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手術】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黎逸玲醫生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拆線好,定唔使拆線好?​

好多病人都有一種信念,自己溶唔使拆嘅線係比較高科技、傷口會靚啲。當私家醫生話傷口要安排拆線嘅時候,唔少病人嘅第一個反應係「吓?要拆線呀?無得自己溶咩?」,反之公立醫院病人比較少提出呢種質疑。(可能大眾都覺得醫管局唔會用靚嘢)😂

外科縫線有兩種:可吸收縫線(absorbable suture)同埋不可吸收縫線(non-absorbable suture)。兩種縫線其實一直都存在,各有用途,並冇高低級之分。可吸收縫線由羊小腸黏膜嘅膠原蛋白或者合成纖維製成,依靠人體組織對外來物質產生發炎反應去溶解縫線,然後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消化,吸收時間需要大約三至六個月。至於不可吸收縫線可以由尼龍、聚丙烯等物料製成,只能靠拆線先會消失。

用自己識溶嘅縫線除咗可以慳返拆線時間同避免拆線時嘅少少唔舒服之外,皮膚疤痕唔一定會靚啲。由於可吸收縫線留喺體內嘅時間較長,有機會增加發炎排異反應(foreign body reaction),形成縫線肉芽腫(stitch granuloma)或膿傷,疤痕會更肉酸。外科醫生用不可吸收縫線去處理皮膚傷口時,一般都係逐針逐針縫,可以更精準對齊傷口兩邊高低;而用可吸收縫線時,通常都係一針過,萬一中間有個位縫得差左少少,一係當睇唔到、一係由頭再縫過,傷口長少少都會嘔血。🤢

其實想減少疤痕產生,最緊要係計劃好落刀嘅方向同位置(例如順住皮膚嘅紋理、皺紋)、以及手術過程精細輕巧減少傷口邊緣皮膚嘅破壞,最後揀選(物料同大細)適合嘅縫線同縫合方法去降低傷口嘅張力同埋組織炎症反應。如果用不可吸收縫線,仲要擇個好日子拆線(太快拆傷口又未埋、太耐拆就會變蜈蚣疤痕)!

P.S. 大家有機會留意吓身邊親友臉上有傷口嘅話(例如皮膚癌手術或者創傷引起嘅傷口),醫生十居其九都會用不可吸收縫線去縫針。而家大家明點解啦?😎

 

中大發現間皮瘤的女性發病率上升 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中大發現間皮瘤的女性發病率上升 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中大發現間皮瘤的女性發病率上升 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間皮瘤(Mesothelioma)由於治癒率較其他癌症低,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平均僅有8%,醫學界一直努力尋求間皮瘤的新療法及更多相關資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簡稱APRU)合作研究間皮瘤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顯示,間皮瘤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及職業環境石棉暴露可能有關連,而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

在各國實施石棉使用限制下,全球間皮瘤的整體發病率近年呈下降趨勢,但某些國家的女性發病率卻有上升跡象。研究人員建議採取針對高危人口的危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以控制上升趨勢。研究詳情已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胸部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發表。

(左起) 黃至生教授及黃俊杰博士
(左起) 黃至生教授及黃俊杰博士
間皮瘤與石棉暴露有關 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發病率較高

間皮瘤是一種源於覆蓋內臟表面的薄層組織(間皮細胞)的罕見癌症。大約四分之三的間皮瘤先在胸腔出現,即為胸膜間皮瘤。大多數病人在40至70歲病發,其中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惡性胸膜間皮瘤的形成與某些行業,在一般環境或接觸建築材料時暴露於石棉有很大關連。常見症狀包括咳嗽、疲倦、體重減輕,以及因肺中液體瀦留造成的呼吸困難、腹部腫脹和胸壁疼痛。

醫管局數據顯示,本港2001至2020年20年間,共有455宗間皮瘤新症,死亡個案則有349宗。香港於2008年修訂了《肺塵埃沉着病及間皮瘤(補償)條例》,給予間皮瘤患者相當於塵肺病患者的補償。即使本港現時已全面禁止進口、轉運、供應和使用所有種類的石棉及含石棉物料,然而部分樓齡達30年以上的舊樓仍有石棉殘留及暴露的風險。

為具體估計間皮瘤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及所帶來的疾病負擔,並找出相關高危人群,研究團隊從「全球癌症觀察站」、「國際癌症發病率數據庫」及「世界衞生組織全球衞生觀察站」等資料庫中收集數據,計算及分析癌症發病率和各風險因素的流行率。研究人員發現,間皮瘤於各地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差異,其中北歐地區的發病率最高(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一)。此外,間皮瘤與GDP、HDI及職業石棉暴露水平呈正比,意味著這些相關風險因素水平較高的國家,發病率亦通常較高。

