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在這抗癌路上,總不免會感到艱辛、失落,讓我們在你身旁,為你加油打氣。|Dr. Wendy Chan

Dr.Wendy Chan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 捐款支持bit.ly/schkm-dr-wendy-chan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第15位出場嘅星級跑手就係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醫生,除咗腫瘤科嘅工作,佢更致力於與團隊開發「家支援SUPPORT+」應用程式和網上平台,為患者和家人提供正確和有用的癌症和紓緩治療資訊。今次跑 10公里,為各位抗癌路上嘅朋友仔加油打氣!💪🏻🔥🔥

👩🏻‍⚕️自我介紹
陳穎樂醫生是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取得專科資格後,繼續深造並取得卡迪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與團隊開發「家支援SUPPORT+」應用程式和網上平台,為患者和家人提供正確和有用的癌症和紓緩治療資訊。

⭐️活動期望及⼼聲
平日工作非常忙碌,除了要處理病人和家人的身心靈需要,還要教醫科生和處理硏究工作,我每星期都會抽時間去跑步,每次約一小時,放鬆繃緊的心情,放空一下腦袋。跑步的時候,也會回顧一星期的瑣碎事,祈下禱,計劃下星期的行程。
以往我會在傍晚時間跑步,但曾試過連續幾個週末傍晚時間都下雨,我決定改為早上跑步,因為若果早上下雨,傍晚還有多一次機會去跑步。許多事情未能盡如人意,改變一下心態和習慣,給自己坦然的心境。
感謝癌症資訊網的邀請,第一次參加渣打馬拉松,希望能鼓勵各位病友和家人。在這抗癌路上,總不免會感到艱辛、失落,讓我們在你身旁,為你加油打氣。

———————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醫患陪你跑- 萬物有時······活在當下,盡做!|Ritchie Kwok

Ritchie Kwok

藥劑師

捐款支持:bit.ly/schkm-ritchie-kwok

💊自我介紹
成日都話我鍾意運動,運動唔鍾意我。不過我無因為包尾或者受傷唔做運動,做到幾多咪幾多囉,開心咗就算,長跑最好㗎啦,跑唔晒咪行囉,都係經歷嚟嘅。
現職為人民服務,可以對腫瘤病人有少少幫到手,係開心嘅。

⭐️活動期望及⼼聲
萬物有時,你以為受傷唔好咩?可能受傷幫你避過一劫呢?所有嘢發生都有個原因,原因我哋未必知道得晒,我哋唯有可以活在當下,盡做!

攰嘅時候就唞,病嘅時候就醫,有力嘅時候咪跑囉。唔通你攰嘅時候去跑,有力嘅時候去睇醫生,病嘅時候就咁坐到咩?放鬆啲啦香港人。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港大醫學院首創「先縮後除」配以活肝移植 根治末期肝癌成全球先例

港大肝癌研究團隊開創「先縮後除」,治療方案成功把晚期肝癌「縮小」成早期,並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此個案為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左起: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病人黃先生及兒子、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妙儀醫生。)
港大肝癌研究團隊開創「先縮後除」,治療方案成功把晚期肝癌「縮小」成早期,並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此個案為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左起: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病人黃先生及兒子、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妙儀醫生。)

2023年12月13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團隊於今年年初發表全球首創的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為多位原本不適合接受手術的中晚期肝癌病人提供可以根治的機會。其中一位四期肝癌病人接受「先縮後除」治療後轉化為一期,並成功完成活肝移植,成為世界首例;團隊亦將此綜合治療方案應用在年長病人身上,成功切除腫瘤。活肝移植個案已於今年在亞洲移植學會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隨後刊登在世界知名的期刊《肝癌》(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肝癌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五[1],每年新症超過1,700宗,而接受手術或肝臟移植是現時唯一根治方法。然而,肝癌病人當中只有三成病人適合進行手術,七成病人無法進行手術作根治性切除,病情只會每況愈下,五年內整體存活率亦僅有三成。因此,當今研究主要聚焦如何擴大手術模式或移植以根治這致命疾病。

治療案例
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帶領的港大肝癌研究團隊,早前率先開創「先縮後除」的治療方案,提出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來誘導中晚期肝癌縮小。是次為全球首次通過這種綜合治療,成功把晚期(第四期)肝癌「縮小」成早期(第一期),隨後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與此同時,陳教授及其團隊亦為一位患有兩個腫瘤的85歲長者(迄今最年長的病人)採用同樣的治療策略,成功切除腫瘤。

