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獲批毋須接受生物標記測試 復發性卵巢癌維持治療新突破

 

卵巢是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雖然大小只有2至4厘米,卻掌管了女性荷爾蒙分泌和生育能力,說是女性的「大本營」並不為過。然而,當有不速之客,例如癌細胞入侵大本營,女士們便要面對卵巢癌這場硬仗。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卵巢癌位列本港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死亡率則位居第七。2016年發病個案為598宗,死亡個案為229宗。換句話說,約三分二患者能夠戰勝卵巢癌,三分一患者最終因卵巢癌而致命。

 

發現往往屆中晚期

迄今為止,卵巢癌並無理想的篩查方法。所謂篩查,是指在未出現任何症狀之前及早識別和診斷,提高治癒機會,減低死亡率。卵巢癌不像子宮頸癌可透過抹片有效篩檢,而癌指標CA125水平容易受其他身體狀況影響,故其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另一方面,早期卵巢癌幾乎沒有症狀,直至患者因尿頻、腹脹、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等症狀求醫時,病情往往已屆中晚期,增加治療的難度。

卵巢癌的特性是生長速度快,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化療則按個別需要在術前或術後給予,標準用藥為紫杉醇和卡鉑,療程每隔3星期一次,患者多數需接受6個療程。大部分卵巢癌個案對化療的反應不俗,惟中晚期卵巢癌復發率高達六成以上,這是由於肉眼看不見的微量癌細胞已在腹腔遊走,化療未必能完全將之消滅。因此,如何及早發現卵巢癌並有效防止復發,一直是臨床上的大難題。

以往,臨床上見過不少患者在熬過辛苦的化療後,癌細胞在短時間內死灰復燃,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再次接受化療,不但身心俱疲,更甚的是病情受控的時間亦愈來愈短,惟化療毒性較強,不宜長期使用。如何使化療的藥效維持更長時間?醫學界由此衍生出「維持治療」的概念,希望利用毒性較低的藥物控制腫瘤,讓患者在保持生活質素的大前提下帶病延年。

第一種應用於卵巢癌維持治療的藥物是透過靜脈滴注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貝伐珠單抗的作用是抑制新血管的增生,藉此截斷癌細胞的養份供應,使其無法生長。換句話說,即是使癌細胞「斷糧」,無力再靜極思動,壯大聲勢。

 

令癌細胞無法修復

近年,醫學界研發出另一種新「武器」:PARP抑制劑。PARP是一種蛋白,作用是修復細胞DNA損傷。古語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完成鉑類化療後病情成功受控的患者,由於癌細胞DNA被化療破壞,若在此時乘勝追擊用藥抑制其修復功能,就可以控制病情。簡而言之,原理是令癌細胞「回唔到氣」,繼而自我萎縮及凋亡。

目前本港可用的兩款PARP抑制劑包括於2016年註冊的「奧拉帕尼」(Olaparib)和於2018年註冊的「尼拉帕利」(Niraparib),兩者均為口服藥物。兩者療效和副作用相若,普遍是疲倦和可控的血球數量下降。而尼拉帕利的突破之處,是適用對象更廣泛,乃第一款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毋須接受BRCA基因測試也可採用的PARP抑制劑。

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具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服用尼拉帕利作維持治療,無惡化存活期由5.5個月延長至21個月;沒有 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呈雙倍增長,由3.9個月延長至9.3個月。由於在控制病情、延緩復發及降低死亡風險三方面均具顯著的臨床效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卓越研究所(NICE)已將尼拉帕利納入治療指引,是復發性卵巢癌維持治療的突破性進展。尼拉帕利每顆膠囊為100毫克,對醫生而言便於調校劑量;對患者而言便於用藥,只需每天口服一次,亞洲人通常每次兩顆膠囊,減低漏服藥物的機會。

 

