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一直高踞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榜首,同時位列第三號癌症殺手[1]。事實上,隨著乳房造影檢查的普及化及公眾對此疾病的認知增加,現時大部份乳癌患者多在患病早期得到確診[2],[3],透過手術治療切除癌腫瘤[4],並為了控制病情及減低復發率,於術後按情況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作輔助治療[5],[6],[7]。然而,對於一些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患者而言,礙於醫學界以往未就他們應否於術後接受輔助治療作出清晰指引,每每令他們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害怕癌細胞會在不知不覺中復發。
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腫瘤具高復發風險
以HER2型乳癌患者為例,由於細胞表面的HER2基因出現過度表現,促使癌細胞加速分裂增生,這類患者的病情較難控制,復發機會亦比一般乳癌高,加上她們對傳統化療藥物的反應普遍較差,因此生存機會相對較低。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醫生指出:「目前已有針對HER2型乳癌的標靶藥物,以其中一種HER2標靶藥物如『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為例,它能夠阻止及抑制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而引致的癌細胞失控及急速生長。現時大多早期HER2型乳癌患者於進行手術切除後,都會接受標靶藥物配合化療,來消滅匿藏的癌細胞。」
然而,對腫瘤細小的HER2型乳癌患者,她們的術後治療方案並不清晰。岑信棠醫生表示:「醫學界過往就應否為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一直未達成共識,讓部份已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的早期患者,時刻擔心病情隨時復發,每天彷彿活在癌魔的陰霾中。」
事實上,近年不少研究報告指出,HER2型乳癌患者,即使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其復發風險亦較非HER2型乳癌為高3,[8],[9],[10],[11]。她們出現五年原位癌復發風險是後者的2.68倍;而出現擴散的風險更是非HER2型乳癌的5.3倍3,[12]。因此,對於這些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而言,他們對病情的憂慮並非無道理。
最新研究數據:輔助治療配合標靶藥物有助減低復發率
岑信棠醫生重申:「由於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後,復發風險仍相當高3,8,9,10,11。因此,近年醫學界就他們應否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作出進一步研究,希望減低復發風險之餘,同時紓緩患者的心理負擔。」最新醫學研究顯示,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患者,在術後接受針對HER2受體的標靶藥物如「曲妥珠單抗」配合化療一年後[13],三年的「無復發存活率」可達96%13。
岑信棠醫生引用最新研究表示,針對一些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原位腫瘤的患者,接受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後,發現腫瘤的荷爾蒙受體呈陰性或已侵犯附近淋巴管,她們「五年無疾病存活率」分別下降了14%及27%[14]。
事實上,國際醫學權威組織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的指引亦建議,對於一些已確診,且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醫生可因應她們的病情而安排標靶藥物配合化療3,以減低日後的復發風險。
進一步減低復發風險同時紓緩患者心理負擔
岑信棠醫生強調,由於市民對乳癌有一定認知,令她們大多能及早發現、確診,並進行相關治療,特別是一些早期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存活率比其他乳癌患者高。然而,鑑於醫學界過往未曾為這些原位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患者,安排術後有關輔助治療,特別是HER2型乳癌患者所承受的復發風險,遠比其他乳癌患者高。因此建議這些患者,可主動向醫生查詢是否適合接受有關輔助治療,以減低日後病情復發的機會之餘,同時紓緩她們的心理壓力,回復發病前的生活質素。
[2] Verma S et al., Currently Oncology 2010; 17:20-33.
[3] Banerjee S and Smith IE. Lancet Oncol 2010; 11:1193-99.
[5] Romond EH et al., NEJM 2005;353:1673-84.
[6] Piccart-Gebhart MJ et al., NEJM 2005;353:1659-72
[7] Salmon D et al., NEJM 2011;365:1273-1283.
[8] Chia S et al., J ClinOncol 2008;26:5697-704.
[9] Joensuu H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3;9:923-30
[10] Tovey SM et al., Br J Cancer 2009; 100;680-683
[11] Curigliano G et al., J ClinOncol 2009;27:5693-99.
[12] Gonzalez-Angulo AM et al., J Clin Oncol 2009;27:5700-06.
[13] McArthur HL et al., Cancer 2011; 117:5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