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癌症教曉我們的事(4)- “適者生存”新定義

那些癌症教曉我們的事(4)- “適者生存”新定義

今天剛剛參加過一個有關乳癌治療嘅中西醫座談會, 對於乳癌嘅成因大家嘅睇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就是壓力! 過量嘅壓力造成肝經鬱結, 乳房在肝經的位置, 所以不適當的壓力處理是導致乳癌的成因之一! 那麼, 這個跟適者生存有什麼關係呢?

從來我們都認為適者生存嘅意思係生物因應着環境嘅變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才能適應一個又一個嘅難關, 才能繼續生存! 大家都深明適者生存嘅道理, 所以大家都好善於將自己嘅壓力推至巔峰 (不論是事業上, 家庭上), 繼而引發肝鬱, 引發癌症!

其實, 我們應該要點樣演繹”適者生存”? 何為適應? 我們應該要適應社會, 還是要適應自己呢? 那麼, 要視乎你怎樣演繹何謂生存! 人生在世, 究竟我哋應該追求些什麼?

一般”適者生存”的演繹就是為了世俗的所謂成功, 所謂贏在起跑線, 每天在鞭策自己鞭策身邊的人, 無論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 要成為社會上所謂的贏家, 便是所謂的生存! 但是, 經過癌症洗禮而又劫後餘生的病人都不難發現原來平平無奇的平平安安並不是隨手可得. 因為一旦確診癌症, 就好像身上有計時炸彈一樣, 就算成就有幾高, 收入有多高, 財富有多大, 一旦炸彈爆發, 萬般都帶不走!

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 劫後餘生而又比從前活得更精彩的病人, 一般都對適者生存有一個新的演繹, 就是適應自己來調整生存!簡單一點來說, 就是要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嘅極限, 從而調整工作環境 (拒絕做爛好人+ 對自己收順啲+ 對自己好啲), 或者選擇適合自己嘅工作, 而不是改變自己來適應工作!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抗癌嘅戰爭亦是同樣道理, 要先認識自己, 適應自己, 抗癌路才能事半功倍!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究竟邊一種人士適合注射mRNA 疫苗, 那一些人不適合呢? 新加坡衛生局的看法

<< 究竟邊一種人士適合注射mRNA 疫苗, 那一些人不適合呢? 新加坡衛生局的看法>>

“醫生醫生, 究竟乜嘢人可以打疫苗? 有敏感嘅打唔打得? 有哮喘嘅打唔打得? 有糖尿或者高血壓的人打唔打得? 準備懷孕的人打唔打得? 正在母乳餵哺的人打唔打得? 有癌症的病人打唔打得? 發緊燒嘅病人打唔打得?。。。。。”

近來都不少朋友問,他們有什麼什麼病, 究竟可唔可以打BioNtech復必泰疫苗呢? 呢個問題其實唔容易答。 一來covid呢一個病算係一個新病, mRNA vaccine 亦都 係一種新的疫苗。所以即使醫生也需要詳細研究在可以作出一個穩妥的答案。

剛巧新加坡衛生當局早幾日更新了 他們給醫生 和醫療專業人員接種疫苗的指引。 而新加坡主要係打moderna 同埋 BioNtech 呢兩種m r n a疫苗。 所以呢一份指引都主要係針對mRNA 疫苗。 而在我們香港暫時就只有一款mRNA 疫苗 BioNTech復必泰。 所以呢一份指引應該都啱使。

新加坡方便接種疫苗的比率比香港高, 現在都差不多有20萬人完全打了兩針疫苗, 40萬人打咗一針疫苗。 而且他們有實時不良副作用通報機制,所以暫時他們自己的數據應該畀我們多。 再加上他們製作這份指引之前應該都已經做了很多科學資料搜集。

但係記住呢一份指引隻係新加坡衛生當局, 比新加坡的醫生和專業醫療人員參考。 並不是比一般公眾和病人睇的。 而且只是新加坡的看法, 所以大家真係真係要打疫苗之前,要問下自己的醫生。

記住呢份嘢只係參考!

呢篇文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有問題請請教自己醫生!

呢篇文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有問題請請教自己醫生!

呢篇文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有問題請請教自己醫生!

呢篇文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有問題請請教自己醫生!

