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採樣檢測 HPV 助早篩子宮頸癌

在家採樣檢測 HPV 助早篩子宮頸癌
在家採樣檢測 HPV 助早篩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及香港女性致命癌症之一,據世衛資料,95%子宮頸癌病例由HPV引發。除了傳統HPV和柏氏抹片檢測,近日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招彦燾博士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以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檢測HPV病毒,以非入侵性、無痛、方便的方式採集尿液樣本。PHASiFY™ 專利技術可一次性全面檢測27種致癌的HPV病毒,能減低患上超過95%子宮頸癌的風險,準繩度更高達98.9%。

由於技術具有濃縮微量檢測物的能力,招博士表示未來將會繼續發展及優化此創新技術,應用在其他癌症檢測,將癌症早篩由不可能變可能。🔬


【好書推介】十年後我還在寫遺書

十年後我還在寫遺書
作者:陳偉霖
出版社:大塊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日期:2023/05/30

斑點星球人的逆襲
最真誠的地獄哏、最有建設性的等死宣言
從小不斷被醫生宣布不久於世,三十歲便幫自己辦完告別式,四十歲的我還在……
唯有擁抱死亡,才能活在當下
#罕見疾病 #皮膚癌 #生前告別式 #死亡工作坊 #社會設計 #社工

「你是誰,你身上那些斑點是什麼東西?你為什麼長成這樣?你是有病嗎?」

我是陳偉霖,在香港九龍廣華醫院出生,一出生就斑點滿身,且很幸運有些黑色點點被診斷為皮膚癌。小時候不斷被醫生宣告應該活不久了,過不了三歲、七歲、十一歲之類的,所以我爸媽很早就幫我買好納骨塔位。

三十歲時,為自己辦了生前告別式,寫了一本《我的遺書》;之後決定在等候去天堂的這段時間,把自己的時間通通都送出去,看看哪裡需要幫忙,就去哪裡,我在香港辦了搖滾抗癌音樂會、開辦生死實驗工作坊、成立「死嘢 SAY YEAH」慈善機構;二〇二一年移居台灣,創辦「台灣例牌協一協會」,繼續陪伴需要陪伴的人。

==========

因為癌,我找到一丁點的歸屬感。找到歸屬感,才會想為這個地方貢獻一些什麼。當人想要貢獻什麼的時候,才會跟「未來」有關係。

十歲的時候只會專注當下;
二十歲的時候想活在當下;
三十歲不再想有沒有當下。

今天我四十歲了,如果有人再問我:「十年後你會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應該先用三十秒默默跟自己說:「哩洗勒?拜託,不要再問這些以為自己很有前瞻性、但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無聊問題好不好……」然後嘗試很平靜、很謙虛地回答:「十年後的我,大概也是會和我三十歲的心態一樣,繼續我二十歲那一份的堅持,繼續做我十歲在做的事情。」

作者簡介

陳偉霖
生於香港,《我的遺書》作者,天生一身斑點,與皮膚癌同生共死。生前已寫好遺書,辦好喪禮,全因相信擁抱死亡才可以活在當下;身後有「瀕死藝術家」之稱,常偷偷把死亡題材混在流行文化裡面,透過另類的黑色幽默和自身經驗,藉此提倡面對死亡的重要性。二〇二一年移居台灣,創辦「台灣例牌協一協會」。

乙型肝炎民間篩查見成果 梁熙籲政府資助市民篩查

乙型肝炎民間篩查見成果 梁熙籲政府資助市民篩查
乙型肝炎民間篩查見成果 梁熙籲政府資助市民篩查

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梁熙早前與社區組織銀騎士,於去年10月在柴灣漁灣邨舉辦「乙型肝炎社區篩查活動」,發現當中的帶菌比率遠高於當局公佈的標準,故此建議政府配合「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理念及「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進行乙型肝炎及肝癌篩查計劃。

梁熙表示,早前的「乙型肝炎社區篩查活動」招募了124名年齡介乎35至78歲的參加者,進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試。當中發現10名參加者為檢測陽性的乙肝病毒帶菌者,比政府資料顯示的每15人便1名患者更普遍。而與檢測同日進行的問卷調查中,九成九受訪者表示支持政府推行乙型肝炎篩查計劃,反映市民對篩查服務需求殷切,非常關注自身健康。

梁熙認為當局有必要為高風險人士提供資助,即1986年以後出生的市民提供一次免費的篩查,以吸引他們主動進行定期肝癌風險評估,以抓出隱性乙肝患者。透過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發揮基層醫療「第一道防線」功能,向高風險市民提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試服務,再轉介確診患者至不同層級醫療系統進行跟進,同時配合公私營醫療合作模式,利用私營醫療載量處理大部分早期篩查及跟進工作,公營醫療系統則主力負責有關專科、住院、特殊需要及複雜治療個案,以善用醫療資源。

民建聯東區支部社區主任植潔鈴表示,街坊非常支持有關乙型肝炎社區篩查活動,相信若將來由政府推出全民乙型肝炎資助計劃,將能取得更大成效,找出更多隱形乙肝患者,能有助普羅大眾市民穩定病情、防止健康惡化。

與會者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相較台灣四成、日本超過六成的肝癌個案是在初期發現,香港現時約七成肝癌患者被診斷時已為肝癌晚期或末期,情況並不理想。由於乙肝帶菌者大多沒有明顯病徵,以致市民掉以輕心,當中約四分之一個案或因此延誤而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定期檢查和監察十分重要。建議香港可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引入新的檢查方法,把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加入定期監測項目,緩減因超聲波檢查不足而做成的遺漏,研究證明此做法可令整體準確率由約50%提升至90%。

新聞查詢:
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梁熙 (9665 0660)

偏方我見

以前有位醫學院教授講過一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嘅說話:「如果一個病有好多方法去醫,代表無一個方法係最好。」

道理其實好簡單,若然有一種手術方法被證實可以快速切除腫瘤之餘、手術風險低、復發率又低,咁大部分醫生都會轉用呢種方法。如果個種手術多年後仍然唔能夠普及和取代其他治療方案,咁一定係有解決不能嘅問題,例如併發症率高、需要更長手術(和麻醉)時間、又或者成本效益低(貴!)。現代西方醫學講求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故此並不存在「偏方」或「隱世秘技」呢回事。

