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預防與治療

 50歲始作定期檢查,防止息肉癌變

結直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就發病率而言,男性比例比女性高,亞洲比西方國家低,最常發生在接近肛門的直腸及乙結腸。其患病風險隨年齡增加,病患多為5060歲人士。

息肉由出生到發生癌變至少需5年,只要及早發現腺瘤並切除,就能避免患大腸癌,故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每5年作軟式乙狀結直腸檢查,或每10年作大腸內窺鏡檢查。

少肉多菜,留意體重

腸癌患者的家人患病率較高,尤其是直系家屬,而體重指數(BMI)超過25人士,以及有大量脂肪積聚在腰部的女性亦是高危族。從中醫角度,飲食不節、濕熱流注和情志失調皆是病因病機,而是否發病則取決於正氣的衰盛。大腸癌病徵包括大便帶血、黏液或呈黑色、體重下降、腹部絞痛、大便後感覺腸內仍帶糞便,無故持續便秘或腹瀉,以及貧血症狀等。要預防大腸癌,應少吃紅肉、高膽固醇、大量飽和脂肪的食物,多吃蔬果,每天做30分鐘運動,並遠離煙酒。

肝臟轉移較易切除

有五至六成大腸癌病患會發生轉移,最常擴散至肝臟,其存活期中位數亦相對高,若位置能以手術切除,存活期為4 5年;但若轉移位置不能切除,亦可透過化療將轉移範圍收縮,直至其可被切除,存活期為2.7年。另外,兩成三病患會發生遠處轉移,當中有八至九成轉移位置是不能以手術切除的,存活期相對低,只有1.5-2年。

標靶藥助阻斷血管增生或細胞生長

若不幸患上大腸癌,醫生會按病情建議患者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早期癌症單靠手術已能治癒,晚期則需接受放射治療、化療等輔助治療,標靶藥物有助阻斷血管增生或阻斷細胞生長週期。治療後要定期覆診,復發或轉移多在23年內發生,超過5後後再發機會較低。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及食物療法

中醫角度會按辨證分型決定治療方法,濕熱蘊結型要清熱利濕,氣滯血瘀型要行氣活血,脾腎陽虛型要溫補脾胃,氣血兩虧型要補氣益血,並配合食物療法,如馬齒莧粥、苦瓜黃豆排骨湯助清熱解毒,赤小豆鯽魚羹利水排膿,雙參豬髓湯健脾益氣,木耳金針烏雞飲涼血止痢。

 

廖醫生將會於1031日晚上7時於佐敦童軍中心為我們主持肺癌免費健康講座,有興趣請於[email protected]/ 3482  2108登記。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士(放射科)
册中醫師

調查顯市民對大腸癌嚴重性或癥狀存誤解

 

 一項調查發現,只有2成多的受訪者知道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但調查亦發現,受訪者對大腸癌的嚴重性、癥狀及預防方法,存有不少誤解。

調查顯示,逾4成人誤以為早前大腸癌癥狀明顯,近3成受訪者以為大腸癌和生痔瘡有關,更有2成人以為多食乳酪或飲益生菌飲品,有效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調查建議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如果有高風險因素,應提早在40歲開始篩檢。

調查由香港男仕健康學會在上月進行,以問卷方式訪問518名市民,以了解公眾對於大腸癌的認知。

hk.news.yahoo.com/%E8%AA%BF%E6%9F%A5%E9%A1%AF%E5%B8%82%E6%B0%91%E5%B0%8D%E5%A4%A7%E8%85%B8%E7%99%8C%E5%9A%B4%E9%87%8D%E6%80%A7%E6%88%96%E7%99%A5%E7%8B%80%E5%AD%98%E8%AA%A4%E8%A7%A3-084100479.html

