礙症服務水平、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及舒緩照顧者的壓力。

 

本會除致力提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院舍服務外,對居於社區中長者的腦部健康及預防性的工作亦不遺餘力。正所為「預防勝於治療」,處理認知障礙症並不應單單從患者著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口急速老化的年代中做好預防工作,提升長者腦部健康及養成「愛腦、護腦」的意識,以減輕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問題才為上策。

 

因此,本會於2007年獲香港公益金撥款,成立「健腦網」,是全球首個專為提倡華人長者腦部健康的網站;透過網內的資訊及特設「健腦遊戲訓練系統」,為長者提供一個健腦基地,讓他們掌握簡單而實用的護腦、健腦技巧,加深長者對腦部的認識,並同時重點鍛鍊長者的腦部功能,包括:記憶力、集中力、手眼協調、心算、判斷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以緩減記憶及認知衰退的問題,同時亦希望令長者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面改變,進一步改善身、心、腦的健康,成就豐盛晚年。無論是個人或機構均可於網內登記成為會員,開設獨立帳戶,並設定長者在不同種類的遊戲的難度級別。長者在進行健腦遊戲時,系統會記錄每次的分數,並顯示在登記帳戶內,方便進行情況分析及監測,提高照顧長者的質素。

 

由本會全力發展的「健腦網」一直以來均獲得國際專業的認定,曾獲:

– 亞太區資訊科技獎2010數碼共融及數碼社區大獎
– 200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最佳數碼共融大獎」及「最佳數碼共融(產品/應用)金獎
– 人類服務資訊科技應用比賽2009榮獲HUSITA2009第3名

 

「健腦網」獲外界一致表揚設計理念出色,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並有效地使用資訊科技融入社區,從而滿足使用者需要;並於全港不同的社福機構和醫療單位作認知訓練治療應用。

 

 

計劃目標

  • 增加長者對腦部的認識,倡導維護大腦健康和及早預防大腦衰退的重要性;

  • 幫助長者掌握自我管理腦部健康的方法,提昇長者腦部能力之餘,更可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及自我價值觀,強化腦部思維;

  • 透過網上健腦遊戲系統,鼓勵家中新一代的參與,養成互助互愛、兩代共融、關愛的家庭文化;

  • 喚起各屆人士對長者腦部健康及身心轉變的關注,提昇對長者腦部退化疾病(如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及注重腦部健康的意識。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mentia: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2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為認知障礙症長者提供的護理服務 ISE10/16-17

3 Yu R, Chau PH, McGhee SM, Cheung WL, Chan KC, Cheung SH and Woo J.(2012) Trends in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of Dementia in Elderly Hong Kong Population: Projections, Disease Burden,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Vol 2012, Article ID 406852.

 

 

        ………..

 

 

資料來自:健腦網

https://www.loveyourbrain.org.hk/zh-hant

假如穿上我的鞋

《假如穿上我的鞋》的零售價將全數捐贈「兒童癌病基金」,達到「零的支出,十足捐獻」。
Pacific Coffee 率先義賣!

 

 

 

現在流行說,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走每一步都要比別人快,才能脫穎而出。不過,有一些兒童一次又一次的起跑,跌倒、起跑、跌倒、再起跑;他們永不言敗,不是為了跑得比別人快,他們只是想繼續在生命跑道上馳騁。

一個人怎樣才算真正的活著?有呼吸、心跳是活著,這是生理上的活著,但真正不朽的是美麗的靈魂。他們每個人都與命運之神打了一場硬仗,有人救了自己,也有人留低他們頑抗的精神,感染著旁人。

書名取自英文諺語”Put oneself in else’s shoes“,希望透過書內的故事,我們都學會易地而處,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看世界,知道健康快樂並非理所當然,學懂珍惜現在所有。

 