不過,總有無恥之徒利用癌症病人嘅渴望同脆弱去賺錢。有醫生朋友曾經遇過一位乳癌病人,不願手術和化療而跑去試「隱世神藥」。「神醫」話:「癌症係身體一種毒,我啲藥可以幫你迫晒啲毒出來,個病就會好。」隨著時間個腫瘤當然越來越大,甚至由乳房皮膚爆出來。「神醫」同病人講:「爆出來岩架啦!就係咁迫啲毒出來!」後來腫瘤流血不止又發炎含膿,臭味難擋,病人於是搵返最初嘅醫生。醫生朋友幫佢止血洗傷口、處方抗生素控制炎症,亦苦口婆心勸佢唔好再食「神藥」,好好治療乳癌。不過,待病情稍為好轉後病人又去返搵「神醫」。「神醫」怒罵:「西醫害死你呀!佢止晒血洗晒膿,咁啲毒出唔到來你就死啦!」直至病人身體差無可差,家人再捉佢去睇醫生朋友,可惜已經太遲了。

呢類故事其實仍然不斷發生。大家要明白,如果偏方真係咁有效,就唔會再係「偏方」,而變成首選治療方案(first line treatment)啦!

乳房和甲狀腺雙重癌症 | 黎逸玲醫生

乳癌和甲狀腺癌都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然而同時間患上這兩種癌症的機會率是多少?是基因作怪,還是源於其他外在因素?

最近短短半年間,我已經先後遇到三位同時確診乳癌和甲狀腺癌的女士。她們年約四十至五十歲,最初先發現乳癌,當進行正電子掃描時發現甲狀腺「著燈」,之後證實同時患上甲狀腺癌。她們的乳癌和甲狀腺癌的細胞種類完全不同,所以並非由一個源頭擴散開去,而是本來就是兩個源頭!

國際文獻中針對乳房和甲狀腺雙重癌症的統合分析研究(meta-analysis)發現,乳癌跟甲狀腺癌彼此確實互有關連!不論是先患上乳癌再發生甲狀腺癌,或是先罹患甲狀腺癌再發展出乳癌,兩種癌症的發生比率(odds ratio)都是較一般大眾(general population)為高。曾經有學者提出,由於乳癌或甲狀腺癌患者比較注重定期身體檢查,所以發現第二種癌症的機會率大大提升。然而,這個觀點卻未能套用在其他癌症上(例如乳房和大腸雙重癌症、甲狀腺和肺部雙重癌症等等)。

其後,更多的學術研究證實甲狀腺癌和乳癌都有相似荷爾蒙風險因素。不少動物實驗結果發現,甲狀腺癌的細胞存在與乳癌有關的雌性荷爾蒙受體(hormonal receptors);而過多的促甲狀腺荷爾蒙(TSH)除了影響甲狀腺癌的發生外、更會激化雌激素(estrogen)的功能和乳癌細胞的生長。雖然目前還未在人類癌症患者身上得出明確和持續的研究結果,但這個荷爾蒙風險因素還是不容忽視。

考登氏綜合症(Cowden Syndrome)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腫瘤症候群,能同時增加患上乳癌和甲狀腺癌的機會。這個綜合症的出現是由PTEN基因變異而引起,經顯性基因遺傳(意即患者只要有其中一條DNA發生變異就會發病,亦有50%機會遺傳至子女)。考登氏綜合症患者有較高機率罹患乳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和子宮頸癌。一般來說,醫生不會輕易懷疑病人有考登氏綜合症,除非病人同時出現大頭症(macrocephaly)、自閉症類群(autistic spectrum)和脈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病徵,醫生才會考慮進行基因測試。

一旦確診患上甲狀腺和乳房雙重癌症,治療方法通常是同時進行乳房切除和甲狀腺切除手術。手術後視乎最終病理報告,甲狀腺癌可配合同位素放射性碘治療(RAI)和電療,而乳癌的後續治療包括化療、電療、標靶藥物或荷爾蒙藥物等。那麼,究竟應該先進行化療、電療、還是放射性碘?因應每位病人癌症的期數和身體狀況各有不同,這就需要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和病人好好溝通,共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美國默沙東藥廠攜手為製藥業界創造以數據驅動的新方案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美國默沙東藥廠攜手為製藥業界創造以數據驅動的新方案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美國默沙東藥廠攜手為製藥業界創造以數據驅動的新方案

(香港,2023 年 8 月 11 日) –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夥拍美國默沙東藥廠(默沙東)舉辦「醫療創新挑戰賽 」,以應對醫療行業遇到的挑戰,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挑戰賽已於2023 年 7 月 7 日圓滿結束,並獲逾 25 支由初創企業和學生組成的團隊參與賽事。

今次活動的參賽隊伍需運用開放數據和默沙東提供的行業第一手資訊,為「提高年輕男士對HPV 預防工作的關注」以及「促進腫瘤治療的可負擔性」的兩大行業挑戰,設計出創新方案。而最終入圍的 12 支團隊更參與了展示日,以角逐高達 50,000 港元的現金獎。

默沙東是香港首個跨行業數據協作平台 ── 科技園公司數據社群(Data Community)的成員之一。透過是次活動,希望讓年輕一代充分運用數據的潛力,為業界提出解決方案並應用於行業之中。活動同時為獲獎團隊提供合作機會,促進以數據主導的創新發展,令香港製藥行業在充滿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不斷提升競爭力和韌性。

科技園公司與默沙東攜手舉辦「醫療創新挑戰賽 」,運用開放數據應對醫療行業遇到的 種種挑戰,並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
科技園公司與默沙東攜手舉辦「醫療創新挑戰賽 」,運用開放數據應對醫療行業遇到的 種種挑戰,並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
:香港科技園公司 STP Platform 總監霍露明博士表示:「科技園公司一直致力推動跨行業數 據協作和團結各界持分者,共同創造新方案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能夠見證未來一代創 科人才在比賽中展示他們的創新思維,並應用大數據解決社會問題,實在令人鼓舞。」
香港科技園公司 STP Platform 總監霍露明博士表示:「科技園公司一直致力推動跨行業數 據協作和團結各界持分者,共同創造新方案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能夠見證未來一代創 科人才在比賽中展示他們的創新思維,並應用大數據解決社會問題,實在令人鼓舞。」
美國默沙東藥廠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湯偉成表示:「在背靠大灣區的優勢,本港醫療 藥業的大數據行業有潛力成為香港一個主要經濟板塊,令本港成國際生命科技發展之樞紐。我 們期待更多具體政策推動此經濟方向,將更多的研究帶到本港與不同的學者和初創公司合作, 令香港在醫學科研上的國際地位提升,亦能促進更多研究人員往來及有關的經濟活動。」
美國默沙東藥廠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湯偉成表示:「在背靠大灣區的優勢,本港醫療 藥業的大數據行業有潛力成為香港一個主要經濟板塊,令本港成國際生命科技發展之樞紐。我 們期待更多具體政策推動此經濟方向,將更多的研究帶到本港與不同的學者和初創公司合作, 令香港在醫學科研上的國際地位提升,亦能促進更多研究人員往來及有關的經濟活動。」
「提高年輕男士對 HPV 預防工作的關注」挑戰組別的冠軍和亞軍分別由全境智能有限公 司(左)和樺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x 飄識有限公司(右)奪得。
「提高年輕男士對 HPV 預防工作的關注」挑戰組別的冠軍和亞軍分別由全境智能有限公 司(左)和樺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x 飄識有限公司(右)奪得。
「促進腫瘤治療的可負擔性」挑戰組別的冠軍和亞軍分別由樹洞科技有限公司(左)和 SCGHealth(右)奪得。
「促進腫瘤治療的可負擔性」挑戰組別的冠軍和亞軍分別由樹洞科技有限公司(左)和 SCGHealth(右)奪得。

