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 ) 乳癌者結合治療防復發

早期乳癌患者手術後接受電療及化療有助預防復發。英國一項研究追蹤約2,300名已接受手術切除的早期乳癌病人,一組病人同步接受電療及化療,另一組則只接受其中一項治療,以清除殘餘的癌細胞。研究發現在5年後,同時接受兩種治療的病人復發率為2.8%,遠低於只接受一項治療的5.1%。研究又顯示在跟進8年內,結合治療組有41人再病發,接受單項治療則有63人。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兩組病人的5年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但相信若跟進這批病人更長時間,可以見到接受結合治療的病人,有較理想的存活率。醫學界近年一直爭論早期癌症病人,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是否仍需要接受電療或化療這類對身體破壞性較大的治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926/15647062

( 乳房 ) 醫療素描:乳房的笑窩

醫療素描:乳房的笑窩
2011年08月28日

 

臉上的笑窩人見人愛,但倘若女士們乳房附近皮膚如笑窩般凹陷,便是乳癌徵兆,須及早就醫,以防癌細胞擴散至腋下淋巴,病人須接受手術將淋巴腺切除。
乳癌是本港女性的頭號殺手,每年有逾 2,000名女性病發,約 500人死亡。患者最常見因摸到乳房有不明硬塊,接受進一步檢查而確診;但亦有約一成的乳癌患者,會同時出現乳頭出血、「橙皮」病變、疼痛,或者乳房皮膚凹陷的症狀。
乳房之所以會猶如笑窩般凹陷,是反映癌細胞正侵蝕淋巴導管,令導管收縮,造成皮膚下陷;倘若沒及時求醫,癌細胞會隨淋巴導管逐步走近腋下淋巴腺。

或需切除淋巴腺
一旦癌細胞已擴散至腋下淋巴腺,病人傳統要透過一個位於腋下的兩吋傷口,將淋巴腺切除,術後病人會因淋巴腺附近神經受損,手臂緊貼乳房的部份會感到麻痹,病人手臂也會水腫,出現所謂「大象手」後遺症。
為減少手術帶來的影響,醫生現時會先為病人注射放射物質,待一至兩小時後用儀器探測物質所走的路線,並利用核子掃描,找出淋巴位置,再切出最近乳房的「前哨淋巴」進行化驗。
倘化驗證實前哨淋巴未受癌細胞影響,便毋須切除更多淋巴腺;相反,倘前哨淋巴驗出有癌細胞,便代表癌症已擴散,需將其餘腋下淋巴腺切除。新方法能為半數乳癌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手術風險。

撰文:陳凱迎
資料來源: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主任關永康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828/15563066

 
 

( 乳癌 ) 檢測乳癌一部手機搞掂

(資料圖片)

以色列科學家開發最新技術,只需在手機加設紅外線探測器,便可以有效檢測乳癌,準確率比傳統照X光更高,而且不像X光般,對50歲以下女性會減低成功率。

這項新技術,只需在手機安裝軟件及紅外線攝影機,便可有效診斷,讓婦女有更多自我檢查的機會。開發人員表示,婦女可自行用手機拍攝紅外線照片,之後傳回到醫學實驗室作分析,從而判定有否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

手機紅外線攝影機測乳癌的原理,分別有分析乳房部位溫差,及分析乳房不同部位的氧流量。此種測乳癌技術,正等候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核准。開發人員表示,希望技術成為廉價醫療裝置。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網頁

http://www.tbca-npo.org.tw/

在遙遠的東方─臺灣,有一群女人,走過相同的生病過程,胸口都烙下相同的疤痕;因為不捨別人也經歷和自己一樣的痛,這群女人在療程結束後,選擇留在自己受診的醫院當義工,關懷相同的病友,要讓自己這場病生得有價值,她們不但在醫院做病友陪伴,也走入台灣社會做乳房健康的宣導,最後還邁向國際乳癌防治,病友支持的交流舞台。
因為看到癌症的病人常會經歷:

否認,生氣,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所以在1997年,分佈在每個醫院的她們開始舉行全國大串連(也稱少奶奶家族大會師),她們分享彼此的罹病的過程,一起哭、一起笑,討論陪伴新病友的經驗和心得,大家約定每年要相聚一次,希望透過團體的互相學習與交流,讓乳癌病友重拾信心,活出亮麗。2002年4月21日,由26個團體共組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平台,訂名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aiwan Breast Cancer Alliance,簡稱TBCA),現有33個病友支持團體、約15,000位會員、20位理監事。理監事們來自各團體的代表,採合議制共同決定組織的宗旨與任務,規劃每年的工作方向和目標,並共同執行。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是一個由乳癌病友姊妹用生命力點燃的團體,一群認真的女人,用顆真誠的心,關懷、奉獻,一起築夢踏實、舞動生命的火苗,永不止息。

( 乳癌 )手術切除不代表能根治早期乳癌 HER2型乳癌患者接受輔助治療令效果進一步提升

乳癌一直高踞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榜首,同時位列第三號癌症殺手[1]。事實上,隨著乳房造影檢查的普及化及公眾對此疾病的認知增加,現時大部份乳癌患者多在患病早期得到確診[2],[3],透過手術治療切除癌腫瘤[4],並為了控制病情及減低復發率,於術後按情況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作輔助治療[5],[6],[7]。然而,對於一些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患者而言,礙於醫學界以往未就他們應否於術後接受輔助治療作出清晰指引,每每令他們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害怕癌細胞會在不知不覺中復發。

 

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腫瘤具高復發風險

以HER2型乳癌患者為例,由於細胞表面的HER2基因出現過度表現,促使癌細胞加速分裂增生,這類患者的病情較難控制,復發機會亦比一般乳癌高,加上她們對傳統化療藥物的反應普遍較差,因此生存機會相對較低。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醫生指出:「目前已有針對HER2型乳癌的標靶藥物,以其中一種HER2標靶藥物如『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為例,它能夠阻止及抑制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而引致的癌細胞失控及急速生長。現時大多早期HER2型乳癌患者於進行手術切除後,都會接受標靶藥物配合化療,來消滅匿藏的癌細胞。」

 

然而,對腫瘤細小的HER2型乳癌患者,她們的術後治療方案並不清晰。岑信棠醫生表示:「醫學界過往就應否為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一直未達成共識,讓部份已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的早期患者,時刻擔心病情隨時復發,每天彷彿活在癌魔的陰霾中。」

事實上,近年不少研究報告指出,HER2型乳癌患者,即使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其復發風險亦較非HER2型乳癌為高3,[8],[9],[10],[11]。她們出現五年原位癌復發風險是後者的2.68倍;而出現擴散的風險更是非HER2型乳癌的5.3倍3,[12]。因此,對於這些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而言,他們對病情的憂慮並非無道理。

 

最新研究數據:輔助治療配合標靶藥物有助減低復發率

岑信棠醫生重申:「由於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後,復發風險仍相當高3,8,9,10,11。因此,近年醫學界就他們應否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作出進一步研究,希望減低復發風險之餘,同時紓緩患者的心理負擔。」最新醫學研究顯示,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患者,在術後接受針對HER2受體的標靶藥物如「曲妥珠單抗」配合化療一年後[13],三年的「無復發存活率」可達96%13

 

岑信棠醫生引用最新研究表示,針對一些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原位腫瘤的患者,接受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後,發現腫瘤的荷爾蒙受體呈陰性或已侵犯附近淋巴管,她們「五年無疾病存活率」分別下降了14%及27%[14]

事實上,國際醫學權威組織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的指引亦建議,對於一些已確診,且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HER2型乳癌患者,醫生可因應她們的病情而安排標靶藥物配合化療3,以減低日後的復發風險。

 

進一步減低復發風險同時紓緩患者心理負擔

岑信棠醫生強調,由於市民對乳癌有一定認知,令她們大多能及早發現、確診,並進行相關治療,特別是一些早期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存活率比其他乳癌患者高。然而,鑑於醫學界過往未曾為這些原位腫瘤直徑少於一厘米的患者,安排術後有關輔助治療,特別是HER2型乳癌患者所承受的復發風險,遠比其他乳癌患者高。因此建議這些患者,可主動向醫生查詢是否適合接受有關輔助治療,以減低日後病情復發的機會之餘,同時紓緩她們的心理壓力,回復發病前的生活質素。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Top Ten Cancers in 2009) URL: http://www3.ha.org.hk/cancereg/statistics.html Assessed on 21 Nov 2012

[2] Verma S et al., Currently Oncology 2010; 17:20-33.

