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3年前曾罹癌 Ma媽媽再傳住院

3年前曾罹癌 Ma媽媽再傳住院

 

 

 

 

3年前曾罹癌 Ma媽媽再傳住院

3年前曾罹癌 Ma媽媽再傳住院

 

24日有一群大腸癌病友、家屬,用拼圖的方式,完成一項很特別的金氏世界紀錄,呼籲大家重視篩檢,藝人MAKIYO也來擔任行動大使,因為她的媽媽,3年前罹患大腸癌,最近又發現其他癌細胞病變,緊急住院檢查,讓她十分擔心。

180位大腸癌病友和家屬,每個人手拿一塊拼圖,拼出大腸圖案。在律師及公正單位見證之下,完成金氏世界紀錄,由上往下看,這個以實際大腸放大25倍的圖案,總長32公尺,就像愛心一樣,藝人MAKIYO也來共襄盛舉。

MAKIYO的媽媽,現年61歲,3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開刀切掉20公分大腸,雖然飲食習慣轉變,不再大魚大肉,沒想到最近又發現癌細胞,讓MAKIYO很憂心。

不吃大魚大肉,並不保證能夠遠離大腸癌,51歲視障的劉女士,平常飲食清淡,去年卻檢查出大腸癌第3期,大腸切掉45公分,一次又一次的化療,讓她非常痛苦。

2010年國人死因統計,死於癌症的人,每10個就有一個是大腸直腸癌患者,衛生署國健局呼籲大家,除了定期檢查之外,大腸篩檢陽性,多半都有瘜肉,若沒透過大腸鏡近一步檢查,很可能忽略癌細胞,國人不可不察。

 

https://tw.news.yahoo.com/

 

編者的話(39) 我們都是同路人 攝影展,第一站瑪嘉烈醫院

 ( 照片提供 : Bona Liu / 舜舜 )

 

人生路上風風雨雨,我們遇過幾許知心同路人?


我們繼書本癌症不是盡頭 ( 2009 ) , 留住這時情 ( 2012 ) 之後,製作了新一册圖文集 “我們都是同路人”. 邀請了三十位癌症患者及三十位攝影師( DC Cafe學員 ) 參與,透過鏡頭表達病人的最真實一面,讓社會大衆透過影像進一歩認識病患者的想法,同時間讓攝影這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感謝DC Café  Shun Wong (信師傅 ) 仗義相助,由他帶領一班對攝影充滿熱誠的學生參與這次拍攝計劃。

 

這次展覽展出新一册文集內的其中三十幅作品,照片中人也曾是經歷過癌症衝擊的普通人。不過經歷過這一場非常考驗以後,當中有些人是病人組織的核心義工,有些人重新找到活著的意義,他們都有一個奇妙的共通點,今日的我活得真的很好,很美好。



 

展出期間,我們預備了四款不同的明信片歡迎大家取閱

如果你對這次展覽有些看法,對某張作品,對某人某事感到一點觸動,想起掛念的一個人,一位朋友,不妨執筆寫上一句半句說話讓他知道。或許老掉牙的一種表達方式,最能讓對方感到歡心。


 

一年又一過了一年,近況好嗎?如今大家都改變了不少。
我們也許再也回不到過去 但是我們正走向未來
帶著你最美好的部分 


人生路上風風雨雨,我們遇過幾許知心同路人?

 

策展人 : Alan Ng

癌症資訊網

 

 

 

編輯 ( 2014-6-27 )

 

 

 

大腸癌檢查 放射檢查法

大腸癌檢查-放射檢查法

 

 

醫學新知 腸道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 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

 

 

過往的文章已介紹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或不同的內視鏡來檢查大腸癌,事實上我們還可利用放射診斷來檢查大腸是否患上癌症。放射檢查法是利用放射線來透視人體大腸的狀況,大致可分為鋇劑灌腸造影檢查和電腦斷層掃瞄結腸成像術。
鋇劑灌腸造影檢查是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透過鋇劑和空氣來突出X光照片中的大腸結構,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醫生透過這些照片中診斷大腸內的情況。進行檢查前須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最後再加以灌腸劑來清洗大腸。
電腦斷層掃瞄結腸成像術是利用電腦及X光拍攝技術把人體腹部的橫切面繪製成大腸內部的立體圖像。因為這些立體圖像跟大腸鏡檢查所見的十分相近,所以這檢查亦稱之為「虛擬大腸鏡」。進行檢查前須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相對鋇劑灌腸造影檢查,電腦斷層掃瞄結腸成像術是較新的技術,並且準確度高,但檢查費較昂貴。由於這些放射檢查法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所以如果檢查結果發現瘜肉或其他異常情況,醫生便會安排大腸鏡檢查跟進。
現時,國際醫學界建議50至70歲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人士,需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查。若放射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只需每五年進行一次。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