全球間皮瘤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女性發病率則有上升跡象

全球近十年的間皮瘤發病率整體呈下降趨勢 ,但某些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則有上升跡象。其中女性發病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1)以泰國的升幅最大,其次是保加利亞及南韓(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二)。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表示:「間皮瘤的發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可能與各地診治水平、環境生活方式,及石棉控制政策相關。我們的研究為間皮瘤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提供了最新及更全面的證據。各地政策制定者應實施具針對性的循證預防策略,以控制有關風險因素,特別是石棉暴露。」

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補充:「近年間皮瘤整體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值得關注的是某些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則有上升跡象。導致這個趨勢的原因未明,可能與石棉職業暴露以外的因素如一般環境相關。醫學界應進一步探討導致這些流行病學變化的原因,為間皮瘤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據。」

詳細研究結果可瀏覽:https://doi.org/10.1016/j.jtho.2023.01.095

1 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APC)是一種用作衡量癌症發病率於過去某段時間整體變化的方法。假設某國家10年的某種癌症發病率AAPC是5,即其癌症發病率於過去10年每年平均增加5%。

附件

表一:間皮瘤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最高的首3個地區:

全球間皮瘤發病率最高首3個地區 每10萬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
北歐 1.4
澳洲及紐西蘭 1.3
西歐 0.8

表二:女性間皮瘤發病率「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最高的三個國家:

國家 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
泰國 13.7
保加利亞 9.4
南韓 8.3

有關是次與APRU的合作研究

是次研究與APRU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合作進行。APRU(https://apru.org/)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柏克萊分校、加州理工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校長於1997年在洛杉磯成立,現有成員來自環太平洋地區超過60所領先研究型大學。中大是APRU的重要成員,校長段崇智教授為該協會副主席,黃至生教授和黃俊杰博士亦是APRU非傳染病全球健康工作小組聯席主席。

原文連結:中大發現間皮瘤的女性發病率上升 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人生課題(三)晚期癌症病人之營養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可能需要決定會否在病人進食得不良好時接受人工營養。明白眼見自己、或眼見家人日漸消瘦,難免感到痛心和難受。遇着這個情況時,應該怎樣處理營養的問題呢?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進食得不良好的原因、什麼是人工營養、做決定時的不同考慮和替代方案,希望能夠打破某些迷思,幫助晚期癌症病人和其照顧者做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晚期癌症病人可能因為各種不同原因而未能進食得宜,而改善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助改善病人的營養問題。例如透過止痛藥和其他止痛方法,解決因為癌痛而胃口不佳。不過使用某些鴉片類止痛藥可能令病人神智不太清醒或作嘔,繼而胃口不好,所以便要在其中取一個平衡。某些病人則可能因為吞咽困難,而變得難以進食。透過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可能可以改善吞咽困難的問題,但則未必能夠完全根治吞咽困難的來源。至於因腸阻塞而未能進食的病人,可能可以透過手術舒緩腸阻塞。但是在晚期癌症病人中,這場手術只能減少腸阻塞的症狀,而不能根治病情。衡量是否接受該手術,便要看看病人願意和能夠承擔多少風險,及手術有多少益處。

倘若平衡各方面後,未必能改善進食得不好的背後原因,亦可以考慮人工營養。人工營養主要分為兩種——「腸道營養」和「靜脈營養」。「腸道營養」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經鼻胃喉把營養注進胃部。這個方法較適合因為吞咽困難但是腸道吸收能力正常的病人使用。由於營養經腸道吸收,所以較接近正常的營養攝取過程。可是插鼻胃喉是要把一條膠管經鼻腔、喉嚨、食道、一直放進胃部裏面,而且一直處於這個位置。病人可能會感覺較辛苦,而且亦有機會在放置鼻胃喉時,令病人不適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靜脈營養」顧名思義是經靜脈把營養注入血液,不需要經腸道吸收營養,因此適合未能經腸道吸收營養的病人使用,例如是腸阻塞的病人。短期的話可使用手部的靜脈,而較長期的話可使用接近頸部的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但有機會傷及頸部附近的組織,例如導致氣胸。而由於經血液輸送營養有機會一併輸送了些微生物,可導致發炎甚至敗血病。兩種營養皆有機會導致病人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過高、過低等情況。

以上各方案都存在不同利弊,所以在考慮如何改善營養時,便要平衡解決方案的得益、入侵性程度和風險、病人的生活質素、及在最後這段日子中最重視的是什麼等等。這些決定都沒有對或錯,需要根據病人及其家人的價值,從中作一個最適合的平衡。所以在病人仍然清醒,而且清楚了解接受自己的病情後,與家人好好商議和表達自己的意願,訂立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是最理想的。當然明白這些話題並不容易啟齒。 想了解多一些與晚期病人溝通的技巧,可參閱這系列中第一回的文章《人生課題(一)至親與晚期病人的溝通技巧》

