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療法 : 結合Tyverb及標靶藥Herceptin兩款藥物治療Her2乳癌

 

Drug combination shrinks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s within 11 days

 

A drug combination – of lapatinib and trastuzumab (Herceptin) – before surgery shrinks and may even destroy tumours in women with HER2 positive disease within 11 days. The results are from a Cancer Research UK-funded trial* being presented at the 10th European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 (EBCC10)(link is external) today.

The research may lead to fewer women needing chemotherapy.

“These results are very promising if they stand up in the long run and could be the starting step of finding a new way to treat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s." – Professor Arnie Purushotham, senior clinical adviser at Cancer Research UK

The EPHOS B trial, led by researchers at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nd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outh Manchester NHS Foundation Trust, studied 257 women with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 in the short gap between initial diagnosis and surgery to remove their tumours.

In the trial, women were split into three groups and treated for 11 days before their surgery. Initially women were randomised to receive either trastuzamab, or lapatinib or no treatment – but halfway through the trial after evidence from other trial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ation the design was altered so that additional women allocated to the lapatinib group were also prescribed trastuzumab.

The trial set out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the drug combination by measuring biological markers of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fter 11 days of therapy. But when trying to measure this, the 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at in roughly a quarter of the 66 women who received both drugs the remaining tumour was too small for the second measurement of cell proliferation.

17 per cent of the women receiving both drugs had only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 defined as an invasive tumour smaller than 5mm in size – and 11 per cent had a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 meaning no biological sign of invasive tumour could be found in the breast.

Three per cent of the women treated with trastuzumab only had residual disease or complete response.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 is more likely to come back after treatment than some other types of breast cancer. It is generally treated with surgery, chemotherapy, endocrine therapy and targeted anti-HER2 drugs.

Around 53,400 women are diagnosed with invasive breast cancer – with about 10-15 per cent of these characterised as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 – and around 11,600 women die  from the disease in the UK every year.

Current treatments are effective, and complete response is common after three to four months, but the researchers say observing a disease response after 11 days was very surprising.

Trial co-leader Professor Judith Bliss, director of the Cancer Research UK-funded clinical trials and statistics unit at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London, said: “Our trial set out to try to use the window between diagnosis and surgery to find clues that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trastuzumab and lapatinib was having a biological effect on HER2 positive tumours. So it was unexpected to see quite such dramatic responses to the trastuzumab and lapatinib within 11 days.

“Our results are a strong foundation on which to build further trials of combination anti-HER2 therapies prior to surgery – which could reduce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require subsequent chemotherapy, which is also very effective but can lead to long-term side effects.”

Clinical chief investigator and trial co-leader Professor Nigel Bundred, professor of surgical onc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nd clinical consultant at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outh Manchester NHS Foundation Trust, said: “These early and significant tumour regressions seen on dual anti-HER2 therapy suggest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personalise treatment for these cancers on the basis of early response, allowing us to identify patients who in the future may avoid treatment morbidity or avoid chemotherapy”.

Professor Arnie Purushotham, senior clinical adviser at Cancer Research UK, said: “These results are very promising if they stand up in the long run and could be the starting step of finding a new way to treat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s. This could mean some women can avoid chemotherapy after their surgery – sparing them the side-effects and giving them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Cancer Research UK scientists helped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some cancers an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roteins on the surface of cells – a crucial early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Herceptin. Cancer Research UK also funded the clinical trials unit where the research showing that Herceptin can improve survival for people with a certain type of breast cancer was completed.


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us/cancer-news/press-release/2016-03-10-drug-combination-shrinks-her2-positive-breast-cancers-within-11-days

———————————————————

 

【治乳癌突破】結合兩種藥醫治 腫瘤最快11日消失


英國發現一種新的乳癌療法,在病人確診後立即給予兩種現有的藥物治療,最快可以在11天之內令腫瘤消失,有醫生甚至形容,未曾見過乳癌病人這麼快就對療程產生反應。

 

新療法由曼徹斯特大學和倫敦的癌症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發現,研究團隊結合泰康達(Tyverb)及標靶藥Herceptin兩款乳癌藥物,向新確診病人立即用藥,原本是希望病人的腫瘤在手術前縮小,後來卻發現有些腫瘤在動手術前已消失。

