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週記

 

一本富情有理而全面的院長醫生週記,與你分享杏林大小事,讓你了解院長之日常。陳家亮教授在醫院是醫生,在大學是老師,在家則是父親及兒子。縱身兼多職,但依然全情投入每個角色。學醫,其實也是學做人。陳教授走在前線診症,也身兼行政與教學,致力培育有仁心仁術的良心醫生,他堅持以良心說誠實話,凡事總以病人的利益為首要考慮,並以廿多年經驗身教學生,讓他們能設身處地體恤病人的感受和明白他們面對的困難。因為他相信再先進的治療、再高超的醫術也代替不了醫者的關懷和愛心。

 

  • 產品編號: 9789888258581
  • 作者/譯者/編者: 陳家亮
  • 出版社: 天地圖書
  • 國際書號: 9789888258581
  • 出版年月: 2018-07
  • 頁數: 232
  • 圖書分類: 基礎醫學

 

延申閱讀 :

【書展】以救人為己任 榮升院長堅持「on call」

灰色巨塔

灰色巨塔
作者: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

香港是個奇怪的社會,醫護的定位更是奇怪。
香港人怎樣看醫護?他們有時是神,有時是鬼,但永遠不會是人。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多年來不識時務,不思進取,既沒投向私人市場,也懶得入局當上管理層。雖已一把年紀,卻仍呆在公院某角落,做個默默無聞的政府醫生,守護生命和病患,與惡勢力周旋到底。

麥醫生在政府醫院工作多年,深深體會到醫學與醫生的渺小,及社會日益嚴重的醫患矛盾。縱然如此,麥醫生也寄望後輩可以堅持當初選讀醫科的熱誠,努力守衛市民生命。

「各位同學,到你當上主診醫生,就會明白為病患行思坐想、夢斷魂勞的感受,白天的勞累不用多說,就算下了班,你心裡仍會不斷盤算日間可有甚麼遺漏,午夜夢迴,你大腦依然在思考如何治療患者,原來,你的魂魄一步也未離開過病房,直至第二朝跑回去見到各人安好,才得稍稍放鬆吃個早餐。之後,隨著工作天的開始,另一個日與夜的循環又再重新啟動,周而復始,無休無止。」

 

ISBN: 9789888484102
推出日期: 2018-06-27
語言: 繁體中文版
頁數: 288 頁數
出品商: 花千樹

 

中大醫學院師法耶魯開文物觀賞課

 

中大的「文物觀賞課程」由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常務)趙偉仁(左)及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右)負責教授。圖中為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星島日報報道)吸取美國耶魯大學成功經驗,中文大學醫學院昨宣布與中大文物館合作推出三小時的「文物觀賞課程」,讓一年級的醫科生學習鑑賞文物,培養更準確的分析技巧。課程將不設考試,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引述一份關於耶魯大學醫科生表現的研究報告指出,參加兩個半小時的藝術欣賞課程後,逾六成學生獲得理想的測試成績,較參加解讀X光片講座及病人評估課程的兩組學生,高出一倍,耶魯大學更將藝術欣賞課程列為醫科生的必修科。

擁有逾一萬五千件館藏的中大文物館,昨與中大醫學院宣布推出「文物觀賞課程」,讓一年級的醫科生學習鑑賞文物。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指,醫生要對患者「望聞問切」,並對病者徵狀作出診斷及制訂治療方案,其過程與鑑賞文物過程類似,學生可透過反覆訓練技能提升觀察力。

 

陳家亮表示,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二十年前已開辦有關課程,近年醫學期刊《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九十名耶魯大學醫科生被隨機分成三組,當中一組參加兩個半小時的藝術欣賞課程,其餘兩組則分別被安排出席一個有關解讀X光片的講座,或只參加一個有關病人評估的課程。結果顯示,參加藝術欣賞課程的學生組別,逾六成獲得理想的測試成績,其餘兩組則只有約三成的學生測試成績理想,耶魯大學續將課程成為醫科生的必修科。

中大的「文物觀賞課程」將於二○一八至二○一九學年推出,三小時的非必修課程將在中大文物館鑑賞室內進行,由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常務)趙偉仁及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負責教授。姚進莊指,課程提供予一年級醫科生自願性質參加,不設考試,課程名額約一百六十個,以小班形式舉行。在三小時的課程中,首兩小時將會由教授與學生鑑賞文物,並引導學生對文物發表意見,另外一小時則會從醫學層面教導如何留意不同的資訊。

