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日 醫社同心智創未來

感恩!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CICF)好開心以社福機構身份,參加「東區醫院日2023- 醫社同心.智創未來」(慈善步行及嘉年華)。今早一度落大雨,幸好於活動正式開始前停雨,讓所有人皆可順利完成步行路程!感謝 Infinity Heros 代表 CICF 出賽最佳造型團隊組別,更勝出最佳創意造型獎。「東區醫院日2023」活動豐富,包括慈善步行、慈善攤位和多個才藝表演。所有參加者都盡興而歸,東區醫院同事、社福機構和病人組織各出奇謀,全情投入。完美呈現今年活動主題精神:醫社同心.智創未來!在所有同事的共同努力下,CICF順利舉辦攤位「CICF健康資訊Proud」,內容包括攤位遊戲和蝴蝶酥義賣。我們希望透過攤位向公眾傳遞正確的健康資訊和鼓勵病人。「東區醫院日2023」 完美落幕,明年再見!東區醫院 PYNEH#東區醫院 #慈善步行及嘉年華 #PYNEH #東區醫院30周年

 

首個獲得FDA授權的多種癌症基因試測

美國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剛授權美國遺傳資訊公司Invitae在市場上推廣一種能同時檢測多種癌症遺傳基因的測試,為市場中同類型產品的首次。

這項測試從能血液樣本中檢測出47個與增加患上癌症有關的基因, ,當中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癌以及黑素瘤。在9000個臨床樣本當中,測試變異的結果準確性至少達到99%。

Invitae產品的獨特之處 –「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的檢測

隨着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近年臨床上已可應用「次世代基因定序」這項嶄新技術,可從單一血液樣本中分析多種癌症基因,為病理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基礎。

這項測試如何進行

只需提取一次血液樣本,並將其送往實驗室進行分析便可檢測多種癌症基因,有別於傳統檢測,每次抽取血液或組織只能作單一基因分析。

測試結果用途

這項新技術可為普羅大聚在制定預防癌症計劃時提供更多參考資訊,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的高風險人士。與此同時,還可以幫助已確診癌症的患者識別是否帶有與遺傳變異有關的基因,當中包括會引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CA1和BRCA2基因。

*與林奇綜合症相關的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和EPCAM;與胃癌和乳腺癌相關的CDH1基因;以及與黑斑息肉症候群相關的STK11基因。

計劃接受癌症基因測試人士要注意事項

測試的結果可以作為制定個人化癌症預防計劃的參考,但要注意不應該把結果作為唯一的依據。因為檢測可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或檢測者對結果含義有所誤解。另外,癌症風險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所致,除了基因,還包括環境,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等等。因此,在制定個人化的癌症預防計劃時應綜合考慮所有因素。

另外需要留意,基因檢測的結果不單止是個人健康風險,同時亦關乎其他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 法差別可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但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終 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有可能害怕得不敢面對。

若你正考慮進行癌症基因測試,建議你找適合的醫護人員,例如你的主診醫生或遺傳學專家,作詳細討論。

甚麽是遺傳性癌症?

根本現時數據得知,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傳給下一代。遺傳性癌症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確診相同癌症、癌症病發時比較年輕、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 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 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 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

 

References:

  1. Sharon Worcester. What the First Authorized DNA Cancer Risk Test Can and Can’t Tell You. Medscape. Published October 11, 2023.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97270
  2. FDA Grants First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a DNA Test to Assess Predisposition for Dozens of Cancer Types.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ublished September 29, 2023.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grants-first-marketing-authorization-dna-test-assess-predisposition-dozens-cancer-types
  3.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and BRCA Gen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ast reviewed March 21, 2023 https://www.cdc.gov/cancer/breast/young_women/bringyourbrave/hereditary_breast_cancer/index.htm
  4. What Happens During Genetic Testing for Cancer Risk?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Last reviewed September 14,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risk-prevention/genetics/genetic-testing-for-cancer-risk/what-happens-during-genetic-testing-for-cancer.html

肺癌篩查隨時救你一命 及早發現 迎擊頭號殺手勝算更高

文: 心胸肺外科專科司徒達麟醫生
文: 心胸肺外科專科司徒達麟醫生

本港的肺癌個案持續攀升,死亡數字更是高居不下,長期位於榜首,原因是大部分人發現患病時已屆晚期,治癒機會大為降低。醫學界近年已有研究證實建議肺癌高危人士,包括有吸煙習慣及家族病史等,每年以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作為篩查,及早發現肺部病變可令存活率由約一成大升至近九成。

在各種癌症中,肺癌不但是最常見的癌症,也是頭號癌症殺手,2020年便有逾5400人確診患病,3910人死亡。

毫無徵狀 早期肺癌難發現

心胸肺外科專科司徒達麟醫生指出,由於肺癌早期完全沒有絲毫徵狀,大部分人又抱著「無病不用看醫生」的觀念,以致七、八成人確診時已屆晚期,導致病人的存活率偏低。但其實若能在早期發現病變,並以手術切除,便可大大提高根治的機會。

他稱,以往並沒有有效的肺癌篩查工具,直至近年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高危人士定期進行LDCT,可以更早發現病變,特別是「LDCT的準確性高,輻射量低,而價錢亦算相宜,對於高危因素人士而言,性價比十分高」。

