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23】平均每日94人確診癌症 坊間傳聞是否屬實? 一書睇清癌症謬誤

根據醫管局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4,179宗,平均每日有94人確診。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在2020年香港有14,805人因癌症離世,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29.2%。坊間有不少聲稱可以預防或對抗癌症的方法,但很多方法並無科學根據。癌症資訊網聯同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李孔敏醫生、李兆康醫生、梁就茂醫生、吳幗杏醫生、曾憲玲醫生及內科腫瘤科專科陳冬青醫生繼6年後推出《癌症謬誤100解 第二冊 》,希望可以為公眾及癌症病人解除疑慮。書中更包含數位癌症病人的故事分享,希望為其他癌症病人帶來鼓勵。

書中包含以下常見的癌症謬誤:

1.近親有癌症,我遲早也會得到癌症。

答:近親有癌症,代表你有家族的癌症傾向,根據統計,如果近親有惡性腫瘤的話,其他家人有癌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 2 至 10 倍,但這並不代表你一定會得到癌症,只是機會較高而已。反而要留意,如果近親有癌症,通常要提早十年開始做癌症篩查。例如,如果有近親在 50 歲時患上乳癌,那麼最好就在 40 歲時開始做定期的乳房造影。

2.發現乳房長有無痛腫塊,無痛就肯定不是乳癌?

答:雖然乳房腫塊引起不適或疼痛是乳癌的病徵之一,但臨床上所見,大部分乳癌患者的乳房腫塊都是無痛的。所以切記:無痛不等於無事!疼痛與否亦絕非診斷乳癌的依據。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乳癌的病徵包括:
・乳房形狀或大小改變
・乳房或腋窩出現腫塊
・乳房皮膚變厚、凹陷或出現橘子皮變化
・乳房紅腫,甚至潰爛
・乳頭凹陷、有不正常分泌物或出血
・腋窩淋巴結腫大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乳癌可全無病徵,女士們要多留意身體狀況,若有懷疑應及早求醫,切勿自我診斷,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另一方面,香港尚未實行全民乳癌篩查,建議女士們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40 歲以上或有乳癌家族病史的更應定期進行乳房造影掃描。

3.良性腫瘤遲一點治療就會變惡性腫瘤?

答:大部分的良性腫瘤都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比如我們常見的婦女子宮肌瘤,乳房纖維瘤,肝臟血管瘤等,它們本身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有些良性腫瘤是會轉變成惡性的,例如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的一種)就會有轉變成惡性瘤的機會,所以詳情要跟你的主診醫生商量,對良性腫瘤不可以一概而論。對於不會轉變成惡性瘤的良性瘤也不要掉以輕心,因為也有機會在良性腫瘤的旁邊生長出惡性腫瘤,使人誤會其病徵是由良性腫瘤引起而錯過了及早診斷及治療的機會。

如欲知道更多關於癌症的謬誤,歡迎前往2023香港書展購買《癌症謬誤100解 第二冊 》。書展詳情如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2023 香港書展

展位:灣仔會展Hall1B-B40展位
日期:7月19至25日
時間:1000-2200(7月19, 20, 23, 24日)
1000-2300(7月21, 22日)
0900-1700(7月25日)

癌症資訊網新書推介|癌症謬誤100解 第二冊 出版咗啦!

抽血就可以驗到有沒有癌症?
醫生說患上第四期癌症,那麼即是快死了?
胃酸倒流會引致食道癌? ……

時隔六年,臨床腫瘤科醫生與癌症資訊網再度共同籌劃出版《癌症謬誤100解 第二冊》!陳亮祖醫生、陳冬青醫生、李孔敏醫生、李兆康醫生、梁就茂醫生、吳幗杏醫生、曾憲玲醫生將繼續為讀者解答各種流傳於坊間的關於癌症的流言與謬誤,使得讀者對各類癌症及相應治療有正確的認知和理解。

新書中亦同樣有八位同路人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抗癌故事和心路歷程。透過病友真實的分享,希望讀者可以感受到每位康復者的堅毅意志,即使曾經走過患病的艱難路途,亦能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煥發生命的光彩。


本書特色

臨床腫瘤科醫生解答各種流傳於坊間的關於癌症的流言與謬誤,使得讀者對各類癌症及相應治療有正確的認知。

八位同路人於書中分享他們的抗癌故事和心路歷程,抗癌路上永不孤單。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書展贈票活動 確認領取時間

感謝參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書展贈票活動,活動經已完結。已收到 WhatsApp 確認通知的參加者,請填寫以下資料,選定領取門票之日期及時間。

☎ 交收當日如有任何疑問,請致電9157-1957, 謝謝!