第一位病人是65歲黃先生,乙型肝炎帶菌者,2022年11月因腹脹痛求醫。電腦掃瞄顯示一個直徑長達18.2厘米的腫瘤完全佔據整個左肝,且入侵了主門靜脈(肝癌第四期)。黃先生癌指數(甲胎蛋白)更達每毫升10萬納克以上,當時保守估計只有半年壽命。黃先生病情並不樂觀,對於此晚期病況,肝癌研究團隊為黃先生進行「先縮後除」這嶄新療法。半年後掃描顯示腫瘤由原來的18.2厘米逐漸縮小至9厘米,癌指數更下跌至每毫升80納克。為了徹底根治,肝移植是唯一可行方案,而黃先生的兒子亦願意捐岀肝臟。活肝移植手術由兩隊外科醫生共同負責,於今年8月21日進行,歷時12小時。手術順利,黃先生亦於術後第15天出院。黃先生術後的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也在移植後三個月內一直維持在每毫升2納克的水平。最後的檢查報告顯示整個肝臟仍然可見的腫瘤只有1.5厘米(第一期),其餘部分均沒有發現癌細胞。移植手術至今已將近四個月,黃先生身體狀況良好,亦未見復發。團隊相信這是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

另一位透過「先縮後除」醫治肝癌的是85歲的葛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肺結核,發現肝臟有兩個腫瘤,一個在右肝(直徑6.5厘米),另一個在左肝(直徑3.1厘米),並壓迫左肝靜脈。考慮到葛先生的年紀,手術風險很高。採用「先縮後除」綜合治療後,葛先生的腫瘤的活躍範圍分別縮小至2.3厘米及1.8厘米。陳教授及其外科團隊隨後為葛先生進行手術切除兩個腫瘤。葛先生術後復原進展良好,手術後四天已能岀院回家。

研究意義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表示:「團隊很榮幸能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成功為病人經此綜合治療將四期肝癌轉化成一期、再進行活肝移植的個案,成為世界首例,患者康復情況令人鼓舞。」

團隊提出嶄新「先縮後除」治療方案對於肝癌患者和醫學界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和臨床價值。「港大開創的『先縮後除』策略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陳教授續解釋:「此治療方案有效延長病人壽命,特別是需要將腫瘤期數降期及縮小以進行肝臟移植的病人。再者,『先縮後除』的特點是侵入性低、安全和接受程度高,切合不適合高風險和複雜手術的年長病人的需要,為長者帶來治療契機。」

此治療方案提供了確切的治療時間表,大部分病人在半年內都得到明顯的治療效果,讓病人和家屬有明確的治療計劃和預算。團隊展望這一嶄新技術為全球帶來全新的治療方向,啟發更多的研究、創新、交流和協作,讓更多肝癌患者受惠。

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領導。

 

[1]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 

相關資料
港大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 三部曲 綜合治療方案新聞發布會 (2023年1月11日)

 

中大發現全球喉癌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部分地區女性發病人數不跌反升

喉癌是指在喉嚨和聲帶位置出現的腫瘤,屬於呼吸系統癌症。喉癌的存活率受癌症期數影響,早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末期則大幅下跌至約30%。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簡稱APRU)合作,分析喉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以提供醫學界更多流行病學資訊,協助提升喉癌的存活率。結果顯示,喉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不良生活習慣,以及代謝危險因素暴露相關。中、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死亡率普遍較高。研究人員亦指出,全球近十年的喉癌發病率雖然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卻不跌反升。團隊呼籲進一步探索導致女性喉癌疾病負擔增加的原因。研究詳情早前已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國際外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發表。

喉癌與眾多風險因素相關 中、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發病率負擔較高

喉癌的主要發病年齡介乎45至70歲,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3:1,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風險因素包括吸煙及飲酒,其中香煙含有的焦油及致癌物質會刺激喉部,令黏膜增生,繼而發展成黏膜白斑及癌化。近年,全球積極鼓勵減少吸煙及避免過度飲酒,因此喉癌的整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尤其是男性人群。但由於各個地區的醫療護理水準不同,喉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存在地區差異。