倘若病人未能清醒地為自己作決定時,家人難免感到無所適從。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擔心不選擇某解決方案或人工營養,會親手「餓死了病人」,但又不想病人承受不適和風險。其實數據顯示,使用人工營養與否,並不會改變晚期癌症病人的壽命和生活質素。癌症病人的離去,並不是因為餓,而是因為本身的癌症導致器官衰竭。營養攝取不足並不是導致晚期癌症病人離去的直接原因。而且晚期癌症病人因為身體機能逐漸減慢,而且減少了活動和能量的消耗,所以未必會如大家一樣感到肚餓。即使使用了人工營養,如果病人的身體機能已經較慢,也未必能夠充分吸收和使用營養,逆轉體重的下降。家人無需為病人做這個決定而感到內疚,相反可以考慮的是病人的生活質素,和假若病人仍是清醒的話會有可意願。

除了以上方案外,其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舒緩病人的不適,同時避免人工營養的風險,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胃口不好但仍能自行進食的病人,可選擇在想吃時才自行進食,減少入侵性的醫學程序。家人可根據病人的喜好為病人準備他們喜歡的食物。這樣病人便能舒舒服服地度過最後的日子,及在想吃時淺嘗自己喜歡的食物。吞咽有困難的病人吃喝東西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不過如果病人及家人都明白風險,而病人仍希望淺嘗自己喜歡的食物,可選擇格外小心地自行進食或被餵食。而如果病人喝東西的能力較差的話,可小口小口地濕一濕病人的口,解決口乾的問題,或加少量凝固粉協助吞嚥。市面上亦有一些味道和外表看似日常美食,但實質上是較容易吞嚥的食品供病人及其家屬購買。即使病人吃不下很多,也絕對不用感到氣餒。這樣做的重點並不是要強逼病人吃下多點食物提升病人的體重,而是讓病人淺嘗喜歡的食物,和感受家人的關愛。除了提供身體上的營養,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營養。

無論你們最後作出任何決定,都希望能夠本着以病人的意願和舒適為大前提,並且透過溝通作出最適合病人的決定。明白照顧者難免會為此感到有壓力,不過希望了解更多,和釐清某些迷思後,能減輕一些你們肩膊上的重擔。溫馨提醒大家以上資訊謹供參考,每位病人的實際情況都不同,詳情請諮詢自己的主診醫生。最後祝福各位即使身體上的營養未必最得宜,心靈上的營養依然充足,能互相扶持走過這段路!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palliative_core.pdf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92116/
  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411064/
  4. https://www.theprojectfuturus.com/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
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黎逸玲醫生

唔知大家睇咗《毒舌大狀》未呢?戲入面有一個非常有趣嘅醫學問題:一個大量失血嘅病人係咪唔可以俾水佢飲?飲完會死得快啲?

創傷病人(trauma patients)嗌口渴其實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當身體受傷大量出血,體內平衡機制會立即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令到非重要器官(包括消化系統、四肢、腎臟)嘅血管急劇收縮,從而迫使血液集中流向腦部和心臟。當呢啲非重要器官出現缺血情況,就會向大腦求救,而大腦就會經腦下垂體發出命令要補充水份填補血管內容量,所以病人就會覺得口渴想飲水。

既然傷者要補充水份咁點解又唔好俾水佢飲呢?首先,大量失血嘅病人大多處於意識模糊狀態,吞嚥能力變弱,呢個時候飲水極大機會會嗆到,過多水份誤入氣管會導致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窒息、之後併發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再者,傷者送院後理應需要進行全身麻醉緊急手術,若果胃部充滿食物或水份,就會容易嘔吐增加吸入性肺炎嘅風險,咁亦都解釋咗點解大家平時做手術前都要禁食六個鐘或以上。大家千祈唔好睇小吸入性肺炎,呢個係死亡率非常高嘅病症!

=== 以下含有少量劇透 ===

電影入面有關Elsa死因嘅說法係被鐘京頤灌飲大量蒸餾水去「溝稀」血液濃度致死。從創傷學角度睇,有關血液被稀釋嘅學術討論主要圍繞靜脈輸液,而非飲唔飲得水。大量失血嘅病人送院後要盡快輸予一定比例嘅紅血球、血小板同血漿(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務求迅速補充血細胞去輸送氧份同營養去各個器官、同時避免因過度稀釋而影響凝血功能,所以醫生唔可以只係靠生理溶液去幫病人進行復甦急救。

其實曾潔兒只係行開咗兩分鐘去打999,鐘京頤就灌到Elsa飲晒一公升蒸餾水再掉埋個樽,我絕對有理由相信Elsa會濁親仲要濁到爆,因此佢嘅死因應該喺吸入性肺炎或者腦出血機會比較大。當鐘京頤喺庭上聽到林涼水嘅指控之後O咗咀,佢心裏面應該係:「吓?我想濁瓜個女者,無諗過要溝稀佢啲血喎!」。不過你想像吓如果改咗林涼水喺庭上嘅對白,成件事就即時變得無咁型!作為一套賀歲法庭(科幻)片而非醫療學術片,我唯有本著「睇故就唔好駁故」嘅心態,但又真係好多朋友同病人都有相同疑問,所以決定係度寫少少咁啦⋯⋯