趙偉仁是擅長消化道微創手術的權威,亦是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十四歲已開始習畫,擅長繪畫中國花鳥。他指,透過習畫令他可更高度專注手眼協調,亦幫助對顏色較敏感,當需要分析醫學影像時,可更準確判斷病情,對從醫甚有幫助。

香港新浪網 – 中大醫學院師法耶魯開文物觀賞課

Topick : 中大醫學院推文物觀賞課程 提升凖醫生觀察力

HK01 – 中大醫學院效法耶魯增文物觀賞課程 助學生斷症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啟動 免費為萬名市民進行檢測 研肥胖與多種癌症關係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啟動
免費為萬名市民進行檢測 研肥胖與多種癌症關係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啟動典禮。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及計劃主任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3,500萬港元,開展為期五年的「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研究肥胖癌症的關連。計劃將為一萬名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免費提供多種癌症篩查及一站式跟進服務。計劃啟動禮日(7月5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及計劃主任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

肥胖增加多種癌症風險

肥胖增加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和部分癌症(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根據衞生署2017年公布的人口健康調查數據,全港半數18至84歲人士屬超重或肥胖。

 

陳肇始教授表示,港人過重及肥胖的情況令人擔心,呼籲大眾維持健康飲食及恆常運動。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於啟動禮上表示:「港人過重及肥胖的情況令人擔心。肥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有外國研究建議,只要我們能夠維持健康飲食、恆常運動,不沾煙酒,就可預防四成癌症個案。」

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表示︰「馬會深信『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應對癌症,定期檢查、及早治療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從預防癌症,以至治療,都積極投入資源,跟不同機構合作,如於2008年聯同中大成立『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並於2013年開展大腸癌健康教育及篩查計劃,提高市民對大腸癌的關注;此外,馬會亦捐助成立賽馬會臨床創新及研發中心和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癌症研究及治療水平。」

 

計劃將集中研究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三種癌症的免費篩查。現正招募一萬名年齡介乎40至75歲的香港居民參與免費篩查。

 

肥胖增加患癌風險的病理眾多。美國癌症研究所綜合以下數項:誘發慢性炎症、增加雌激素、胰島素水平失衡和增加脂肪因子。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主任、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指出︰「我們團隊過去十年收集了不同的數據,發現肥胖人士較容易患上大腸癌或腺瘤,風險是平常人的1.5倍。而根據國際文獻,代謝綜合症如肥胖或糖尿病等因素與前列腺癌及乳癌也有相當的關聯,故此我們開展此項篩查計劃以破解背後的病理。」

下表顯示肥胖增加患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風險的數據:

大腸癌 肥胖(身高體重指標≥ 25kg/m2)人士患上大腸癌或腺瘤風險是平常人的1.5倍
乳癌 更年期後,肥胖人士BMI 每上升5個單位,患癌風險增加20-40%
前列腺癌 BMI 每上升5個單位,患癌風險便增加9%

計劃提供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免費篩查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將集中於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三種癌症的免費篩查。計劃現正招募一萬名年齡介乎4075身高體重指標 (BMI) 25或以上,以及未有癌症病徵的香港居民參與篩查研究。男性參加者會進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篩查;女性則進行大腸癌及乳癌篩查。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香港2015年十大常見癌症當中,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分別位列第一、三及四位,共佔所有癌症發病個案的35.5%。

 

沈祖堯教授表示,希望透過新計劃推行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肥胖及癌症的關注,並希望收集醫療數據,協助政府制定預防其他癌症的長遠政策。

 

 

沈祖堯教授表示︰「早於2008年,中大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成立『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推廣大腸癌篩查。現在,我們希望透過新計劃推行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肥胖及癌症的關注,並希望收集醫療數據,協助政府制定預防其他癌症的長遠政策。」

除了篩查,「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亦提供一站式跟進服務。倘若篩查結果出現異常,團隊將為參加者安排進一步的醫療跟進或提供轉介,亦會為較肥胖的參加者提供健康運動班如太極班,及安排營養師提供合適的飲食建議作配合,以協助他們學習管理體重;計劃亦會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及展覽,向市民提供合適的控制體重指引,從而減低患癌風險。

有興趣的市民可使用以下方式登記︰

登記方法 網址/電話號碼 日期 時間
網上 https://mcp.cuhk.edu.hk/form 2018年7月6日至2018年8月5日 24小時
電話 2520-6250 2018年7月9日至2018年7月11日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