———————————————————
 

高永文預計明年年底推出大腸癌篩檢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中,預留了四億元作大腸癌篩檢,現時衛生署、醫管局與私人醫療界,正就調配資源、人力培訓及篩檢流程作準備,相信首階段篩選年齡會有限制,由年長人士先作檢查,希望完成先導計劃後,把篩查擴大至五十歲以上人士,預計明年年底推出。

hk.news.yahoo.com/%E9%AB%98%E6%B0%B8%E6%96%87%E9%A0%90%E8%A8%88%E6%98%8E%E5%B9%B4%E5%B9%B4%E5%BA%95%E6%8E%A8%E5%87%BA%E5%A4%A7%E8%85%B8%E7%99%8C%E7%AF%A9%E6%AA%A2-090400016.html

 

(尾龍骨生腫瘤) 有線電視至fit男女 尾龍骨生腫瘤

有線電視至fit男女 : 尾龍骨生腫瘤 

 

2008/02/24

 

尾龍骨生腫瘤,會影響脊神經同脊髓,令病人手腳麻痺甚至癱瘓。切除腫瘤對病情有幾大幫助?《至fit男女》為你詳細講解。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_fit.php?video_id=45837

(兒童癌症) 兒童癌病基金 : 視網膜母細胞瘤

兒童癌病基金 :   視網膜目細胞瘤 

 

簡介

這是一種較罕見的眼部癌病,起因由於眼眶後面的視網膜出現細胞變異。

此病常見於一至四歲的幼兒。如果在病發初期診斷出來,那麼治癒率就會高達九成。

大約有四成患者兩眼都出現腫瘤。有些病例顯示患者兩眼同時受影響,

也有些病例顯示患者的一隻眼睛先出現腫瘤,另一隻眼隨後出現同樣的腫瘤。

這種病的確切起因仍未有定論,有四成病例顯示與遺傳因素有關。

這些患者的雙眼都出現腫瘤的機會很大,而他們的子女有一半機會患同樣病症。

其餘六成病人所患的視網膜細胞瘤是偶發的和非遺傳的,

他們的子女患這種病的機會低於兩成半。

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有兩種:斜視及瞳孔異常,像貓眼般折射光線。

這些症狀通常是由父母發覺的,因為幼兒縱有不適也不懂表達。

視力轉差或眼睛發炎都可能是症狀。癌細胞一般會長時間集中在局限的位置,

但在發病後期,癌細胞可能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例如骨骼,因而引起骨痛。

檢驗

患者通常需全身麻醉,以便醫生詳細檢查眼睛,確定診斷。

其他須進行的檢驗包括電腦掃描以探查癌病影響的範圍、

胸部X光檢查、腰椎穿刺、抽骨髓等,以便追尋可能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

治療

治療的方案有多種,要視乎腫瘤大小、位置和數目而定。基本原則是儘可能保存患者的視力。

治療早期而細小的腫瘤,可採用灼熱法(「光凝固法」)或冷凍法(「寒冷療法」),

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體積較大的腫瘤,一般採用放射療法(放療)。

超過九成的病者由這些療法治癒,視力也得以保存。

至於眼睛出現大腫瘤的患者,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是可取的治療方案。

如兩眼都出現腫瘤,醫生會最低限度設法保存一隻眼睛的視力。

如有證據顯示癌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醫生可能採用化學療法或電療,或兩者兼用。

長期護理

患者在接受電療後約一年半至兩年內,可能出現白內障。在施行切除白內障手術後,

孩子可配戴普通眼鏡或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在接受電療後,患者可能出現淚水減少的情況,