 

註冊護士  林遠東

 

 

 

http://www.idd.med.cuhk.edu.hk/bowelcancer/articlechemo

 

梗係要畫公仔畫出腸啦!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梗係要畫公仔畫出腸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se03gurJCc&feature=youtu.be



香港癌症基金會關注大腸癌活動2011



「唔好猶豫,否則太遲」



早期大腸癌並無明顯病徵,無聲無息,步步進迫。檢查方法簡單容易,定期檢查即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若想知道更多關於大腸癌的資訊,可以瀏覽網站
http://www.cancer-fund.org/colorectal

又或致電我們的癌協熱線:3656-0800。

 

食慾不振!癌友家屬該如何照護?

 對病情惡化的癌症病患來說,吃東西不但是一種享受,還是判斷身體狀況的表徵。若食欲很好,代表身體狀況不錯;如果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會因認為病入膏肓而心情低落,病患家屬此時也會感到焦躁。若是居家護理,可安排住院施打營養劑,但因為身體已失去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反而讓病患更不舒服,面對這種情況,相信家屬內心也很難受。那麼,當病患食欲不振時,家屬應該如何照顧呢?

 

 

食欲減低的原因不同,處理方法也有所差異

食欲減低的原因有很多,請與主治醫師或護理人員討論,了解導致食欲不振的原因,再去思考該如何處理。

◎病情為其原因

體力一旦衰退,抵抗力就會下降,因此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如果引發口腔炎、喉嚨糜爛或發炎的話,吃東西時會感到疼痛,就會影響到食欲了。還有,噁心想吐、經常感到身體疼痛,或是全身無力、嚴重便秘、腎臟或肝臟功能降低都可能影響到食欲。

有些情形是可以事先預防的,有些則是能夠改善的,所以需要醫師或護理人員的幫助。

◎治療為其原因

進行抗癌藥劑與放射線治療時,可能會影響到食欲,只要結束治療,食欲就會有所改善。另外,為緩和症狀而使用的藥物當中,有些藥是具有抑制食欲的副作用。請向醫師確認是否有服用與食欲減退有關的藥物。

 

◎飲食為其原因

食物的種類、烹煮的方法、裝盤美觀、食物的溫度等,也可能是造成食欲不振的原因。雖然癌症惡化、體力衰退是主要原因,但如能花點巧思,還是可能讓食欲提升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家人們的協助了。

食欲不振時的烹調方法

身體健康的人因「感冒」或「疲倦」等理由而食欲不振,與癌症末期病患的情況是不同的,當然飲食內容也有所差異。請先了解其相異點。

◎依據身體狀況來調整飲食

病情惡化時,身體狀況在一天當中也會有好幾次的變化。病患在晚上及睡飽的隔天早上,是一天當中精神最好的時候,就算白天都躺在床上休息,但到了傍晚還是會感到疲憊。

身體健康的人通常晚餐份量是最多的,但癌症病患在病情惡化的狀態下,晚餐可能會因疲累而沒有食欲。不必太拘泥於日常的飲食習慣,如果早上的精神較好,早餐可以準備得較為豐富。總之,不管哪個時候,想吃的時候就盡量吃,不要受限於一般飲食常識,應該配合病患的身體狀況來準備飲食。

每天的用餐次數不侷限於三次,兩次或一次也可以。勉強進食可能會讓食欲更加減退,所以需視病患的食欲來決定用餐的次數。另外,不要限定用餐時段、進食量或種類,病患有食欲時就提供食物,即使只是少量進食,也會產生一種喜悅感。對於病患想要進食這件事,家屬應該感到高興。

 