內容概要:
. 走訪十三個不同年紀的癌症小朋友及家長,與他們細談抗癌路上的苦與樂
. 與服務癌症兒童多年的一群義工真情對話,回顧他們成為長期義工的初衷
. 找出默默支持兒童癌病基金的捐助者,發掘背後意想不到的籌款故事

作者 黃翠雯, 李綺雯, 鄭永燊  

中大研究證「消融化療栓塞術」有效延長肝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兩倍

中大醫學院跨專科團隊研究證實,新一代經血管治療「消融化療栓塞術(ACE)」較傳統技術,更有效消滅中期肝癌病人體內的癌細胞,亦能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2倍,部分患者治療後可接受手術,以切除和根治肝癌。左起: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楊明明教授、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教授以及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李傑輝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跨專科團隊研究證實,新一代經血管治療「消融化療栓塞術(ACE)」較傳統的「經血管治療」技術,更能有效消滅中期肝癌病人體內的癌細胞,亦能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2倍,部分患者在腫瘤縮小和肝臟狀況許可下,能夠接受手術,以切除和根治肝癌。相關研究結果已在醫學期刊《放射診斷學》(Radiology) 發表。

 

中大醫學院設跨專科會診治療肝癌

 

肝癌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五,亦是第三號癌症殺手。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有近1,800宗肝癌新症,近1,600人死亡。

 

有見肝癌於本港甚至全球均造成嚴重影響,中大醫學院早年成立集合腫瘤科、外科和影像及介入放射科的跨專科團隊,為病人診斷,按患者病情及手術風險,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楊明明教授表示:「患者確診時的腫瘤體積和位置、患者肝功能狀況,以及癌細胞有否擴散等,都是決定治療方案的關鍵因素。我們希望透過集合腫瘤科、外科和影像及介入放射科,提供跨專科診斷,讓病人無縫地接受三科醫生的評估,優化病人求醫的程序以盡快得到適切的治療,並以『病人為中心』的精神,提供更全面的照顧。」

 

 

楊先生(右)和黃先生(左)均在四年前接受消融化療栓塞術,消滅肝癌腫瘤,現時康復情況良好。

 

 

根治性手術不適用於中期肝癌患者 需發展新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早期肝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接受局部消融療法或肝臟移植,但這類患者只佔大概三成。病情已屆中期或手術風險較大的病人,不適合進行切除手術或局部消融療法,需要接受「經血管治療」。癌症病情已屆晚期者,則要接受標靶藥物、化療或其他藥物治療。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李傑輝醫生解釋:「手術和局部消融療法均可根治肝癌,但當病人的癌症已發展至較後期、癌細胞已擴散或肝功能嚴重受損時,均不適宜接受這些治療。針對中期患者,『經血管治療』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

 

部分肝癌患者接受新一代「經血管治療」後可進行手術切除癌組織

 

「碘化療栓塞 (cTACE)」是現時較常用於中期肝癌患者的一種「經血管治療」方法,透過導管將化療藥物帶到癌細胞及造成肝臟微小血管栓塞,產生治療效果;較新的「經血管治療」還有「帶藥微球栓塞 (DEB-TACE)」及「放射栓塞 (SIRT)」。這三種「經血管治療」的效果都大同小異。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教授指出,上述三種「經血管治療」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必要發展出更有效的技術,幫助中期肝癌患者,這就是研發新一代經血管治療「消融化療栓塞術」的目的。余教授表示:「新技術能大幅提升化療藥物在肝癌組織内的濃度,配合乙醇造成的消融效果,以及切斷肝癌組織的血液供養造成缺血壞死,達至多方面的抗癌功效,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

 

中大醫學院跨專科團隊早前研究「消融化療栓塞術」的成效。結果證實,「消融化療栓塞術」與「碘化療栓塞」比較,前者更有效消滅腫瘤,亦可延長肝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部分患者更在經評估肝臟情況和手術風險後,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上述研究包括44名中期肝癌患者,分為接受「消融化療栓塞術」的研究組及接受傳統「碘化療栓塞」的對照組,並分析他們接受治療後的反應,結果如下:

 

 

研究組(22人)

對照組(22人)

治療後癌細胞被全部消滅的病人比率

100%

45.5%

治療後可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比率

32%

14%

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

28個月

10個月

 

「消融化療栓塞術」現時適用於腫瘤數目少於5粒的中期肝癌病人。是次研究亦屬於第一期,集中分析治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團隊將會就「消融化療栓塞術」進行更深入研究。

 

 

消融化療栓塞術透過導管及其他工具,將高濃度的化療藥物注入肝癌組織,配合乙醇造成的消融效果,以及切斷肝癌組織的血液供養造成缺血壞死,達至多方面的抗癌功效,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

《自然》重磅:肝癌大突破!拉斯克獎大牛發現全新抑癌蛋白,有望突破肝癌診療的瓶頸 | 科學大發現

《自然》重磅:肝癌大突破!拉斯克獎大牛發現全新抑癌蛋白,有望突破肝癌診療的瓶頸 | 科學大發現

 

癌症這個殺手家族中,肝癌可以排得上全球老二了。在我國,肝癌也是高發癌種,而且由於其發病隱匿、疾病進展快,患者的預後極不樂觀,新的診療方法迫在眉睫。

 

本周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項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Michael N. Hall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抑癌蛋白LHPP,這種蛋白的喪失促進了腫瘤的生長,增加LHPP表達則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並阻止肝功能損傷[1]!除此之外,LHPP水準也與疾病負擔和患者預後有關,研究者認為可以作為診斷和預後的生物指標。

 

 

本項研究的通訊作者Michael N. Hall, 也是雷帕黴素靶蛋白(TOR)信號通路的發現者

 

 

在原發性肝癌中,90%屬於肝細胞癌(HCC)[2],而50%的肝細胞癌又都涉及mTOR信號通路[3]。研究者通過特異性敲除小鼠的PTEN、TSC1啟動mTOR通路,改造小鼠在6周大時出現肝腫大,20周則完全發展為肝細胞癌。經過對小鼠肝臟的分子特徵分析,這種小鼠肝癌特徵幾乎與人類肝癌特徵一樣[4,5]。研究者把這種小鼠叫做L-dKO小鼠。

 

 

L-dKO小鼠(右)會自發生長肝細胞癌

 

 

 

隨後,研究者對20周大的L-dKO小鼠的腫瘤組織和正常的健康小鼠肝組織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分析,涉及4500種蛋白。功夫不負苦心人,研究者最終篩選出了一種差異很大的蛋白——LHPP。這種蛋白在健康組織中可以正常表達,在癌組織中卻幾乎不存在。

 

經過免疫組化方法驗證,LHPP是一種組氨酸磷酸酶,也就是從蛋白中解除磷酸基團的酶。此前發現了唯二兩種在哺乳動物中相關的酶是NME1、NME2(也稱為NDPKA、NDPKB)。這是兩種磷酸激酶,相應地,在肝癌組織中表達有所升高。

 

研究者分別對不同癌症發展階段的小鼠進行了蛋白表達分析,發現隨著癌症的發展,LHPP表達逐漸降低、乃至消失,同時NME1、NME2則與mTOR一同保持著很高的水準。而腫瘤周邊的非癌組織中,LHPP水準正常。另一方面,癌組織的磷酸化水準則整體升高了。

 

 

 

癌組織和非癌組織中各蛋白水準的比較

 

 

 

但是這也不能說明LHPP在肝癌發展中到底處於怎樣的地位,到底是因是果?於是研究者利用腺病毒轉染,重新將LHPP基因導入了L-dKO小鼠中。在小鼠8周大時,通過尾靜脈注射,確保小鼠中LHPP蛋白會過量表達。

 

在小鼠20周大時,研究者對小鼠肝臟進行了檢測,結果很令人驚訝!導入了LHPP基因的小鼠肝臟腫瘤數量、大小都大大降低!研究者還對小鼠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鹽脫氫酶(LDH)等肝損傷特徵指標進行了檢測,結果也顯示,LHPP蛋白對肝功能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這足以說明LHPP是一種新的抑癌蛋白!

