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及咽喉癌 ) 手機煲電話粥可致腮腺癌?

用手機煲電話粥小心致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教授張海鐘表示,近兩三年發現患腮腺癌的病人中,年輕人比例由過往的 5%左右,激增至超過 40%,而引發該病的風險與長時間使用手機有很大關聯。

腮腺吸收近 40%輻射
「我怎麼也沒想到我會得腮腺癌這種病。」年僅 25歲的姜小姐,過往每天都喜歡與男友及父母等煲電話粥,「直到手機發燙,四五年我已經打壞了七部手機。」半年前她被驗出患上腮腺癌時,令她十分害怕,幸好經過手術後已康復。她目前打電話都改用耳機。
從 2007年開始研究長時間使用手機對腮腺癌發病風險影響的張海鐘教授表示,長時間使用手機通話主要影響人的頭部和手部,但大腦有堅硬的顱骨保護,而接打電話時手機是緊密貼在腮腺表面的皮膚上,腮腺吸收了約 40%的輻射能量,長時間通話就會增加患腮腺癌的風險。他指出,如果每天使用手機累計通話時間超過四小時,患腮腺癌的風險將提高數十倍,但如果每天使用手機累計通話時間不超過一兩小時,則十分安全。
北京《競報》

——————————————————————-

5歲童患腮瘤疑涉手機輻射
(明報)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11:25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28/4/hq1p.html

內地一名年僅5歲的女童患惡性腮腺腫瘤。醫生指,手機的電磁輻射    ,有可能刺激幼兒的腮腺組織。

日前,佛山市中醫院口腔科為一名年僅5歲的女童,施行頰面部手術。醫生在女童左耳屏前與面部交界處,取出一腫物,狀若鵪鶉蛋大小。經病理化驗後,證實腫物為惡性腫瘤。

主診醫生丁旭宣主治醫師稱,腮腺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並不高,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更為罕見。

以色列    希博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用手機可能增加腮腺癌罹患風險。以色列探討電磁波與惡性腮腺腫瘤的研究發現,比起完全不用手機的人,連續五年頻繁使用手機的人,產生腫瘤機會高約五成。

致病其中一個可能性,是電磁波會升高人體局部組織的溫度,另一可能是電磁波會干涉細胞內的化學傳導聯結,或破壞正常DNA的轉錄等等。

而對於年幼的兒童,其腺體組織對電磁輻射更為敏感,因此家長應重視,不要經常讓孩子接聽手機。

解放軍    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張海鍾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發現:如每天使用手機累計通話時間超過4小時,則腮腺多形性腺瘤發病的風險提高數十倍,甚至有少量年輕人,會患腮腺黏液表皮樣癌;但如果每天使用手機累計通話時間不超過1至2小時,是十分安全的。

惡性腮腺腫瘤,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腫瘤,患者即使接受放射性治療,之後5年的存活率也不高。

此症以往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但近年發病率年輕化的趨勢驚人,三四十歲就患腮腺腫瘤的患者明顯增多。

醫生認為,雖然發病年齡提前的具體病因,還未有定論,但有臨床研究認為,引發該病的風險,可能與人們長時間使用手機有關。

(中通社)


 

( 口腔及咽喉癌 ) 無疤痕微創 治腮腺瘤

若患腮腺瘤,傳統手術會在面部和頸部留有明顯的疤痕,亦可能會傷害腮腺內的面神經,令部分良性腫瘤患者不願意接受手術,現時有無疤微創手術,減少手術的後遺症外,亦不會留下礙眼的疤痕。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耳鼻喉科榮譽教授袁寶榮表示,腮腺是口水腺之一,位於面側耳前皮下位置,在口水腺腫瘤中,80%發生在腮腺,該症成因不明,可能與自身免疫系統有關,每年約有60宗新症。而腮腺瘤亦有部分是良性,但沒有正式統計數字,估計每年約有200宗新症,當中會有5%至10%演變為惡性腫瘤。
傳統的腮腺腫瘤手術需要將耳前皮膚切開,切口要S形延伸至頸部,這種手術方法便會令面頸部明顯可見的永久疤痕,亦可能會傷害腮腺內的面神經,以及也可能會造成永久凹陷畸形。
袁教授為解決傳統腮腺腫瘤切除術的疤痕和凹陷畸形問題,他在耳背開刀,令疤痕「隱形」,以及改用微創射頻電烙雙極刀,可同步切割和凝血,以及使用延伸胸鎖乳突肌瓣,填補腮腺缺陷,防止面部凹陷畸形,亦可減低其他的併發症的發生。
患有紅斑狼瘡症的陳小姐,在去年10月時,覺得兩邊面不對稱,經檢查後,發現患有淋巴瘤,這是惡性腫瘤,當時她得知可能手術會留有疤痕,都有些擔心,後來,知道有無痕手術,便決定接受這種新技術。手術後,她表示,耳部的感敏度較弱。
傳統手術留有明顯疤痕
張女士在6年前發現患有基底細胞腺瘤,其腫瘤猶如荔枝般大,但屬良性,由於沒有生命危險,但手術後卻會留有長長的疤痕,「好似條蜈蚣咁」,便沒有接受手術,直至去年,得知可以接受無疤痕手術,於今年2月完成手術。
由2005年8月至今,已有30名腮腺瘤病人接受無疤微創手術,有關技術已在《臨牀耳鼻喉科雜誌》上發表。

