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呢個問題係不少病人都有嘅疑惑。

琴日有一位學生,問我關於他家人的病情。早期 乳癌病人 手術後發現並沒有淋巴轉移, 荷爾蒙受體陽性, 但是活躍度略高。外科醫生認為不需要做化療, 但病人看了腫瘤科醫生以後,卻建議做化療。令病人和家人無所適從。又害怕再做基因檢測決定是否應該做化療所花時間,耽誤了化療的療程。 這位學生非常困擾,於是問我給一些意見。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癌症病人身上經常都發生。 不少病人因為發現 每一位醫生講的事情都有點不同, 為此不少病人甚至四出尋找名醫。 部分看了幾位甚至接近十位醫生, 結果看醫生越多, 得出的意見不同越大。 結果不單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困擾越嚟越大, 更加不知進退。

咁究竟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首先要明白其實醫學不是鐵板一塊。 很多人以為現在醫學講求循證醫學, 只要上網可以找得到 最新的第一線治療是什麼, 普通人都能夠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療法。 其實醫學並不是如此。

研究報告只是給醫生作為參考。 解讀研究報告並不是表面那麼容易。

如何解讀不同的研究報告, 和比較每種治療方法 的好與壞, 即使是 世界最top的 醫學專家每位意見都可有不同。 所以 在醫學會議 當中有時都會引起激烈的辯論。 真理越辯越明,但 大多數的情況下, 專家們都很難達到一致的共式。 乳癌和前列腺癌為例, 因為治療的方法很多, 單靠個別研究報告根本解答不了,何謂最好的治療方案。 所以 每兩年一次 全世界的醫生會舉行“ 共識會議 ”, 嘗試去尋找大家都最能夠接受的 共識。 但係即使如此 很多共識會議的報告都只能夠作為參考, 因為始終每個地方的醫生practice, 藥物供應, 經濟狀況都有不同, 所謂因地制宜。 所以治療方面都會各式各法。 很少有所謂的金標準。

另外更重要的是因人制宜, 亦即合按照病人的實際情況去考慮最佳治療方案。

早幾星期有一位年過八十的腸癌病人, 正在服用口服化療藥。 他的女兒看了一些網上資料。 一進門口便問,為何不轉用TAS102( 一種化療藥) 再加上 Avastin ( 一種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 歐洲都已經批准使用了。。。 我看一看病人的情況, 身體頗為虛弱, 而且疾病暫時控制還可以。 副作用 都可以處理, 為何需要轉用呢? 再者雖然有一些研究證實有譬如一兩個月的 生存中位數增長,但作為臨床醫生要思考這些學術報告的結果是否 有實質臨床意義。 而且這些研究一般不會招募年過80的病人,所以研究結果是否在這位病人身上真的relevant, 本身已經好大疑問。 現在腫瘤學界的 有一個新的概念, 叫做 magnitude of clinical benefits, 即係話 要去審視呢一啲研究報告所講,當中的實際好處, 是否真的與研究artifical 環境講的那麼好呢? 歐洲腫瘤學會 審視了不少這些以往對比統計學校益的醫學研究報告, 發覺原來不少 在臨床上額外效益非常低。

簡單總結就係睇研究報告唔係咁容易, 除了要有分析技巧, 還要有臨床經驗去put into context.

我自己非常著重直接見病人, 因為可以給予非常多的臨床資訊。 有時簡單見病人幾分鐘, 已經可以快速咁做曬望聞問切,大約知道病人的活動狀況,精神情況,究竟現在做治療辛唔辛苦,瞓覺和胃口等情況。 這些看似簡單啲東西其實對於醫生的判斷非常重要。 所以我教學生所謂望聞問切, 最重要的是望診, 望一望病人一分鐘已經知道很多事。 這亦是為何對於一些朋友透過whatsapp 問我病人的情況 通常會send好多實驗室報告給我看。 單憑這些其實很難給予精準的 醫療建議。

此外她病就好似捉棋一樣。棋法有很多種, 就好似我們有不同的藥物和醫療手段, 又或者各項研究報告, 但最重要的還是掑手的功力。 起步嘅時候有啲人鍾意 炮居中, 有些人鍾意上象, 有些人鍾意出車, 甚至係上卒仔。 各有各法。 中間無論是好局和殘局都有不同的棋法。 最重要的是最後能夠將軍奪帥! 棋盤唔係硬板一塊, 更何況是複雜的醫學?