 

轉染LHPP的小鼠明顯腫瘤數量較少,體積也較小

 

 

 

小鼠實驗畢竟是小鼠實驗,LHPP的抑癌作用在人類中是否也存在呢?研究者分析了20例肝細胞癌患者的組織樣本,並和它們自己的非癌組織樣本進行對比,發現癌組織中的LHPP水準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在小鼠實驗中,LHPP的水準既然會隨癌症發展變化,那麼是不是說明LHPP水準可能與臨床指標有關呢?對前人公佈的研究資料[6]進行二次分析,研究者發現,與小鼠研究一致,低LHPP表達與更重的疾病負擔、更短的生存期有關!低LHPP表達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足足減少了近兩年!

 

 

 

無病生存期(上)和整體生存期(下)

 

 

 

研究者也分析了癌症基因圖譜(TCGA)和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CGC)的資料,包括49種LHPP突變,其中24.5%發現於食管癌、頭頸癌、胃癌、膀胱癌、乳腺癌、皮膚癌、肝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這些突變的形式均屬於功能缺失型突變。這項資料也再次說明LHPP是一種抑癌基因[7]。

 

除此以外,也曾有研究者發現LHPP與口腔癌、咽喉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8,9]。

 

以上研究資料表明,LHPP是一種新發現的抑癌蛋白,它的缺失會導致整體蛋白組氨酸磷酸化增加,並進一步促進癌症的發展和其他疾病。

 

至於為什麼組氨酸磷酸化會與癌症有關呢?研究者檢測的組氨酸磷酸化蛋白質包括關鍵的DNA複製因數、p53抑制劑、以及會誘發突變的胞苷脫氨酶等等與癌症相關的蛋白。缺乏LHPP導致的整體磷酸化增加,很有可能就啟動了有重要功能的通路,自然很容易導致癌症發生了。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6140

[2] Llovet, J. M.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 Rev. Dis. Primers 2,16018–16023 (2016).

[3] Schulze, K. et al. Exome sequencing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identifies new mutational signature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Nat. Genet. 47,505–511 (2015).

[4] Kenerson, H. L. et al. Akt and mTORC1 have different roles during liver tumorigenesis in mice. Gastroenterology 144, 1055–1065 (2013).

[5] Guri, Y. et al. mTORC2 promotes tumorigenesis via lipid synthesis. Cancer Cell 32, 807–823 (2017).

[6] Makowska, Z. et a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iopsy samples reveals critical limitations of transcriptome-based molecular classifcation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Pathol. Clin. Res. 2, 80–92 (2016).

[7] Vogelstein, B. et al. Cancer genome landscapes. Science 339, 1546–1558(2013).

[8] Vijayakrishnan, J. 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es risk loci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t 10q26.13 and 12q23.1. Leukemia 31, 573–579 (2017).

[9] Lesseur, C.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identify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oral cavity and pharyngeal cancer. Nat. Genet. 48, 1544–1550 (2016).

 

 

 

 

Researchers discover new anti-cancer protein

March 21, 2018, University of Base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 of cancer cells. Credit: University of Basel, Biozentrum/Swiss Nanoscience Institute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researchers has discovered a new anti-cancer protein. The protein, called LHPP, prevents the uncontrolled proliferation of cancer cells in the liver. The researchers led by Prof. Michael N. Hall from the Biozentrum, University of Basel, report in Nature that LHPP can also serve as a biomarker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liver cancer.

 

 

The incidence of liver cancer, also known a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the number of cases has almost doubled in Switzerl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usually diagnosed at a very late stage when the liver is already severely damaged and hence overall prognosis is poor. Detection of the anti-cancer protein LHPP as a biomarker may allow clinicians to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options.