📍指定領取時間及地點(逾時不候)
領取日期:19-21/7
領取時間:10:30-11:30 / 14:00- 15:00
領取地點:東鐵會展站 近B3 出口

—————————————————

確認換領日期和時間





私隱政策聲明
你向「癌症資訊網」提供的個人資料均依照《個人資料(私隱) 條例》的規定保密處理。除非事先獲得資料當事人同意,否則該等個人資料,只有在符合收集資料的目的或在上述條例許可的情況下,才可使用、披露或轉介。查閱及改正資料,閣下有責任向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更新資料,否則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有可能無法提供閣下要求之服務。根據《個人資料(私隱)修例》,資料當事人有權要求查閱和改正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及索取有關資料的複本。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在處理查閱或改正資料要求時,會查核提出要求者的身份,以確保他/她在法律上有權作出這項要求。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須在或可在條例第20條指明的情況下拒絕依從查閱資料要求,例如申請人未能提供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合理要求的資訊。


明白

 

電影《不止不休》| 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呢?

「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呢?」

《不止不休》由內地新晉導演王晶執導,賈樟柯監製,白客、苗苗、張頌文領銜主演。電影以記者韓福東為原型,講述一位北漂調查記者在2003年報導乙型肝炎帶菌者遭受歧視的故事。電影帶出傳遞正確健康資訊的重要,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上星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舉行《不止不休》慈善場,與協辦機構惠民慈善基金肝臟移植協康會一齊分享好電影!觀眾都有很深感受,在此和大家分享部分觀後感。

 

《不止不休》慈善場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鄭妙榮女士 及 資深同路人義工張佩蘭女士

《不止不休》慈善場參加者觀後感

昨天電影十分好!感同身受,見證中國社會風氣的進步,前進改革,好👍👍
-肝臟移植協康會副會長何鉅華

 

電影拍的很好,有意義👍🏻,感同身受,非常受觸動,超感動。多謝推薦👍🏻,非常值得觀看。👍👍
-肝臟移植協康會委員袁惠珠

 

今天看這套電影拍得很好,明顯歧視乙肝患者,使患者失業、失學、失去感情、患者家人都是乙肝更加不敢向人透露,我感覺難受,傷心中國人歧視中國人,被迫叫第三者代他們體檢,乙肝有藥控制到病情,比30年前進步不少,又打乙型肝炎預防針,小朋友出去打埋乙肝針。
-肝臟移植協康會委員張月華

 

電影令我感到錯誤信息的威力,要改變錯誤信息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在電影中乙肝是傳染病,令一班患者受盡歧視及無奈,原來要改變別人的看法足足要那麼多年才能做到,所以我認為教育及宣傳很重要,多些喚醒市民對疾病的認識。
-肝臟移植協康會義工曾志強、夏少英夫婦

 

電影感人地敘述出乙肝病毒攜帶者在本世紀初的內地備受歧視的社會現象及對佔總人口十分之一的帶菌人群的不公道待遇。

歧視通常源於無知。醫學常識普及程度的提高令大眾對乙肝病毒感染途徑有更科學的認識,從而由無謂的恐慌中解脫出來,有針對性地就傳染途徑採取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包括施打疫苗,安全性行為,切斷母嬰及血液傳播鏈,使得乙肝傳染可防可控。

消除對乙肝帶菌者的歧視更有利於乙肝病毒的早期篩查,早期介入,早期治療;防止乙肝帶菌者發展成為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患者,從而從公共衛生角度減少肝病的發病率及其後期診療對患者、對社會的巨大負擔。

– 肝臟移植協康會義工王偉民、陳妙兒夫婦

 

電影中使我回憶起當年我患有乙肝病毒的時候,心中感覺徬徨與及被外人誤解病毒的傳染性很強,更被人歧視。
-肝臟移植協康會義工義工梅應全、梁麗微夫婦

 