( 口腔及咽喉癌 ) 基因決定頭頸癌療效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0-05-22 06:01

文/蘇裕傑

癌症一直都是十大死因的頭號殺手,許多病患治癒後,還是可能再度復發。

為了探討頭頸部癌症預後(即預期治療後的狀況)與再發生之間的關係,針對癌症病人抽血後,做基因檢測發現,在台灣,約有30至40%的頭頸部癌病人,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蛋白(Haptoglobin)基因屬於第二型,40%為第一與第二混合型,10至20%為第一型。

不同的基因型病人,頭頸部癌症預後與存活率各不相同,像是屬於第二型的患者,多數預後較差,一般發現都已較為晚期,甚至嚴重轉移,而且容易局部復發,當發病時,腫瘤通常較嚴重;若是基因屬第一型或混合型,預後則較好。

這項研究是從2006至2008年,與耳鼻喉科醫師共同合作,針對約1000名癌症病人,其中約有200名頭頸部癌症所做的一些癌症統計分析;目前分析出來的結果已在歐洲臨床化學及診斷醫學學會雜誌(CCLM)以及國內癌症醫學會雜誌刊登。

藉由基因檢測,除了能夠更了解病人的治療預後效果,面對第二型預後較差的病患,醫師也可根據檢測結果,針對不同類型作更好的癌症計畫設計,以提升治療品質。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

( 口腔及咽喉癌 ) 英國 :煙酒過多 口腔癌風險倍增

英國亞伯丁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煙酒過多、蔬果攝取量不足,可增加年輕人患舌頭癌、喉癌及食道癌等與口腔有關癌症高達兩倍。專家建議,無論哪個年紀的人士,都應保持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避免被癌魔襲擊。

多肉少菜亦有影響
有關研究訪問了三百五十名、五十歲以下患口腔癌症的病人,並與四百名沒有癌症病人進行比較,為期五年。結果發現,每十名患癌病人中,便有九人擁有不良的生活或飲食習慣,如吸煙、飲酒、飲食餐單多肉少菜等,令患癌風險飆升。

專家指出,醫學界以往只會認為上述的壞習慣,只屬長者患癌的原因,但今次研究卻發現,年輕癌症病人中,不良習慣已成為他們罹患癌症的主因。專家指出,過去二十年,當地四十至四十九歲患口腔癌的病人增加了兩倍,數字十分驚人。專家稍後會作出進一步研究,包括剖析酗酒會否大大提高人體患口腔癌的機會。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表示,在二○○七年,食管癌為本港第七位癌症殺手,共有三百五十七人死於此癌症,另有四百二十六宗新症。同年,亦有一百七十二人患舌頭癌,五十歲以下人士佔兩成七,數據反映與口腔有關的癌症不容忽視,市民應及早作出預防措施。

( 口腔及咽喉癌 )王怡琇, 人生是一場奇妙的旅行


  下顎骨肉癌/初期

夢想破碎的開始

26歲的那年,我是個正享受著青春年華,並且一心編織著組織家庭美夢的女孩子,然而卻在每半年一次洗牙的過程裡,被發現罹患「下顎骨肉癌」。得到癌 症的衝擊讓我頓時之間像是墜落了深不見日的谷底,但是,我卻不知道接下來所要面臨的手術才是真正的考驗…因為這場手術過後,我不但僅能靠單邊咀嚼,更 會造成顏面上的不對稱。我雖然不是一個極度愛美的女孩子,但是女孩子一輩子追逐美麗是一種天性,要在容貌與生命當中做抉擇,讓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恐 慌當中。最後…雖然我還是進了手術房,但其實在我內心深處並沒有所謂的同意不同意,因為那時候我早就變成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了,就算因為這場手術能夠 讓我活命,但,往後的人生…我該要怎麼過?

