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鬥士︱患胰臟癌曾被判剩半年命 硬淨女子康復後展精彩人生下半場

假如生命有Take 2,你會如何重新規劃人生路?53歲胰臟癌康復者Christine,兩年前確診患病,由每天24小時的工作狂,生活急速轉彎,跟死神搏過你死我活,期間飽受化療及至親離世的痛苦,現在孑然一身的她沒有家庭負擔,放下昔日狂人的身段,展開精彩的人生下半場,以生命影響生命鼓勵同路人,活著就是最美好。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因為初期幾乎沒有徵兆,當出現消瘦、黃疸、腹痛、背痛時,癌症已發展至中晚期,30%患者更會在確診兩個月內離世,即使完成手術後5年的存活率也只有5%至7%。2020年本港因患胰臟癌死亡人數逾800人,根據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從2010至2020年,胰臟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上升,死亡人數更大增72%。

2021年6月,Christine確診胰臟癌。

有一天跑步後心跳急升至每分鐘140,立即入院檢查,最初以為是膽石,後來醫生都不敢將真相坦白,兜了一圈先知係胰臟癌。

醫生指,若不接受化療約有半年壽命,而化療則可延長壽命一年半至兩年。當刻的她,沒有像一般人晴天霹靂、哭得死去活來,只有出奇的冷靜。

「最放不下是相依為命的90歲爸爸,他患有腦退化、半身不遂,需要聘請三名傭人照顧,加上每年醫療費用不菲,曾試過一年四次患肺炎,每次入院開支已五十萬元,萬一我有不測先行一步,誰來照顧他?」孝順的Christine得悉自己患病後,沒有時間讓她一蹶不振,大前提是找醫生商討治療方案,務必要令自己康復過來照顧父親。

即使入院接受治療及檢查,Christine總是積極面對。
Christine接受化療後脫髮,愛美的她不介意外觀自行剃髮。
即使受化療影響沒有頭髮,Christine仍積極樂觀的面對。
即使要入院接受治療及檢查,性格樂天的Christine總是帶著笑容。
與死神搏鬥後的Christine不介意展示手術的疤痕。
Christine與父親感情要好,兒時周圍遊玩拍照。
以孝為先的Christine為父親慶祝九十歲生日。

手術後肚內空空如也

不少人認為胰臟癌是九死一生,因確診後已到中晚期而難以接受手術。她憶述醫生當時的一番話,「最理想的是可以切除腫瘤,但亦可能什麼都做不了,因為情況已經很差」,為了有一線生機可照顧父親,她孤注一擲做手術。

手術切走了半個胃、三分二胰臟、十二指腸、膽囊和膽管,而餘下的半個胃則駁入小腸,目前一日吃一餐已足夠。

Christine手術成功後隨即接受12次化療,勇敢的她直言不怕過程辛苦,但怕化療的副作用,「好似長期暈車浪、狂嘔、大小便失禁,要人幫先可解決」。

飽受化療產生的影響,令本來堅強的她開始動搖,「當時不能自理,不知道情況持續多久,深感跟廢人無異,失去了尊嚴是內心最難受」。而上天總是喜歡給人考驗,在Christine每天為自己、為父親而努力之際,卻傳來父親突然離世的消息,對她帶來沉重打擊。

「換另一角度想,可能上天覺得我壓力太大,想我專心同病魔搏鬥,叫爸爸先行,反正遲一點會再相見」,性格樂觀的她很快從悲痛中振作過來,完成化療後至今定期覆診,目前非常健康,

或者是由小訓練出來的性格,遇到任何困難先要找解決辦法,找到了再去喊啦。

體重曾達260磅

患病前,Christine從事公關廣告等工作,是個典型女強人,但體重曾經高達260磅,愛美的她卻很難找得合適的衣服,於是辭工開設時裝服裝店。「病後體重至今反覆上落,為了儲更多能量應付日後可能復發時要打仗,每日都做兩小時游水、跑步運動,維持145磅」,雖然身體已康復過來,但她沒有偷懶,堅持鍛鍊好身體、好心情。

「以前為了爸爸的醫療費用,壓力很大,又擔心沒人照顧他,反而現在輕鬆得多,上天賜予第二次生命一定有原因」,於是積極的她,放下昔日工作狂人的身段,換來經常到處分享,透過自身經歷鼓勵同路人永不放棄,「要用勇敢的心,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

患病前的Christine身形較為豐滿。
患病前的Christine體重曾達260磅,目前維持在145磅。
未婚的Christine特意與愛犬拍攝婚照,留下最美的一面。
未婚的Christine特意拍攝一人婚照,留下最美的一面。
未婚的Christine特意拍攝一人婚照,留下最美的一面。
康復後的Christine堅持每天運動,希望身體保持健康狀態。
Christine經歷過生死,現時更熱愛生命,希望鼓勵身邊人積極面對挑戰。

從平淡中感受活着多好

多年來一直單身的Christine,可曾想過找另一半陪伴?她笑言,無牽無掛一個人生活更好,「我的病復發率很高,唔想連累人了,失去親人的感覺很痛苦」。從未拍過婚照的她,早前就穿起白色婚紗,在晴朗的一天帶著由心而發的燦爛笑容,拍攝了一輯一人婚照。她坦言,下一個目標想拍肌肉照,「現在很努力練肌肉,希望留著自己活力開心的一面」。

人到中年患上大病,歷盡高山低谷,縱然她身體內的消化器官被刮走大半,孑然一身的生活,也來得悠然自在。或許她就是想帶給大家,在營營役役中要感受活着多好的訊息,是否樂觀開心過每一天,選擇權就是自己手中。

原文地址:生命鬥士︱患胰臟癌曾被判剩半年命 硬淨女子康復後展精彩人生下半場

【渣打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讓醫護患者們在人生跑道上互相鼓勵 |劉宏章 (老劉)

【渣打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讓醫護患者們在人生跑道上互相鼓勵 

劉宏章 (老劉)

環魯跑慈善行發起人、前列腺癌康復者

 

個人簡介

大家好
朋友稱呼我為老劉!
我喺2017年做了前列腺根治手術
至今康復已超過6個年頭
由於被確診為前列腺癌2期B
癌細胞已侵蝕至胞膜邊緣
醫生確定以根治手術來作治療
唯要把前列腺周邊的淋巴及神經線作深度切除
故影響日後康復期間有滲尿及陽痿情況出現
有句名言是「治療靠醫護 康復靠患者」
故打從康復第三天就開始以行走來助康復
康復第一年後得到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鼓勵
參加街馬10公里 + 博愛慈善跑 + 癌症資訊網慈善跑
且提供康復活動去鼓勵患者多做點體能鍛鍊
提高患者康復生活質素