計劃名額為10,000個,將以隨機抽籤的形式決定。

截擊BRAF變異基因 肺癌治療現曙光

截擊BRAF變異基因 肺癌治療現曙光

BRAF 基因突變可發生於不同腫瘤,包括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大腸癌、卵巢癌,以及本港第二常見的腫瘤-肺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肺腺癌在肺癌中最為普遍,雖然吸煙人數下降,但肺腺癌患者卻有增加趨勢。」

研究顯示,目前由BRAF 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個案,占所有非小細胞肺癌或肺腺癌約1至2%,而當中約有70%為BRAF V600E型,即BRAF V600E位置出 現突變。「由BRAF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與其他類別的肺腺癌,病理學上相差無幾。不論是吸煙還是非吸煙者,均有可能患上BRAE基因突變肺癌。」

BRAE肺癌愈後較差

BRAF基因變異肺腺癌一般愈後較差,在還未有針對此類癌症的標靶藥物面世前,只能依賴化療控制腫瘤,不過腫瘤對化療的反應並不佳,因此成效並不理想。「幸好現時有專門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新藥,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最新指引,當確定患者的腫瘤帶有BRAF變異基因,便可應用。」

另亦有最新研究發現,將針對BRAF 基因變異及抑制MEK的標靶藥物合並使用,能提升存活期,成效亦更佳。「BRAF變異基因透過刺激連串通道去激發腫瘤生長,引起連串反應。除了針對 BRAF基因變異的藥物,亦有專門抑制 MEK的藥物,研究發現,兩種藥物雙管齊下,效力更佳之余,亦可延遲藥物抗 藥性出現的時間。」

合並用藥成效更佳

臨床研究數據證實,單獨使用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藥物治療BRAF V600E肺腺癌,總體生存可延長12個月,但合並兩種標靶藥物使用作二線治療,總體生存則增至18個月。「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如一開始已確定癌症帶有BRAF基因變異,第一線就可使用兩種標藥物,患者的生存率可長達25個月。另外,此藥物組合對縮小腫瘤的效果亦非常好,臨床可見有2/3病人的腫瘤明顯縮小,效果比傳統化療更為優勝。」

不過副作用相信是不少患者擔心的問題,藥物組合同時應用兩種藥物,副作用會否因而增加,令患者不適?陳醫生解釋:「藥物組合的副作用亦不算太嚴重,亦有方法可以處理。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燒、腹瀉、惡心、胃口減少,這類不良反應目前亦有很多藥物可以幫忙改善。」

http://cancerdoctor.hk/BRAF-mutation.html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給癌症病人的三個「信」字

癌症病人的三個「信」字

 

 

 

(1)「信任」:信任你的主診醫生,若有任何疑慮,儘管說出來,大家保持良好的溝通。如果你心底裡老是對醫生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條抗癌路將會加倍難走。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看醫生就是要放心將自己交託給他(跟選老公同樣道理),有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的地方,愈早「四四六六」問個明白愈好,免得誤會日漸加深。如果他太酷,或因其他緣故令你始終無法安心(例如太帥),乾脆換人好了(是換醫生,不是換老公)。(利申:我不介意太帥的醫生,治療過程不免要吃點苦,遇個帥醫生也是賞心樂事,是很好的安慰劑!)

 

(2)「信心」:要對自己有信心,我挺得住的;要對治療有信心,醫學昌明,治療方法愈來愈多;要對醫生有信心,醫生一定設法醫好我的(醫生跟你無仇無怨,別想太多,也沒必要常常「紮行馬」對著幹「想開波」般姿態)。不過,如果欠缺了(1)「信任」,就很難做到(2)「信心」了。

 

(3)「信念」: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信念」是你認為對你最重要的人或事,可以是你另一半、兒女,或任何摯愛親友,又或者是你很喜歡做、窮畢生精力都要完成的事。簡單說,即是「目標」、「動力」和「責任感」。在你快要放棄的時候,「信念」就會跑出來給你當頭棒喝:「喂!你未死得住呀!」。緊記:累的時候、辛苦的時候、痛的時候、孤單的時候、無助的時候……你可以儘管說:「我累了。」但請不要說「我撐不住了。」真正的失敗只會發生在你放棄的一剎那。

 

互勉之!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中大證新治療方案較常規治療有效延長晚期肺癌病人存活期

莫樹錦教授於肺癌研究一再取得重大突破,影響全球肺癌治療方向。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領導的最新國際研究證實,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第二代標靶治療後,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較接受常規治療延長了7個月,當中超過一半患者更存活超過30個月或以上。是次研究為第三期臨床研究,反映新治療方案較常規治療更有效,可望成為帶有EGFR基因變異晚期 NSCLC病人的一線治療新標準。相關研究結果剛於權威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並於全球最大兼最具影響力的腫瘤科組織「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周年會議中向全球專家發布。

