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分期治療肝癌 存活率增一倍

 

 

本港每年約有1,900宗肝癌新症,由於病徵與胃痛相似,不少人確診時腫瘤已達四至五厘米,根據傳統的巴塞隆拿肝癌分期系統診斷,屬不能手術切除。香港大學醫學院成功創立亞洲首個相關系統,命名為「香港肝癌分期系統」,將肝癌分為五期,建議凡未肝外擴散,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及肝功能許可,均應使用更積極的外科治療,對比傳統指引,病人存活率可增加一倍。


(撮自蘋果日報)
 
 
 

鈣質對人體的重要性

 

( 網络圖片)

 

鈣質(Calcium)屬於人體所需的七種「主要元素」其中之一,是構成人體骨骼、牙齒、指甲的最重要元素,而鈣離子在神經傳導、肌肉收縮、血壓控制及體液酸鹼平衡上,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鈣質對女性而言尤其重要,從幼兒成長、青春期到懷孕授乳、更年期,都需要攝取足夠的鈣質。一般而言,一位成年人每日攝取量為1000毫克左右,而此份量會因性別、年齡、體質的不同需要而改變。然而,每天的鈣質攝取量不建議超過2500毫克,因為過高的鈣質會影響鐵質、鋅質等其他人體必須礦物質的吸收,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腎衰竭。

如何選擇鈣質補充劑

首先,消費者先要確定自已每日所需要補充的份量,請向自已的家庭醫生、藥劑師或營養師諮詢。

第二,消費者要注意鈣質補充劑產品的鈣離子含量。一般而言,醫生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是鈣離子的份量,而市面上大部分的鈣補充劑產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elemental calcium)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如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所含的鈣離子為40%,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為21%,乳鈣質(Calcium lactate)為含量更低只有13.6%,葡萄糖酸鈣(Calcium Gluconate)則只有9%。

藥物名稱

藥物份量

鈣離子的百分比

鈣離子份量

碳酸Calcium   Carbonate

1500毫克

40%

600毫克

檸檬酸Calcium   Citrate

1000毫克

21%

210毫克

質(Calcium   lactate

1000毫克

13.6%

136毫克

葡萄糖酸鈣   Calcium Gluconate

300毫克

9%

27毫克

 

(網络圖片)

第三,不同的鈣化合物如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在人體內分解成鈣離子後的吸收率各有不同,其中吸收度最佳的為檸檬酸鈣,吸收率約為35%,其他鈣化合物的吸收率相差並不大,如碳酸鈣為27%,乳鈣質為29%,磷酸鈣為25%。值得留意的是,雖然碳酸鈣的吸收率不如檸檬酸鈣,但是當兩者的鈣化合物劑量相同時,碳酸鈣所含的鈣離子約為檸檬酸鈣的兩倍。因此,即使吸收率未及檸檬酸鈣,碳酸鈣中能進入骨骼裡的鈣離子依然會比檸檬酸鈣高。所以,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一定要特別小心留意標示中是否為鈣離子的含量。

 

服用鈣質補充劑的注意事項

鈣質對人體固然重要,但必須適量服用,再配合正確的服用方式,才能達至最佳效果。例如碳酸鈣為鹼性鈣化合物,需要胃酸幫助吸收, 所以建議碳酸鈣在進食時服用。相比之下,檸檬酸鈣的吸收較佳,因此在進食時或兩餐之間的時間服用皆可。

以下一列表可供消費者作參考:

同時服用以下物質能增加鈣質的吸收或作用 –              鎂

 

–              維他命D

–              乳糖

同時服用以下物質能阻礙鈣質的吸收或增加身體排出鈣質 –              咖啡因

 

–              飽和脂肪

–              波菜中的草酸鹽

–              小麥中的菲汀

–              高劑量的鋅

長期大量攝取的後果 –              血鈣過高可引起嘔吐、脫水、骨痛等徵狀,嚴重的更可引致昏迷

 

–              每天攝取超過2500毫克,可導致腎結石或腎衰竭

–              減低體內鋅、鐵、鎂和磷質的水平。

服用次數 把一天所需份量分多次服用,每次不宜服用超過600毫克鈣離子

 

 

www.derchk.org/

 

片皮式割早期癌瘤 免切腸胃

 

