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指數係乜東東?

癌指數係乜東東?

癌指數基本上是每一位病人都會向我提問的項目.癌指數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那究竟什麼是癌指數呢?

 

首先,大部份病人誤會癌指數與腫瘤直接掛勾,以為有腫瘤的病人才會有癌指數,反之正常人的指數應該為零,如此想法其實大錯特錯.我們透過診所或化驗室檢測的癌指數,其實是血液裡面的蛋白或抗原.我們每人每日都會製造正常蛋白,只是腫瘤病人製造出的蛋白數量有可能特別多,因而即使健康的人也不會擁有數值為零的癌指數.癌指數有一個專屬的正常值,除了EB GENE這個需要量度DNA的鼻咽癌指數外,其他種類的癌指數不會出現數值為零的情況.不少病人未能消化這概念,所以我多用比喻來解說,:例如鼻涕,我們正常每人每日都有少量分泌而未必察覺,但遇上傷風感冒時,鼻腔發炎致使鼻涕分泌增多,我們就知道生病了.癌指數的道理雷同,當我們有病時隨之增高,就如生病時我們可能只會咳嗽而不一定有鼻涕,所以縱使有腫瘤的病人也不一定有高的癌指數.這就是我們俗稱假陰性的情況,意思是即使我們有病但卻擁有正常的癌指數數值,甚至讓人誤以為自己沒有腫瘤.

癌指數也會出現假陽性的情況.因為血蛋白很容易受干擾,例如患者有傷風感冒,尿道炎,正服食中藥期間等,身體會產生額外血蛋白造成升幅,致使血蛋白也就是癌指數高於正常值但實情沒有患病,所以只憑癌指數來判斷一個人的腫瘤情況是非常危險的.我非常反對方間部份化驗室單憑以抽血驗癌指數的方式來作身體檢查,甚至以此結果排除腫瘤.這方法不但沒有醫學數據支持,也存在受報告所誤導,病人以為沒有腫瘤因而延遲接受正規治療的機會.

那什麼時候用癌指數才最適當?我們建議大部份病人確診腫瘤,同時某些特定腫瘤癌指數有上升趨勢時,透過監測癌指數上落幅度來判斷治療成效.完成治療後,假如癌指數回復正常水平,日後覆診我們也可以監測癌指數的升幅來分析評估復發風險.當然,某幾類特別的癌指數如PSA, AFP, EBV DNA等,除了用於監測治療進度外,某程度上還可以協助我們確診腫瘤(PSA用於前列腺癌, AFP甲胎蛋白用於肝癌, EBV DNA用於鼻咽癌).

不同類型的腫瘤是否都有自己特定的癌指數呢?答案是錯的.雖然上述提及PSA, EBV DNA等癌指數能夠反映特定腫瘤,但其他常用的癌指數如CEA, CA15.3, CA19.9等都不會應用於特定腫瘤上.打比如,肺癌病人及乳癌病人同樣都可以擁有高數值的CEA及CA15.3,因此絕對不能結論CEA就必定是肺癌或乳癌的指標.我們常於病人確診腫瘤後檢驗一系列癌指數,來清楚知道那一類癌指數於當前情況升高,然後由醫生鎖定有關指數作日後監測之用.

又有不少病人提問,為何於不同化驗室量度的癌指數數值並不一樣?其實不同化驗室應用不同的藥水,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分別,得出來的參考值當然有所不同.縱使同一病人同一時間抽血,在不同化驗室得出的數值不會一樣,無需為結果大驚小怪.因此如果要比較癌指數來判斷治療成效程度,記得在同一地方做化驗及分析,否則沒有辦法直接比對報告,甚或因指數的高高低低而受驚.