早診早治 存活率可倍增至9成

肺癌篩查如何救人性命?司徒醫生引述外國經驗,數據反映肺癌篩查可以將肺癌的死亡率減少四分一。以此推算,若本港將篩查普及化,每年將可至少救回逾千人的性命。

他又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篩查計劃為例,參與第一階段的100名普羅市民中,便已有數人被發現肺部有需要跟進的情況,其中亦有病人更因此而可於早期直接以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從而達到根治肺癌的效果。

至於哪些人士需要做肺癌篩查,司徒醫生表示,西方以吸煙及年紀大為主要條件,但肺癌在香港等亞洲地區的發病情況有所不同,較多非吸煙及女性患者,有顯著年輕化趨勢,也有地區性研究顯示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能面對更高的患病風險,故此那些人士應與煙民一樣考慮每年做一次肺癌篩查,又或按醫生建議而行。

積極進取 盡早治療消滅病灶

其實,除了揀選高危人士的條件有分別之外,篩查後的處理亦中西有別。司徒醫生指出,篩查發現有可疑陰影,礙於體積通常較為細小,即使活檢化驗的準確度也不高,外國一般建議先觀察,再有變化才考慮下一步行動。但是,近年亞洲經驗顯示,不少亞洲人士發現肺部結節最終可能是惡性,所以亞洲專家醫生往往為個别患者選擇較進取的策略處理,以防病情惡化。

幸好,從篩查發現的腫瘤體積一般較細,可以用最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傷口只有數公分,並可能只需局部切除而毋須切走整個肺葉,病人完成手術後很快便可以進食及下床,通常兩三日便可出院回家休養。容許最佳手術效果,也是肺癌篩查另一好處。

把握機會 免費肺癌篩查

為鼓勵有需要人士進行肺癌篩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出肺癌篩查計劃,符合特定條件的人士可獲免費接受一次LDCT檢測,並由專科醫生在檢查前後提供評估和諮詢。現尚餘少量名額,詳情請致35982157或52067609查詢。

 

挑戰1100公里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 港台百人逐夢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展開10天環台旅程。(馬偕醫院提供)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展開10天環台旅程。(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今年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超過100名港台癌友及陪騎者將10天時間完成環台1100公里路程,再次見證並享受生命的可貴,用生命影響生命,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今年不倒騎士有4名來自香港的朋友參加,其中3人是癌症病友,退休教師李小姐,10年前被診斷罹患乳癌第3期,在醫療過程中她停止運動,且對自己的體能失去信心,直到發現癌友不僅可以騎單車還可以環台,讓她興趣濃厚,2019年曾來台初試身手,從台北騎自行車上陽明山,那次旅程讓她發現,原來「我可以!」重搶對生活的信心。

來自香港的黃先生則是陪著罹患乳癌的妻子圓夢,認為再辛苦的治療期都陪伴了,這段充滿勇氣與祝福的單車環台,一定要「在一起!」

馬偕醫院指出,「不倒騎士‧騎出生命」,台北端出發者共計35位癌友與公益陪騎伴近100人,10天行程中全台串連騎行的的癌症病友超過50人。馬念偕醫院護理師鄭瓊琳將全程陪騎,隨行照顧癌友,臨床工作經驗超過30年的鄭瓊琳表示,如果能夠在醫院之外能為癌友做些什麼,一定義不容辭走在最前面。

 

延伸閱讀: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80360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553221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105700514-431401

https://tw.news.yahoo.com/%E7%99%8C%E5%8F%8B%E5%96%AE%E8%BB%8A%E7%92%B0%E5%B3%B6%E5%95%9F%E7%A8%8B-%E9%A0%98%E9%9A%8A-%E9%81%8B%E5%8B%95%E8%83%BD%E6%8A%97%E7%99%8C-061353497.html

【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2/23

2023年8月26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港 大 學 臨 床 腫 瘤 學 系 共 同 承 辦 和 癌 症 資 訊 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八月講座主題為結直腸癌,講座題目是「結直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結直腸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結直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結直腸癌的簡介和現狀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了結直腸癌的相關知識,結直腸癌是指起源於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結直腸癌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許多國家都居高不下。最新的2020年全球腫瘤統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排名第三,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全球每小時有約65個新的結直腸癌病例被診斷出來。同時,結直腸癌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全球每小時有約30個與結直腸癌相關的死亡病例。在中國,新發病例數為37690例,占比為12.02%;死亡病例數為19675例,占比為9.45%。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密切相關。由於結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經是中晚期,這大大降低了治療效果和生存率。據統計,早期發現和接受治療的患者,他們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高達90%,而中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70-80%,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則降至30-40%。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在中國香港,結直腸癌是男性和女性的第二位常見癌症和第三位致命癌症。2020年,香港有約2450個結直腸癌新病例,有約1068人死於結直腸癌。在全球範圍內,醫療團隊正在努力研發更有效的篩查和治療方法,以期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防治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王樹濱教授在GCOG科普教育活動上針對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防治進行了深入講解。王教授強調了癌症篩查在預防和控制中的重要性。隨著人口老齡化、環境變化和遺傳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面臨一定的癌症風險。儘管現代醫學技術不斷進步,癌症治療效果也日益提高,但早期篩查依然是預防癌症的最有效手段。結直腸癌尤為適合進行早期篩查,因為其從正常細胞到癌症細胞的演變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長時間的窗口期去發現並干預這個疾病。王教授分享了他們在深圳進行的癌症篩查實踐,強調了非侵入性篩查如糞便核酸檢測的重要性,並提倡根據每個人的風險評估來制定個性化的篩查策略。王教授還強調了多學科診療(MDP)模式在現代醫療中的價值。一旦診斷為癌症,應集結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參與診斷和治療,確保為病人提供最全面、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在深圳,各大醫院已經建立了MDP團隊,還有MDP教育聯盟不定期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王教授呼籲大家高度重視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同時提倡採用多學科診療模式為癌症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治療服務。