所以不同醫生講法有不同,這正是醫學的本質。

所以最後 解答,唔同醫生講唔同嘅嘢點算好。 其實佢選擇醫生時候要記住,“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更好的意思,是選擇一位自己覺得可以信任的醫生最為重要。 只要qualification 是正經的, 合適稱職的醫生已經足夠。 無須刻意周圍尋找隱世醫學, 否則很多時候耽誤時間,更加令自己無所進退。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港大醫學院首度引入CAR-T細胞治療 成功治癒血癌病人

港大醫學院首度引入CAR-T細胞治療 成功治癒血癌病人

2021年2月10日

港大醫學院首度引入CAR-T細胞治療,成功治癒血癌病人(左起:謝偉財教授、鄺沃林教授、病人劉先生、沈佩妍醫生及陳守仁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血液腫瘤科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科主任兼講座教授、徐福全基金教授(分子醫學)鄺沃林教授以及其團隊認為,CAR-T細胞治療是未來治療癌症新方向,可以讓更多病人受惠。

劉先生是本港首位成功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白血病患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團隊成功為一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下稱CAR-T細胞)治療。該名患者曾接受化療及骨髓移植,其後復發,經CAR-T細胞治療後,不但病情得到緩解,亦無出現嚴重併發症,是香港首次在臨床試驗外利用CAR-T細胞技術治療血癌患者。是項治療由瑪麗醫院及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血液腫瘤科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科團隊完成。團隊於2020年5月為一名淋巴瘤病人完成香港首宗的CAR-T細胞治療,瑪麗醫院亦成為香港首間,以及目前唯一一間為血癌患者提供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團隊認為CAR-T細胞治療是未來治療癌症新方向,可以讓更多同類型的病人受惠。

「活體藥物」: 基因改造自身T細胞 能鎖定癌症並將其消滅
一般而言,以傳統方式治療復發性急性淋巴白血病或淋巴瘤的療效並不顯著,重複進行化療的成效有限,部分患者或可透過造血液幹細胞移植而治癒,但移植本身亦需要面對相關的併發症風險,同時不能排除復發的可能。

近年醫學界致力研究療效較持久的免疫治療,即透過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當中包括CAR-T細胞治療。其原理是先從病人血液中提取「免疫T細胞」,透過基因改造技術在T細胞加入「嵌合抗原受體」,令T細胞能夠辨別癌細胞,隨後將之輸回病人體內,以鎖定癌症位置並將癌細胞消滅。此技術為最新的細胞治療。

CAR-T細胞治療有效提升患者痊癒的機會。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每年約有超過100名患者適合接受有關治療。

香港首名成功在臨床試驗以外接受治療的患者
現年25歲的前香港沙灘排球隊成員劉先生是本港首位成功接受名為Tisagenlecleucel 的CAR-T細胞治療的白血病患者。他於2018年確診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化療後病情紓緩,並於2019年2月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但之後一再復發,團隊估計進一步化療成效不大,因而建議進行CAR-T細胞治療。

劉先生於去年10月接受CAR-T 細胞治療,其後逐步康復,期間並沒有出現嚴重併發症。最近期的骨髓檢查確認,未有在病人骨髓內發現白血病細胞,顯示病人可能已經痊癒。

CAR-T 細胞治療:未來癌症治療的新方向
Tisagenlecleucel為香港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獲批進行的CAR-T細胞治療,有關藥物於2020年3月5日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在本港的衞生署註冊,適用於治療以下情況:

  1. 患有難治性或二次以上復發,或接受骨髓移植後復發的25歲以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
  2. 經過兩次或以上治療後復發,或患有難治性的成年大B細胞淋巴瘤病者。

CAR-T細胞治療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以及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的神經毒性綜合症,情況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引發的併發症非常類似。因此,提供CAR-T細胞治療的醫療機構必須具備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豐富經驗。

Tisagenlecleucel涉及複雜流程,包括:

  1. 收集患者的淋巴細胞
  2. 以液態氮冷凍保存細胞
  3. 運送細胞到海外作基因改造
  4. 細胞改造後再運回香港

為了確保運送過程安全,療程只限於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每件細胞製品均審慎標記「身分鏈」,以便追蹤所屬病人。瑪麗醫院是香港首間,亦是目前唯一一間對血癌患者提供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

CAR-T細胞技術治療淋巴瘤
Tisagenlecleucel也適用於治療復發性/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瑪麗醫院及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血液腫瘤科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科團隊目前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以Tisagenlecleucel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7名患者被納入該研究計劃。

國際醫學界亦已研發多種CAR-T細胞治療,以治療不同癌症,讓更多病人受惠。例如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另外兩種CAR-T細胞治療,即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被套細胞淋巴瘤的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以及適用於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Axicabtagene Ciloleucel。

關於臨床團隊
瑪麗醫院及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血液腫瘤科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科團隊是香港最具規模的血液及腫瘤科團隊,致力為患者提供合適血癌治療方案應對良性或惡性癌症。團隊並負責管理本港唯一的成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是現時香港唯一具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和CAR-T細胞治療臨床經驗的團隊。

來源:https://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22376.html

 

CAR-T介紹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英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縮寫:CAR T cells)是一種經基因改造的自體T細胞,其可產生人工T細胞受體作為一種免疫治療。
「嵌合抗原受體」(CARs)則是一種經生物工程改造的蛋白,它可以令T細胞中和某種特定的蛋白質。這種受體名曰「嵌合」是因爲它結合了原T細胞的活化功能和新的抗原識別功能於一體。

 