病人再問,本來高企的癌指數成功下降至正常值以內,代表我的腫瘤痊癒了嗎?對於我們腫瘤科醫生而言,癌指數的趨勢TREND,即以指數的升幅或跌幅來判斷治療成效最為重要,而並非它的實質數字.我可以肯定的說,縱使剛病發時癌指數數值高,治療期間癌指數下跌至正常水平,並不代表有關腫瘤已經根治或痊癒,只能表示病情受控,現時的治療方案非常奏效.另一方面,治療期間癌指數跌幅理想,指數下降至正常值後出現平台期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即使病情受控,癌指數持續下降也一定不會降至零.其實,癌指數一旦跌入正常值範圍內,就不用太擔心指數能否持續下降.我部份病人於治療期間,有見癌指數正常後未能繼續下跌而感到失望,白白為自己製造情緒陷阱,百害而無一利.即使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化驗室抽驗癌指數,上午下午檢驗的結果也未必一致,所以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病人問我,癌指數是否超越某個水平就必死無言?事實上癌指數與病情並不直接成正比,癌指數的多少不足以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我有病人的CA19.9超過20000,超越化驗室可量度的數值,那病人仍然“食得瞓得行得走得”,也沒有任何肝衰竭的跡象.可是另有病人病情惡化至肝衰竭,但癌指數仍未超出100.所以我必需強調,不要著重癌指數的實際數值,那TREND的升幅或跌幅才最重要.

既然癌指數不準確,還有其他更好的量度方法嗎?不少病人聽聞血液循環癌細胞後向我如此提問,不過答案是還未找到.現行醫學領域裡確有初步數據,能夠從血液裡找到血液循環癌細胞,那我們能因此根據它來協助偵測早期癌症並及早治療,或有助我們衡量病人手術後餘下的癌細胞量以進行輔助治療,甚或為日後覆診時作為復發與否的數據?按現行的醫學數據,其實未足以建議醫生正式應用血液循環癌細胞於這幾類範疇上.大家或有疑問,為何可行的理論卻未能實際應用於病人上?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每人每日都會製造癌細胞,不過正常人的免疫系統能夠自行調節處理,致使這些癌細胞不能聯群結黨形成腫瘤.另外,我們血液裡的癌細胞其實或能於短時間內被白血球正常處理好,不會進一步形成腫瘤,意思是即使我們從血液中偵測到癌細胞,最終不等如形成腫瘤,也不等如我們能斷定它將會何時在我們身體哪一個部份形成腫瘤.因此,檢驗血液循環癌細胞或只會構成恐慌,大於實際益處.

總括而言,雖然癌指數並非最準確量度腫瘤的方法,但可以成為我們的大概指引來了解病情的受控程度,讓我們知道正採用的治療是否奏效.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善用適合的癌指數,仍能幫助絕大部份病人.

圖為同一病人在不同地方抽同一個癌指數的情況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癌指數係點樣反映出腫瘤之治療效果? | 黃麗珊醫生

招募中晚期肝癌-臨床研究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
誠邀無法做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參與臨床研究

**本研究已獲香港大學及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

 

研究資料如下:

  1. 參與者分階段接受動脈化學栓塞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及免疫治療
  2. 參與者在免疫治療階段將接受每2週(每14天)一次免疫治療用藥輸液:Durvalumab、Tremelimumab
  3. 研究醫生將會為參與者定期進行醫學評估及監測腫瘤等
  4. 須符合一定資格

如有興趣或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Tel 2255 5125/ WhatsApp 2255-5123)

腎癌症狀不明顯確診多屆晚期 免疫治療助改善存活率

腎癌症狀不明顯確診多屆晚期 免疫治療助改善存活率

王俊威(右)指,免疫治療是利用藥物幫助人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姚秀儀攝)

腎癌一直是「隱形殺手」之一,早期症狀不明顯,即使出現血尿,由於不痛不癢,往往被誤當成尿道炎或熱氣,至患者發現時大多已屬晚期,如無法以外科手術完全切除腫瘤,此症近乎無法痊愈。不過,醫學界近年發現以免疫治療醫治腎癌有顯著效果,為患者帶來治愈的曙光。

本港腎癌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過去10年間新增個案上升逾50%,料與肥胖比率上升,及港人對健康認知增加而進行身體檢查有關。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榮譽秘書、臨床腫瘤專科醫生施俊健表示,腎癌早期無明顯病徵,即使早期出現血尿,患者亦可能因誤當尿道炎或熱氣而延誤求診,至出現背痛或腰側痛、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疲倦、間歇性發燒等徵狀才發現,往往已屬晚期。

免疫治療可能有肚瀉等副作用。

施指,傳統治療上,醫生會以外科手術治療第1至3期腎癌,惟高達4成患者接受切除手術後,會復發及擴散。如癌症已屬晚期或復發,使用其他擴散性癌症常用的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均效用不大,一旦癌細胞擴散至遠離腎臟的位置,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不足20%。