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蔡建教授從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分享了關於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經驗和知識。他強調,手術是結直腸癌治療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徹底切除腸癌,預防癌症的進一步發展,並緩解患者的症狀。通過手術,大部分患者可以實現長期存活甚至治癒。不同階段的患者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但對於初期患者,生存率很高。手術方法多樣,從傳統的開放手術到微創的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不同的手術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但目前微創手術因其快速恢復和低創傷性受到青睞。無論哪種方法,手術的關鍵是徹底切除癌症並確保周圍淋巴結清潔。蔡教授還提到了其他治療方式,如內鏡下切除和治療轉移癌。手術風險是患者和家屬關心的焦點。雖然有風險,但根據現有數據,手術死亡率很低。蔡教授鼓勵患者和家屬樹立信心,相信醫生團隊的專業能力。術後恢復是另一關鍵環節,包括疼痛管理、早期活動和飲食調整。對於那些需要造口的患者,現代的造口護理方法和產品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恢復正常生活。

蔡建教授認為結直腸癌手術治療是有效和安全的,患者和家屬應該有信心並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結直腸癌的全身系統治療有什麼用?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內科的王穎教授分享了關於結直腸癌的全身系統治療的相關經驗知識。她首先強調,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包括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和近年興起的免疫治療。化療分為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和姑息化療,其中輔助治療旨在清除潛在的微小腫瘤病灶,新輔助治療有助於縮小病灶以提高手術的根治率,而姑息化療則用於控制不可手術切除患者的病情。王教授指出輔助化療應儘早進行,以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針對不同分期的腸癌患者,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例如,III期腸癌患者的輔助治療時間建議為6個月,而II期患者的治療方案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在靶向藥物治療方面,王教授強調了進行相關基因檢測的重要性,以確保藥物的有效性。而免疫治療則是通過啟動體內的免疫細胞來增強抗腫瘤的免疫應答。對於已經發生遠處轉移的腸癌患者,王教授強調了根據患者的轉移部位和數量,以及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來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最後,王教授指出,在姑息治療階段,主要目標是控制腫瘤的進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並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的結果,同時考慮患者的體能和治療意願,以及治療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放療能增加結直腸癌的治癒機會嗎?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劉雅潔教授分享了結直腸癌放療相關的知識及臨床經驗。她首先介紹了放療是直腸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過使用放射線來殺滅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控制病情和提高生存率的效果。放療通常是局部治療手段,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結合免疫治療,也可能產生遠隔效應,使遠處的腫瘤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退縮。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2000年初同步放化療的出現,不僅改善了直腸癌的局部病情,還降低了局部復發的幾率,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後,還開展了全程新輔助治療,進一步提高了器官保全和病理完全緩解的可能性。近些年,免疫治療的應用也增加了器官保全的可能性。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早期的直腸癌患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中期患者則可能需要結合手術、化療和放療,而晚期患者主要依賴於藥物治療,包括化療、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對於一些轉移的情況,如肝轉移和肺轉移,局部放射治療和其他局部治療手段如射頻消融也可以作為治療方案的一部分,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目前,同步放化療已成為標準治療方案,它能顯著改善直腸癌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對於二、三期的直腸癌患者。綜合來看,放療是直腸癌綜合治療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夠顯著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復發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隨著治療方法的不斷創新和優化,放療將繼續在直腸癌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手術前新輔助治療:放療有什麼用?

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林琦教授為大家分享了放療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及其效果。林琦教授主要介紹了兩種放療方式:短程放療和長程放療,短程放療是病人接受25Gy/5F的放療,然後在放療後10天內進行手術。長程放療是基於德國的一個臨床試驗,病人在接受25至28次放療後,通常在治療後的4-8周內進行手術。短程放療是一種經濟的治療方法,只需5次治療,而長程放療可以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率。教授還介紹了全新輔助治療的概念,即將原先手術後的化療移至手術前,以減少化療的毒性和提高病人對化療的耐受性。通過兩個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全新輔助治療能顯著提高3年無病生存率和病理完全緩解率。其中一個試驗還顯示了先做放療再做化療的順序,與先做化療再做放療相比,前者的無手術生存率和病理完全緩解率均較高。教授最後提及了另一個臨床試驗,探討了全新輔助治療中放療和化療的順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無論先做放療還是先做化療,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無局部復發率及無遠處轉移率都差別不大,但是先做放療的病人的無手術生存率顯著高於先做化療的病人。綜上所述,放療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選擇適當的放療方法和順序,以及與化療的有效結合,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病理完全緩解率,從而增加結直腸癌的治癒機會。同時,全新輔助治療的推廣和應用,為結直腸癌的綜合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病例分享:侵犯膀胱的直乙交界處癌的短程放療 (深圳市人民醫院廖桂祥)