醫療創新挑戰賽 – 優勝隊伍:

挑戰組別主題 獎項 隊伍
提高年輕男士對 HPV 預防工作的關注 冠軍 全境智能有限公司 (PanopticAI Limited)
亞軍 樺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x 飄識有限公司 (WomenX Biotech Limited x Flowsophic Limited)
促進腫瘤治療的可負擔性 冠軍 樹洞科技有限公司 (Hollo Limited)
亞軍 SCGHealth

###

關於香港科技園公司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成立逾 20 年,致力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讓本地及全球創新者邁向成功,幫助他們在未來獲得更大成就。科技園公司在香港建立了蓬勃的創科生態圈,過去共支援超過 10 間獨角獸企業,亦匯聚超過 13,000 名研究人才,以及逾1,300 間從事生物醫藥技術、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的科技公司。

科技園公司於 2001 年成立,一直大力吸納及孕育創科人才、加速創科成果商品化,為創業家的創科路上提供全方位支援,在香港茁壯成長,並擴展至大灣區、亞洲及全球各地。我們建立的創科生態圈持續成長,足跡遍及全港,包括沙田的香港科學園、九龍塘的創新中心,以及位於大埔、將軍澳及元朗的創新園。三個創新園結合創新元素,朝著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重點帶動先進製造業、電子業及生物科技等行業,重新定位新世代工業。

科技園公司透過提供基建設施、支援服務、專業知識及合作夥伴網絡,致力令創新科技成為香港的新經濟動力,鞏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同時借助位處大灣區核心的優勢,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重要引擎。

更多有關香港科技園公司的詳情,請瀏覽 www.hkstp.org

關於美國默沙東藥廠
美國默沙東藥廠(MSD)多年來一直致力促進人類的健康和福祉。我們的研究團隊曾成功研發出多種突破性的疾病治療及預防方案。擁有悠久的歷史及多項矚目的成就,我們對此深感自豪。我們將延續這份自信與熱誠,為美國默沙東藥廠(MSD)開創更輝煌的新一頁,並為全球人類創造更健康、更美好的將來。

癌症飲食|飲食戒糖餓死腫瘤? 癌魔更愛脂肪胺基酸

癌症病人不能吃的食物

筆者曾寫了3篇關於癌症和糖之關係的文章,詳細解釋了「癌症食糖」這種講法的來源,當中理據和坊間一些謬誤,也闡述了癌症病人如何看待戒澱粉質這個問題。

近來不少病人再問同樣問題,加上近年有新的研究報告,令我們對癌細胞如何吸收營養有更深認識,因此再探討這個話題:癌細胞只食糖嗎?難道不吸收脂肪和蛋白質?

癌症食糖,最常聽到的「理據」是,當癌症病人接受正電子掃描(PET-CT)時打入「糖水」,檢查報告會見到有癌細胞的地方發光,代表癌症吸糖非常高,因此結論是「癌細胞食糖,只要不吃包括所有澱粉質的糖,就可以餓死癌細胞」。然而,這裏其實存在很大的誤解。

掃描追蹤劑不一定含糖

做正電子掃描時最常注射入的「糖水」,是一種能夠釋放正電子輻射的特別糖「氟化脫氧葡萄糖」(fludeoxyglucose,簡稱FDG)。FDG進入細胞後,凡代謝高的組織(包括腦部、肝臟、腎臟,當然也包括部分癌症)因為用糖用得多,所以會在報告中顯示較為發光。但現實上不少癌症用這種FDG藥水後並不會發光,包括前列腺癌、腎癌、原發性肝癌,以及部分肺腺癌和胃癌。這些癌症如果用傳統FDG正電子掃描,幾乎看不到發光。我們能否又說,這些癌症不食糖呢?

其實做正電子掃描,除了FDG之外,也可以注射其他和糖沒有關係的追蹤劑(tracer),看癌細胞有無在身體擴散。例如前列腺癌要用PSMA、原發性肝癌用C11-Acetate等。醫生會按照病情選擇合適追蹤劑,否則有可能看不到癌細胞;有時候會用超過1種追蹤劑,所以正電子掃描並不是只利用「糖水」。

免疫細胞「打仗」 更消耗糖分

兩年前,頂級科學期刊Nature刊登了美國醫學科學家發表的一篇頗為震撼的文章,證實癌細胞不止吸糖,也會吸其他營養。研究團隊利用不同的實驗老鼠,注射不同的正電子掃描追蹤劑,看一看究竟癌細胞對每一種營養的吸收情况如何。

首先要知道,一個腫瘤內並不止有癌細胞,癌細胞周圍還有很多包圍着它的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和各種淋巴細胞,努力嘗試控制和阻止癌細胞生長和擴散(當然它們的努力失敗了,要不然就不會產生癌症)。所以研究團隊想利用同樣技術去看一看,究竟癌細胞附近的免疫細胞,吸哪一種營養。

研究結果證實100年前首先由德國科學家Dr. Warburg提出癌症吸糖的這個現象。研究發現,癌細胞的確比正常細胞吸收較多的糖分;但實驗同時又證明,包圍着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吸糖能力比癌細胞高得多!這可推論為因為免疫細胞正全力抑制癌細胞生長,所以它們的代謝比癌細胞更高。