活動期望及心聲

養成跑步習慣後,康復有明顯正面的影響
一來可調整癌症患者康復角色負面情緒
二來跑步過程中能釋放腦內啡及多巴胺
讓身心得到適當平衡走前面的康復路
癌症患者是有苦自己知
要克服內心的負面心態及生活上的不便(如滲尿和不舉)
是非常的不容易的任務
幸好在困境中仍找著那一枚定海針
心態決定境界
在患難中仍釋放那份喜悅及盼望情懷
今次能有幸參加由CICF渣馬慈善企劃舉辦「醫患陪你跑」
讓醫護患者們在人生跑道上互相鼓勵
正正說明康復靠患者的重要
感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大家提供正治療資訊
在康復路上提供不同癌症患者的互助組織去互相支持

 

 

關於 渣打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

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

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除了節目拍攝和募捐挑戰,是次慈善計劃還包括慈善曲奇義賣和照片展。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捐款支持 CICF:https://cicf.org.hk/慈善捐款

邱家駿醫管局工作22年 3大原因決定外闖:「癌病者日日計住用錢好辛苦!」

AXA安盛首席醫務總監、醫管局前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醫生,199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先在聯合醫院服務,2002年到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工作,在公立醫院做了17年臨床醫生,及後升任行政管理,盡顯領導才華。在醫管局工作了22年的他,2015年變身醫療集團執行醫務總監,再以營運總監身份成為港怡醫院的創院功臣。在公私營醫療界領軍多年、視野廣闊的邱醫生周身刀張張利、瓣瓣精,2019年加入保險界貢獻醫保。


 

AXA安盛首席醫務總監、醫管局前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醫生與《晴報》陳小芝分享在公私營醫療界工作的故事。(圖片:晴報)

相約邱醫生在AXA安盛總部舒適的員工中心暢談,眼前西裝筆挺的他,跟我在酒會場合上碰到的同樣親切,是一位給人高指數穩重感的「高管」。我好奇問:「你中學讀拔萃男書院,嗰時已經立志大學要讀醫?」

他答道:「喺我哋嗰個年代其實選擇唔多,以讀大學嚟計通常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科目嘅選擇好有限。工程師,我計數唔叻;律師,我說話又唔夠好,所以最後揀咗做醫生。」

對於大學選科,以至未來工作的抉擇,家庭和中學兩方面對其影響有多大?「中學同學乜人都有,影響唔大,反而家庭影響得我最大嘅係爺爺,我好尊敬佢。我考到(大學)醫科時第一時間話畀爺爺聽,佢當時喊。喊除咗因為開心,亦因為佢知道讀醫好辛苦,覺得個孫要捱好幾年。爺爺喊嘅另一個原因,因為佢做布匹絲綢生意,我話佢聽讀醫,即係我唔會承繼舖頭。」邱醫生父親的開明和支持,亦是他的一支高效強心針,「爸爸話我鍾意點就點,冇乜所謂,而我覺得每個人都唔應該受背景束縛,要揀自己嘅路去行。」

人生每行一步,都總會有些「因為.所以」。邱醫生選擇做醫生的理念是…「醫科面試,被問到點解想做醫生時,一定唔會有學生話我將來想做保險公司嘅醫務總監,個標準答案一定係我想幫人之類,我當時答得比較特別,我話:『如果我家人有病時,我會知道點樣處理』。」

 

妹妹患癌感無力 階段式學習面對死亡

約10年前,他的妹妹被肺癌奪走了生命。當時,雖然行醫經驗已經很豐富,亦見慣了生死,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家人的身上時,由醫生變成病人家屬的打擊絕非一般。他說:「當時我有幾個感受。第一,原來我做咗咁耐醫生,面對自己家人有癌症嘅時候,個腦會亂晒;第二,會發現喺治療過程入面,雖然跟足晒規矩同程序,但從家屬嘅角度去睇,會發覺有好多地方不足;第三,喺藥物方面,肺癌藥物價錢好昂貴,我都叫做好彩仲負擔得到,但唔少香港人未必負擔得起標靶治療同免疫治療嘅藥物,所以喺我妹妹過身、同埋我離開醫管局之後,我都有好多機會參與民間組織嘅癌症活動,對優化藥物及治療提供意見。」

妹妹的去世,讓一向專業、冷靜的邱醫生,第一身感受到病人家屬的無力感,「當時我身邊嘅同事唔太敢出聲,好記得當我第一次睇到妹妹張肺(X光)片時,我同一個心胸外科醫生講:『呢個一定係良性,唔係惡性嘅病嚟嘅』,嗰位同事睇咗片之後唔出聲,就話:『唔緊要啦,我哋都要攞組織去化驗』。若干年之後,該名醫生話我嗰時完全冇咗主意、冇咗準則,我只係想佢(腫瘤)良性,並唔係知道佢係良性。現在如果有朋友嘅家人患癌,我都會分享番自己嘅經歷。」

病人死亡,對於世上所有醫生來說,都是一種階段式學習,「每個醫生都會經過幾個階段,開初會好投入喺件事入面,所以病人過身呀、佢家屬喊呀你都可能會忍唔住。跟住慢慢你會變到好抽離,病人過咗身,病人對你嚟講可能變成一個Number、一個病症,完全出於一個自我保護嘅機制。再慢慢、慢慢達到一個平衡點,會知道能力有限,同理心要去到邊一度,而唔會過份投入事件當中。」

我問:「有冇見過零同理心或情緒過激兩大極端嘅醫生?」

他說:「有,就算我自己都去過呢兩個極端。」

 

他表示年青時的自己,曾經投入到動過真火,「記得我做深切治療部嘅時候,有次收咗一個十幾歲嘅男病人,佢因為心律不正突然昏迷,我哋幫佢搶救。佢父母年紀好大,超過70歲,每日由朝到晚坐喺深切治療部門口啲凳嗰度。我夜晚當值見到佢哋,於是勸兩老返屋企休息及等消息啦,點知原來佢哋冇手機,連屋企都冇電話。醫院夜晚好凍,兩老坐喺度好辛苦,所以我都會叫啲護士畀杯暖水呀、畀張毛氈佢哋呀咁。最後,好彩佢哋個仔救得番,亦都冇乜嘢後遺症,於是我哋送番後生仔上普通病房。隔咗一兩日後,我咁啱上去巡房,見到後生仔嘅父母餵緊佢食嘢,但呢個後生仔竟然用粗口鬧父母,內容好難入耳,我好嬲,加上我嗰時又後生啲啦,聽到我把幾火,一手就攞起個排版(病歷表)用力拍落枱鬧佢,一拍落去嗰下,全個病房靜晒,我乜都聽唔到,剩番啲機器聲『嘟…嘟…嘟』,個後生仔好驚,其實我自己都好驚。嗰次係我醫人生涯之中,唯一一次鬧病人,我真係從來未試過。亦都咁講,今日發生的話一定被人投訴。」