來自深圳市人民醫院的廖桂祥副主任醫師分享了一則病例:一名63歲男性患者,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主要症狀為大便帶血。2023年2月,患者因中分化腺癌進入醫院接受治療。初步檢查顯示患者腫瘤侵犯膀胱頂部,導致初步判斷為不可手術切除。遵循CSCO指南,患者接受了新輔助放化療,以縮小腫瘤體積。治療方案借鑒了中山大學副總留院對T4B期患者的治療經驗,採用立體定向IMRT設計,並在基因檢測後,接受了化療。治療期間患者較好的耐受了治療,未出現明顯的毒副反應。在隨後的磁共振檢查中發現腫瘤明顯退縮,以及淋巴結也有明顯退縮,表明治療效果顯著。隨後進行了手術,手術標本檢查顯示腫瘤完全退縮,達到了治癒標準。術後繼續進行了輔助化療以確保治療效果。總結來說,該病例展示了通過新輔助放化療縮小腫瘤,使原本判斷為不可切除的腫瘤得以手術切除,並最終達到治癒的治療效果,為類似病例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最後,孔教授強調:“結直腸癌雖然是一大挑戰,在我們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之下,一定可以成功戰勝。” 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卵巢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卵巢癌】「卵巢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2/23

2023年9月30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九月講座主題為卵巢癌,講座題目是「卵巢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卵巢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卵巢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卵巢癌】 講座內容

卵巢癌的簡介和現狀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卵巢癌的現狀。那什麼是卵巢癌呢?孔教授介紹到,卵巢是女性的兩個生殖腺之一,負責排卵和產生激素。卵巢癌就是起源於卵巢的惡性腫瘤。卵巢癌是婦女生殖系統中的常見癌症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最新2020年全球腫瘤統計數據顯示,卵巢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是繼乳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之後發病率排名第4位的女性腫瘤,全球每小時有約36個新發病例。同時也是排名第3位的致死性女性腫瘤,死亡率僅次於乳腺癌和子宮頸癌,全球每小時有約24個相關死亡病例。其中我國新發病例數55342例,占比為17.62%;死亡病例數為37519例,占比為18.10%。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婦科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70%患者初次診斷時已經晚期,70%患者治療後在3年內復發,5年生存率30-40%。卵巢癌是中國香港女性第6位常見癌症和第6位致命癌症,2020年有約585個卵巢癌新症,有約257人死於卵巢癌。一般來講,愈早發現和接受治療的病人,他們的治癒機會愈高。第一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8成多,第二期病人為6至7成,第三期病人降至3至4成,而第四期病人則只有1至2成的生存率。

卵巢癌病理診斷

張雅賢教授在其講座中詳細探討了卵巢腫瘤的多種病理分型。首先,她強調了卵巢作為女性的重要器官,在其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病症。其中,卵巢的表面上皮是卵巢腫瘤最常見的起源地,這種類型的腫瘤被稱為上皮性卵巢癌。這是最常見的卵巢癌類型,其中包括漿液性、黏液性、透明細胞和子宮內膜樣癌等亞型。張教授還提到了生殖細胞瘤,這也是一種來自卵巢的腫瘤,包括畸胎瘤、卵泡腺瘤和顆粒細胞瘤等亞型。此外,教授也討論了性索間質瘤,這是起源於卵巢的性索細胞的腫瘤。在詳細描述各種病理分型後,張教授強調了病理診斷的重要性。準確的病理診斷不僅可以幫助醫生理解腫瘤的來源和潛在的行為,還可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選擇。通過各種圖像和數據,她為聽眾詳細解釋了卵巢腫瘤的不同形態,並強調了診斷和治療的挑戰。總體而言,張教授為聽眾提供了深入的卵巢腫瘤知識,突出了其複雜性和治療上的挑戰。

卵巢癌的手術治療

孫紅教授,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在她的講座中深入探討了卵巢癌的外科治療方法。首先,教授指出卵巢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導致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晚期。因此,70%的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經相對嚴重。這種癌症的症狀並不明確,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膀胱刺激症或外科性腹痛,進一步延誤了治療。治療方面,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化療和靶向治療。孫教授強調,儘管許多卵巢癌患者在診斷時已處於晚期,但手術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目標是盡可能地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對於早期病人,根據患者年齡和生育要求,可以選擇保守的手術方法,如只切除受影響的卵巢和輸卵管,而保留子宮和另一側的卵巢和輸卵管。對於晚期患者,需要進行更為徹底的手術,如全盆切除術,並儘量切除所有可見的病灶。但由於腫瘤可能已經轉移,完全切除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仍需要化療,以消滅體內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除了手術,教授也提到了新輔助化療的概念,即在手術之前進行化療,以縮小腫瘤,使手術更為容易。此外,對於有遺傳性風險的患者,如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可考慮進行預防性的輸卵管和卵巢切除,以降低患病風險。孫紅教授的講座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卵巢癌外科治療的寶貴知識,突出了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的重要性。

為什麼卵巢癌治療如此困難?

