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癌症病患最害怕的事, 面對死神誰不軟弱…

 

#

癌症連續多年佔據十大死因中的第一名,根據衞生署的統計,2018年本港死於癌症的人數為14,446人,佔所有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面臨重病死亡的威脅,許多人如鯁在喉,一想到就禁不住胸悶難受。

人人都是癌症的候選人,更能體會癌症病患的憂慮不安,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找出癌症病患最擔憂的事情有哪些,進而了解社會能夠透過怎樣的作為,來幫助癌友們度過難關。

十大癌症病患最怕的事(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十名:外貌變得憔悴不堪

生病使人憔悴,而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也容易對外表產生影響,讓許多注重儀態的人大受打擊,畢竟沒有人想要自己看起來總是有氣無力、病懨懨的;不過抗癌與美麗兩者並不衝突,就算受到副作用的影響,病友們還是可以透過淡妝、服飾來打扮,找到自己最舒適的方法,不只增加信心,也能更樂觀面對療程。

第九名:人生的夢想未完成

許多病友在得知自己罹癌的那一刻,都擔心自己來日不多,想到還有許多人生夢想未完成的時候總令人傷心欲絕,但別忘了,面對治療的關鍵是要有堅強的心靈,只要有正向的觀念、配合治療與增強體力,還是可以擁有和現在一樣能把握的時光。

第八名:治療後副作用很大

治療癌症難免會令病患感到噁心、身體不適等副作用,而不管是化療、手術還是免疫療法,雖然尚無法保證治療後完全沒有負面影響,可是醫療技術的進步都已逐漸降低副作用的危害,讓病人夠更加穩定的接受治療。

第七名:處方、偏方訊息轟炸

不管是病友還是其親屬,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是在所難免的,但最需注意的是,要避免自己成為來路不明偏方或詐騙集團的肥羊;除了自己要提高警覺外,若身邊有癌症親友,或許你是出自於好意轉傳治療訊息,但在傳送之前也要注意訊息來源,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或是向專業的癌症病友團體諮詢。

第六名:療程有沒有效果

沒有人希望自己花了錢、吃了藥卻沒有獲得效果,如果就醫後卻發現自己的病症沒有改善,那對癌症病友們更是二度打擊。不過藥品的使用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藥品反應的時間長短需求也會因人而異,在用藥過程中可持續與醫師討論療程中病況的變化,不要輕易中止治療,癌症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許多病狀若獲得適當的治療,持續觀察、治療並找到與疾病共處的方法,對生活的影響相信也會越來越小。

第五名:承受化療的痛苦

許多人聽到化療都心有餘悸,其實「副作用大」、「令人難以忍受」等負面說法很多都已是大家對於化療的刻板印象,尤其是看到電視劇中掉髮、削瘦等現象,常令不少病友抗拒接受化療,擔心病還沒醫好身體就先撐不下去。事實上,化療仍是治療癌症的主流方法之一,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不管是增加療效還是降低副作用方面,都已經有相當大的進步與改善。

第四名:就醫增加經濟負擔

許多病友們都擔心治療癌症需要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畢竟就算擁有再樂觀的心理,若無法負擔治療費用,恐怕一切都將成為空談。不過現在有不少癌症治療方法都已納入健保,許多保險公司也提供癌症保險,可先檢視自己購買的醫療保險,許多專業的癌症病友團體也能提相關的諮詢服務,都能獲得許多有用的資訊。

第三名:擔心擴散、轉移或復發

當癌症出現轉移現象時,常常讓抗癌患者感到害怕,擔心自己恐要再次面對治療時的病痛…雖然沒有人能保證癌症是否會擴散、轉移或復發,但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已經有許多新藥品提供病人和醫師更多選擇,建議大家可多收集相關資訊,主動與醫師討論,徵詢面對病況是否有更積極的治療方案,醫生都能針對病人情況提供最適當的醫療方案建議。

第二名:等不到適合的藥物

過去治療癌症的外科手術、化療等都是從外去除腫瘤細胞,隨著醫療進步、「免疫療法」問世,可以說是癌症病友們的新希望。透過注射藥物、運用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不僅能延長病人壽命,還有機會痊癒——只不過對某些病友來說恐沒那麼樂觀。

雖然政府將多項癌症的免疫療法納入健保,但給付標準相當高,包括癌症期別、生物標誌表現量、曾用過哪些藥物,均設立嚴苛條件,恐讓美意大打折扣。加上限制藥品綁定特定檢查試劑,只能大排長龍輪流檢測,讓病友們產生一種「看得到、用不到」的沮喪心理,而晚期病友根本沒有時間等待。

