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醫生分享】癌症進行免疫治療一定是要變賣家財才可負擔?

【腫瘤科醫生分享】癌症進行免疫治療一定是要變賣家財才可負擔?

吳劍邦醫生
內科腫瘤專科

感恩遇上對的人

感恩遇上對的人

一個人在生病時會顯得無助虛弱,尤其是面對痛楚折磨,花了一年時間才找出病源的肺腺癌患者——余女士,她在2018年10月因為不停咳嗽,身上出現不同程度的骨痛,整夜難眠,為了尋找病源而重複不斷的檢查,身心皆疲。確診結果沒有讓她怨天尤人,她反而用了堅忍又樂觀精神接受患癌的事實。老伴周先生更為她不離不棄,擔當全天候守護的職務。

 

訪問中,周先生用平和語調,真誠態度說︰「感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提供『醫事‧問︰一對一的免費營養諮詢服務』,令到我太太在不足一個月,體重從106磅以漸進式增加至現在達113磅,十分感恩。」他續道︰「未接受諮詢服務時,太太因為進行化療導致無食慾,口味變得怪怪,更因為體力不足和疲倦,連落樓梯的精神和動力都沒有,夜晚她睡不著,臨天光才可以入睡。最麻煩的是,我家住唐樓,每天都要爬樓梯上落,她應付不了。」正當他一籌莫展時,得到朋友介紹知道有這服務,嘗試申請。

經過兩次的諮詢,周先生欣喜地說︰「太太因為沒有食慾,接受註冊營養師潘小姐的建議,每日餐與餐之間共飲三包營養奶或營養湯,以補充熱量和蛋白質,改善了食慾,體重在三星期內由106磅回升至110磅,到現在她已有113磅。太太仍然晚上不能入睡,隨著增磅,她已沒有覺得那麽累。她原本無力行路,現在都可以自己慢慢落樓飲茶,對於我倆老是上天的恩寵。」再次感恩太太遇上「對的營養諮詢服務」,緩和了她的副作用痛苦,讓她再有氣力和精神自由活動,他們都覺得感恩和歡喜。

癌症患者Wendy分享︰免疫營養助抗炎症

癌症患者Wendy分享︰免疫營養助抗炎症

作為新時代女性為生活拼搏,再忙也不能忽視身體的訊號。Wendy某天洗澡時以觸手檢查乳房,察覺明顯硬塊,便馬上求醫。突然確診乳癌消息,心情低落,難以接受。幸得醫生細心開解妥善安排一切治療事宜,Wendy決定勇敢面對,並與醫生攜手踏上抗癌之路。

Wendy需要先手術,再跟進電療和化療。中年的她受治療副作用影響無盡痛苦,猶如惡夢。「別人只有兩三種的不適,點解我那麽多問題?口腔黏膜炎、白血球下降、口乾、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最辛苦是便秘、肚瀉、腳麻痺和關節痛。」Wendy表示強烈的副作用有時令她幾乎暈倒。

覆診時,Wendy問醫生︰「為何會出現腳痺關節痛和腸胃反應,究竟可以用甚麽方法紓緩這些症狀﹖」他解說電療會破壞快速生長的黏膜細胞、毛囊細胞和骨髓細胞,有機會引致身體發炎,故建議她可試用免疫營養癌症治療專用補充品以紓緩治療副作用不適。「免疫營養」得到醫學研究肯定有助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減輕口腔黏膜炎;醫生更建議Wendy申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慈善營福包計劃」,以支持她在治療路上的困境。Wendy喜悅地說︰「飲左營養補充品,感覺抵抗力提升,身體發炎減少,胃口又好咗, 體重仲升番2公斤,充滿力量呀﹗」

好書分享 – 下一個十年

好書分享 – 下一個十年

下一個十年》是癌症資訊網及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綜合傳播管理學」合作項目,由同學走訪癌症同路人,紀錄他們的抗癌故事。今次新書是2008年《癌症不是盡頭》之延續,14位曾參與首本分享集的老朋友再次聚首,分享十年過後之變化。縱使經歷各有不同,但都是傳遞著同一信念—— 「抗癌路上永不孤單」!是次慈善訂購之收益,將會用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病人支援服務。