顔婉嫦教授在講座中深入探討了卵巢癌治療的困難性。她首先指出,卵巢位於身體較深的部位,不易被直接觀察或觸摸。與之不同的是,如子宮,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和檢查。此外,與子宮頸癌不同,卵巢癌沒有確切的早期篩查方法。因此,當卵巢癌被診斷時,通常已經進入晚期,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早期的卵巢癌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僅為輕微的腹部不適或脹氣。超聲波檢查可能會發現卵巢囊腫,但並不是所有的囊腫都是惡性的。為了評估囊腫的性質,醫生通常會使用惡性腫瘤風險指數(RMI)和其他方法進行評估。如果懷疑是惡性的,患者應該及時轉診給婦科腫瘤專家。手術是卵巢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對於早期的卵巢癌,僅僅切除腫瘤是不夠的。為了確保完整的治療,醫生可能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如淋巴結切除。冷凍切片和病理學檢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幫助醫生判斷腫瘤的性質和下一步治療方案。對於晚期卵巢癌,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地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達到無殘留腫瘤的目標。如果無法通過手術達到這個目標,新輔助化療可能是一個選擇。對於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患者,考慮到治療後的復發風險,選擇合適的手術和治療方案尤為重要。總的來說,卵巢癌的治療充滿挑戰,需要多學科合作和個體化治療方案。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鍵,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這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困難。

外科成功案例分享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李賢醫生分享了一位65歲女性患者的卵巢癌治療經驗。這位患者在54歲時絕經,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和大便習慣的改變。初步檢查顯示腫瘤標誌物CA125和HE4均顯著升高。通過多次化療,腫瘤大小從15釐米減少到8釐米,並經過新輔助化療後,患者接受了一個長達8小時的中間細胞減滅手術,術中還進行了腹腔熱灌注化療。術後檢查顯示病理與手術前一致,為高級別漿液性癌。病人在手術後出現了胃液分泌增多等併發症,但經過多學科團隊的綜合治療,患者逐漸恢復。進一步的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攜帶BRCA1突變,因此在手術後進行了三次輔助化療,並持續使用PUB1機制藥物進行維持治療。除了病例分享,李醫生還詳細講解了化療和靶向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心血管和神經系統影響、皮膚問題、免疫系統和骨髓抑制以及泌尿系統的影響。他指出,儘管化療可能帶來一些傷害,但大多數都是可逆的,並會在停藥後逐漸恢復。他建議患者保持定期復查、良好的營養攝入和樂觀的心態。

卵巢癌的放射治療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張福泉教授在其講座中,詳細探討了卵巢癌的放射治療方法及其在治療中的作用。張教授首先指出,儘管放療並不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它在某些複雜或復發的情況下仍然具有輔助作用。近年來,新技術的引入為卵巢癌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機會。張教授提到了國內關於卵巢癌的統計數據,強調了其較高的死亡率。他在講座中分享了兩個主要的治療方向:預防性治療和復發轉移的治療。儘管放療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由於可能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它的應用在減少。然而,隨著新藥物和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放療的角色有所變化。他還分享了他們醫院的一些實際病例和研究結果,強調了放療在治療卵巢癌時的有效性。他們採用了一種新方法,目標是腹腔和盆腔淋巴引流區,達到了令人鼓舞的結果。此外,針對復發和轉移的病例,放療也能為病人帶來良好的生活品質和症狀緩解。不過,張教授也提醒,放療可能引起的一些副作用,如腸道的穿孔和腸梗阻,需要醫生們密切注意。儘管如此,從總體上看,放療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治療選擇。

最後,張教授強調,放療在卵巢癌治療中的應用仍然相對較少,但對於某些難以處理的病例,放療可以為病人提供症狀緩解和生活品質的改善。他建議婦科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積極考慮放療作為一個有益的補充方法。

卵巢癌全身治療的作用

來自香港大學的陳穎樂教授深入地討論了卵巢癌的系統治療,明確指出治療選擇與疾病的分期有緊密的關係。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達到治癒,但到了後期,治療更多地是為了緩解症狀和延長生存。卵巢癌的生存率與其分期有明顯的關係。第一期的生存率可以達到80%,但到第四期則可能降低到僅10%。因此,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說,瞭解各個階段的特點和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治療方面,陳教授提到了使用各種化療藥物組合,如鉑類藥物、紫杉醇類藥物等。對於那些復發或處於晚期的患者,選擇化療藥物時需要考慮患者之前的化療經歷以及對特定藥物的敏感性。陳教授還特別提到了BRCA基因突變在卵巢癌中的重要性。患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人有更高的患卵巢癌的風險。對於這類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如PARP抑制劑,可能會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選擇。此外,陳教授還強調了新型治療藥物和方法在卵巢癌治療中的應用,如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等。這些建議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新的希望。陳教授的講座內容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卵巢癌系統治療的深入洞察,特別是強調了根據疾病分期選擇適當治療的重要性,並向我們介紹了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帶來的新希望。

