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癌的啟示 :聽覺不清持續 或患鼻咽癌

 

癌的啟示 :聽覺不清持續 或患鼻咽癌

近日翠萍感到耳朵像乘飛機時罩着一層膜似的感覺,令到聽覺不清。此現象時有時無,約持續十天八天,醫生說是感冒菌入耳影響耳神經,她服藥後病況似有改善。約十日後,耳患又再出現。醫生替她抽血化驗,化驗結果顯示她的EB病毒指數較高。醫生着她不用擔心,因為有些人也有這個現象,囑她三個月後再來檢驗。但她感到耳患愈來愈嚴重,不惜花錢請醫生為她徹底檢查清楚,醫生遂安排她入院抽取鼻咽組織化驗,組織化驗結果證實她患鼻咽癌。

4至6成鼻咽癌初診有耳病

耳患是鼻咽癌常見的病徵。病人會感到耳塞、耳鳴,就像在飛機升降時感到不適一樣,有時耳朵甚至會流膿。約40-60%的鼻咽癌病人在初診時已患有耳病。耳患與頭痛或複視不同,頭痛或複視通常顯示癌症到了較後期,耳患一般是腫瘤阻塞連通耳朵和鼻咽的管道口,因此在癌症早期出現 (見圖)。事實上在腫瘤仍小時,耳患可能是唯一的警號。早前一項研究顯示,約20%鼻咽癌病人最初的病徵是耳患,所以病人可以有機會及早發現,接受診斷和治療。因此,假如你是華人、已成年,最近出現耳患,便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徹底檢查鼻咽。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委員會」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 … ml?pubdate=20110303

(鼻咽癌) 重拾聽與樂 — 鼻煙癌患者新希望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外科學系 耳鼻喉科

短片紀錄 :

重拾聽與樂 — 鼻煙癌患者新希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 … channel_video_title

重拾聽與樂 — 蘇醫生問與答(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9BI_PNIto8&feature=relmfu

重拾聽與樂 — 蘇醫生問與答(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J1VwUsTi50&feature=relmfu

(鼻咽癌) 驗血可及早檢測鼻咽癌

 

未來醫世代:驗血可及早檢測鼻咽癌

9,889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準確性超過95%

鼻咽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鼻咽癌的標準方法,但由於屬創傷性,且須由耳鼻喉專科醫生操作,輪候檢查時間長,因此並不適用於全民鼻咽癌篩查。
引致鼻咽癌的成因與 EB病毒感染有關。中大盧煜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於1999年成功研發以定量分析血液中 EB病毒基因,作為診斷鼻咽癌的無創傷性測試方法,其準確性超過95%,是目前癌症血液測試中最準確的一種。
為進一步證明此血液測試適用於診斷早期,甚至沒有病徵的鼻咽癌患者,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陳君賜教授及研究隊伍,正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鼻咽癌普查研究。超過1,300名40至60歲、沒有病徵的人士會在這三年內接受三次鼻咽癌血液測試。若結果呈陽性,會被安排接受如鼻咽內視鏡及磁力共振成像檢驗等進一步檢查,以證實是否鼻咽癌。此項研究將提供重要數據去確定鼻咽癌普查的成效。研究人員期望將來能利用血液測試,為市民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提高生存機會。
隔周四刊出
撰文: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分子診斷實驗室毛羨寧博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415/13930850

 

(鼻咽癌) 調低耳前庭放射劑量 鼻咽癌電療嘔吐有救

 

調低耳前庭放射劑量
鼻咽癌電療嘔吐有救

4,397
李浩勳表示現時瑪麗醫院替鼻咽癌病人進行電療時,都會減低耳前庭所受的放射劑量。

【本報訊】鼻咽癌患者接受電療後出現惡心或嘔吐的副作用,可嚴重影響食慾,阻延療程。香港大學研究全球首次發現,鼻咽癌患者出現上述副作用,原來與耳內名為「耳前庭」的組織,逾八成體積受高劑量放射物質影響有關。專家指,進行電療時只要調低病人耳前庭所受的放射劑量,便可降低出現惡心的風險。
記者:陳凱迎