第一名:擔心自己無法活下去

罹癌是一段漫長艱辛的路程,雖然現在已有許多手術、藥物與治療方法能夠控制住癌症病情,但長期面對病痛的折磨不免會有灰心喪志的時候、擔心自己來日不多甚至想要放棄…別擔心,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適當的抒發負面壓力是正常且健康的事情,重要的是能透何種方法轉換心情——除了親友的支持與陪伴外,病友們也能夠尋求基金會或專業機構的協助,重新鼓起勇氣再次對抗病魔。

分析說明: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17年10月02日至2019年10月01日,共兩年。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新聞頻道、Facebook、PTT及各大討論區、部落格等,針對討論『癌症患者害怕的事』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原文 : https://dailyview.tw/daily/2019/11/06

 

我的經驗 /抗癌最後一哩 敗給一根吸管

●父親臨終前默默說了一句:「原來不是癌症,是肺炎。」這句話是多麼錐心的痛!

父親是建築師,他一生兩次罹癌,都積極配合治療,力拚生機。距離去年辭世,已經努力成功抗胃癌18年,這次膽管癌,最後若不是吸入性肺炎,距離膽管癌僅5%能存活超過2年,僅差一個月。

吸管喝水 釀吸入性肺炎

2016年8月,父親因黃疸求診,楊培銘教授見狀況危急,轉到台大急診,外科部教授田郁文確診為膽管癌。經過處置評估,9月22日手術,成功移除腫瘤,之後進行8至9個月口服化療。未料2017年12月轉移至肝和肺,2018年1至3月做了兩次注射性化療。

因化療效果不好,5月25日做了第一次免疫療法,腫瘤指數從70降至50,且既有癌細胞均無明顯成長。

6月13日進行第二次治療後,出現肺部副作用,也苦撐過來了。準備開始第三劑免疫療法時,最後居然在一次喝水過程中因吸入性肺炎,導致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

諷刺的是,最後一口水,是在父親半命令、半央求下,我餵給他喝的。父親咬住吸管不放,大口的吸著對他可能如「甘泉」的水,隔日卻再次發燒。

肺炎疫苗 應按時施打

如果我早知道用對的方法照護,父親就不會一再發生肺炎感染、發燒,最後在沒有更多的抗生素可施打下辭世。希望大家不要犯我犯過的錯誤,除了提醒父母按時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更要用正確的方法照顧病患,避免肺炎帶走寶貴的生命。

父親走了,沒有機會再幫他按摩、不能再親吻他、再聞著他灰白頭髮的髮味、看著他大快朵頤的享受食物。

爸媽還在世的朋友們,請好好珍惜,不要嫌棄父母動作慢、常跌倒;長輩如果多問幾句,不要不耐煩、頂嘴;不要不探望、不電聯、不簡訊;不要不說愛、不說想、不感恩;要忍著性子,就像爸媽小時候拉拔我們長大一樣,而我們現在拉拔著小蘿蔔頭長大一樣。(宋以芳)

 

原文連結 : https://bit.ly/32QqJDH

癌症新症3.3萬宗創9年新高 前列腺癌升達17.2%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10月30日公布2017年癌症數據,新症數目高達33,075宗,較2016年宗數增加1,607宗個案,創近年新高;按年上升5.1%,是2009年以後的八年內最高增幅。

其中升幅最高是前列腺癌,錄得逾2,000宗,較2016年增17.2%。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認為升幅令人擔憂(alarming),但他強調需多看幾年數據才可確定疾病趨勢。他又稱癌症新增及死亡個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化。新增個案上升,亦可能是同近年診斷方法更先進和準確,以及更多市民關注癌症,及早醫治有關。

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表示,癌症新增及死亡個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化。新增個案上升,亦可能是同近年診斷方法更先進和準確,以及更多市民關注癌症,及早醫治有關。

黃錦洪說,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死亡個案中有大約三成人是死於癌症,過去5年本港平均每日有25人死於癌症。2017年有14354人死於癌症,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佔27.1%。最常見的癌症首五位,依次序仍然是大腸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肝癌。大腸癌仍然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是乳線癌。

黃錦洪說,過去10年,平均每年癌症死亡率增長為1.5%,但如果剔除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長因素,男性癌症死亡率下降2.2%,女性癌症死亡率微跌0.9%。

統計中心早前預期,至2035年本港癌症個案將高達42,000宗,中心會因應人口及社會結構變化,每兩年更新一次推算,最新的推算預料會在未來半年內完成。

 

延申閱讀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HKCaR)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