圖示CAR-T細胞治療

是一種對付癌症的免疫療法;其可產生配備的T細胞,來識別和對抗體內癌細胞。
1. 從患者的血液中取出T細胞(標示為t)。
2. 然後在實驗室環境中,將特定抗原受體的基因整合到T細胞中。
3. 從而在細胞表面產生嵌合抗原受體(標示為c)。
4. 然後在實驗室中採集和培養新修飾的T細胞。
5. 一段時間後,基因工程T細胞輸回患者體內。

CAR-T細胞治療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利用生物工程改造的具有嵌合抗原受體的T細胞來治療癌症。這種療法是利用嵌合抗原受體識別癌細胞,使得對癌細胞的打擊和消滅變得更爲有效。科學家從人類獲得T細胞,改造它們,然後將它們輸入患者體內來攻擊腫瘤[1]。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既可以改造自患者的自身血液細胞(自體),也可以改造自其他健康捐贈者的血液細胞(異體)。當T細胞被分離出體外之後,它會被基因改造成可以表達出一種特別的嵌合抗原受體以瞄準癌細胞表面的抗原。爲讓療法更爲安全,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改造成只能夠攻擊癌細胞表面抗原,不會攻擊健康細胞的表面抗原[2]。

CAR-T療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包括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和神經毒性;可能累及血液及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等,臨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B5%8C%E5%90%88%E6%8A%97%E5%8E%9F%E5%8F%97%E9%AB%94T%E7%B4%B0%E8%83%9E

 

 

免疫細胞治療在病人世界中廣泛流傳,不少人視為一個新希望,事實是否如此?十分感謝臨床腫瘤科黄麗珊醫生為我們詳細分析當中的利弊。 我們十分理解晩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極需要追尋最後一線希望的心情。但行動之前,更需要充分理解不同治療方案背後需承擔的風險。

CAR-T cell 免疫療法就是下一個Tesla???

CAR-T cell 免疫療法就是下一個Tesla???

今日年初二是開年之日子, 尋日已經預告今日會講少少嶄新醫療資訊, 而且真係有機會 “發財”. 昨日大年初一筆者的親戚已經問我, 究竟今日會講啲乜嘢呢?

首先呢個唔係財經頻道, 平時唔會教大家點樣買股票. 不過撞正今日是大初二, 大家成日新年都講 “恭喜發財”, 今日就講呢一個題目, 真係”身體健康恭喜發財 “兩樣都有關係. 事先聲明, 這裏不涉及任何直接投資建議, 任何股票或基金, 價格可升可跌, 一切投資決定請自己諗清楚.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 喺未來這十年, 整個新經濟爆發點, 將會係醫療科技. 而其中一樣最重要的醫療科技, 是治療癌症的各種免疫療法. 之前已經在要出youtube channel 講過而家普遍用的藥物check point inhibitors, 亦都喺上一post 講個癌症疫苗. 其實另外一種最為爆炸性的免疫療法, 就係 “細胞免疫療法”, 而其中一種這幾年較為出名的就係CA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

其實細胞免疫療法, 都有好幾種. 講返簡單原理. 我哋都知道其實身體入邊啲免疫淋巴細胞, 特別係T淋巴細胞 (以下簡稱 T cell), 係可以自己消滅腫瘤. 但係因為各種原因, T cell 的功能受到抑制或者阻礙, 在身體裏面無法有效消除細胞, 所以癌症便會發生. 根據這個理論, 可以用各種方法強化病人身體的T cell, 去到增強淋巴細胞的抗癌, 回復自身細胞攻擊癌症. 癌症便會不藥而癒.

其實這個概念由來已久, 第一代的T細胞療法, 最為簡單叫做 Adoptive T Cell Transfer Therapy. 方法是抽取癌細胞的組織, 從中抽取癌細胞附近的T Cells (tumour infiltrating T cell). 呢一啲T cells, 能夠進入到癌細胞附近組織, 即係代表佢哋可以認得到癌細胞的表面抗原. 但是問題是他得不到足夠的激發, 產生不了強勁的殺癌症能力. 但是這些T Cell 鑊抽水後可以在實驗室中打入一種淋巴細胞刺激因子(IL-2), 去強化他們的能力和讓佢哋細胞分裂, 產生更加多數量的T Cells. 最後利用化療去清除病人身體的其它淋巴細胞, 最後就將呢些已經強化了的T cell 重新注射返病人的體內, 讓這些強化了的T cell 可以遊走全身去攻擊餘下的癌細胞. 另外也可以加強 T cell 表面去變成癌細胞T Cell Receptor, 令到T cell 可以更容易認得出癌細胞表面的抗原, 從而增加細胞的機會 (即係俗稱的點相!)