個案分享

年約60歲的黃女士(化名)確診第三期卵巢癌,手術後接受化療和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惟腫瘤受控僅18個月便復發。黃女士經檢測證實並無出現BRCA基因突變,遂接受第二線化療,這次僅相隔半年,癌細胞便再度肆虐。陳醫生為她處方PARP抑制劑,用藥至今已7個月,期間幾乎全無副作用,病情亦成功受控。

最後,女士們如出現持續腹部不適或消化不良,未必是腸胃問題,及早求醫方為上策。

撰文:陳亮祖醫生_臨床腫瘤科專科

 

陳亮祖醫生

( 臨床腫瘤專科 )

【乾香料中的霉毒素含量】

【乾香料中的霉毒素含量】

2019年10月15日

 

成日食乾香料食品,隨時可能食到可致癌物質!

鍾意食咖喱呢類含有乾香料嘅食物嘅朋友要留意,雖然美食添加了乾香料,如辣椒粉,薑黃粉或肉豆蔻粉等等令食物好惹味,但其實好大機會令身體吸收致癌物質!消費者委員會測試市面上44款乾香料樣本,發現逾半數(23款)含有黃曲霉毒素及/或赭曲霉毒素A,分別為15款辣椒屬香料、6款肉豆蔻及2款薑黃樣本,有4款的黃曲霉毒素總含量超出歐盟標準,其中2款肉豆蔻樣本同時超出香港法例要求,已交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跟進;另有4款檢出的赭曲霉毒素A超出歐盟標準。

消委會測試市面上44款乾香料樣本的黃曲霉毒素B1、B2、G1、G2及赭曲霉毒素A含量,當中17款為辣椒屬香料、7款肉豆蔻、5款含辣椒屬香料或肉豆蔻的混合香料,以及15款薑黃。測試結果顯示,15款樣本檢出黃曲霉毒素,其中2款肉豆蔻樣本檢出的黃曲霉毒素總含量分別達每公斤17.7微克及17.5微克,超過香港法例每公斤含15微克的上限,消委會已經轉交食安中心跟進。而測試的44款樣本中,4成(18款)檢出赭曲霉毒素A,當中2款辣椒屬香料樣本及2款肉豆蔻樣本超出歐盟的上限。有機會令人類致癌,與腎病變有關。

黃曲霉毒素為致癌物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黃曲霉毒素有機會透過胎盤影響胎兒。當中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指出黃曲霉毒素是致癌物質,因此建議盡量減少攝入此物質為佳。而赭曲霉毒素A則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列為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世衞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訂出,赭曲霉毒素A的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00納克。黃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都屬於霉菌毒素,是真菌產生的有毒物質。

 

消費者選擇及食用乾香料食品提示:

  1. 細心查看產品包裝是否完整,香料表面有沒有發霉、異樣、變色或異味,並確保產品沒有過期,一般來說,整顆乾香料的保質期會比已研磨成粉狀的香料長;
  2. 開封後的香料應密封存放於清涼乾爽的地方,避免暴曬或受潮,亦應遠離煮食加熱的爐灶,盡快食用完畢;
  3. 已研磨的香料會因溫差產生霧氣而結成塊狀,影響風味,因此不建議儲存於雪櫃內,如使用量不大,則以購買小包裝為佳;
  4. 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以免因偏食,食用大量香料而攝入過量霉菌毒素。

 

資料來源:516期《選擇》月刊(2019年10月15日)

文章來自: 消費者委員會

CLL白血病易復發 口服標靶藥助病人如常生活

CLL白血病易復發
口服標靶藥助病人如常生活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在香港屬於不常見的血癌,每年大約有50至80宗新個案,很多時是驗身時血細胞有異常而發現。雖然部分個案未必需要立即接受治療,但此病不但可突然轉化為急性,復發率更是相當高。專家指近年有新的口服標靶藥可用於復發性或難治的病例,讓病人可以如正常人般生活,冀政府盡早納入藥物名冊,讓更多病人可以接受適切的治療。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謝偉財表示,CLL的成因不明,在華人較為少見,確診年齡也較西方為年輕,多為六十多歲長者。病人初期通常也沒有明顯病徵,多因其他疾病或體檢時驗血,意外發現身體淋巴結增大或淋巴細胞異常才確診。若脾臟或肝臟開始脹大,則表示患病期數較高。到後期更會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出現貧血或血小板下降引起的頭暈、心跳快、氣喘及出血等症狀。