卵巢癌的篩查與防治

盛修貴教授在這個章節中深入討論了卵巢癌的篩查與防治,特別強調了多層次的預防策略。首先,從一級預防角度,教授提到了多種可能的卵巢癌發病因素。遺傳因素在其中佔據了顯著位置,尤其是與BRCA基因突變相關的部分,占所有卵巢癌的20%到30%。對於有家族史的女性,特別是家族中有乳腺腫瘤或卵巢腫瘤的,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檢測出陽性突變,建議該女性在35歲後考慮預防性治療。除此之外,激素水準、特別是長期高水準的雌激素、生育因素、環境和生活習慣,如吸煙、高脂飲食和肥胖等,都被認為與卵巢癌風險增加有關。二級預防主要關注早期發現和診斷。對於35歲及以上的女性,特別是40歲以上的,盛教授建議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包括超聲檢查和常規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如CA 125、CEA等。這些檢查旨在及早發現潛在的腫瘤,從而實現早期診斷和治療。而早期治療無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至於三級預防,它主要關注已確診的患者,旨在實現綜合治療,延長生存期並提高生活品質。對於那些已被診斷出患有卵巢癌的病人,應給予規範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以確保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卵巢癌的預防策略是多層次的,涉及從基因到生活方式的各種因素。通過這種綜合策略,我們可以實現從預防到早期治療的全方位覆蓋,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盛教授的這一講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卵巢癌預防與篩查的指導,強調了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

最後,孔教授強調:“卵巢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勝利需要我們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 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乳腺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響應國際乳癌關注月:雪花秀Sulwhasoo 期間限定Pop-up 矚目登場

雪花秀Sulwhasoo 於「國際乳癌關注月」聯乘「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選址K11 MUSEA 舉辦THE ULTIMATE YOU 期間限定Pop-up,以全新THE ULTIMATE S 菁典臻秀系列包裝設計為靈感,展示韓國傳統藝術品——月亮瓶(Moon Jar),以及策劃慈善義賣活動,希望透過藝術形式向大眾傳達乳癌防治訊息。

全新THE ULTIMATE S 菁典臻秀系列採用獨家凝萃技術,萃取高效抗衰老核心成分Ginseng Berry SRTM,有效喚起肌膚青春,重現緊緻光透肌,加上包裝設計以韓國傳統藝術品——月亮瓶(Moon Jar)為藍本創作,邀請參觀者到期間限定Pop-up 展開一場深度美顏與藝術交匯的探索之旅:

1. 承載著朝鮮王朝100年歷史的白瓷藝術品——月亮瓶矚目登場

2. 近距離欣賞由雪花秀品牌好友林嘉欣所拍攝的廣告片段

3. 發掘韓國著名陶藝家姜俊榮「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的陶藝作品

4. 免費拍攝月亮主題精美藝術照片1張

慈善義賣活動

10月6日至31日期間,到K11 MUSEA 雪花秀選購仼何THE ULTIMATE S 產品,雪花秀將贈送一瓶皇牌First Care 第六代潤燥再生精華60 ml 予乳癌患者;同時英國阿斯利康蘂廠及日本第一三共藥廠承諾將捐贈相等金額給「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KLUB 11 會員獨家限定禮遇:

10月8日至14日期間,到K11 MUSEA 雪花秀購買任何THE ULTIMATE S系列產品,即可獲贈THE ULTIMATE S 菁典臻秀系列眼霜5ml 及由姜俊榮設計的「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帆布袋1個*(總値HK$620)

THE ULTIMATE YOU 期間限定Pop-up

日期:2023年10月8日至14日

地址:K11 MUSEA 2 樓 Gold Ball

雪花秀

地址:地庫1樓B108A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成立 籌得1002萬元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致辭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今日(27日)舉行成立典禮,一眾社區領袖聯同各界熱心人士共捐獻10020000港元,以平均分到各小區的資金計,成為全港18區之冠。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中聯辦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副部長王卉,灣仔民政事務專員張雁伶,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蘇長榮,以及灣仔多個地區團體領袖出席,他們更以「傳聖火」形式進行典禮,代表把社會賢達的關愛之火溫暖到每一個灣仔區的市民。

麥美娟致辭時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關愛隊,由政府提供部分資源,今年初開始各區關愛隊陸續起動,關愛隊不單是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樑,在突發事故時更可動員地區網絡支援政府,讓政府可更快更有彈性地跟進工作。所以團體申請成為關愛隊時,政府除了看當區服務,也要看跨區動員能力;例如今次石澳在暴雨期間塌路,關愛隊第一時間提供資料,讓政府可馬上採取應對行動,在交通不便期間,又可馬上動員關愛隊去協助石澳居民,這就是跨區動員能力。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首席會長閻偉寧致辭時表示,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在將來地區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希望通過成立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源及熱心人士關注灣仔的關愛事宜,凝聚灣仔各界力量,大力支持政府開展地區基層治理工作,更好的為市民做實事做好事。在一眾社會賢達的支持下,基金共收到1002000港元捐款,為灣仔關愛工作和地區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希望通過關基金,讓關愛之火,照亮每一個社區,溫暖每一個灣仔市民。(記者:李銘欣 / 攝影:崔俊文)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首席會長閻偉寧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首席會長閻偉寧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會長符文靜女士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會長符文靜女士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今日舉行成立典禮,一眾社區領袖聯同各界熱心人士共捐獻10020000港元,以平均分到各小區的資金計,成為全港18區之冠。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今日舉行成立典禮,一眾社區領袖聯同各界熱心人士共捐獻10020000港元,以平均分到各小區的資金計,成為全港18區之冠。