腎癌患者會有疲倦等症狀。

醫學界近年探討以免疫治療醫治腎癌,學會成員、臨床腫瘤專科醫生王俊威解釋,免疫治療是利用藥物幫助人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包括使用「PD-1抑制劑」及「CTLA-4抑制劑」,前者令身體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後者可增加免疫細胞數量。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發表的臨床研究顯示,接受免疫治療的晚期腎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47個月,完全反應率為10%,即患者可完全緩解,不再檢測到腫瘤。

王又指,患者一般使用免疫治療後8星期,病情已開始有改善,惟患者可能有疲倦、皮膚痕癢及肚瀉等副作用。雖然免疫治療有顯著效用,惟治療費用高昂,一般市民或難以負擔。王指該兩種抑制劑均被列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內,惟現時公立醫院未有相關資助項目,一個月的藥物費用平均4萬港元以上,但有需要人士可向坊間的慈善機構申請資助。

文章來自:東網

診症一二事 之 愛妻號

得力助手之有趣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13676733687950/posts/214994553556167/

診症一二事 之 愛妻號

腫瘤不是小病痛,
不乏病者獨個兒前來求醫,
更多時候與家人同行問症,
當中包括不少患病的太太與丈夫並肩進入診症室的個案.

每個人處理事情都有獨門方法,
前來陪診的丈夫們表現千變萬化,
有的由進入至離開診症室都不發一言,
沉默不語默默陪伴守候在側…
有的向醫生詢問的條目比病妻還要多,
可能背負著“首席照顧員”的重任而心怕少問了任何一個問題…

“醫生,我真係好鐘意我老婆ga!”
不是什麼傷感的場口,
而是於診症期間,
那丈夫突然無厘頭的深情自爆,
引得我們在場一班專業醫護爆發笑聲!
就連病患的妻子本人都引不住要求丈夫禁言!(笑)
雖說腫瘤不是小病痛,
但它確實拉近了家人之間的聯繫.

還有一個令人“老尷”的愛妻號故事,
患病太太即將開始化療,
身為丈夫的為了支持太太,
療程開始前一天已把頭髮脫光光以示愛的鼓勵.
誰知這位太太用了冷凍帽的效果異常顯著,
完成了三套化療仍然擁有一把金色長長秀髮(註:她是外國人)…
與光頭的先生形成強烈對比…
這天她們倆又來進行第四套化療,
我面對這位光頭先生竟然有點不好意思…
希望大家不要搞錯患病對象.(笑)
(頭盔: 冷凍帽效果因人而異)

無論是哪一種表現,
無論是到訪哪一科診症,
每位陪伴太太看醫生的都是愛妻號~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淺談腦癌》

《淺談腦癌》

很榮幸繼肺癌和乳癌之後,有機會執筆撰寫第三本癌症小冊子《淺談腦癌》。

原發性腦癌並不常見,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擴散至腦部則較為普遍,本小冊子將集中探討原發性腦癌的種類、症狀、診斷與治療方法。

儘管原發性腦癌是一種難以根治的疾病,惟目前除傳統的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外,合適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最新的「腫瘤電場治療」來控制病情,延緩復發。

在此感謝神經外科專科謝日恒醫生及臨床腫瘤科專科丘德芬醫生在我執筆撰寫 《淺談腦癌》小冊子期間不吝賜教,提供專業意見,讓我獲益匪淺。

海倫的醫患世界 #淺談腦癌 #腦腫瘤 #腦癌 #神經外科專科 #謝日恒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丘德芬醫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放下枷鎖 癌症康復者自白(4)

放下枷鎖 癌症康復者自白(4)

上期(2020年11月6日)寫到喜兒(化名)在鼻咽癌復發並完成手術後,頓覺自己連快樂的感覺也像隨着嗅覺消失般離她遠去,她向治療師說,她只想笑,可以讓她再笑嗎?

喜兒回憶起在10個星期的戲劇治療心理輔導小組內,她和其他同路人一起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她慢慢意識到,原來在不同角色中看到自己不同的需要!