術後的新構造

手術後的我切下了7公分的下顎骨,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金屬與七顆螺絲釘,喪失了5顆牙齒,舌頭也和左側臉頰缝在一起。第一次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臉其實沒 有太多的情緒,因為手術後的疼痛早已經超越了一切。剛開始我的嘴巴只能微微張開、完全無法動彈,直到口中的血水和痰都流乾後,醫生才用力的將我的嘴巴闔 起,但是這樣簡單的動作卻又讓我陷入了另一種可怕的疼痛。面對身體裡這個重新建造的結構,我先從吞水開始練習,出院後又發現嘴巴僅能張開1公分,實在難以 進食,所以經由醫生的建議買了一把像是剪刀的「張口器」來做張口復健。醫生規定我每一天都要多進步0.1公分,但是對我來說根本是天人交戰,因為劊子手就 是我自己,每多撐開一格都痛的我眼淚、鼻涕、口水狂流,一天數次的練習更是我的惡夢。

化療

記得第一次化療出院後,短短幾天內我又進了兩次急診。在急診室住院的四天裡,我突然聽到對面病床的癌症病患開始有放棄進食的舉動,這讓我內心裡脆弱 的信心與希望徹底破碎,在病床上嚇的崩潰大哭。那樣的經驗在我的心理更對化療產生陰影,好幾次真的覺得做不下去、很想放棄,但是我實在不忍心讓我的親人、 男友失望,所以總是告訴自己「如果這一關過了,未來就沒有什麼更困難的事情了!」。化療的副作用總讓我連講話的力氣都沒有,所以我會盡量在還沒打針以前讓 心情保持輕鬆,也因為這樣有醫生曾說「你是我第二個看到要做化療還笑的出來的人。」但其實我只是想更珍惜還有力氣的時候,能做一些打化療時沒辦法做到的事 情而已。

更深的打擊

終於在結束了四次漫長的化療後,打算重新開始的我,沒想到遭遇到更大的挫折。在術後我的半邊下唇神經也遭到切除,所以講話的時候嘴巴總是很容易歪向 一邊,這讓我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不敢與外人講話。也因為在住院期間,曾經有對母女用了非常吃驚的眼神盯著我的臉看,在我內心深處烙下傷痕,所以我開始把自 己關在家裡,如果不戴口罩絕不願意出門。好不容易提起勇氣去報名學習氣功,但是腦袋裡卻是「恨不得同班的同學不要跟我說話」,外出時甚至連點菜、結帳都覺 得很彆扭,能推託的儘量推託給別人代勞。直到一次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癌症希望協會」,發現自己並不是孤單的一人後,才逐漸的踏出那個自卑又脆弱的心靈。

愛與包容

在協會裡我認識了許多癌症好友,她們對我的包容與疼愛讓我開始漸漸的敢自然不彆扭的表現自己,我們更組成了F5(Flower 5),成為超級好朋友。我們五個人分別屬於不同的癌症,從她們的身上我看到了殘缺的身體但仍然可以擁有樂觀的生活,讓我非常感動也充滿希望,也因此改變想 法,將飲食上的障礙當作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後來更加入了癌症志工的行列。去年的11月底,我們勤練了一隻舞在林口長庚醫院為癌症病友表演,當時在台上的我 心情相當激動,因為回想一年前的我正因為化療瘦到只剩35公斤,對未來感到無助與遙不可及,卻怎麼都沒想到一年後我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鼓勵其他的癌友, 這真是何等的驚奇?那次的經驗過後更加激勵了我,也讓我對自己更有自信。

充實的志工生活

今年的六月份,我開始在台大醫院的化療室裡擔任志工,看到許多癌友眼神透露出的無助、恐慌,心裡感到非常心疼,這時候我都會把我那個不怎麼好看的側 臉亮出來給他們看,並且告訴他們我一路走來的過程,希望可以用我自身的例子給予他們信心、鼓勵,我常常聽到他們對我說:「你的氣色看起來很好。」我都會回 答:「你們以後也可以跟我一樣阿!甚至也可以回來這裡當志工喔!」但是我萬萬也沒想到讓別人看到自己平常總是盡力遮蓋的側臉,反而成為跟病友拉近距離的一 項利器,原來,我這樣的側臉也是有她的舞台的,人生,真的充滿奇妙。做志工的日子裡我感到非常充實,也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助人為快樂之 本」…等這些至理名言,我想,也許上帝之所以還沒有把我帶走,就是希望我可以將自身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人吧!?癌症這場病是不能白得的,我希望我這一 生都可以持續的為癌友盡一份心力!

