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課題(一)至親與晚期病人的溝通技巧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與病人走到人生最後一段路程的時候,至親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與病人好好一起走過這段路程。但同時知道至親都很希望最好地照顧所愛,所以之後也會在同一系列中的投稿淺談一下這個人生階段的不同課題,有興趣的話可密切留意。這次先分享一下與病人的溝通技巧,希望幫助照顧着晚期病人的朋友掌握如何有效地表達愛及關心。

1.家人病人坦誠相對

有時家屬會要求醫生不要向病人透露病情的嚴重性和進展,出發點在於擔心病人知道病情後會失去繼續治療和生存的意志。當然明白家屬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對病人的關心,而實際情況亦應因應該病人可接受的程度和狀況決定。但是很多時病人其實比家人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可能一早已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和感到不對勁,或是感受到家人態度上的改變可能意味着病情的變化,因而對於自身病情而有一定的猜度和接受程度。為了避免家人擔憂,病人可能只是裝作不知道、或沒有主動詢問有關自己的狀況。他們可能會因對病情的不了解和未知而感到更擔憂,而且不知道自己餘下的路應該如何安排,和何時完成尚未達成的心願。同時家人亦要背負著隱瞞病人的罪疚感。家人可以嘗試了解病人是否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如果希望知道的話,便讓病人在家人的陪伴下了解自己的病情,及由專業醫護人員和家人處理病人的情緒變化,化解病人對未知的擔憂和互相隱瞞的罪疚感。

2.尊重病人意願

當病人已經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家人便可以更了解病人的意願。病人的意願若建基於充分客觀資訊,並沒有所謂對或錯,因為最重要的是那意願能反映病人的核心價值和經了解後選擇如何走過餘下的路。家人可能會擔心病人知道病情不理想後,選擇「放棄治療」, 而選擇避談紓緩治療這個選項。但是經病人充分了解病情後,家人可告訴病人要按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 了解他們最重視的是什麼。可能這時會發現原來病人已經不想再承受不是太有成效的積極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希望集中於舒緩不適和與至親渡過有質素的生活。紓緩治療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選擇治療身體上的不適,和對身心社靈的照顧。倘若未有以上的溝通,病人可能會擔心辜負家人和令他們感到失望,而不願意透露自己真實的意願。而這樣也會對照顧者造成壓力,因為不知道為病人作決定的時候是否病人真正最想要的。因此鼓勵大家透過溝通了解病人的意願,從而協助病人作治療方面的決定。除了治療選項之外,臨終病人亦可能需要決定若將來未能進食的時候會否使用食道喉或體外營養、在身體狀況不可逆轉的時候是否進行心外壓急救、希望在家離世的意願、 離世後各方面的安排等。面對以上種種,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尊重病人的意願,和讓病人感受到家人對他們決定的支持。

3.針對性舒緩擔憂

家人很多時候都會擔心病人有很多的擔心。要真正解決到病人的擔心,便要了解病人當前最大的擔憂在於那方面。透過坦誠對話了解病人擔憂何在,家人便能針對那方面夠給予相應的回應。有些人最擔心的是子女前路的安排,便可以透過記錄病人對子女的寄語、安排教育基金、協助子女人生規劃等等, 減少病人的不安和遺憾。有些人最擔心的是會成為至親金錢、時間、心神等方面的負累, 而家人就可以告訴病人其實為病人付出並不是單向,而是家人亦能從中找到休息和平安,讓病人知道家人照顧病人的同時也是在照顧著家人自己。有些人最擔心的是臨終時會有無法承受的不適,而這方面就可以由醫護人員解釋紓緩治療的角色,而且可了解病人對於臨終安排的意願,設立預設醫療指示,和理解他們對入侵性治療的看法,讓他們臨終時能夠把不適減到最少。有些人最擔心的是對離世後會發生什麼事的未知,而這時候變能了解一下病人本身的信仰或是現時是否有意接觸信仰,透過院牧或教會的協助為病人帶來平安。

4.施予與接收愛要對應

病人可能有時會有些煩躁,而家人或許會因此感到很氣餒。其中一個病人煩躁的原因除了自身病情的不適外,亦可能是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個「正常人」。 試想像當大家患有感冒時,家人不斷噓寒問暖,詢問「吃了藥沒有?」、「有沒有哪裏不舒服?」、「有沒有胃口?」, 而且不斷催促病人「 休息多一點!」、「 不要下床,多睡一點!」、「 吃多點,喝多點!」。病人可能每天都只接收著這方面的關心。雖然這些關心都是出於家人對病人的愛, 但是如果只有這一方面的關心, 病人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只剩餘這一個病, 失去了健康時與家人相處的點滴,因此未能完全接收家人對他的愛。這個表達和接收愛的落差可能正是病人感到煩躁和家人感到氣餒的原因。要解決這個落差便可以嘗試除了關心病人身體上的需要外,亦把病人當成是一個「正常人」一樣,與他們分享生活的點滴、閑談世事、 互相分享感受等等。家人可了解病人較喜歡用哪一種方式接收家人的愛,譬如是喜歡家人為他按摩、喜歡家人默默陪伴在側、或是喜歡與家人聊聊往事等等。這樣便能調整「頻道」,讓病人能更有效接收家人的愛!