定價:HKD$60(每本)
頁數:176
尺寸:15.3cm x 21cm
預計出版日期:2020月年8月中旬

立即網上訂購:https://forms.gle/vU8wdaAPnnR2LDZp6

重温《癌症不是盡頭》: http://bit.ly/2TcVCPJ

====================
🌱了解更多 CICF 的工作 www.cicf.org.hk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為已獲豁免繳稅慈善團體 (編號:91/15162)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活在當下 愛要及時

她肺癌復發後對所有治療無效,全基因圖譜也找不到合適的藥物,我深知道她餘下的日子不多了。

去年十月初曾到威院探望她,我看見那些擴散到她頸項兩旁的腫瘤,很多、很堅硬,彷彿一隻載滿積木的絲襪。儘管她有一點氣促,並表示身體多處疼痛,但她仍然清醒,仍能吃喝,仍能跟我聊天。出院不到三天,她又因為呼吸困難再度入院。醫生說癌細胞很惡,擴散得很快,家人要有心理準備。

再度入院的第二天,她開始聞氧氣,由4度增至6度、8度……最後是10度;由最初服用嗎啡藥水,到後來經靜脈給予嗎啡,她大部份時間都在昏睡,只偶爾張開眼睛,神智也有點亂。她的四肢冰冷,卻總是說覺得熱,要老公開小風扇吹着她。

她很快要走已是定數,有緣送她最後一程卻是因為擔心她的女兒。那天早上我心血來潮致電她的女兒,她女兒剛巧收到醫院打來的電話,正乘的士趕赴醫院。她在電話裏哭得好厲害。

到了醫院,她已在彌留狀態,四個女兒在病房外哭着對我說……

「媽病了這麼久,我知道她會離開我,但我以為還有三數個月,沒想到那麼快。我真的捨不得她啊!」

「媽昨天仍能喝一點點流質,她說想飲木瓜雞腳湯,我今天一早便煲好帶來醫院,但她已經無法飲。」

「這些日子以來,媽入醫院,我無法天天來看她。因為我有一名一歲半的兒子,我要等老公星期天放假照顧兒子,我才能到醫院看媽。昨天醫院通融讓我帶兒子見婆婆,媽很高興,她最疼這個孫兒,但同時她又心知不妙,因為醫護人員竟容許幼兒進病房……」

「自從媽三年前得病,我們帶過她到泰國、韓國、日本和台灣,我已答應帶她去英國,但如今無法實行了……」

「我也答應媽帶她去澳門吃自助餐,看來去不成了。」

「對呀對呀!媽好嘴饞的,她最愛吃大閘蟹,我本想今晚下班買來醫院給她,她能吃多少便吃多少,豈料……」

我為她們遞上紙巾,然後說:「其實你們已經做得很好,媽媽也知道你們疼錫她。每一次見面,她都會告訴我:『我幾個女好乖㗎!』你們都很愛大家,一個如此有愛的家庭,是幸福的。媽媽會想你們開開心心,好好生活,愛自己。」

陪了她們一會兒,我也告辭了。我步出威院正門,沿着斑馬線往巴士總站走,腦海裏忽然浮現了八個字:活在當下,愛要及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進階篇 – 中期EGFR突變型肺癌也可以使用標靶藥嗎?

進階篇 – 中期EGFR突變型肺癌也可以使用標靶藥嗎?

  進階篇 發表留言   1 分

上回討論過眾多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標靶治療,都是適用於擴散性(即第四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既然療效那麼顯著,很多朋友都有此疑問:能否提前在較早期的情況使用?