但是第一代的T細胞療法, 實際功效並非十分完美. 其中一個理由, 是行細胞有時不會把自身的蛋白抗原, 放在細胞表面俾你認得出. (學名上呢一種叫做 MHC 表達). 簡單講即使有強烈的T cell, 但係呢一啲癌細胞已經帶上了眼罩和口罩, T cell 根本冇辦法令佢哋出來, 所以發揮不了攻擊力. 而且癌細胞亦有其他去阻止T細胞激發啲信號. 所以近這幾年出產的CAR-T cell, 是透過了基因改造的T Cell. 開頭的步驟都是抽取病人體內的T Cell. 然後透過基因剪輯技術去加入一些強化的表面receptor, 亦即係所講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 呢一種receptor和本身T細胞表面上的receptor 並不一樣.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可以認得出抗原, 不需要MHC 表達, 亦即係話就算癌細胞笠住麻包袋都一樣認得到佢! 識別能力強好多. 而且佢不需要其它訊號去激活, 只要一找到癌細胞這一種特別的T Cell, 就會馬上發揮抗癌功效殺死癌細胞. 而呢一種CAR技術已經發展了第四代.

在2017年, 利用這種技術治療頑固性的B淋巴癌症, 獲得了美國FDA 正式批準使用. 療效十分之顯著. 即使在這些其它自然都已經全部失效的病人當中, 也差不多有八成都有反應. 而且不少能夠完全治癒. 農曆新年前從報紙看到瑪麗醫院也利用這種技術治療一個年輕患者, 成果令人振奮.

這一種科技, 暫時雖然只有兩種癌症可以使用, 但係對於進行中治療其他各式各樣癌症的研究正在火速進行中. 例如是頑固性前列腺癌, 利用這種技術治療已經有初步的成果.

相信在未來這幾年,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可以利用CAR T cell 或類近的細胞免疫療法,得到痊愈. 而呢一種技術的普遍程度仍然只是萌芽階段. 理由是這種技術對於實驗室要求非常高, 需要有GMP 認證, 除了要絕對無菌操作, 還要各種基因技術剪輯的安全環境. 必先得到國際認可才可以運作. 暫時香港還沒有這種級數的實驗室設備, 需要和外國合作纔可以利用這種療法. 但其實本地兩間大學和科學園已經正在興建這種級數的設備, 所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普及使用.

現時為止這種療法是非常昂貴的. 要完成整個療程差不多要200萬港幣! 但係隨著這種技術越來越普遍, 再加上不同的科技公司競爭鬥快, 相信價格會慢慢回落. 而且假如這種療法真的非常有效, 相信不少人或政府是不會介意付出昂貴的價錢完全治癒癌症 . 所以可以呢一種免疫療法真的有機會成為醫學界中的Tesla! 實在令人興奮和鼓舞!

最後講少少投資, 不少親戚朋友問到,噉究竟普通人可唔可以作少少投資這種技術呢? 當然可以啦, 不少這些科技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若然大家有興趣, 可以在下面留言” 恭喜發財”,

我會破例一次, 私信給你們.

(呢篇文章因為篇幅所限, 沒有詳細論述這一種療法的副作用. 同埋一些competitors例如Bispecific or Tri specific T cell engagers. 有機會再講!)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什麽是免疫療法?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是指通過誘導、增強或抑制免疫反應的疾病治療方法。其中旨在引起或增強免疫反應的免疫療法,稱為激活免疫療法(activation immunotherapies),而減少或抑制免疫反應則是抑制免疫療法(suppression immunotherapies)。

免疫療法往往比現有藥物的副作用少,包括減少對微生物疾病的抗藥性反應。

基於細胞的免疫療法對一些癌症有效。免疫效應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等,通過針對腫瘤細胞表面的異常抗原,來共同幫助身體抵禦癌症。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擾素、咪喹莫特與細菌細胞膜組分等療法,已經許可進入臨床治療。其他研究有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7白細胞介素-12、各種趨化因子、人工合成的CpG寡去氧核苷酸和葡聚糖等,這些均已進入臨床和臨床前研究。

癌細胞懂得透過體內機制蒙騙免疫系統的偵測,主要利用免疫系統的檢查點PD-L1和PD-1,避開白血球細胞和T細胞而免被殲滅。免疫藥物盡量抑壓免疫系統的靶點,讓T細胞回復識別癌細胞的能力。

 

免疫調節劑

免疫調節劑是一類用於免疫療法的調節劑,包括各種重組、合成和天然的製劑。

調節劑 例子
細胞因子 干擾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趨化因子 CCL3CCL26、CXCL7
白細胞介素 IL-2、IL-7IL-12
其他 CpG寡去氧核苷酸、葡聚糖、咪喹莫特

抑制免疫療法

抑制免疫療法,是抑制自體免疫疾病中的異常免疫反應,或者降低正常免疫反應以阻止細胞或者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

· 免疫抑制藥物

免疫抑制藥物可以幫助控制器官移植和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反應依賴於淋巴細胞增殖,基於此免疫抑制劑用於抑制細胞生長。糖皮質激素是一類特定的淋巴細胞活化的抑制劑,而免疫親和素抑制劑則針對於T淋巴細胞活化目標;免疫抗體針對免疫反應的階段程度;其他藥物調節免疫反應。