 

 

New anti-cancer protein LHPP

 

Liver tumors develop from mutated cells that grow and proliferate uncontrollably. Anti-cancer proteins, so-called tumor suppressors, prevent uncontrolled cell growth. Tumor suppressors are often defective in cancer cells. The researchers led by Prof. Michael N. Hall, Biozentrum of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have now discovered a new, so far unknown tumor suppressor, the protein LHPP. In their study, they show that the loss of LHPP promotes tumor growth and reduces the chance of survival of cancer patients. LHPP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The researchers generated a mouse model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activating mTOR signaling specifically in the liver. They analyzed a total of more than 4,000 proteins, comparing them in healthy and tumor tissue. An enzyme emerged as the top favorite: the histidine phosphatase LHPP. "It is striking that LHPP is present in healthy tissue and completely absent in tumor tissue," says first author Sravanth Hindupur. Re-introduction of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for LHPP by the researchers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tumors and maintains liver function.

 

 

Loss of LHPP in cancer patients

 

"Similar to the mouse model, we also saw a striking decrease in LHPP levels in tumor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says Hindupur. Additionally, both disease severity and life expectancy correlate with LHPP levels. With complete loss of the tumor suppressor, cancer patients die on average two years earlier. LHPP is useful as a biomarker to classify tumors. 

 

 

Phosphorylation important for tumorigenesis

 

LHPP is a phosphatase that removes histidine-linked phosphate groups from proteins. Like all amino acids, histidine is a basic component of proteins. Histidine phosphorylation of proteins has been poorly investigated due to the lack of suitable tools. "Tony Hunter, from the Salk Institute in the USA, has provided us with new tools to analyze histidine phosphorylation. We have now been able to visualize a whole new layer of complexity in tumor formation," says Hindupur.

 

Due to the absence of LHPP, global protein histidine phosphorylation is increased, which can lead to activation of several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uncontrolled cell proliferation. This absence promotes the growth of tumors via increasing histidine-phosphorylated proteins. The tumor suppressor LHPP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ancers.

 

 

More information: Sravanth K. Hindupur et al, The protein histidine phosphatase LHPP is a tumour suppressor, 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40

 

 

 

文章來自: 奇點網 / Medicalxpress

中: https://mp.weixin.qq.com/s/kaigcoHe-pZJSDSANKRO3A

Eng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3-anti-cancer-protein.html

 

 

 

 

癌症100問之ALK 陽性肺癌篇

本港每年有逾三千宗非小細胞肺癌個案,當中約半成屬於由基因變異引致的ALK陽性肺癌,而它的表現跟其他肺癌也有少許不同。這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就ALK陽性肺癌腦擴散及復發治療的疑問,作出詳細解答。

問: 晚期ALK陽性肺癌患者是否較多出現腦擴散的情況? 一旦出現腦擴散,對患者的生活質素會否造成很大的影響?

答: 大概三成晚期ALK陽性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腦擴散。這類患者大多較年輕,並且沒有出現肺部症狀,包括咳嗽、痰多、氣喘,卻呈現如中風般的情況, 例如突然四肢乏力和思考遲緩,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倘若擴散腫瘤出現於前腦會改變患者性情,難以作出重要決定; 擴散至小腦則會影響平衡力。部分患者的 腦腫瘤還會引致腦水腫,因而出現頭痛、噁心、食慾不振等不適,影響正常生活。

陳亮祖醫生表示,第二代ALK抑制劑能夠停留於腦部發揮療效,對出現腦擴散的ALK陽性肺癌復發患者有較好的腦部保護。

問: 出現腦擴散的ALK陽性肺癌患者,存活機會是否較差?

答: 在標靶藥物還未面世之前,帶有腦擴散的肺癌患者存活時間較短,平均只有三個月至半年。

問: 為何有些ALK陽性肺癌患者接受標靶藥物第一代 ALK抑制劑治療後,仍會出現腦擴散呢?