1

一般新抗癌藥的研發過程

醫生及研究人員都是先把這些藥物應用在擴散性的情況,收集臨床數據,待確認療效及安全性後,才會考慮推前到較早期的病情再進行研究。這是因為在擴散性情況,手術無法把腫瘤完全切除,病灶仍在身體,藥物療效導致的腫瘤大小變化容易觀察。至於較早期的癌友接受手術完全切除後,再用藥的目的就不是把它縮小,而是減低復發率及更重要的延長存活期,需要跟蹤及觀察患者多年才有定論,過程繁複冗長得多。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EGFR標靶藥暫時只是在擴散性的情況下通過認證。

第IB至IIIA期非小細胞肺癌

這些病友通常可以接受手術,但術後五年內復發的機會率分別有四成多(IB期)、六成多(II期)及七成多(IIIA期)。術後化療可以把復發率相對上降低約兩成,但實際提升存活期只有約百分之五。

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中期病友中,以往有關術後應用第一代標靶藥的研究未能證實療效:雖然復發風險相對沒有術後治療或傳統化療降低三四成,但最後公佈的存活期上並沒有獲益,所以臨床上一般並不會在術後情況使用第一代標靶藥。

可是近來一些數據或許帶來新的曙光!在這個剛公佈初步結果的研究中,應用的是第三代標靶藥,復發的風險大大降低了近八成。總存活期的數據還未成熟,但由於無復發存活期的數據比起第一代標靶藥明顯得多,結果想必不會令人失望吧?美國藥管局在上月底宣佈把第三代標靶藥定性為「突破性治療」,意味他們認同此藥的初步療效及重要性,將加速審批過程。

只是除了未確定的總存活期獲益外,還有幾方面有待原釐清。首先,化療還有角色嗎?在這研究中約一半患者亦有接受化療。那些患者只用化療或只用標靶、又那些要雙管齊下?化療會否影響標靶的療效或安全性?再者,標靶對不同期數、基因變異、亞洲人與否的患者(註:在第四期肺癌的研究,第三代標靶在亞洲人的療效似乎不及外國人種),療效是否一樣?另外,研究中標靶的療程是三年,所費不菲,實際有否需要這麼長?而且我們對於在術後運用標靶藥或待萬一復發時才用,未有定案。

第IIIB及IIIC期非小細胞肺癌

這些患者大多不能接受手術清除,而會用放射治療(電療)及化療聯合的方案。放化療後,再使用一年免疫治療可有效防止復發,但用第一代標靶反而有機會弄巧反拙;第三代標靶則未有數據。

每位癌友的個別情況都不一樣,而且研究數據有許多細節要留意,還是要請醫生專業地臨床應用呢!

忽視個人健康素養 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忽視個人健康素養  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本應空肚服用的藥卻飽肚服;明知曬太陽能預防骨質疏鬆,卻從未附諸行動;血糖已達臨界點,多運動、均衡飲食等健康守則仍充耳不聞……未能好好守護健康,甚至有長期病亦未能妥善控制,你可知道,這或許跟你的「健康素養」不足,密切相關?

何謂「健康素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素養」是指牢記、了解、分析及運用資訊以促進及維持自己、家庭及所屬社交圈子有良好健康的決策能力。研究指出,一個人「健康素養」的高低,往往與個人及家庭的健康情況息息相關。

曾與團隊進行相關研究的香港理工大學老年護理研究中心總監梁綺雯博士指出,研究發現,健康素養高的人士,入院機會較低,其入院率較健康素養低者少27%。

而即使具備一定健康知識,但假如健康素養低,同樣會影響相關的健康決定。梁博士曾進行的一項曬太陽與健康素養關係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會否主動曬太陽,與他們對曬太陽好處的認知未必成正比。「參與研究者如對曬太陽能增加維他命D有認識,健康素養亦高,便會主動曬太陽;但如果只有知識但缺乏健康素養,因沒有能力接收及應用上述資訊,故即使醫生建議,他們亦不會主動曬太陽。」

 研究發現健康素養愈高的人,愈會主動曬太陽。

由此可見,健康素養與個人行為息息相關。「研究反映,個人健康素養足以影響為改善健康而作出的決策,繼而影響個人健康。例如健康素養低的人士,接種疫苗機會、服藥依從性亦會較低。健康素養是內在潛力,能影響用者的外在行為,健康素養足夠,便更有能力為個人健康作出正確的抉擇。」