護士長見狀,立即跑過去替年青的邱醫生打圓場,這件事實在難以忘懷,後來他轉職行政成為了管理層,需要處理投訴事件時,但凡涉及醫生鬧病人這類個案,他都會坐下來和相關醫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成日話鬧人有兩個層面,你想對方記得一啲嘢、你想佢改變一啲嘢,就應該關埋房門去鬧;另一個鬧人嘅層面純綷為發洩情緒,但作為一個醫生,呢樣嘢一定唔應該。所以我嘅工作辛苦之處,未必一定喺工作上面,有時係情緒上面嘅管理。」

 

寫「萬言書」開啟行政之路

邱醫生的「上心」,亦從他寫給上司的「萬言書」中見一斑。

他說:「我喺深切治療部工作時,會見到好多醫院嘅黑暗面,例如畀錯藥、開刀時出現問題等等,呢啲病人最後去咗邊?其實都係去咗深切治療部。好記得當時有個病人半夜抽筋,我哋幫佢搶救,然後安排佢入深切治療部啦、抽骨髓啦、照電腦素描啦,搞咗足足成晚,到病人情況穩定之後,已經係朝頭早六點幾。如果我去瞓覺,我驚一陣間巡房唔知醒,於是就捉咗個年青醫生去飲咖啡傾偈。言談間講到點解個病人會抽筋嘅呢,其實抽筋唔係因為佢有呢個病,而係一連串醫療失誤引致。病人本身食緊一隻血壓藥,但隻藥會令到身體鹽份改變得好大,佢去睇街症時已經幫佢改咗藥,但入院時又冇留意,又開番第一隻藥畀佢。加上做手術要空肚,空肚又會吊鹽水、吊葡萄糖水,再加上佢係『執雞手術』,有空檔先攝入去做,佢一路都『執唔到雞』,一路喺度等,於是佢吊咗好多葡萄糖水,搞到身體嘅電解質指數唔穩定,中間仲有人幫佢抽過血,血嘅報告又冇人睇到,於是搞搞下去到半夜就抽筋嘞。」

事件發生後,邱醫生認為流程和溝通上必須有所改變,於是便寫了一份詳盡的建議書給部門主管,「部門主管睇完之後,就話:『嗯,都寫得幾好吖,你不如畀院長睇啦!』咁我又將建議書電郵畀院長,院長睇完之後,就話都幾好吖,你不如電郵醫管局行政總裁啦,當時係蘇利民,咁我又Send咗畀蘇利民睇。又隔咗兩日,佢嘅秘書就回覆我『多謝!』然後再冇下文。呢件事之後大概半年左右,香港政府開始推動『醫院認證』,瑪麗醫院係其中一間參與先導計劃嘅醫院,當時院長記得好似有個人好多事嗰喎,不如就叫佢做啦,我就係咁樣開始轉做行政工作。」

前線救人、行政領軍,在醫管局工作了22年的邱醫生別有一番體會,「喺公營醫療體系做行政,就好似一個好大機器入面嘅齒輪,好處係大家同一個目標一齊去做,唔好處係咩?如果你諗清楚啲,上面會棘住你,下面亦會棘住你,當如果你嘅諗法比人行前啲,或者想做一件大啲、唔同啲嘅事,咁你喺呢個體系入面就會覺得有好多制肘嘞,呢個係驅使我後來離開公營醫療體系嘅部份原因。」

 

為病人保單出力:首要以風險為本

作為醫管局的「明日之星」,邱醫生怎樣說服自己跳出Comfort Zone,接受私營機構的工作邀請?他說:「我冇諗咁多嗰喎,唔會去諗如果唔走又會點點點,我離開又會點點點,我成日覺得但凡諗得耐,就會留番喺度。英文有句話opportunity presents itself,當有個機會嚟嘅時候,又覺得自己第一有能力,第二有魄力,最重要係第三有體力,就不妨試下去闖新嘅路。」

加入保險業,成為首席醫務總監的他,每天都為病人的保單出力,「任何情況之下,我哋都要:第一要『風險為本』 — 購買保單時,自己冇病冇痛又後生就最好啦,但如果本身有疾病,最極端例子生Cancer、有嚴重心臟病等等,通常買唔到(保險)。有好多人有病,但又未必嚴重到會死嘅,咁呢啲人點去做風險評估呢?令到佢哋可以得到保障,同時唔會令保險公司蒙受不必要損失,中間牽涉到好多醫學嘅知識,呢啲就係我其中一個好重要嘅工作。第二要『對客公平』— 買咗保險,最緊要賠得準確。醫學發展一日千里,好多條款可能已經喺10年前、20年前寫落,點樣去解釋個條款,純綷從字面去解釋,還是用現代嘅醫療科技去解釋呢?最簡單,例如20年前都未有免疫治療,都未必有標靶治療,呢類藥物用番三十年前嘅保險條款,要點樣去解釋呢?仲有『時間』,假設一個做咗膽手術嘅普通病人,保險公司要用6個禮拜去賠償畀佢,叫做合理啦,但一個癌症病人,可能每個月用緊6萬、7萬蚊,賠償如果唔夠快,就好影響佢嘅治療,人哋已經有Cancer,仲要日日去計算用錢,真係好辛苦。我哋現在盡量希望做得好啲啦!」

邱醫生指近年「帶病投保」的個案多了,病患年輕化,30幾歲的人也可能膽固醇超標、也可能患有慢性疾病,要完完全全健康才能投保接近沒可能,「如果投保人士有啲病嘅時候,長遠風險應該點樣計算呢,當然我哋有精算師幫手啦,但醫學上嘅邏輯要點樣同個精算師去傾呢,亦都係我哋嘅工作。」

講到工作,邱醫生的工作如同一面鏡子,他最清楚香港人大大小小的「保單」、林林總總的病患。我們最大的「敵人」到底是甚麼病?

「如果從臨床嘅角度,一定係癌症同心臟病嗰一類,有啲係你冇辦法去控制嘅,有啲改變生活習慣、例如唔吸煙唔飲酒可以幫助到少少,我反而覺得好多時最大嘅問題係拖延診治,呢個唔單只保險嘅範疇見到,過往我喺醫院做嘅時候已經發現,所以我做醫生嘅時候,有一句說話我一定唔會講,就係問病人:『點解你咁遲先嚟睇我?』其實好多人唔係唔知道自己有病,但喺公立醫院睇醫生,早上抽血、晏晝睇門診、再等攞藥,真係要預全日、冇一日都搞咗你半日,香港又真係有好多人手停口停,或者公司唔容許佢攞病假,所以延遲睇病,未必係個病人諱疾忌醫,好多時係個客觀環境上做唔到。另一個原因係錢,我嘅工作崗位其中一個特別嘅地方,就係會睇到唔同醫生、唔同醫院嘅收費,見到好多私營醫療體系的確好貴,好多人一諗到有藥都冇錢醫,自自然就拖延。」

 

在醫管局工作了22年後,邱醫生跳出Comfort Zone到私營機構工作。(圖片:晴報)

 

