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瑣碎事(6):三陰乳癌最惡殺手?

乳癌瑣碎事(6):三陰乳癌最惡殺手?

隨着醫學不斷進步,病人確診乳癌後除了能清楚知道確診期數外,癌類型亦是界定治療方案及預後prognosis,即根據病人目前身體狀況預計未來治療後可能的結果,包括治療成效生存中位數及癌症復發率)的重要參考資料。不少病人會自行於網上搜尋乳癌的相關資訊,但由於資料泛濫存疑病人自身又未完全了解自己的乳癌病況,在因為閱讀大量不適合自己的乳癌資訊後,反而自己嚇自己。

乳癌有三個重要指標,包括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酮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HER2受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大情況

三重陰性:ER陰性、 PR陰性、 HER2陰性

HER2陽性:ER陰性、PR陰性、HER2陽性

管腔B:ER陽性、PR陽性、 HER2陽性/陰性

管腔A:ER陽性、PR陽性、HER2陰性

即使是三陰乳癌,也有不同的病理特性:

什麼是三陰乳癌?三陰性乳癌指的是三種受體檢測都呈現陰性的乳癌,也是目前公認比較難治療的特殊類型乳癌。由於三陰乳癌不能使用HER2標靶或荷爾蒙藥物等治療而且一般惡化速度較快所以不少病人一聽到確診三陰乳癌就覺得情況欠佳。其實三陰乳癌只是一個統稱,當中入侵性乳癌亦包括不同的病理類別大體可以分為沒有指定類別NOS及特別類別最常見的入侵性乳腺管癌沒有指定類別)侵襲性乳腺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 Special Type佔侵襲性乳癌病人約86.8%而其他比較常見侵襲性乳癌的特別類別如下:

乳小葉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3.7%

黏液腺癌(膠態)- Mucinous carcinoma (colloid) – 3.4%

乳突狀癌– Papillary Carcinoma- 1%

管狀癌– Tubular Carcinoma- 0.7%

髓狀癌– Medullary Carcinoma-0.5%

微小乳突狀癌– Macropapillary Carcinoma- 0.4%

臨界性/惡性葉狀莖瘤– Phylloides tumor-0.4%

乳腺管及與小葉混合型– Mixed Invasive Ductal and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0.4%

化生癌– Metaplastic Carcinoma- 0.4%

神經內分泌癌–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0.2%

腺樣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0.1%

大汗腺癌– Apocrine carcinoma-0.1%

還有更多其他不同類型不能盡錄。

確診三陰性乳癌後,會按照不同的病理組別而制定不同的預後及治療方案有研究發現,特別類別的三陰乳癌中,頂漿腺癌(Apocrine carcinoma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及髓狀癌(Medullary Carcinoma,病人五年後的存活率超過92%,反映出即使是三重陰性乳癌也不一定預後會比較差所以可和醫生調整治療方案。不過,如果確診是侵襲性乳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病人五年後的存活率大約為七成至八成所以與一般三重陰性乳癌的治療方案沒有太大分別。

制定術後輔助治療方案時病理組別也會對輔助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需要詳細分析病理報告及個別的病人身體狀況。此文只提供一些乳癌冷知識,讓大家了解更多有關三陰乳癌的資訊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 /32487046/

https://www.hkbcf.org/zh /our_research/main/447/upload /category/447/self/5badbdcd1809d.pdf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宏利香港與香港浸信會醫院攜手增強醫療服務方案 

宏利香港與香港浸信會醫院攜手增強醫療服務方案 
透過夥伴合作讓宏利客戶享用全新先進日間醫療中心及更廣泛智能化康健服務

香港 – 宏利香港今天宣布與香港浸信會醫院建立夥伴合作關係,以進一步擴展其康健方案及醫療服務供應商網絡。隨著市民大眾對便利、優質及可負擔的醫療服務需求日增,此全新合作將透過香港浸信會醫院首個日間醫療中心,為客戶提供更方便的門診式醫療服務。

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是一所先進的一站式醫療服務中心,旨在於安全舒適的環境下提供非住院檢查服務。該中心座落國際貿易中心,位處交通發達的九龍東心臟地帶,方便求診人士前往接受身體檢查、日間內視鏡檢查及造影服務。宏利亦於最近承租國際貿易中心寫字樓,進一步彰顯公司對香港市場的承諾以及加快拓展代理人團隊的願景。此策略性選址將可擴大是次夥伴合作的協同效益,以及為宏利客戶提供更大便利。