◎改變用餐氣氛

在家裡的時候,可與家人邊聊天邊用餐;就算整天都躺在床上休息,在用餐時,如果能起床跟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享用,就可以稍微轉換一下氣氛。

同樣的,也可以布置溫馨的用餐氣氛,譬如:「餐桌放著插有花朵的玻璃花瓶」、「將少量的菜餚盛在材質不錯的餐盤上,而在餐盤下面鋪上漂亮的餐墊」、「放喜歡的音樂,可以墊個枕頭讓病患用餐的姿勢更舒服,也方便吃東西」等。身體狀況良好,天氣也還不錯的時候,可以到庭院用餐,說不定在環境轉換之下,會比較有食欲。

本文由原水文化出版社提供,摘錄自《當親人罹患癌症該怎麼辦?:告知‧治療‧照護‧撫慰指導手冊【修訂版】》

當親人罹患癌症該怎麼辦?:告知‧治療‧照護‧撫慰指導手冊【修訂版】

 

 

內容簡介

  《當親人罹患癌症該怎麼辦增訂版》從病人或家屬被告知癌症開始,依循著絕大多數癌症病患所經歷的過程,一步一步教導病患家屬如何面對接踵而來的各種狀況。無論是瞭解病患心情、告知癌症、瞭解醫療環境、認識癌症、癌症末期的照料,以及選擇安寧療護…….。當家人過世時,作者也用實際的作法告訴家屬,如何面對死別的悲傷,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站起來,繼續活下去!

作者不以教條式告訴讀者該怎麼辦,反而是從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案例出發,給讀者在面臨親人罹癌時,各種情況該如何應變的指導。書中所提到的故事,皆與我們生活中的經驗相符,特別能夠發人深省,並能撫慰病患家屬不知所措的心情。

本書榮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與菸害防制類】健康好書推介獎

人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事,第一個反應常是逃避與否認。如果無法逃避時,常會引發忿怒與攻擊。當自己無法處理時,又可能會落入哀傷、憂鬱、絕望、懊惱、自責等狀況。只有在這些情緒結束之後才會思考:此刻我該怎樣做才是最好。

一個人知道自己得癌症時,會經歷上述歷程,也可能會出現為對醫療團隊的不信任或不滿,甚至等到願意治療時,原來的病已經惡化了。當癌症患者度過這危機時,非常需要親人的協助。親人不僅是意見的提供者,也是患者化解徬徨無助等負面情緒的重要支柱。

本書從癌症的告知技巧、如何與醫療人員互動、癌症的基本知識、到安寧療護都有詳盡的說明。當親人、好友罹癌時,這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得獎記錄

本書榮獲衛生福利部【癌症防治與菸害防制類】健康好書推介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季羽 倭文子

1930年出生。國立岡山醫院附屬高等護理學院畢業,曾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之後致力於護理教育。留學英國期間,學習護理管理、居家護理,並在安寧療護機構研習。歸國後,於日本大學醫學院附屬板橋醫院開設居家護理中心。就任日本護理協會常任理事之後,於1987年開辦安寧療護學會。

曾獲朝日社會福祉獎(朝日新聞社)及國際癌症護理貢獻獎(美國癌症護理學會)。著作有《關於癌症家族》、《癌症告知之後》、《癌症電話諮詢》等書;審訂有《癌症護理學》等。

鍾昌宏/審定者

現任洽泰醫療團名譽顧問、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監事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監事長、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臨床教師。

曾任馬偕醫院腫瘤科主任、總院副院長、淡水分院院長及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創會理事長、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創科主任、花蓮門諾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中華放射腫瘤醫學會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監事長、中華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等。

侯升雍/審定者

現任花蓮門諾醫院內科病房護理長。

譯者簡介

張秀慧

日本國立宇都宮大學教育學系日本語學科畢業;譯作有《從天而降億萬顆星星》、《咒怨》等小說。

審定序

《當親人罹患癌症該怎麼辦?》一書,是由日本安寧療護學會顧問季羽倭文子所著。季羽女士曾擔任護理工作多年,特別對癌症及安寧療護頗有心得,著作甚豐,且獲得多項著作獎。

在她的書中,有許多癌症病患及家屬必須了解的事項。首先須了解被告知是癌症的情緒反應與態度,不只是病患家屬必須了解病患本身了解癌症的心理、心情變化,更要學習適當時間的對話與幫助患者如何接受患病事實。畢竟東方與西方的民情、習慣與價值觀有許多差別,有許多病患家屬採取隱瞞事實,不願病患有太多心理負擔,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誠實告知與適當的關心與照顧似乎是較為明智。