5.愛得及時四道人生

要直截了當表達內心的感受可能家人並不是太習慣。但是好好珍惜與病人相處的時間,進行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定能讓病人更感受到愛和修補大家之間的關係,減少遺憾。 如果可能的話,當病人仍然清醒而且能夠回應的話,病人的回應可能也會成為大家之間美好的回憶。可是若病人已經無法開口回應也不是太遲! 即使病人未必能夠回應,他們的知覺可能仍在,能夠聆聽家人的說話。這些說話和家人的陪伴必定能為病人帶來平安和安慰,而他們心裏面的結可能也能夠被解開,而且更能感受家人對他們的愛。

知道陪伴家人走過最後的路程並不是易事,而當中可能會有難以啟齒和相處的時候。但是衷心相信透過適當的表達技巧,病人必定能感受到家人的愛和關心,而且能夠釋除心裏的擔憂,心存平安。在此祝願大家過一個充滿着平安和愛的新年,與至親共度人生的路程, 攜手締造美好的回憶。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 黎逸玲醫生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 黎逸玲醫生

前天新聞報導有兩名公立醫院醫生被控誤殺,立即引起醫療界的熱烈討論。倘若治療過程中有醫療失誤,最後病人逝世,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才構成誤殺?

誤殺(manslaughter) 可分蓄意誤殺和非故意誤殺,而嚴重疏忽誤殺(gross negligence manslaughter) 屬非故意誤殺,意指被告沒殺人或致他人重傷的意圖,但因嚴重疏忽而導致他人死亡。醫療誤殺在香港甚為罕見,近來比較矚目的包括2018年DR美容集團案和2021年拉丁舞導師抽脂案。今次是香港第一次有公立醫院醫生因致命醫療事故被起訴誤殺罪,震驚整個醫學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和香港醫學會都先後發表聲明表示高度關注事件的發展。

有朋友問:凡是醫療失誤個案的死者家人是否可以選擇控告醫生誤殺?答案是不!由於誤殺屬刑事罪行,事件會先由警方搜證,再交予律政司決定起訴與否。根據香港法例第212章《侵害人身罪條例》第7條,任何人經法庭被裁定犯誤殺罪,最高可判處終身監禁及罰繳由法庭判定的罰款。

嚴重疏忽誤殺或醫療誤殺是普通法之下的一項刑事罪行。控方需要在以下關鍵要素作出舉證才能成功檢控涉事醫護人員:
1. 涉事醫護人員對死者有謹慎責任(duty of care):例如已確認的醫患關係。若是隨便在街上抓住一個註冊醫生,這位醫生對路人並沒有謹慎責任。
2. 該疏忽行為(negligent act)違反了該有的謹慎責任 (breach of duty):例如病人在病房突然大量吐血,主診醫生卻拒絕前來搶救。
3. 病人死亡是由於涉事醫護人員違反了謹慎責任而造成的後果
4. 該疏忽行為屬非常嚴重(gross)、魯莽、應受譴責,甚至應被視為刑事行為(crime)。

在法庭審理的過程中,控辯雙方的爭議大多圍繞第3、4點。怎樣的行為才叫魯莽?到哪一個程度才算「非常嚴重」而應被視為刑事行為?

在刑事司法制度下,醫療誤殺的調查偏向針對個別醫護人員,至於人手短缺、缺乏監督、設備失靈等人為因素未被加以考慮或深入了解。事實上,公營醫療架構醫生病人比例失衡、資源錯配都是醫療事故頻生無可否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出現致命醫療事故,醫生除了要面對醫委會紀律聆訊和除牌處分,還要接受刑事審理,這算不算雙重懲罰?國際上眾多法律學者和醫護專業人士一直都在爭論,把醫療疏忽刑事化究竟是否有必要和合理。可惜這些問題到現時為止還沒有具體答案。

(以上只為本人隨筆,並非專業法律意見)

港大生物學家及合作夥伴揭示DNA解旋機制 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港大生物學家及合作夥伴揭示DNA解旋機制 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港大生物學家及合作夥伴揭示DNA解旋機制 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翟元樑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法國居禮研究所的研究員共同發現了人體MCM2至MCM7蛋白複合體(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2-7,微小染色體維持蛋白2-7)調控DNA 複製起始(Replication Initiation)的新機制。 此發現可被應用於研發新型、高效及更具針對性的抗癌藥物。這項研究成果現已刊登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細胞》雜誌上。

我們的生命由單個受精卵細胞形成時開始。在母體子宮內,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而發育成多細胞個體。在每次的分裂中,編碼遺傳信息的基因組DNA都會被準確複製。每個細胞攜帶的DNA總長度約為兩米,其通過摺疊、整合成為23對染色體。在人的一生中(約70年),人體將合成接近一光年長度的DNA(1016米)。在複製的過程中,首先須利用解旋酶將雙鏈DNA分解成兩條單鏈DNA,其後DNA聚合酶以此為模板,合成兩條新的互補配對的雙螺旋DNA。若調控過程中出現一絲紊亂,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例如腫瘤或遺傳疾病等。

「破解DNA複製的機制是認識生命奧秘的關鍵。」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翟元樑博士說。「而解析複製機器蛋白質結構是了解其分子功能最核心的步驟,因為只有親眼看到,才能相信。」