危機就是轉機

得到癌症後我曾感覺到我的世界已經停止了運轉,但是卻也因此獲得一個可以讓我好好靜思、反省的機會,我發現病前的我有追求完美、太在乎別人觀感、不 懂得拒絕別人、遇到不高興的事只會悶在心裡的毛病,所以自己過的並不快樂。雖然個性是很難改變的,但是這些日子以來我學習開始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才發 現原來以前的我從來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從那時候開始我逐漸擺脫許多束縛,過的反而比病前更自在、更開心。我更默默的為自己訂下計畫,期望自己可以在這個重 生的日子裡活出更不同的人生,所以把從前害羞的性格改造成可以穿比基尼的女郎,也重新拾回自己的興趣-跳舞。我覺得人生就像是一本集郵冊一樣,每一次嘗 試、每一段經驗都能成為一張美麗且充滿意義的郵票,我相信癌症不見得會是一個污點,反而可以幻化成讓人生更精采的動力,促成更豐富動人的集郵人生。「人生 是一場奇妙的旅行」,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的,加油!加油!加油!

http://www.canceraway.org.tw/Can … ITEPAGES&ID=792

( 口腔及咽喉癌 )我不是生命鬥士, Simon邵國華


(余俊亮攝)

【明報專訊】Simon邵國華患癌,但一直活過來,還要活得好好的。
此癌不同彼癌,痛在舌頭處,是肉眼可見部位,天天打開嘴巴就看到髮膚被切得不成形狀,他還要靠把口吃飯。
化痛處為動力,患病經歷加上自身努力,沒被打敗,更成為電台極受歡迎的醫普節目主持。
致力將醫學知識普及,使市民能夠明白看似艱澀但息息相關的資訊,做醫生和病人的橋樑。
對身體健康的人而言,他無疑是一個模範。
叫人撫心自問,無病無痛,但我們有否好好生活運用天賦努力工作,如他?
手邊的健康,其實隨時會被上天取走,Simon難道不是最佳例子嗎?