( 重要的事情講三次, 以上講咗四次。)

 

以下就是 各類 新加坡當局認為*可以*接種BioNTech疫苗的人士

  1. 對其他食物,藥物,昆蟲針刺的 輕微敏感 ( 即係出疹嗰啲), 但唔包括對疫苗敏感。 而呢種敏感 並*不*構成 敏感性休克( 暈低咗), 散腫頭腫面腫或呼吸困難。
  2. 糖尿病高血壓病人
  3. 鼻敏感 ,哮喘 ,濕疹病人。 但哮喘病人接種的時候建議先帶平日用開的 吸入式哮喘藥( 氣管擴張藥)
  4. 曾經面癱病人
  5. 腦退化,柏金遜病
  6. 甲狀腺疾病
  7. 諗住懷孕或pla 試管嬰兒的女士。 冇錯呢類人都可以打。 但至少要在第二針完成後一個月才可以懷孕。
  8. 各類皮膚病( 如果沒有進行免疫抑制劑治療)
  9. 康復後的癌症病人
  10. 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癌症病人( 前列腺癌和乳癌)
  11. G6PD 蠶豆症
  12. 肝硬化或者腎病
  13. 肺氣腫
  14. 食緊阿士匹靈或者薄血丸的人( 服食薄血丸的人 打針後至少要按壓五分鐘)
  15. 正在餵母乳的人士( 打完後要停止七日母乳*)( 請看下文)

以下就是 各類 新加坡當局認為* 不建議*接種BioNTech疫苗的人士

  1. 曾經試過對其他疫苗敏感( 即使是輕微敏感)
  2. 對第一針BioNtech 疫苗敏感人士
  3. 對任何藥物,食物,或昆蟲針刺後, 出現嚴重敏感。 即係以下是但一樣, 敏感性休克( 暈低咗), 散腫頭腫面腫,或呼吸困難。
  4. 正在接受電療,化療,或免疫療法的癌症病人。 完成治療後要等三個月才可以接種疫苗。 或者接種疫苗第二針後 要等兩個月才可以接受癌症治療。
  5. 曾經對任何藥物出現嚴重皮膚反應, 例如是皮膚潰爛,Stevens Johnson Syndrome
  6. 正在懷孕的人士。
  7. 正在接受任何免疫抑制的藥物。
  8. 出現嚴重感染性疾病 例如肺炎
  9. 發燒。 現在退燒後24小時之後先可以打。

特別情況注意

  1. 如果打咗第一針之後先發現自己大咗肚點算? 唔使驚, 冇證據證明呢啲疫苗對胎兒有害。 不過穩陣起見 第二針應該 在bb出世以後先打
  2. 正在餵母乳人士。 雖然新加坡當局建議都可以打, 不過建議暫停五至七日的母乳餵哺。 感覺唔係好practical, 所以這類人士可能暫時唔好打住都ok
  3. 不同的抗癌藥或免疫抑制劑 。其實有一些 病人都可以打, 不過呢方面我唔細講一定要請教醫生。
  4. (added) 如果已經打咗其他疫苗, 每針之間 至少要隔兩星期

大家記住以上這一個列表is not exclusive. 總言之以上 的東西都只可以作為參考。 一來這只是新加坡當局的看法 而來隨著疫苗數據越嚟越多隻引可能會有所更新。( 呢份指引係2021年3月12號出的)

大家參考下就好啦!

最後喺去分指引有其中一句筆者睇完之後都有少少感動。 佢講到明如果醫生根據衛生局呢一份指引作出判斷, 而且跟足曬程序建議打針。 最後如果有什麼差池畀人告, 衛生當局一力承擔賠償。。。。。

reference
https://bit.ly/38G3KRq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疫苗接種的身心反應 (一)- 「打鹽水都有反應 ?」

疫苗接種的身心反應 (一)- 「打鹽水都有反應 ?」

疫苗透過啟動自身免疫系統機制,產生抗體和免疫記憶,同時亦會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即是常見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和發燒。疫苗的副作用通常都輕微且短暫。

 

生理鹽水都有「副作用」? 
不過,原來有些「副作用」即使沒有接種疫苗都會出現。舉例說,在 #新冠疫苗 #復必泰 (復星醫藥/#BioNTech) 研究中,有不少參與者在注射安慰劑 (Placebo) 生理鹽水後,都出現了疲倦、頭痛、肌肉痛等不適。
事實上,各種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都會影響打針時和打針後的反應,未必是疫苗或藥物誘發的。