有感新冠反思健康 分享生活態度

說到底,一切從預防開始,邱醫生勸勉每一位《晴報》讀者愛惜身體,「呢一樣嘢連我自己都未必做到。我以前做臨床醫生時亦同時會做研究,夜晚要喺醫院當值,同埋有好多機會去外國講書。有時朝頭早瞓醒,我都要諗一諗自己呢一刻喺屋企吖、喺醫院吖定係喺酒店。到離開公營醫療體系之後,好多時一個星期有5、6晚業務應酬,都未必係一個健康嘅生活。有時睇番轉頭,新冠肺炎有一段時間暫停咗呢啲活動,令大家反思其實係咪需要咁多應酬呢,我有問過自己呢個問題,發覺真係唔需要。新冠過後,我刻意減少應酬,對自己身體好啲,但新冠期間在家工作,當時過咗一個星期我已經覺得唔對路,因為連行嘅機會都冇,日日困喺間屋度,係要做多啲運動嘅,起碼由基本做起行多啲啦。新冠肺炎有個機會畀大家去反思健康問題。」

邱醫生凡事「上心」,接到保險中介同事Case時,要求同事盡快研究資料及答覆查詢。他經常對同事說:「對你嚟講可能只係一個Case,但對中介同事嚟講係一張單、一個生意機會,甚至係佢成個月唯一一張單,得同唔得,都要盡快提供答案。」這一邊廂盡快,但另一方面他卻支持大家Hea,「心態上面,而家好多人都講Hea,其實Hea都唔係一件壞事,但有一個先決條件,就係你個Hea唔好影響到其他人,例如好似我自己去旅行咁,我都Hea㗎,唔會特別去編行程,但工作上就唔可以Hea到影響工作流程,大家係一個團隊。」

他分享給大家的養生錦囊就是 — 平淡不是壞事!

「生活唔一定要多姿多采,平淡係養生嘅最基本。除咗飲食、運動之外,心態都好重要。講到保險,保險係一樣好長時間嘅嘢,買咗就會擺埋一邊,唔好彩先至攞出嚟用,我覺得大家定時要睇番,起碼知道自己嘅保障內容,因為隨住時間,保障嘅要求內容可能已經唔同咗,後生時候,同你結咗婚、有小朋友所要求嘅嘢已經唔同。」

 

邱醫生寄語《晴報》讀者:「平淡係養生嘅最基本。」(圖片:晴報)

文章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652610/晴報VIP-邱家駿醫管局工作22年-3大原因決定外闖-癌病者日日計住用錢好辛苦

養和、港大醫學院及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聯合推動本港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基因突變的研究

 

(2023 年 11 月 15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及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資料庫)今天發布有關本地遺傳性乳癌及/或卵巢癌患者基因突變的聯合研究結果。三方由 2007 年起合作,透過醫學研究及跟進檢測,為乳癌和卵巢癌的高危群組及其家人進行基因檢測,以追蹤他們基因突變的情況。過去十多年的研究涵蓋近 4,900 名高危人士及癌症患者,旨在協助他們及早識別患癌的風險及制定具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乳癌及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 年錄得女性的癌症新症中,乳癌和卵巢癌共佔約三分一(32%)。在乳癌患者當中,有相當數量的病例(10 至 15%)是由遺傳因素所致,而且確診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情況令人關注。有鑑於乳癌和卵巢癌發病率不斷攀升及識別遺傳性基因突變的重要性,養和、港大醫學院及資料庫過去於國際同儕評審期刊,包括 Cancers (Bas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等發表了 112 項研究文章,這些研究有助於加深了解華人罹患乳癌及卵巢癌在基因突變的情況,並協助改善對遺傳性突變的癌症管理方案。

根據資料庫的數據,在近 4,900 名接受基因檢測的人士中,包括乳癌及/或卵巢癌患者,或有乳癌、卵巢癌或前列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士中,約一成人的乳癌易感基因 1 或 2 (BRCA1 或 BRCA2)發生了基因突變。BRCA1 或 BRCA2 的基因突變屬於高外顯率(high-penetrance),這類基因突變與癌症發病風險增加有密切關係。研究又發現約有 4.3%的研究對象有其他非 BRCA 基因突變,例如:PALB2、TP53 及PTEN 等基因突變,這些基因突變屬於高至中度外顯率,同樣會增加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其他癌症的風險。根據刊登於臨床腫瘤學雜誌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的一項研究指出,帶有 PALB2基因突變的女性於 80歲時罹患乳癌的終生風險(lifetime risk)達 52.8%,其風險跟帶有 BRCA2基因突變的人士相若。另一值得關注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為 TP53,此基因突變的攜帶者通常於較年輕時(35 歲或以下)發病,並可能出現雙側乳癌,而其家族亦很可能有多種癌症病史,帶有 TP53 基因突變的女性於 80 歲時罹患乳癌的終生風險為 80-90%2。

研究團隊得出結論,在遺傳基因篩查過程中,若只關注BRCA基因突變,有機會忽略由其他基因突變引起的潛在患癌風險。因此,識別和瞭解BRCA以外的基因突變至關重要,這樣才能為乳癌和卵巢癌患者及其家人在管理癌症風險方面提供更全面的實證和支持,讓他們在掌握充分資料的情況下,選擇切合自己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案。而涵蓋更廣泛、更多基因的基因測試技術則有助更準確地評估個人遺傳風險狀況。

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講述研究中採用的基因篩查方法。他表示養和採用了多基因組合測試技術(multigene panel tests),結合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簡稱NGS)及第三代基因排序(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簡稱TGS)技術,可同時快速地檢測多個基因組,有助更全面瞭解高危人士易於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遺傳基因因素。

他進一步闡述,多基因組合測試可以在單一測試中偵測發生於不同基因的突變,是一種高效率而且具成本效益的基因檢測技術,以助找出發生於BRCA以外的基因突變。其中,次世代基因排序可同時分析多個基因;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基因排序更可同時讀取較長序列片段(long-read length),並提供實時結果和達到更快的基因排序速度,提升研究期間檢測基因變異的準確度和效率。