為具體估計喉癌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及所帶來的疾病負擔,找出相關高危人群,研究團隊從「全球癌症觀察站」、「國際癌症發病率數據庫」及「世界衞生組織全球衞生觀察站」等資料庫收集數據,計算及分析癌症發病率和各風險因素的流行率。研究人員發現,喉癌於各地帶來的疾病負擔存在差異,加勒比地區擁有全球最高的喉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一及表二)。此外,喉癌與吸煙、飲酒、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紊亂有關,這些因素導致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部分地區女性發病率不跌反升 原因有待拆解

雖然全球近十年的喉癌發病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某些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卻有上升跡象,當中以日本,瑞士和捷克共和國的女性發病率「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1])的上升最為顯著(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三)。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表示:「喉癌的發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可能與各地診治水平、環境生活方式,及控制吸煙和飲酒的政策有關。我們的研究為喉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提供了最新及更全面的證據。各地政策制定者應實施具針對性的循證預防策略,例如戒煙、控制飲酒等措施以控制有關風險因素。」

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補充:「近年來,喉癌整體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某些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則有上升跡象。導致這個趨勢的原因未明,可能與周邊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日漸上升的代謝風險因素有關。醫學界應進一步探討導致這些流行病學變化的原因,為喉癌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據。」

是次研究與APRU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合作進行。

黃至生教授
黃至生教授
黃俊杰博士
黃俊杰博士

詳細研究結果可瀏覽: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0902

[1] 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APC)是一種用作衡量癌症發病率於過去某段時間整體變化的方法。 假設某國家十年的某種癌症發病率AAPC是5%,其癌症發病率於過去十年每年平均增加5%。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養成運動習慣,跑掉了⽣活上壓⼒、跑掉了疾病,跑出了⾃信、健康和快樂!|Iris Shum

Iris Shum
展晴社主席 |乳癌康復者

🔗捐款支持bit.ly/schkm-iris-shum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第13位出場嘅星級跑手就係 展晴社主席 Iris,跑齡雖然只有一年,但已從跑步頓悟出人生- 在漫漫⼈⽣路上縱有困難和低⾕,是需要我們的勇氣和耐⼒,就像⾺拉松式的精神,跑出了⾺拉松式的節奏感,堅持努⼒,⼀切都會變得簡單和美好

🎀自我介紹 #緣來自東區
2016炎夏某天,三個⼩光頭結緣於東區尤德夫⼈那打素醫院,癌症資源中⼼填入會表格加入展晴社 (乳癌病⼈⾃助組織機構)。⽣活從此起了微妙變化,從徬徨、孤立無援到認識⼀班同路⼈,治療過程中,互相打氣,嘻嘻哈哈結伴同⾏做義⼯,參加各項義⼯課堂,把焦慮和恐懼拋諸腦後。也⿎勵新確診⼈⼠勇敢⾯對療程做⼩勇⼠,互相交流飲食⼼得、⼩妙招減輕治療上的副作⽤、⼀起參與展晴社活動、⼀起做運動、⼀起做⼩⼿⼯… 等等 ; 電話簿中也從此增添了⼀⼤堆戰友、閨蜜。不知不覺間建立著細⽔長流的友誼,與展晴⼈情誼緊密地連結起來了。展晴社今年已是第27屆了,有幸被投選出來接任主席⼀職,希望達到薪火相傳的使命,培養康復會員成為義⼯,善⽤⾃⼰從⽣命成長中所得到的⼒量,幫助更多⼈,以及壯⼤義⼯團隊 ; 讓展晴的初⼼,前輩們所付出的努⼒,知識、經驗、繼續傳承,讓愛流動!

⭐️ 活動期望及⼼聲
謝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的KATY邀請參與成為是次活動的籌募⼤使,呼籲公眾關注癌症以及運動健康議題,有幸⼀同參與善舉!在漫漫⼈⽣路上縱有困難和低⾕,是需要我們的勇氣和耐⼒,就像⾺拉松式的精神,跑出了⾺拉松式的節奏感,堅持努⼒,⼀切都會變得簡單和美好,有沒有獲得獎項並不重要,⾄少我們跑畢了全程,還看到了沿路的風景,只要儘⼒了跑到最後,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不要光躺著羡慕别⼈⾝體好、體格fit,任何⼈也只要穿上跑鞋走上運動場,跑不了10公⾥就跑3公⾥,跑不了3公⾥就圍圈走走吧,養成運動習慣,跑掉了⽣活上壓⼒、跑掉了疾病,跑出了⾃信、健康和快樂!