· 免疫耐受

人體機能不會天然地對自身組織發動免疫系統攻擊。免疫耐受療法尋求重建免疫系統,在自體免疫疾病或接受器官移植情況中,使身體停止錯誤地攻擊自己的器官。並生成免疫力耐受或消除終身免疫抑制及伴生的副作用。它已經在器官移植、1型糖尿病或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中進行測試。

· 過敏

免疫療法可用於治療過敏。儘管過敏治療(如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可以進行治療過敏症狀,免疫治療也可以降低靈敏度過敏原,減輕嚴重過敏反應。

免疫治療可以產生長期效果。免疫治療在一些患者中部分有效、或者一類患者完全無效,但它提供了減少或停止患者過敏症狀的機會。

該療法適用於有極度過敏或無法避免具體過敏原的患者。免疫療法一般不用於食品或藥物過敏。這種療法的人對過敏性鼻炎或哮踹特別有用。在免疫治療中的第一劑,增加微小的過敏原或抗原量。隨着時間的推移增加劑量,患者逐漸消除過敏性。這項技術已用於嬰兒疫苗,預防花生過敏。

 

【癌症知多D】免疫治療篇(EP.3) – 免疫療法同傳統化療有甚麼分別? (陳方婷醫生)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免疫治療

mRNA 疫苗原來可以醫癌症??

<<mRNA 疫苗原來可以醫癌症??>>

mRNA (messenger RNA)疫苗技術喺過往的一年得到爆炸式的發展. 其實呢一種技術已經發展左超過20年. 估唔到今次疫症竟然令到這一種啱啱成熟的技術可以大派用場. 除咗用於今次冠狀病毒感染之外, mRNA 疫苗其實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 是用來醫治癌症! mRNA 疫苗可以算是免疫療法的一種!

關於mRNA疫苗的基礎知識, 可以參考本博客之前的文章. 另外而家一般癌症病人所講的免疫療法, 其實是check point inhibitors, 只是免疫療法的其中一種. 詳情可參看上一條youtube video.

究竟mRNA疫苗, 點樣可以幫助醫治癌症呢. 其實這是一種個體化 (personalised)的治療. 首先要抽取該病人的腫瘤DNA, 同埋該病人正常細胞的DNA. 再從中利用基因排序同埋電腦計算方法, 去分析腫瘤獨有的DNA基因突變, 而正常細胞是沒有的. 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 因為若然分析錯誤, 注射疫苗後有機會引發免疫系統攻擊自己正常細胞. 最後再透過電腦估計腫瘤細胞表面上的抗原. 亦即係在黃色細胞上的藍色點. 現在平均每個病人可以找出大約20多個特別抗原. 抗原數目越多, 免疫細胞能夠認得出癌細胞而進行攻擊的機會越大.

最後利用各樣機器去製造出能夠產生這些腫瘤特有抗原的mRNA. 這部分所需的技術其實是非常困難. 因為做得不好, mRNA 很容易會受損而失效. 而且在儲存和運輸的過程溫度一定要合適, 否則mRNA很容易會denature. 變成了無效的東西. 因此不少藥廠投資了很多時間沒金錢在這種技術當中.

再將這一些能夠製造出的mRNA, 組合成為腫瘤疫苗. 記住這種疫苗是個體性的, 即是說只係對某一個病人的某一種癌症有用. 唔能夠用喺第二個病人身上. 而這一些mRNA 在注射後會走到身體的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亦即係下圖黃色的細胞). mRNA進入了這些特別的細胞之後, 便會在這些細胞的表面產生腫瘤的特異抗原. 呢一種細胞的厲害地方, 是可以加強對免疫細胞(又或者淋巴細胞, 粉紅色的細胞)的”免疫教育”. 亦即係教育淋巴細胞去認得到這一些抗原, 激發淋巴細胞的免疫力. 當激活淋巴細胞認得到癌細胞之後, 便會遊走全身尋找癌細胞去攻擊, 達到了自身免疫去治療癌症. 而且淋巴細胞會不斷產生記憶, 而且會不斷複製, 直至到全身癌細胞消失為止. 所以這一種疫苗雖然唔係淨係打一次, 但打了一個週期有效之後, 唔似得其他藥物需要長期打針. 一旦產生效用, 效力可以持續很長久甚至可以一生有效. 這是因為淋巴細胞的壽命很長而且記憶力幾乎是永久性的.

聽落去好似最強武器, 但好多時要發揮最強功效, 需要配合其他的免疫療法, 例如而家常用的antiPD1 /PDL1抗體療法 (可以睇一睇上一條youtube 片段). 而家已經有初步的臨床數據證實對於黑色素瘤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期的臨床研究和治療其他癌症的研究仍然在進行當中. 相信過多幾年, 臨床數據成熟, 這種治療方法將會成為其中一種骨幹療法!

但這一種療法的最大唔好處係, 製作過程複雜, 而且成本昂貴. 相信只會在發達國家當中找得到. 而且在正式推出市面時相信呢一種療法應該係天價.