初次罹患癌症,最重要的是選擇適當的醫院與醫師,並尋求「第二意見」與相關疾病資訊,迅速對疾病與病情充分的了解與掌握。畢竟癌症並非絕症,更不是傳染病。在早期癌症的治療率是很高的,且第一次正確的治療是最重要的。癌症的治療常是多科際的整合治療,不只是外科手術,且要聽取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等相關專科醫師的整合意見,迅速接受最適當的治療,以獲得最高的生存率與生命品質。使用民俗或另類療法是有原則的,書中均有詳述。參加病友會是一種極大的鼓勵與關懷。

雖然癌症的治療率逐漸升高,但仍有一半以上的癌友將在一段時間面臨癌症末期情況。這幾年,在日本與台灣興起「安寧療護」,許多醫院提供「安寧病房」及「安寧居家療護」。政府已把「安寧療護」納入健保,且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法律。本書提供許多「安寧療護」資訊及「悲傷輔導」內容。感謝原水文化公司熱心出版本書。由於台灣廿多年來癌症都是死亡原因首位,且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仍在上升,不到四個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本書將成為人人必讀的好書,本人很榮幸能審定本書,並為之序。

(本文作者鍾昌宏為前任前馬偕醫院腫瘤科主任、總院副院長、淡水分院院長)
 
 

電影 :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 The Fault in Our Stars

  

 

香港版預告片 : 

 

www.youtube.com/watch

 

 

故事簡介

Hazel(莎蓮活莉)和Gus(安索艾果特)本應正值青春盛放年華,卻不幸地分別罹患不治癌病,雖說每天活在陰霾底下,猶幸雙雙均抱著正能量的人生價值觀,從不會自怨自艾。二人偶爾在醫療中心相遇後一見鍾情,很快便情投意合共墮愛河。他們大抵發現,自己身處於這個一絲缺憾的世界裡,遇上心儀對方,總要格外相知相惜;就有如兩顆天上發亮的星星般,碰撞後方能迸發出全新光芒。奇蹟般的愛療癒著彼此心窩,面對不可預知的生命歷程,Hazel和Gus怎樣要以有限壽命制勝短暫緣份?在不完美的生命中,真愛,就是大家的唯一美好。

 
The Fault in Our Stars, in theaters now!
http://thefaultinourstarsmovie.com/
 

Hazel and Gus are two extraordinary teenagers who share an acerbic wit, a disdain for the conventional, and a love that sweeps them — and us – on an unforgettable journey. Their relationship is all the more miraculous, given that they met and fell in love at a cancer support group. THE FAULT IN OUR STARS, based upon the number-one bestselling novel by John Green, explores the funny, thrilling and tragic business of being alive and in love.

 
 

 

 

 

Youtube : www.youtube.com/watch

 

 

日本「醫界良心」近藤誠的癌症理論真相

 3Hn4JN4q7bMwKNmafcxXDAHP2R4fMRn-TGkGE2-f7iRKAQAA6wAAAEpQ_260x196

最近在網上看到《大河報》、《瀋陽晚報》在連載介紹日本放射醫生近藤誠的理論和他的書。 《大河報》的報導文章的題目是「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治療』」,並介紹由廣東科技出版社翻譯出版的他的暢銷書《不要再上癌症的當》。因為題目很有衝擊力,又迎合了民眾對癌症和癌症治療的恐懼心理,非常引人注目,引起強烈反響。書的封面將近藤誠稱為日本最權威癌症專家,更是讓普通民眾深信不疑。

我作為腫瘤外科專業的專業人士,有過在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工作的經驗,覺得很有必要為此寫文澄清事實,告訴大家真相。

近藤誠是什麼人?