(圖片來源:網上劇照)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黎逸玲醫生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黎逸玲醫生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嘅公關災難簡直喺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嘅最佳反面教材。

外科醫生嘅日常工作來做例子。

首先,如果醫生無解釋清楚比病人知點解要做手術、手術有咩風險、有無其他可行的治療選擇,只係叫病人求其「潦隻龜」,而他日手術過程中有過失,醫生都唔能夠用病人簽咗名既同意書做護身符,因為一開始張同意書已經無效。

另一情景:病人胃出血,聽完醫生解釋後接受建議簽咗胃鏡同意書。然後去到鏡房(內窺鏡中心)訓咗上手術床,病人突然話:「唔得呀,好驚呀,醫生我唔做胃鏡啦,死都唔做呀我!」(以前係公立醫院都時有發生)呢個時候,醫生唔能夠話:「喂你頭先簽咗同意書架喎,無得反口!你要負法律責任!」我哋只可以氹、循循善誘,病人最後一刻say no,其實我哋都唔可以違反病人意願。當然,做胃鏡喺當刻最好嘅治療方案,但只要病人清楚理解做同唔做嘅風險,醫生唔能以「我係為你好」呢種「用愛浸死你」嘅出發點、或者「我哋成班醫生姑娘為咗你頻撲咗成朝已經好辛苦喇」呢種情緒勒索嘅原因而迫佢做。病人拒絕做胃鏡嘅原因可以好多:驚、有陰影、宗教信仰… 諸如此類。就算醫生幾唔理解、或者覺得個原因幾咁騎哩都好,同樣道理,只要病人清楚理解唔做胃鏡所帶來嘅風險,醫生都要尊重病人意願。當然,如果醫生質疑病人嘅精神行為能力,咁成件事就唔同講法,可能需要精神科醫生嘅介入同評估。

如果病人簽咗同意書做胃出血止血手術,手術其間意外發現病人卵巢有個腫瘤,咁醫生又可唔可以同時間切咗佢呢?答案喺唔得!同意書本身只包括胃出血有關嘅手術步驟,並唔喺一個全身麻醉手術嘅無限延伸,醫生唔可以「自把自為」代病人決定其他非即時致命病情嘅醫學治療。

有時候(尤其喺大學醫院),病人有機會被邀請參加新藥研究,研究單位絕對需要向研究對象清楚交代研究嘅主題、方法、可能出現嘅風險、未來研究成果可能用咩形式發佈、同埋被研究者嘅基本權利(包括可以自由決定參唔參加、隨時有權利退出研究等等)。如果病人最後決定唔參與研究,醫護人員亦唔可以懲罰性對病人只提供次一等嘅治療。

法律上,同意書(consent form)並非合約(contract),無論喺條款細節、約束力層面上都有好大差距。病人臨門一腳縮沙唔做手術會唔會被醫生告?遊客去玩笨豬跳簽完「生死狀」最後驚得滯想放棄要唔要巨額賠償?小學家長簽咗通告同意小朋友跟學校去旅行最後小朋友病咗去唔到又要唔要負法律責任?正如《毒舌大狀》入面黃子華話:common sense!

其實知情同意仲有一個重要元素係:簽署者需要喺完全自願、無任何外在壓力嘅情況下去簽份同意書。換句話說,雙方應該處於一個(權力)平等嘅情況。醫生不能夠用醫學權威嘅角色去迫使病人同意做手術,正如校方不能夠用權力去強迫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不過,讀過中學嘅你哋都知,學校總有辦法令你「自願」參加,例如關心吓你關心吓家長。事實上,明明病人唔想做手術,但屋企人用無限嘅愛同眼淚去令病人屈服同妥協做手術嘅情況屢見不鮮。作為醫生,你覺得病人算唔算自願簽同意書?你又會唔會因此推翻病人嘅決定唔同佢做手術呢?