初期鼻咽癌病人只需接受電療,中後期病人則需同步接受化療。過往有研究顯示,化療病人由於腦內「嘔吐中心」偵測到血液及腦脊髓液含有來自化療藥的致嘔物質,故出現惡心及嘔吐反應。

 

影響食慾須暫停治療

港大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浩勳指出,常有同步化療和電療的鼻咽癌病人,因惡心和嘔吐嚴重影響食慾須暫停療程,例如有病人因體重驟降令體質變差,不宜繼續治療,也有病人因消瘦導致度身訂做的電療模型不再合身,為免電療時「電錯位」,需暫停療程直至做好新模型。
李說,暫停治療有機會反刺激病人的癌組織加快生長,故病人要用止嘔藥控制化療的副作用,而要控制電療所致的惡心與嘔吐,則要先明白其機理。
李的團隊就此進行研究,安排49位年齡介乎27至91歲的鼻咽癌初期患者,接受33至35次電療。結果14人出現惡心,當中6人只失去食慾,無改變飲食習慣,其餘8人則進食量減少或需接受靜脈注射少於24小時;另有8人出現嘔吐。
經電腦計算不同頭頸組織在治療期間所受到的放射劑量後,研究人員發現當病人的耳前庭有八成以上體積受到40戈以上的放射劑量影響,便會出現惡心的情況;但是由於出現嘔吐的病人只有8個,研究人員認為暫時未能確認耳前庭也是導致嘔吐的主因。
李浩勳表示,現時瑪麗醫院替鼻咽癌病人進行電療時,都會透過儀器計算,減低耳前庭所受的放射劑量,以降低惡心的機會。
研究自今年1月發表至今,10至15名病人中有六至七成人無惡心反應;至於舌癌和咽喉癌等其他頭頸位置癌症的電療副作用是否同樣與耳前庭有關,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amp;art_id=16201500

 

(鼻咽癌) 鼻咽癌新療法 增存活率

 

鼻咽癌新療法 增存活率

鼻咽癌為本港癌症殺手第七位,由於早期病徵不明顯,大部分病者發現及確診時已屬中後期。接受治療後仍有兩成人會復發,當中八成屬「遠端轉移」,即癌細胞擴散至骨骼、肝及肺。有臨床腫瘤科醫生指復發患者化療後如反應理想,可先採用包括手術、放療及射頻等「局部」性治療,清除僅餘的擴散腫瘤,再服用「鞏固」性化療藥物,病人存活期由一年多延長至五年。

張文龍(右)指經過局部及鞏固治療後,鄧先生的鼻腔腫瘤已縮小。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文龍指出,由於鼻咽癌常有微小及不能憑肉眼或檢查偵察到的擴散點子,每五名病者有一人復發。癌症期數愈高,復發風險愈高,三年內復發的比率更高達八成半至九成。復發亦多屬擴散個案,七成半人擴散至頸椎、腰椎及盆骨,其次為肺及肝臟,分別佔四成六及三成八。部分人會轉移至腎上腺及皮膚,平均相距首次治療約一年多。

潛水發現鼻咽癌

他建議,復發病者完成化療後,透過掃描確認擴散腫瘤餘下小量,可考慮加入「局部」療法,進一步清除所有腫瘤,再配合「鞏固」性化療,增加存活率。醫學界近年採用「局部」療法於結腸癌、腎細胞癌等已取得成效,整體存活期由三年至十年不等,但鼻咽癌患者則未有數據。