 

 

 

 

我們先來看看近藤誠到底是什麼人,是否真的是日本最權威的癌症專家。

 

近藤誠,現年65歲,是日本私立大學名門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的放射科醫生。 1980年獲得慶應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在國立東京第二醫院短暫工作後,1983年被慶應聘為放射科專任講師。他的專業醫生資格是放射科醫生。從他的履歷看,無論如何不能被稱為最權威的癌症專家,甚至連癌症專家都算不上。真正讓近藤誠被媒體所知的是1988年他發表在日本雜誌《文藝春秋》的一篇文章《乳腺癌不切除而治愈》。因為這個與民眾的認知相悖,很是引人注目,因此影響很大。但是,因為他的文章與正規醫療常規原則相違背,慶應大學從1988年起,決定近藤醫生永遠失去升職資格。所以直到現在,他仍然是一個專任講師,怎麼也談不上是權威的癌症專家,遑論最權威了。

但近藤醫生不甘寂寞,抱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從1988年到現在先後出版了二十多本書。 1996年出版的書名是《癌症患者啊,不要跟癌作鬥爭》。真正讓他名聲大噪,且傳入中國的是他2012年出版的書《不被醫生殺死的47個心得》。這本書因為是一個慶應大學臨床現職醫生寫的,暗示著揭露醫療黑暗面,同時否定現代醫療,一經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同年度獲得菊池寬文學獎、文藝春秋讀者獎,銷量達百萬冊,影響巨大。

「癌症專家」近藤誠的作品《不要再上癌症的當》

「癌症專家」近藤誠的作品《不要再上癌症的當

語不驚人死不休

 

 

 

 

那近藤誠在一系列書中的主要主張是什麼呢?

他的主要主張分3點:

  1. 癌症的檢查診斷是無效的。
  2.  
  3. 作為癌症治療的常規手段的手術和化療是沒有意義的。
  4.  
  5. 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沒有價值。

 

 

 

也就是說,如果得了癌症,不要治療,應該讓它自然發展,癌症治療不但無益,而且只會讓患者多受苦痛,飽受折磨。

多麼體貼人的主張。無怪乎受到追捧。

他將自己的理論總​​結起來,創造了一個新詞,也是他的癌症新理論,日語叫「がんもどき」理論。這個詞因為是生造的,很難用中文翻譯。簡單地說,もどき本來是吃素的人齋食中將豆腐做成肉味的食物的意思,引申一下就是「似是而非,看上去像但不是」。所以他的理論大概就是「癌症假象」的意思。這個理論主張癌症分為真正的癌和假癌兩種。他認為,如果發現的是真正的實體癌,那麼治療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一旦發現,就已經有了轉移,所以即便是早期發現,治療也無益,主張放棄治療。如果是進展緩慢,沒有出現轉移的癌就是假癌,則根本不需要治療,因為不是惡性腫瘤,於生命無害。

總之,癌症不需要治療,無論真假。

他的書中還有以下這些強烈的觀點:

「老去醫院看病的人,因為吃進很多本不需要的藥物,或者接受本不需要的治療,會早死。」

「癌症的早期發現沒有任何意義。不做癌症篩查檢診的人反而能活得長一些。」

「抗癌藥物毒性很大,卻根本無效。」

「對付癌症最好的辦法就是放置不管。」

看了這些強烈的主張,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在日本銷量達百萬了。因為他所說的正是普通民眾或者癌症患者想聽的。

癌症治療的事實

 

 

 

 

 

但事實如此嗎?在這裡我先羅列一些數據給大家看。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布新的數據。預計全球癌症發病率將從2012年的每年1400萬急劇上升到2032年的2200萬。肺癌首位,佔13%,乳腺癌11.9%,大腸癌9.7%。死亡率第一位也是肺癌,佔19.4%,肝癌9.1%,胃癌8.8%。

另一方面,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從2000到2010年10年間,50到75歲的接受腸鏡篩查的人的比例從19%增長至55%,得益於此,全國大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

2013年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統計,癌症患者(包括所有類型)由於早期診斷的進步和積極的治療,總體5年相對生存率均大幅上升,由1975的48.7%升至2005年的67.6%。個別惡性腫瘤的治療更是進步巨大,如慢粒白血病生存率由1975年不到20%升至2005年的近60%。女性第一大癌症的乳腺癌亦由75%升至90%。

急淋白血病目前治療效果極好,2005年的統計,化療後緩解率幾乎100%,5年無病生存率達到75.2%。慢粒白血病更是從1975年的29%躍升至2005年的83.2%。

美國2013年的統計顯示,1期(早期)乳腺癌經治療,5年生存率達到了100%,2期達到93%,3期達到72%,即便是非常晚期的4期也達到了22% 。診斷後20年生存率為64.5%。總體5年生存率達89.0%。

這些數據應該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癌症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有用,極大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生活質量。

日本醫學界的反應

 

 

 

 

 

那麼,日本醫學界是如何看待近藤誠的理論的呢?