她扮演過一隻在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她扮演過擁有魔法神仙棒可變出神仙藥但卻經常捉弄人的孫悟空,她扮演過一朵不問世事每天只享受太陽溫暖的太陽花,她也扮演過一個永遠躲在大母雞背後的小雞仔,無論眼前的大麻鷹如何兇猛,她仍然可以做一隻受保護的小雞仔。

做孩子角色

在這個治療小組內,喜兒飾演了很多她口中形容為「低能幼稚」的角色,這些角色根本沒可能在她的現實生活中出現。現實世界裏,她總是要飾演一個冷靜、理智、強悍、獨立的角色,天大事情仍然要撐着面對,但是她發覺原來真的很累、很累了!她甚至忘記了,其實自己原來可以做一個小孩子的角色!

就在這個戲劇治療小組內,喜兒彷彿找到一個安全、自在的空間,她可以在這裏飾演不同的小孩角色,頑皮的、搗蛋的、永遠躲在大人背後的,她沒有刻意強迫自己去笑,亦沒有時刻提醒自己要忘記治療帶來的後遺症,她只想每星期有兩小時,可以自由自在地扮演不同的角色,盡情地玩,她意會到這種暫時放下所有重擔與責任的空間,讓她能真正的放鬆自己!

在這10個星期內,喜兒看到令自己快樂的另一面原來是如此簡單!她開始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可以開始讓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否可以不再如此強悍?是否可以放下心中的一些枷鎖?

哀傷五階段

短短年半時間,喜兒經歷了33次電療,再來復發後的手術,感恩地她存活了,但是她亦面對身體上很多的後遺症及缺失。

兩次的心理治療過程中,喜兒無論是用胡亂塗鴉的畫作、盡情敲打眼前樂器、隨意擺動身體盡情發洩、放肆扮演不同角色,甚至寫下詩歌為自己打氣的方式,她都意識到整個創作過程在陪伴着她面對自己的身體缺失,喜兒在經歷「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由否認,到憤怒質疑「為什麼是她?」到討價還價,求上天放過她,再到如同抑鬱的狀態,那種不懂哭不懂笑的鹹魚式生活,到最後,她學習接受,和後遺症共存,亦不想再害怕無謂的復發憂慮。

她甚至思考,如果這場大病是要給她一個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往後日子,她想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生活?

最後,喜兒選擇將這段經歷寫出來,是因為她想move on,她也希望其他同路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開心快樂地好好生活下去!

(完)

原文刊登於: 信報(2020年11月20日)

蘇瑞雯小姐
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香港癌症基金會-慈善籌款活動「抗癌大步走」25週年

香港癌症基金會-慈善籌款活動「抗癌大步走」25週年

首次移師線上舉行 一步一希望 穿上跑鞋同行抗癌

所得善款將撥捐本地癌症科研計劃及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20201125日(香港)- 香港每年有超過34,000宗癌症新確診個案,平均每日有 93 人確診癌症,數字更逐年遞增[1]。隨著醫學進步,癌症得以及早診斷及患者可獲得更適切的治療,而他們及其家人亦可以得到更完備的資訊及專業支援。因此香港癌症基金會每年均會舉行「抗癌大步走」慈善步行籌款活動,今年將首次移師線上舉行,除了鼓勵公眾多做運動,更希望藉此籌得港幣300萬元,以撥捐本地癌症科研計劃及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抗癌大步走」活動已連續第25年舉辦,今年將首次移師至線上舉行,大家可於2021年1月31日前自由選擇以步行、競步或跑步形式完成至少5公里路程,活動不限制具體步行或跑步時間、地點和路線,參加者可隨時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挑戰。參加者可於活動期間累積所須里數,並使用任何應用程式(App)記錄實際完成的里數,在完成後截取App內顯示里數的畫面,然後登入「抗癌大步走」專頁確認完成活動,並上傳截圖以供癌症基金會核對里數記錄。

報名日期由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截止,大眾可以個人或家庭/團體形式參與活動,亦可透過網上直接捐款支持,欲知更多詳情,歡迎瀏覽活動網址:http://www.cancer-fund.org/sfc,或致電3667 6333查詢。

成功登記後便可以廣邀身邊親友贊助您的善舉,更可獲得精美紀念禮品包,包括「抗癌大步走」紀念T恤、運動背包及香港摩天輪門票2張。而首100位網上登記參加的朋友可額外獲贈Calvin Klein Performance運動快乾毛巾乙條。