蘇子謙醫生
蘇子謙醫生

令癌細胞缺氧 難實行

研究團隊再用其他追蹤劑,看看癌細胞和免疫細胞會否同時吸收胺基酸(蛋白質的組成部分)和脂肪。結果發現,原來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更多胺基酸(尤其是麩醯胺酸(glutamine))和脂肪,吸收速度亦比免疫細胞高;這個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當癌細胞分裂時,需要製造大量細胞膜,細胞膜含有大量脂肪,沒有足夠脂肪酸和膽固醇便做不了細胞膜,癌細胞亦無法生長。另外癌細胞因為分裂快,需要更多細胞內的蛋白去處理各種新陳代謝工作,所以吸收大量氨基酸也是必須。

簡單總結,癌細胞無論在糖分、氨基酸和脂肪的吸收度,都比正常細胞高。但以單細胞計,免疫細胞吸糖度高於癌細胞;而癌細胞吸脂肪和氨基酸的幅度大過吸糖!100年前的發現,只是比較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吸糖速度,但以往沒有先進的正電子掃描去全面理解癌症的營養代謝。這個新研究解答了很多以往未清楚的地方。

所以,若要餓死癌細胞,理論上,人體所需3大營養,包括糖分、氨基酸和脂肪都必須戒斷。這顯然行不通,因為不單免疫細胞會因為糖分不足而失效,其他正常器官和人體也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

我經常跟病人舉例說,雖然知道癌細胞「相對缺氧」,即癌細胞中的氧分不及正常細胞高,但癌細胞仍然需要氧氣生存,我們會否因此不給病人氧氣,藉此殺死癌細胞?這顯然行不通(實際上亦有肝動脈血管栓塞術治療肝癌,是一種局部令癌細胞缺氧和養分的方法)。

戒食體重過輕 反不利治療

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糖分和癌症的關係呢?6年前的文章,我寫到關鍵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和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這兩種指數和肥胖及胰島素耐受性有關。發達社會一般有三分之一癌症與肥胖、糖尿病相關;加上有研究發現,吃升糖指數高的食物,與乳癌、大腸癌和前列腺癌有關係。所以簡單地說,多吃甜食對身體當然有壞影響,包括增加糖尿病、發炎反應和心血管病風險,這些和某幾類癌症有關。但並不是說,癌症病人需要完全戒去糖分或澱粉質。

其實癌症的營養代謝是非常深奧的學問,不同營養一環扣一環,很多迷思在科學界仍然未能夠完全解開。健康人士減少食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再配合運動,或者定期斷食,確實對身體有正面影響。但對於癌症病人,因為要接受多種治療,確實要盡量避免體重過度減輕和營養不良。

從中醫角度,經常說「以平為期」,就是食物營養也要平衡,固守中庸之道避免極端。中醫的中字本來就是解「中庸」。希望讀者閱後,了解到癌症吸收很多脂肪和氨基酸,甚至比吸糖的速度還要高。病人改變飲食習慣前請先請教主診醫生,以策安全。

■一連3篇〈癌症要戒糖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重溫

網址: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2021/09/28/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上)

網址: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2021/09/29/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中)

網址: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2021/09/29/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下)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原文連結:飲食戒糖餓死腫瘤? 癌魔更愛脂肪胺基酸

浸大發現草藥提取化合物「異甘草素」具備治療胰臟癌潛力

一項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科學家領導的研究發現,從中草藥「甘草」提取的一種類黃酮物質「異甘草素」,可抑制胰臟癌發展,並可提高傳統胰臟癌化療藥的功效。這是首次有研究團隊闡述異甘草素對抗胰臟癌的潛力。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hytomedicine》,並在近期於意大利都靈舉行的 2023年歐洲癌症研究協會年會上報告。

胰臟癌是沉默殺手

胰臟癌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大多數患者在癌症惡化和擴散前,均只出現輕微甚至沒有症狀。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表的《2020全球癌症統計數據》,胰臟癌患者的死亡比率高於93%。胰臟癌是香港第四大致命癌症。

惠普爾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根治胰臟癌的唯一方法,但只有兩成患者適合進行切除手術,且術後的復發率很高。對於無法接受切除手術和已擴散的個案,化療藥「吉西他濱」仍是主流的治療方案。但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組合治療,會出現強烈的抗藥性,其毒性亦會造成系統性的影響。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高加信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草藥提取化合物「異甘草素」可抑制胰臟癌發展。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高加信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草藥提取化合物「異甘草素」可抑制胰臟癌發展。

識別甘草提取物作抗癌物質

為尋找其他治療胰臟癌的方案,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高加信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網絡藥理學,就所有胰臟癌的潛在疾病標記物,以及藥用植物甘草中的植物化學物所具備的生物治療活性進行篩選。

網絡藥理學是正在蓬勃發展的學科,並已成為開發植物藥的重要工具。它利用複雜的電腦運算,有系統地紀錄藥物分子在活細胞中出現的分子作用。團隊運用此方法,發現異甘草素有潛力成為治療胰臟癌的藥物。

團隊通過一系列的細胞實驗,證明異甘草素能抑制胰臟癌細胞的生長,並促進癌細胞的程序性凋亡。研究人員在兩組人類胰臟癌細胞株,分別使用了濃度為12.5和25微克分子的異甘草素,它們的細胞存活率,分別比沒有使用異甘草素的對照組細胞減少約五成和八成。兩個細胞株的晚期凋亡比率分別為11%和13%,而對照組細胞則低於5%。

抑制癌病變和較少副作用

高博士指出:「異甘草素擁有一種特性,能通過阻斷細胞的自噬,抑制胰臟癌的惡化。自噬是人體細胞清除受損或不必要的結構和物質的自然過程。在我們的實驗中,阻斷晚期自噬會令癌細胞死亡。」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小鼠腫瘤模型,研究異甘草素在體內抑制胰臟癌細胞生長的功效。團隊將小鼠分為三組,分別使用吉西他濱、異甘草素,以及沒有藥物治療(對照組)。 使用異甘草素的小鼠再分為兩組,分別以體重每公斤30和60毫克劑量的異甘草素進行測試。

在實驗的第21天,對照組和使用吉西他濱小鼠的腫瘤體積,分別為1,000和400立方毫米。分別使用體重每公斤30和60毫克劑量異甘草素的兩組小鼠,其腫瘤體積分別約為500和300立方毫米。結果顯示異甘草素的治療效果與吉西他濱相若。研究同時發現,異甘草素對小鼠的副作用比吉西他濱少,包括嗜中性白血球缺乏症(白血球數目下降)、貧血和體重下跌。