莫樹錦教授主講「抗癌漫長路」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10月14日於中大以「抗癌漫長路」為題,主講最後一場「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

講座吸引約200名中大師生、校友、中學生及公眾人士出席,全場氣氛熱烈:整個公開講座系列也在一片掌聲中圓滿結束。莫教授除了與聽眾分享他進行學術研究工作的心路歷程,於演講後更與主持人作交流,並解答現場觀眾的提問。

國際肺癌權威、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肺癌治療,率領全球將晚期肺癌治療個人化,開創標靶治療,研究免疫療法,與病人共同作戰。莫教授於公開講座上,分享他在癌症研究的漫漫長征,為病人創造希望的經歷。 

莫樹錦教授與主持人及校友徐緣先生(左)交流討論。

 

「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

中大為慶祝五十五周年,舉辦「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匯萃中大傑出學人的知識與經驗,傳承智慧。八場講座涵蓋轉化醫學、人工智能、糧食與可持續農業、宇宙與物理、歷史、心理學等範疇,八位出色學者深入淺出與公眾分享鑽研學問的心路歷程與豐碩成果。

詳情請參閱網頁:www.55.cuhk.edu.hk/the-pursuit-of-wisdom-lecture-series

衞生署監察乳房植入物安全性

衞生署發言人今日(九月三十日)表示,署方正監察有關乳房植入物可引致使用者患上「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醫療儀器安全事件。

衞生署得悉澳洲醫療用品管理局在檢視當地患上「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個案和相關化驗結果後,近日已因應相關風險採取預防措施,暫停使用多款型號的乳房植入物,為期六個月,並從市場回收相關產品。較早前,其他海外監管機構亦報告正在監察有關乳房植入物的安全和性能,以及「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出現的情況。

「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是出現於乳房植入物附近的罕見疾病。這種癌症可在進行乳房植入物植入手術多月或多年後出現,影響病人的免疫系統。該病並非乳房組織的癌症,通常患者的植入物附近組織會出現液體積聚的情況,或會在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絕大部分患者可透過移除植入物及圍繞植入物的莢膜後痊癒。雖然成因未明,但風險因素包括植入物具有較大的表面面積、其生產有關用品時用上的物料導致璧面粗糙、以及植入物周圍長期發炎。

現時,由於患上「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風險仍低,美國和澳洲的監管機構均不建議沒有出現徵狀的人士移除乳房植入物。

發言人說:「植入乳房植入物的女士應留意有否出現相關徵狀,例如腫脹、腫塊或疼痛。如有的話,應向為其進行植入手術的外科醫生,或有相關經驗的外科醫生尋求意見。而沒有出現相關徵狀的女士如有任何疑問,可在定期檢查時向主診醫生查詢。」

衞生署已就澳洲當局最新的監管行動通知相關持份者包括醫院管理局、私家醫院和醫學專業團體。至今,衞生署未有接獲在本港因植入乳房植入物而導致「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報告。

發言人補充:「署方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並與製造商或本地供應商跟進,如有需要會採取適當行動。」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抗癌雙妹跨越逆境 最難,是向家人講自己有癌!

一場癌症,可以帶走一切生存的盼望,但原來也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祝福!

兩位因癌症而認識的女子Katy和Yan,一個患了乳癌,一個患了淋巴癌,曾徘徊於生死邊緣,但最難過的原來不單是面對死神的威脅和治療的痛苦,而是如何向家人交代自己患癌這個殘酷事實,以及如何原諒自己的過去,又如何從手術後的傷痕中開始未知的一頁。

她們都經歷過死蔭的幽谷,成為癌病陰影下的命運共同體,雖然來自不同的過去,在抗癌路上,充滿狂風暴雨,但雨後終於看到可停泊穩靠的港口。

記者相約Katy和Yan一同接受訪問,二人認識了一年多,康復後在癌症患者和康復者組成的志願組織癌症資訊網做義工而結識,雖然並不常見,但一見面就無所不談,仿如雙妹嘜一樣,皆因她們曾遇上相同的命運。一場突如其來的癌病,改寫了她們的人生。

當我知道患上癌症時⋯⋯

Katy:「我好後生咋,廿幾歲,咩都未做過,想環遊世界又未去過,真係覺得好晴天霹靂!」

眼大大的Katy(唐天鳳),做過物業管理,在28歳時發現患上有年輕化趨勢的淋巴癌,一不留神的頸腫,竟然就是先兆。

「當時我條頸腫咗,其實無諗住理,以為熱氣,初初無睇醫生,幾個星期都唔散,去睇普通科,醫生話係淋巴發炎,食咗消炎藥,兩個星期都係咁腫,我覺得再過一陣就無事,於是無再理,咁啱當時準備去澳洲工作旅行,出發前一晚仲係好腫,媽咪忍唔住,唔放心,要知道發生咩事先俾我飛,我為咗敷衍佢,就勉為其難去醫院睇急症,諗住買個安樂俾阿媽咋。」