自1953年詹姆斯‧華生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解析DNA雙螺旋結構以來,DNA雙鏈最初是如何被解旋並打開,一直是個未解之謎。1983年,本研究的合作夥伴、康奈爾大學的戴楊碧瓘教授在釀酒酵母中發現了真核生物的DNA解旋酶基因—— MCM 。 隨後的研究發現,六個MCM基因編碼、由MCM2至MCM7蛋白形成的一個六亞基環狀複合體,構成DNA解旋機器的活性中心。在細胞體內,DNA複製的起始須要由MCM2-7首先組裝到染色體上成千上萬個複製原點,並形成環繞雙螺旋DNA的雙六聚體(double hexamer, DH)。其後,一部分的MCM 2-7 DH被激活成為高效的DNA複製解旋酶。一直以來,研究人員認為MCM2-7 DH具有直接解旋和打開雙鏈DNA的能力,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為了解開這個疑團,由港大領導的科研團隊使用當今最前沿的冷凍電鏡技術,研究我們以肉眼無法觀測的MCM2-7 DH原子分辨率的高分辨結構,從而了解該蛋白複合體的工作原理。在2015年,團隊首次解析了從釀酒酵母提純的MCM2-7 DH的冷凍電鏡結構,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上發表 (DOI: 10.1038/nature14685)。可惜的是,在該次研究中獲得的結構,其複製原點 DNA非常不穩定,因而無法提供其雙螺旋狀態的信息。幸而,該團隊在近日終於成功純化出人源MCM2-7 DH複合物,並能解析其原子分辨率達2.59埃的高精度結構。該結構清晰地展示MCM2-7  DH聚合體直接降低DNA雙鏈的穩定性,並將位於兩個六聚體結合處的雙鏈DNA解旋,形成一個初始開口。從而將MCM2-7 DH牢固結合在初始打開的原點DNA上,遍佈整個基因組上沒有活躍的「信使RNA(mRNA)」轉錄的區域。該研究發現,如果DNA初始開口的結構被破壞或干擾,所有的 MCM2-7 DH將無法穩定地在DNA上結合,從而完全抑制DNA複製的起始。

「原子分辨率的冷凍電鏡結構使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DNA的解離,這對於理解DNA複製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黨尚宇博士說。「這項研究同時也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為了解答最根本的生物學問題,往往需要來自具備不同專長的研究團隊共同努力。」

一直以來,DNA複製是多個癌症治療藥物的作用靶點。然而,由於現有藥物往往具有較大毒性,而正常細胞和癌症細胞均會在增殖過程中進行DNA複製,導致治療過程中,藥物無差別地殺死癌症細胞和正常細胞。

目前,如何提高化療藥物作用的針對性,一直是研發抗癌化合物的重要考量。在現階段,一個理想方案是通過抑制DNA複製起始,使正常細胞滯留在G1期(細胞分裂的一個階段)或者在G0期(細胞停止分裂的階段)靜止;在此情況下,癌症細胞則因其調控機制的紊亂,無法像正常細胞一樣被保護在相應的細胞週期,從而進入誘導細胞凋亡。因此,阻斷細胞複製起始,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有效的、高度特異針對癌症細胞的抗癌療法。該研究揭示的人源複製前始複合物的蛋白結構和工作機制,為以MCM2-7複合體為靶點的無毒抗癌藥物開發提供了設計思路和重要的結構基礎。

有關本研究論文: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gNBfL7PXiqxl

了解更多關於翟元樑博士的工作和研究團隊: https://zhai95.wixsite.com/mysite-1

我們的團隊:
研究團隊由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翟元樑博士領導,成員包括科大生命科學部的黨尚宇博士、科大高等研究院的戴楊碧瓘教授、法國居禮研究所的陳春龍博士、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生物學和化學技術系的趙倩博士。

論文其他作者包括: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李健先生、范欣雨女士、許恩捷女士、李淑君博士、林瑋熙博士; 科大生命科學部的董江清博士、余大啟博士;法國居禮研究所的王緯韜博士、Nathan Alary先生;科大冷凍電鏡中心的張盈怡博士;理大應用生物學和化學技術系的楊陽先生。

圖片下載及説明: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原文連結:港大生物學家及合作夥伴揭示DNA解旋機制 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癌症研究】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臨床腫瘤學系團隊發表嶄新的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此治療方案乃全球首創,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能透過手術切除的中期肝癌,通過這綜合治療方案,能令接近五成肝癌病人達至腫瘤「先縮後除」(下稱「START-FIT」)的根治效果。此突破發現已刊登於《刺針腸胃病學及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肝癌是全球排行第六位的癌症,每年有超過900,000宗新症,其致命率更在癌症中排行第三。1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新症,2當中僅三成病人適合進行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或已入侵血管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因此,團隊為這些不適合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研發了全新的綜合治療方案以提高肝癌根治機會及病人存活率。

研究結果

是項研究從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進行,共招募了33位經診斷檢查後,為合資格參與研究的肝癌病人。病人腫瘤的直徑由5至17.5公分不等,其中64% 病人的腫瘤已入侵大血管,無法即時施行手術來根治。研究團隊以嶄新「先縮後除」治療三部曲 (START-FIT) 為這33位病人治療。病人在治療首日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簡稱TACE)來控制腫瘤,然後在第28日接受五節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簡稱SBRT)正面攻擊腫瘤,接著14日後每兩星期一次施以PD-L1免疫療法Avelumab繼續追擊癌細胞。總括來說,這三部曲療法的目的是把腫瘤縮小至可用手術割除,從而根治肝癌。

約55%的病人(18位)在接受此三部曲治療後被認為適合接受手術,當中4位病人(約12%)接受了手術根治,14位(42%)因腫瘤細胞已全部壞死,選擇定期以影像方式密切監察;其後的兩年半跟進覆診也顯示了病人在兩年內的存活率可高逾九成。研究亦同時證實,整個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輕微,創傷性低且留院時間短,對病人來說相當安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肝酵素會短暫上升,少部分病人會有不常見的免疫反應。