高加信博士和研究團隊成員,首次闡述異甘草素對抗胰臟癌的潛力。
高加信博士和研究團隊成員,首次闡述異甘草素對抗胰臟癌的潛力。

提升化療的成效

目前胰臟癌的一線化療藥物,如吉西他濱和5-氟尿嘧啶(5-FU),均經常出現抗藥性情況。原因是這些藥物會促進自噬,有利癌細胞生長,因而影響治療效果。

為探索異甘草素紓緩吉西他濱和5-FU抗藥性的潛力,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在不同的胰臟癌細胞分別單獨注入吉西他濱或5-FU,以及把兩種化療藥結合異甘草素同時使用。同時使用注入吉西他濱和異甘草素的胰臟癌細胞,其生長抑制率比單獨使用吉西他濱高18%;同時使用5-FU和異甘草素的胰臟癌細胞,其生長抑制率比單獨使用5-FU高30%。結果顯示異甘草素能提升化療藥的治療效果,因它能夠阻斷自噬,促進癌細胞的凋亡。

高博士表示:「研究結果開闢了新方向,探討把異甘草素開發成嶄新的自噬抑制劑,用作治療胰臟癌。我們希望與其他研究夥伴合作,進一步評估異甘草素在治療胰臟癌的有效性,及其潛在的臨床應用。」

原文連結:浸大發現草藥提取化合物「異甘草素」具備治療胰臟癌潛力

【鼻咽癌】 「鼻咽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9月24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四期—“鼻咽癌的預防和治療,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專家義務講課及線上答疑活動圓滿落幕。「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台,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此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16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圍繞鼻咽癌的預防和診療策略進行了知識分享及為患者線上答疑。作為一場“鼻咽癌治療”的知識科普盛宴,講座分析了鼻咽癌的流行病學現狀、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系統治療及預防要點等內容,提高了公眾對鼻咽癌的認知。本直播活動線上觀看量共69175人次。通過直播資料統計分析,來自深圳、上海、北京的觀眾最多,分別占觀看總人數的31.91%、13.83%和12.77%。

“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的專案負責人為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管孔鳳鳴教授Feng-Ming(Spring)Kong。本次講座中,特別邀請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醫療服務及教學)香港鼻咽癌學會主席李詠梅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CSCO鼻咽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馬駿教授擔任嘉賓主持人。

講座開始,對本次活動主題進行了簡要介紹之後,孔鳳鳴教授隆重介紹了本次活動邀請到的大咖嘉賓!作為活動嘉賓主持,李詠梅教授和馬駿教授分別進行了開場致辭。

【預防鼻咽癌】講座內容

戰勝鼻咽癌不是夢—— 李詠梅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醫療服務及教學)香港鼻咽癌學會主席李詠梅教授指出,一百多年前,鼻咽癌可以說是不治之症。然而時至今天,鼻咽癌的診療狀況已經大大不同了。

從發病情況來說,全球範圍內,亞洲和非洲的鼻咽癌發病率比較高,男性的發病率是女性的三倍,高發年齡在40至60歲之間。

李詠梅教授指出,鼻咽位於頭顱中央,周圍都是重要的組織器官,因此在臨床上鼻咽癌的治療比較複雜,而且鼻咽癌發病後增長較快,易於侵犯淋巴結、顱骨等正常組織器官。

鼻咽癌的成因是多因素影響,包括遺傳因素,EB病毒,和環境因素。目前對於鼻咽癌的預防,在生活上建議大家少吃鹹魚、少吸煙、多吃蔬菜和水果。根據相關資料統計,自1978年至今,香港的鼻咽癌發病率已呈下降趨勢,這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是相關聯的。

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是放射治療。尤其是早期的鼻咽癌患者,通過放療就可以達到治癒的目的。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臨床醫生的不斷努力,目前三、四期的鼻咽癌患者三年生存率已經達到94%,所以鼻咽癌患者應該對治療充滿信心!

最後,李詠梅教授提醒大家,如果頸部出現腫塊,而且長時間不消退,要及時到院就診。

國內鼻咽癌發病現狀—— 馬駿教授

作為國內以及國際鼻咽癌治療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馬駿教授首先表示非常高興參與本次“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的公益活動,他希望通過本次科普講座,能夠增加公眾對於鼻咽癌治療和預防的瞭解。

馬駿教授表示,鼻咽癌又叫廣東瘤,它的發病和遺傳背景相關,10%的鼻咽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史。從病例角度來說,根據2003年WHO發佈的病理分型,鼻咽癌分為角化鱗狀細胞、非角化分化癌、非角化未分化癌和基底樣細胞癌。

我國鼻咽癌的發病現狀,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及粗發病率皆有上升的趨勢,主要發病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發病率最高,其他地區包括浙江、江蘇等地區的發病率也較高。

中美對話鼻咽癌的診療

在這個環節,中美鼻咽癌專家一共交流了以下六個問題。在這裡,我們對每個問題的交流內容進行簡要介紹,感興趣的觀眾可通過文末連結進入視頻重播觀看。

1)是否有任何關於鼻咽癌預防的指南和建議?是否有鼻咽癌篩查專案?

關於鼻咽癌的篩查,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Prof Quynh-Thu Le表示,美國的鼻咽癌患者數量較少,目前沒有針對於鼻咽癌患者的篩查。

而來自中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李詠梅教授則表示,目前香港地區有針對於鼻咽癌的預防篩查。

與此同時,中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李詠梅教授對於中美雙方專家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從發病數量上來看,美國的鼻咽癌患者並不多,而我國的鼻咽癌患者相對較多,因此我國的專家學著對於鼻咽癌的預防和治療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我國大陸和香港的專家曾有過一次討論,並一致認同抽血檢查IgA anti-VCA/EBNA或EBV-DNA進行鼻咽癌篩查是比較有效的。在患者情況不確定的情況下,還建議進行鼻咽鏡檢查。

2)是否為所有鼻咽癌患者做PET/CTMRI檢查?