■常喝滾燙飲品如功夫茶或致食道癌。

飲食習慣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上消化道癌症關係密切,專家指,常吃熱食、熱飲如功夫茶等可增加食道癌風險,嗜吃高鹽及醃製食物則易患胃癌,傳統治療要切除部份甚至整個器官保命。中文大學引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帶刀的內窺鏡進入器官,以「片皮」方式除去早期腫瘤,毋須切除患者的器官,治療效果理想。
記者:嚴敏慧

本港的上消化道癌症以胃癌為主,中大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表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於2004年由日本引入香港,醫管局其後成立工作組將手術擴展至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外,現時全港有10間公立醫院的醫生可掌握此技術。趙指,手術適合早期癌症患者,方法是將內視鏡連同手術刀經口部插入胃、腸等,再將生長在黏膜層的癌細胞切除,毋須切除器官,能保留器官原有功能,對病人生活影響減低;若腫瘤細於2厘米,則可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

 

78%能根治

工作組分析2010至2013年間,各醫院進行了153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及34宗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個案,涉及168名患者,病人平均年齡61.9歲,病灶(器官受致病因子作用而引起病變的部位)平均大小為2.6厘米,78%能達至根治性切除,9%有局部復發,15%因殘留癌細胞而復發。趙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主要在胃部進行,其餘包括食道及十二指腸,4.3%病人手術中有穿孔,3.2%人有出血,大部份能即時處理,但有一個案因流血不止要轉做開腹手術。
趙指,與其他國家比較,本港病人術後狀況理想,兩年存活期達90.6%,無病人因為本身的癌症死亡。不過,手術只適用於早期癌症患者,即腫瘤長於黏膜層,因為黏膜下層腫瘤有15%機率轉移淋巴腺,即術後化驗發現已擴散,病人要再接受傳統開腹手術將器官切除。
本港近年引入窄頻內視胃鏡,配合放大內視鏡的使用,能更準確發現早期病變患者。但趙提醒,上消化道癌症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人發現時已屆晚期,建議高危人士如有家族史要特別留意,40歲以上人士應進行胃鏡檢查。另經常飲滾燙功夫茶、又煙又酒人士均為食道癌高危因素,長期進食高鹽、醃製食物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高危因素,市民要留意。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615/19184866

癌症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化療副作用處理


1.疲勞(疲憊)

疲勞是癌後朋友的最常見的抱怨。
癌因性疲勞(憊)可能與治療藥物和治療引起的副作用或腫瘤分泌的發炎激素有關。
和一般的疲勞最大的不同是,不管再多的睡眠,也沒有辦法改善。如果您遇到疲勞,與你的醫生談談有關應對策略,如運動,放鬆技巧及節約體力等方法。

參考癌因性疲憊

2.內分泌變化

荷爾蒙治療的目的是消除雄/雌性激素,以達到治療癌症功效(攝護腺癌、乳癌),但可能會遇到以下副作用:

  • 性慾下降
  • 記憶力減退
  • 貧血
  • 減少肌肉質量
  • 憂鬱
  • 體重增加
  • 毛髮脫落

如果你遇到了,請與你的醫師討論如何處理。

3.甲狀腺功能減退

頭部,頸部腫瘤或霍奇金淋巴瘤病友在放射治療後,因照射頸部甲狀腺,導致半年一年後,甲狀腺功能低下,因甲狀腺激素缺少,可能產生甲狀下功能低下的症狀,包括體重增加,便秘,皮膚乾燥,怕冷、容易疲倦。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以補充甲狀腺素治療。

4.失禁

切除前列腺或膀胱會增加尿失禁或漏尿的情況,或攝護腺/膀胱放射治療後也有可能產生。除了藥物的控制外,可以自我訓練肛門括約肌(縮肛)的運動(凱格爾運動),一天2-3次,一次10分鐘,可以幫助尿失禁的情況改善。

參考奇美醫院-凱格爾運動衛教

5.不孕

無論化療或放療可能導致男性或女性的不孕。
在女性中,化療藥如烷基化劑(cyclophosphamide)會破壞卵巢功能,導致月經不規則或沒有月經。
男子在大腸癌或泌尿生殖系統的癌症接受化學治療或是放射線治療會導致不孕的風險增加。影響男性生育能力的化學療法包括烷基化和甲基化療藥劑,長春花生物鹼類,抗代謝物,鉑類化療藥等。
生育期準備接受化學治療的男女性,應接受相關不孕症諮詢。