研究意義

是次研究結果為原本不適合接受手術的肝癌病人提供了可以根治的機會,治療成效也令人鼓舞。帶領這項全球首創的中期肝癌治療三部曲、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分享說:「這治療方案提供了確切的治療時間表,大部分病人接受治療六個月內,都可以得出其治療效果,讓他們和家屬有更好的計劃和預算。現時團隊擬擴大計劃惠及更多病人,包括推廣至中期肝癌兼肝功能較差之病人,冀將腫瘤期數『降期』,提高適合接受肝臟移植的機會;同時尋求改良治療用藥,由單免疫推行至雙免疫療法,加強治療效用。」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表全球首創嶄新的中期肝癌綜合治療方案,能令接近五成肝癌病人達至腫瘤「先縮後除」的根治效果。 領導研究團隊成員為:(左起)蔣子樑醫生及陳智仁教授。(右)康復者溫應強先生。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表全球首創嶄新的中期肝癌綜合治療方案,能令接近五成肝癌病人達至腫瘤「先縮後除」的根治效果。 領導研究團隊成員為:(左起)蔣子樑醫生及陳智仁教授。(右)康復者溫應強先生。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領導。參與研究的作者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放射診斷學系趙允恆醫生、劉泳恆醫生、溫詠雪醫生;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戴永釗醫生、萬鈞教授、盧寵茂教授;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陳錫坤博士、林泰忠醫生、Aya El Helali醫生、孔鳳鳴教授;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前助理教授李振邦博士;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李安誠醫生、黃善敏醫生、李藴恩博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陳文琦副顧問醫生;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張禮賢博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https://gco.iarc.fr/today/online-analysis-table>

2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2020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opten.html>

從頸淋巴追蹤癌症源頭

從頸淋巴追蹤癌症源頭(黎逸玲醫生)
從頸淋巴追蹤癌症源頭(黎逸玲醫生)

記得以前還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時候,有一天隔壁的診症室傳來吵鬧聲,一位年輕男醫生跑過來求救:「阿姐救命呀,個病人話要投訴我想非禮佢⋯⋯」

我大驚:「吓!睇唔出原來你咁咸濕,我唯有大義滅親!」

「唔係呀!冤枉呀⋯⋯」

「你究竟做左D咩?」

「病人左邊頸level 5有粒淋巴,我話幫佢檢查乳房和腹部,佢就覺得我想非禮佢。」

果然是一場誤會!

我走向隔壁的診症室,坐著的是一位年約六十的女士,因兩個月前發現頸淋巴腫大而獲轉介至外科專科。除了左下頸鎖骨之上有一顆兩厘米的硬塊之外,女士並沒有其他病徵,臨床檢查頸部其他地方和口腔亦沒特別發現。女士怒氣沖沖跟我投訴:「有無搞錯!我條頸有粒野之嘛,你個男同事無啦啦話要摸我個胸,我要投訴呀!」

「你誤會左男醫生啦,其實佢係夠細心先會咁樣建議⋯⋯」

頸淋巴腫大是外科專科門診常見的求診原因之一,例如病人偶然在洗澡時摸到側下巴有不痛的淋巴腫大,或是去按摩時師傅按壓感到後上頸有淋巴結,獲告知「頸淋巴塞塞地喎」。如有頸淋巴腫大,醫生一般會先懷疑鄰近身體部位有沒有感染源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牙周病、皮膚炎等等。近兩年市民因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頸淋巴腫大的個案亦不少。良性的頸淋巴腫大比較疼痛,但大多會隨著感染源頭痊癒而一併消失。持續四星期以上而無痛的頸淋巴則需要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不少病人以為已擴散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的癌症,其原發部位的腫瘤必然長得很大。事實上原發性腫瘤的大小與其轉移的速度不一定成正比,有很多癌症個案的首發病徵是淋巴結腫大甚至是由遠端器官轉移引起的併發症(例如黃疸、骨折和胸腔積水),原發腫瘤本身反而並未引起任何症狀。醫生需要追蹤潛藏著的癌症源頭,才能對症下藥。

 

癌細胞跑向頸淋巴的時候都有指定路線,就像專線小巴一樣(雖然偶爾也會出現「飛站」的情況),因此醫生可以從頸淋巴出現的區域估算癌症的源頭作進一步檢查。醫學上頸淋巴共分六個區域(level 1 – 6)。讓我作個簡單描述:下巴部位(包括下頷三角) 屬第一區(level 1),醫生需檢查口腔黏膜、舌頭有沒有潰瘍或腫瘤;沿著側頸最明顯的肌肉胸鎖乳突肌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頸側為第二區(level 2),癌症源頭有可能在鼻咽或腮腺;中頸側為第三區(level 3),要注意的癌症原發位置包括甲狀腺、口腔和咽喉;若是在鎖骨上的第五區(level 5)發現淋巴腫大,癌細胞則有機會是從乳房、肺部、食道、胃和大腸等胸腹部器官轉移過來,醫生會同時進行乳房和腹部臨床檢查,若有異常發現,可迅速安排乳房造影或消化道內窺鏡,而不用等待頸淋巴的超聲波和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報告才作決定。

因為同事的細心診症,中年女士同時被檢查出左邊乳房有硬塊和腋下有細小的淋巴結,我們馬上為她安排一系列的病理分類和癌症分期檢查。雖然結果顯示她的乳癌已達第三期,但精確的診斷減少了病人等待報告時的不安和心理壓力,亦有助病人盡早開始抗癌療程。門診的護士偷偷告訴我,女士往後每次來外科覆診都很期待遇到那位男醫生呢!