Simon是資深傳媒人,十五年前也像他口中那些「覺得自己不會有病」的人﹕「街上很多人行行企企,食飯幾味,其實可能食緊藥,有某種病。」當年他三十多歲,以為自己鐵打,同時做幾份工,如他所言﹕「當年流行多媒介人,我做電影工作,也做電視、文字,其實一份工作壓力已經夠大,這麼多份加起來,還有年輕時代的感情生活、家庭的事,每天壓力較大。」這是其中一個S——Stress。他同時與其他S天天為伍,包括酒精(Spirit)、煙(Smoke)、辛辣(Spicy),餘下一個梅毒(Syphilis),他在會面的餐廳裏,以墨水筆在雪白餐紙上逐一列出,觸目驚心﹕「我唯獨沒有最後一項。」五個危險因素中了四個,病後他回看分析,得病,並不意外。
病開有條路
但他的反應與普通人一樣驚訝,生命自此進入另一狀態——衰老、百病纏身,緊接的是肝硬化、甲狀腺功能失調、腎結石和大頸泡等病症……「之前的年輕時代,病只是間中發生,與我的生活沒太大關係,就像雙軌電車,不會交頭,但開始病時,病便與人生糾纏在一起,像DNA的鏈似的。」自此,他每天都要面對疾病,「不是說要躺在醫院病牀那種,而是每一日都覺察身體上的不適,或要食藥去對付,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初初病發,源於發現舌頭有一潰瘍處,久醫不好,停下所有工作專心醫治,「搞了半年,那是round 1,那年代前後經歷了3個round,做了3個大型手術,最近一次是五六年前的第5個round,當然希望是last round吧。」
舌癌手術,據Simon的第一身描述,除了要切走舌頭一部分,還要放一些有輻射性的針進內,做全身麻醉,植入,他若無其事地說﹕「手術後我醒番,在一間無人敢進入的隔離病房裏困了數天,那數支針一直在。」他形容,手術後,會好想吞口水和咳嗽,多痰,「過程中要跟痛楚角力,咳和吞口水,每一下都標眼淚」。這些,他都一一堅持下來了,直到後來出院前,醫生給他一個兜,用鉗把針拔出,「一路拔一路大量流血,我終於明白何解醫生要我雙手捧兜了,他拔完讓我以一些紗布按着傷口,我自己坐的士走。」其時,他還未有妻女,亦不敢告訴家人。
未夠慘
獨自面對過這些可怕經歷,無怪他能夠克服口齒些少不清以及講話略為緩慢的障礙,繼續在電台開咪,他更藉此機會澄清﹕「千萬不要稱呼我做生命鬥士,我不算。有些醫生跟我提到的病例,才是真正的生命鬥士。」他覺得自己未夠慘,以棒球賽比喻說明﹕「疾病對我的影響,就如生命拋給我的波,未至於大到幾乎接不了,我僅僅接得住,我有的是正常人的反應。而有些病友,根本接不住,被那個波狠狠擊倒。」他一直強調只因他身分特殊,才得到更多關注﹕「可能因為我做傳媒,病時有很多人報道,所以多人知曉,我相信有其他人如我一樣,只是無人知。」不僅不自怨自艾博取同情,他更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每個人患大病,都有一定的機率,我的幸運之處是大病發生在我三十多歲,要是出現在五十歲,其實不會處理或面對到,三十多歲可以治好之餘,更可再反思,與工作結合。」
病人最恐懼一無所知
他謙稱自己並非久病成醫,只是多這方面的接觸,知道整個醫學寬闊的圖畫,不及醫生們知道得深及專業﹕「加上我一直做節目,知道愈來愈多資訊,亦都因為病得多,見過一些大場面,做過大手術,經歷過一些步驟,有病房的親身經驗,醫生或聽眾都會較尊重我。」他曾被自己的病况嚇倒過,籌備節目時多了一份同理心,節目的其中一個環節,就是幫助病人知道,若得了某種病,將會得到什麼治療、有哪些人會施手術,將未來的藍圖告知,做好心理準備,他認為﹕「有病不是最大鑊的,而是病人不知將會發生什麼事,會搞成點,繼而產生莫大恐懼。」
香港的醫療知識不算普及,市民健康意識不是太低,就是過分緊張,理性的平衡缺乏,邵國華兩小時的醫學節目,因此受歡迎。他其實每天都得花長時間準備,他稱自己為老派節目主持人,做足準備才會在大氣電波與嘉賓和觀眾聊天﹕「別人總以為我或其他節目主持人,工作時間就是節目那兩小時,其實我只是將普通人那八小時分拆,一至兩小時做聯絡的工作,約醫生,醫生是很謹慎的,不是約就肯,要先看話題,預先知道你會問他什麼。」餘下的時間,他必須先了解資料,認真對待受訪者是他對自己的基本要求﹕「訪問一個歌手,其實可以談與歌曲無關的事情,但我的工作是要與歌手談歌曲,而這歌手是好的,很懂得旋律的,所以我問的問題更加要專業。」
大家都有看醫生的經歷,也能想像醫生未必習慣做電台節目,這是Simon其中的挑戰﹕「醫生習慣與病人溝通,方法多數極簡短直接,我要將這權威性打破,始終不是我主講,我的工作是創出一個平台,以醫生的口去傳遞資訊,所以要撐到好行。」節目內,他還要兼顧起承轉合,對手的反應,兩個小時,需大量精力,所以工作以外的時間,Simon寧願靜靜地平淡地過,有時下班,他更需找個地方,讓情緒回復過來才回家。
醫學知識艱深,由一個病人,進階為醫普節目主持,Simon靠的是自修,邊做邊學和大量閱讀。「頭數年我比較不熟悉這話題,睇較多patient level(病患層面)的資料,美國的好處是有大量這類關於醫學的、但一般市民都能夠睇到的資訊。」慢慢,問光了patient level的問題,他開始研究較業內從業者的資料,擁有一二年級醫科生應有的醫學知識,一般人大概都會有一個疑惑,光看書,怎麼會明白?
他解釋﹕「只要大學畢業,英語操作流利,其實只要多一本醫學字典便行,醫學內容不會咬文嚼字,全部都是facts或富邏輯性的內容,只要過得了冗長的英文或字眼那一關,便掌握到。」這一關,說易行難,除非有莫大興趣的人,他堅持醫學絕非不能口述表達的事情,又與身體健康攸關,人人都應該知多一點。
享受生命 不破壞生命
西方醫學的精神如此吸引他,因其分析或書寫方法與社會科學相似,使他一接觸時已喜歡,而且其精神以實證為主,整件事非常科學。但另一邊廂,面對着自己的病,Simon倒不會理性過頭,變成清教徒,以宗教狂熱去迷信或追求健康,他總不忘為自己保留一些空間﹕「我叫做死過幾次,但死唔去,所以盡量享受生命。但又不能太享受,太享受其實是破壞生命。」以飲食為例﹕「食是人之大慾,好多好東西好吃,像別人形容的掃街,由街頭掃到街尾,但我想取一平衡,享受之餘,不能對身體不好,所以我會食食吓唔食,盡量節制分量。」容許自己有時放縱,但放縱得小心翼翼,是他現時的人生態度。這的確頗令人意外吧,他不見得因病而多了做運動或早睡,這是工作原因,也是因為曾經如此接近死亡,有點大無畏的精神吧。
疾病以及衰老,雖然對他的生活習慣沒太大變改,卻影響着他待人接物﹕「進入了五十歲,發覺身體大不如前,真的覺得整個人慢慢步向死亡,以這為背景去處事,難保自己有天做唔到,我會要求節目做多些,待人接物也變好了,就像我答應跟你做訪問。」我不禁問﹕「怕自己會再病發嗎?」他的擔心也是實際的,沒聽過他提到怕死,「而是不知妻女的生活怎樣安排,工作怎算。」
所以邵國華是實事求是的,即使生病也沒愁眉苦臉的樣子,衣著整齊,工作態度專業,不跟你講珍惜健康那些老生常談。他這樣一個人辦,要告訴你的,都在節目中講清講楚了。