(圖片來源:Golden Scene Facebook)

港大化學生物學家拆解一類「組蛋白修飾」 為開發相關抗癌新藥帶來曙光

港大化學生物學家拆解一類「組蛋白修飾」 為開發相關抗癌新藥帶來曙光
港大化學生物學家拆解一類「組蛋白修飾」 為開發相關抗癌新藥帶來曙光

由香港大學(港大)化學系李祥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與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翟元樑博士及港大生物醫學學院黃永瀚博士和鮑秀叢博士合作,拆解了DNA中遺傳信息被「讀取」的其中一個過程,從而理解在錯誤「讀取」下會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及多種癌症,在生物學領域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研究結果已於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

人體中幾乎每種類型的細胞都具有完全相同的 DNA 序列(即基因)。因此,當製造特定類型的細胞(如幹細胞、神經元細胞)時,每個細胞需仔細「選擇」要表達的基因,而這一個過程受到多種「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的調控。組蛋白是用於將 DNA纏繞成染色質的「線軸」,這些組蛋白上的修飾就像染色質上的標籤,可以標識基因表達的「開」和「關」,在適當的時候決定以何種程度「啓動」或「停止」基因的表達;而在這過程中出錯會導致癌症等嚴重疾病。

不同類型的組蛋白修飾可以發射不同的信號,以控制基因表達、DNA複製及修復。科學界的挑戰之一,是研究各種組蛋白修飾如何實現它們的生物學功能。為此,必先找出能識別這些組蛋白修飾的「閱讀器」。「閱讀器」是一類能識別特定組蛋白修飾、從而通過上調或下調對應基因的表達,來「解析」組蛋白修飾的蛋白。

不幸的是,目前許多組蛋白修飾的「閱讀器」仍然未被確認,因而限制了我們對各種組蛋白修飾的理解。李祥教授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開發新的化學方法以找出各種組蛋白修飾的「閱讀器」。其中一種方法是使用含有組蛋白修飾的多肽(即組蛋白的一小段)作為「魚餌」來「垂釣」這些「閱讀器」。「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魚餌』,還在於一個特別設計的『釣鈎』,它配備了光激活的化學基團,可以在照射紫外線後捕捉『閱讀器』。 」李祥教授説道。

在這項研究中,李祥團隊專注於研究組蛋白 — H3 離氨酸 79的甲基化修飾(H3K79me2)。在人類細胞中,這種修飾存在於表達較活躍的基因中。哺乳動物胚胎中 H3K79me2的缺失可導致多種發育異常,包括生長障礙、心臟擴張,甚至死亡。科學家還發現,在兒童白血病等多種癌症中,其H3K79me2會大大高於正常水平,甚至出現在不該出現的位置(如促癌基因)。儘管H3K79me2在基因調控中具有相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該組蛋白修飾如何被「解析」卻尚不清楚,主要因為自 20 年前發現該組蛋白修飾以來,一直未有發現能識別它的「閱讀器」。

「即使使用我們之前開發的新型化學方法,尋找H3K79me2 閱讀器的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李祥教授說。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間,研究人員嘗試以多種方法來尋找這個重要的組蛋白修飾「閱讀器」,但都沒有成功。識別其閲讀器的過程中,主要遇上兩個難題。首先,「讀取」這個修飾可能不僅涉及修飾本身,還涉及整個組蛋白,甚至是核小體(即組蛋白-DNA 複合體)。換句話說,「閱讀器」對 H3K79me2的識別可能須要用到天然的核小體或染色質。其次,「閱讀器」和 H3K79me2之間的交互可能很弱,甚至是短暫的,因此很容易在「垂釣」的過程中丟失。

「因此,要抓住H3K79me2的『閱讀器』,我們必須改良『魚餌』和『釣鈎』。 」李祥教授說。李教授的團隊花了五年多的時間來開發他們的新工具,他們這次使用的不是組蛋白的一小段,而是以化學合成出一個帶有 H3K79me2修飾的完整核小體作為「魚餌」,並改良了一個有三重功能的「釣鈎」,將之安裝到合成的核小體上(請參看圖二)。利用這項新技術,李祥團隊成功將一種叫做menin的蛋白質鑒別為 H3K79me2的「閱讀器」。

為了解 menin如何「讀取」H3K79me2標記,該團隊採用了一種尖端技術 — 冷凍電子顯微鏡,來呈現出它們相互作用的分子細節,這些細節比人眼的分辨率極限還要小數百萬倍。李祥教授表示,「揭示 menin如何結合 H3K79me2的細節是開發相關抗癌新藥的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促進了人類對基本生物學過程中有關基因調控的理解,並為開發新型藥物開闢了新方向。

詳情請參看研究論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c9318

如欲了解李祥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更多詳情,請瀏覽其研究團隊網站:https://xianglilab.com

相⽚下載及說明: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原文連結:港大化學生物學家拆解一類「組蛋白修飾」 為開發相關抗癌新藥帶來曙光

人生課題(二)給晚期病人照顧者的鼓勵說話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上一回跟大家提到與晚期病人溝通時要注意的技巧。明白照顧者一方面要照顧病人,另一方面要兼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可能會感到吃力,所以這回便跟大家分享一下照顧病人同時照顧自己的方法和鼓勵說話。