心理影響生理 
#打針、抽血、針灸時緊張或者懼怕都是人之常情,而 #身體很誠實,遭遇壓力時(例如見針、痛楚、見血)會產生一系列 #生理反應。即使平時身體壯健的人,都有機會不由自主地 #心跳加速、胃部不適及呼吸不暢順,甚至出現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Vasovagal reactions),例如 #頭暈眼花#手腳冰冷、冒冷汗、作嘔、甚至失去知覺 #暈倒

這些 #身心反應,通常於針刺時/數分鐘內發生,中醫學稱之「暈針」,醫書典籍早有記載;西醫學歸類為「壓力反應」,所有注射式疫苗都有這樣的情況。

誰最高危?
世衛資料指出,年青人、女士、體重較輕或本身有焦慮狀況的人都較易出現壓力身心反應。同時,對接種疫苗的知識、理解和信心都有助減低暈針的風險。

所以,如果決定打針,但仍有疑慮的朋友,不妨趁早向醫護人員多了解疫苗,始終越擔心越易有身心反應。直至打針當天,打針前於等候區仍可向醫護人員查詢,毋須自己「心大心細」。

「暈針」有沒有後遺症?
打針後出現身心反應通常都非常短暫,休息一下便能恢復。頭暈或昏倒可能會跌傷,所以打針後醫護人員會請接種者打針後坐下休息15至30分鐘,以便觀察有沒有暈針/過敏反應,有需要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若接種者本身屬於心血管病高危人士,接種疫苗時感到非常緊張/懼怕,就正如其他壓力事件一樣,的確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一定壓力。如果有心血管病歷史、血糖或血壓控制欠佳、吸煙等等風險因素,最好先向醫生了解自己是否處於接種疫苗的最佳狀態。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inactio ncommunitypharmacy/posts/44 4921153515241?__tn__=K-R

感染, 發炎,疫苗,和塞血管有關係?

<<感染, 發炎,疫苗,和塞血管有關係?>>

據說有些接種了 英國藥廠阿斯利康covid 疫苗的人士 出現静脈血塊和血管栓塞。 愛爾蘭,挪威, 丹麥等國家暫停國民接受這款疫苗, 以讓歐洲藥物監管當局作出調查兩者是否會有關。(到目前為止暫時未有證據證明兩者相關)。

咁究竟感染性疾病,又或者一般非感染性身體發炎,甚至疫苗和血管栓塞有冇關係呢?

首先不正常的凝血, 即係產生血管血塊, 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靜脈 (venous)栓塞, 另一類是動脈 (arterial)栓塞. 臨床上所見, 以前者為多. 靜脈栓塞, 一般出現於周圍血管, 較為常見是下肢血管. 亦即係周圍性靜脈栓塞. 臨床表現有突然一隻腳又紅又腫咗,而且按嘅時候會覺得眼痛,甚至有一些瘀色. 靜脈栓塞的危險性主要是因為血塊可以隨著大靜脈回流到肺部, 塞著了肺部的血管可以引起缺氧甚至即時猝死. 至於動脈栓塞較為少見, 臨床上所見動脈閉塞, 通常是因為動脈已經有硬化增厚血管收窄, 再加上一些例如是發炎等壓力, 增加了血管破損, 即時產生血塊. 通常來勢較急. 常見的有突然心臟病發(因為心臟的冠狀動脈產生血塊突然閉塞), 又或者是腦部血管突然阻塞, 引發腦組織缺血死亡, 即中風. 另外一個中風原因, 是因為心臟有血塊, 突然血塊向腦部沖, 阻塞了腦部的血管. 這些都可以算係廣義的動脈栓塞.