[email protected]

http://hk.news.yahoo.com/%E6%88% … 3%AB-212342507.html

 

邵國華分析本港健康高危人士,你若能對號入座,便要小心了。
1. 15歲的男男女女,在麥當勞長大,太恃着自己健康,不懂得選擇良好生活方式。
2. 35歲左右的父母,上一代可能是新移民,不太懂得教。看電視長大,思考方法或學識頗受電視廣告影響,雖然不似15歲那一批人熱愛麥當勞,但健康意識很差,食煙飲酒,左手篤串魚蛋,右手一罐可樂,生活日夜顛倒,去卡拉OK玩到深夜,第2天卻要返工
3. 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在中環上班,懂得保養自己,但很多時大魚大肉,體重超標
4. 老人家
不希望對未來的醫療造成沉重壓力,是時候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吧?
文 饒雙宜
圖 余俊亮
編輯 陳嘉文

( 口腔及咽喉癌 ) 醫健寶庫:脷潰瘍久未愈 小心舌癌

頭頸癌中最常見的是口腔癌,當中又以舌癌最為普遍,大部分均屬鱗狀細胞癌。患病成因主要因為患者個人口腔衞生欠佳、長期吸煙、酗酒或長者的假牙牙套不合適而對舌頭某些位置重複造成損傷。

近年口腔癌似乎有年輕化趨勢,部分年約二十至四十歲、沒有剛才提及發病誘因的病人,亦發現患上口腔癌,估計此乃遺傳基因影響所致。

舌癌病人的舌頭會出現潰瘍、腫塊或流血,有些病人會覺得潰瘍位置甚至耳朵疼痛。腫瘤除了出現在舌頭上,亦有可能伸延至頸部淋巴結,令淋巴腫大。

若舌頭潰瘍未能於四星期內痊愈,患者應向醫生尋求協助。如有懷疑,醫生會在患處抽取細胞檢查,以確定是否惡性腫瘤。

一旦證實患上舌癌,醫生會盡早替患者用微針抽取頸部的淋巴結細胞,來確定癌症屬哪一期,又或以內窺鏡、超聲波或磁力共振等檢查口腔及頸部。正電子掃描亦可以幫助檢查舌癌有否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

電療化療效果差
由於舌癌對電療及化療的反應都不理想,所以一發現舌癌,就會選擇手術切除,並視乎腫瘤體積而決定是否需要重整舌頭。

如切除範圍大,就需要用病人自己的胸腔組織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如大腿肌肉)作游離皮瓣重建舌頭。如果腫瘤擴散至頸部的淋巴結,病人需要同時切除受影響的淋巴腺。手術後,病人或需配合電療或化療以避免出現局部復發。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陳汝威醫生