 

研究在英國23間醫院進行,涉及257名新病人。接受新療法的66名患者中,87%對療法有反應,腫瘤停止產生更多癌細胞,令癌細胞數目下降。11%的患者的腫瘤更已經消失,另外17%病人的腫瘤明顯縮小至直徑少於5毫米。而病人的腫瘤原本直徑達3厘米。

 

帶領研究的曼徹斯特大學癌症外科醫生邦德雷德(Nigel Bundred)非常興奮,稱:「實體腫瘤在11天之內消失是聞所未聞,這些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研究的詳情在阿姆斯特丹的歐洲乳癌會議上公佈。

 

這個療法是針對難纏的HER2型乳癌,雖然患病女性仍需要接受手術確保癌細胞全部消失,但醫生希望這個方法可以令她們免卻化療之苦。

 

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international/20160311/54854039

中大研究發現本地每5名口咽癌患者1人感染HPV病毒

 

中大研究發現本地每5名口咽癌患者1人感染HPV病毒
推公眾篩查以了解口腔感染HPV情況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廣為人知引致子宮頸癌的病毒,但卻很少人知道它與口咽癌的關係。西方國家的數據顯示,HPV相關的口咽癌個案有增加趨勢,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公立醫院合作就本港情況進行全面的研究及分析。詳細結果已於2016年1月刊登於醫學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HPV口咽癌患者相對較年輕,較多為非吸煙或非酗酒人士 

中大醫學院分析了207名於2005年至2009年間在本港11間公立醫院的口咽癌求診個案,大部分來自威爾斯親王醫院、仁濟醫院和瑪麗醫院。數據顯示每5名口咽癌患者就有1人感染HPV,他們相對其他非HPV口咽癌患者年輕,較多為非吸煙或非酗酒人士。 

HPV陽性患者的原發腫瘤多屬早期階段,體積較小,癌細胞擴散的機會較低,但在頸部淋巴擴散的腫塊會較大。他們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是其他非HPV口咽癌患者的兩倍。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雄醫生表示:「由於HPV陽性的口咽癌有這些特點,患者有機會採用較新及較少副作用的手術方式治療。我建議若市民發現自己的頸部出現腫塊,或有持續性咽喉不適、耳痛、唾液帶血絲或吞嚥時有疼痛感,應尋求醫生意見。」 

推公眾篩查以了解本地口腔感染HPV情況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指出:「人類癌症中有20% 是由病毒引起,因此了解HPV等與癌症相關的病毒,有助研發新的癌症篩查方法和預防疫苗。」

中大醫學院HPV研究及教育團隊專注研究HPV,尋求與此病毒相關健康問題的解決方法。為了解口腔感染HPV的情況,研究團隊現正展開公眾篩查,誠邀3,000人參與一個簡單測試,包括完成一份關於生活習慣的問卷和提供口腔樣本。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部教授黃至生教授呼籲:「西方國家的數據顯示,HPV相關的口咽癌個案有增加趨勢。我們擔心香港在不久將來亦出現此情況,因此希望了解哪些人有較高HPV口腔感染的風險,以及利用HPV測試篩查口咽癌患者的成效。」 

口腔感染HPV病毒研究公眾篩查現招募三千名香港永久性居民,年齡介乎18-64歲。有興趣人士歡迎致電熱線 8102 7788 或傳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左起﹚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雄醫生、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和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公布口咽癌研究結果。

﹙左起﹚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雄醫生、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和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公布口咽癌研究結果。

中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左﹚表示HPV口咽癌患者相對其他非HPV口咽癌患者年輕,而且較多為非吸煙或非酗酒人士。

中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左﹚表示HPV口咽癌患者相對其他非HPV口咽癌患者年輕,而且較多為非吸煙或非酗酒人士。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雄醫生指出,HPV陽性的口咽癌患者有機會採用較新及較少副作用的手術方式治療。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雄醫生指出,HPV陽性的口咽癌患者有機會採用較新及較少副作用的手術方式治療。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希望未來研究有助了解哪些人有較高HPV口腔感染的風險,以及利用HPV測試篩查口咽癌患者的成效。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希望未來研究有助了解哪些人有較高HPV口腔感染的風險,以及利用HPV測試篩查口咽癌患者的成效。