咁點解無端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 會突然間凝血形成血塊呢? 在傳統病理學, 血塊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因素, 學名上稱為 Virchow’s Triad. 包括有stasis (血液流動緩慢, 即係塞車), vessel wall injury (血管的受損, 繼而引發血小板積聚和凝血), 同埋 hypercoagulability. (亦即係啲血好”傑”). 一般話要三個因素同時間存在先至會產生血塊, 但其實只要有其中一方面dominant, 都已經可以產生血塊. 例如時食煙嘅人 又或者是膽固醇過高的人, 血管栓塞的機會較高因為hypercoagulability. 例如我哋成日聽到嘅 經濟客位症候群, 即係話坐完長途飛機有些人下肢血管會靜脈栓塞, 主要是因為喐得少血塞車(stasis), 再加埋飲水少血液濃度高(hypercoagulability). 此外身體肥胖的人也會較容易血管栓塞, 原因和前兩者差唔多。 但也有一些 原因是 這一個triad 解釋唔到的。 例如是懷孕的女性也會有稍為增加靜脈栓塞風險, 這是部分因為荷爾蒙的影響。 當然也有喐得少的情況。 凡係有癌症的病人, 特別係胰臟癌和肺癌 , 因為癌症因子的釋放會引起血液較容易凝結 , 癌症病人本身就係一種高風險病人。 所以呢一個triad 可以用嚟參考但係唔可以exclusively 解釋曬所有血管栓塞嘅問題。

咁樣如果一般嘅感染會唔會引起血管栓塞呢? 答案是會, 特別係嚴重的感染。 最為典型的是嚴重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病, 血液中有細菌, 引發全身嚴重發炎反應( Severe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各個器官嚴重發炎痛的破壞, 有大量的發炎因子產生, 例如是IL6 發炎因子。 這些因此一方面會引起血小板積聚, 從而引發 血管內凝血, 另一方面因為嚴重發炎引起 血管壁的損傷(vessel wall injury), 也可以引起血管栓塞。 再為麻煩的是一些器官內的微血管栓塞, 例如時肺部的微小血管栓塞 減低了肺部從空氣吸入氧到血液的功能, 從而引起身體缺氧甚至致命。 所以即使不是covid, 而是其他嚴重感染入icu的病人, 若然沒有預防性藥物 ,根據統計有超過兩成的人在icu當中都發現靜脈栓塞。 此外有部分細菌 可以分泌毒素直接引起 血液凝結, 例如係傷寒沙門氏菌, 肺炎鏈球菌 又或者是 某些金黃葡萄球菌。 另外某一些病毒嚴重感染也會引起血液凝結, 例如是伊波拉病毒。 即使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其實也有血管栓塞的風險。 2009年的豬流感為例(H1N1), 靜脈血管栓塞的比率都有6%。 所以其實無論任何感染,只要是嚴重感染, 而且發炎反應厲害其實也有血管栓塞的風險。

講到尾其實其中一樣引起血管栓塞的原因 就是嚴重發炎 (inflammation) 又或者是免疫反應(immune response)。

所以有一些非感染性的全身發炎, 例如是免疫系統疾病好似紅斑狼瘡。 紅斑狼瘡因為全身的組織都有發炎傾向 ,所以特別容易動植脈血管都栓塞。 特別是有所謂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 的病人就更加容易。 另外其他免疫疾病例如血管炎都有這種傾向。 總言之強烈的免疫反應或發炎都有機會引起血液凝結。

咁至於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 根據上年年尾 的 綜合性回顧研究,原來covid的患者靜脈栓塞的機會 有大概兩成,若然入了icu的病人 就有31%機會。 罕見的動脈栓塞(包抵中風,心臟病和上下肢缺血)的機會也有2%, 在icu當中 也有5%。 而且若然 出現了血管栓塞, 沒有額外高74%的死亡率。( 如沒有血管栓塞的covid 患者比較)。 所以今次的這個冠狀病毒雖然起初只是呼吸道和肺部的發炎, 但其實 是一個全身性發炎的疾病。 所以假如不幸感染了covid, 有一個頗大的 血管閉塞風險。

其實中醫早在明朝清朝, 對於嚴重感染發炎引起血管栓塞早有記載。 中醫學當中有溫病學, 主要用於治療發燒疾病和瘟疫。 對於嚴重的感染, 即係所講病邪已經進入“血分”, 就會引起所謂的“血熱”, 除了有機會出血, 也有機會引起血瘀。 中醫認為簡約血熱到極點, 就好似水煲乾一樣, 血液變得濃稠, 就有機會生血瘀。 理論和Virchow’s Triad所講的hypercoagulability 不謀而合。 治療方便要清熱涼血活血。 其實呢一方面和安宮牛黃丸的使用有少少關係, 我下一篇文章會詳細再講一講安宮牛黃丸呢個大家都關注就話題。