這齣好電影,讓人反思,有病或感染不該受岐視!患者更不應自我封閉,該走出來,努力做好,積極進取的助己、乃至助人。像癌症資訊網的好朋友!
-資深同路人義工張佩蘭女士

 

《不止不休》確是一套很好的戲,大家都覺得留下深刻的反思!
-惠民慈善基金副主席陳錦昌先生

 

協辦機構
#惠民慈善基金 #肝臟移植協康會

電影預告

【 2023香港書展門票大派送!】 我哋首次參展呀!

【 2023香港書展門票大派送!】 #我哋首次參展呀
今年書展將會於7月19號至25號喺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首次有自己嘅攤位‼️ ‼️ 於展館1B嘅B40展位同大家見面😊

為咗等大家見證我哋呢個重要 MOMENT,兼揾我哋打下卡,大家只需回答簡單問題,即可參與書展門票派送活動。門票數量有限!歡迎各位踴躍參與!

———
📚現場除咗有我哋出版過嘅書,更會推出新書 😍 (大家記得留意我哋fb)


———

參加方法:(必需做齊3個步驟)
1️⃣ Like & Share 讚好並公開分享上述 facebook 帖
2️⃣ 於fb Comment留言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攤位 位置
3️⃣ 填寫換領表格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07/06/bookfair2023

獎品:
香港書展入場券
*每名得獎者可獲 2 張 入場劵

活動日期:即日-12/07
公布日期和領獎方式:14/07 以電話 / WhatsApp確認

活動條款及細則:
1. 每位參與者只可以參加一次;
2. 如有任何爭議,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擁有最終決定權

#香港書展 #入場券 #門票 #抽獎 #giveaway #書展 #圖書 #書籍 #文化 #閱讀 #出版 #reading #books #癌症資訊網 #癌症資訊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會員免費|換書展2023門票

換領活動已經完結, 請關注我們的FB 專頁 [FB : 癌症資訊網], 獲得更多的資訊

  • 參加方法(必需做齊3個步驟)

1️⃣ Like & Share : 讚好 [FB : 癌症資訊網] 並公開 分享此帖 [會員免費換入場門票]

2️⃣ 於fb Comment留言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攤位 位置>>記得截圖阿

3️⃣ 填寫以下會員換領表格

名額有限!快啲參加啦💕

🔎活動條款及細則:
1. 每位參與者只可以參加一次;
2. 如有任何爭議,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擁有最終決定權。

 

網上直播 | 肉瘤與骨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網上直播 |肉瘤與骨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 癌症資訊網 Cancerinformation.com.hk 協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衆的一些常見問題。此活動為每月一期的系列講座,2021年10月至今共已舉行20+1場,已有250多名教授及醫生主講及解答公眾疑問,並有將近114萬名觀眾參加,專家們義務服務大眾,觀眾反響熱烈!

7月講座主題主要探討肉瘤與骨癌,講座題目為「肉瘤與骨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歡迎大家於表格留下問題,教授及醫生們將會為大家解答!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將會於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直播 ,歡迎屆時收看!如有任何提問,歡迎填寫以下Form或於直播期間留言,將安排專家解答。




癌症患者癌症康復者照顧者


肺癌乳癌肝癌膽囊和膽管癌腎癌甲狀腺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胰臟癌卵巢癌淋巴癌鼻咽癌大腸癌





私隱政策聲明
你向「癌症資訊網」提供的個人資料均依照《個人資料(私隱) 條例》的規定保密處理。除非事先獲得資料當事人同意,否則該等個人資料,只有在符合收集資料的目的或在上述條例許可的情況下,才可使用、披露或轉介。查閱及改正資料,閣下有責任向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更新資料,否則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有可能無法提供閣下要求之服務。根據《個人資料(私隱)修例》,資料當事人有權要求查閱和改正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及索取有關資料的複本。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在處理查閱或改正資料要求時,會查核提出要求者的身份,以確保他/她在法律上有權作出這項要求。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須在或可在條例第20條指明的情況下拒絕依從查閱資料要求,例如申請人未能提供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合理要求的資訊。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