跑步⼀年了,不是16歲,也不是26歲,⽽是56歲了 ……

借曾在網上閱讀過的⼀段話來互相⿎勵:「⻘春早已不在,⽪囊讓你失望,但靈魂依然滾燙,保持陽光和⾃信忠於⾃⼰,熱愛⽣活,永遠積極向上,永遠熱淚盈眶!」

謝謝我的好友William 把我帶進入運動場上,謝謝Keny 教練的包容和理解,以及有⼀眾師兄師姐⼀起同跑、⼀起同流汗,在⼈⽣低⾕中找到⼒量!感恩!blessings❣

1⽉21⽇⾺拉松我來啦 ! 你今⽇跑左未呢?

祝福⼤家⾝體健康、越跑越有勁、長跑長有 ! 🔥🔥

———————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全新「1+」機制加快審批新藥

政府今日(十二月八日)公布,兩款治療癌症新藥於昨日(十二月七日)首次按全新的新藥審批機制(「1+」機制)評審後獲批准在港註冊。該兩款癌症新藥是不同劑量的口服標靶藥,用作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適用於傳統化療藥物無效或不適用的病人,為他們帶來治療新希望。

政府發言人表示,在「1+」機制生效一個多月內已有新藥可獲得批准註冊使用,令有效的新藥能更早用以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顯示全新「1+」機制有效運作,並體現「好藥港用」的政策目標。除發揮拯救生命的重要功效外,「1+」機制亦有助強化本地藥物審批能力,是香港有序邁向成為國際認可的藥械監管權威機構,並發展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公布的「1+」機制於十一月一日正式生效。在「1+」機制下,用以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註冊申請,在符合本地臨床數據支持等要求後,只須提交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指明參考地方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許可,經本地專家評估及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管理局)審批後,便可以在香港註冊。

自「1+」機制生效以來,衞生署已收到近50間藥廠查詢,並接獲上述兩個按此機制的新藥申請。管理局經考慮由申請人提交的指明參考地方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許可,以及本地臨床數據,並在徵詢「藥劑製品註冊專家顧問諮詢組」意見後,認為該兩款新藥符合相關安全、效能及質素標準。管理局在昨日下午舉行的會議上正式批准相關藥物在港註冊。衞生署會通知申請人有關審批結果,相關註冊產品的詳情(只提供英文版)稍後將上載到管理局的網頁。兩款新藥在「1+」機制生效一個多月內已可獲得批准註冊使用。

「1+」機制能便利來自世界各地符合本地醫療需要的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新藥來港註冊。有關新藥亦有機會透過「港澳藥械通」的安排惠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病人。「1+」機制也可吸引更多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選擇於香港進行,當中有關本地臨床數據和專家認可的註冊申請要求(即「1+」中的「+」),將能繼續確保所有獲批准註冊的藥物均符合嚴謹的安全性、效能和質素要求,並強化本地的藥物審批能力和促進相關軟硬件和人才發展,有助香港長遠建立獲內地及國際認可的「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制度。

宏利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加強夥伴合作關係 為該院超過300個全包式醫療套餐 提供免找數預先批核服務 涵蓋日間及住院醫療服務,包括內視鏡檢查程序及手術程序

香港—宏利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今天宣佈進一步加強雙方的夥伴合作關係,宏利就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所提供的超過 300 個全包式醫療套餐,包括內視鏡檢查程序及手術程序,提供免找數預先批核服務。經預先批核後,持有指定醫療計劃的宏利客戶無需預先付款即可享用這些套餐服務,從而獲得更安心和靈活的服務體驗。

宏利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的延伸合作,反映雙方共同致力於滿足社會與日俱增的健康和保障需求。此次合作充分體現宏利在香港、大灣區其他城市以及中國內地其他地區進一步擴展醫療服務網絡的雄圖願景,也彰顯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以可預計的定價收費為病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使命。