健康素養低影響深遠

別小覷健康素養高低的影響力,以服藥依從性為例,常見如因忘記服藥而「追藥」的問題,嚴重足有致命可能。「例如本應是臨睡前服藥,但忘了服用,便在半夜補服,然後早上再正常服用,藥物便有機會超出最大劑量而影響器官甚至死亡。另外,糖尿藥有降低血糖作用,尤其長者,臨睡前如追藥,有可能令血糖過低,令其睡覺中途失去意識。」

那麼個人可如何得知自己健康素養水平高低?原來現時有不同量表,例如以藥物包裝袋用藥說明、鹽分攝取資訊等為基礎的健康素養量表,都有助評估健康素養水平。量表會透過相應問題,評估受測者記憶、理解、分析、應用資訊及作出健康決策的能力,得分有助反映健康素養水平。梁博士舉例,以中文慢性疾病健康認知量表(Chinese Health Literacy Scale for Chronic Care, CHLCC)為例,共有12條問題,總分為48分,得分如為36或以下,便可界定為健康素養不足。

CHLCC健康素養評估問題樣本4

B7. 你在中午12時吃午飯,在下午4時可否服用此藥?
答案: 不可以

猜猜香港人的健康素養水平如何?一項於2018年在香港11個屋邨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者中位數得分為35.7分,反映大部分受訪者健康素養不足。於2013年發表的CHLCC研究發現,個別因素與健康素養高低有關:例如年紀愈大,健康素養普遍愈低;男性、中學或以上程度學歷,健康素養水平普遍會較高。

低素養可如何提升?

健康素養低或不足,到底是否有可能改善或提升?梁博士指,健康素養的提升不只涉及個人,不同界別如公眾、政府、醫護、教育界、傳媒等,亦可出一分力。「例如提升市民對健康資訊的接收能力,可循令健康資訊更易理解入手。現時的單張內容艱深,我們希望所有健康資訊都能內容精簡,程度亦能低至小學四年級學生亦能理解。個別手機程式的資訊亦很多,很難一次掌握,所以我們鼓勵以簡短訊息,多次灌輸,令受眾容易接收。當然理想的資訊接收環境,例如醫護人員願意解答提問,亦非常重要。」

 

梁綺雯博士指,健康素養是內在潛力,能影響用者的外在行為。

高教育程度未必高素養

她舉例,自己有一位工程師朋友,教育程度雖高,但求診時仍完全不明白醫生的說話內容。「醫生不會解釋,他詢問時,醫生亦不想深入解釋,以致接收到的訊息相當難去明白,亦無法以常識作決定。故高教育程度亦未必與高健康素養掛勾,有時還要家人、周遭環境、社交圈子配合才能成事。」

她指出,美國提倡的「健康三問」(Ask me 3™)(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2019)建議病人每次求診,應向醫生詢問以下三條問題:

1) 我出現甚麼問題?
2) 要處理此問題,我應怎麼辦?
3) 為什麼這樣做對我很重要?

問題有助患者掌握自己的病情,未嘗不是解決周遭環境未能配合的方法。

健康素養應從小培養

她表示,港人對藥物的知情權向來不太重視,反觀外國病人卻清楚了解自己所服用藥物的詳情,這或與公眾教育不足有關。「健康素養要從小培養,就如用藥知識應該在小學、中學便著手提升,不應該患病時才來教育。正如有關吸煙的公眾教育做得好,現時市民對一手、二手及三手煙的禍害都有普遍認識,這對維持健康絕對有正面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老年護理研究中心
中心於2012年成立,四大研究主題為:
♦ 體弱
♦ 症狀管理
♦ 健康素養和老年護理科技
♦ 認知障礙

使命包括:
♦ 發展/建立有關老年護理的知識,以影響相關政策,促進護理實踐和教育。
♦ 應用研究知識,提高臨床醫護人員運用科研證據的能力。
♦ 促進業界與學術界夥伴合作,提升老年護理及臨床實踐。