長久以來,日本主流醫學界對近藤採取了無視的態度。日語有個詞,叫默殺。顧名思義,日本學界秉承了魯迅先生的「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子也不轉過去」的姿態。

但是,顯然這種策略對付一般人是可以的,但對於這樣關係到千萬人生死的重大問題,採取不理不睬是行不通的。相信近藤說的人選擇了不接受治療,本可治好的癌症被耽誤而失去生命,本來計劃定期體檢篩查癌症的健康人也放棄檢查而導致本來可以早期發現的腫瘤被延誤的報導相次出現。醫學界人士坐不住了。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名譽理事長市川平三郎博士,也是早期胃癌檢診協會理事長,在醫學雜誌《胃和腸》上發表長文批駁近藤的謬說。

市川博士的文章對近藤的書進行了逐條駁斥。他指出,近藤最初之所以受到廣大關注,是因為他出書的時候正是日本大明星逸見政孝胃癌手術被媒體報導受到民眾關注,因此產生對癌症手術帶來的痛苦心生恐懼的時期。同時因為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癌症患者的痛苦經歷在媒體廣有報導,近藤站出來,以專業醫生的身份對癌症的治療提出顛覆性的反論,自然迎合了民眾的心理,因此一炮打響。藉著這個名聲,近藤開始指責癌症的篩查體檢,開始異想天開地提出「癌症真假說」。他認為,這個說法只可以稱為論點,無論如何不能稱為理論。本來應該是不值得一看的謬論,沒想到居然被民眾廣為傳播,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

但是,普通人接受的觀點和觀點是否屬實,實在是兩個差別很大的事情,和最終患者是否獲益更是完全兩碼事。這樣的書,滿足了一知半解的讀者們的好奇心,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是背後隱藏的是許許多多因此拒絕治療而最終受損的癌症患者。這實在是不能置之不理了。

市川接著指出,近藤的所謂癌症真假說是將生長緩慢而且最終階段也不轉移的一部分癌稱為假癌,這真是謬說。另外,近藤在書中說,他經手的早期胃癌患者,完全不治療,採取放置的態度,最終轉變為晚期或者進展期的患者一例也沒有。這個實在讓我們這些每天接觸大量這樣的患者的臨床腫瘤醫生無法安坐了。最善意的解釋是近藤不過是自己沒有見過罷了。更加荒謬的是他提出癌只分進展迅速的真癌和假癌兩種,居然連有進展緩慢的癌的存在都不知道,讓人驚詫莫名。近藤還主張癌症的淋巴結轉移不是轉移。經淋巴結轉移的癌細胞最終匯入靜脈,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血液轉移。這樣的常識也試圖顛覆,實在是太想做驚人語了。

市川說:「再者,近藤主張的『癌症檢診百害無益』這一說法的荒誕不經,我連寫文章反駁的想法都沒有。檢查當然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放射線照射可能提高癌症的發病率。但是作為醫學手段,需要衡量的是利弊。癌症檢診的益處已經有太多大型的研究證實,世界各國均大力提倡。已經沒有必要為此辯駁了。」

另外,市川也指出,近藤最近幾年也意識到他的理論的荒謬,開始轉換口風。最近幾年開始在文章里分辯說,他是針對過度醫療,並且分辯說他所說的假癌不會轉移也不是絕對不會轉移。另外近藤主張的胃癌手術死亡多發一說,更是荒誕不經。日本外科醫生胃癌手術的水平世界領先。國立癌症中心的胃癌手術死亡率為0.1%,而歐洲各先進國家如英國、德國,手術死亡率大約是日本的50到150倍。