答: 腦神經組織與血液之間有一屏障來阻隔有毒物質進入腦部,名為「血腦屏障」,這天生的保護系統會阻止大部份藥物滲進腦內,血腦屏障上的蛋白輸送器也會把藥物排出腦外。現時ALK 陽性肺癌患者確診後會首先接受第一代ALK抑制劑治療,它能夠抑制由ALK基因變異所帶來的癌細胞活動,令腫瘤無法生長繼而凋亡,然而此藥物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不高,導致腦內的藥物濃度未如理想,容易出現腦擴散。

問: 倘若ALK陽性肺癌患者復發時出現腦擴散,應該怎麼辦?

答: 現時已有不同方法去處理腦擴散,包括第二代ALK抑制劑,它不僅針對ALK變異,還能夠突破血腦屏障,有效進入腦部控制腦擴散。此外,全腦放射治療能控制腦部腫瘤惡化; 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消滅體積較小的腦腫瘤,卻同時對正常腦部組織傷害甚微。再配合適量運動、充足營養及積極樂觀心態,即使出現腦擴散的ALK陽性肺癌復發患者也可好好打好這場抗癌之仗。

問: 目前香港批准了兩款第二代ALk抑制劑用於ALK陽性肺癌患者身上,選擇時有甚麼需要留意?

答: 患者在選擇治療時,既要注意藥物的療效,也需留意它們的安全性。目前,這兩款第二代ALK抑制劑滲透血腦屏障的能力都較第一代ALK抑制劑高,其中一款更不會被血腦屏障上的蛋白輸送器帶離腦部,令腦部藥物劑量更高,更有效對付腦擴散腫瘤; 此外,兩款藥物的副作用不盡相同,需要向醫生詳細了解。

問: ALK陽性肺經患者復發時為若沒有出現腦擴散,選擇治療時是否有不同的考慮呢?

答: 未有腦擴散的ALK陽性肺癌復發患者,可因應不同状況去選擇包括化療或其他ALK抑制劑等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ALK陽性肺癌患者出現腦擴散的情況甚為常見; 再說,任何醫學造影診斷也有其局限性,即使造影檢查顯示腦部沒有腫瘤的蹤影,也不能排除已有少量的癌細胞正在腦內生長,如使用對腦部滲透力較強的藥物,或有助預防腦擴散及有關情況惡化。

http://cancerdoctor.hk/alk-lung-cancer.html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患癌重生 「花蝴蝶」起舞飛揚

患癌重生 「花蝴蝶」起舞飛揚

 

 

左起:周鳳娟、凌韻詩。

 

 

癌症是無聲無息的獵人,五年前看中了周鳳娟(Shirley),殺她一個措手不及。確診時的晴天霹靂,以至化療期間身體的痛楚,令自問硬淨的她一度想放棄治療,幸得家人無條件支持,以及朋友鼓勵,終打贏此仗。如今走出陰霾,Shirley踏上舞台,以一身「花蝴蝶」服飾行「貓步」,盼以過來人身分鼓勵一班癌症病患者,「就像蝴蝶般蛻變重生。」

 

 

記者 楊詩彤 攝影 伍明輝

 

 

看着眼前這位笑意盈盈、紅粉緋緋的少婦,誰也沒想過她原來在一三年尾曾罹患乳癌,甚至連她自己也難以置信,「確診時真的很震撼,沒想過(癌症)會找着自己,當時覺得唔lucky(不幸)。」噩耗突然降臨,Shirley難免驚慌,哭了整整一星期,但轉眼已接受現實,「我本身性格比較硬淨」。

 

 

Shirley面對頑疾的勇氣,原來自家人,「我很慶幸自己不是孤獨的,每次我回醫院接受化療,先生和媽媽也必定陪伴着我。」一對子女也支撐着Shirley,自從她患病後,子女從沒在其面前哭過,甚至倒過來安慰媽媽,「家人的關心和關愛是最重要的。」

 

 

化療瘦五磅 關節痛似錘打

 