馬醫生補充:「透過與港大醫學院和資料庫合作,讓我們更充分瞭解本地乳癌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和特徵。三方的協作亦有助為高風險群組及其家庭成員作持續監察和癌症風險評估,以達致及早診斷。此外,多基因組合測試有助找出適用於標靶治療的腫瘤標記,從而制定更有效和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養和、港大醫學院及資料庫在基因測試方面的合作,為患者和高風險群組進行長期追蹤和跟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因排序技術亦不斷改進,此合作平台讓研究團隊為同一群研究對象進行多於一次的基因測試,從而更準確地評估其個人遺傳風險。通過積累及分析本地華人遺傳基因變異的數據,研究團隊更為一些以往未能確定致病性的基因突變(variants of unknown significance, 簡稱 VUS)病例進行重新分類。其中一項回顧研究顯示, 把 VUS 病例重新分類後,當中有 31.8%的病例因其癌症風險增加或減少,而需要改變其癌症風險管理方案。由此可見,定期更新遺傳基因資料庫及追蹤家族史的研究數據,不但有助制定精準和個人化治療,亦可確保遺傳基因資訊的準確性,為學術和基因研究領域帶來突破。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養和醫院乳房外科名譽顧問醫生及外科專科醫生鄺靄慧教授強調三方長期合作的重要性。她表示:「過去 16 年,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一直致力為受遺傳性乳癌和卵巢癌影響的華人建立全面的基因數據庫。通過與養和及港大醫學院合作,運用先進的實驗室技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過去不能確定致病性的基因突變(VUS)病例,讓我們能夠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來提供更個人化的臨床服務。透過更深入瞭解本地華人群組的乳癌和卵巢癌基因突變頻譜,我們可以為患者適時提供預防介入措施,同時不斷改進癌症的預防和管理方案。這個全面的研究和跟進方式最終不僅讓患者及其家人受惠,亦對本港醫療政策規劃帶來深遠影響。」

養和、港大醫學院及資料庫一直在學術研究上共同努力,進一步探究華人社群中遺傳性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及成因。研究旨在對高風險人士及其家人進行個人化的癌症篩查和監察,達致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並改善精準治療策略、提升治療效果,從而減少癌症治療對社會帶來的負擔。

– 完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
養和醫療集團於 2017 年 9 月 28 日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 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養和癌症中心。養和醫療集團以全方位策略,透過優質臨床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推動公共衞生及醫學發展,致力為病人提供全人關顧的優質醫療及護理服務。

養和醫院是養和醫療集團之重要成員,成立於 1922 年,為香港主要私營醫院之一,以「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為宗旨,致力服務大眾,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和研究。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請瀏覽 www.hksh.com.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學府,於 1887 年由倫敦傳道會創立,原稱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後於 1907 年更名為香港西醫書院。1911 年香港大學正式成立,香港西醫書院併入香港大學,成為大學的首個學院。醫學院力臻卓越,自最初只擁寥寥數名成員發展成現時香港大學最具規模的學院。學院轄下有 16 個學系及學部,另設生物醫學學院、臨床醫學學院、中醫藥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以及多個專責不同研究領域的中心。如欲了解更多關於港大醫學院,請瀏覽:www.med.hku.hk

關於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下稱「資料庫」)成立於 2007 年,乃首間及目前本港唯一致力研究BRCA 基因突變及幫助因基因突變而患遺傳性癌症(包括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的高危家庭,進行基因測試、輔導及臨床醫護服務的慈善機構。「資料庫」是現時全球擁有最多專為華人病例作BRCA 基因突變研究的基因樣本及臨床生物數據的資料庫,旨在進一步完善對華人患遺傳性癌症的醫學研究及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以幫助基因突變患者及其家族成員,提供更全面及多元化的普查及支援服務,從而減低本地以至全球華人因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癌症的風險。

 

圖片說明: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養和醫院乳房外科名譽顧問醫生及外科專科醫生鄺靄慧教授(右)及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左)分享本港遺傳性乳癌和卵巢癌基因突變的情況。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養和醫院乳房外科名譽顧問醫生及外科專科醫生鄺靄慧教授(右)及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左)分享本港遺傳性乳癌和卵巢癌基因突變的情況。

 

附錄

養和醫療集團、港大醫學院及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的研究成果

(只列出部分)

年份 研究題目 刊物
2023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 of Asian male BRCA related
cancer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23; 198(2): 391 – 400.
Effect on germline mutation rate in a high risk Chinese
breast cancer cohort after compliance with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2023 v.1 testing
criteria
Cancers (Basel). 2023; 15(9):
2635
2022 Germline mutations in Chinese ovarian cancer with or
without breast cancer
Mol Genet Genomic Med.
2022;e1940
How does re-classification of variant of unknown
significance (VUS) impact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at
risk for`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BMC Med Genomics.
2022;15(1):122
2021 Rapid breakpoint mapping of a novel germline PALB2
duplication by PCR-free-long-read sequencing informs
interpretation of its pathogenicity
JCO Precision Oncology
2021;5:1044-1047
Germline PALB2 mutation in high-risk Chinese 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Cancers (Basel) 2021;13:4195-
211
2020 Germline mutation in 1,338 BRCA-negative Chinese
hereditary 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clinical
testing with a multigene test panel
J Mol Diagn. 2020;22(4):544-
554
Somatic mutation profiling in BRCA-negative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by multigene panel sequencing
Am J Cancer Res. 2020;
10(9):2919-2932
Mutation screening of germline TP53 mutations in high-risk
Chines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MC Cancer 20, 1053 (2020)

 

兌現「5日內開始電療」承諾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助力患者把握黃金治療期

【2023年11月10日,香港】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Hong Kong Adventist Hospital Oncology Center,下文簡稱AOC)於近日完成翻新工程,在營造舒適就診環境的基礎上,進階聚焦兌現「5日內開始電療承諾」,務求讓癌症病人可以抓緊黃金治療時機。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主管區兆基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臨床腫瘤專科醫生曾偉光、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经理李永耀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作為腫瘤治療的常用手段,在公立醫院或大部分私家醫院,從到診至落實放療,一般需要2-4周的等候時間,通常由院方協調各專業操作單位的電療藍圖設計及治療日程安排。為進一步縮短患者治療等候時間,AOC以一站式解決方案極力保障兌現「患者在到診起5日內可接受放射治療」的醫療承諾。

垂直整合工作流程,助力實現5日内開始電療承諾

AOC針對病患在確診5日内開始放射治療的承諾,其放射治療部門的專業團隊 — 外號為「The Incredibles 5」,由5位資深電療領域專家組成,包含兩位放射計量師、兩位放射治療師及一位統籌主任;自行設計了一套垂直整合工作流程,名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統籌主任全程對接患者需求,放射計量師處理相關電療設計方案,放射治療師則執行每日的電療及核實工作。透過垂直一體化的整合模式省卻重複溝通,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傳達與響應效率;此外「The Incredibles 5」内部亦建立了針對不同腫瘤類型的專業電療方案模板,助力團隊在第一時間為個案患者制定精細化電療方案,縮短患者等候放療時間,把握黃金治療期。

 

AOC「The Incredibles 5」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经理李永耀

 

6類患者為「5日內開始電療承諾服務的首要受惠對象

什麽類型的病人最需要「5日內開始電療承諾」服務呢?