是次合作下,合資格的宏利醫療保險客戶將可於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使用宏利首創的「門診手術免找數電子服務」。此電子化服務可讓客戶於該全新醫療中心就腸鏡及胃鏡門診手術獲得快捷方便的預先索償批核。宏利「門診手術免找數電子服務」網絡不斷擴展,現已網羅逾100家優選供應商,包括全港多區專科醫生及日間手術中心,現更進一步覆蓋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

宏利香港首席產品總監兼康健主管紀榮道表示:「此項重要的夥伴合作乃建基於宏利與香港浸信會醫院對強化客戶體驗的共同願景,並由先進的電子化服務及醫療技術給予強大支持。把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引入我們公司的龐大網絡後,我們可為客戶提供多一個醫療服務選項,讓客戶可選擇於一流設施環境接受健康檢查及簡單手術。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旗艦租戶,並與此日間醫療中心座落同一座大廈,我們的代理人團隊將可更方便地把客戶連繫到該醫療中心接受服務,為他們提供及時及適切的支援。宏利期待為客戶帶來更簡便、無縫的醫療服務體驗,以拓展全面而長遠的客戶關係。」

香港浸信會醫院總經理黃婉玲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與宏利建立夥伴關係,締造協同效益,並於浸會醫院旗下的首家日間醫療中心推出免找數電子服務。日間醫療中心未來將繼續是香港醫療服務的重要一環,潛力無限。浸會醫院已制訂藍圖回應這股趨勢,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的成立正是當中的重要部份,跟宏利的合作也是旨在回應市場需求的轉變。適逢浸會醫院取得Healthcare Asia Awards  兩項大獎 — 年度醫院大獎(香港)及年度冠狀病毒管理計劃大獎(香港),是次合作令我們倍感高興。我們期望未來雙方加強合作,以及期待浸會醫院九龍東醫療中心的落成啟用。」浸會醫院九龍東醫療中心毗鄰國際貿易中心,樓高30層,提供多項專科門診服務,預計於2023年底投入服務。

為鼓勵透過身體檢查及早了解健康狀況,香港浸信會醫院將會為宏利團體人壽、醫療及個人保險客戶送出價值500港元的電子禮券,可用於購買精選醫療服務,包括健康檢查及皮膚療程。

 

上述500港元電子禮券適用於以下服務:

1. 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

  • 不同身體檢查計劃,價格可低至1,600港元(有效期由即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

2. 香港浸信會醫院整形外科及皮膚科中心

  • 指定皮膚療程(有效期由即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

備註:

  • 使用電子禮券將受條款及條件約束。
  • 有關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的服務請致電2123-1127;有關香港浸信會醫院整形外科及皮膚科中心的服務請致電2339-8666

 

宏利香港首席產品總監兼康健主管紀榮道(左)和香港浸信會醫院總經理黃婉玲(右)於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宣布開展合作。
客戶現可於中心使用宏利「門診手術免找數電子服務」,就腸鏡及胃鏡門診手術獲得快捷方便的預先索償批核。
香港浸信會醫院旗下的一站式日間醫療服務中心提供便利、優質及可負擔的醫療服務。

宏利香港概覽

宏利香港透過宏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宏利人壽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宏利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以及宏利公積金信託有限公司。作為宏利集團屬下的成員公司,宏利香港爲香港、澳門兩地的個人和機構客戶提供一系列有關保障及財富管理的產品和服務。

宏利概覽

宏利金融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供應商,致力幫助大眾輕鬆作出明智抉擇,實現精彩人生。本公司的環球總部設於加拿大多倫多,在加拿大、亞洲和歐洲的辦事處以「宏利」的名稱營運,而在美國主要以「恒康」的名稱經營。本公司提供理財建議及保險方案,並透過環球財富與資產管理部「宏利投資管理」為全球個人客戶、機構及退休計劃成員提供服務。截至2020年底,本公司旗下有超過37,000 位員工、逾118,000位代理人,以及數以萬計的經銷合作夥伴,為超過3,000萬位客戶提供服務。截至2021年3月31日,宏利所管理和提供行政管理的資產總值達13,000億加元(約78,000億港元),而在過去十二個月支付予客戶的款項達313億加元。本公司的主要業務遍及亞洲、加拿大和美國,爲客戶服務超過155年。本公司在多倫多、紐約及菲律賓證券交易所以股份代號MFC上市,在香港交易所則以股份代號945上市。

關於香港浸信會醫院

香港浸信會醫院於1963年成立,以「全人醫治  榮神益人」為宗旨,為香港市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作為一家基督教醫院,我們以慈愛照顧病人,注重病人身、心、社、靈的需要,實踐全人醫治。