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營運總監湯嘉麗表示:「我們很榮幸能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進一步拓展夥伴合作關係,方便擁有指定醫療計劃的客戶以可預計的定價收費享用一系列涵蓋日間和住院服務的全包式醫療套餐。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致力於提供以病人為本的優質服務和卓越的臨床水平,這與我們不遺餘力地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體驗的理念如出一轍。」

這些全包式醫療套餐可讓宏利客戶清晰掌握住院預算,並為他們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和專業醫療服務,當中包括住院病房收費、手術費用、醫生巡房費、醫療器材等等,全部均受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的既定臨床管治框架所規範。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加強與宏利的夥伴合作關係,深信此舉可帶來協同效應,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結合我們的定價收費與宏利的免找數預先批核安排,我們旨在為病人提供妥善、便利的一站式服務體驗。這與我們以病人為先的理念,以及為社區提供收費可預算的醫療服務的使命相吻合。」

專屬及現場支援確保客戶享有無縫體驗

通過此次深化合作,持有指定計劃的宏利客戶也可享有宏利「専屬醫療專案經理」的專業支援。「専屬醫療專案經理」團隊成員皆具備專業醫護背景或為合資格護士,經委派後會為客戶的治療過程提供支援,以紓緩他們可能遇到的健康憂慮。這項服務日後將擴展至其他複雜手術。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的服務大使,也會就免找數預先批核服務、院内服務、語言支援提供現場協助,確保客戶在到訪該院時享有優質體驗和倍感安心。

宏利在2021年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結為合作夥伴,為客戶優先安排由該院腫瘤科專科醫生提供的一次性免費個人醫療咨詢,此次雙方再創新猷,進一步深化了彼此的合作關系。

 

宏利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加強夥伴合作關系,為該院超過300個全包式醫療套餐,包括內視鏡檢查程序及手術程序,提供免找數預先批核服務 左起: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營運總監湯嘉麗、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
宏利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加強夥伴合作關系,為該院超過300個全包式醫療套餐,包括內視鏡檢查程序及手術程序,提供免找數預先批核服務 左起: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營運總監湯嘉麗、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

九龍東醫院聯網癌症病人資源中心10週年研討會

感謝九龍東醫院聯網邀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擔任「九龍東醫院聯網癌症病人資源中心10週年研討會」的分享嘉賓。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我和同事很高興見證九龍東醫院聯網癌症病人資源中心10週年,及在研討會上與各位交流。讓我們一起為癌症患者支援工作努力!」

圖:(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及 將軍澳醫院及靈實醫院行政總監袁家兒醫生
圖:(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及 將軍澳醫院及靈實醫院行政總監袁家兒醫生

家計會首次製作手語版性健康短片 向聽障人士推廣乳房健康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家計會) 首次製作配上手語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短片,向聽障人士推廣乳房健康及預防乳癌的訊息。首兩齣題為「時刻關注 守護乳房健康」(手語版)的短片,今天於家計會各網上平台推出。

「時刻關注 守護乳房健康」(手語版)(第一及第二集),各片長約1分40秒,內容講解婦女如何透過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健康生活模式,以及約見醫生評估個人乳癌風險因素,並諮詢其意見就預防乳癌及篩查作出知情的決定。

公眾人士可按以下連結於家計會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TheFPAHK)觀賞以下短片:

家計會性健康教育短片「時刻關注 守護乳房健康 (1)(手語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PHdAXESA

計會性健康教育短片「時刻關注 守護乳房健康 (2) (手語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LjJRyiKbE

短片亦會透過家計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家計會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familyplanning/) 及家計會電子通訊發佈,並會透過電郵向聽障人士及其他社福機構發放。

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醫生表示:「家計會一向透過不同的方式,包括製作多齣短片,向公眾推廣性與生殖健康訊息。不過,本港有不少聽障人士並不能像健聽人士般,從一般短片充分接收到這些資訊。本會感謝李曹秀群博士慈善基金的慷慨贊助,支持本會開展一項先導形式的『聽障人士健康推廣計劃』,製作兩齣配了手語及動畫的短片,協助聽障人士接收及明白乳房健康的訊息。我們首先進行了一項『聽障人士性與生殖健康資訊需要評估』,其結果顯示『乳房健康』和『子宮頸細胞檢驗』為最受聽障人士關注的婦女健康題目,同時配合政府於2021年推出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因此先以『乳房健康』作為主題。」

