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愈來愈普遍的疾病,位踞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
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和大腸。一般人所談及的「腸癌」,多數指「大腸癌」。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結腸癌」或「直腸癌」,到底分別何在?應從大腸的結構說起。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全長約
至於同屬消化系統的小腸,相比起大腸,發生癌變的機會卻低許多。大腸癌與小腸癌的發生比例約為500:1。原因何在?說到底,大腸癌是一種頗受飲食習慣影響的癌症。有一種解釋是,我們進食後,食物沿食道通往胃部再進入小腸,小腸負責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一般而言,食物停留在小腸的時間只有30至60分鐘。經小腸消化後的食物進入大腸,由大腸吸收剩餘的水分,食物停留在大腸的時間一般是兩至三天。因此,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停留在大腸的時間相對地長許多,以致大腸發生癌變的機會較小腸高。
跟大腸癌相反,胃癌的發生率近年有下降趨勢,故公眾對其關注較少。胃癌的成因跟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幽門螺旋菌息息相關。過去二十年,醫學界發現了幽門螺旋菌的存在及其與胃癌的關係。自此,醫生為病人進行胃鏡檢查期間,一般會順帶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菌存在,如有發現,醫生會處方胃藥及抗生素給病人,以清除幽門螺旋菌。因此,現時幽門螺旋菌對胃的影響已大大減低,胃潰瘍和胃癌的發生率亦相應下降。
潘冬松醫生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