卅八歲的鄧先生,一○年學潛水時因耳積水不適,後確診為鼻咽癌第三期。同年底完成電療及化療,豈料三個月後又發現原位復發,且擴散至腎上腺、肝、肺及中軸骨骼。他其後接受化療及局部高劑量放射治療,今年五月掃描顯示無腫瘤狀態,於是口服化療藥,但最近再發現有腫瘤殘留鼻咽及鼻竇,須再次接受局部及鞏固性治療。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九年有九百一十四宗鼻咽癌新症,患者年齡中位數為五十一至五十二歲,較肺癌患者年輕約二十歲;男性病者較女性多近三倍。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725/00176_079.html

(鼻咽癌) 國際 : 鼻咽癌形成因素有新發現

 法新社巴黎30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中國南部部份地區鼻咽癌的發生率特別高,可能是3個基因的瑕疵所引起。

 中國、新加坡和美國的專家研究1萬名華南地區後裔的基因資料庫。 

 在這些自願接受研究的對象中,有半數罹患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另1半身體健康。鼻咽癌生成於鼻孔後方上咽喉的表層。 

 根據刊登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在罹患鼻咽癌的研究對象基因當中,發現有3個基因出現明顯變異。 

 這3個基因名稱是TNFRSF19、MDSIEVI1和CDKN2A/2B,過去曾發現與白血病有關。 

 接受研究的癌症病患另1項指標是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ene)的變異。先前的研究曾顯示這個基因跟鼻咽癌有關。 

 研究報告說,這項發現重要性在於可能為鼻咽癌的分子機制以及這種癌症特別好發於華南─尤其是廣東省的原因提供線索。 

 在華南地區,每10萬人有25人罹患鼻咽癌,是世界其他地方的25倍。因此,鼻咽癌有時稱為「廣東癌」。 

 只有阿拉斯加、北非部份地區和東南亞有類似較高的鼻咽癌發生率。 

 這項研究是由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和廣州中山大學共同帶頭進行。 

 

【中央網路報】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178949

 

(鼻咽癌) 香港 : 全球首宗鼻咽癌電療致腰肌膿瘡

 

全球首宗鼻咽癌電療致腰肌膿瘡
港大發現 惡菌自口鼻黏膜入血感染

34,639
港大助理教授黃世賢指惡菌於口腔常見,在一般人身上不會致病。 資料圖片

【本報訊】本港出現全球首宗「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引致腰肌發炎膿腫個案。一名60歲曾患鼻咽癌婦人,疑因電療破壞了口鼻黏膜,讓於口腔常見的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乘機入血,在腰肌長出兩個膿瘡;專家指,曾接受電療的頭頸癌患者感染風險較高,病人須注重口腔 衞生。 記者:陳凱迎

該名60歲婦人數年前確診鼻咽癌,接受手術及電療後,併發長期鼻竇炎,並於上顎長出瘺管。婦人去年因持續38度高燒及腹股溝(即「大髀罅」)疼痛求醫,並接受電腦掃描檢查,發現其右邊腰部肌肉位置,長了兩個分別超過三、四厘米大的膿腫。

 

惡菌常見於口腔內

婦人起初接受抗生素治療時,肝功能下降,轉藥後情況才好轉,並於接受治療的24日後痊癒,化驗證實她感染的是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Capnocytophaga sputigena)。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腰肌膿腫多數由感染金黃葡萄球菌而成,在小孩子較為常見;如上述婦人般,單純因感染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引致腰肌膿腫的個案,屬全球首宗。
黃說,這種細菌本身於口腔常見,在一般人身上不會致病,但懷疑上述婦人因曾接受電療,破壞了口鼻黏膜,令此細菌有機會入血,並經血液感染腰肌,導致發炎膿腫。
過往研究顯示,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有機會導致心內膜炎、骨髓炎及流產等;黃建議,倘曾接受電療的頭頸癌患者出現細菌感染症狀,醫生應考慮病人或有機會感染這種病菌,處方適當的抗生素,「但係病人就唔需要因為怕受感染,連電療都唔做,先醫好個病更加緊要」。