6.學習與記憶體問題

許多癌症患者治療期間和治療後有學習和記憶的問題。研究人員發現,癌症本身可能會影響語言學習和記憶功能。好消息是,記憶力減退會隨著時間改善。因接受化療導致的認知減退的問題被稱為“化學腦”。

7.淋巴水腫

當腋下的淋巴結經手術摘除或是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發生淋巴水腫。淋巴水腫為淋巴液積聚在手臂組織,引起疼痛發炎和手臂活動度受限。據估計,乳癌患者約12-25 %不等可能會發生淋巴水腫問題,一般多發生在治療後一年內或也可出現在多年以後。

處理方法為:局部按摩、手臂胸壁復健運動、局部約束輔具或彈性繃帶纏繞

可參考 乳癌復健運動影片,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物理治療

8.神經痛、麻

癌症治療因化學治療常引起周邊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有刺痛或因神經損傷手腳燒灼感、麻等。主要化學治療藥物引起神經痛、麻的如紫杉醇,鉑類,長春花鹼等所引起。神經病變的副作用一般認為是較不可逆的,較不容易處理但仍可以改善影響的程度。



如何處理化療引起的手麻腳麻

9.骨質疏鬆

骨質流失是一種在淋巴瘤,白血病,乳癌和前列腺癌治療後常見的副作用。尤其接受抑制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如乳癌的”芳香梅抑制劑 AI 或 前列腺癌的雄性激素抑制劑”),藥物治療引起的骨質疏鬆症,會產生骨折相關風險,除了加強補充鈣片(檸檬酸鈣好吸收),維他命D3,曬太陽、運動外,你可以跟腫瘤科醫師討論注射骨頭疏鬆藥物 (雙磷酸鹽類或Rank ligand 類藥物)預防骨質疏鬆。

10.疼痛

疼痛可以是治療引起或癌症本身的症狀如骨頭轉移疼痛,腫瘤壓迫疼痛等,除了接受癌症治療外,疼痛藥物的控制,或是緩解性放射線、化學治療可能都有幫助,另類療法可以參考針灸、腫瘤按摩、瑜珈等改善疼痛問題。

11.性功能障礙

許多男性和女性接受癌症治療後產生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男性可能有骨盆腔手術後造成保持勃起或勃起困難。對女性而言,子宮頸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婦女癌症經治療後,因為放射線/化學治療可能會導致停經或陰道乾澀,導致相關性功能障礙。

12.口乾

口乾症是在頭頸部癌症放射線治療很常見的副作用後遺症,多數是不可恢復性的,因為唾液腺很容易受到輻射的傷害,在放射治療後可能有至少一半的唾液減少,產生口乾症。口乾會使得吃東西吞嚥困難,影響味覺和說話,你可能隨身都需要帶著水,可嘗試酸性食物誘發唾液產生,也可以嘗試副交感神經刺激劑(pilocarpine),或國外研究針灸、中藥都可能可以幫助改善。

資料來源:
美國MD ANDERSON 癌症中心

志穎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健合研究所碩士
他建立的榖雨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致力以實証醫學來指引方向,
關注癌症治療之後的社群,繼續美麗新生
穀雨 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
http://cancernewlife.blogspot.tw/

中西合璧 緩減化療不適

化療是現時對抗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但其副作用往往令患者苦不堪言,不少病人希望透過中醫藥結合治療,緩減化療的副作用。香港防癌會去年起提供中西醫共同會診服務,醫生和醫師可即時交流信息,毋須病人做「信鴿」複述病情和療程,有助減低中西藥物相沖的風險。

雖然香港的醫療體制以西醫為主導,但港人向來不太抗拒中醫治療,面對頑疾如癌症,不少人願意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然而,現時癌症治療以手術、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為主,化療更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透過抑制細胞分裂和生長,腫瘤得以縮小和受控,但化療有機會帶來各種副作用,例如食慾下降、皮疹、免疫力下降,甚至破壞正常細胞,可能令患者身體無法承受,需暫停或停止療程,影響治療效果。