「喺急症室等咗幾個鐘,入去見醫生,佢就唔俾我走,要我即晚入院。」檢查後發現是淋巴癌二期,要立即接受治療,籌備多時的澳洲之行即時成為泡影。

「當我一聽到個癌字,梗係驚啦,由細到大睇好多電視劇,癌症噃,一定係死,仲要係喺海邊推住輪椅日落等死。我好後生咋,廿幾歲,咩都未做過,想環遊世界又未去過,真係覺得好晴天霹靂,醫生同我講個刻,我係俾唔到反應,個腦一片空白,跟住就喊。」

Yan:「我匿埋廁所喊,好辛苦,同自己講:對唔住!」

45歲、從事廣告的Yan(符倩恩),兩年前發現患上乳癌,與Katy知道消息後呼天搶地不同,她最初顯得異常冷靜,因為當時已有親人同樣患上癌症,要她經常陪同做檢查,她亦因此聽醫生意見順便也檢查身體,點知不幸中招,「我做檢查過程中,都感到有機會中獎,因為個日去照乳房造影同超聲波,做完造影檢查出去坐咗一陣,醫生就叫我影多一次,跟住照完超聲波,換完衫落到樓下,姑娘又打俾我,話唔好意思,你可唔可以再上來照清楚少少。」結果發現乳房有鈣化點,證實是第二期的三陰性乳癌。

最初她都強忍住接受治療,但當接受第二次化療時終於因為太辛苦捱不住,要匿埋廁所痛哭一場,積壓在心底的哀傷一下子爆發出來。

「第二次化療最深刻,差不多一個星期食唔到嘢,好想嘔,真係面如死灰無氣色,同以前好唔同,我就匿埋廁所喊,好辛苦,同自己講咗句:對唔住,因為我有時覺得個病係自己抑鬱番來,好多嘢對自己唔好啦,唔鍾意自己,我覺得身體收到呢啲信息,所以反射話俾我知。」

原來,Yan一直很介意自己的身材不好,經常自責埋怨,「我由細到大對自己好多不滿,唔滿意自己身材,我覺得呢個幾主要,所以唔鍾意自己,再加上有段時間又唔如意,特別工作上,唔知自己想點,搵唔到方向,唔開心,又無感情生活,積積埋埋。有時諗如果自己有癌症就好啦,自己快啲死,所以覺得癌症係自己爭取番來。」

「所以我喊住坐係廁所話對唔住,我以後會對你好啲,會經常講我愛你,我覺得自己係抵死的,痛苦係自己爭取番來,跟住我就開始寫blog,開咗個page(奇阿符),把呢段日子既辛苦寫出來。」最難是向家人開口⋯⋯

Katy媽咪;「你返來屋企啦,萬大事都好,屋企會支持你。」

確診當晚,Katy沒有返家,因為不知道如何向家人開口,内心覺得好孤單好徬徨。

「我確診當晚,無返屋企,自己喊足成晚又瞓唔著,發呆,當時我唔覺得可以醫得到,唔知點同阿爸阿媽講,我同屋企人關係唔close,諗緊講唔講好,還是靜靜地自己做晒所有嘢算呢。」

煎熬了一晚,她終於頂唔順,「我好硬頸,唔想同其他人求助,但到最後自己都頂唔到,死死地氣搵阿媽,個時唔係同媽咪長住,自己在外面住,覺得咁大件事,身邊無人可以幫手,咁就返屋企,同媽咪講反而佢最冷靜,可能見到我喊到崩潰,發晒癲咁,佢同我講你返來屋企啦,萬大事都好,屋企會支持你。」説到這裡,Katy忍不住喊了出來。

「喺好多人眼中,媽咪照顧個女好正常啫,點解我咁感動呀?我好細個爹哋媽咪就分開咗,我唔係跟媽咪,所以一路以來大家關係唔係咁親密,又唔係好多溝通,間中飲茶見吓面,我見朋友仲多過見佢,但是一場癌症,令你更加珍惜一些好重要嘅人,人生上好緊要嘅人。」