面對着至親的病情,照顧者常見的情緒便是內疚。可能是內疚沒有及早發現病人的情況、或是沒有加以催促病人出現不適時求診。可是即使照顧者對病人一直照顧有加,事實上某些癌症是未必容易發現的,而某些情況下即使提早了求診也未必會改變狀況,所以不必過分自責。另外照顧者可能是內疚除了照顧病人外,生活上仍要兼顧其他各方面。其實照顧者兼顧兩者,可能可以減少病人覺得自己耽誤了照顧者原有的生活,而照顧者亦能有自己的空間, 所以不必為自己仍在工作或照顧自己的家庭而感到內疚。

另一常見的情緒便是壓力,尤其是覺得凡事皆要盡善盡美,甚至把病人情況轉差歸咎於自己未有提供最完美的照顧。而且認為無論是衣食住行都要做到一百分,才能避免病人情況轉差。事實上就算照顧已經一百分,生老病死這個自然定律也未必能夠被阻礙。可是你的努力並不是徒勞無功,因為你能夠幫助病人無論是身心靈上都得到舒緩, 並且用愛陪伴着病人走人生路。世上其實並沒有所謂「最好的照顧」的。只要照顧者衷心愛護病人,即使病人沒有表達出來,其實也必定能感受到照顧者已盡力照顧他們。即使未做到所謂一百分,其實一心一意為病人努力已經很好了,所以不妨拍拍自己的肩膊給自己一些鼓勵。

除了自身的情緒外,照顧者常見會與病人產生一些衝突,因而感到氣餒和無奈。要解決與病人之間的衝突,便要嘗試了解病人自身的意願,從而平衡病人的心意和照顧的方法。例如照顧者可能為了病人能有充足的營養便不斷為病人烹調進補的食物,或是避免病人接觸油炸食品和致癌物質,只容許病人進食白粥。可是病人可能視吃東西為人生的樂趣,以嘗試不同的美食為堅持下去的動力。明白照顧者的原意是為了病人的健康着想,但過了火的時候,一方面病人可能過分進補、或者營養攝取不夠均勻, 而另一方面病人亦感到被壓抑管制,破壞了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便先要了解病人的意願,然後雙方作出協調。例如一星期中大部份時間都進食對健康良好的食物,吸收各方面的營養,而間中容許病人接受「獎勵」——吃一些未必很健康但是病人喜愛的食物。這樣病人一方面能意會照顧者為自己着想,另一方面生活上亦能得到樂趣,而雙方的關係亦能得以改善。減少一些衝突和修補一下關係,照顧者自然也活得輕鬆一點。

有時照顧者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夾於病人和其他家人之間, 一方面病人可能覺得照顧並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另一方面其他家人可能質疑照顧者的做法。面對不同的分歧,大家可以把焦點放回共同的觀點上——就是都是希望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一路同行。建基於這個共同觀點,家人可以召開家庭會議,細聽病人個人意願和各持份者的看法, 同時由主要照顧者將醫護人員提供的醫療資訊分享給家人聆聽,使大家都能根據客觀的資訊和病人的意願,為病人作出最適合的決定。當中一些較難決定的事情包括晚期病人若未能自行進食的時候會否拒絕體外營養、心肺停止時會否拒絕心外壓急救、病人希望在什麼環境渡過最後的日子及會否選擇在家離世。以上都不是容易的決定,但是鼓勵大家都能透明坦誠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共同為病人湊算如何作出最適合的決定,和為決定作準備。這樣便能把矛盾減少,和將焦點重新集中於一起與病人同行。

作為照顧者,往往都把心思精力放在照顧他人身上,有時可能會忽略了照顧自己。而且當身邊的家人朋友都在集中於病人的照顧,可能也會忽略了照顧者的身心健康。要知道照顧好自己才能好好照顧別人,所以如果察覺到由於忙碌過度而身體轉差,或者長期受壓未能入睡或情緒緊張,絕對可以向他人求助。在照顧病人的路上,照顧者並不孤單。照顧晚期病人需要不少體力和心力,所以如果覺得吃力的話,可以考慮尋求紓緩治療團隊的協助,例如由護士上門照顧病人一些醫療需要、由醫務社工協助尋求經濟援助、與醫護人員傾訴壓力及獲得適當的幫助和支持。

最後很想跟每一位照顧者說你們已經做得好好了,而且知道你們都很愛錫病人。這個世界上無需追求所謂最完美的照顧。有你們無私的付出,相信配合與病人和家人良好的溝通,及在有需要時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必定能並肩與晚期病人同行,給予病人最適合的照顧。你們在這路上亦並不孤單! 下一回將會再與大家分享和晚期病人做決定時可考量的資訊。敬請密切留意!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自從香港出入境的防疫政策放寬,再遇上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身邊的朋友同事能外遊的都出遊了。前天跟一位剛從北海道滑雪回來的好友相聚。她來到餐廳扭扭擰擰才肯脫下口罩,我忍不住驚呼:「你發生咩事呀?下半塊面又紅又黑,成個加勒比海盜咁款!」