香港癌症基金會「抗癌大步走」活動所籌得的善款將用以支持本地大學進行不同的癌症研究項目,歷年該活動已資助多項癌症研究計劃,包括香港常見的鼻咽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及癌痛紓緩等研究,致力為香港癌症患者改善治療和生活質素。今年所籌得善款將資助香港大學遺傳性腸胃癌支援中心研究,大家的參與及支持能進一步建設一個更健康及癌症受控的未來。

香港癌症基金會「抗癌大步走」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
活動日期: 報名後至2021年1月31日
參加費用: 12歲或以上人士:每人港幣500元

(包括報名費港幣100元 及 最低籌款額港幣400元)

11歲或以下小童:報名費港幣100元
網上報名: www.cancer-fund.org/sfc

*每位兒童(11歲或以下)均需有一位成人陪同,方可參加。

*已提交的報名費及善款均不會退回。

 

有關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為本港最具規模癌症服務機構,於 1987 年成立,致力為受癌症影響的患者及其親友,提供免費資訊、專業指導及朋輩支援服務。透過屬下遍佈醫院、社區及家居的支援網絡,癌症基金會秉承令癌症患者活得更好的服務使命,竭力確保抗癌路上不孤單,更致力改善醫院的環境、提高大眾對癌症的認識,及資助本地癌症研究和醫護人員培訓項目,以提升未來癌症服務的素質。除了在香港各大主要公立醫院內設立七間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癌症基金會屬下亦設四所服務中心,提供免費癌症資訊及專業輔助服務,歡迎癌症患者、康復者以及他們的親友到訪,一起尋求協助及學習如何面對癌症的衝擊。專業關顧人員將協助患者處理身體上、情緒上、心理上及人際關係上的挑戰,減低他們在抗癌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本會沒有接受政府及公益金的任何資助,一分一毫的善款全賴個人或機構的捐助,以持續支持各項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網址:www.cancer-fund.org

《是救治,還是折磨?》

《是救治,還是折磨?》

晚期癌症患者,情況已極度糟糕,但在死前的一天仍在做化療。這到底是救治,還是折磨?

早陣子有位朋友問我:「我爺爺八十九歲發現胃癌,請問該怎麼辦?」

我問:「吃東西困難嗎?」

「還可以,疼痛也不算厲害,只是人十分消瘦。」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當然,最重要是病人的意願,但如果換了是我或我的親人,我會選擇紓緩治療,而不是手術或任何創傷性的治療 。

後來,朋友的親屬堅決要求積極治療,先動手術再說。手術後第二天,她喜孜孜地告訴我手術十分成功,但兩星期後,病人走了。

這讓我一直思考:年老或危重病人如何才能安詳離世?能不能讓人走得從容安靜一點,少受點折磨?

又有一位曾中風的老太太,她一直卧床,但頭腦清醒。她因為吃了不潔的食物而嘔吐,滴水不能進,出現休克,緊急送進醫院,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和腎衰竭。經搶救後,她的情況好轉,但肺部開始積痰、積水,住院半個月後死於肺炎。

生、老、病、死原為人生所必經,但現代醫療進步,延續了生命的同時,卻也延續了病人和家屬的痛苦。

筆者曾經目睹病重的親人躺在深切治療病房插滿喉管:呼吸機、洗血機,以及很多其他的管子。縱使不捨,心裡卻有一句說不出的話:「我寧願她走……」說不出這句話是因為她的孩子仍盼望著「奇蹟」出現。

插管子是醫生的專業訓練,也是醫學需要。問題是,有多少病人最後有幸拔掉管子?又有多少是帶著滿身管子冀盼著人生的終點而不可得?一根根的管子,有粗有幼,每一種都有它的功能,由進食用的鼻胃管、排泄用的導尿管,到點滴、用藥、灌腸、抽痰,心導管與胃鏡檢查、人工呼吸,以至各種監測身體狀況的儀器,無管不行。然而,所有的管子都由一定的路徑進入身體──點滴的管子由針頭到血管,鼻胃管由鼻子進入食道、通往胃部,導尿管由尿道到膀胱,抽痰的與人工呼吸的管子則由咽喉進到肺部……有的管子在使用時需要不斷地轉動、拔出再插入、拔出再插入……例如抽痰。遺憾的是,我們的身體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這些管子的。醫護人員的專業訓練讓他們深信這些醫療措施可帶來正面的效果,例如抽痰會讓患者比較舒服。可是,一根管子在喉嚨裡不斷地攪動、插入、拔出,那是甚麼滋味?他們無法關注,也無暇關注。但是健康的我們,能忍受一根管子在我們的喉嚨這樣進進出出嗎?

