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同路人分享 > Helen YC Law > 《是救治,還是折磨?》

《是救治,還是折磨?》

23-11-2020

《是救治,還是折磨?》

晚期癌症患者,情況已極度糟糕,但在死前的一天仍在做化療。這到底是救治,還是折磨?

早陣子有位朋友問我:「我爺爺八十九歲發現胃癌,請問該怎麼辦?」

我問:「吃東西困難嗎?」

「還可以,疼痛也不算厲害,只是人十分消瘦。」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當然,最重要是病人的意願,但如果換了是我或我的親人,我會選擇紓緩治療,而不是手術或任何創傷性的治療 。

後來,朋友的親屬堅決要求積極治療,先動手術再說。手術後第二天,她喜孜孜地告訴我手術十分成功,但兩星期後,病人走了。

這讓我一直思考:年老或危重病人如何才能安詳離世?能不能讓人走得從容安靜一點,少受點折磨?

又有一位曾中風的老太太,她一直卧床,但頭腦清醒。她因為吃了不潔的食物而嘔吐,滴水不能進,出現休克,緊急送進醫院,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和腎衰竭。經搶救後,她的情況好轉,但肺部開始積痰、積水,住院半個月後死於肺炎。

生、老、病、死原為人生所必經,但現代醫療進步,延續了生命的同時,卻也延續了病人和家屬的痛苦。

筆者曾經目睹病重的親人躺在深切治療病房插滿喉管:呼吸機、洗血機,以及很多其他的管子。縱使不捨,心裡卻有一句說不出的話:「我寧願她走……」說不出這句話是因為她的孩子仍盼望著「奇蹟」出現。

插管子是醫生的專業訓練,也是醫學需要。問題是,有多少病人最後有幸拔掉管子?又有多少是帶著滿身管子冀盼著人生的終點而不可得?一根根的管子,有粗有幼,每一種都有它的功能,由進食用的鼻胃管、排泄用的導尿管,到點滴、用藥、灌腸、抽痰,心導管與胃鏡檢查、人工呼吸,以至各種監測身體狀況的儀器,無管不行。然而,所有的管子都由一定的路徑進入身體──點滴的管子由針頭到血管,鼻胃管由鼻子進入食道、通往胃部,導尿管由尿道到膀胱,抽痰的與人工呼吸的管子則由咽喉進到肺部……有的管子在使用時需要不斷地轉動、拔出再插入、拔出再插入……例如抽痰。遺憾的是,我們的身體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這些管子的。醫護人員的專業訓練讓他們深信這些醫療措施可帶來正面的效果,例如抽痰會讓患者比較舒服。可是,一根管子在喉嚨裡不斷地攪動、插入、拔出,那是甚麼滋味?他們無法關注,也無暇關注。但是健康的我們,能忍受一根管子在我們的喉嚨這樣進進出出嗎?

醫學的進步,是讓人最後一刻走得好一點,還是折騰?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倫理問題。

那位患胃癌的高齡伯伯,如果不做胃鏡,就無法得知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也無法對症下藥;出血可能是潰瘍,也可能是癌症。我在思考,對一名八十九歲的伯伯,即使是癌症,手術合適嗎?能化療嗎?如果不能,那又何必去確定它是不是癌症呢?

又有家屬事後會說:「如果我們放手,不堅持搶救,不打強心針,爸爸會少活一星期,但可以省去後面的折磨。」這又讓我思考:那「必要」的醫療措施究竟是依甚麼標準來判斷?如果換成自己躺在病榻上會怎樣?會願意接受這些折磨嗎?只是因為瀕死者無法言語,活著的人就有權利這樣做嗎?

希波克拉底的格言:「醫學的最高原則是不傷害原則(do no harm)。」源自道家的中醫學,其最高原則也是「無為無不為」,因為過份征服的結果很可能是加重痛苦。

如何告別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早晚必須面對的課題。活得愜意,死有尊嚴,爭取在摯愛親友陪伴之下,感受著親情,安詳地離去,也許才是最值得期盼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 […]
無用|黃曉恩醫生
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 […]
當下的妙|黃曉恩醫生
有說:「當對音樂的熱愛到達一個程度,就不會甘於只做聽眾,卻渴望上台演出。」這實在是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如我的寫照 […]
蝴蝶|黃曉恩醫生
我是腫瘤科醫生,她是乳癌病人。我卻不是她的醫生:我們兩年前在「恩典同行小組」──瑪麗醫院癌症病友關懷小組裡遇上 […]
港九新界一日遊|黃曉恩醫生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臨床醫生大多都是駐診於一間醫院:主要的工作都在這裡進行,只是間中需要到其他醫院看診或開會。 […]
輕輕的她走了|黃曉恩醫生
「唉!我快要死了!」她嬌嗔道。 四十出頭的她是我的新病人。一年多前她確診第四期乳癌,轉移到肝臟和骨骼,在公立醫 […]
腦中的練習|黃曉恩醫生
小時候,敬愛的鋼琴老師大概不忍我因為資質平庸而灰心,對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令鋼琴技術進步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 […]
醫生掉眼淚|黃曉恩醫生
你別管我骨子裡是樂觀還是悲觀(或許我自己都說不清),反正我喜歡逗人樂,面對我的腫瘤科病人亦然。我明白罹癌絕對不 […]
這麼近,那麼遠|黃曉恩醫生
她都累得不想動了。 她是遺傳基因BRCA1的攜帶者:這基因在她家族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帶有的女仕一生中達八成多 […]
寫作的二月|黃曉恩醫生
二月,我的寫作季節。 兩年前的二月,我首先成為了「博客」,正式踏上寫作路!那陣子我遇上數位「知識型」的癌友和家 […]
隔空|黃曉恩醫生
疫情期間,許多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群聚活動都需要改成線上進行,有人歡喜有人愁。 使用各種軟件,就可以方便地上課和 […]
認識你|黃曉恩醫生
認識你,最初是工作上的一個機會。在那次訪談中,你的專業與我的醫學共舞。我納悶:何以對答中的你對各種深奧複雜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