林醫生說,有關評估收回41份問卷,結果顯示九成受訪聽障人士表示獲取性健康資訊時遇到困難 – 包括資訊不足、不知從何獲取資訊、溝通困難、難以理解內容、欠缺溝通渠道等;此外,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在性健康教育影片加上手語翻譯,能讓他們更易掌握資訊和內容。另外,除了「乳房健康」和「子宮頸細胞檢驗」,男性健康方面的「前列腺增生」和「陽萎」,亦是他們最想增加認識的題目。

香港聾人協進會會長劉麗芳女士表示,不少聽障人士依賴以健聽人士為對象、主要為文字並欠缺插圖的宣傳海報、服務單張、廣告燈箱等,去獲取性與生殖健康及服務資訊,由於不是所有聽障人士都有足夠的能力掌握文字的內容,因此部分聽障人士對於如何保護自己、預防意外懷孕及性病、定期檢查,以至有病徵或需要時如何尋求服務等,缺乏資訊及知識。

劉女士看過「時刻關注 守護乳房健康」兩齣短片後的回應十分正面,表示短片中的翻譯員所佔的畫面面積大而清晰,而且配上了準確的動畫描述,有助聽障人士更易明白其中的內容及訊息,相信能幫助到很多聽障人士增加對乳房健康和預防乳癌的認識。她期望家計會能製作更多這樣的性健康及性教育的短片。

由於社會普遍視性為禁忌,除了缺乏資訊和意識外,聽障人士亦因尷尬而不願尋求服務。以手語翻譯義工身份參與短片製作的家計會職員馮佩琪女士(Peggy),分享了她的一位聽障朋友正是因為缺乏意識和尷尬而被子宮頸癌奪去生命的故事。這位朋友最初出現月經失調和非經期間不正常出血的徵狀,卻因為尷尬而不願意尋求專業醫療幫助,直至幾年後難耐病情惡化而求醫,被診斷患上子宮頸癌,並已演變至第四期,當時40多歲的她並未結婚,她不願意接受治療,因為怕生殖器官失去功能令自己「不再是女仔」。Peggy在她於醫院接受寜養服務時,才知道這事情,朋友亦最終離世了,此事令Peggy深感本港聽障人士接受性健康資訊和教育的不足,於是為一班聽障朋友安排健康講座,獲得熱烈的反應,反映聽障人士對相關資訊的需求。她亦是促成是次短片製作計劃的靈魂人物之一。

林醫生補充說:「今次是家計會第一次專為聽障人士製作短片,我們是從嘗試中學習,並從中領悟到如何配合他們的需要。由於手語沒有統一的系統,而不少性與生殖健康詞彙對一般聽障人士來說比較難理解,因此只能使用自然手語,或靠意會傳遞意思,儘量令他們明白,因此邀請了兩位手語導師 ─ 何國彪先生及丘麗芬女士擔任義務顧問。另外,聽障人士透過手語接收訊息亦容易疲累,因此片長要較短及內容更簡明握要,並將一個題目分成兩齣。」

手語翻譯員鄧玉珍姑娘表示,本港現時手語翻譯服務十分不足,聽障人士很多時找不到陪診服務,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去培訓更多手語翻譯員,以支援聽障人士使用醫療服務。

林醫生表示,家計會將來繼續發展健康教育短片資源時,會考慮配上手語翻譯,令健聽及聽障人士都可以獲取正確的性健康資訊,並希望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協助和推動,包括與聽障人士機構合作、政府及慈善團體的資助。

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衞生防護中心─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以風險為本的方式進行乳癌篩查。婦女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和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與醫生商討,就預防乳癌及篩查作出知情的決定。

左起:手語翻譯員鄧玉珍姑娘、香港聾人協進會會長劉麗芳女士、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醫生、手語翻譯義工馮佩琪女士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大使- 張嘉耀先生出席「楊森大藥廠」年度啟動大會 分享抗癌歷程

早前,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大使- 淋巴癌康復者張嘉耀先生(Clark)很榮幸獲邀出席「楊森大藥廠」香港及澳門2024年啟動大會。Clark 席上分享了他的抗癌歷程,除了發放正能量,也為防癌公眾教育出一分力!

我們相信1+1 大於2, 透過與社會不同持份者溝通及協作,定可同創更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