可施用人造淚水來保持眼睛濕潤,防止感染。如受癌症侵害的眼睛要切除,

醫生會替患者鑲上假眼。不過,患者需定期接受檢查,以防復發。

兩眼都患視網膜胚細胞瘤的兒童,有較大機會再患第二種癌,通常是骨癌。

由於這種癌病涉及遺傳因素,遺傳學家會給患者和家人適當的輔導。

患遺傳性視網膜胚細胞瘤的孩子的兄弟姊妹,以及他們將來的子女,

都應在幼年定期檢查眼睛,以便及早發現病情。

https://www.ccf.org.hk/information.php?id=330&lid=3

(兒童癌症) 兒童癌病基金 : 腦瘤

兒童癌病基金 :   腦瘤 

簡介

腦瘤可分良性和惡性兩種,是常見的兒童腫瘤,香港每年約有二十至三十宗腦瘤新症。

症狀

腦瘤有多種不同的類型,而原發位置也有別,因此症狀各不相同,

所以患者不一定有以下全部的症狀。

頭顱骨好像一個盒子,如腫瘤在裹面生長,顱內的壓力便會增加,

因而引起頭痛、嘔吐、甚至昏迷。

顱內的壓力也會因為腦脊液的流通受到阻塞而增加。腦脊液在腦部產生,

流經十分狹窄的管道,循環於腦部及脊髓的表面

如果這流通的渠道受到腫瘤的阻塞,腦脊液便會在腦中積聚,形成腦積水。

如果腫瘤壓住了某些腦內組織,孩子可能產生無力走路和不能保持平衡的現象;

手腳可能變得笨拙而且顫動;也可能會有斜視,以及見到雙重的影像;

可能會有吞嚥困難和發音含糊不清;也可能會有抽搐的現象。

有些腦腫瘤可能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因而引致孩生長遲鈍或不能進入發育期。

有些孩子會產生尿崩症,排泄大量尿液。此外,他們可能會變得暴躁,

對食物、學校和其他活動都提不起興趣。

診斷

為了診斷腦瘤,醫生會安排以下全部或其中幾種的檢驗:

  1. 電腦掃描;

  2. 磁力共振影像掃描; 

  3. 腦脊液檢驗;

  4. 血液和尿的檢驗:用以查明腫瘤有沒有影響孩子的荷爾蒙分泌;

  5. 眼科醫生可能要檢查孩子的視力有否受到影響。

治療

治療腦瘤的方法包括:切除腫瘤手術、放射治療(放療)和化學治療(化療)。

這些治療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傷害孩子的體能及智能發展,所以無論採用哪種治療方法,

都需經過很詳盡的考慮才開始的。醫生會解釋治療可能帶來的各種副作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腦外科醫生需切取組織加以檢驗來鑑定腦腫瘤是良性或惡性。

如情況許可,他更會嘗試施行手術割除整個腫瘤。

孩子在手術前會服食一種激素藥物以便減少腫瘤四週的腫脹。如果有腦積水,

腦外科醫生亦需施行手術以便腦脊液順利流出。若腫瘤的位置不容許任何切割手術,

或手術的危險性很高,醫生便只好將一條管道插進腦內,

把腦中的積水排往腹腔,以減低腦內的壓力。

如果腫瘤是惡性的,孩子可能要接受放療。除了腦部外,脊椎有時也要接受這種治療,

因為癌細胞可能會隨脊髓液而循環到脊椎去。有些孩子在接受腦部放療六星期後可能會感到昏睡,

但這只是暫時性的現象。

有些腦瘤也可以用化療來醫治。

長期護理

由於要因應腫瘤而接受各種治療方案,孩子可能需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語言治療等;

有時也需接受替補荷爾蒙治療,通常在手術後一、兩個星期開始。

如果孩子需要留醫一段較長時間,他便要接受其他的康復治療。

同時,紅十字會可安排老師在醫院裡指導他/她的學業。

出院後,孩子要定期接受覆診。如果腫瘤是良性的,而且完全切除了,五年後沒有復發的跡象,

那麼以後復發的機會是很微的。如果腫瘤是惡性的,而孩子沒有任何徵狀,

那麼腫瘤便受到控制了。如果病症復發,其徵狀通常是會很明顯,

因為這些徵狀與發病初期的完全一樣。孩子需要繼續接受治療。

治癒機會

治療的成功因素在於腫瘤的位置和類別。多種不同類型的腦腫瘤有一半機會能獲成功治癒,

有些腦瘤的治癒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但可惜有些較惡性的腫瘤,尤其發生在年幼孩子身上的,