 

八成肺癌為NSCLC 當中過半肺腺癌患者現EGFR基因變異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約有160萬人死於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頭號癌症殺手,亦是第二常見癌症,每年新症逾4,000宗,不少患者為年青女性及非吸煙人士。

肺癌患者中超過八成為NSCLC。NSCLC以肺腺癌為主,當中肺腺癌病人有接近一半是因為身體出現EGFR基因變異而致病的。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早於2009年確立口服標靶藥Gefitinib為EGFR基因變異的一線方案。在過去十年,隨著醫學發展一日千里,已出現新型的肺癌標靶治療。

新治療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7個月

為了解第二代標靶藥Dacomitinib與常規治療所用的Gefitinib對EGFR基因變異晚期NSCLC病人的療效,莫樹錦教授率領全球71所醫療中心和大學醫院,進行一項名為「ARCHER 1050」的第三期(Phase 3)臨床研究。

上階段的研究已證實,病人在接受第二代標靶藥治療後,「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超過1年以上,較常規治療長6個月。

今次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第二代標靶藥能將患者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 延長。452名被確診EGFR基因變異的晚期NSCLC病人參與研究,當中近八成為亞洲人。病人被分成兩組,分別接受第二代標靶藥Dacomitinib和常規的Gefitinib治療。結果發現,接受新藥治療的患者,整體存活期接近三年,較常規治療多了7個月,而且過半患者在接受治療30個月後仍然存活。

下表綜合第二代標靶藥和常規標靶藥的療效比較:

第二代標靶藥Dacomitinib227人) 常規標靶藥
Gefitinib225人)
整體存活期(中位數) 34個月 27個月
整體存活率(接受治療30個月後) 56% 46%
癌細胞擴散或轉移至腦部 1人 11人

在新藥組中,需要進行跟進化療的患者數目也較常規組少近一成。

 

第三期臨床研究顯示新治療方案較常規治療優勝

莫樹錦教授在本月初舉行的第54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周年會議,發布上述研究結果時指出:「整體存活期是評估新癌症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今次研究別具意義的地方,在於這是首個第三期臨床研究,隨機比較兩款針對EGFR的抗癌藥作為一線治療時,結果發現能有效延長病人的整體存活期。新治療方案不論在延長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都較優勝。我們期望是次研究結果可為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晚期NSCLC病人提供多個一線治療的選擇,可為他們進行更適切的治療。」

莫教授補充:「新治療方案雖然有不錯的療效,但我們也要留意它的副作用,最常見是腸胃不適。當中有8成的患者在服用第二代標靶藥後出現肚瀉的情況,嚴重者更需要停止服用此藥物。」

亞洲研究繼續影響全球肺癌治療方向

莫教授於2009年確立EGFR基因變異的一線治療方案,並於2016年就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再出現基因突變及抗藥性的病人,提倡嶄新治療模式。此項研究於2017年獲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選為十篇「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之一,顯示有關研究在該期刊2017年度內刊登的所有論文中,對全球醫療及病人護理方面最具意義。

另外,莫教授於2014年發表「EML4-ALK基因變異的晚期肺腺癌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較傳統化療有效」的研究,並於2017年發表由他領導的國際研究,證實一種新標靶治療能將晚期ALK陽性肺腺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延長,為這類病人的治療訂立全新之國際標準。

基於以上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醫學界可透過了解肺癌的基因圖譜,針對不同的基因變異為病人度身訂造治療方案,進一步實踐「個人化治療」的理念,有助提升肺癌患者的生活質素。

有關「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成立於1964年。作為同類組織之中的領導機構,ASCO代表近45,000名關心癌症患者的腫瘤科專業人士。ASCO致力通過研究、教育和推廣最高質素的癌症護理,以征服癌症,創造一個能成功將癌症預防或治癒的社會,讓每名癌症康復者活得健康。

ASCO於2018年6月1日至5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了第54屆周年會議。在會議上,全球超過30,000名腫瘤學專家參與討論最先進的治療方案。

 

癌症資訊網

編者的話 ( 58 ) 《舞台劇 我們都是同路人》

人生如舞台,有時看似活得平淡如水,忽然一個變化,讓大家變得束手無策。癌病對於許多健康的人是忌諱,對於曾在生死游走的同路人卻是反思人生的機會。

 