標靶藥副作用可致命

五十八歲的何先生,於2011年底確診胃腸道基質腫瘤(GIST),腫瘤直徑達十三厘米,服用標靶藥後腫瘤雖可大幅縮小至六厘米,但同時造成多種副作用,包括手腳水腫、容易疲倦及嚴重皮疹。可惜,服藥三至四個月後,皮疹問題愈來愈嚴重,皮疹不單又紅又癢,而且出現皮膚脫落,醫生認為有機會出現可致命的史蒂芬強生症候羣(Stevens-Johnson Syndrome),迫使何先生停止標靶療程。

「走投無路下,什麼方法也要試。」何先生稱,停藥後,西醫未有有效治療方案控制病情,他只好向中醫求助。但他坦言:「大部分西醫不接受、不喜歡中醫藥治療,所以無必要告訴西醫我正在看中醫。」曾經有西醫向他表明,西醫未明瞭中藥所含成分,擔心中藥影響患者身體而不建議同時接受中西藥物治療,為免被責罵及省卻麻煩,他選擇背着西醫「偷看」中醫,只會向中醫表明接受西醫治療的情況。

中藥治療減退皮疹不適

縱使已向四至五名中醫求助,標靶藥物造成的皮疹問題仍未受控,何先生最終於去年初停用標靶藥物。停藥近三個月後,腫瘤長大至十五厘米,最後他接受了全胃切除手術。一般而言,為減低復發風險,患者需於術後接受標靶治療。而未能承受標靶藥副作用的何先生,於術後四個月發現腫瘤已擴散至腹膜。

何先生繼續尋找治療方法,今年初嘗試接受香港防癌會的中西醫共同會診服務,在腫瘤科專科醫生與中醫師的共同治療下,以低劑量類固醇加上中藥和針灸治療,皮疹逐漸消退,並可重新接受低劑量的標靶治療。接受中醫治療三周後,何先生可逐步提升標靶藥物劑量至標準劑量,更於約三個月後全面停用類固醇。至今病情穩定,未再出現嚴重皮膚問題或不適。

中西醫各有優劣

香港防癌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稱,化療雖能殺死癌細胞,但其毒性同時會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年長、器官功能較差的體弱患者、有慢性病患如腎病病人等,都可能因為無法承受西藥造成的副作用,而不適合標準劑量的化療或無法完成整個療程,增加癌症惡化機率。他估計,約三成晚期患者因身體虛弱或白血球不足等因素,而無法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他表示,香港部分癌症病人相信並接受中醫療程,希望藉以緩減治癌西藥的副作用,改善睡眠質素、食慾及排泄等情況。陳亮祖相信,中西醫各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點,認為西醫治療對縮小和控制腫瘤生長的療效雖快,但同時造成不少連西醫也暫時無法減輕的副作用。例如電療可根治鼻咽癌,但造成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卻暫時無有效的西藥能夠減輕情況;乳癌患者接受輔助化療後,有機會引起手腳神經麻痺徵狀,但西醫方面亦無有效藥物醫治。對於上述情況,他認為病人嘗試中醫治療緩減不適亦未嘗不可.

www.cancerdoctor.hk/chinese-western-alleviate.html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吃素「自療」直腸癌 39歲婦變癌末

 

吃素「自療」直腸癌,39歲婦變癌末
39歲婦人直腸癌位置接近肛門口,醫師解釋切除後可能要裝置人工肛門。(澄清醫院提供)

吃素「自療」直腸癌未料竟延誤治療,一名39歲婦一年半前檢查出約2公分的直腸癌,因怕裝人工肛門而拒絕開刀,改吃素食來「餓死」癌腫瘤,未料腫瘤加速長大至約7公分,並轉移至肝、肺,嚴重危及生命。醫師提醒,用食療或偏方想餓死腫瘤是不可能,早期發現的腸癌,開刀切除後,有90%以上的病患都會活得好好的。

 

這位上班族的婦女,約一年半前因血便而檢查出在離肛門口1公分的直腸有一顆約2公分大小的癌腫瘤,由於腫瘤已侵蝕到肛門的括約肌,如果進行開刀切除必需一併切除括約肌,將肛門關閉,另外在左腹部做一個人工肛門,且終身都使用這個人工肛門。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錫雄指出,這位患者聽完手術說明後就消失無蹤,一年半後因解大便疼痛,連小便都解不出來,又前來求醫願意接受開刀,但她的直腸癌細胞已明顯轉移到肝、肺和骨骼,此時癌腫瘤已增大至7公分左右。

 