「The Incredibles 5」表示,以下6類型病人可受惠于「5日內開始電療承諾」,獲得病情改善:

  1. 鼻咽癌患者,尤其是有多處腦内癌細胞擴散,需控制病情的患者
  2. 相對年輕但病情發展迅速,受癌細胞攻擊性強的患者
  3. 患有癌症骨轉移,且有嚴重骨痛,已經影響正常生活的病患
  4. 此外有上腔靜脈阻塞的肺癌患者
  5. 出現内出血必須儘快止血的患者
  6. 脊髓嚴重受壓的患者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主管區兆基醫生分享了一個40多歲男患者的案例,病人於今年8月中確診患上鼻咽癌,當時腫瘤已有4.5厘米大,腦內多處亦有擴散,病人聽力阻塞,經常流鼻血,一邊頸腫脹,已列為第4期鼻咽癌,情況堪憂。病人輾轉到AOC求診,區醫生仔細翻閱病人影像、病理報告及臨床狀況後,認為這位病人的腫瘤細胞相當兇狠,必須盡快開始化療和電治療,雙管齊下,控制病情,以免腫瘤細胞進一步在腦內擴散。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主管區兆基醫生分享

 

於是區醫生於病人求診當日開始為病人設計電療方案,而在接到區醫生的個案的當日,「The Incredibles 5」迅即安排好定位工作,整個團隊各司其職,患者得以在三天內開始電療。到10月初,病人的療程已告一段落,病情穩定並重投工作了。

 

「The Incredibles 5關懷在細節

為鼻咽癌病人盡快開始放射治療當然是刻不容緩的事,然而鼻咽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因為電療會影響病人吞嚥,常令病人因為害怕飲食時吞嚥造成所謂「界」玻璃的痛楚, 所以患者經常出現嚴重營養不良和體重驟降的情況。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臨床腫瘤專科醫生曾偉光有一位身型瘦削的女鼻咽癌病人,因爲病情變化迅速,病人及其家屬都十分憂慮,無法忍受在公院等候電療的安排,於是轉診到AOC。曾醫生在會見病人后亦認爲病人的確需要儘快開始電療,或有機會將病灶清除,故此亦安排病人5天內開始電療。考慮到病人身體瘦削,曾醫生特別囑咐「The Incredibles 5」密切監察病人體重變化。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臨床腫瘤專科醫生曾偉光分享

 

治療期間,曾醫生及「The Incredibles 5」細心觀察病人狀況,並主動安排營養師為病人保持體重提供專業意見,加上放射治療師細心的講解及鼓勵,病人於整個放射治療過程中,未有發生顯著的體重變更,勇敢面對整個治療過程。另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口腔潰瘍,幾乎無法進食,導致病人對治療感到灰心,幾乎想放棄。但「The Incredibles 5」細心留意到了她的問題,立即向曾醫生報告。在曾醫生的及時幫助與治療下,僅僅第二天病人的口腔潰瘍就得到了明顯的好轉。正因如此的貼心關懷,進一步加强了病人對醫生及「The Incredibles 5」團隊的信任,幫助她堅持完成治療。

HKAOC致力於為患者提供預防、檢查、診斷、監察、治理(包括複雜和晚期的癌症),以至愈後護理和康復的一站式服務。AOC「The Incredibles 5專業特攻隊」憑藉專業技術與無微關懷,旨在保障兌現「患者在到診起5日內可開始電療」的醫療承諾,助力患者把握最佳治療時期。

 

 

——完——

 

關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及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與香港綜合影像診斷中心於2015年正式成立,提供優質和完善的一站式、跨專科診斷及腫瘤治療服務。由2016年起,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與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成為策略性合作機構,將一條龍、跨專科的日間癌症診治服務模式引進香港。癌症患者可於交通方便的日間化療中心接受診治,有需要時可轉介到位於司徒拔道的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中心配備各種高科技放射治療系統、診治儀器及手術室相關配套,提供周全的住院服務和緊急醫院服務。

更多資訊,請瀏覽網站: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ttps://www.hkioc.com.hk/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https://hkaoc.com.hk

東區醫院日 醫社同心智創未來

感恩!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CICF)好開心以社福機構身份,參加「東區醫院日2023- 醫社同心.智創未來」(慈善步行及嘉年華)。今早一度落大雨,幸好於活動正式開始前停雨,讓所有人皆可順利完成步行路程!感謝 Infinity Heros 代表 CICF 出賽最佳造型團隊組別,更勝出最佳創意造型獎。「東區醫院日2023」活動豐富,包括慈善步行、慈善攤位和多個才藝表演。所有參加者都盡興而歸,東區醫院同事、社福機構和病人組織各出奇謀,全情投入。完美呈現今年活動主題精神:醫社同心.智創未來!在所有同事的共同努力下,CICF順利舉辦攤位「CICF健康資訊Proud」,內容包括攤位遊戲和蝴蝶酥義賣。我們希望透過攤位向公眾傳遞正確的健康資訊和鼓勵病人。「東區醫院日2023」 完美落幕,明年再見!東區醫院 PYNEH#東區醫院 #慈善步行及嘉年華 #PYNEH #東區醫院30周年

 

首個獲得FDA授權的多種癌症基因試測

美國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剛授權美國遺傳資訊公司Invitae在市場上推廣一種能同時檢測多種癌症遺傳基因的測試,為市場中同類型產品的首次。

這項測試從能血液樣本中檢測出47個與增加患上癌症有關的基因, ,當中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癌以及黑素瘤。在9000個臨床樣本當中,測試變異的結果準確性至少達到99%。

Invitae產品的獨特之處 –「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的檢測

隨着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近年臨床上已可應用「次世代基因定序」這項嶄新技術,可從單一血液樣本中分析多種癌症基因,為病理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基礎。

這項測試如何進行

只需提取一次血液樣本,並將其送往實驗室進行分析便可檢測多種癌症基因,有別於傳統檢測,每次抽取血液或組織只能作單一基因分析。

測試結果用途

這項新技術可為普羅大聚在制定預防癌症計劃時提供更多參考資訊,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的高風險人士。與此同時,還可以幫助已確診癌症的患者識別是否帶有與遺傳變異有關的基因,當中包括會引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CA1和BRCA2基因。

*與林奇綜合症相關的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和EPCAM;與胃癌和乳腺癌相關的CDH1基因;以及與黑斑息肉症候群相關的STK11基因。

計劃接受癌症基因測試人士要注意事項

測試的結果可以作為制定個人化癌症預防計劃的參考,但要注意不應該把結果作為唯一的依據。因為檢測可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或檢測者對結果含義有所誤解。另外,癌症風險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所致,除了基因,還包括環境,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等等。因此,在制定個人化的癌症預防計劃時應綜合考慮所有因素。

另外需要留意,基因檢測的結果不單止是個人健康風險,同時亦關乎其他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 法差別可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但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終 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有可能害怕得不敢面對。

若你正考慮進行癌症基因測試,建議你找適合的醫護人員,例如你的主診醫生或遺傳學專家,作詳細討論。

甚麽是遺傳性癌症?