能夠治癒的機會頗低。大多數孩子如果患有極度惡性的腫瘤,都會在瀕臨死亡的階段進入昏迷狀態,

不會感到任何痛苦。

 

https://www.ccf.org.hk/zh-hant/information/diagnosis_and_treatment/?id=10

(兒童癌症) 兒童癌病基金 : 神 經 母 細 胞 瘤

兒童癌病基金 :   神 經 母 細 胞 瘤 

簡介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常見的腫瘤之一,源自未分化的交感神經節細胞,

因此在有胚胎性交感神經節細胞的部位,都可能出現原發性腫瘤。

這些腫瘤大部分在腹部的腎上腺起源,也有在頸及盆腔等部位生長。

腫瘤生長迅速,可能在早期已經擴散。大約一半的患者是在兩歲前發病的。

症狀

由於神經母細胞瘤生長迅速,常在早期擴散而且原發部位有多種,

因此患者呈現的症狀因人而異。一般常見的症狀有生長遲緩、厭食、發燒、面色蒼白等;

少數患者會出現腹瀉、高血壓及多汗等症狀。

原發於腹腔的腫瘤:患者腹部有腫塊,因而引起腹痛、嘔吐及便秘等病徵。

原發於胸腔的腫瘤:可能壓迫氣管而引起咳嗽、呼吸困難。如壓迫大靜脈,

可能引致面頸腫脹。若交感神經受破壞,患者會出現交感神經麻痺綜合症。

由於這種腫瘤常常早期擴散,而頭顱骨受癌細胞破壞的情形很普遍,

令患者眼眶內出血及腫脹。癌細胞也可能擴散到全身骨骼去。

診斷

除了一般驗血之外,還需進行一些較複雜的檢查:

 1. 兒茶酚胺代謝檢查 ─ 收集患者全日的小便,量度尿液中的代謝物有沒有增加。

2. 抽骨髓 ─ 用以檢查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骨髓去。

3. X光檢查。

4. 超聲波及電腦掃描 ─ 用以確定腫瘤的位置和周圍組織所受的影響,以及腫瘤擴散的範圍。

5. 同位素掃描 ─ 這種檢查對診斷一些特殊情況的病案很有幫助。

治療

將腫瘤整體切除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但這只限於早期發現的腫瘤。

如果腫瘤的體積很大或已經擴散,患者需先接受藥物治療,

利用抗癌藥將細胞破壞以縮小腫瘤的體積後,才用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

手術後,患者需繼續接受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放療)。

整個療程大概需時一年至年半,視乎病情而定。

至於那些不幸的晚期腫瘤患者或骨骼已經受到癌病破壞的兒童,

醫生會施行放療將腫瘤暫時控制來減輕痛楚。

https://www.ccf.org.hk/information.php?id=330&lid=4

(兒童癌症) 兒童癌病基金 : 淋 巴 瘤

兒童癌病基金 :  淋 巴 瘤 

簡介

淋巴瘤是源發於淋巴組織及淋巴結的惡性腫瘤。每年大約有二十名兒童患上此症,

佔所有兒童腫瘤的十分之一。淋巴瘤可分為兩大類:何杰金氏病 (Hodgkin’s Lymphoma)

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較常見的兒童癌病。

(一) 何杰金氏病

這是一種慢性淋巴組織瘤。兒童在三歲之前很少發病。

症狀

  1. 無痛性淋巴腺腫大,原發於頸部、腋下或腹部。

2. 由於縱膈腔淋巴腺腫大,壓迫支氣管,引致咳嗽和氣喘。

3. 發燒、疲倦、皮膚痕癢、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

診斷

  1. 血液檢查。

2. 胸部及腹部電腦掃描、淋巴管造影。

3. 超聲波掃描。

4. 淋巴腺組織病理檢查。

5. 骨髓穿刺檢查,用以追蹤癌細胞有沒有侵入骨髓。

治療

要視乎症狀進展而施行適當的治療方案:

  1. 化學治療─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通常因應療效而使用多種藥物作聯合治療。

2. 放射治療(放療)─如果腫瘤只局限在頸部,那麼放療患處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治癒機會

大約八成患者可獲成功治癒。如果病症復發,便需再接受治療。

(二)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這種腫瘤在病理、擴散方式和治療反應等方面都與何杰金氏病顯著不同,