睡個好覺對抗癌症的秘訣

睡個好覺對抗癌症的秘訣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睡個好覺對抗癌症的秘訣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面對着癌症帶來的擔憂和治療帶來的不適,相信病人難免會有睡眠的問題,而照顧者一心為了好好照顧病人亦難免有不少壓力,繼而睡得不好。 新一年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應對睡眠問題的方法,讓大家能在2023年達成其中一個新年願望——睡個好覺,儲足精神與癌症對決!

面對着疫情大家都會更加注重個人衛生,而應對睡眠問題的時候,也要更加留意睡眠衛生!大家可以嘗試透過改變日常習慣以提升睡眠衛生。首先可以減少一些令人精神亢奮的事情,例如睡前四至六小時避免喝咖啡、 睡前一小時避免使用發出藍光的電子產品、 睡前避免做劇烈運動等。可是日間進行適量的運動是有效提高睡眠質素和令身體更健壯的,所以千萬不要因為睡眠問題而避免運動,而是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運動啊! 睡前亦可嘗試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聆聽一些柔和的音樂或進行靜觀練習,有助掃除心中的煩惱。另一方面就是改善睡覺規律,例如避免睡午覺、避免睡前喝得太多水以致要在午夜起床去洗手間、盡量每天都在固定時間起床和睡覺,尤其是避免星期一至五晚睡早起,然後週末睡到太晚,令身體無法適應生理時鐘。而且為了讓身體適應躺在床上就是睡覺的訊號的話,可以避免日間坐在床上進行其他活動。

除了習慣上的改變,也可以嘗試從環境着手。尤其是某些對聲音或光線特別敏感的朋友,可以嘗試使用耳塞或眼罩,或是減低環境的噪音和光線,提升睡眠質素。房間的溫度同樣可以影響睡眠質素。最理想的溫度其實是大概15至20度,而因應自身的耐熱耐冷程度,可因應天氣而調節房間的溫度,在和暖的情況下最容易睡得較好。倘若感到睡覺時難以放鬆心情,腦海裏不斷思考不同事情,也可以嘗試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舒緩情緒。

倘若嘗試了這些方法仍沒有太顯著的效果,也可以考慮尋求醫生專業的協助以針對睡眠問題的核心原因。其中一個癌症病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晚上時癌痛尤其厲害。 而病人可能會誤解吃止痛藥會對身體弊多於利,因而強忍痛楚令到睡眠質素大受影響,但是其實醫生處方止痛藥時已經會衡量了病人身體的狀況、肝腎功能等,決定病人是適合服食該止痛藥的, 因此不用過分擔心止痛藥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有些病人也會擔憂吃止痛藥吃到上癮而不敢服食止痛藥,可是只要按照醫生指示適當服食止痛藥也不需要過分擔心上癮的問題。有些病人則由痛楚開始一直忍耐直至忍無可忍才服食止痛藥,但是止痛藥本身在服食後需要經吸收才能漸漸發揮效用,所以倘若那痛楚已經去到不可承受的地步才服食止痛藥的話,便需要白白多承受了那痛楚。因為癌痛而不能好好睡覺導致身體變得更虛弱、或是精神健康受損,反而得不償失。因此有癌痛的朋友除了按醫生指示服食規律的止痛藥,也可準備溫水和用作應對突發性癌痛的止痛藥在床邊,好讓晚上癌痛發作時可盡快服食止痛藥,避免癌痛影響睡眠質素。

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因自身病情、治療、照顧方面承受了不少壓力而影響了睡眠質素。倘若睡眠規律與以往相比已持續三個月或以上/一星期三次或以上的不尋常改變, 或是睡眠問題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便可能指向有需要尋求醫護人員的專業協助。為了這個狀況而尋求幫助並不代表你特別軟弱,反而代表勇敢的你願意講出自己的需要和接受醫護人員的協助。根據病人的狀況,醫生可能會處方一些幫助入眠的藥物, 或是一些協助病人舒緩情緒的藥物。當然明白所有人都希望服食越少的藥越好,不過及早發現和處理睡眠問題,一方面令病人睡眠質素提升自然增強免疫力而少些病痛,也可以避免日後因為精神健康問題惡化而需要更多的藥物。如果留意到身邊的病人、照顧者、自己持續兩星期或以上不尋常地早起或失眠可能指向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可能有些病人擔心為此求醫及開始吃相關的藥物,會需要無了期地繼續服食。但事實上越早求醫,越早控制好情況,反而更大機會將來可以不需再靠藥物。雖然不能睡得好一定很辛苦,但同時這也是你的身體在提醒你需要好好照顧它,所以如果有需要的話絕對可以尋找專業協助,由醫護人員和你們一起努力好好照顧身體!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幫助大家改善睡眠質素,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擁有充足精神接受治療和對抗癌症!不過記緊不要因為希望改善睡眠質素,反而令到自己更有壓力,弄巧反拙啊!相信只要慢慢養成睡眠衛生,和有需要時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大家一定都能睡個好覺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sleepfoundation.org/bedroom-environment/best-temperature-for-sleep

https://pro.psycom.net/psychiatric-disorders/insomnia

醫生也會過量飲酒?

醫生也會過量飲酒?-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2年級生 黃偉滔
醫生也會過量飲酒?-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2年級生 黃偉滔

平日裏,我們總是聽見醫生規勸病人盡量少飲酒,以保護身體。但是大家又曾否聽聞,原來酒精不當使用,在醫生中也頗爲常見?