#mRNAvaccine
#癌症治療
#免疫療法

ref https://www.modernatx.com/……/mrna-personalized……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2020精準癌症治療大事回顧(下)

2020精準癌症治療大事回顧(下)

  基本篇 發表留言   1 分

上回倒數了第十至六位,現在繼續看看第五至第一位吧!

5. HER2陽性癌症有望使用新型標靶藥物

最典型帶有HER2陽性這種特徵自然是乳癌,而在2020年裡,Margetuximab及Tucatinib這兩種HER2標靶藥通過認證,令HER2治療又添兩種選擇。

原來HER2陽性並非限於乳癌,其他如腸胃道癌症都有機會帶有。更令人振奮的是,一種嶄新並已在乳癌通過認證、針對HER2的「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用於HER2陽性、常規治療失效的大腸癌及胃癌,研究數據於去年中發佈,顯示接近五成的部份緩解率(腫瘤直徑總和縮小三成或以上),而無惡化存活期亦比較常規治療延長一倍。現時這種用法正獲美國藥管局進行優先審批。

4. 擴散性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標靶治療更多選擇

以往提到這種肺癌的標靶治療,大多指EGFR基因突變中所用的標靶藥,少數是針對ALK或ROS1基因變異的。去年間,針對較罕有的RET基因變異標靶藥Pralsetinib及Selpercatinib,以及有關MET變異的Capmatinib相繼通過認證,所以確診時可考慮把常見及不常見的基因一併檢驗,避免輪流驗浪費時間。

3. 更多生物相似藥登陸香港

標靶藥物費用高昂,在專利期過後發展及生產的生物相似藥是舒緩經濟負擔的方法之一!這些藥物同樣通過臨床實證,在外國已獲批使用多年,而在去年有幾種終於在本地正式上市,如抗HER2標靶藥及B細胞淋巴瘤的標靶藥,希望能惠及更多癌友。

2. 血液癌症基因檢測通過認證

我常常強調的其中一項精準癌症治療要義,就是精準治療始於精準檢測。以往醫生用以判斷各種標靶藥是否合用,主要利用抽組織或手術而得的腫瘤細胞進行癌症基因體檢測。至於血液癌症基因檢測(又稱為液態活檢)在正常血液內找出浮游癌細胞如大海撈針,敏感度一般較低,以往除特定情況外並不建議以此為用藥根據。但技術日漸成熟,2020年中,美國藥管局首次接納以血液廣譜癌症基因體檢測指導用藥,意味着多種癌症患者尤其取樣困難或不足時,不一定需要抽組織才可進行檢測。當然,若血液檢測陰性,還是可以加驗腫瘤組織作實。

1.精準癌症治療在疫情下更顯重要

新冠病毒在2020年全球肆虐,大事回顧第一名恐怕非它莫屬!疫情對於癌症患者的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包括親身覆診的次數不免減少,又或被視頻會診取代,這令精準癌症治療—提升療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的重要性更明顯了!

而在通過藥管局認證的新標靶藥中,有不少能減少癌友到醫院的次數及逗留時間。口服藥物包括上文提及的Avapritinib, Repretinib, Tucatinib, Selpercatinib, Capmatinib 等;一些本來只有靜脈滴注的標靶藥,例如針對骨髓瘤細胞上CD38的Daratumumab 以及針對乳癌細胞上HER2的Pertuzumab及Trastuzumab,都在去年通過新的皮下注射配方,治療時間由數小時大大減到數分鐘。另外,本來三星期一次的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現時可考慮改變劑量六星期才注射一次。

2020確是不容易的一年,但科學卻未停下腳步。新的一年,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肺癌病人要求將IMpower150肺癌組合藥物納入治療藥物方案以延續存活希望

肺癌病人要求將IMpower150肺癌組合藥物納入治療藥物方案以延續存活希望

26-1-2020

由左至右:肺癌患者林女士、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香港肺癌學會會長區兆基醫生以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

2021年1月26日,香港】目前,本港很多肺癌患者正飽受癌症煎熬,為了求活而耗盡畢生積蓄,身心俱疲。一直與癌症病人並肩同行的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日反映了病人的要求,希望醫院管理局考慮將IMpower150治療肺癌組合藥物、免疫治療(阿替利組單抗)、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貝伐珠單抗)和化療組合一併納入治療藥物方案內,以延續他們的存活希望。

根據最新數字,2018年本港的肺癌新增個案為5,252宗,死亡率51.7%,在十大致命癌症中排行首位。

肺癌病人的訴求 

今年初,癌症資訊網用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超過100名跟肺癌相關的人士。當中,95%受訪者認為目前政府提供的肺癌支援並不足夠,希望可以改善的首四個支援項目是藥物治療方面的資助和支援、醫院臨床服務、社區支援和心靈及情緒支援。六成人在治療失效後,會選擇下一線治療方案,但93%受訪者擔心缺乏下一線的治療方案。更令人憂心的是,九成人對要支付治療藥物的費用而感到壓力,而近三成人更曾經因為缺乏藥物支援而中斷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小姐表示:「九成受訪者希望政府能增加受資助的藥物數量,而近八成半人士希望加快審批藥物並引進到計劃項目內,更有98%人士希望政府可於半年內引進療效更好的一線肺癌藥物到關愛基金計劃內,讓病人可以獲得更快、更適切的治療,這同時也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所盼望的。」