香港浸信會醫院擁有逾860張病床及2,200名醫護和員工,提供超過20個專科及24小時門診服務,是香港主要私家醫院之一。

關於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

香港浸信會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是香港浸信會醫院旗下領先的日間醫療中心,提供身體檢查、內視鏡、影像診斷及疫苗接種服務。中心位處九東核心商業區,位置優越,佔地10,000平方呎的空間備有多項先進的放射診斷和內視鏡設施、多元化的影像診斷儀器,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一站式及精準的體檢及診斷服務。

最新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病毒性肝炎存有謬誤 定期檢測肝臟意識不足  

最新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病毒性肝炎存有謬誤
定期檢測肝臟意識不足

四成受訪者誤以為肝炎可以透過空氣傳播
約六成受訪者誤以為與肝炎患者同桌進餐便會感染病毒

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陳力元教授公佈最新一項有關香港巿民對病毒性肝炎認知的調查,結果發現港人對乙肝和丙型的傳播及預防方法仍存有不同程度的謬誤 。

適逢7月28日世界肝炎日,為響應今年主題「肝炎不能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陳力元公佈最新一項有關香港巿民對病毒性肝炎的理解的調查結果,調查發現港人對乙型肝炎(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的傳播及預防方法仍存有不同程度的謬誤,對其預防及傳播方式更存有誤解,例如約有四成受訪者誤以為或不確定乙肝及丙肝可以透過空氣傳播、亦有約六成受訪者誤以為與乙肝和丙肝患者同桌進餐便會感染病毒。有見及此,社會各界應攜手加強大眾對病毒性肝炎的認知,鼓勵定期檢查,讓潛在患者獲得適切的診斷及治療。是次調查獲吉利德科學全力支持。

少於三成受訪者近兩年有接受肝臟檢查
這一項有關「香港市民對病毒性肝炎的認知程度、態度及行為」的網上問卷調查於去年2月訪問了500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結果顯示,部分受訪者對乙肝和丙肝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仍缺乏認識:

  • 近四成(38.5%)及四成半(45.6%)受訪者錯誤以為或不確定乙肝和丙肝可以透過空氣傳播;
  • 超過六成受訪者誤將社交接觸、食物污染及蚊子傳播視為傳播風險,而只有一半(50%)受訪者意識到乙肝和丙肝可通過性接觸傳播;
  • 六成(60%)及過半數(59.2%)受訪者錯誤以為或不確定乙肝和丙肝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在預防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乙肝有較高的認識:

  • 只有約三成半(37.6%)受訪者不知道或不確定乙肝可透過接種疫苗來預防;
  • 然而,超過八成(81%)受訪者錯誤以為或不確定丙肝可透過接種疫苗來預防。

調查結果反映受訪者對定期檢測肝臟的意識不足,宜加強定期檢測的推廣:

  • 只有五成半(55.8%) 受訪者於最近兩年曾進行身體檢查;
  • 最近兩年曾進行身體檢查的受訪者當中,近五成(48.7%)沒有接受肝臟檢查;
  • 近七成(67.6%)受訪者不了解自己家族​病患史。

籲社會各界提高認知 鼓勵檢查接受治療
陳力元教授指出,要在2030年前實現世界衞生組織消除肝炎威脅的目標具挑戰性,因為港人對肝炎的認知和求診的主動性嚴重不足,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從電視、社交網絡、諮詢醫護人士等不同渠道教育大眾病毒性肝炎知識,家庭醫生亦可留意病人的病史和家族史,鼓勵高風險人士定期進行肝臟檢查,以發掘更多潛在患者。他補充,乙肝未演變至肝硬化前,正是乙肝的黃金治療期,由於乙肝未必有明顯病徵,很多時候要透過患者接受身體檢查而無意發現。因此對於家屬、配偶屬已確診的高風險人士,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尤其是肝臟檢查。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乙肝病情將難以逆轉,轉時演變至肝衰竭和肝癌。

吉利德科學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區總經理李煌宏表示,是次調查結果顯示本港需要以更多元化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有關肝炎的訊息,此舉不但可以消除謬誤,同時可以做到鼓勵巿民定期接受肝臟檢查,令我們得以向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根據本地流行病學研究,目前本港約有54萬名乙肝患者及2.2萬名丙肝患者。世界衞生組織2016年頒布了《全球衞生部門病毒性肝炎策略》,期望國際間在2030年或之前,消除肝炎為全球所帶來的公共衞生威脅 。去年10月,香港政府為配合並實現世界衞生組織定下的目標,制定了《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 ,從多方面著手減少病毒性肝炎在本港傳播及降低肝炎的患病和死亡數字。