他稱,確診但未有病徵及早期的病人可以先接受緊密觀察,若已出現病徵便需要視乎病人情況考慮及選擇治療。此外,無論是否接受治療,CLL病人有機會變為急性淋巴腫瘤,症狀亦會更為明顯,常見有發燒、流夜汗及體重下降等。

藥物進步 治療CLL更有效
CLL無法以手術治療,並因大部分病人都比較年長,可能患有各種長期病,唯一有根治機會的異體骨髓移植難以進行,故目前的治療以藥物為主。

謝教授認為,近年CLL治療大有進步,令病人的無疾病存活中位數由以往只有十數個月,延長至現在的以年計,部分病況較好的病人更在十年內也沒有復發,就算復發現時亦有新標靶藥,可帶來相當理想的療效,例如口服BTK抑制劑或BCL-2抑制劑加抗CD20單克隆抗體,可以針對地抑制致病的淋巴細胞,從而控制病情。

六十多歲的陳伯(假名)便是一個例子,約五年前確診患上CCL,經化療及免疫治療後病情受到控制,惟兩年前病情復發,淋巴結再次腫脹,血液淋巴細胞亦異常上升,剛巧當時口服BTK抑制劑面世,他接受治療後淋巴結隨即縮細,淋巴細胞水平也回落,病情受控至今。

謝教授指出,在新療法的幫助下,有些病人可以「好似無病」一樣正常生活。除了用於復發及難醫個案外,亦有研究發現提早使用BTK抑制劑或BCL-2抑制劑加抗CD20單克隆抗體可減低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而且藥物副作用較少,例如小部分用BTK抑制劑的病人會出現血壓上升,一般可用降血壓藥有效處理,若病人需做手術則要停藥以防增加出血風險。

冀政府資助 惠及更多病人
他又引述研究顯示,口服BTK抑制劑需持續使用以維持療效,而失效之後可轉用另一類別的BCL-2抑制劑合併抗CD20單克隆抗體,一般療程為兩年,也能帶來不俗療效。至於先用BCL-2抑制劑治療失效後再轉用口服BTK抑制劑則沒有太多療效數據可參考。

現時已有有效藥物可對付復發性CLL如口服BTK抑制劑,但病人仍需自費購藥,每月藥費約為四萬元,合併BCL-2抑制劑及抗CD20單克隆抗體治療每月可能要八至十萬元,令部分病人未必能夠負擔。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為其中一種BTK抑制劑正提供一系列藥物資助 「封頂」計劃,好讓病人對治療藥費作出預算。謝教授亦希望政府能夠為這批為數不多的病人提供資助,讓他們可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謝偉財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慢性血癌病情異常 只冀延長與家人時光 (CIPSF-18028 )

慢性血癌病情異常 只冀延長與家人時光 (CIPSF-18028 )

作為兩女之母的林女士,今年初摸到頸兩則有凸出硬物,腫脹不適,經輾轉檢查後,被確診患上血癌。突如其來的消息,已令林女士手足無措,怎料進一步的檢查發現林女士的病情有異,需要以一種十分昂貴的自費藥物作治療,才有可能控制病情。

 

作為兩女之母的林女士,今年初摸到頸兩則有凸出硬物,腫脹不適,經輾轉檢查後,被確診患上血癌。突如其來的消息,已令林女士手足無措,怎料進一步的檢查發現林女士的病情有異,需要以一種十分昂貴的自費藥物作治療,才有可能控制病情。