肺癌治療新趨勢

肺癌的治療方案要視乎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癌細胞的種類、大小、位置和擴散程度。早期可以進行外科手術,中期用電療或化療,而晚期則有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抗血管增生和化療等方案。

對於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治療為EGFR-TKI標靶藥物。現時,當一線治療無效時,病人可以根據醫生建議,採用重新激活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的免疫治療,作為二線治療方案。

當EGFR-TKI標靶藥物失效後,目前亦出現了IMpower150治療肺癌組合藥物,即由阿替利組單抗、抗血管增生藥和兩種化療藥組成的四藥聯合治療。香港肺癌學會會長區兆基醫生表示:「IMpower150的第三期臨床研究顯示,使用阿替利組單抗四藥聯合治療,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可以由6.1月提升至10.2月,而24個月整體存活率更可以由43.3%提升至73.9%。更值得指出的是,新療法的耐受程度普遍理想, 並沒有顯著增加的安全風險。」

真實求助個案

一名確診時為期數4A的58歲患者,使用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兩年左右開始出現抗藥,只能使用IMpower150。雖然該藥物已獲納入藥物名册,但仍未有受到任何基金的資助,患者家人每三星期要花兩萬元。

文: 癌症資訊網

 

羅英敏先生

羅英敏先生
MPhil(ShefU), MPhyt(MSK PT)(MelbU), BSc(Hons)PT(PolyU), Dip Med(CUHK), PGDip(HSM)(HKUSPACE)

性別︰
專業資格︰
  •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哲學碩士
  • 澳洲墨爾本大學物理治療學(骨骼肌肉科物理治療學)碩士
  • 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
  •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醫療行政管理深造文憑
註冊專科︰ 物理治療
地址︰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 (營運機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新界屯門新墟青山公路133號玫瑰花園商場一樓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羅先生是香港理工大學獲得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並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取得物理治療學(肌肉骨骼科)碩士。他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獲得哲學碩士(主修醫療衛生服務研究學)。

他是”前”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床導師(物理治療) 。”前”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診所顧問。”前”香港理工大學的運動員訓練及康復計劃統籌 。曾任物理治療碩士(中國) 及物理治療碩士課程之臨床教學統籌。曾任香港復康會一級物理治療師,曾任四川地震災區社區康復資源中心隊長,是創始人之一。四川省汶川地震發生後,他曾於四川省內多個災區建立和管理四川地震災區社區康復資源中心,提供災後社區康復服務。

他是國際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災害康復委員會委員。國際輪椅及截肢體育聯會的國際殘疾級別鑒定委員會委員和高級國際級別鑑定師(輪椅劍擊)。澳洲物理治療學院院員。澳洲肌肉骨骼科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會士。英國康復研究學會會員。香港強直性脊柱炎協會醫學顧問。香港物理治療學會終身會員。香港殘疾人奧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義務醫療隊成員及義務隊醫。他曾獲邀擔任官方國際級別鑒定師,包括2014年在韓國及2018年在印尼舉行的殘疾人亞運會。

他獲得歐洲中風研究基金會頒發的研究員獎,並獲得國際教學科技獎銅獎。

 

Law Ying Man (Angus)

Angus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in Physiotherapy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yU), Master of Philosophy degree (major in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in the United Kingdom (UK) and Master of Physiotherapy degree (Musculoskeletal Physiotherap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in Australia.

He is a ex-Clinical Associate in Physiotherapy (i.e. Lecturer) teaching physiotherapy programmes for PolyU and a ex-Consultant in Physiotherapy for the Rehabilitation Clinic of PolyU. He was the ex-Clinical Coordinator for the Master in Physical Therapy (China) and Master of Physiotherapy programmes of PolyU within the mainland China and in Hong Kong. He was the Team Leader and Physiotherapist 1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 for the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Centre for Earthquake Zones in Sichuan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China.

He is a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Disaster Rehabilit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Member and International Senior Classifier for Wheelchair Fencing for the International Wheelchair and Amputee Sports Federation. He is also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and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in the UK. He is a Member of the Australian College of Physiotherapists and a Member of the Musculoskeletal Physiotherapy Australia of the Australian Physiotherapy Association in Australia. He was an Offici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er for Wheelchair Fencing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including the Para-Asian Games in Korea in 2014 and in Indonesia in 2018. He is a Medical Advisor of the Hong Kong Ankylosing Spondylosis Association and a Member of Volunteer Medical Team of Hong Kong Paralympic Committee and Sports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He was awarded with the Investigator Award by the European Stroke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won a Bronze Award in the Learning Technologies Awards (in the Best use of mobile learning category) in London.