對於PET/CT的使用,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Prof Quynh-Thu Le表示,美國的PET/CT檢查費用已經納入商業保險範圍,每一位鼻咽癌患者幾乎都會進行PET/CT檢查。

而來自中國廈門弘愛醫院的潘建基教授表示,中國的鼻咽癌治療指南中規定使用MRI進行原發病灶和頸部淋巴結的掃描,確定TM分期,有條件的患者可以加PET/CT檢查,對於較小的頸部淋巴結確診有幫助,另外PET/CT檢查可以便捷地幫助發現遠處轉移。目前PET/CT檢查沒有納入醫保,因此有條件的患者會補充PET/CT檢查,沒有條件的患者可以做全身CT、增強CT。

孔鳳鳴教授建議患者進行PET-CT檢查,特別有助於遠處轉移,相對於CT和MRI檢查,PET-CT會更准一些。孔教授說,國內有一些病人,包括一些醫生對於PET-CT檢查都有一些誤解,認為PET-CT檢查對全身的傷害比較大。孔鳳鳴教授說,腫瘤患者不必過於擔心PET-CT檢查帶來的輻射問題,PET-CT檢查的輻射雖然比CTX線輻射高一些,但是做一次PET-CT檢查相當於在東京住一年所接受的地球射線。孔鳳鳴教授表示,20年前美國的PET-CT檢查就納入了國家Medcare保險範圍,在中國PET-CT的檢查費用需病人支出是不理想的狀況。

3)在鼻咽癌放射治療方面使用什麼先進技術?如果你有質子治療機,你會首先選擇質子治療來治療鼻咽癌嗎?

關於鼻咽癌的質子治療,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Prof Quynh-Thu Le表示,使用質子技術主要是希望能夠降低放療帶來的副反應,質子的放射生物學效應到底如何,目前還需要更多的醫療實證,目前在美國正在開展一項頭頸腫瘤的質子研究,但不是針對於鼻咽癌的,我們關注這個臨床試驗的結果。來自美國賓州州立醫院(Penn State Health) 的Prof Min Yao則補充到,對於復發的腫瘤,或者腫瘤體積非常大而壓迫到腦幹,調強放療技術治療無法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調強技術與質子配合,通過質子放療來加大放療劑量。

對於是否會選擇質子治療,來自中國的幾位專家基本上同意美國專家的觀點。國內的質子治療項目,除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處於正式運營狀態外,其他的質子機構目前仍於準備註冊申請之中或者之前的階段。

4)對於化療後RT復發的鼻咽癌,會先推薦手術嗎?

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Prof Quynh-Thu Le表示,對於放化療失敗復發的鼻咽癌患者,如果具備手術條件那麼首先應該考慮手術,根據他們團隊開展的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這部分患者的後遺症相對較低,但是能否早期發現鼻咽癌復發,並具備手術條件,這是首先要考慮的。而對於鼻咽癌轉移的患者,臨床上一般要考慮化療和免疫治療。

對於此話題的交流,來自中國的幾位專家基本上同意美國專家的觀點。

5)鼻咽癌患者的MDT治療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Prof Quynh-Thu Le介紹,她所在的醫院大概8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在診療過程中會進行MDT多學科會診。

而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易俊林教授表示,鼻咽癌是以放療和內科治療手段為主的疾病,對於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就診的鼻咽癌患者,很多情況下,醫療團隊會基於鼻咽癌指南和共識完成診療過程,也就是說,患者的分期確定後,會根據實際情況建議患者是先做放療還是先進行化療。來自中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胡超蘇教授表示,國內的患者比較多,目前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每週都會舉行MDT討論會議,主要針對於疑難病例。對於常規的病例,則按照指南來制定診療流程和方案。

6)患者應該考慮您所在的中心或國家有哪些正在進行的重要試驗(NRG/RTOG和中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Prof Quynh-Thu Le介紹,美國的臨床研究是很多專家一起推動的,目前他們團隊開展了多項研究,大部分是針對於轉移性的鼻咽癌。

而來自中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胡超蘇教授則表示,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臨床試驗,目前較為關注的是針對於N3鼻咽癌患者放療後的維持治療開展的一項研究,另外一項研究是針對於不同的化療組合的研究。來自中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馬駿教授表示,他所知道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相關團隊目前正在開展四項臨床研究,其中一項是有關於化療聯合免疫治療鼻咽癌的臨床試驗,預計2024年能夠結束獲得相關的研究結果。

鼻咽癌的放射治療—— 易俊林教授

易俊林教授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全國委員,本次活動中,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詳細介紹了鼻咽癌的放射治療。

易俊林教授指出,鼻咽癌的侵犯範圍非常廣,對於鼻咽癌的治療尤其是晚期的鼻咽癌,臨床推薦多學科臨床治療,包括放射治療(放療)、化療、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療、手術治療、營養治療、康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其中,放療是鼻咽癌的基石,首要治療手段!

目前,放射治療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精准的時代,有高、精、尖的放射治療設備為治療方案提供保障!從放療技術角度來說,目前鼻咽癌的治療主流採用調強放療技術,其中調強實現的方法有靜態調強、容積旋轉調強(VMAT、TOMO),以及質子/重離子調強。目前, VMAT技術是國內非常先進、可及性最強、性價比最好的調強放療實現技術。實際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治療方式和治療技術,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意願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調強技術。

鼻咽癌的療效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目前5年生存率逐年提高,各個期別的鼻咽癌局部控制率已經達到90%的水準!所以,鼻咽癌患者和家屬對於治療應該充滿信心!

進行患者答疑—— 胡超蘇教授、潘建基教授、李先明教授、李濟時教授

鼻咽癌什麼情況下選擇手術?—— 黃曉明教授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廣東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黃曉明教授主講了《鼻咽癌什麼情況下選擇手術?》。

黃曉明教授表示,鼻咽癌的治療首選放射治療,手術治療主要針對原發灶局部復發的患者,或者頸部淋巴結復發的患者。目前來說,臨床上對於頸部淋巴結復發的患者宜採用手術治療的方式是較為認可的。

黃曉明教授指出,鼻咽癌放療後的鼻咽顱底病變包括非癌病變和癌性病變,臨床上經常需要耳鼻咽喉科的醫生共同參與,採用鼻內鏡微創技術以避免發生誤診誤判。提醒大家注意,鼻咽癌放療後可能出現的頜骨、鼻咽顱底和顳骨放射性壞死,建議手術加高壓氧治療,此外,鼻咽黏連/閉鎖也可以通過微創手術處理,以提高生活品質。

另外,根據CSCO中國指南、ESMO指南、UK指南,對於可切除的局部復發鼻咽癌,推薦手術治療。

進行患者答疑—— 吳平安教授、王靜波教授

綜合治療能增加鼻咽癌的治癒機會嗎?—— 麥海強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助理、鼻咽科主任,國家癌症中心鼻咽癌質控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麥海強教授與大家分享了鼻咽癌的綜合治療。

麥海強教授指出,鼻咽癌的惡性程度高,放射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I期患者採用單純放療療效好,中晚期鼻咽癌單純放療療效不理想,化療聯合放療可增強抗腫瘤療效!同時,同期放化療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案。目前對於高危患者,接受同期放化療效果仍然欠佳,在同期放化療基礎上,臨床上正在探索強度更高的綜合治療模式!