老年護理研究中心模擬實境的護理設施,可實踐醫護教育,成就護理專業人才的培訓。

以上訪問由美國默沙東藥廠有限公司致力改善健康素養計劃全力贊助
HK-NON-00144 08/20
(資料由客戶提供

文章來自: Topick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陪你度癌關——改變一生的因緣

許多年前,我每天營營役役,為了養家糊口,做着一份自己壓根兒不喜歡的差事,晨昏顛倒地幹活,午餐也是一邊啃着三文治,一邊對着電腦工作。某天,我的時間比較充裕,於是到辦公室樓下的商場,漫無目的地逛逛,卻發現了一家毫不起眼的素食館。那小小的素食館沒有座位,只提供外賣,門外放置了一部電視機,播放已故衍陽法師主持的講座光碟。法師擅於利用生活化的例子弘法,時而一針見血,時而生動有趣,引得觀眾捧腹大笑。後來,我乾脆站在素食館門外,拿着便當一邊吃,一邊欣賞法師的光碟。那短短的三十分鐘,便成為了我的心靈綠洲,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寧靜。

最玄妙的地方,是每次觀看法師的光碟,總教我領受到一點點甚麼似的。漸漸地,我每晚都會看過法師的光碟才就寢。想不到若干年之後,我受病痛和家事困擾,日子過得很艱難,卻又不敢在孩子們面前表露半點。當時我的長女大約十歲,對甚麼都似懂非懂的年紀,但因為不久之前有親人患癌離世,所以她如很多成年人一樣,將「癌症」和「死亡」劃上等號,甚至聽到「癌症」二字已非常恐懼,因此我不敢在她面前透露自己患癌,只告訴她媽媽生病了,要接受治療。我每天也在強撐着,痛不敢喊,悲傷不敢哭,吐完逼自己再吃……直至有一天,我在吃晚飯時感覺自己像在吃泥巴,終於在即將送一匙飯入口時失聲痛哭,把孩子們嚇壞。

我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但情緒又苦無出路,竟鼓起勇氣寫信給法師。萬料不到,法師竟親自打電話給我。她的開示影響了我的下半生:「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要抑壓。痛可以喊,悲傷可以哭;喊過了、哭過了,便要擦乾眼淚,抖擻精神,積極面對。人生路那麼長,誰不曾給石子絆倒呢?跌倒了,拍拍身上的灰塵,昂首邁步走下去。體力許可的話,可做義工幫助同路人。光坐在家裏愁眉苦臉,病痛不見得會好,煩惱也不見得會解決。倒不如發放愛心,多結善緣,能為他人付出多一點點,才是有福之人。」

緣遇上法師,得到她親自開示,並且有能力實踐,讓我從此有着不一樣的人生,誠然是我的福氣。下一期將與大家分享如何敞開心扉,與年幼孩子談論「癌症」。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好書分享 – 呼吸希望溫情齊饌 食譜• 故事集

【呼吸希望溫情齊饌食譜 • 故事集陪你留在家中】
呢排好多人都選擇留喺屋企,諗緊有乜做?不如同摯愛一齊煮吓嘢食,輕鬆愉快過一日。

作慈善義賣嘅《呼吸希望溫情齊饌食譜 • 故事集》已經正式推出!食譜 • 故事集輯錄咗24個精選食譜同溫暖故事,俾大家可以閒時跟住煮返幾味小菜之餘,了解更多關於肺癌患友同照顧者,以及朋友背後嘅點滴,鼓勵各位同路人喺抗癌路上一同活得更精彩。

《呼吸希望溫情齊饌食譜 • 故事集》所得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撥捐俾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安坐家中享受烹調樂趣同時做喜事,一舉兩得!

大家可以喺我哋辦公室買到故事集,為方便購買,大家仲可以網上填妥表格訂購,選擇將故事集直接郵寄到府上。

網上訂購表格:https://bit.ly/38Y194b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ABreathofHope #TalesFromOurTable #呼吸希望 #溫情齊饌 #呼吸希望溫情齊饌食譜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