作為此劇的監製,我認為好的劇目值得分享廣傳,上次公演因緣份未至而讓許多人錯過了,所以今次我們捲土重來,期望引發更多的迴響。「我們都是同路人」是一齣由不同處境的癌症患者/家屬擔綱演出的舞台劇,角色有血有淚,劇本充滿愛與真誠。

 

癌症同路人粉墨演舞台劇

是次舞台劇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辦,除了讓更多觀眾欣賞好戲外,也帶出以下訊息︰

  • 信任醫生,莫錯過治療黃金時機;
  • 攜手同行,抗癌路上永不孤單;
  • 患難以後,更希望發揚「同路人不只是服務使用者,也可以透過不同途徑轉為服務提供者,才是真道。」回饋社會,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獨特角色和意義。

 

Yookie《從容以待 忠於自己的慢活人生》

 

這亦是我們「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宗旨和堅持,希望同路人信任與你們同行的伙伴,一起面對抗癌路上的喜樂、幸福和平安。

 

最後,感謝

美國安進公司

阿斯利康香港有限公司

美國輝瑞科研製藥有限公司

雀巢健康科學

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

有份參予演出和幕後製作團隊, 為這劇勞心勞力地付出,以及入座觀賞這齣劇的支持者,並希望你們能替這劇廣傳開去,喚起大眾對癌症病人的關注。謹代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再次多謝你們的支持和參予,你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原動力,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吳偉麟 Alan Ng

編輯 ( 22-6-2018 )

張凱幃Kaka《生命有質素 勝於看重金錢》

 

舞台劇 《我們都是同路人》

Betty BB《以愛為本 燃點生命之光》

花花《歡喜自在 護好身體任我行》

Ceci(盈)接納不同的結果 欣賞自己付出的過程

TVB 文化廣場 : 舞台劇《我們都是同路人》

 

準新娘肺癌擴散至腦 月花六萬元服標靶藥:好彩男朋友仲肯娶我

撰文:

最後更新日期:

 
結婚是人生大事,婚前確診肺癌的Fiona笑言自己的經歷猶如電視劇情,由病徵出現至今僅4個月。她自言心情樂觀但提及家人及未婚夫,以至昂貴藥物的沉重負擔,再樂觀的她亦哭起來。她無奈感嘆,檢查費已花費14萬元,未來每個月6萬元的藥物又應如何負擔?
 
Fiona(左一)因頭痛求醫,本以為是患流感的她卻遲遲未好,經4次檢查後,確診肺癌,更擴散到腦部。(陳芷昕攝)

Fiona(左一)因頭痛求醫,本以為是患流感的她卻遲遲未好,經4次檢查後,確診肺癌,更擴散到腦部。(陳芷昕攝)

今年2月,正值冬季流感高峰期,31歲的Fiona因頭痛求醫,本以為是患流感的她卻遲遲未好,經4次檢查後確診肺癌,更擴散到腦部,單是腦部的腫瘤便有7粒。她患的是ALK陽性肺癌,全港每100個肺癌患者中只有6至7人患此類肺癌。Fiona分享自己的病情時十分輕鬆,但談及家人、朋友以及未婚夫的支持,反而感到悲傷。她直指一個月需6萬元的藥物,財政上不知道可支撐到何時:「好彩男朋友仲肯娶我」。

Fiona曾多次強調「無錢就早啲死」,並非人人可負擔昂貴的藥物。正服用新標靶藥的她鮮有副作用,藥物僅令本來正減肥的她出現水腫,體重稍有上升,她依然吃好睡好,上一次的檢查,腦內的腫瘤更有明顯縮小。她促政府盡快把這類二線藥物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

 

(視覺中國圖片)

(視覺中國圖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兼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智文指,肺癌往往沒有病徵,直至出現病徵已經非初期癌症。今年4月一份由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共同發表的研究中,發現相對傳統化療的無惡化存活期是1.4個月,新標靶藥的無惡化存活期大幅上升至9.6個月,但病人需永久用藥,壓抑腫瘤生長,促政府盡快把這類二線藥物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

肺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15年的發病數字逾4700宗,僅次於大腸癌;但死亡數字超過大腸癌,達4031宗,位列第一。而ALK陽性肺癌是其中一種腺癌,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患病年齡較輕,患者以從不吸煙或過往曾經吸煙為多。

肺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15年的發病數字逾4700宗。(視覺中國圖片)