陳教授和黎先生分別指出社會對治療病毒性肝炎存有謬誤,需要提升市民認知和加強檢測。
陳教授指出,本港要達致消除肝炎的目標具有一定挑戰性,但刻不容緩,所以呼籲多方通力合作以發掘更多潛在患者。

個案分享

黎先生一家受乙肝影響,其中幾位家人的乙肝演變至突發性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並相繼離世。

現年69歲,從事室內設計的黎先生,在25年前的一次的例行身體檢查中發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多年來靠藥物及定期覆診控制病情。黎先生是家中的幼子,家中7個哥哥和姐姐均是乙型肝炎帶菌者。由於父母早年已逝,因而無法得知自己是從何種途徑感染乙肝病毒。經過兩次檢驗,確定自己是乙肝帶菌者後,黎先生決定通知家人,其後7個哥哥和姐姐亦陸續確診乙肝,可幸的是妻子並未受到感染。有見及此,公立醫院為黎先生一家開設了家庭檔案,以監察各人病情。

患病多年,黎先生一直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定期覆診、改善生活習慣、遠離酒精去管理病情,但家中各人對乙肝的態度和病情管理不大相同,其中幾位家人因不同肝臟病變相繼離世,黎先生因此認為有必要加深對乙肝的認識,管理好病情,「哥哥和姐姐都有乙肝,不過各人對乙肝只有基本認知,部分人會自行服用中藥、未有做深入的身體檢查,甚至確診後沒有定期覆診,最終其中幾位家人的乙肝演變至突發性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並相繼離世。」

成為乙肝帶菌者之前,黎先生對病毒性肝炎完全無概念。他認為,推廣預防肝炎固然重要,但消除大眾對肝炎的謬誤更是刻不容緩,「曾經聽過有人指一同飲水或共同進食會傳染乙肝、甚至聽聞有人將酒精性肝炎與病毒性肝炎的成因混淆、或乙肝發展至肝癌才會致命的錯誤理解。」其中最令黎先生印象深刻,是一次參與病友組織活動時,對方聞言大驚,連他送贈的月曆都拒絕接受,原因是擔心乙肝病毒會透過黎先生手中的月曆傳播。他覺得,坊間對乙肝的錯誤認知或會令潛在患者延誤就醫,同時又有機會令病友過分擔憂,兩者都是不理想的情況,認為推廣肝炎的資訊要簡而精,傳遞的方法要受大眾所接受,例如:網絡、社交媒體等,從而令大眾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他們對病毒性肝炎認知同時,喚起大眾定期進行肝臟檢查的意識。

 

抗癌勇士|6年間三度患癌丈夫癌逝 藥劑師戰勝癌魔做義工開解同路人

抗癌勇士|6年間三度患癌丈夫癌逝 藥劑師戰勝癌魔做義工開解同路人

生老病死無法選擇,但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64歲藥劑師出身的鄧寶蓮(Alice)曾為藥廠癌症藥部門主管,一次洗澡期間意外發現胸有硬塊,檢查後證實患上乳癌,再先後確診肺癌及乳癌復發,踏上長達10年的抗癌人生,期間丈夫也因腦癌不幸病逝,噩耗接二連三幾乎將她打沉。然而抗癌路上獲家人的扶持,令她重拾親情,並對生命得到另一番體會,堅強捱過化療和電療擊退癌魔,康復後更積極做義工、成立病友組織,盼以自身經歷助同路人克服困境。

2010年暑假,當時53歲的Alice在洗澡期間,摸到左邊乳房有硬塊,起初不以為然,以為只是經期胸部腫脹。由於當時Alice經常做運動,每周跑3次10公里,飲食多菜少肉,故對健康很有自信,從未想過會患癌,故未有每年接受乳房造影檢查,直至幾個月後硬塊仍未消退,她才察覺異常前往求醫。

捱過9個月化療再患肺癌

檢查結果出爐令她晴天霹靂,初步診斷為第二期乳癌,需立即做手術,然而術後再發現癌細胞擴散,確診為第三期乳癌,先後接受8次化療及25次電療。化療令Alice胃口變差,體重一度降至只有80多磅,電療亦令其皮膚變黑如「燒豬皮」,過程苦不堪言,她更曾想過放棄,

「每次進食就想吐,只能靠營養奶粉捱過去,而且會經常肚屙,試過晚上坐在廁所上吐下瀉。整個人長期都很疲累,連廁所都不願去,莫說是洗澡、照顧自己,連扣衫都無力,好辛苦。」