香港防癌會張謝寶英乳癌康復資助計劃

 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藥費援助:香港防癌會張謝寶英乳癌康復資助計劃

 

www.hkacs.org.hk/tc/medicalnews.php

 

 

資助他們購買目前未獲政府或其他資源資助的需要,如額外營養品、義乳及藥物。

 

資助公立醫院的乳癌患者在私營診所進行正電子掃瞄一次 (每位$7,000),以讓她們得到適切的幫助及治療。

 

 

地址

香港黃竹坑南朗山道30

電話

(852) 3921 3821

傳真

(852) 3921 3822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網址

www.hkacs.org.hk

常吃白麵包易有肺癌

 常吃白麵包易有肺癌  

美研究:高升糖指數增風險
 

  【晴報專訊】常吃白麵包易患癌?美國最新研究指,常吃白麵包、粟米片等升糖指數(GI)高的食物,患肺癌的風險會激增。有本港腫瘤科醫生表示,常吃白麵包、甜品、糖,的確會令GI上升,有機會刺激腫瘤的生長。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找來1,905名新患肺癌病人,與2,413名健康人士比較,發現每日GI最高的病人,患癌風險亦較高;而從沒吸煙的人士當中,若他們GI高,其患肺癌風險亦會增加兩倍;但若他們的GI較低,患肺癌風險僅增加31%。
參與研究的教授吳息鳳表示,GI高的食物包括白麵包、粟米片、即食燕麥片、爆谷、米通、南瓜及菠蘿,「少吃GI高的食物或飲品,有助減低患癌風險,如全麥麵包、燕麥片、意大利粉。」

港專家:或刺激腫瘤生長

本港臨床腫瘤科醫生岑信棠說,白麵包、甜品、糖的確會令GI上升,令血液內的胰島素急升,有機會刺激腫瘤生長,「部分人每天喝一杯咖啡時加入白砂糖,是不健康的做法。」
註冊營養師陳國賓指,若要做出一個參考價值高的GI研究,應由兩批分別進食高GI及高纖的人士進行,得出的結果較可信。他又說,經常吃GI高的食物,如白麵條、餅乾、汽水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所以不要單吃高GI食物,亦要進食高纖食物、蛋白質,平衡GI。」

 
 
 
 
 
 

標靶藥效勝化療 積極面對為上策

 香港「頭號殺手」肺癌20134631宗新症,是香港常見的癌症,有3867宗死亡個案,死亡率在十大癌症中稱冠。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第三至四期,第一至三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大約為50%,而第四期只有少於5%,較其他癌症低(如乳癌、大腸癌)

 

其實超過一半肺癌患者是非吸煙人士,當中大部份確診為非磷狀非小細胞患者,他們較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包括六成EGFR變異患者,以及少於一成ALK變異患者。針對EGFR的基變異,患者在轉移性第一線治療有三種標靶藥物可選擇,包括GefitinibErlotinib Afatinib,而針對ALK變異,暫時有CrizotinibCeritinib種。

 

針對EGFRALK的基因突變,本地、歐洲、台灣、中國等地的研究皆證實了第一線治療應使用標靶藥物,取代傳統的化療,因為病情控制較佳,副作用較少。但大部分小細胞腫瘤和磷狀腫瘤皆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這類病人多是吸煙人士,病情較為惡性。由於照肺不能發現癌細胞,我們會建議吸煙的高危一族,每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ow dose CT scan, LDCT)

 

一位六旬伯伯,08年發現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不能動手術,並驗出EGFR變異。他一直服用標靶藥至今,副作用是皮膚較乾燥、帶些紅點,但在醫生適當處理下,對生活質素並沒構成太大影響。這位老人現在活得很快樂,還不時帶同孫兒來覆診。可見即遇上頭號殺手,並不代表走到生命盡頭,積極面對才是上策。

 

 

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全力支持

公私院互通病歷 周日可登記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周日啟用,11家私家醫院率先參與計劃。袁志中攝