「好彩香港仲要戴口罩,唔係我都唔知點見人。你唔係都去完泰國咩?點解完全無曬黑嘅?」

「我勁搽防曬架嘛… 等等先,你唔好話我知你無用防曬就走去滑雪呀?」

「我有戴護目鏡同面罩架!」

「… 所以咪出事囉…」

無論去泰國同陽光玩遊戲,還是去日本滑雪,大家都緊記要做足防曬措施,不僅是防止曬黑防雀斑,更重要是預防皮膚癌!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發表的2020年數據,皮膚癌位列香港十大癌症第九位,每年約有一千個新症。皮膚癌的主要成因是長期暴露於紫外光照射。過份吸取紫外線會使皮膚通紅和灼熱疼痛,然後脫皮,甚至傷及皮膚的基因形成基因突變,令細胞失控增長,釀成皮膚癌。大部分人都意識到夏天玩戶外活動、去沙灘曬太陽需要做足防曬措施,卻往往忽略冬天滑雪都要預防紫外光的襲擊。事實上,位處高山的滑雪場所接觸到的紫外光較平地路面更強,而雪地裏反光到全身的紫外線比直射在臉上的陽光更傷皮膚,甚至可以是海邊的三倍!滑雪裝備中的護目鏡也許有防曬功能,但不完全有。擋風的面罩更是不能保護下半臉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防曬霜的角色是無可取代的。

紫外線(UV)分A和B兩種。UVA 穿透力高,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皮膚深層活化黑色素細胞,會造成曬黑。UVB則會被雲層遮擋,但能量較強,可引起曬傷、皮膚紅腫、脫皮、起水泡和皮膚癌病變的可能性。選購防曬霜時大家需留意其SPF 指數和PA值。SPF 是針對UVB 的防曬指數,代表「延後」皮膚曬紅曬傷的時間。例如沒搽防曬霜的皮膚在10分鐘後就曬紅了,搽了的在300分鐘後才曬紅,那麼這支防曬霜的SPF指數就是300/ 10= 30 。PA是對抗UVA的防曬指標,計算方法與SPF相近,PA+代表需要二至四倍時間令皮膚曬黑,PA++代表四至八倍時間,如此類推。日常外出選用SPF30、PA++防曬產品已可,戶外運動包括滑雪則建議使用SPF50或以上的防曬霜。最重要是搽足夠分量,流汗後補搽,而不必盲目追求高SPF和PA值。

雖然皮膚癌的致命率比一般癌症為低,但近年在香港的新症數目有上升趨勢。大家去外遊時記得要好好護膚,萬一曬傷了,可以用濕潤的面膜紙輕敷在曬傷部位,再搽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成分的嬰兒護膚霜,可達到舒緩和修復作用。在皮膚完全康復之前,切記避免再次暴露於陽光之下。若果已嚴重曬傷至起水泡和皮膚劇痛,那就要趕快向專科醫生求診了。

【癌症研究】港大醫學院發現抑癌基因缺失令乳癌治療失效

港大醫學院發現抑癌基因缺失令乳癌治療失效
港大醫學院發現抑癌基因缺失令乳癌治療失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腫瘤抑制基因 AKTIP缺失後會促進管腔型乳癌的生長,並增加癌細胞對荷爾蒙治療的耐藥性。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學術期刊《Cell Reports》(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在香港女性中,乳癌是最常見和第三位致命的癌症。¹乳癌可分為多種生物學亞型,每種亞型都有不同的臨床特徵、基因特徵和治療方案。雖然透過遺傳性基因突變如BRCA1等可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大多數乳癌病例是由非遺傳性的基因突變引起。管腔型乳癌是最常見的乳癌生物學亞型,佔所有乳癌個案的 60-70%。由於管腔型乳癌細胞內有促進細胞生長的雌激素受體a (ERa),因此通過抑制劑標靶 ERa(荷爾蒙治療)是治療管腔型乳癌的常用方式。然而,三分之一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的管腔乳癌病人最終會對治療產生耐藥性。AKTIP 基因的缺失可見於大約 55%的管腔型乳癌病例中。儘管發生率高,這基因缺失後對乳癌細胞的作用尚未清楚。

研究方法和結果
透過利用乳癌細胞培養、臨床樣本、小鼠實驗及人源腫瘤類器官的研究,團隊發現AKTIP 基因的缺失增加 ERa的蛋白表達水平,從而促進管腔型乳癌細胞的增生。分析乳癌患者數據顯示,具有AKTIP基因缺失的管腔乳癌患者的生存率較低。重要的是,AKTIP 缺失後,乳癌細胞對標靶ERa的荷爾蒙治療產生耐藥性。由於癌細胞同時激活了另一條信號通路 JAK2/STAT3,當 ERa受到抑制時,癌細胞可以利用JAK2/STAT3來對抗ERa抑制劑的作用。基於這一項發現,團隊進一步証明同時抑制 JAK2/STAT3能克服乳癌細胞對荷爾蒙治療的耐藥性。