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檢查後,林女士被確診是患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即血癌的一種。對於突然患上癌症,林女士覺得難以接受,但心想仍有藥物可以治療,而藥物亦獲批撒馬利亞基金資助,為了家人,林女士硬著頭皮開始了第一次治療。怎料,就在準備接受第二次治療前,詳細的骨髓檢查報告中發現,林女士的染色體有異常缺失情況,現用的藥物隨即被宣告無效。

 

 

林女士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十分愕然,眼淚直流不停,她還以為之前既然申請到藥物資助,總算有了希望,當決心鼓起勇氣面對癌症時,又迎來第二次的大打擊。醫生表示暫時只有一種自費的標靶藥物,可有助控制林女士的病情,但是每月大約$47,000的藥費要全額自費,並且為了控制病情,藥物更要持績使用。

本身是綜援受助家庭的林女士感到萬分徬徨及沮喪,多年來百病纏身致工作困難,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挨過一關又一關,看著兩女兒在艱難的環境下成長,林女士心痛之餘,如今更感到無能為力。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林女士曾多次想過要放棄,只因丈夫無條件的陪伴,及對兩愛女的不捨,林女士想盡辨法走下去。

昂貴的藥費無力負擔,無助的林女士向社會尋求協助,心知援助亦有限的林女士不敢抱有期望,只想能與心愛的家人能共渡多一些日子。

 

檔案編號:  (CIPSF-18028

捐款項目名稱: 血癌病情異常 只冀延長與家人時光

 

善長捐款方法:

點擊以下可選用之捐款方法,頁面將會自動連結到捐款協辦單位網頁內. 

信用咭 網上銀行 網上繳費靈 便利店
Paypal 銀行轉賬 電話繳費靈 支票

 

捐款協辦單位 : 「意贈慈善基金」

我有正能量:農耕抗癌 農作物贈基層

我有正能量:農耕抗癌 農作物贈基層

患上癌病的農友堅持付出汗水,辛勤耕作,為基層長者送上農作物。

確診肺癌第4期的Max(右),手執鋤頭辛勤翻泥,臉上卻毫無病態。

有團體近日邀請癌症病人、康復者及病人照顧者當義工,一同到大埔的農莊進行耕作。

義工同享農家樂。者,為他們送上溫暖。

農作物將派發予獨居長者,為他們送上溫暖。

「耕、送」計劃負責人Crystal表示,不少病友參與農耕活動後,性格變得開朗。

Max勉勵其他病友,不應經常困住自己,反而應走出來與外界接觸。接觸。

癌症在不少人眼中是絕望的同義詞,有人得悉患癌後便足不出戶,但其實癌症病人都可以與常人一樣「同陽光玩遊戲」,享受農家樂。本港有團體近日舉辦活動,邀請癌症病人、康復者及病人照顧者當義工,一同到大埔的農莊進行耕作,當農作物收成後,將派發予有需要人士,為他們送上溫暖。

「就算幾攰都好,我都會出嚟。」確診肺癌第4期的Max,穿上白色汗衫、戴上太陽帽,手執鋤頭辛勤翻泥。在屬於他及一眾義工的農地上,陣陣微風迎至,加上和煦陽光,彷彿為他注滿動力。或許有人會認為,農耕工作很辛苦、很費體力,但Max卻認為出一身汗的感覺很舒暢,像「脫胎換骨」一樣。他勉勵其他病友,不應經常困住自己,反而應走出來與外界接觸,不一定要做劇烈運動,至少「出嚟曬吓太陽都好。」

「醫生只係幫40%,其他就靠自己。」Max表示,因身體未能應付化療,故現時正接受免疫治療,他起初服用標靶藥,約1年後出現抗藥情況,其後經病友推介下,到私家診所繼續接受治療。他認為病友間應多互相接觸及活動,雖然有時治療後感到疲憊,有同路人互相支持下,可免自己懶散下去,令身心狀態轉差。

癌症資訊網「耕、送」計劃負責人Crystal表示,活動形式以招募義工為主,當參加者進行耕作後,便會把「作品」分派社區中有需要人士,例如獨居長者、劏房戶等。她透露活動宣傳推出後,反應比想像中踴躍,活動由上月23日「秋分」開始,至今平均每次都有約十人參加,同時亦有一些喜愛農耕的朋友參與,一同分享心得。