通常在診斷時已經廣泛擴散,因此治癒機會較低。任何年歲的兒童都可能患上。

症狀

  1. 無痛性淋巴腺腫大,原發於頸部、腋下及腹部。

2. 由於縱隔腔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引致咳嗽和氣喘。

3. 由於腹腔淋巴結腫大,引致腹痛及腹脹。

4. 發燒、皮膚痕癢、體重減輕、貧血、容易流血。

診斷

  1. 血液檢查

2. X光檢查及電腦掃描

3. 超聲波掃描

4. 淋巴結、肝臟或脾臟等組織病理檢查

5. 骨髓穿刺檢查

治療

主要的治療方案是使用聯合藥物化學治療,以口服或注射方式輸注,一般的療程需時二年。

治癒機會

根據腫瘤的分類和分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癒機會一般較何杰金氏病為差。

總括來說,約五成患者獲成功治癒。

https://www.ccf.org.hk/information.php?id=330&lid=5

(兒童癌症) 兒童癌病基金 : 橫紋肌肉瘤

兒童癌病基金 :   橫紋肌肉瘤 

 

 

 

 

簡介

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癌病,約佔所有兒童癌病的百分之五。這種病源自肌肉細胞,

普遍生長在頭、頸、盤骨或手腳等部位。較常在男孩子身上發生,通常影響二至六歲的兒童。

 

症狀

症狀不一,視乎腫瘤生長的位置而定。最常見的明顯症狀是腫脹,可能在孩子的頭、面頰、頸、胸或手腳上出現;

也有些症狀是鼻和耳出血,而女患者可能有陰道出血現象。如果腫瘤生長在膀胱一帶,可能導致排尿困難。

 

檢驗

進行活組織檢查,可診斷出橫紋肌肉瘤。進一步的檢驗,例如驗血、抽骨髓、X光檢查、電腦掃描、骨骼掃描等,

可以確定腫瘤的範圍,亦可探查腫瘤是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治療

傳統的療法是先做切除腫瘤手術,再輔以化學治療(化療)和放射治療(放療)。不過如果腫瘤的體積很大,

因而使手術產生危險,或因施行手術而造成身體嚴重變形或殘缺,醫生會先以化療或放療來縮小腫瘤的體積,

然後才進行手術。有些病案只用化療和放療,就能有效地控制癌病。

 

長期護理

大約六成患者能夠完全治癒。如果腫瘤沒有擴散,治癒率會更高。

長遠的副作用要視乎患者曾經接受過哪種手術及服用哪種抗癌藥物而定。

有些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患者要定期接受檢查,以便監察成長和發育進度。

 

 

https://www.ccf.org.hk/information.php?id=330&lid=2

(兒童癌症) 香港電台節目,醫生與你, 兒童白血病

香港電台節目,  醫生與你, 兒童白血病 

 

2009-12-16

 

 

癌症是香港一至十五歲兒童的第二號殺手。兒童癌症中,以白血病(血癌)最為常見,約佔三成。 

張加希,現年三歲,出生時雖屬輕磅 BB (五磅),但身體各方面均健 
康正常。及至去年十一月,二十三個月大的加希,一次發燒不退,兼且先後出現兩邊頸腫脹、身體多處無故瘀青,流牙血等等病徵。起初經家庭醫生及中醫診治,服用抗生素及治腮腺炎中藥,但病情未見起色。最後,加希父母決定前往急症室求診,經抽取骨髓組織後確診加希患「急性淋巴白血病」,需馬上入院接受為期六個月重藥化療。化療期間,癌指數一度由標危轉為中危。現時,加希已出院,開始繼續「維持治療」。 

目前,雖然白血病發病的成因不明,但仍屬治癒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本集除透過張加希個案,認識兒童白血病者與家人的經歷外,亦會由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成明光醫生,講解幹細胞移植(包括骨髓、臍帶血和外週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應用,如何減低病人復發的機會。 

導演 : 方樂群 
助導 : 李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