 

劉少懷醫生

劉少懷醫生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衛生行政學碩士
  註冊專科︰ 西醫,內外全科
地址︰ 香港九龍佐敦德興街12號興富中心13樓1305室
地區︰ 佐敦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內外全科,疫苗接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辦公室電話︰ 3619 7661
辦公室傳真︰ 3619 7610
傳呼機 :
診所網頁︰ www.easyhealthcare.com.hk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點樣治療胰臟癌? > (下集)

<點樣治療胰臟癌? > (下集)

今日再講埋下集, 究竟胰臟癌如何使用中藥治療呢?

胰臟癌的病人喺中醫看來, 不少都有脾胃虛弱, 痰濕阻滯. 而且不少病人都有長期壓力或情緒鬱結. 呢類病人不少屬於性格內斂, 即所謂有小小屬於好好君子, 有氣自己受. 有時自己的情緒都屈在心入面,並沒有抒發出來. 中醫看來就係因為情緒 鬱結於”中焦” (大約相對於肚臍上的腹部), 再加上本身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身體的水分能夠正常運行, 痰濕(即係不正常嘅水分)就會結聚在腸胃之後方, 亦即係胰臟的地方. 氣鬱同埋痰濕互相影響和纏綿, 久而久之慢慢便會成為積聚, 形成腫瘤. 所以治療除了一方面要健脾化濕解結, 另一方面都要疏通氣機. 兩者兼顧先得.

另一方面, 當呢啲積聚越嚟越嚴重嘅時候, 身體的血液流動不暢順, 變成為中醫所講的血瘀. 血瘀所以是一種繼發性的病變而唔係本身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血瘀重嘅病人, 會見得身體有好多瘀斑, 而且面色青灰暗淡, 另外因為血瘀會令到腫瘤更加之”實”, 喺呢個階段病疼痛會加重, 而且痛固定在一個位置, 痛得像針刺一樣. 所以適當嘅時候都要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 例如是三七, 乳香,沒藥,丹參,丹皮等等.

上文提個從中醫的角度胰臟癌位於一個藥物難以到達的地方. 所以要另外加一些所謂穿透性強的藥物, 例如是皂角刺, 蠍子, 地龍等等作為輔助.

現實上胰臟癌病人的病機复雜, 好多時都是以上更多種情況交集出現. 特別係去到中後期之後, 很多時會營養不良肌肉萎縮, 但下肢和腹部積水, 這樣也是非常常見. 喺呢個時候雖然病人顯得虛弱, 但很多時當中也有血瘀重或痰濕重的情況. 所以唔可以一路單食補品, 淨係一味用補益的中藥, 又或者是用冬蟲夏草人參靈芝等等並不是對症下藥, 反而要一年攻邪, 一面補身先得.

至於假如病人同時間使用中西醫療法治療, 用藥方面就真係夾一夾. 例如起初用化療的時候第一週期可以先進行觀察副作用, 又或者即使是配合中藥也在打針後的日子 (大約兩星期或者三星期一個週期),利用調理腸胃,補益氣血的中藥, 去減輕化療的副作用. 增強維口固本培元. 攻邪的中藥就盡量減少. 與電療配合情況也是差不多. 但最緊要是定期抽血檢查, 再加上症狀, 把脈舌頭檢查有否改變, 去判斷疾病治療情況和副作用.

最多人問中西藥會唔會撞呢? 答案係如果謹慎小心使用, 互相配合中西藥選用的藥物和服藥時間, 撞的機會很細. 但呢個因為每個病人多的情況, 所以使用嘅時候, 請先請教醫生確保安全.

去到後期啲胰臟癌, 有一些症狀如果淨係用西醫的方法, 處理未必非常完美.配合中藥可能更好.

最常見的腳部水腫, 又或者腹部有積水, 西醫一般用利尿藥又或者定期抽水, 但係好多時抽完冇幾耐又會有番水. 呢方面可以配合健脾利水滲濕的中藥, 減輕水腫. 另外唔少病人都有胃口差又或者食完之後都唔肥嘅症狀. 對於呢種肌肉萎縮和營養不良, 但係不斷飲奶也解決不了. 可以透過健脾開胃的中藥方法, 又或者配合針灸, 可以增加胃口和消化吸收能力.

另外若然胰臟腫瘤壓到後面的神經叢, 呢個時候通常痛得非常犀利. 除咗一般止痛藥或者嗎啡藥物之外, 亦可以配合電療, 又或者透過痛症科醫生進行某些神經麻痺手術, 可減輕痛楚. 此外利用中藥活血化瘀亦可以達到一定的止痛效果.

胰臟癌係一個非常難醫的腫瘤. 但係其實隨著西方的免疫療法(包括腫瘤疫苗)推陳致新和電療的科技進步. 相信在未來幾年應該會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但中藥仍然佔着重要的作用, 因為中醫藥可以改善病人本身的體質 (host factor), 而唔係淨係集中於癌症去用藥. 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 可以更上一層樓.

#胰臟癌
#中醫藥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