最後就講下咁究竟疫苗本身會唔會引起血管栓塞呢? 最近磅的流感疫苗, 一個 美國在2017年的研究 當中回顧了 一千多位病人, 發現 在50歲或以上的成年人,接受了滅活流感疫苗, 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靜脈栓塞的風險。 而暫時根據文獻, 也並未有發現任何的疫苗會增加血管栓塞風險。

但當然covid 同埋呢一種阿斯利康疫苗都是一種較為新的東西, 現在出現的 血管栓塞報告究竟是因為其他 原因引起( 例如病人可能有以上所講的風險因素), 定係 和呢一種疫苗有關呢, 我們仍然要等待歐洲當局的調查結果。

總言之暫時嚟講,都沒有證據顯示疫苗會引起血管栓塞。 已science嚟講, 接種疫苗的益處的大於風險。 當然各位若然考慮接種疫苗, 情線和自己的家庭醫生聯絡作風險評估和好好控制本身有的疾病。

reference
https://pubmed.ncbi .nlm.nih.gov/28888342/

https://www.thelancet.com /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 0(20)30383-7/fulltext

https://www.frontiersin.org/ articles/10.3389/fimmu. 2019.02569/full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974100/

https://www.isth.org/new s/556057/ISTH-Statement-on-A straZeneca-COVID-19- Vaccine-and-Thrombos is.htm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癌症飲食】醫生醫生我好亂啊!個個講嘅嘢都唔同,我應該信邊個好?|癌症資訊

醫生醫生我好亂啊! 個個講嘅嘢都唔同, 我應該信邊個好?

一旦確診癌症,就好像世界末日一樣,一方面要消化負面消息,調整心情,另一方面要積極治療希望早日康復,同時亦要為自己,為家人,為工作作下一步打算,每一分每一秒都喺度諗緊嘢,所以好希望可以盡快解決呢件事,盡快過返啲平安嘅生活。

現在網上資訊發達,好容易俾人一種感覺要清楚一件事,只要上網瘋狂搜查就可以有一個假象覺得自己真係完全了解,如果本著一個心態要尋求最好但係冇乜副作用嘅治療的話,思想路徑以及行為模式都很容易俾人利用……尤其是當你要在極短嘅時間而又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尋求解決嘅方案,幾咁精明嘅人都會喪失理智。

每個人嘅病情唔同,對治療嘅反應唔同,每個病人身邊嘅支援亦都有唔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個病,即使是治療嘅方法相同亦會有不同的效果。 有些病人即使沒有接受治療惡化的速度也可以比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慢,究竟這些情況是因為治療的反效果,或是另外的病人本身病程緩慢,當中如何得出結論,每個人眼中見到嘅嘢會因為自身嘅遭遇而演繹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一件事,病人及家人嘅感覺與醫生嘅睇法會有些出入,原因是病人沒有足夠的醫學訓練,倚靠網上不盡不實的資訊,以及身邊沒有醫學背景的朋友的道聽途說,就會出現這個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首先,地球上尚未有治癌的仙丹!大家都正在努力尋求的自治療成效機會率比較高,副作用比較低的方案,希望在可以承受副作用的大前提底下,盡量根治/ 控制癌症,從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希望大家可以盡量正常地過日子。由於治療嘅選擇眾多,西醫,中醫,自然療法……即使是西醫,如果見唔同嘅醫生亦可以有不同的建議,所以總是令病人及家人覺得非常混亂,覺得唔知信得邊個好,感覺有如在賭台上賭一鋪,如果賭輸咗就會遺憾終身,因為感覺有如輸身家。

要解決嚴重嘅健康問題,用科學及數統嘅方式往往能夠提升這個情況上的贏面。 因為,解決健康問題從來不是單純賭博,是一場戰爭,懂得調兵遣將才能增加勝算!醫學從來都是極深嘅學問,由實驗室到臨床研究抽絲剝繭來作出定論,排除每一個結論 / 每一個醫學建議嘅發生並不是撞彩,不是偶然發生出來的。 要瞭解醫學數據,尤其是臨床應用絕對不是單靠 Google可以瞭解到……因為,即使是一般有科學背景的人,也可能以為自己所瞭解的科學就是醫學,自己斷章取義亦未能自我發現……,醫學不是單純科學,不是只是停留實驗室的層面,不是停留在老鼠實驗的層面,“臨床應用”是另一個層次,所以大家要小心!要知道,在網絡世界,只要你能夠 Vocal,Presentable……你就是專家! 網絡上的專家! 但不是醫學權威的專家,that’s the difference!