最近於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佈的一篇文獻回顧則揭示了這個問題。研究者回顧了過往15年内31份專題調查,當中共訪問了逾五萬名來自17個國家的醫生。這些研究采用了酒精使用障礙鑑別檢測(AUDIT)、CAGE酒精使用疾病篩查試驗(Cut down, Annoyed, Guilty, and Eye-opener)等可靠有效的檢測標準作評估。在采用AUDIT-C指標的調查中,受酒精問題困擾的醫生比例為9%-35%。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所錄得的飲酒問題有所增加:從 2006 年至 2010 年的 16.3% 增加到 2017 年至 2020 年的 26.8%。部分調研中更表明,酒精問題有可能已困擾多達三分之一的醫生。相比之下,2019 年全球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僅為 1.45%。與普通人群相比,醫生中有問題的酒精使用也更高。然而,由於研究中的數據均基於受訪者自我報告,而且對於不良酒精使用的定義各不相同,因此結果有機會出現誤差。其實,醫生本應該清楚瞭解酒精對人體的危害,但爲何他們也會與酒精爲伍呢?

研究人員指出,與普通人群相比,醫生出現職業過勞以及心理健康出現狀況(包括抑鬱和焦慮)的風險更高,而這往往可能導致飲酒問題。那麽,竭力緩解病人壓力的醫生,又承受著怎樣的壓力呢?其實在香港,醫生壓力問題一向不容忽視。根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在2019年進行的一項調研。逾72%的受訪醫生經歷過職業過勞,而 21% 的受訪者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症,遠高於其他行業的比例(10%)。受訪者指出,最主要的壓力源自於「臨床責任」以及「工作要求」。而當中,一些醫生更反映曾有自殺企圖。醫生所承受的壓力,可見一斑。

外國也有類似情況,以我們較爲熟悉的腫瘤科為例子:2014 年在 ESMO 大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歐洲多達 71% 的年輕腫瘤學家(中歐為 81%)或存在過勞症狀。所謂醫者醫病也醫心,腫瘤科醫生不僅需要有廣泛以及與時并進的醫學知識,以設計最有效的治療方案,還需要有應對各項壓力和負能量的心理素質,充當半個心理醫生,與患者在抗癌路上並肩同行。在漫漫療程中,患者其實給予了主診醫生極大的信任,而相應地醫生亦承擔了沉重的責任,自然也就會有一定的壓力。醫生也是平凡人,面對壓力而選擇通過酒精開解,倒也不那麽出人意料了。

其實很多時候,能看到病人越來越有精神,身體恢復得越來越好,醫生們就已經很滿足了。2023年已經來臨,祝願大家平平安安,在新的一年,讓我們在康復路上一同努力,並肩前行!

 

Refere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290067/

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health-environment/article/3151290/over-70-cent-young-doctors-hong-kong-burnt-out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9353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85957?src=WNL_trdalrt_pos1_ous_221223&uac=126381MJ&impID=5020892

【心靈健康】跟癌症病人同歷心情起伏 潘智文醫生以藝術療癒心靈

▲ 潘智文醫生從事癌症治療多年,深深明白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 潘智文醫生從事癌症治療多年,深深明白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人生遇上意料不到的重病,長遠的治療令病人身心俱疲,心靈的照料因此尤為重要。由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促成的Artzwell創藝治療中心,便希望結合理性(醫療)與感性(心靈),透過藝術希望幫助患者抒緩因治病而導致的負面情緒,撫平經歷疾病的傷痛。

潘智文醫生不諱言,擔任主理癌症治療工作達20年,無論是病人、家屬以至診治的醫生,都是經歷漫長心路歷程,有如坐過山車的起伏和衝擊,故心靈上的健康也是不容忽視。而本身熱愛藝術的她,也是她一心成立Artzwell藝術中心的原因。

潘醫生解說:「醫學講求實則數據,藝術則是感性的創作,跟治療看似沒有關係,實則上是息息相關,特別是醫治癌症更要兩方面都顧及,藝術可以助病人平和治療期間的心情,而醫生同樣是經歷心情起伏,需要良好的心理資素陪同病患去面對各種挑戰,以我為例,我很喜歡繪畫,也喜歡欣賞畫作,從藝術作品中可抽離醫療的緊張情緒,達至一個平和的心境。」

▲ 潘醫生指透過藝術創作,能夠進一步理解自身的內心感受。(攝影:湯致遠)
▲ 潘醫生指透過藝術創作,能夠進一步理解自身的內心感受。(攝影:湯致遠)

延續性的心理輔導

潘智文醫生夥同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張文茵博士,去年11月創辦非牟利性質的創藝治療中心Artzwell 。「Artzwell」名字源自德文Arzt(解作醫生),引伸而成「Art is well.」,位於中環的藝術中心,有不同的藝術治療課程,如繪畫、音樂、戲劇、解夢等,藝術治療師透過多元的藝術創作,為參加者提供撫平身心靈的需要。

潘醫生補充,在治療病患過程中,延續性的心理輔導亦是重要一環。「很多病人求醫,雖在生理上得到治療,但很多內在情緒未必可以抒發,即使康復後,不少人依然有許多心理上的不安、恐懼、疑神疑鬼,擔心病情復發,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其實不好,就算不是病患,近幾年大家在生活上都會有巨大的都市壓力,這些心結未必可以得到紓緩。」

因此潘醫生希望能締造一個空間,為有需要人士透過藝術創作或分享,得到延續性的心靈治療。「它不一定是針對病患,而是開放給所有公眾人士。同時亦有一個推廣藝術教育的願景,畢竟藝術並非只是拍賣場上的昂貴物品,而是人人都可以接觸,透過不同的藝術創意趣,作為情緒的修養和培養出興趣。」