根本現時數據得知,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傳給下一代。遺傳性癌症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確診相同癌症、癌症病發時比較年輕、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 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 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 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

 

References:

  1. Sharon Worcester. What the First Authorized DNA Cancer Risk Test Can and Can’t Tell You. Medscape. Published October 11, 2023.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97270
  2. FDA Grants First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a DNA Test to Assess Predisposition for Dozens of Cancer Types.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ublished September 29, 2023.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grants-first-marketing-authorization-dna-test-assess-predisposition-dozens-cancer-types
  3.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and BRCA Gen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ast reviewed March 21, 2023 https://www.cdc.gov/cancer/breast/young_women/bringyourbrave/hereditary_breast_cancer/index.htm
  4. What Happens During Genetic Testing for Cancer Risk?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Last reviewed September 14,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risk-prevention/genetics/genetic-testing-for-cancer-risk/what-happens-during-genetic-testing-for-cancer.html

肺癌篩查隨時救你一命 及早發現 迎擊頭號殺手勝算更高

文: 心胸肺外科專科司徒達麟醫生
文: 心胸肺外科專科司徒達麟醫生

本港的肺癌個案持續攀升,死亡數字更是高居不下,長期位於榜首,原因是大部分人發現患病時已屆晚期,治癒機會大為降低。醫學界近年已有研究證實建議肺癌高危人士,包括有吸煙習慣及家族病史等,每年以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作為篩查,及早發現肺部病變可令存活率由約一成大升至近九成。

在各種癌症中,肺癌不但是最常見的癌症,也是頭號癌症殺手,2020年便有逾5400人確診患病,3910人死亡。

毫無徵狀 早期肺癌難發現

心胸肺外科專科司徒達麟醫生指出,由於肺癌早期完全沒有絲毫徵狀,大部分人又抱著「無病不用看醫生」的觀念,以致七、八成人確診時已屆晚期,導致病人的存活率偏低。但其實若能在早期發現病變,並以手術切除,便可大大提高根治的機會。

他稱,以往並沒有有效的肺癌篩查工具,直至近年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高危人士定期進行LDCT,可以更早發現病變,特別是「LDCT的準確性高,輻射量低,而價錢亦算相宜,對於高危因素人士而言,性價比十分高」。

早診早治 存活率可倍增至9成

肺癌篩查如何救人性命?司徒醫生引述外國經驗,數據反映肺癌篩查可以將肺癌的死亡率減少四分一。以此推算,若本港將篩查普及化,每年將可至少救回逾千人的性命。

他又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篩查計劃為例,參與第一階段的100名普羅市民中,便已有數人被發現肺部有需要跟進的情況,其中亦有病人更因此而可於早期直接以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從而達到根治肺癌的效果。

至於哪些人士需要做肺癌篩查,司徒醫生表示,西方以吸煙及年紀大為主要條件,但肺癌在香港等亞洲地區的發病情況有所不同,較多非吸煙及女性患者,有顯著年輕化趨勢,也有地區性研究顯示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能面對更高的患病風險,故此那些人士應與煙民一樣考慮每年做一次肺癌篩查,又或按醫生建議而行。

積極進取 盡早治療消滅病灶

其實,除了揀選高危人士的條件有分別之外,篩查後的處理亦中西有別。司徒醫生指出,篩查發現有可疑陰影,礙於體積通常較為細小,即使活檢化驗的準確度也不高,外國一般建議先觀察,再有變化才考慮下一步行動。但是,近年亞洲經驗顯示,不少亞洲人士發現肺部結節最終可能是惡性,所以亞洲專家醫生往往為個别患者選擇較進取的策略處理,以防病情惡化。

幸好,從篩查發現的腫瘤體積一般較細,可以用最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傷口只有數公分,並可能只需局部切除而毋須切走整個肺葉,病人完成手術後很快便可以進食及下床,通常兩三日便可出院回家休養。容許最佳手術效果,也是肺癌篩查另一好處。

把握機會 免費肺癌篩查

為鼓勵有需要人士進行肺癌篩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出肺癌篩查計劃,符合特定條件的人士可獲免費接受一次LDCT檢測,並由專科醫生在檢查前後提供評估和諮詢。現尚餘少量名額,詳情請致35982157或52067609查詢。

 

挑戰1100公里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 港台百人逐夢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展開10天環台旅程。(馬偕醫院提供)
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展開10天環台旅程。(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今年不倒騎士癌友環台活動5日上午由馬偕醫院鳴槍出發,超過100名港台癌友及陪騎者將10天時間完成環台1100公里路程,再次見證並享受生命的可貴,用生命影響生命,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今年不倒騎士有4名來自香港的朋友參加,其中3人是癌症病友,退休教師李小姐,10年前被診斷罹患乳癌第3期,在醫療過程中她停止運動,且對自己的體能失去信心,直到發現癌友不僅可以騎單車還可以環台,讓她興趣濃厚,2019年曾來台初試身手,從台北騎自行車上陽明山,那次旅程讓她發現,原來「我可以!」重搶對生活的信心。

來自香港的黃先生則是陪著罹患乳癌的妻子圓夢,認為再辛苦的治療期都陪伴了,這段充滿勇氣與祝福的單車環台,一定要「在一起!」

馬偕醫院指出,「不倒騎士‧騎出生命」,台北端出發者共計35位癌友與公益陪騎伴近100人,10天行程中全台串連騎行的的癌症病友超過50人。馬念偕醫院護理師鄭瓊琳將全程陪騎,隨行照顧癌友,臨床工作經驗超過30年的鄭瓊琳表示,如果能夠在醫院之外能為癌友做些什麼,一定義不容辭走在最前面。

 

延伸閱讀: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80360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553221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105700514-431401

https://tw.news.yahoo.com/%E7%99%8C%E5%8F%8B%E5%96%AE%E8%BB%8A%E7%92%B0%E5%B3%B6%E5%95%9F%E7%A8%8B-%E9%A0%98%E9%9A%8A-%E9%81%8B%E5%8B%95%E8%83%BD%E6%8A%97%E7%99%8C-061353497.html

【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2/23

2023年8月26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港 大 學 臨 床 腫 瘤 學 系 共 同 承 辦 和 癌 症 資 訊 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八月講座主題為結直腸癌,講座題目是「結直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結直腸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結直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結直腸癌的簡介和現狀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了結直腸癌的相關知識,結直腸癌是指起源於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結直腸癌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許多國家都居高不下。最新的2020年全球腫瘤統計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排名第三,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全球每小時有約65個新的結直腸癌病例被診斷出來。同時,結直腸癌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全球每小時有約30個與結直腸癌相關的死亡病例。在中國,新發病例數為37690例,占比為12.02%;死亡病例數為19675例,占比為9.45%。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密切相關。由於結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經是中晚期,這大大降低了治療效果和生存率。據統計,早期發現和接受治療的患者,他們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高達90%,而中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70-80%,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則降至30-40%。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在中國香港,結直腸癌是男性和女性的第二位常見癌症和第三位致命癌症。2020年,香港有約2450個結直腸癌新病例,有約1068人死於結直腸癌。在全球範圍內,醫療團隊正在努力研發更有效的篩查和治療方法,以期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防治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王樹濱教授在GCOG科普教育活動上針對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防治進行了深入講解。王教授強調了癌症篩查在預防和控制中的重要性。隨著人口老齡化、環境變化和遺傳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面臨一定的癌症風險。儘管現代醫學技術不斷進步,癌症治療效果也日益提高,但早期篩查依然是預防癌症的最有效手段。結直腸癌尤為適合進行早期篩查,因為其從正常細胞到癌症細胞的演變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長時間的窗口期去發現並干預這個疾病。王教授分享了他們在深圳進行的癌症篩查實踐,強調了非侵入性篩查如糞便核酸檢測的重要性,並提倡根據每個人的風險評估來制定個性化的篩查策略。王教授還強調了多學科診療(MDP)模式在現代醫療中的價值。一旦診斷為癌症,應集結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參與診斷和治療,確保為病人提供最全面、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在深圳,各大醫院已經建立了MDP團隊,還有MDP教育聯盟不定期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王教授呼籲大家高度重視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同時提倡採用多學科診療模式為癌症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治療服務。