然而,抗癌路絕不易走,Shirley憶述手術後需接受六針化療藥物,首兩針已令她體重急跌五磅,「全身的關節也痛,就像有錘仔打你般刺痛。」化療針的副作用也導致她發燒,一般服食退燒藥已可控制,但接受第四針後,高燒持續不退,Shirley只能再度入院,結果成了她抗癌路上最煎熬的一段。

 

 

「整個人忽冷忽熱,最誇張時要蓋四張被,卻又會突然熱得把被子全扔掉。我當時好驚,就像站在死亡邊緣。」留院十多天,每當主診醫生巡視病房,着Shirley「努力一點」時,她心裏便更覺恐懼,直至有天她哭着跟媽媽說不想醫了。當時媽媽捉住Shirley的手,鼓勵她說:「四針也熬過了,現在只剩下兩針,就捱完它吧。」對瀕臨崩潰的Shirley而言,短短幾句彷彿將她由懸崖拉回平地。

 

 

經歷了手術和大半年的化療,Shirley至今已康復,回首患病經歷,她憶起一幀攝影朋友送她的作品。當日她臥病在牀期間,一位攝影朋友每天也會在社交網站送她照片打氣,其中一幅拍下了一隻俗稱「鬍鬚仔」的罕有蝴蝶,是友人專程到元朗山丘上拍攝的,「蝴蝶的蛻變就好像火鳳凰重生,我真的很感動,是一種心靈治療。」

 

 

繁花作衣裳 寓抗逆度寒冬

 

當天的蝴蝶陪伴Shirley走出癌症陰霾,今天更重新在她身上賦予意義。明天在維園的花卉展覽上,Shirley將穿上由花藝師以鮮花製作的服飾,參與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舉辦的「蝶舞飛揚」時裝表演。主辦單位以鮮花和蝴蝶作主題,正要襯托出癌症病人在逆境中奮鬥的生命力和美態。

 

 

牽頭設計服飾的花藝師凌韻詩(Florence)形容,毛蟲破繭而出,變成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如癌症病人走過難關,重新上路;鮮花縱會凋謝,卻留下艷麗色彩,有如癌症病人精采的人生。她刻意在服飾上運用大量紫色和粉紅色的鮮花,營造春意盎然的感覺,象徵癌症病人經歷寒冬後,迎來萬物重生的春天,「他們經歷重大轉變後再次站起來,我期望為他們寫下美麗的一頁。」

 

 

全文刊《星島日報》

文章來自:頭條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170657/

我有正能量:花藝時裝表演重現患者自信

我有正能量:花藝時裝表演重現患者自信

 

 

「蝶舞飛揚」時裝表演前日在維園花卉展覽舉行,主辦機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破格邀請癌症病患者作模特兒,並與花藝界來一場精彩的crossover。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希望藉活動改變公眾對癌症的看法,宣揚「不完美,才是美」的訊息。「好多人將癌症同死亡掛鈎,其實經過適當治療,病患者都可以展現自信同美麗。」

 

 

 

服飾以簡潔剪裁營造春日感覺,象徵寒冬過後萬象更新。

 

 

互助平台打破癌症謬誤

 

網上有關癌症的文章多如牛毛,孰真孰假難以考究。吳表示曾遇過不少人錯信坊間的「另類療法」,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機,因此基金的互助網絡平台只會提供準確專業的癌症資訊,並與病患者及其家屬交流,轉介不同個案予各癌症服務機構,讓被忽略的資源得以善用。

 

 

 

吳偉麟指癌症並非絕症,病患者經適當治療後亦可展現自信和美麗。

 

 

 

要改變社會根深柢固的觀念並不容易,吳指出,很多病患者面對癌病時容易驚慌失措,做出錯誤決定,甚至諱疾忌醫。「其實癌症唔係絕症,反而更似慢性病。」為打破常見迷思,基金正計劃將《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及《有營同路人:癌症患者飲食手記》兩本癌症書籍製成電子版本,並於今年內上載至網站供同路人參考。