絕對明白病人及家人焦急的心情,不忍心見到病人受苦,所以這篇文章絕對不是遊說大家只信西醫,只想抒發一下所見所聞的感受。 在舒緩病房之內,不難發現即使是接受非西方醫學治療,病情並不是大家想象的收到控制,而且到了病人最後期的時候,身體最不適的時候,往往都是在醫院裏接受照顧,並不是他們所相信的學者能夠照顧他們,這些情況又有多少人知道? 這些病人,又有多少個能有氣力和心情在網上暢所欲言,跟其他人談論他們所受的苦呢? 與其在傷口上灑鹽,倒不如專心幫病人如何舒服點吧!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科大研究人員發現製造新種手性分子的新方法 為藥物發展帶來新希望

科大研究人員發現製造新種手性分子的新方法 為藥物發展帶來新希望

2021-03-11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新方法,製造出一種以往很難被製造的新球形分子「手性四芳基甲烷」(CTAMs)。初步測試顯示,這種分子對子宮頸、肺、乳房和腸等癌細胞、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以及一種冠狀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根據初步的生物活動研究,經這種嶄新方法製造出來的球形分子具有抗癌和抗病毒的特性。其中一種球形分子對HeLa細胞(子宮頸癌細胞)所展示的抑制能力,不但可與常用於控制該癌細胞生長的藥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媲美,其毒性更少28倍1,反映球形手性分子可應用於開發較少副作用的癌症藥物。

此外,該種分子亦被發現能有效對付引致手足口病的腸病毒A71,手足口病至今仍未有藥物可治療2,但研究發現,有關病毒在加入了低濃度的球形分子後,其病毒含量足足下降了121倍。該分子還可抑制一種引致普通感冒、名為OC43病毒的複製過程。由於此病毒屬人類乙型冠狀病毒,有關分子有很大機會可用作對付其他冠狀病毒,如引致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CoV-2)。

現時獲認可的藥物中逾半數屬於手性藥物,但當中幾乎全屬線性和圓盤形分子,至於手性分子家族中的球形分子,則因為很難被合成出來而未被開發。CTAM正是這種球形分子中的重要一員。合成其中一個困難在於如何克服分子中的四個芳基與中心碳原子連接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屏障(見右圖),另一個挑戰則是分子內的組件連結須遵循一個特定的立體結構。

如今,由科大化學系教授孫建偉所領導的團隊利用標記策略,成功克服上述困難。

孫教授表示:「合成CTAM就好像一位巨人在人海中尋找一個被三位巨人包圍著的小孩,並與他牽手一樣,其中,尤其困難的是如何驅使這第四位巨人從特定的方向靠近小孩。我們所提出的方案,是利用我們已注入標記的芳基,去識別並引領第四個芳基通過特定路線連結位於中心點的碳。手性球形分子是一個未被開發的領域,我們希望新方法能為這種分子開發新藥物創造條件。

手性四芳基甲烷(CTAMs)

 

這項發現獲刊登於《自然-催化》期刊,相關的研究內容亦已於EurekAlert!上刊出。

這是與多柔比星應用在肺組織的正常細胞MRC-5的情況作比較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

文章出處: 科大新聞

切勿用高鉀食物, 去諗住降低身體鹽份

<<<切勿用高鉀食物, 去諗住降低身體鹽份>>

話說中大琴日公佈了一項研究, 話香港有七成人都係鹽份超標。 進食太多鹽有機會加劇高血壓 ,腎病和腎石等問題。

期中報紙有訪問提議一些飲食習慣改變。 例如是去醃牛扒嘅時候用少啲鹽用多一些生果 去增加味道, 這些都是可取和可行的。

但是其中有一樣建議,筆者不能苟同。

當中建議病人食多啲高鉀的食物, 例如是 綠色的蔬菜和香蕉, 可以幫助從尿液中排走鹽份。 用這種方法要非常小心。 例如是一些老人家本身 腎臟 功能已經麻麻地, 又或者本身有腎病的病人, 腎臟排走 鉀 的能力已經差, 若然 突然進食 大量高鉀食物 ,有機會引起血中鉀質過高, 從而引起心律不正 的風險。 此外正在服用血壓藥ACEI 或者是ARB 這兩種類血壓藥的病人, 本身已經有機會血鉀增高, 也要小心不可進食太多高鉀食物。