[3] Banerjee S and Smith IE. Lancet Oncol 2010; 11:1193-99.

[4] MedScape Education (Treatment options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information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 URL:http://www.medscape.org/viewarticle/567114 Assessed on 21 Nov 2012

[5] Romond EH et al., NEJM 2005;353:1673-84.

[6] Piccart-Gebhart MJ et al., NEJM 2005;353:1659-72

[7] Salmon D et al., NEJM 2011;365:1273-1283.

[8] Chia S et al., J ClinOncol 2008;26:5697-704.

[9] Joensuu H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3;9:923-30

[10] Tovey SM et al., Br J Cancer 2009; 100;680-683

[11] Curigliano G et al., J ClinOncol 2009;27:5693-99.

[12] Gonzalez-Angulo AM et al., J Clin Oncol 2009;27:5700-06.

[13] McArthur HL et al., Cancer 2011; 117:5461-8.

[14] Rodrigues MJ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2  doi: 10.1093/annonc/mds536

 

 

Circle of Breast Friends

http://www.cbf.com.hk/cbf13/web/index.php

香港乳癌基金會

創會人的話

 


張淑儀醫生
創會人
M.B.,B.S. (HK),F.R.C.S. (Glasg),
F.R.A.C.S., F.C.S.H.K., F.H.K.A.M. (Surg)

過去10年,本港的乳癌新增個案連年上升,而且增長迅速,是女性的頭號癌症。這些統計數字告訴我們,乳癌對香港的威脅已敲響警號,我們必須以行動回應,將危機扭轉。

作為前線醫護人員的我,每天接觸受乳癌不同階段影響的病人,深深感受到香港防控和對治乳癌的意識、政策和措施,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有些患者因為忙於照顧家庭或對乳癌的謬誤,疏忽了自己的健康或延誤了檢查乳房,到發現患上乳癌時,病情已到了晚期,治愈率大大降低,治療亦更加困難。

有些患者因為無法負擔高昂的醫藥費用,以致未能接受最及時及適切的治療。

有些患者得悉自己患上乳癌或接受手術後,無法調適思想和心態,令情緒、社交和家庭生活都出現問題。

這些故事要說的,不是悲天憫人的不幸,而是透過公眾意識的提升、社會和醫療政策的完善,我們有能力避免這些故事的重演。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和一眾懷有相同抱負的乳癌康復者、醫生和朋友,在2005年3月8日成立了香港乳癌基金會。我們願見一個人人免受乳癌威脅的社會,女性擁有健康美好的生活,不用害怕因為乳癌而失去乳房,甚至生命。

五年來,香港乳癌基金會憑著對乳癌的專業知識,了解患者及其家人需要的同理心,透過公眾教育、病友支援和研究倡議三個面向,積極創造有利消除乳癌的社會環境和政策,致力將乳癌對患者和普羅市民的威脅減至最低

同時,我們朝向社區乳房保健中心的方向發展,讓廣大市民更方便地獲得乳房檢查服務,令乳房健康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張淑儀醫生
創會人
2010年3月

http://www.hkbcf.org/index.php?lang=chi

( 腎癌 ) 上海, 腎腫瘤微創治療技術造福患者

2010年03月27日 07:17:3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專電(記者仇逸)腹腔鏡微創治療腎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取得一系列進展,為眾多患者帶來了福音。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博士生導師鄭軍華教授關於腎腫瘤微創技術的兩篇論文連續在國際腔鏡泌尿外科頂級期刊《腔鏡泌尿外科雜誌》上發表。

    近年來,臨床上腎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佔到全身惡性腫瘤的3%,平均發病率為7.21/10萬,且以每年2.6%的速度遞增。從手術原理上看,腎癌治療似乎很簡單,只要將癌變組織徹底剜除就可以了。然而現實卻複雜得多。腎臟深藏于腹膜後的脂肪組織中,採用傳統開放型手術,患者出血量較大,術後恢復較慢。更重要的是,腎臟不是僅有排出人體代謝產物這一項功能,還參與造血、免疫等生理過程。實施開放性手術,會影響患者術後的免疫力。此外,切除過多的腎組織,不可避免會影響代謝產物排出的效率,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接受透析治療,否則就有性命之虞。