創身心靈藝術空間

過去一年,Artzwell主辦過不同的藝術工作坊,潘醫生亦有很多難忘經驗。「曾經有一個Couple therapy鼓勵病人帶同伴侶一同分享,有一位曾患乳癌的女士畫了一幅黑色的圖畫,以此表達抗病的心情,原來她為怕丈夫擔心,一直默默承受內心種種壓力,而丈夫看到太太的畫,才知道對方的真正感受,夫婦都說到十分感觸,但卻更加了解彼此感受。」

另外,潘醫生又在一個解夢的工作坊上,聽過一位參加者分享經常有著自己重覆跳樓的夢境,原來亦是關於內心的鬱結,這讓她更體會到,都市人的壓力其實無處不在,只是看能否有一個適合的途徑去抒發。

即如潘醫生雖從事治療癌症的工作,本身一樣會感受到遏抑的情緒。「作為醫生,需要懂得節調情緒,既要有對病人的同理心,也要保持理智,。當然遇到一些困難或棘手個案,都會感到壓力和困擾,但不能輕易受負面情緒影響。幸好我本身是一個思想正面的人,自小家人也是教育我們,首先本身要有滿滿的正能量,才可以去幫助別人。」

她笑言自己也會去參加Artzwell的工作坊,透過畫畫或欣賞藝術作品,可以放低工作上的壓力,為沉重的工作得到透氣的空間。

未來盼助女藝術家

平時有繪畫興趣的潘醫生,自言畫得出不色,只是日常生活興趣以及抒壓方法。說到對藝術的熱愛,原來是自小已培養。「小時候父母會安排我學不同的興趣班,除了畫畫,還有跳舞、音樂,但對繪畫特別地喜愛,小二時畫過一幅『我的志願』是想成為網球巨星,還被老師讚賞,並拿去參加比賽哩!」

雖然成長後她選擇了以醫生作為職業,但對藝術畫的興趣與日增加,近年並開始收藏畫作。「我愛看不同年代和背景的畫家,大師級如張大千的潑墨畫作固然會收藏,也會留意很多新晉畫家,近日便十分喜歡本地的石家豪,他的畫作很有原創性又充滿地道,非常有創意。」在潘醫生的辦公室,就掛有英國畫家Damien Hirst及黃家偉的作品,她指在工作中望到喜歡的畫作,自然有調劑心情的作用。

▲ 潘醫生稱在她的工作空間中,必定要有畫及花,好讓自己可以釋壓。(湯致遠攝)
▲ 潘醫生稱在她的工作空間中,必定要有畫及花,好讓自己可以釋壓。(湯致遠攝)

現在能夠建立一個結合醫療和藝術的空間,可說亦讓潘醫生完成人生其中一個夢想。「要經營一個藝術中心不容易,幸而我有一些能幹的夥伴,自己主要是提供資金和意見,在行政上就交予拍檔執行,現時大會都走出理想的第一步。」

在藝術推廣上,潘醫生亦有很多想法,她透露未來會籌備畫展,邀請不同本地畫家參予,特別希望幫助更多本地女性藝術工作者,亦會計劃舉行拍賣畫作,為其藝術中心作籌款。

記者:陳家昌

原文連結:【心靈健康】跟癌症病人同歷心情起伏 潘智文醫生以藝術療癒心靈

在抗癌路上,音樂伴你同行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面對癌症和各種治療時,相信不少病人及其家人難免會感到焦慮和疲倦。 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並不代表你們不夠堅強、不夠厲害, 相反是身體提醒你們可以嘗試找方法愛護自己, 舒緩情緒和不適。 有沒有想過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音樂呢? 今次就讓我和你們分享一下音樂在抗癌路上可扮演的角色吧!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78 名即將接受電療的患者被平均隨機分配到音樂治療組和非音樂治療組,而當中38 名患有乳腺癌,40 名患有頭頸癌。兩組均在模擬前和模擬後接受狀態-特質焦慮量表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S Anxiety) questionnaire) 和症狀窘迫溫度計 (Symptom Distress Thermometer (SDT))評估。音樂治療組的患者接受了音樂治療師的諮詢和在此期間選擇了在模擬期間播放的音樂。非音樂治療組的患者沒有接受音樂治療師會診,也沒有在模擬過程中聽到預先錄製的音樂。 結果顯示音樂治療組的焦慮程度和症狀困擾的程度在模擬後都有顯著性降低, 但非音樂治療組並沒有, 顯示音樂治療有效減低電療模擬的焦慮。

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測試了116名乳腺癌或婦科癌症女病人用音樂治療對電療期間疲倦和抑鬱的幫助。音樂治療組(53人)和非音樂治療組(63人)都接受了疲倦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tigue (FACT-F))、癌症治療相關生活品質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FACT-G))和貝克抑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的評估。音樂治療組在電療期間進行了10 次音樂治療,而非音樂治療組則沒有。與非音樂治療組相比,音樂治療組的 FACT-F和FACT-G結果都具有顯著性進步。這證明了個人音樂治療課程可能有效減少與癌症相關的疲勞和抑鬱症狀,並改善接受電療的乳腺癌或婦科癌症女性的生活質素。

證據顯示音樂治療對癌症病人在電療之前和期間有效舒緩焦慮抑鬱和疲倦。 當然我們需要更多數據和研究才能證實在其他情況下,音樂治療對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是否有效。 但是這些正面結果都指向音樂可能有效舒緩治療帶來的情緒和身體上的不適。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了解更多和透過註冊音樂治療師嘗試音樂治療。

不過若各方面條件未許可接受正規的音樂治療,亦可以嘗試自己用音樂紓解情緒, 和舒緩治療間的不適。 在此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小貼士,讓大家參考一下吧!