 

 

 

文章來自: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325/00176_061.html

我有正能量:抗癌花韻

我有正能量:抗癌花韻

 

 

 

冬去春來,百花爭妍。人生如四季更迭,轉角處總有另一番風景。今年維園花卉展覽,有慈善組織與本地花藝師合作,為癌症病患者舉辦時裝表演,以度身訂造的鮮花服飾,展現抗癌勇士重生的風采和喜悅,告訴公眾癌症並不可怕。

 

 

 

 

 

 

「人生同花其實好相似,稍縱即逝,所以更加要記錄低最燦爛嘅時刻。」花藝師Florence把鮮花服飾的草圖放在工作室桌上,向記者講解箇中設計元素。「用色上揀咗國際婦癌同乳癌關注月嘅主題顏色,以粉紅同紫做主調,剪裁方面較為清新簡潔,營造春天氣息,象徵寒冬過後萬象更新。」

 

 

配搭時裝用的鮮花又稱為「穿戴花」,要「襟擺」之餘,更要切合模特兒的形象。這次Florence便選擇玫瑰、繡球花、跳舞蘭等充滿「女子力」的鮮花,每位模特兒之衣飾造型亦獨一無二——熱衷義工服務的女生撐着以花朵砌成的彩傘,借喻「風雨同路」;媽媽級模特兒身穿披肩,頭戴闊邊帽,提着花造手袋,凸顯淑女的成熟風韻。「靈感來自佢哋同我分享嘅故事,我希望以感性嘅角度去演繹佢哋嘅個人特質,而唔係將佢哋睇成病人。」

 

 

 

主辦單位冀改變公眾對癌症的看法,宣揚「不完美,才是美」的訊息。

 

 

 

  • Florence逐一聆聽模特兒的故事,以花藝和時裝演繹各人特質。
 …………

  • 雨傘拆骨後再繫上鐵線,鋪上鮮花後即變成彩傘。

 

  • 每套鮮花服飾均度身訂造,獨一無二。
    

 

 

  • 花藝師為Maggie設計的服飾洋溢青春氣息,在葡萄風信子襯托下更添活力。

 

 

穿上花裳媽媽女模大放異彩

 

Maggie是六位「貓步」模特兒之一,時裝騷當日她以一身淡黃襯白連身裙示人,在春季開花的葡萄風信子襯托下更顯年輕飄逸。被問到登台表演的原因,她爽朗地笑說是「貪得意」,誰會猜到台上大放異彩的這位兩女之母,過去兩年多一直跟癌魔在打拉鋸戰?

 

 

「嗰時打一次針要抖成個月,食嘢好似無晒味覺,有大半年時間都匿喺屋企,唔想令其他人一齊唔開心。」一五年底,Maggie發現自己患上乳癌,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不知所措,腦海裏盡是「點解係我」的疑問。她自言本性頑皮大膽,打針、化療統統無有怕,唯獨最放不下家人。「最怕手術失敗我走咗,到時邊個照顧我屋企人?」

 

 

家人支持變硬淨舞台上「破繭」

 

然而,疾病的考驗卻讓她看到家人可愛的一面。「兩個女好似忽然長大咗咁,先生一直陪我睇醫生、開營養粉,無諗過佢會咁無微不至。」談起丈夫的付出,Maggie不禁眼泛淚光。「係先生一直畀信心我,等我知道唔使自己一個人承受。」

 

 

在家人的支持下,Maggie原來的憂慮逐漸被抗癌動力取代,與丈夫甚至比從前更恩愛。「咁多人幫自己,更加唔可以垂頭喪氣!」這段經歷讓她變得更「硬淨」,不再逃避和鑽牛角尖,亦學會分享內心感受的重要性。她帶上舞台的,不只有一身鮮花裝束,還有一份破繭而出的堅毅精神。

 

 

圖:朱偉坤

文:林幸泉

 

文章來自: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325/00176_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