責任編輯:朱劍明

來源:香港商報網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團隊亦加入銅鑼灣關愛隊,為市民服務

「紓緩家支援 同行毋忘愛」 世界紓緩關懷日分享會

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 #世界紓緩關懷日。
今年癌症資訊網聯同香港大學「 家支援Support+ 」及毋忘愛 以「紓緩家支援 同行毋忘愛」 為題,與各界交流分享當面對癌症危疾,病者與照顧者在身心社靈各層面的需要和安排。
一般人只重視病人身體的痛楚或不適,有時候也會忽略聆聽內在心靈的呼求。病人身體上的痛症或可透過藥物控制,但心理需要、社交困難、靈性欠寄托等則需其他各方面支持。同時,照護者過勞或壓力爆煲亦往往被遺忘。
希望這次分享會能讓大家關注並了解晚期癌症病人及照顧者的實際支援。
———————————–
📅日期:2023.10.14(六)
⏰時間:13:00-14:30
📺直播平台: 家支援Support+ 及 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分享嘉賓:
陳穎樂醫生|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梁健年醫生|毋忘愛社區協作醫生
梁貴明 Roy|胰臟癌患者
霍俊楊Christine|胰臟癌患者
📍註:大眾亦可透過 zoom 參加是次分享會(無需報名)
🔗Zoom 連結: https://us06web.zoom.us/j/87145273777 或 網路研討會 ID:871 4527 3777
📍 同步直播平台(排名不分先後):
家支援Support+
癌症資訊網
毋忘愛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
香港大學「大體老師」 遺體捐贈計劃
善寧會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
JCECC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
兒童紓緩服務基金
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髓康會)
Christine Size Friendly Fashion
一切從簡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
香港肝康會
有艇搭慈善基金會
同路人同盟
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
Wecarebill 病不孤單基金會
呼吸希望
肝明之旅
肺活亮Lung Matters
腸胃癌防治攻略
📍全力支持(排名不分先後):
羅氏大藥廠
日本第一三共藥廠
英國阿斯利康藥廠
Zai Lab
衛材(香港)有限公司
瑞士諾華製藥(香港)有限公司
美國輝瑞科研製藥有限公司
Taiho
Fresenius Kabi
楊森大藥廠
武田藥品(香港)有限公司
雀巢健康科學
Mölnlycke
JCa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
Smith & Nephew
📍媒體支持(排名不分先後):
明報
Health Concept 健康概念
#世界紓緩關懷日分享會 #家支援 #照顧者 #紓緩治療 #晚晴 #心靈健康
#palliativecare #hospice #cancer #care #HKU #家支援 #oncology

抗癌專訪|36歲健身教練缺休息 患淋巴癌4期插著喉也教班:令自己感覺仍生存

「那段時間很不習慣,一個這麼活躍的人,突然好像變成一個廢人。」現年36歲的張嘉耀(Clark)於兩年前確診患淋巴癌第4期,由健身教練變成插著導管的病人,起初他拒絕承認,甚至拒絕治療,只想如常教學,如常生活。經親友勸勉,他決心剃光頭,接受六次化療,但卻是「憤怒」抗癌。是一位過來人、一份歌詞,支撐他度過最脆弱時刻,一步步康復過來,學習真正的活在當下。

由健身教練變淋巴癌患者

中午時分,陽光灑落在地板上,Clark光著頭、滿身肌肉,不時單手撐地、趴地、轉身,不疾不徐地做著Animal Flow的動作,輕柔而有力。患癌前,Clark是一位健身教練,教的正是新興健身流派「Animal Flow」。每天也做運動的Clark,自言曾是個「無身形」的男生。為擺脫柔弱形象,他曾參演舞台劇,後來為了練成健碩身材、肌肉線條,於2014年接觸健身運動,翌年考獲教練牌照,並於2016年正式執業。

「疫情期間每天大約教8至10位學生,可能因為工作關係,缺乏休息,睡不好,引發癌症。」2020年9月,Clark發現頸右邊有兩個腫塊,不以為然;過了幾個月後,發現頸部兩側也有,遂往醫院檢查,豈料一刺腫塊就流血,在醫生建議下切除腫瘤化驗。