其實最好的減少鹽份方法, 並不是想怎樣可以加速鹽份排走。 反而是應該避免進食太鹹的食物。 筆者的觀察是因為香港人出街食飯很多, 而家外不少食物都落了味精類的調味料。 這些調味料之所以咁好食嘅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是鹽份很高。 之前在這個博客亦都講過, 很多人忽略味精的食物包括街外的湯麵湯通粉( 即使是清湯), 又或者是 魚蛋粉雲吞麵, 又或者街外老火湯, 很多都落了大量的調味料作為湯底。 所以進食嘅時候要適可而止。 若然能夠選擇一些無味精 的湯麵就會更好。

而且在中醫的角度看來, 味精都是熱的東西, 特別是皮膚病患者 應該避免, 否則會皮膚痕癢兼出疹。

reference
https://www.applehealth.com.hk/……/23Z3WRTSAJDHTI4N……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BioNTech 復必泰疫苗 可以防到變種病毒!!

<<BioNTech 復必泰疫苗 可以防到變種病毒!!>>

近呢幾日全城都討論,究竟打唔打疫苗好。 大家唔知道究竟打疫苗對於而家變咗腫嘅病毒是否有效呢? 近日美國德州大學 ,就作了一個實驗。 從實驗室中 去評估下BioNtech ( 香港稱為復必泰) 的疫苗是否可以保護到變種病毒。

結果令人鼓舞。

研究是這樣做的。 首先他們從 15位已經接種了兩針疫苗病人中抽出中共20支血清。 原理係血清裏面應該已經有足夠的抗體去在實驗室 實驗中和病毒。 而一般不斷dilute血清, 若然不斷溝稀了還能夠中和 病毒, 則代表血清入面有大量的抗體和這些抗體真的對病毒真係有效。 稀釋度越高, 亦即係下圖 左面 y axis的數值, 條bar越高, 亦即係代表 中和病毒的能力強。( 這是大約意思 ,當中有一些很技術的細節在這裏不詳述)

由左至右, 灰色代表在首次美國發現的原種病毒。 可以見到 稀釋度介乎320 —640之間。 而我哋知道這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對於早期病總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這一種稀釋度,可以作為其他變種病毒 抗體有效性的參考。

接將三種變種病毒,是受過實驗室基因改造 按照而家覺地流行的病種所產生的。從圖中可見 抗體對於英國和巴西變種病毒 bar嘅高度 和 灰色 bar差唔多, 所以抗體中和這兩種變種病毒非常有效。 至於南非病毒, 真有效度較為下降。 但其實這樣的水平也算是有效的。

另外 右邊兩種是透過基因改造南非變種病毒再加入其他mutation. 是一個proof of concept. 但可以見到疫苗產生的抗體也對這些病毒有效。

由此可見接受了復必泰疫苗 抗體應該同時能夠保護現時流行的三種變種病毒!

但當然注意的事,這個研究是在實驗室dish, 人工環境中 進行。 並非人體實驗。相信在真人上 是否有保護性我們遲一下便可以才,真實情況數據之中知道。(phase 4 data)。 另外疫苗產生的保護並不只是限於抗體的產生。 還有t細胞 產生的免疫力。 但這方面在今次實驗中並未檢驗到。

希望呢個研究可以為大家去考慮注射疫苗嘅時候 作為參考。

#BioNTech #復必泰 #COVID

referen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102017……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新類型殺癌藥物: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

<新類型殺癌藥物: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

幾日前和一些藥廠朋友傾計, 我提到我相信一般化療藥物在未來十年將會越嚟越少用. 除咗避免疫療法和各種標靶藥慢慢取代之外, 現在還有一類漸露頭角的新型藥物,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 相信亦都會取代化療.

其實這一類藥物ADC, 是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一個免疫球蛋白抗體, 第二部分其實是化療藥物. 呢一種新型藥物的就好像現今打仗的聰明炸彈一樣, 會追蹤癌細胞利進行攻擊. 大大減少正常細胞的損害. 這是因為這一類藥物 第一部分的抗體, 可以特異性地追蹤了癌細胞表面上的抗原, 跟著可以黐落去癌細胞表面. 但正常身體細胞因為缺乏這種抗原, 所以藥物唔會黐落去.