    手術與並發癥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展開積極探索,以“鑰匙孔”手術為平臺,巧妙地平衡了療效與手術創傷間的矛盾。所謂“鑰匙孔”手術,就是在患者體表“鑽幾個洞”,使影像設備、手術導航設備和器械通過這些洞進入體內,使用超聲刀等器械切除癌變組織。這樣既避免帶來較大的創傷,又可以精確剜除病灶,使療效創傷比達到最大。

    “鑰匙孔”手術的優點不止創傷小那麼簡單,患者術後的免疫功能也得到很好保護,對於病人的預後、抗腫瘤的作用以及提高長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 腎癌 ) C型肝炎患者 尤須防腎癌上身

2010.04.12 08:20 am

C型肝炎患者要特別小心腎癌。美國亨利福特醫院研究發現,C型肝炎患者罹患腎癌風險約是未得病者的兩倍。

研究人員分析67000位患者數據結果發現,C型肝炎患者罹患腎臟癌機率為0.6%,而沒有感染C型肝炎的人罹癌機率只有0.3%,研究時間從1997~2008年。研究人員調整年齡、性別、種族、腎病病史等資料後,研究結果還是顯示,C型肝炎患者罹患腎癌風險比其他人還高,機率約是未感染者的兩倍。在台灣,醫界推估C型肝炎帶原者約為30-60萬人。

亨利福特醫院肝臟病學主任斯圖亞特高登(StuartC.Gordon)解釋,越來越多醫學報告指出,C型肝炎病毒會影響肝臟周邊組織。根據臨床觀察,大部分C型肝炎病毒引發腎癌的患者,其肝臟功能受損程度並不嚴重。

這項研究發表於本月的「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預防」期刊,高登表示,目前全球腎癌患者逐漸增多,患者應注意是否有C肝感染;慢性C肝患者也要多留意腎疾風險;研究人員發現,罹患腎癌C肝帶原者年齡往往比較年輕。

Gordon博士補充,目前醫界治療C肝的方法日益翻新,治療效果也比以前好,超過50%C肝患者病情都可獲得控制,甚至完全治癒。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喉癌 ) 吸煙增患喉癌機會

太Q:喉癌是否常見?有何徵狀?
A:是,本港每年約有二百宗新症,患者主要是中年及老年,以及男比女多。醫學界暫未完全了解病因,但大部分患者都有吸煙習慣,酗酒亦增加患喉癌機會,近年亦有研究指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與喉癌有關。

聲沙是喉癌的主要徵狀,因此若持續聲沙四星期或以上,便應及早求診專科;部分病人因癌瘤過大,壓迫氣管及食道可引起呼吸及吞嚥困難。其他徵狀還包括頸部有腫塊及咳嗽等。

Q:喉癌的治愈率高嗎?

A:喉癌是治愈率很高的癌症,例如第一、二期的聲門癌有超過九成機會治愈,病人可以接受放射治療或激光治療破壞腫瘤組織,毋須做手術並可保留喉部機能。

至於第三、四期的喉癌,則需要以手術或再加放射治療,而大部分晚期喉癌均需切除整個喉嚨,然後在頸部開一個氣管造口,讓空氣可直接從造口進入肺部;病人亦需要進行語音康復訓練。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00424/00410_003.html

( 口腔及咽喉癌 ) 口交傳播病毒 頭頸癌病例急增

近年大部份種類的頭頸癌病例都略減,但一種名「口咽部鱗狀上皮細胞癌」( OSCC)的頭頸癌病例卻急增,尤以發達國家為甚。科學家指是一種經口交傳染的病毒肆禍,少男少女都可注射子宮頸癌疫苗預防。
頭頸癌是人類第六大常見癌症,全球每年約有64萬宗新症。科學家昨日(周五)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報告,指 OSCC病例增加,可能與人類乳頭瘤狀病毒( HPV)的傳播有關。
HPV既是子宮頸癌的主要成因,最新研究亦發現,這病毒可透過口交傳染,引致頭頸癌。

 

子宮頸癌疫苗預防

 

有科學研究指出,那些一生中有六名或以上性伴侶、四名或以上口交伴侶的男女,以及較年輕就開始有性行為的男士,患上這種口咽部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風險最高。
目前市面有兩種疫苗子宮頸癌疫苗卉妍康( Cervarix)和加衞苗( Gardasil),供少女預防 HPV病毒,科學家建議少男也應注射。
路透社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00327/1386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