 

病人進食後要漱口

香港大學耳鼻喉科榮譽教授袁寶榮醫生亦提醒,罹患如鼻咽癌及口腔癌等頭頸癌症的病人,接受電療後感染細菌並入血的機會罕見,「最多都係局部口腔感染,造成口腔潰瘍」,故病人毋須過分擔心。
他提醒,病人接受電療後只須注意口腔 衞生,每次進食後都必須漱口;除非口腔受細菌感染,否則毋須使用消炎藥水漱口,以免弄巧反拙,「搞到連原來無咩殺傷力嘅菌都殺埋,反而有空間畀啲較惡嘅菌喺個口繁殖,到時仲大件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721/14261245

 

(鼻咽癌) 鼻咽癌與洗鼻

 抗癌之路:鼻咽癌與洗鼻

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鼻咽內經常黏着像痂般的穢物,費盡力氣也無法咯出來,極不舒服。我從患鼻咽癌至今二十多年,「洗鼻」是我每天的習慣。方法是手持一滿杯暖鹽水,俯下頭用鼻子徐徐吸入鹽水,讓水順勢將鼻咽內的髒物經口腔冲出來。初學洗鼻時怯手怯腳,弄得滿臉是水,經過多年苦練,總算得心應手。現在不論是隔夜的髒物,或是進食時不慎卡在鼻咽的食物,也可靠洗鼻冲出來。洗鼻後感到輕鬆自在,連吸口氣都是甜的。
以前曾參加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為鼻咽癌病人安排的「洗鼻」法分享會。
護士先示範簡單的洗鼻法,做法是用手倒揑着隻軟膠泵注入暖鹽水,注滿水後將膠泵吸嘴插進鼻孔,用手揑着膠泵將水射進鼻孔內。

 

 

小心免弄損鼻腔

在座不少鼻咽癌的過來人都有洗鼻經驗,他們踴躍提出意見,例如用膠泵注水洗鼻的效果視乎鼻咽內穢物的多寡、膠泵用久會有污垢,用後宜倒放及須經常替換等等。有人提出用喉管或針筒注水進鼻腔亦同樣奏效。果然是江湖中人,各懷絕技。醫生提醒我們無論用哪種方法,須按個人狀況量力而為、特別是引喉管進鼻腔時要加倍小心,以免弄損鼻腔。
抗癌路上,很多癌病患者須承受後遺症困擾。只要能活下去,大家都各出心思,尋求紓緩甚至攻克障礙的良方;我們不是無助的,只要不放棄,定能走出困局。
(註:作者1983年患上鼻咽癌,康復後加入香港防癌會當義工,參與抗癌服務。1989年獲選為全港十大傑出青年。)
隔周四刊出
撰文:香港防癌會「同路人」主席 張佩蘭女士 

(鼻咽癌) 蘋果日報 : 鼻咽癌致頸生潰瘍腫塊

鼻咽癌致頸生潰瘍腫塊
皮膚組織被侵蝕 青年壯年屬高危

20,345
醫生蔡清淟指,本港鼻咽癌患者多數介乎20歲至45歲,青年壯年切勿忽視。
曾顯華攝

【本報訊】視力減弱、面部麻痹及頭痛外,部份鼻咽癌患者,也會在頸項長出潰瘍腫塊。有中年男病人,因鼻咽癌復發,腫瘤極速變大,侵蝕附近皮膚組織,一個10厘米長的潰瘍腫塊由頸項蔓延至鎖骨;醫生指,本港鼻咽癌患者集中在20歲至45歲,青年壯年切勿掉以輕心。
記者:陳凱迎

鼻咽癌在本港的病發率偏高,根據醫管局數字,07年有925宗鼻咽癌新症,死亡個案達337宗,兩者均以男士為主;受 EBV病毒感染、常吃醃製食品(如鹹魚)及遺傳均會誘發鼻咽癌,其中遺傳因素更會增加患癌機會40倍。