治療的日子,媽咪成為Katy最大的依靠,「我做了大半年化療,六個cycle打咗十幾針,呢場癌症,令我覺得屋企人原來好錫自己,以前自己反叛,但媽咪照顧係無微不至,以前BB照顧你唔知,而家咁大個先感受到,我有時半夜會肚餓醒咗,咁佢都老,幾十歲,都即刻起身煮嘢我食,一日三餐安排好不在話下,我治療期間心情唔好會發脾氣,本身都好容易躁,有病更容易,媽咪都唔係好溫和嘅人,以佢個性,呢大半年佢真係盡晒力去包容我呢個咁野蠻嘅女,真係好多謝佢。」鏡頭背後還笑說:「希望阿媽睇到呢條片,請我食多幾餐飯啦!」

Yan媽咪:「吓,你都有呀?」

Yan坦言向親人交代有癌好困難,因為當時她家中已有親人有癌症,擔心媽咪承受不了她又有事的噩耗,「好記得確診當日我先返咗屋企,我媽返到後,因為已有親人有事,我就好直接同佢講,我都中咗,佢好快就知我嘅意思,當時佢好詫異,「吓!你都有呀?」佢係我面前無喊,跟住之後我家姐返來,佢即刻同我家姐講,我家姐走入來慰問我時,我家姐就喊。」

「我有三兄弟姊妹,有哥同家姐,我排最細,媽咪好錫我,細個管教得嚴,佢係超級媽咪,從來唔使我地做家務,特別係我有病嘅時間,我覺得佢真係superwoman,只要能夠令我舒服嘅事,佢好願意去做,」和Katy一樣,當説到媽咪,心情就觸動起來,強忍淚水,「特別我做化療時好辛苦,食唔到嘢,佢都會問你想食咩呀,佢都會落街買,整俾我食,去幫我。」

告別身上的傷痕

Yan:「我成日會望自己條疤痕,覺得佢留俾我嘅經歷幾特別,係好多過唔好!」

在接近一年的治療期間,Yan試過因化療後不停脫髪要剃先頭,因嘔吐而不能進食等,但最掙扎的是做乳房切除手術這個決定。

「失去咗少少肉,呢個係我上年確診復發後做的全乳切除手術。」勇敢的她,不介意向記者展示身上那道淺淺的疤痕。

「每個人都想自己身體好完整,雖然唔多肉,作為一個女姓都希望去保留,我都有同醫生爭取唔好全部切晒,醫生唔同意。」她的朋友當時也替她擔心,不斷慰問她,最後她決定做手術,Katy更在手術前為她的身體拍照留念。

「你問我對生活有冇影響,其實唔會,因為唔會唔balance,係OK。我覺得無需要帶義乳,我擔心無呢個size,亦覺得無需要重建,無謂為小小肉而捱一刀。」原來,這副昔日埋怨的身材,反而令她做切除手術時更容易作決定,「我成日會望自己條疤痕,覺得佢留比我嘅經歷幾特別,係好多過唔好,係表面無咗一啲嘢,但我覺得得嘅比失嘅多。」

「做化療時,好多朋友揸車接送我去醫院,我寫嘅blog有好多人support,我就好似公主咁,想做咩,朋友都會幫我去做。個段時間其實幾開心,可能開心過未有病之前,你會更加感受到友情、親情,原來唔使點講,平日唔多見面嘅人,有事時大家就可以聚埋一齊。」

「我以前做嘢好tough,唔容易相處,但當我將呢種態度抗癌,反而得到好多人欣賞,可能以前人地會覺得我好串,而家變得欣賞我,就算我都欣賞咗自己。」

Katy:「執番條命,覺得要好好珍惜,唔想好似以前唔愛惜身體!」

以前愛蒲的Katy,康復後除了在癌症機構工作,還開始愛上運動,更藉此認識一班同路人,不再收埋自己。

「患癌前其實我生活習慣都好差,完成整個療程覺得自己好好彩,執番條命,覺得要好好珍惜,唔想好似以前咁唔愛惜身體,多咗好多時間做運動,行山、游水、跑步、踩單車,咩都有玩,令我擴闊好多視野,識咗好多唔同嘅朋友,慢慢我都會分享自己患病嘅經歷,最初我唔係好講,後來發現好多人都係咁,原來我地團結埋一齊,可以成為一股力量去鼓勵更多人行出來做運動,行番出來面對呢件事。」

她說同路人一齊做運動,感受特別不同,「大家可以互相鼓勵,如果我跟正常朋友做運動,可能佢地會話,乜你咁渣㗎,因為我地啱啱好番做完治療,身體會差啲,如果大家同路人,我地會理解到,佢啱啱好番,踩唔到好正常,跑得慢啲好正常,我地會理解大家軟弱嘅地方,唔會笑人,會慢慢鼓勵由零到一,最緊要踏出第一步。」

撰文:黎明輝

攝影:梁正平

 

抗癌雙妹跨越逆境 最難,是向家人講自己有癌!