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顯示AKTIP 基因缺失是一種驅動管腔乳癌的基因突變,研究亦提出了針對具有 AKTIP 基因缺失的管腔型乳腺腫瘤的可行治療。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慧婷博士解釋:「我們的數據表明 AKTIP 的缺失是一種與預後和藥物反應有關的染色體突變。精準醫學是透過分析癌患者腫瘤的基因數據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這種精準治療方法能有效地攻擊腫瘤細胞,而且對正常細胞的副作用較少。關於JAK2/STAT3 抑製劑可以逆轉由 AKTIP 缺失引起的荷爾蒙治療耐藥性需要進一步研究。AKTIP基因或可作為預測荷爾蒙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記,從而改善管腔型乳腺癌的治療策略。」

關於研究團隊
該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慧婷博士領導。團隊成員包括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的伍秀妮、張詩博博士、麥俊然博士、周園和阮嫣。其他研究人員包括港大醫學院泛組學科研中心的 Sharma Rakesh 博士;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陸亦玲教授;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趙薇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莊光磊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榮譽副教授彭希文博士。

__________
1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2年級生 顏楒㷧
抗癌路上病友需要怎樣的社交支援?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2年級生 顏楒㷧

當病友獲診斷患上癌症時以至治療過程中,都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助。相信這個時候,大家都可能會找家人朋友去傾訴,從而讓自己情緒能得以紓緩。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樣除可以讓自己的心情變好,同時也對自己的病情有正面影響。

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顯示,當癌症病人社交支援越感滿意,就越能減低死亡率,減低比率可高達19.2%。研究發現個令病人感到滿意的社交支援能有效降低三種炎症標誌物(CRP,IL-6和TNF-α )的濃度,炎症標誌物的濃度越低,越能減低癌症惡化的速度,從而減低死亡率。由此可見,社交支援除了能夠安撫心靈不安外,亦能夠減少身體裡的負面生理變化。因此,病友們若能在治療過程中持續得到社交支援,保持樂觀正面的心態,將有助防止自己的病情惡化。而作為照顧者,在提供社交支援時應該留意病友的情緒反應,協助病友維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抗病情。

既然社交支援這麼重要,究竟怎樣的社交支援才能配合治療並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呢?心理學家一般將社交支援分為三個類別:情緒支援(emotional support)、資訊支援(informational support)和日常生活支援(instrumental support)。西班牙一所大學的研究發現三種社交支援都能夠有效減少癌症病人的精神壓力,以及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當中以情緒支援帶頭最為重要。研究亦發現治療過程中,病人的社交圈子或會隨時間收窄,令他們得到的社交支援減少,從而帶出家人朋友們應該主動留意病友的情緒變化,確保他們能持續獲得足夠的社交支援。

另外德國一所大學做的研究發現情緒支援方面,癌症病友一般認為身邊的人的鼓勵、細心聆聽和安撫,最能增強他們面對癌症的信心以及讓他們暫時忘記病情為自己帶來的負能量;資訊支援方面,病友認為清楚的治療方案和紓緩痛症方法非常重要,能讓他們在感到迷茫時仍能夠鼓起勇氣,堅持下去;日常生活支援方面,病人則認為有人幫忙做家務、陪伴他們一起去覆診、照顧小孩等均能大大減低他們在抗病路上面對的壓力。

綜合以上三篇論文的結果,無論是患者的家人朋友或是我們這些未來的醫護人員,除須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外,亦應盡量確保病友在情緒、資訊和生活三方面都得到適量支援,從而讓病友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喜愛,什麼是適合、適量的支援也會因人而異,重點是以病人為本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提供能令他們感到舒服的支援。

剛剛踏入兔年,祝願大家新一年身體健康、出入平安,也願大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最強後盾,為自己提供所需的支援及打打氣,讓大家有充足的正能量繼續在抗病路上走下去!

References:

Boen, C. E., Barrow, D. A., Bensen, J. T., Farnan, L., Gerstel, A., Hendrix, L. H., & Yang, Y. C. (2018). Social Relationships,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Survival.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7(5), 541–549. https://doi.org/10.1158/1055-9965.epi-17-0836

Breuer, N., Sender, A., Daneck, L., Mentschke, L., Leuteritz, K., Friedrich, M., Nowe, E., Stöbel-Richter, Y., & Geue, K. (2017). How do young adults with cancer perceive social support?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 35(3), 292–308. https://doi.org/10.1080/07347332.2017.1289290

Ruiz-Rodríguez, I., Hombrados-Mendieta, I., Melguizo-Garín, A., & Martos-Méndez, M. J. (2021). The Association of Sources of Support, Types of Support and Satisfaction with Support Received on Perceived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 20, 153473542199490. https://doi.org/10.1177/153473542199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