政府醞釀近10年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終推出,市民周日(13日)起可自行登記,授權公私營醫護提供者,包括醫管局、衞生署、私家醫院或診所,上載及查閱其電子病歷。全港11間私家醫院已參與計劃,另有約7,000名病人已預先登記;約30名參加醫管局病歷互聯計劃的私家醫生有興趣,食衞局指會透過醫學會加強推廣。

 

涉及9類資料

食衞局昨日舉行啟動儀式,私家醫院聯會主席李繼堯及全港11間私家醫院均派代表出席。局長高永文表示,系統周日啟用後,病人在公營或已經參加的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只要其授權同意,醫療人員便能看到病人更全面的病歷紀錄,如藥物過敏等資料,減少重複檢驗及用藥風險。
政府早於2006年推出病歷互聯計劃,讓已登記的私家醫生在病人授權下,單向查閱病人公立醫院電子病歷,至今逾48萬名病人及3,500名醫護人員參加。即將推出的新系統會進一步實施雙向互通,私家醫生或醫院亦要上載病歷;互通資料涉9類,包括個人身份和基本資料、不良反應和敏感、診症摘要及化驗結果等。每次醫護查閱病歷,病人會收到電話訊息通知。
高永文指除11間私家醫院,參加互聯計劃的醫生因已有電腦系統或已將病歷電腦化,加入系統會較容易,但由於醫生要將病歷上傳,輸入資料時或需較謹慎,但估計醫療集團的診所可能會率先加入。
有參與病歷互聯計劃的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會考慮參加食衞局新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但是未知道診所系統能否配合,又指現時病歷主要靠手寫,擔心日後輸入電腦會增加行政工作。


■記者嚴敏慧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08/19520816

健通官方網站 : www.ehealth.gov.hk/tc/healthcare_recipient/ppi.html

月費近10萬抗癌新藥 卡特7個月癌消失

 

撰文  :  張美琪 經濟日報記者

不少人聞癌色變,一種最新的抗癌藥,竟成功令7個月前發現罹患黑色素瘤、其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的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之癌細胞消失,他昨日親自公布不用再接受抗癌治療。

據外電報道,已屆91歲的卡特,去年8月切除肝臟腫塊手術時發現有癌細胞,其後發現癌細胞擴散至其大腦,腦中有4個黑色素瘤,他於美國埃默里大學溫雪普癌症中心接受治療,服食了全新抗癌藥KEYTRUDA、同時接受放射性治療,至去年年底發現腦部癌細胞已消失。

昨天他上教堂時,更親自告知教友指日前他接受逾2個小時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後,醫生表示他已不需接受癌症治療;卡特的發言人表示,醫生會持續追蹤檢查,確保癌細胞沒有復發。

卡特使用的全新抗癌藥,名為KEYTRUDA(pembrolizumab),外電報道,其一年的藥費達15萬美元,折合港幣接近117萬元,即每月藥費接近10萬港元。

 

keytruda網站圖片

keytruda網站圖片

 

身兼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的臨床腫瘤科醫生應志浩指出,新藥KEYTRUDA已在本港註冊,用於後期黑色素皮膚癌,且要用於曾使用其他藥而無效的病人身上;他解釋,該藥物的突破在於其治療原理與傳統化療、標靶藥不同,是提升免疫力、叫醒體內的T淋巴細胞殺死癌細胞。

腫瘤科專科醫生傅惠霖指出,免疫療法近2、3年嶄露頭角,目前有至少5至6種同類藥物正在發展中,而KEYTRUDA則是屬較早可於市場上應用的藥物,而目前免疫療法平均每2至3星期需花6至7萬元。而黑色素瘤另有其他標靶藥可應用,2至3星期藥費逾10萬。

 

 

他解釋,免疫療法針對PD-1、即腫瘤細胞用以瞞騙身體免疫系統的蛋白質:「腫瘤細胞用這個受體來瞞騙身體、令身份以為佢係自己人。」免疫療法藥物可破壞腫瘤細胞的偽裝、令身體再以辨認到外來物體再以自己的免疫系統去攻擊。