Crystal續指,有不少病友參加活動後大有轉變,例如有人參加活動前沉默寡言,經常「收埋自己」,但落田後卻會主動向其他義工詢問有關農耕知識,又會一同分享心得,亦經常在通訊群組中分享農作物相片。Crystal認為這個轉變令人鼓舞,希望其他病友都能夠在活動中有所得益。

文章來自: 東網

科大以嶄新合成生物學方法 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的機制 有助研究預防大腸癌方法

科大以嶄新合成生物學方法 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的機制 有助研究預防大腸癌方法

2019-09-17

錢培元教授(右)及其研究團隊成員李忠瑞利用圖右的儀器培植細菌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腸道中大腸桿菌所釋出的一種毒素,與大腸癌有關。研究不但為大腸桿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帶來新見解,更有助推動預防全球第三常見癌症「大腸癌」 的研究*。

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及調節免疫系統,但它們亦含有毒性,可以導致細胞周期停滯(arrest cell cycle)甚至死亡。科學家早已發現大腸桿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是一種基因毒性(genotoxin)化合物,可以破壞真核細胞中脱氧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double-strand breaks),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不過,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biosynthetic pathway)過於複雜,難以複製作研究用途,所以它到底如何導致DNA受損,至今仍是一個謎。

 

圖左是研究團隊培植的大腸桿菌

 

由科大捷成 David von Hansemann 理學教授、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嶄新的生物合成方式,解開這個謎團。團隊不僅成功複製大腸桿菌素基因簇,更發現可以大量培植相關基因的方法,以進行測試及驗證。經過反覆分析及化驗多種大腸桿菌素前體化合物(Colibactin precursors),團隊最終確定「大腸桿菌素-645」是引致DNA雙螺旋結構受損的元兇,並發現其生物合成反應路徑和損害DNA雙螺旋結構的機制。

錢教授表示﹕「雖然部分大腸桿菌素會透過交叉連接的方式損害DNA,但一直以來未有資料顯示它們會直接破壞DNA。我們的研究確認了大腸桿菌素-645會直接破壞DNA的雙螺旋結構,進一步解釋大腸桿菌素對健康的影響,補上長久以來缺失的一塊拼圖。」

 

「大腸桿菌素-645」的生物合成反應路徑

硏究團隊中的李忠瑞指,重組大腸桿菌素的分子骨架,可以為設計及合成有效的DNA分解試劑(DNA cleaving agent),例如合成限制性内切酶或癌症化療藥物提供基礎。

是次研究由科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合作進行,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 — 化學》中發表。此外,研究團隊早期就大腸桿菌素的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 — 化學生物學》。

*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2018年的統計數據: https://www.wcrf.org/dietandcancer/cancer-trends/colorectal-cancer-statistics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19》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8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6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腸癌免疫治療

腸癌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研究突破,去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過去幾年, 抗癌免疫治療成為了腫瘤科的最新最大發展, 很多癌病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得到很好的療效並延長壽命。

身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遇到不屬於身體正常一部分的異物時,例如細菌、病毒及癌細胞, 會攻擊及清除異物。 不過,癌細胞也很聰明, 懂得製造釋放某些蛋白質,去避開免疫系統的攻擊。

免疫治療,就是針對癌細胞避過免疫系統攻擊的機制,令免疫系統能夠成功辨認癌細胞並攻擊癌細胞。目前,已註冊的抗癌免疫藥物有五種,一般都是針對CTLA-4,PD-1及PD-L1 的單抗體藥物, 比較常用於肺癌,皮膚癌及泌尿系統癌病等等.