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蔡建教授從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分享了關於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經驗和知識。他強調,手術是結直腸癌治療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徹底切除腸癌,預防癌症的進一步發展,並緩解患者的症狀。通過手術,大部分患者可以實現長期存活甚至治癒。不同階段的患者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但對於初期患者,生存率很高。手術方法多樣,從傳統的開放手術到微創的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不同的手術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但目前微創手術因其快速恢復和低創傷性受到青睞。無論哪種方法,手術的關鍵是徹底切除癌症並確保周圍淋巴結清潔。蔡教授還提到了其他治療方式,如內鏡下切除和治療轉移癌。手術風險是患者和家屬關心的焦點。雖然有風險,但根據現有數據,手術死亡率很低。蔡教授鼓勵患者和家屬樹立信心,相信醫生團隊的專業能力。術後恢復是另一關鍵環節,包括疼痛管理、早期活動和飲食調整。對於那些需要造口的患者,現代的造口護理方法和產品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恢復正常生活。

蔡建教授認為結直腸癌手術治療是有效和安全的,患者和家屬應該有信心並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結直腸癌的全身系統治療有什麼用?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內科的王穎教授分享了關於結直腸癌的全身系統治療的相關經驗知識。她首先強調,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包括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和近年興起的免疫治療。化療分為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和姑息化療,其中輔助治療旨在清除潛在的微小腫瘤病灶,新輔助治療有助於縮小病灶以提高手術的根治率,而姑息化療則用於控制不可手術切除患者的病情。王教授指出輔助化療應儘早進行,以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針對不同分期的腸癌患者,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例如,III期腸癌患者的輔助治療時間建議為6個月,而II期患者的治療方案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在靶向藥物治療方面,王教授強調了進行相關基因檢測的重要性,以確保藥物的有效性。而免疫治療則是通過啟動體內的免疫細胞來增強抗腫瘤的免疫應答。對於已經發生遠處轉移的腸癌患者,王教授強調了根據患者的轉移部位和數量,以及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來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最後,王教授指出,在姑息治療階段,主要目標是控制腫瘤的進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並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的結果,同時考慮患者的體能和治療意願,以及治療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放療能增加結直腸癌的治癒機會嗎?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劉雅潔教授分享了結直腸癌放療相關的知識及臨床經驗。她首先介紹了放療是直腸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過使用放射線來殺滅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控制病情和提高生存率的效果。放療通常是局部治療手段,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結合免疫治療,也可能產生遠隔效應,使遠處的腫瘤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退縮。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2000年初同步放化療的出現,不僅改善了直腸癌的局部病情,還降低了局部復發的幾率,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後,還開展了全程新輔助治療,進一步提高了器官保全和病理完全緩解的可能性。近些年,免疫治療的應用也增加了器官保全的可能性。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早期的直腸癌患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中期患者則可能需要結合手術、化療和放療,而晚期患者主要依賴於藥物治療,包括化療、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對於一些轉移的情況,如肝轉移和肺轉移,局部放射治療和其他局部治療手段如射頻消融也可以作為治療方案的一部分,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目前,同步放化療已成為標準治療方案,它能顯著改善直腸癌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對於二、三期的直腸癌患者。綜合來看,放療是直腸癌綜合治療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夠顯著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復發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隨著治療方法的不斷創新和優化,放療將繼續在直腸癌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手術前新輔助治療:放療有什麼用?

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林琦教授為大家分享了放療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及其效果。林琦教授主要介紹了兩種放療方式:短程放療和長程放療,短程放療是病人接受25Gy/5F的放療,然後在放療後10天內進行手術。長程放療是基於德國的一個臨床試驗,病人在接受25至28次放療後,通常在治療後的4-8周內進行手術。短程放療是一種經濟的治療方法,只需5次治療,而長程放療可以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率。教授還介紹了全新輔助治療的概念,即將原先手術後的化療移至手術前,以減少化療的毒性和提高病人對化療的耐受性。通過兩個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全新輔助治療能顯著提高3年無病生存率和病理完全緩解率。其中一個試驗還顯示了先做放療再做化療的順序,與先做化療再做放療相比,前者的無手術生存率和病理完全緩解率均較高。教授最後提及了另一個臨床試驗,探討了全新輔助治療中放療和化療的順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無論先做放療還是先做化療,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無局部復發率及無遠處轉移率都差別不大,但是先做放療的病人的無手術生存率顯著高於先做化療的病人。綜上所述,放療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選擇適當的放療方法和順序,以及與化療的有效結合,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病理完全緩解率,從而增加結直腸癌的治癒機會。同時,全新輔助治療的推廣和應用,為結直腸癌的綜合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病例分享:侵犯膀胱的直乙交界處癌的短程放療 (深圳市人民醫院廖桂祥)

來自深圳市人民醫院的廖桂祥副主任醫師分享了一則病例:一名63歲男性患者,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主要症狀為大便帶血。2023年2月,患者因中分化腺癌進入醫院接受治療。初步檢查顯示患者腫瘤侵犯膀胱頂部,導致初步判斷為不可手術切除。遵循CSCO指南,患者接受了新輔助放化療,以縮小腫瘤體積。治療方案借鑒了中山大學副總留院對T4B期患者的治療經驗,採用立體定向IMRT設計,並在基因檢測後,接受了化療。治療期間患者較好的耐受了治療,未出現明顯的毒副反應。在隨後的磁共振檢查中發現腫瘤明顯退縮,以及淋巴結也有明顯退縮,表明治療效果顯著。隨後進行了手術,手術標本檢查顯示腫瘤完全退縮,達到了治癒標準。術後繼續進行了輔助化療以確保治療效果。總結來說,該病例展示了通過新輔助放化療縮小腫瘤,使原本判斷為不可切除的腫瘤得以手術切除,並最終達到治癒的治療效果,為類似病例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最後,孔教授強調:“結直腸癌雖然是一大挑戰,在我們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之下,一定可以成功戰勝。” 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卵巢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