醫師問她當初為何不立即接受開刀,該婦女流著淚水說,她一聽到要終身使用人工肛門就覺得很丟臉,有人告訴她用節食療法來餓死癌腫瘤,她就改吃素食,沒想到還是餓不死腫瘤,她後悔一年半前沒有當機立斷接受開刀切除腫瘤。

 

邱錫雄指出,癌腫瘤的增生能量,主要是來自葡萄糖,而人體本身就會源源不斷的製造葡萄糖成份,要靠飲食來讓癌腫瘤消失是有困難的,早期大腸直腸癌還是以外科手術切除最為適合,千萬不要聽信偏方,讓癌細胞伺機增大惡化,甚至移轉到其他器官,即使開刀切除腫瘤,也救不回寶貴的生命。如果需裝置人工肛門,以目前材料科技的進步,都可以方便汰換,也可以出國旅遊,使用者不必擔憂,保住生命最重要。

 

邱錫雄說,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肛門出血、血便、血便帶有黏液、大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裡急後重、大便變細、腹痛、腹賬、腹部腫塊及淋巴腺腫大、貧血、持續的疲倦感、體重減輕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為重要。

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608003659-260405

頭皮移植全球首例 搶救癌男頂上大洞

 頭皮移植全球首例 搶救癌男頂上大洞

(中央社德州奧斯汀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德州1名男子因癌症造成幾乎整個上半頭皮嚴重損傷,接受全球第1例顱骨與頭皮移植手術,他在15小時的手術中,從同1名捐贈者身上換了1顆新腎臟與胰臟。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與路透社報導,德州的55歲軟體研發工程師包森(James Boysen)於2006年罹患罕見的惡性平滑肌瘤,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讓頭皮周圍組織受到永久性的損害,由於頭皮與頭骨都受損,讓他的大腦相當脆弱。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enter)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塞爾伯(Jesse Selber)說:「這名癌症患者,因為各種手術與放射治療讓他頭上出現很深的大傷口。」

主刀的塞爾伯說:「這個大洞長寬各達25公分。」「幾乎涵蓋整個頭皮上半部。」

包森於5月22日移植顱顏組織,同時接受腎臟與胰臟移植,手術時間長達近一整天。

包森先前已經接受過腎臟與胰臟移植,但移植後的器官仍告衰竭。安德森癌症中心與休士頓美以美醫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的醫師團隊決定利用同一名捐贈者再度為包森移植腎臟與胰臟,降低器官與組織排斥的風險。

根據包森術後照片,耳上約2.5公分有一圈頭皮縫合痕跡,移植來的頭骨和頭皮緊緊「附著」在上。

包森說:「現在感覺很棒讓我非常驚喜。能夠有機會重拾我喜歡做的事並與我愛的人相守,我一輩子都會心懷感激。」

(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6050079-1.aspx

2015年ASCO會議:腫瘤藥物爭奪戰

 

2015年ASCO會議:腫瘤藥物爭奪戰


伴隨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ASCO)的召開,整個生物制藥投資界的目光都聚焦於芝加哥。


風險資本家Bruce Booth用近5000份會議摘要做了一個簡要的數據分析。Booth認為,“雖然不清楚今年有什麼正面或負面的新聞,至少直到這周末結束,從會議摘要中做的簡要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醫藥界的關注點非常集中”。


會議摘要中有90%出現了關鍵詞“病人”、“癌症”,接近三分之二提到“治療”或包含“臨床”參考文獻。“化療”和相關療法大概出現了三分之一,抗體占到接近10%。“之所以跟大家分享這些,是因為這些數據分析能幫助我調整對會議摘要關鍵詞的迅速調研”,Booth說,“雖然不是科學術語,但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數據總結如下所示,表格顯示了會議摘要提到特定藥物靶點的數目(在幾十個統計的靶點中出現最多的一部分):

要點速覽


要點1:ErbB家族–HER2,EGFR,HER3—仍舊持續受到腫瘤界的關注。盡管距離這些受體被發現已過去了30年,酪氨酸激酶受體仍在摘要提及前四名關鍵詞中占據了三個位置。幾十種針對這些靶點的抗癌藥,再加上大家對不同腫瘤類別間基因表達模式的極大興趣,文摘中出現次數這麼多就不奇怪了。不過在整個排行榜中這麼龐大的量還是讓人吃驚。除了一些被批准的藥物外,ErbB活性抑制劑(Puma,others),突變選擇抑制劑(Clovis,AZ),以及其他ErbB相關產品的項目也在進行中。總之,在幾十年後仍有這麼多針對ErbB家族蛋白研究,而且顯然還有更多針對ErbB家族蛋白的藥物在研,這讓人十分吃驚。