此外,麥海強教授還指出,目前臨床研究資料已經表明,IMRT時代低危鼻咽癌患者免去化療不影響療效。

麥海強教授總結說,過去幾十年,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經從45%提高到了80%,其中有放療技術的貢獻、影像技術的貢獻,也有化療藥物的貢獻!近年來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臺期,未來可能需要聯合靶向藥物或者免疫療法,進一步提高高危鼻咽癌患者的治療療效。

綜上所述,麥海強教授表示,放化綜合治療能夠增加鼻咽癌治癒機會!

回答觀眾關於化療的提問-- 劉雅潔教授、田耕教授、何婉教授

最後,孔鳳鳴教授總結表示,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四期—“鼻咽癌的預防和治療,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的講解以及公眾答疑的回顧和重溫中圓滿結束!鼻咽癌的預防、診斷及治療需要全社會所有人的攜手相行!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5月21日北京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九期—“診療前列腺癌,多學科專家怎麼說!”專家義務講課及線上答疑活動圓滿落幕。「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 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台,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此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14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圍繞前列腺癌的病理風險分析、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系統治療及如何預防前列腺癌等內容進行了知識分享及為患者線上答疑。作為一場“前列腺癌治療”的知識科普盛宴,講座分析了我國前列腺癌診治領域現狀,分析了前列腺癌的病理風險,分享了手術治療對前列腺癌的作用,介紹了系統治療是如何增加前列腺癌治癒機會、講解了放療在前列腺癌治療中的應用,以及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有效預防前列腺癌,本次活動提高了公眾對前列腺癌治療的認知。直播活動線上觀看量達53202人。

本次講座由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管孔鳳鳴教授Feng-Ming(Spring)Kong、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教授葉定偉教授、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深圳市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李先明主任、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GCOG 抗癌協作組患者與家屬聯絡委員會主任田耕主任擔任主持。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診療前列腺癌,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預防前列腺癌】講座內容

前列腺癌的危害性及恐死亡數字—— 葉定偉教授

葉教授首先介紹了前列腺癌的概念,他提到“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腺體,位於膀胱頸與尿道之間,與男性生殖有關。男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時間上或長或短都會有前列腺的問題,比如說年輕的時候會有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中年50歲以後可能會出現尿線無力,或者可能會出現前列增生這樣的毛病,隨後可能又會出現前列腺癌,但是這些毛病都是平行的,並不是前列腺炎就會變成前列腺癌,或者前列腺增生會變成前列腺癌。”葉教授指出“2020年全球前列腺癌新發病例約141萬,是男性新發病例中排名第2位的癌種,也是死亡病例中排名第5位的癌種,每年約有38萬人死於前列腺癌!全球每分鐘有2.7個前列腺癌新病例產生,有0.7個病人死于前列腺癌。中國大陸2020年有12萬前列腺癌新症,有近5萬人死於前列腺癌,是發病率高死亡率也比較高的癌種,被稱為危害男性健康的殺手之一!在中國香港2019年的資料顯示有2500名前列腺癌新症,約有500人死於前列腺癌!”葉教授強調“前列腺癌是生長緩慢的癌症,患者體內腫瘤可能存在多年而不被察覺。前列腺癌可能會出現尿流細弱、尿頻尿急尿無力、排尿困難的症狀,和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炎相似。診斷前列腺癌的方法包括:肛門指檢、PSA血液檢驗、超聲波引導下的穿刺活檢,現在越來越多的採用的是核磁共振和超聲波融合的靶向穿刺,它的穿刺的陽性率得到了明顯提高。”

接著由葉定偉教授介紹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及泌尿系終身講席教授程亮教授。

前列腺癌病理風險分析—— 程亮教授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及泌尿系終身講席教授(Virgil H. Moon Professor)/分子診斷實驗室主任/泌尿病理主任程亮教授主講《2022年前列腺癌- 病理醫師的角色》。程教授首先向大眾講解了病理分析中樣本的類型,包括組織、血液和尿液,而病理分析的目的是診斷前列腺癌、判斷前列腺癌的預後及對前列腺癌的發生進行預測。接著程教授詳細講解了病理診斷中前列腺癌的格利森分級,展示了一級及二級病理切片的圖片。分享了病理檢測在前列腺癌預後作用的比較,詳細介紹了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血液檢測、尿液檢測的差異及原因分析。

接著由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李先明主任主持外科手術治療及放射治療環節。

手術可以治癒前列腺癌嗎?—— 盧振權顧問醫生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泌尿外科顧問醫生/深圳市泌尿外科醫師協會副會長盧振權主任主講了《手術可以治癒前列腺癌嗎?》。他首先簡要回顧了國際上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及生存狀況,指出我國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篩查及5年生存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診斷時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美患者人群占比分別為31%與60%,美國局限性前列腺癌與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100%,而我國只有60%左右。盧主任分析了前列腺癌的中美生存率差異的原因:1.中國存在篩查率低,精准篩查⼿段不⾜的情況;2.診斷不精准,未進⾏全程化分期管理;3.缺乏個體化的精准治療⽅案。而前列腺癌的預後與確診時的分期密切相關,早期⾼危根治術後的患者7年⽣存率能達到94%,早期中低危根治術後患者23年⽣存率為80%,轉移性前列腺癌5年⽣存率為46%,所以早診斷對前列腺癌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盧主任向公眾介紹前列腺癌的篩查方式有:40歲時通過抽血檢測PSA基線、肛門指診、磁共振和前列腺穿刺。局限性前列腺癌或局部進展性前列腺癌的患者適用于根治性外科⼿術治療,不具備外科⼿術條件或不願意接受⼿術的患者可以選擇根治性放療,對於晚期的患者或作為根治性治療(⼿術/放療)的輔助⼿段的患者可以選用綜合治療。如今在前列腺癌的治療上團隊診療跟多學科診療是非常關鍵的,有助於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制定精准的治療方案。盧主任還展示了手術治療前列腺癌的視頻,介紹了達芬奇機器人在手術中的運用,並提到有一些早期的中低危的患者通過精准的手術方法保留了雙側的神經血管術使患者術後三個月就能恢復正常的性生活,增加了公眾對前列腺癌手術治療的瞭解!