腸癌是常見的癌病, 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晚期 腸癌患者都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成功,在於免疫細胞能夠很容易辨認出癌細胞的異物性。 所以如果癌細胞有很多基因變異,就會製造很多異類蛋白質,加強免疫系統攻擊力。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最先進的基因測試技術,去測出基因變異特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high, 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的腸癌個案. 在這些情況下,如果病患者已經嘗試過傳統化療而沒有其他選擇,可以適合地使用免疫治療。 腸癌免疫治療,去年也已經獲得美國FDA 批准使用.

 

劉志斌醫生
內科腫瘤科

解析染色質「迷宮」中的新路標 港大化學生物學家發現新組蛋白標記 調控基因表達及修補DNA時染色質結構

解析染色質「迷宮」中的新路標
港大化學生物學家發現新組蛋白標記 調控基因表達及修補DNA時染色質結構

 

(左起)香港大學阮永怡博士、李祥博士及黃永瀚博士。

由香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李祥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阮永怡及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黃永瀚合作,發現了細胞因應基因表達及去氧核醣核酸(DNA)損傷等過程而改變染色質狀態的新機制,研究結果於頂尖科學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

試想像你現在居住在一個瞬息萬變的迷宮:道路在不停重組,康莊大道或會縮小扭曲成迂迴小徑,死胡同裏可以出現新的路途。你若要走出這個迷宮,只能依靠一旁路牌的指示(「停」、「慢行」、「單程」、「勿進」等)告訴你每一條道路的去向。

 

染色質的迷宮中各種組蛋白標記的作用為「路標」。李博士的團隊於組蛋白H4序列第91的賴氨酸上發現了新化學標記:
戊二酸化,位於基因被高度表達的染色質「開放」區域──等於迷宮中代表「高速公路」的路標。

上述的迷宮存在於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之中,就是DNA與組蛋白(histone)所包裝成的染色質。在染色質的不同區域中,DNA的包裝可以相對鬆散或者緊密,包裝鬆散之處的基因表達活躍,處於「開啟」狀態,包裝緊密之處的基因則少被表達(又稱靜默),處於「關閉」狀態。同樣地,染色質也含有各種「路標」,為「安裝」到組蛋白上面的化學標記(稱為組蛋白標記),用以標示DNA「活躍」、「靜默」、「受損」的範圍等等,有助協調染色質中其他部分發揮作用,包括控制基因表達,複製DNA及修補DNA損傷等等。科學家對幾種組蛋白標記已有長期研究和深入了解,如賴氨酸的乙酰化(lysine acetylation;Kac)及甲基化(lysine methylation;Kme);但亦有很多最近被發現的新組蛋白標記,科學家對它們在細胞內的作用及效果仍是不甚明瞭。

李博士的團隊在尋找染色質新「路標」時發現了一個新的組蛋白標記:在組蛋白H4胺基酸序列第91的賴氨酸的戊二酸化(H4 lysine-91 glutarylation;H4K91glu)。李祥博士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及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鮑秀叢博士說:「找到一個新的組蛋白標記使我十分興奮,就像在迷宮中看到了一個新的路標:是誰把它放上去的呢?這個路標代表著什麼?」但她同時亦提及進行這項研究以解答以上問題的五年間遇到的巨大挑戰。研究團隊最終發現這個組蛋白標記集中於處於「開啟」狀態的活躍染色質中,被高度表達的基因的啟動子區域(promoter region),相等於迷宮中的「高速公路」。李博士說:「我們相信這個組蛋白標記是一個標示啟動基因表達的『路標』,並且在進化過程中被高度保留,能在人類、小鼠、果蠅、線蟲、甚至酵母菌的細胞內找到它。」

除了作為活躍染色質範圍的標記外,H4K91glu也能更直接地令到染色質的包裝更為鬆散,促進基因表達。李祥博士的團隊在此項研究發現H4K91glu能夠減低構成染色質的最小重複單位,核小體(nucleosome)的穩定性,引致染色質的「開啟」。李博士說:「這個現象符合化學的基本原理,由於戊二酸化令原來帶有正電荷的賴氨酸變得帶有負電荷,原本在核小體中與賴氨酸互相吸引,維持核小體結構的部分會與戊二酸化的賴氨酸互相排斥,於是核小體就更容易分崩離析。」