肺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15年的發病數字逾4700宗。(視覺中國圖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兼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智文指,ALK陽性肺癌治療藥物昂貴,促政府盡快把這類二線藥物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陳芷昕攝)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兼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智文指,ALK陽性肺癌治療藥物昂貴,促政府盡快把這類二線藥物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陳芷昕攝)

有準新娘肺癌擴散至腦部。(視覺中國圖片)

有準新娘肺癌擴散至腦部。(視覺中國圖片)

 

延申閱讀 :

新研究指二線標靶藥Alectinib更有效、醫患促請政府將此藥納入資助範圍

醫 for Emergency 基因突變肺癌惡化速 醫患促政府資助新藥

 二線標靶藥治ALK肺癌療效佳

 

醫 for Emergency 基因突變肺癌惡化速 醫患促政府資助新藥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癌症死亡比率數排行榜,肺癌至今仍是頭號殺手,每年超過4,000個家庭因此失去親人。其死亡率(28.2%)遠高於近年惡名遠播的大腸癌(14.5%),以及令人聞風喪膽的肝癌(11%)。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肺癌中潛伏了一個「殺手中的殺手」,它就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 ALK陽性肺癌。

研究顯示新藥可減少肺癌細胞轉移上腦的危機(網上圖片)

© 由 都市日報 提供 研究顯示新藥可減少肺癌細胞轉移上腦的危機(網上圖片)

 

左起:病人Fiona、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潘智文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Natalie Fong、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召集人羅翠媚

© 由 都市日報 提供 左起:病人Fiona、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潘智文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Natalie Fong、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召集人羅翠媚

 

雖然ALK陽性肺癌只佔非小細胞肺癌全部新症僅5%左右,但它比普通肺癌霸道得多,不但惡化速度極快,且轉移為腦瘤的比率亦較普通肺癌高一倍。

今年4月份刊登了一份由意大利、法國、韓國、西班牙、挪威、波蘭、德國、瑞士多國腫瘤醫院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該報告針對第三B期或已轉移的ALK陽性肺癌患者,及對化療藥物和ALK抑制劑Crizotinib出現病情惡化的患者,並首次直接比較採用(a)標靶藥Alectinib(阿來替尼),及(b)傳統化療的有效度及安全性。

新藥增無惡化存活期

在上述研究中,107位分別來自歐亞13個國家的ALK陽性肺癌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72人,每天服用兩次600毫克標靶藥Alectinib;第二組35人,每隔3周注射化療藥Pemetrexed 或Docetaxel。研究重點在於追蹤治療後無惡化存活期,發現採用新藥Alectinib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9.6個月(對照化療為1.4個月)。

臨牀腫瘤科潘智文醫生引述該份報告指,「Alectinib用作二線治療藥物,無惡化存活時間由傳統化療的1.4個月提升至9.6個月;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客觀反應率由傳統化療的0%提升至54.2%。」她補充說,上述研究結果均予ALK陽性肺癌患者及家人全新的希望,避免藥物不良反應而最終放棄治療。

 

臨牀腫瘤科潘智文醫生表示,新藥可避免藥物不良反應而令病人放棄治療。

© 由 都市日報 提供 臨牀腫瘤科潘智文醫生表示,新藥可避免藥物不良反應而令病人放棄治療。

 

望能納入關愛基金

病人Fiona 於去年持續出現頭痛、感冒及發燒等症狀,並偶有嘔吐的情況,經診斷後確診為上述ALK陽性肺癌。醫生於3月初處方二線藥物Alectinib沿用至今,病人的病情得以控制,但原本計劃和男友今年結婚的她,因突如其來的劇變,以及高昂的醫療支出,亦得重新規劃結婚計劃。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召集人羅翠媚指,「有證實更有效的二線藥物,令ALK陽性肺癌患者及家屬又悲又喜, Alectinib雖可減少肺癌細胞轉移上腦的危機,提升患者生活質素,但因其服用期長,費用昂貴,每月近數萬元的藥費令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希望政府能考慮將這種二線藥物也納入關愛基金或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範圍,讓更多患者、家庭獲得資助,紓減經濟壓力。」

 

https://goo.gl/EFe5a6

 

延申閱讀 :

新研究指二線標靶藥Alectinib更有效、醫患促請政府將此藥納入資助範圍   

基因突變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 專襲年輕患者、女性、非抽煙者  

準新娘肺癌擴散至腦 月花六萬元服標靶藥:好彩男朋友仲肯娶我  

標靶藥療效佳 ALK肺癌患者促納藥物名冊 

二線標靶藥治ALK肺癌療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