 

「抗癌薄餅」奪搞笑諾獎

專門表揚「騎呢」科學研究的搞笑諾貝爾獎,本年度獎項前日揭盅,今屆得獎研究仍然貫徹「乍看令人發笑,但可引人深思」的宗旨,例如意大利科學家加盧斯便憑着透過研究證明,在意大利進食於意大利製作的薄餅,可以有助抗癌,獲頒醫學獎。

今屆頒獎典禮按慣例在哈佛大學舉行,由4名真正諾貝爾獎得主頒獎,得獎者會獲得一張面額100萬億、但實際價值只有3港元的津巴布韋紙幣;每名得主有60秒時間致詞,一旦超時,便會馬上有一名8歲女童在旁邊不停重複「好無聊,請你停下來」。

 

Cancer-fighting pizza, scrotum study win spoof Nobel prizes

Silvano Gallus of Italy accepts the Ig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study “Does Pizza Protect Against Cancer?” at the 29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Image Credit: Reuters

New York: A study of whether pizza made and eaten in Italy wards off cancer and an inventor of a diaper-changing machine are among the winners of this year’s spoof Nobel prizes.

 

 

 

 

Scientists who measured children’s saliva and those examining the pleasure of scratching an itch were also honored at the 29th annual Ig Nobel Prizes, which celebrate the sillier side of science.

The awards were due to be handed out on Thursday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prizes aim to “celebrate the unusual, honor the imaginative – and spur people’s interest in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organizers said of the event, which features a traditional onstage paper airplane toss.

The top honor in the anatomy category went to Roger Mieusset and Bourras Bengoudifa for their 2007 work measuring scrotal temperature asymmetry in naked and clothed postmen in France.

Fritz Strack of the University of W|rzburg won the psychology prize for “discovering that holding a pen in one’s mouth makes one smile, which makes one happier – and for then discovering that it does not.”

The winners receive $10 trillion in cash in essentially worthless, inflation-ravaged Zimbabwean money.

They were allotted 60 seconds to make a speech. If winners over-ran they were going to be cut off by an eight-year-old girl repeating, “Please stop, I’m bored.”

Like every year, the awards were going to be presented by real Nobel laureates, with four attending Thursday’s ceremony.

A Japanese team took home the chemistry prize for estimating the total saliva volume produced per day by a typical five-year-old child.

Iman Farahbakhsh of Iran won the engineering award for his machine that changes babies’ diapers, which was patented in the US last year.

An international team received the anti-Nobel Peace Prize for measuring the pleasurability of scratching an itch while Silvano Gallus took the medicine award for collecting evidence that pizza might protect against illness and death, but only if it is made and consumed in Italy.

Marc Abrahams, editor of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magazine, was to close the ceremony by saying: “If you didn’t win an Ig Nobel Prize tonight – and especially if you did – better luck next year.”

Cancer-fighting pizza, scrotum study win spoof Nobel prizes

生酮飲食, 病人實在不宜自行嘗試

生酮飲食, 病人實在不宜自行嘗試

 

之前我在專欄中有提過生酮飲食: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的潛在風險
傳媒所引述的報導有時並不可靠,報章所提到的研究,其實是一個 preclinical study:Biologists’ Preclinical Work Suggests Keto Diet Has Anti-Cancer Effect
在 Pubmed 內搜尋,也沒有找到有臨床數據顯示生酮飲食可以有效抗癌。最新的一份醫學論文是一個在奧地利進行的研究:
文章末段指出:
However,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the ketogenic diet as a therapy and evaluate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more molecular studies as well as uniformly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are needed.
由於採用生酮飲食有潛在風險,在沒有充份臨床指引下,病人實在不宜自行嘗試。

師兄隨筆 ( 28-08-2019 )

《香港癌症策略》記者會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

《香港癌症策略》記者會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前排中)、署理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衞生)陳偉基(後排左三)、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前排左三)、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前排左四)、醫院管理局總監(聯網服務)高拔陞醫生(前排右四),以及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劉詩敏醫生(前排左一)、郭寶賢醫生(前排左二)、袁家兒醫生(前排右一)、鄭志堅醫生(前排右二)和梁憲孫教授(前排右三),聯同相關政府人員今日(七月二十六日)在《香港癌症策略》記者會合照。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於七月二十六日在《香港癌症策略》記者會上,公布首個就香港癌症防控工作而制訂的全面計劃。以下是陳肇始教授在記者會上的開場發言:

各位傳媒朋友,多謝大家蒞臨今日的記者會。記者會目的是介紹首份《香港癌症策略》。透過制訂的這個策略的工作,令工作優次和方向可以更加清晰,亦希望可以減低癌症對本港帶來的負擔,以及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提高存活率。

癌症是全球的公共衞生問題,並是香港的頭號殺手。在過去五年,每日平均有超過35人被癌症奪去寶貴生命。隨着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長,我們相信癌症的新增個案和相關的醫療負擔將會增加。

政府高度重視癌症防控的工作。我們早於二○○一年成立「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會),現時由我擔任主席,成員包括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外,還有癌症專家、學術界人士、公私營界別醫生,以及公共衞生界別的專業人士,負責制訂本地癌症防控的方向、措施、策略,並督導涵蓋癌症預防、篩查、監察、治療和康復等工作的方向,癌症的科研都是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政府多年來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對抗癌症。在預防方面,政府自二○一八/一九年度起每年撥款五千萬元予衞生署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以預防癌症等非傳染病,當中包括推行《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此外,衞生署自二○○四年推行「子宮頸普查計劃」,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亦已於二○一六年九月推出,並由二○一八年八月轉為恆常項目。在二○一九/二○年度,該兩項計劃的撥款共約二億三千萬元。

在醫療技術及設備方面,政府亦非常注重,政府分別預留二千億元及二千七百億元撥款推展第一個及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當中包括增建新的腫瘤中心、擴展放射服務,以及增加手術室及病床數量等,提升醫管局治療癌症的服務量。除了新的腫瘤中心,現時有五、六間醫院會將其治療癌症的服務量提升和整合。我們亦預留了五十億元撥款供醫管局添置醫療設備,包括引入用於癌症治療的先進醫療儀器及技術。藥物方面,我們在二○一九/二○年增撥了四億元經常資助供醫管局擴闊藥物名冊。醫管局並已把自費藥物納入安全網資助範圍的編配優次順序工作由每年進行一次增至每年兩次,以加快把合適的自費藥物納入安全網的資助範圍,讓病人得到更適切的援助。

為何我們需要《香港癌症策略》?政府致力加強癌症防控的工作,而《香港癌症策略》是香港首個就癌症防控工作而制訂的全面計劃。今日有很多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出席記者會,於去年的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會議,他們一致認為政府有需要整合和完善癌症防控策略,使政府以更具策略性、協調和主動的方式,以更以人為本的方式推行相關的癌症工作,以應對癌症對市民健康和社會帶來的挑戰。在過程中,政府亦可以加強與醫學界及病人組織等相關持份者的溝通、聯繫及合作。委員會在制訂策略時,參考了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國際間做法,亦考慮到本地的實際情況。

《香港癌症策略》是首個就香港癌症防控工作而制訂的全面計劃,顯示政府對癌症防控的決心。《香港癌症策略》在政策層面可以更加對焦癌症防控工作,並與政府致力發展基層醫療健康的方向一脈相承。在全港性的層面,我們透過以人為本的措施、資源上的配合,以及與社區夥伴合作,加強預防癌症和為受癌症影響的市民紓緩其痛苦和焦慮。當中,我們會建立新的網上資源中心,讓市民尤其是病人和照顧者,得知確診癌症時可以怎樣面對、可得到甚麼資訊、有甚麼支援或支援小組可給予援助。

透過制訂《香港癌症策略》,我們找出現時服務的不足之處。當我們全面去看的時候,希望不足的地方可以做得好些,並就患者可能經歷的複雜過程的不同階段,逐一制訂具策略性的工作優次和方向,當中涵蓋預防、篩查、及早識別和診斷、治療、存活以至紓緩治療,從而提高癌症病人以至其家人的生活質素。

為加強與社區組織合作,我們亦將建構「癌症伙伴網絡」,一個包含社區夥伴的參與平台。透過完善的統籌,我們可匯聚所有重要資源,善用民間智慧,釐清社會各方的角色,以期加強對癌症病人、癌症康復者及照顧者的全方位支援。當中,尤其是加強對於存活癌症病人的照顧。

此外,首間地區康健中心將於二○一九年第三季在葵青區落成,提供的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及疾病預防計劃,這有助識別及管理與癌症有關的早期風險因素,減低市民患癌風險,鼓勵市民保持健康。