黑色素瘤根源是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變惡,之後長在皮膚之上,往後易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包括腦、肝、肺、骨等,一旦擴散後,藥物療效不顯著。

「黑色素瘤好難醫,因為好易會擴散!」應志浩提醒市民,要留意皮膚上的墨,若規則、形狀突然改變,例如變大了或變成形狀不規則,便要及早看醫生,了解是否惡性改變,一旦發現得遲,或會加劇醫治的難度。

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本港有28,936人癌症病發,較2003年的21,289人大增4成;而皮膚癌個案在近11年激增逾9成、當中最惡的「黑色素瘤」發病數字,在11年間更大增110%,平均死亡率達55%。(見表)

 

 

應志浩指出,黑色素瘤容易出現在皮膚較白或容易曬傷的人身上,提醒市民不要長時間曝曬至甩皮、起水泡,每一次曝曬都會增加日後患上黑色素癌的風險,最重要是做好防曬。

生產KEYTRUDA的藥廠默沙東於去年宣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去年9月批準使用該最新免疫療法的新藥,旨在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抗癌。

事實上,各大藥廠均正積極研究KEYTRUDA潛力,目前外國的臨床試驗中,已包括肺癌、腎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乳腺癌、血液腫瘤和腦腫瘤等。

 

topick.hket.com/article/1384537/%E6%9C%88%E8%B2%BB%E8%BF%9110%E8%90%AC%E6%8A%97%E7%99%8C%E6%96%B0%E8%97%A5%E3%80%80%E5%8D%A1%E7%89%B97%E5%80%8B%E6%9C%88%E7%99%8C%E6%B6%88%E5%A4%B1

研究稱找到癌症致命弱點 追殺每個癌細胞

 

 

英媒稱,英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准確找到癌症的唯一致命弱點,人類有希望掀起一場治療方法的革命——甚至有希望治愈癌症。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4日報道稱,未來,這種訂制的療法可以追殺患者體內的每一個癌細胞,無論它們藏在何處。

最快兩年時間內,第一批患者即可接受這種治療。最終,從早期到晚期的每個癌症患者都可能從中受益。

英國癌症研究會為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提供了資金。該研究會發言人說,如果不負眾望的話,“這可能是一種治療甚至治愈癌症的革命性辦法”。

盡管醫學在不斷進步,但是癌症每年奪取數以百萬計患者的生命——而且就算所謂的“靈丹妙藥”也只能使患者的生命平均延長幾個星期。

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專家牽頭的研究觸碰到現有治療往往效果有限這個問題的核心。

雖然我們認為腫瘤是相同細胞結成的腫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不斷增大而且發生變異。

現有的藥物一般只針對一種細胞,如果癌症變化太大,那麼看起來有用的藥物就不再起作用。

即使藥物看起來消滅了癌症,但是一些高度變異的細胞可能處於潛伏狀態,疾病還會復發。

在腫瘤的每個癌細胞上都能找到一些耐藥變異,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甄別它們的辦法。

他們還證明,一些肺癌患者有抗病白細胞,完全可以對抗那些常見的變異。未來,這種白細胞可以從患者身上采集下來,在實驗室培養,然後送回他們的身體,去消滅癌症。理論上,它們能夠滅掉每一個癌細胞。



另一種選擇是,利用關於變異的信息來生產一種疫苗——用這種藥物指揮免疫系統抗擊癌症。

這種辦法可能對於肺癌和皮膚癌特別管用。但是人們希望其他類型的癌症包括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患者也能受益。

這種療法不僅可以用於治療任何階段的癌症,而且對於已經到了晚期、別無選擇的癌症患者可能尤為有用。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查爾斯·斯旺頓教授說:“這帶來了希望,我們或許能夠逆轉晚期癌症。”

一些免疫療法——即利用免疫系統和白細胞來抗擊癌症——已經問世,而且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在有些病例中,患者被認為只能再活幾個月,但是他們接受免疫療法後又重返工作崗位,重新開始正常生活。

然而,雖然免疫療法大有可為,但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管用。斯旺頓教授說:“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對於治療癌症非常重要。幾年後,我們利用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就會像今天的化療一樣普遍。”不過,他提醒說,這項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還沒有用來治療癌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