放射治療能增加前列腺癌治癒機會嗎?—— 王靛教授

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RUMC)放射腫瘤中心正教授兼職于泌尿外科正教授/美國橡樹公園醫院放射治療中心臨床主任王靛教授主講了《放療能增加前列腺癌治癒機會嗎?》。王靛教授簡單介紹了現今中美前列腺癌治療現狀及差異,提到了在中國前列腺癌的治療中選擇手術較多,其次是內分泌治療,但是這兩種方式治療後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而在美國70歲以上的患者很少採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全部選擇放療,因為做完手術後可能會出現尿失禁的情況,尿失禁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接著王教授向公眾說明了放療是可以安全的對前列腺腫瘤進行局部控制,講解了放射治療分為內照射和外照射,內照射指的是使用放射性粒子低劑量近距離治療(緩慢釋放)或高劑量率放療(釋放迅速);外照射分為光子放療和質子/重離子放療。王教授還說明了光子放療和質子放療從放射放療的生物學效應上來講是沒有很大區別的,唯一的區別就是質子放療能夠定時,可以到一定的距離以後釋放。王教授強調“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質子治療比光子治療對前列腺癌更有效,其次質子放療在前列腺癌放療上存在不足,因為前列腺是在移動的,前列腺上方是膀胱,下方是直腸,直腸裡面有氣體,有時會有糞便,這些都會影響質子放療的精確度。所以有些病人做了質子放療以後副作用還會更大。”王教授提醒大家,質子放療並不比光子放療更好,且價格更貴。接著普及了重離子治療及光子治療的優缺點,介紹了前列腺癌放射治療的過程,現今的前列腺癌放療技術已經可以實現精確/快速/安全的作用於腫瘤,做到與手術的效果基本類似,可以有效把腫瘤局部區域的發生率、復發率降低提高療效,而且現今的精准放療技術能夠大大降低放療的不良反應及不適感。大家能通過王教授專業詳細的分享,瞭解到放療對前列腺癌的作用,大大提升公眾對前列腺癌放療的認知!

解答觀眾問題—— 李子煌副主任﹑唐澤君教授、溫偉傑醫生﹑任驊教授﹑姜勇副顧問醫生

深圳市人民醫院放射腫瘤科李子煌副主任、香港瑪加烈醫院顧問醫生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溫偉傑醫生、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醫療總監任驊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姜勇副顧問醫生進行患者答疑,回答了7個患者的提問.針對公眾的前列腺手術後尿失禁問題及前列腺放療會不會出現不良反應及效果進行解答,姜勇副顧問醫生對患者關於化療中的注意事項提問進行了詳細的解答,他提到“如果經過腫瘤科及泌尿外科醫生共同評估為轉移性前列腺癌,當採取積極的內核治療以後,邀請泌尿外科或者放療科的醫生來進行評估,判斷是否為高腫瘤負荷前列腺癌或者是寡轉移的前列腺癌到底是哪一種。判斷了以後,然後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最適合患者的治療。一般情況下是針對局部病灶是否可採取最大限度的減流治療,目前僅適用於部分寡轉移的前列腺癌。也就是說你採用系統內科治療以後,要進行一個再評估,看你現在病灶的數量分佈大小。然後醫生會有針對性地採取一些處理的措施,比如說你的病灶只有個一處,而且不是負荷不是那麼大,是有可能採取一些干預措施,比如說放療等等,會進一步的來殺瘤。所以這種情況要根據評估以後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詳情見重播連結。

接著由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田耕主任主持系統治療的價值及患者答疑環節。

內分泌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作為前列腺癌治療手段的發展—— 李浩勳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考核)李浩勳教授首先對內分泌治療進行介紹,內分泌治療正確的說法其實應該是雄激素剝奪療法,就是消除病人體內的雄激素,此治療可用於局部晚期的前列腺癌患者。李教授詳細介紹了內分泌治療的藥物,對比了之前用的一線藥物和現在的新藥在治療前列腺癌領域的進展,說明了前列腺癌對內分泌治療也是比較敏感的,內分泌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人的存活率。接著李教授分別講解了前列腺癌系統治療包括激素治療、聯合化療新型的內分泌治療以及針對同源同組的前列腺癌還有免疫檢查的抑制劑、免疫藥物治療的最新的資訊和知識。

解答觀眾問題——潘崇賢教授﹑姜勇副顧問醫生

美國哈佛大學潘崇賢教授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姜勇副顧問醫生進行患者答疑,回答了2個患者關於系統治療的提問.針對前列腺癌中西治療方案對比以及一位患者化療後睾丸切除疑問進行了解答,並且對中國和西方國家前列腺癌患者新增數量不同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討,詳情見重播連結。

如何預防前列腺癌?—— 孔鳳鳴教授

孔鳳鳴教授對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進行講解,前列腺癌高危人群為50歲以上的男性,6成前列腺癌的患者都是65歲以上,種族因素裡:非裔美國男性和加勒比男性風險較高,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前列腺癌在北美、歐洲西北部、澳大利亞和加勒比島嶼比較常見;在亞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較少見。她提到“當家族裡有父親或兄弟患有前列腺癌會使人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而遺傳基因突變也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孔教授強調預防前列腺癌需要保持健康體重加強鍛煉、均衡飲食、減少加工肉類和紅肉的食用少喝高糖飲料。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的早期篩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兩種常見的前列腺癌篩查方法是肛門指檢和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測試,如測試結果不正常,需作進一步的診斷檢查。孔教授呼籲關於前列腺癌,我們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早期的預防根治,科學的篩查,早診早治,使我們進一步的遠離前列腺癌!

解答觀眾問題

眾專家進行患者答疑,回答了4個患者的提問.針對前列腺癌的高風險人群、預防前列腺癌的措施、PHI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準確性疑問進行了解答,詳情見重播連結。

最後,孔鳳鳴教授總結:前列腺癌並不可怕,早期前列腺癌的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治癒,而中晚期的患者可以通過手術和聯合化療、放療等方式治療。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九期—“診療前列腺癌,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的講解以及公眾答疑的回顧和重溫中圓滿結束!最後孔教授強調“前列腺癌是可治的!這需要多學科專家的合作!“前列腺癌的預防、診斷及治療需要全社會所有人的攜手相行!讓我們共同期待6月25日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第十期“食管癌專題”活動的召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提出你想向專家諮詢的問題,優秀的專家將為您線上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