「我很天真,認為如果是惡性腫瘤,割除後就沒事。」

結果,2021年3月,Clark確診患上淋巴癌;驗血、驗骨髓後,進一步證實是淋巴癌第4期,連骨髓也有癌細胞。那年他34歲,正值事業高峰期。

拒認病人身分 欲放棄治療

「我不想變成癌症病人,無法接受。就像一下子掉進谷底的感覺,心涼了半截。」

得聞噩耗,Clark目瞪口呆,認為自己年紀尚輕,作息生活也算健康,不可能發生此事。「第四期,是否日子已經差不多了,不如別治療了?那時我處於一個放棄狀態,我還問醫生『不治療可以嗎?』」

有一件事,Clark難以放下。一早籌備好的活動,不足兩星期就要舉辦,他想完成此事才接受治療。「你去參加活動後,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命回來」,醫生指出Clark病情嚴重,不宜拖延。縱然Clark多番請求,醫生仍叮囑:即使要去,也要插著PICC管(外周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去,活動完結後立即到醫院治療。不過,太太及身邊摯友均極力反對。Clark坦言:「這是我其中一個轉捩點,因為身邊人的壓力,令我暫停參加活動,去接受治療。」於是,他留了在澳門治病。

獲過來人支持 由憤怒抗癌變沉著應戰

「當同意治療,就接受變成一個真正的癌症病人。」克服心理關口後,Clark開始面對化療的副作用,噁心、頭痛、失眠、脫髮……後來他乾脆請朋友助他剃光頭髮,正式成為一個「光頭仔」。然而,生活一百八十度轉變,睡醒就吃,吃飽又睡,令他難以適應。

「那時工作完全停頓,以前每天有8至10個學生,但治療期間完全睡在家裡。所以,那段時間很不習慣,不習慣一個這麼活躍的人,突然好像變成一個廢人……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抗癌期間,Clark體會到,別人的支持甚為重要。「剛入院接受治療時,我是帶著一股憤怒。我想快點打死癌細胞,保持著教練那心態,打敗它。」化療初期,一位癌症過來人的說話,令他由憤怒變為從容。

樂隊Mr.的低音結他手譚健文(Dash)曾患鼻咽癌二期,康復不久他聯絡Clark,分享經驗。Clark憶述,當時Dash為他做了一些「心理建設」,讓他以不同的心態看待癌症:「Dash對我說,你不能馬上打敗癌細胞的,不如嘗試平心靜氣與它聊聊天。」

「我覺得那團怒火不是要放在腫瘤上,你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用一個平靜的情緒去面對,才是處理重症的方法。」

Dash教Clark沉著應戰,二人的友誼亦由此建立。

被一份歌詞感動 度過最脆弱時刻

每次打化療藥要花7小時,Clark也聽著陳奕迅的歌《Life goes on》,歌詞正中下懷,成為了他的鼓勵。他上網搜尋作詞人名字,才驚覺是Dash。

「我跟他說:『原來《Life goes on》這首歌是你作詞的!已經十多年了,你有沒有想過,十幾年後有一個人,因為你作的詞,支持他度過化療期間的脆弱時刻』。」

更驚喜的是,Dash把Clark的經歷告訴陳奕迅,陳奕迅為此錄了一個口訊給Clark。「他唱了我最喜歡那兩句給我聽:『再辛苦也好,亦不要淡忘,前景多好看』,我聽完後,手在震抖。」那時Clark剛完成兩次化療,憶起往事,至今感動,說:「Dash是我的恩人!」

插著喉也教班 感覺仍然活著

漸漸地,Clark找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每逢化療的恢復期,他就約見朋友聊天、吃飯,「感覺到自己仍在生活」。待第四次化療,注射藥物到骨髓後,他更回到健身室,插著導管也要教學生。Clark笑言,當時猶如患了「五十肩」,不能舉高手;部份動作更做不了,要像「聲音導航」般指導學生。但他甚是享受:

「教學生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仍然活著(feel alive),因為我覺得好像變回以前的張嘉耀那樣。」

Clark身體稍有好轉,堅持插著喉教學,他說這樣令他感覺仍然活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經歷6次化療後,Clark於2021年11月終可拔除導管。一星期後他回港,見母親、朋友、網友以及「癌症資訊網」的同路人。演員鄧子超(小B)是其中一位網友,他認為Clark身患頑疾仍做運動,充滿正能量很「堅」,二人在社交平台相識。

Clark坦言,以前對「活在當下」這句話毫無感覺,抗癌約半年,才真正體會到其力量,珍惜與家人一起的時光。

「我覺得活得一天就一天這件事,是沒有誇張的。 原來每天起來,當天完全沒不開心的情緒,可以很開心地過每一天,是這麼美好的事。」

目前,Clark已完成標靶治療,他只希望每天也能活得自在,不希望復發,不想就此離去。回復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他的心願。縱然前路未明,但Clark並非獨自面對。Dash已向他承諾:

「將來無論發生好和壞的事情,都有大家在身邊互相扶持、幫助。有時不只是心理建設,而是『我在這裡』(I’m here)。因為一種病,令大家之間有份恩愛。」

「抗癌勇士隊」招募隊員

「癌症資訊網」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唐天鳳、江善彤、任瑞明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分享經歷,一起嘗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詳情請聯絡【癌症資訊網】(電話:21211328)

 

記者:Nicole

 

原文連結:抗癌專訪|36歲健身教練缺休息 患淋巴癌4期插著喉也教班:令自己感覺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