 

腫瘤太大壓神經線

倘沒有及時治療,生在鼻咽的癌細胞便會侵蝕周邊組織,甚至腦部,腫瘤太大更會令神經線受壓,出現聽力或視力下降,頭痛或間歇性面部麻痹等病徵;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指出,部份病人更因皮膚組織被腫瘤侵蝕,頸部出現潰瘍腫塊。
蔡舉例,曾有一名中年鼻咽癌復發的男病人,腫瘤極速變大,由頸部到鎖骨長出一個10厘米大的潰瘍腫塊,疑與他曾接受放射性治療及手術治療有關;男病人接受化療後,鼻咽癌病情受控,惟最終因肝癌惡化病逝。
除中年病人外,蔡指,本港鼻咽癌的病發年齡集中在20至45歲的青壯年,曾有一名20多歲的男病人,「恃住後生」延誤求診,確診時已屬晚期鼻咽癌,並已擴散至肺部,故年輕人切勿掉以輕心。
要治療復發或已擴散的鼻咽癌,病人傳統要住院注射化療藥物「順鉑」及「5-氟尿嘧啶」,但醫學界近年發現,口服化療藥物「卡培他濱」配合「順鉑」治療,雖然副作用與傳統治療相若,但病人的存活期中位數達28個月,較傳統的約16個月為長。
但蔡提醒,「卡培他濱」在公立醫院屬自費藥物,每次療程藥費為兩至三千元,傳統注射式藥物則毋須額外付費;蔡認為,鼻咽癌患者既然以青壯年為主,多屬家中經濟支柱,研究已證實「卡培他濱」能延長這些患者的存活期,加上口服代療藥病人毋須住院,按成本效益計算,醫管局應將「卡培他濱」列為常規藥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823/14372741

 

(鼻咽癌) 香港 : 新化療治鼻咽癌 控病佳

 蔡清淟醫生表示,同時使用口服化療加傳統注射化療藥,效果顯著。

有「廣東瘤」之稱的鼻咽癌,在本港十大癌病中排第七,單在07年已有925宗鼻咽癌新症,過往治療主要以注射化療為主,現時病人可用口服化療,免去皮肉之苦外,由於毒性較低,副作用亦大大降低。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指, 鼻咽癌可按病情分為四期,第一期鼻咽癌腫瘤會局限在鼻咽位置,是治療鼻咽癌的黃金期,治愈率高達95%。可惜的是鼻咽癌患者中,僅約一成能在此階段確診。
早期鼻咽癌僅一成可確診
經歷第一期鼻咽癌後,腫瘤會在半年至一年內惡化。治療方面,除早期鼻咽癌會單獨使用電療外,大多數鼻咽癌的治療會加入化學藥物治療,兩者同時進行,雖能較有效控制病情,但化療毒性強,副作用較多,如令患者白血球降低、口腔潰爛等。
蔡醫生指,近年出現的口服化療藥,療效與傳統靜脈注射化療藥相若,優點是病人毋須再受針劑之苦;毒性亦較低,更可省卻住院和覆診等整體支出。
口服化療療效顯著
蔡醫生更強調,在剛出現擴散的鼻咽癌病人身上,口服化療也可與傳統化療藥共同使用。據研究指出,口服化療能使逾50%已出現擴散的鼻咽癌患者病情受控;患者存活期中位數長達28個月,比單用傳統化療藥物作治療的約16個月大幅增加。一名30多歲患者驗出晚期鼻咽癌,曾接受兩種不同的化療,但病情仍未受控,轉而單獨接受口服化療,病情受控,至今已逾10年未見復發。另一名50多歲患者,接受放療和手術治療後復發,再接受化療病況亦急轉直下,轉用口服化療藥反應理想,成功控制病情達6個月。 

都市日報,2010-8-23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 … 142035&searc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