醫學的進步,是讓人最後一刻走得好一點,還是折騰?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倫理問題。

那位患胃癌的高齡伯伯,如果不做胃鏡,就無法得知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也無法對症下藥;出血可能是潰瘍,也可能是癌症。我在思考,對一名八十九歲的伯伯,即使是癌症,手術合適嗎?能化療嗎?如果不能,那又何必去確定它是不是癌症呢?

又有家屬事後會說:「如果我們放手,不堅持搶救,不打強心針,爸爸會少活一星期,但可以省去後面的折磨。」這又讓我思考:那「必要」的醫療措施究竟是依甚麼標準來判斷?如果換成自己躺在病榻上會怎樣?會願意接受這些折磨嗎?只是因為瀕死者無法言語,活著的人就有權利這樣做嗎?

希波克拉底的格言:「醫學的最高原則是不傷害原則(do no harm)。」源自道家的中醫學,其最高原則也是「無為無不為」,因為過份征服的結果很可能是加重痛苦。

如何告別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早晚必須面對的課題。活得愜意,死有尊嚴,爭取在摯愛親友陪伴之下,感受著親情,安詳地離去,也許才是最值得期盼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毋忘愛

毋忘愛
11月7日11:00 ·
#溫暖人間 #毋忘愛 #好生好死 #生命頌禮 #愛在終點盛放

愛,在終點盛放 ❤️ 毋忘愛
留戀生,厭惡死,是每個人最普通的心態。然而香港偏偏有一位醫生,有一家機構,誓要「向死而生」。
輕輕地翻開「毋忘愛」的宣傳手冊,
開篇的一段話發人深省:
「生命無常,沒有人能預計自己的生命長短,但我們有能力減少自己人生的遺憾。」

 

1
1
 
1
1

在死之前,其實你可以多做些
「你看我們的Logo,那三個圓其實代表了循環不息的生命。」范寧指着名片上「毋忘愛」的標誌說,嘴角彎出一道好看的弧度。創立「毋忘愛」,最初其實是從思考人如何好死,怎樣可以提升香港的死亡質素開始的。

「現代人普遍長壽,可死亡並不是兩腳一伸就走了,過程中會有很多反復,不論是身體上還是關係上。成立毋忘愛,是希望提醒大家無論處於生命的哪一個時刻,都要有正確的生命態度。」范寧說。

在香港這樣高壓的社會環境中,討論死亡的平台不多,香港的殯儀業也很狹窄,而范寧所想的卻很遼闊。「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退休是生命變化的一條重要分水嶺。很多人做了完整的旅行、投資、移民計劃,唯獨沒有做過身後事的計劃。人生下半場,我們的角色很可能就轉變為家中的照顧者。預備死亡,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着想。身邊人知道你的想法,當死亡發生後就會容易處理很多。就像一家人去餐廳吃飯,彼此要翻開餐牌,商量一下吃什麼。總不能胡亂點一通,最後大家都不開心。」

打破殯儀高墻,推行「在家離世」
在范寧看來,喪禮除了是家屬表達哀思的重要場合,同時也是一個契機,去重整家庭間的關係。喪禮並不應是「倒模」般批量製作,而應根據每位逝者生前的想法、喜好,以及家人的期望,而無可複製。「我們推行環保葬禮,但其定義不僅僅是環保棺木,而是對葬禮整體的思考。很多客人一上來就說要燒23件,但客人本身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只覺得要跟傳統。倘若重新回顧離世者的一生,看見對方的需求和喜好,家屬又可以參與籌備,這反而是我們想看到的。」范寧說。