染色質與早前提到的迷宮一樣,是瞬息萬變的,此刻包裝緊密的部分在下一刻可能已經變得鬆散,於是基因的表達可以快速在「開」、「關」兩種狀態之間切換。標示染色質狀態的組蛋白標記也相應地能快速被「安裝」或「拆除」。不同的酶(enzyme)負責不同組蛋白標記的「安裝」或「拆除」,分別稱為「編寫器」及「擦除器」,就像由不同的道路工人分別負責安裝及拆除不同的路牌。李祥博士說:「找出一個組蛋白標記的『編寫器』及『擦除器』對於了解它是至為重要的。」他的研究團隊成功識別了H4K91glu的「編寫器」及「擦除器」:賴氨酸乙酰轉移酶2A(Lysine acetyltransferase 2A;KAT2A,又稱GCN5)與α-酮己二酸脫氫酶複合物(α-ketoadipate dehydrogenase;α-KADH complex)合作安裝H4K91glu,而去乙酰化酶Sirtuin-7(SIRT7)則負責將它擦除。研究人員進一步證明,細胞在分裂時或在DNA受損時,要將「開啟」狀態的染色質「關閉」,抑制其中的基因的表達,須由SIRT7將區域裏的H4K91glu擦除。

總括而言,李博士此項研究發現了新組蛋白標記H4K91glu,並識別它在調控染色質結構及其轉變中的作用,使我們向破解染色質「迷宮」的奧秘邁出重要的一步,亦為找出H4K91glu與人體健康及疾病的關係打下基礎,有助研發藥物以治療H4K91glu及染色質結構失調所引致的疾病。

此項研究獲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協作研究金、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

如欲了解關於研究論文“Glutarylation of Histone H4 Lysine 91 Regulates Chromatin Dynamics"更多詳情,請到以下網址: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19)30657-4

圖片下載: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劉志斌醫生

劉志斌醫生 Dr.Patrick, Lau Chi Pan

性別︰
專業資格︰ 英國劍橋大學內外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註冊專科︰  內科腫瘤科
地址︰ 香港中環畢打街1-3號中建大廈12樓1201室
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57-59號金馬倫中心6樓
地區︰ 中環 , 尖沙咀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醫療程序及手術︰
使用醫院︰ 養和醫院,浸會醫院
聖德勒撤(法國)醫院,仁安醫院
嘉諾撒醫院,荃灣港安醫院
辦公室電話︰ 2893 8000
辦公室傳真︰
傳呼機 :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招募臨床研究志願者】Hong Kong United Oncology Centre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

【招募臨床研究志願者】

Hong Kong United Oncology Centre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 (Hong Kong United Oncology Centre) 現正進行一項國際性的第三期臨床研究,目前需要招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參與研究藥物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 的第三期臨床研究。

 

• 病人申請資格:

  1. 有EGF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基因突變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並對EGFR 類標杷藥 (gefitinib, erlotinib, afatinib, osimertinib 等) 產生抗藥性。
  2. 如未曾使用過 osimertinib 的患者,需要在組織檢查上證實腫瘤並沒有 T790M 的抗藥性基因。

• 研究報酬:

交通津貼 $200 (每次研究回訪),相關治療藥物、影像掃瞄及醫生診症費用全免。

• 研究過程:

進入研究的病人會使用標準化療藥物 (培美曲塞 pemetrexed 及 鉑類化療) ,並隨機抽取研究藥物 (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 或安慰劑 (Placebo) 作同步使用,直至病情惡化或完成兩年的治療。

• 相關風險:

  1. 您可能因本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或程序而出現副作用,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這些副作用。
  2. 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 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皮疹、影響荷爾蒙腺體、肺炎、肝炎、結腸炎等等。

 

有意參與者可致電香港聯合腫瘤中心或電郵了解詳情。

聯絡電話:2386 8002 
Whatsapp號碼:5518 2992
聯絡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