與此同時,我們將更具承擔,提供資源支援與癌症共處的人士,並審視如何透過數據收集、科技和研究,更有效地制訂和實施癌症相關政策。

未來跟進工作有很多,《香港癌症策略》今日正式推出後,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及醫管局會聯同醫療界的夥伴、癌症康復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落實各項措施,達致預期成果。

我特別一提,當中在科研方面,除了食物及衞生局會在香港推行大型的基因組測序計劃外,政府已撥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建設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亦已收到多間國際領先的本地、海外及內地大學院校及研發機構,就進駐研發平台遞交的建議書。其中「Health@InnoHK」將會專注醫療科技的研發,例如藥物開發、個人化醫療、分子診斷、疫苗研發及另類療法等。我們相信透過加強在醫療科技的研發,將會為預防、診斷和治療包括癌症等疾病帶來裨益。

最後,我要多謝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成員、多位專家及不同組織的專家提供寶貴的意見,以及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及醫管局的同事的努力,令《香港癌症策略》可以順利推出。

推行《香港癌症策略》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誌着我們要攜手對抗癌症,而非意味着終結或開始。我們會聚焦七大範疇,包括癌症監測、預防和篩查、及早發現和診斷、適時及有效的治療、科技與支援、存活及紓緩治療,以及癌症科研。我們亦一定會加強在政策上的支持、提供適當的資源、在政策推行時更加以人為本、多與社區合作、在基層醫療方面多做工夫。透過政府、醫管局和全體委員的同心協力,聯同私人醫療界別及民間社會的積極貢獻,我們希望可以在社會燃起癌症可以預防及可以醫治的盼望。當然,存活亦是非常重要。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中)、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左二)、醫院管理局總監(聯網服務)高拔陞醫生(右二)、食物及衞生局研究處總科研評審主任馬紹強醫生(左一)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醫生(右一)今日(七月二十六日)公布《香港癌症策略》。

 

 

延申閱讀 :

香港癌症策略記者會( 短片記錄 )

香港癌症策略2019摘要報告( 共28頁 )

香港癌症策略2019 (共80頁)

Hong Kong Cancer Strategy( Summary report )

Hong Kong Cancer Strategy( Full report )

 

 

社媒有操守減收不實癌症資訊 阻擋氾濫成災的治癌秘方

社媒有操守減收不實癌症資訊 阻擋氾濫成災的治癌秘方

 

每日瀏覽 Facebook ,YouTube,Whatsapp 等社交媒體(社媒) ,是絕大部分都市人的生活習慣。社媒的高流動性讓消息傳送變得方便,卻同時放大錯誤資訊擴散速度及影響範圍。網上一些有關治療癌症「偏方」,點擊率更達百萬。這些資訊大多沒有科學根據,誤信不但延誤正統治療,嚴重更會對人構成傷害。華爾街日報指,有人因著網絡平台的便利,散佈偽醫學理論或不實癌症資訊,更大力推銷藥物、保健產品。為杜絕網上假資訊,主要社媒已開始採取行動管制假新聞,限制用戶上傳不可靠資訊,免得有人誤信而影響健康。

華爾街日報報導,Facebook 於今年6月改變新聞上傳的演算法,調整用戶能看到的內容,大大減少宣揚「偏方」或健康產品的貼文。Facebook 表示,某些被刪掉或減少的貼文,內容多涉及銷售偽營養品,如宣稱含蘇打粉的混合物注射可治療癌症。若讓這類誤導醫療資訊再於網上廣傳,引發的後果是非常嚴重。

Google 旗下 YouTube 亦採取行動,切斷上傳「虛假治癌方法」廣告的渠道。母公司 Alphabet 發言人表示,為了降低用戶接觸可疑資訊的機會,正與醫學界合作評估用戶上傳之內容,一經確認是沒有科學根據或醫學界相信屬「陰謀論」式的媒體廣告,將限制其上傳次數。

此外,杜克癌症研究所腫瘤學家福蜜柯‧其諾(Fumiko Chino)指,某些人不斷吹噓和散播「偽醫學」內容,配上似是而非的論證,然後渲染為具說服力的防癌秘笈,其真實目的是「行銷」。她和其他醫生均認為宣揚錯誤資訊的網站和社群媒體不計其數,如今 Youtube 和 Google 兩大社媒針對不實的健康資訊採取行動,實屬矽谷科技界「端正平台」的重點行動。不過網路平台自發性篩檢「錯誤健康資訊」也不容易,除了訊息海量,亦會令部份人覺得這種「自我審查」是打擊言論自由,甚至是對某些「療法」的偏見。

 

Crystal Siu / 癌症資訊網

延申閱讀 : https://on.wsj.com/2Lx95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