要點2:免疫腫瘤學的檢驗點靶標,PD-1PD-L1有上百篇摘要報導,遠遠領先於其他免疫靶標。許多專注於腫瘤領域的公司都提交了關於PD-1的摘要,如默克(Merck),百時美施貴寶(BMS),阿斯利康(AZ)諾華(Novartis),羅氏(Roche)以及很多其他藥企。其他T細胞相關靶點如CTLA-4, TIM-3,OX-40, 和LAG-3等也被頻繁提及。提到人工改造的免疫細胞療法(CAR-Ts)的摘要有幾十篇。“與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和美國血液腫瘤協會(ASH)相比,ASCO更關注於藥物研發後期階段,而且更偏向固體瘤方向。可能因為這些原因,這些新方法排在了PD-1和ErbB家族後面,這也是ASCO的特點。”Booth說。


“業界追逐相同的癌症靶標,只要臨床數據驗證了藥物功能,激烈的競爭馬上出現,就像ErbB和免疫腫瘤標記靶點,或者CAR-T領域的CD-19。每個靶點都有幾十個臨床前研究和臨床階段項目跟進。”


接下來將是erbB,免疫檢驗點和CD19 CAR-Ts之間在ASCO15會議上甚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你爭我奪。塵埃落定後,生物醫藥企業以及它們的投資者們也會分出勝負。但是無論如何,這場戰爭中真正的贏家屬於癌症患者,他們一定會因此受到更好的治療。


英文原文:lifescivc.com/

生物谷翻譯 : news.bioon.com/article/6669909.html

紅肉飲食 前列腺癌死亡風險倍增

 

研究發現,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死於前列腺癌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2.53倍。(晶華酒店提供)研究發現,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死於前列腺癌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2.53倍。(晶華酒店提供)

【記者李熙/綜合報導】前列腺癌是許多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研究發現,西方飲食多以紅肉和乳製品和精製穀類為主,比起以蔬果、魚類、全麥等構成的飲食相比,會讓那些患上前列腺癌的人,死亡的風險增加2.5倍。而且進食量越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也越高。

(Fotolia)(Fotolia)

這一最新研究耗時14年,對926名被診斷為患有前列腺癌的病人進行了跟蹤調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總計有333人死亡,其中56人死於前列腺癌。那些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死於前列腺癌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2.53倍。該研究發表於《癌症預防研究》雜誌。

美國一項調查發現,經常吃紅肉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增加12%,這是因為紅肉中的飽和脂肪不利於前列腺健康。流行病學的研究也顯示,攝護腺癌可能和攝取高脂肪食物有關。紅肉的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脂肪可以誘發前列腺癌或加速前列腺癌的生長。

(Krista/Flickr) (Krista/Flickr)

美國哈佛大學及波士頓的布里罕女子醫院的研究顯示,當男性攝取較多的乳製品和鈣時,罹患攝護腺癌的比率有緩慢上升的現象。研究人員解釋,可能是因為鈣會降低體內維生素D的吸收量,讓攝護腺失去了防護。

因此,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如奶油、動物性脂肪,經過加工的紅肉產品,如燻肉、香腸和熱狗等,也會增加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則會加重攝護腺患者的病情,也要儘量少吃。

 

www.epochtimes.com.tw/n129119/%E7%B4%85%E8%82%89%E9%A3%B2%E9%A3%9F-%E5%89%8D%E5%88%97%E8%85%BA%E7%99%8C%E6%AD%BB%E4%BA%A1%E9%A2%A8%E9%9A%AA%E5%80%8D%E5%A2%9E.html

曾家龍醫生 DR TSANG KA LUNG

曾家龍醫生 DR TSANG KA LUNG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78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1983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1987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1993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註冊專科︰ 呼吸系統科

地址︰

彌敦道664號惠豐中心15字樓法國醫療中心

地區︰

旺角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Lung function test 
Bronchoscopy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

辦公室電話︰

27872818

辦公室傳真︰

27872866

傳呼機 :

71111008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