ADC 一旦黐落去癌細胞表面之後, 就會將抗體後面的化療藥物, 投放在癌細胞裏面. 所以化療藥物就能夠定點去攻擊癌細胞, 而唔會生到正常細胞.
其實這一類藥物早已經推出了好幾年, 第一隻較為多用的是 T-DM1, 主要是用於HER2型的乳癌病人, 療效亦都非常好.

近來這一年ADC藥物發展越嚟越多. 例如有針對膀胱癌的 Enfortumab vedotin 同埋 Sacituzumab Govitecan. 而後者也可以用於三陰性的乳癌病人. 此外也有身形針對HER2 乳癌病人同埋胃癌病人的Trustuzumab deruxtecan. 相信在未來幾年這一類藥物將會爆炸式推出市場.

另外這一類藥物可能和免疫療法PD1 抗體有協同效應, 即係一齊用仲好. 例如Enfortumab vedotin 同埋 Sacituzumab Govitecan 若然加埋PD1 抗體治療效果可能更加好,但這方面我們還需要等待更多的臨床研究數據, 方可以斷定新的療法變成第一線治療.

總言之ADC 這一類藥物的重要性商會越來越大, 實在是不少患者的福音.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天氣潮濕, 周身唔舒服,點算?

<天氣潮濕, 周身唔舒服,點算?>

昨天濕氣很重, 周圍都是霧氣, 再加埋綿綿細雨, 行出街能見度甚低. 即使在鬧市之中也有自身於仙境一樣的感覺. 無論是家中或者街外地下都濕道出水. 天人相認, 環境的濕度高, 中醫所港人體的濕氣也會跟著一齊重, 有部分人已經覺得周身唔舒服, 究竟如何是好呢?

春回大地, 氣溫轉暖, 濕氣上升, 再加上香港沿海風向的轉變, 所以香港在春天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段時間濕氣很重. 從中醫的角度看來, 環境的濕氣重加劇本身身體的濕氣. 濕氣重有什麼病徵呢? 首先一般人會覺得很困倦, 因為濕氣阻礙了身體的陽氣上升. 所以經常轉春天的時候會有一點點頭昏腦脹. 呢個情況特別喺本身脾胃虛弱的病人身上更為明顯. 另外本身脾胃虛弱的人也可能會在春天容易腹脹肚瀉.

此外本身有關節退化或其他關節炎病人, 就更加知道濕氣重來臨. 因為濕氣一重本身關節有問題的病人會覺得特別疼痛和重墜感. 因為關節痛在中醫看來都有濕氣積聚的病理.至於肥皮膚病濕疹病人, 通常在剛剛轉春天的時候也會特別痕癢.

那麼我們有什麼簡單方法自處呢?

首先從環境開始. 濕氣屬於土, 風屬於木. 所謂木克土, 若然環境風大空氣流通, 濕氣自然會減輕. 所以例如今日風勢較大, 所以那種濕侷促的感覺也比昨日輕. 在家中環境可以考慮保持空氣流通開風扇. 當然更加好的方法, 是善用抽濕機. 即使溫度一樣, 只要室內的濕氣減輕,人自然會覺得爽朗而且冇咁攰.

第二是避免進食濕重的東西. 例如是生冷食物, 太多的奶類或者黃豆類製品, 又或者是甜度高的食物也應該減少. 避免增加脾胃化濕的負擔 .

第三是增加脾胃的功能. 咁點樣增加呢? 答案其實是做多啲運動. 所謂脾主肌肉. 其實肌肉壯實經常運動的人, 反過嚟脾胃的功能較強, 所以即使濕氣重這類人也沒有什麼感覺. 所以春天更加應該多做運動. 不過若然在戶外運動, 要小心地滑容易跣倒.

最後成日有人問有什麼食療呢? 其實食療唔係好幫到. 若然短期可以服用薏米水, 又或者可以坊間各樣的去濕茶. 但係始終只可以短期服用. 因為服用去濕藥太多也會有其他問題.

Fog at Hong Kong Island (Photo by Mr. Yiu)
adopted from https://www.itishk.com/……/fog-in-spring-lugard……/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