 2011-8-21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821/00176_065.html

( 甲狀腺癌 ) 微創機械臂切「甲瘤」更有效

微創機械臂切「甲瘤」更有效
(星島)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每年約有三百五十名港人患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大頸泡、甲狀腺癌,初期病徵見頸部腫脹,後期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及氣道阻塞等。過往病者以傳統開刀手法切除腫瘤,現可透過微創機械臂切除,有助解決留有疤痕問題,但手術費約八至九萬元,較傳統貴逾倍。

  兩手術結合減留疤痕

  甲狀腺癌成因仍未明,香港大學    耳鼻喉專科醫生袁寶榮指,不少病者初期病徵不明顯,「因為病人不識摸,甚至初期連醫生都摸不到,到他們發現頸部有舊口野,個瘤已經最少有兩厘米。」患有甲狀腺腫瘤病者,過往多進行傳統頸進路切除手術,術後頸部留有三至六厘米長疤痕;而傳統內窺鏡切除方法,手術傷口位於腋前及乳暈,只適用於切除體積小、約數厘米的甲狀腺腫瘤。

  另一種較新方法,是接受單腋進路機械臂手術,在腋下開一個六厘米的切口,由外科醫生一人控制四個可二百七十度旋轉的機械手臂進行手術,但只適合切除半邊甲狀腺。由於手術在單邊腋下進行,有機會傷害控制聲帶的側喉返神經線,袁說:「醫生只可以在頸的一邊做切除手術,而因為該神經線在喉嚨之後,手術時是處於醫生視線盲點,所以有機會碰到神經線。」

  至去年年底,醫學界開始將微創及機械臂兩種外科手術方法結合,透過兩側腋下和乳暈的四個位置,以微創方式引進機械臂切除不超過五厘米大的甲狀腺,疤痕只長五至十毫米,而且手術在頸旁兩側進行,醫生可較清晰看到側喉返神經線,減低誤傷機會。

  現時本港有五人透過微創機械臂進行甲狀腺切除,四十六歲的冼先生去年發現有約五厘米大的甲狀腺腫瘤,上個月完成微創機械臂切除手術,他不諱言收費較貴,但可買個安心,「想傷口細一點,流血流少一點,都知有傳統開刀,但對開刀有恐懼,依家做完手術都不覺

 


 

醫療書藉 : 甲狀腺癌小百科

作者: 周倩明醫生 (臨床腫廇科專科醫生)

作者簡介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倩明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應用統計學文憑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周倩明醫生對香港甲狀腺癌治療研究痛下苦工,搜羅及分析了數以千計的學術文獻,並運用統計學知識,統籌管理伊利沙伯醫字臨床腫瘤科的甲狀腺癌治理,已刊印的文獻多達21份,其中作為第一作者的亦有15份之多。周醫生的研究深受世界各國專家認同和贊許,曾獲邀請主講的學術會議、專科醫生訓練課堂多達三十多次,其中以“香港甲狀腺癌”為題的論文更獲得“香港大學醫學博士”榮譽。 

伊利沙伯醫院於2006年頒發“傑出員工獎”予周倩明醫生,並對她的貢獻作出了以下的表揚: 

“治療甲狀腺癌權威,設立甲狀腺癌病人資料庫,關懷病人並積極參與病人活動,對風險管理警覺性高,逾十年前已著手設計臨床資料表及治療同意書,首創化療處方及輸注表,並引進檢查制度”。 

甲狀腺癌小百科 腫瘤科醫生的實戰經驗
甲狀腺癌雖然治癒率很高,但絕不可掉以輕心。


在醫治病人時得到最重要的經驗是,
在初發病時應採用進取的手段,
才能減少復發及死亡。
近二十年間, 甲狀腺癌的存活率有整體的提升。
當然,醫治甲狀腺癌的主要方法仍然是手術為主, 

廣泛採納全手術切除

是減少復發的最重要一環;其次是病人有更高的警覺性,及早發現腫瘤;而放射碘在甲狀腺術後的應用,有了實質的數據支持後,已漸漸普及應用;