近藤隨後在《周刊文春》發表文章辯駁各方的批判。他說:「我在慶應大學門診工作23年期間,聽從我的勸告,接受放置療法的癌症患者,有150人次之多,沒有一個發現出現癌症進展的。」

針對這個說法,國立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放射科醫生牛尾恭輔寫文章進行了批評。他說:「普通人聽到150這個數字也許會覺得:啊,近藤醫生真是名門大學醫院的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啊。但是,算一算就知道,23年門診,150人是個極小極小的數字。拿著這樣算是極端稀少的個例說事,真難以相信是慶應大學培養出來的醫生。」

48個真實

 

 

 

 

 

2014年1月,暢銷書作者、同為醫生的兵庫縣的長尾和宏醫生出版了新書,書名就叫《不被醫療否定書殺死的48個真實》。顯而易見,這本書是針對近藤的《不被醫生殺死的47個心得》而出的。 《周刊文春》立刻在雜誌上發表了書評,題目很醒眼:「近藤醫生,你的受害者出現了哦。」

長尾醫生說:「近藤發表他的假說是他的自由,相信他的假說也是病人的自由。但是,本來就對癌症懷有不安,因為看了他的書而產生困惑,本可以有機會治療獲得生命的患者卻延誤治療丟失了性命,作為醫生,我實在看不過去。」

「相信近藤的謬說,本來只是癌前病變的患者,好不容易早期發現了,卻不進行任何積極的治療,耽誤了治療的,我已經看到了多例。」

「我們承認,現代醫學的確也有很多不試一試就無法知道結果的情況。99%成功率的手術也有那1%的失敗機會。癌症化療的效果也是如此。這就是醫療的不確定性。但是,單在日本,從江戶時代發明全身麻醉的外科醫生華崗青洲開始,到為了現代醫學普及和啟蒙竭盡全力的緒方洪庵等等前輩,醫學總是在不斷挑戰未知,一步步前進。世界各國的癌症專科醫生和研究人員,每天都在挑戰這個醫療的不確定性。如果否定這些進步,那就是根本上否定了現代醫​​學。」

至於為何近藤的書如此受民眾歡迎,成為年度暢銷書第三,長尾也進行了解釋。他認為近藤的書受到歡迎的社會背景是民眾對於醫療的強烈不信任。醫生常常居高臨下看待患者,大醫院的醫生往往在看病的時候,眼睛盯著電腦螢幕,跟患者沒​​有目光交流的很常見。對於癌症患者,本應該有的同情心和耐心也隨著每日工作的消耗消失殆盡。那麼從患者角度看,醫療就是一個冰冷的黑箱,不安和焦慮倍增,自然會想:「醫生們是不是在背後利用醫療特權賺黑心錢呢?」在這樣強烈的對醫療的不信任感中,近藤醫生的主張「不需要醫療,醫療全是騙局」就正好迎合了民眾的心理,自然很容易接受。甚至在長尾醫生發表了文章後,他在網絡上遭到近藤支持者的猛烈攻擊。

癌症到底需不需要治療?

 

 

 

 

 

那癌症到底需要不需要治療呢?這是一個複雜無比的問題,不可能在這篇文章裡給出簡單的答案。簡單地說,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不同,個人情況的差異做出判斷。早期癌症患者,積極地治療,能極大可能的提高生活品質,甚至完全治愈。晚期癌的患者,如果的確治療的益處無法大過治療副作用的壞處,可以考慮不接受積極的侵入性的治療,但也最好接受比如止痛這樣的提高生活品質的治療。至於預防檢診,那更是沒有疑慮地需要大力普及,防患於未然。

媒體的責任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少譁眾取寵搶曝光率的跳樑小丑。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金錢利益,就是為了推銷自己的觀念以獲得社會認同。但一旦涉及醫療,尤其是凶險的癌症,這樣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如果影響力巨大,則不只是浪費社會資源,更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死亡。我們的媒體,在引入國外這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觀念和書籍的時候,請不要一味地只著眼於提高讀者人數、增加銷量,也請負起應有的社會傳媒的公共責任,諮詢相關專業的負責任人士,謹慎從事。我們需要引進的是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文明理念,而不是垃圾。 (編輯:窗敲雨

www.guokr.com/article/43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