聽音樂選曲方面當然可選擇自己一向喜歡的樂曲、歌手或樂風, 也可嘗試聆聽一些節奏較為緩慢而且抒情的歌曲平復情緒、 或欣賞一些帶有正面鼓勵性質的歌曲。 音樂不但可以用來聽,也可以自己做音樂,切身享受音樂的樂趣。即使家中沒有任何樂器,也可嘗試用唱歌的方式表達自己。 尤其是唱一些歌詞與你有共鳴,能表達自身情緒的歌曲,相信定能幫助紓解情緒! 除了自己個人享受音樂之外,也不妨與家人、朋友和其他同路人一同做音樂, 分享音樂的樂趣和感受互相的支持。 享受音樂的重點並不是要最完美、最動聽地表達。即使音準、拍子等等並非完美, 但是享受當中的過程,和透過音樂找到一些共鳴和鼓勵便足夠了!

聖誕佳節將至, 在此祝願大家無論是透過音樂與否,也能找到心中的平安和喜樂, 在抗癌路上繼續努力前行, 活出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 除了有音樂伴你左右之外,亦希望每一位病人及其家人能感受到你們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我也在此默默支持你們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6437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42102/

https://www.musictherapyhk.org/registeredmusictherapisthk

HER2乳癌既兇且惡:適當治療控病效果佳 更能保住生活質素

HER2乳癌既兇且惡:適當治療控病效果佳 更能保住生活質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醫生

很多女士以為乳癌離自己很遠,但這種女性最常見癌症其實十分普遍,大約每14名女性便有一人會於75歲之前患上乳癌1,而單在2019年便有超過4700宗新症2。幸而近年乳癌治療不斷有突破,即使是較惡性的HER2乳癌,仍可利用化療及標靶藥等治療,包括抗體複合藥物(ADC) 3,以獲得更理想的控病效果。

臨床上,乳癌不但會按腫瘤範圍及擴散情況分期,也會根據腫瘤特性進行分類,分別是荷爾蒙受體(ER/PR)陽性、HER2陽性及三陰性等三類,當中HER2被視為比較「惡」的乳癌類別,不只生長速度較急,亦容易出現擴散4,而且復發時間更早、風險也較高5

擴散乳癌以藥物治療為主

對於較早期的乳癌,通常可透過手術達到根治效果,並可因應復發風險加入藥物作輔助治療,又或先以藥物治療縮小腫瘤,然後才進行手術切除6。但若癌細胞已進入較晚期及出現擴散,可能會引起骨痛、氣喘、腹脹,又或是與中風相似的神智混亂及半身無力等情況7,這時的治療則與早期乳癌大為不同。

HER2乳癌為例,如癌細胞已經擴散,傳統做法是以單標靶加化療作治療8,惟不少病人都因為化療而出現嘔吐、脫髮及造血功能下降等副作用9,故現在治療方案多改以針對性較高的使用8。假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則可以採用針對性更高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控制病情8

二合一藥物夾擊腫瘤增療效

盧醫生指出,這類結合標靶藥和化療的抗體複合藥物有助病人維持較為正常及良好的生活質素,病人於治療期間亦可以如常生活,繼續上班及照顧家庭。患上乳癌雖然令人難以接受及感到不安,不過患病並非等於世界末日,現時有很多有效的藥物可用,而且不斷有更具療效的新藥面世,讓病人可以享有數以年計的壽命。

及早察覺乳癌根治機會愈高

早期乳癌的治癒機會較高,故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尤其是帶有相關遺傳基因的女性1,更不能掉以輕心。與此同時,我們平日應留意乳房的狀況和變化1(見附表),發現徵狀應該及早求醫,不宜拖延處理,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表:乳癌6大症狀10

  1. 摸到乳房有硬塊
  2. 腋下/鎖骨淋巴腫脹
  3. 乳房皮膚異常增厚/脫皮
  4. 乳房或周圍發炎/紅腫
  5. 乳頭變得凹陷
  6. 乳頭有分泌物

此文章由香港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香港支持

HK-8097 30/11/2022

 

Reference

  1.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Cancer Expert Working Group o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breast_cancer_professional_hp.pdf
  2.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January 4, 2022.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chp.gov.hk/en/healthtopics/content/25/53.html
  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reatment of stage IV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August 25, 2022. Accessed November 18,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treatment/treatment-of-breast-cancer-by-stage/treatment-of-stage-iv-advanced-breast-cancer.html
  4. Shaw G. Types of Breast Cancer: ER-Positive, HER2-Positive, and Triple Negative. Published August 17, 2022.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webmd.com/breast-cancer/breast-cancer-types-er-positive-her2-positive
  5.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 Details, Diagnosis, and Signs. Published March 1,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about/types-of-breast-cancer/triple-negative.html
  6.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stage I-III. Published April 12, 2022.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treatment/treatment-of-breast-cancer-by-stage/treatment-of-breast-cancer-stages-i-iii.html
  7.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reatment of Stage IV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April 12, 2019.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treatment/treatment-of-breast-cancer-by-stage/treatment-of-stage-iv-advanced-breast-cancer.html
  8. Giordano SH, Temin S, Davidson NE. Systemic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Breast Cancer: ASC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Summary. Journal of Oncology Practice. 2018;14(8):501-504. doi:10.1200/jop.18.00290
  9. Burstein HJ. Patient education: Treatment of early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Beyond the Basics). Published March 22, 2021.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reatment-of-early-her2-positive-breast-cancer-beyond-the-basics/print
  1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September 14, 2020.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cdc.gov/cancer/breast/basic_info/symptom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