近二十年間,香港絕大部分人都是在醫院離世。身為醫生,范寧看到香港善終服務的不足與缺陷,遂決定推出「在家離世」服務,希望改善病患的死亡質素。「這項服務的初衷,是希望病人最後階段能夠舒服地走,不要承受太大痛苦。『毋忘愛』的角色,是幫助病人及其家屬共度最後時刻,讓病人不感到孤獨,並善用時間處理好各種事務。」范寧說。

從2018年起,「毋忘愛」累計參與了約二十個「在家離世」個案。申請者或自行申請,或經機構轉介,但必須在接受家訪及評估後,才能最終決定病患是否適合進行在家離世。「我們需要向家屬了解基本情況,包括家庭環境,有多少名照顧者,病患自身的想法等等。再來就是與全部家庭成員溝通,是否每一位都同意在家死亡?因為家人很大可能會目睹整個死亡過程,並非每個人都能夠承受。」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九成半肺癌病人認為支援不足 盼引入療效更好藥物

九成半肺癌病人認為支援不足 盼引入療效更好藥物

近94%的受訪者認為現時政府所提供的肺癌支援並不足夠,覺得仍有改善空間。癌症資訊網圖片

癌症資訊網11月初訪問了150名跟肺癌相關的人士,近94%受訪者認為現時政府所提供的肺癌支援並不足夠,覺得在支援抗癌路上仍有改善空間。他們最想獲得的改善的分別是藥物治療方面的資助和支援、醫院臨床服務、社區支援以及肺癌疾病知識。根據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的癌症統計報告,2018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到34,028宗,當中肺癌新症患者5,252宗,死亡數字3,853宗,為本港的首位致命癌症。

而訪問中,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都認識「關愛基金自費癌症藥物援助項目計劃」,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增加受資助的藥物數量、進一步降低入息審查門檻、擴闊關愛基金內藥物的臨床應用等,更加有效地協助有需要的肺癌患者獲得適切的癌症藥物治療。同時,幾乎全部的受訪者(99.3%)認為,當某些一線肺癌藥物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其藥效或安全性較現有藥物有優勢時,便應該在半年之內引進到「關愛基金計劃」內。

而98.7%的受訪者同意在現存系統以外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由各持份者如醫學界和病人組織代表等組成,定期向醫管局反映引進新藥及醫療科技的建議。81.3%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在公營醫療體系措施,例如增強癌症病人經理服務、加強心理輔導服務,把預防癌症教育工作及簡單初步問卷篩查納入食衛局新成立的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範圍內,從而優化肺癌治療服務。

臨床腫瘤科専科醫生李兆康醫生希望第三代EGFR標靶藥可以提升成為一線治療藥物。癌症資訊網圖片

數據顯示有八成半的肺癌個案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大約一半屬EGFR基因突變。目前,多代醫治EGFR 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面世,主要是針對癌細胞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上的基因變異。標靶藥物能鎖定特定的腫瘤生物標記而作出攻擊,由於作用精準,對身體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所以副作用也較輕。

臨床腫瘤科専科醫生李兆康表示,患者使用舊代標靶藥可能因出現抗藥性而讓治療失效,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跟舊代標靶藥作一線治療時比較,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延長了近7個月,達38.6個月。

雖然目前關愛基金已經納入第三代EGFR標靶藥作資助,但只是作為二線治療,如果可以提升成為一線治療藥物,患者便可以在一線治療時已經可以通過使用第三代標靶藥,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圖為肺癌患者楊小姐。癌症資訊網圖片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指,雖然現時關愛基金已提供舊代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或第三代EGFR標靶藥作二線治療,但有醫學研究顯示,當第三代EGFR標靶藥應用於一線治療時,治療效果較舊代標靶藥更為理想,在降低死亡風險的成效方面,第三代藥物可降低死亡率約20%」。

他指,希望政府可於半年內引進療效更好的一線肺癌藥物(如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到「關愛基金計劃」內,讓病人得到更快更適切的治療;增加受資助的藥物數量、進一步降低入息審查門檻、及加快審批引進藥物到計劃項目內; 擴闊醫管局的癌症個案經理計劃的服務對象包括肺癌患者,以加強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促進治療成效;除公營醫療系統制定現時癌症支援政策外,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由各有持份者組成(包括病人組織代表),定期向醫管局反映引進新藥及醫療科技的建議。

 

文章來自: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