體外放射治療

亦漸被認同,在何種情況下選擇放療亦更清晰,新的放療技術亦開展了新的一頁。

HK$78

經已出版 各大書局有售
查詢電話:2385 6928

( 胰臟癌 ) 台灣癌症防治網 : 淺談胰臟癌

 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液腫瘤科 林正純醫師

2006 六月 08

胰臟癌是一個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根據近年的統計,目前在臺灣之胰臟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55%,胰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則約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2.93%。發生率排名在男性為第十一位,在女性則為第十四位;死亡率排名在男性為第九位,女性則為第八位。男性每十萬人口的發生率為4.64,女性則為 3.21。在美國,胰臟癌為排名第四的癌症死因,而其五年存活率僅約為1% ~ 4%。百分之七十的腫瘤發生在胰臟頭部,其疾病過程常極為緩慢,通常疾病極易擴散至局部淋巴結及附近的肝臟。之後亦可能會擴散至骨頭及肺部。胰臟有時也會發生比較少見的內分泌腺腫瘤,如昇糖激素腫瘤及胰島素腫瘤。

胰臟腫瘤發生之確實原因未知,但已知有某些因素可能增加胰臟腫瘤之發生,這些因素包括:抽煙、硝胺類、脂肪過高、糖尿病、石油醚類、乙型胺、胃潰瘍手術後、慢性胰臟炎(大多因酗酒引起)、嗜食高脂肪食物以及糖尿病等。大多數胰臟腫瘤病患有致癌基因 k-ras 之突變。而從事某些特定行業者如石油產品、煤氣工及鋁礦工,也容易罹患胰臟腫瘤。

胰臟腫瘤大多數是腺癌(75﹪),好發於老年人而甚少發生於50歲以下,然而90﹪的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胰臟腫瘤的發生率在過去二十年似乎有增加的趨勢,這可能是由於醫學診斷的進步所致。

胰臟腫瘤之臨床症狀包括:體重減輕、腹痛、黃疸、搔癢症、腹水、噁心嘔吐。比較少見的症狀則有:脂肪便、急性胰臟炎、胃腸道出血、胃出口阻塞。95% 之惡性胰臟癌是由外分泌腺所產生,約三分之二是發生在胰臟頭部,因此在臨床上容易產生阻塞性黃疸及疼痛之症狀

一般診斷胰臟腫瘤之方法有下列數種:1.生化檢驗:血清膽色素及鹼性磷酸酶上升,某些人可能會有高血糖症狀;2.超音波:用於檢查擴張的胰管;3.經肝皮穿刺膽道攝影:可顯示胰臟的狀況,且同時用來收集胰臟分泌液以作為細胞檢查;4.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為最可靠的診斷方式,並可偵測腫瘤轉移的位置;5.電腦斷層或超音波導引之組織切片:可用來確立診斷;6.腫瘤標記:某些腫瘤標記如 CEA或 CA-199可能會升高(有70-90% 的病人CA-199會上升),但因為其特異性低,因此只可做為在復發或末期進展胰臟腫瘤之評估用途。

傳統上胰臟腫瘤之治療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可痊癒之治療,另一種為緩和症狀之治療。在痊癒之治療方面,手術切除患部可提供痊癒的可能性,如 Whipple’s手術切除法。有某些文獻顯示,手術切除後再予以化學治療,可能可延長病人之存活期,然而此仍需進一步的證實。而化學治療也有可能可使原先無法切除之腫瘤縮小而變成可以切除。
另一方面,就緩和治療而言,病患若有阻塞性黃疸可使用內視鏡放置支架引流以得緩解;噁心嘔吐之症狀可能因腫瘤蔓延至十二指腸而產生,因此胃造口手術在此狀況下可能是必須的;而腫瘤引起之腹痛可以嗎啡類藥物或神經阻斷來減輕症狀;在末期胰臟腫瘤之病人,化學治療(如使用化學藥物gemcitabine)可改善病人之生活品質,進而可能使病人有自我照顧之能力,但化學治療對病人存活期之延長是有限的。現在臨床上有許多新藥如:oxaliplatin, capecitabine,及docetaxel 與 gemcitabine 合併使用,也有不錯的效果。

胰臟腫瘤之預後一般不佳,若病人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將只有少於3﹪的病人可存活超過5年。接受手術切除是否有益則視腫瘤發生的部位而定,如切除胰臟頭部腫瘤之病人,其5年存活率可達19﹪。若腫瘤發生於胰臟之體部及尾部,則不管是否有進行手術切除,其1年之存活率僅有8﹪。因此,我們希望讀者們能多注意,避免造成胰臟癌的可能因子,防患於未然,同時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老生常談的不二法則。

http://cisc.twbbs.org/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