 

捱過9個月化療與電療,她開始服食10年荷爾蒙藥治療,卻在2011年底又發現右肺有陰影,做手術將三分一個肺切除,檢驗證實為原發性肺癌,幸好發現得早,毋需再受化療及電療煎熬。由於大多肺癌初期無明顯病徵,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第四期,故她形容自己已算幸運。

夫腦癌復發病逝 同年年底再患乳癌

好處不常,2014年Alice丈夫腦癌復發,兩年後不幸去世,在面對痛失至親同時,Alice第三度患上癌症。2016年底,Alice覆診時經過一般檢查並無異常,但她卻感不放心,要求醫生再做正電子掃描(PET Scan),果然發現右邊乳房有腫瘤,並立即接受手術,猶幸發現得早,癌細胞並未有擴散。在今年5月,Alice正式完成荷爾蒙藥治療,只需定期覆診監察病情,第三度戰勝癌魔。

(↓點擊圖片放大↓)

2011年聖誕節,戴上假髮Alice與先生的合照。

2011年,Alice病後受浸。(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

不再自我 因病找回親情

三度患癌令Alice重新認識生命意義,她未患癌前一直為事業打拼,予人形象一向是「女強人」,性格較為自我,從來只相信自己,亦較少理會別人感受,認為失敗只是未盡全力,但患病後才深明人不是機器,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被需要。

癌症雖然令Alice深受折磨,但也令她找回親情。Alice家人居於澳門,但她早年已到外國讀書,完成學業後到香港工作,故與弟妹甚少聯絡,但自從患病後弟妹都從澳門趕過來探望,弟弟更曾在她入院做手術前後,陪伴照顧她整整一周,化療期間為讓胃口差的她「有啖好食」,更特意為她買餸煮飯,她形容這份親情成為她抗病的一大動力,

「想不到一個男生會願意這樣做,挺令我感動。因為家人撐住我,加上醫生鼓勵,我才能完成化療,否則我早已放棄。」

 

做義工助同路人 提供心靈支援

在抗病過程中信仰也是Alice的精神支柱之一,故康復後她決定投身義工行列,幫助更多患癌同路人。作為過來人,她深明癌症病人除了要醫治肉體,心靈上支援亦很重要,遂於2013向教會牧師提議成立一個專門協助癌症病人的團契,歡迎病友互相分享和鼓勵,同時釋放負面情緒,

「好多時家人未必明白,病友亦唔想講太多,怕家人擔心。如果無人關心,很容易胡思亂想,但有人陪伴,力量會大好多。」

 

(↓點擊圖片放大↓)

Alice表示,在患病過程中信仰的支持亦相當重要,讓她將焦點由自已轉到別人的需要。(羅灝駿攝)

Alice表示,癌症病人除了要醫治肉體上的病症外,心靈上的支援亦很重要。(羅灝駿攝)                  …

Alice形容癌症是一個鬧鐘,提醒大家生命脆弱,人生時間無法控制,所以要珍惜身邊人,感恩每一日。

她在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的提議下,成立了「癌友之聲」,希望透過癌病患者的身份,加上擁有藥劑師知識及曾於藥廠工作經驗,為病友發聲。(羅灝駿攝)

Alice表示,目前本港的支援病人組織多提供社交活動、探訪、覆診方面的支援,惟對探討醫療政策方面的支援較少。(羅灝駿攝)                                                                ..

Alice指出,發現很多病友並不了解自己的病,也不懂得和醫生溝通,希望藉著「癌友之聲」提高對癌病的認識,並加強癌症病人參與醫療政策,同時可以讓政府體會病友的難處。

籲活在當下 不留遺憾 

Alice形容癌症像是一個鬧鐘,提醒大家生命脆弱,人生時間無法控制,所以要珍惜身邊人,感恩每一日。她曾因與丈夫關係一般,將負面感情投射至奶奶身上,抗拒與奶奶相處,但患癌經歷令她改變想法,漸漸學會放下,

「有問題要去克服,最重要不讓自己留遺憾,其實嬲一個人好辛苦,放下成見、關心別人就好像生活在另一片天,整個人都變得放鬆。」

 

她比喻人就像一本書,以前自己只會看表面,但現在懂得發掘內容,花時間與對方溝通及陪伴,漸漸發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能夠欣賞及感謝別人。Alice形容自己以前「執到金都唔識笑」,對自己和他人有過高期望,現在學懂活在當下,也不再為他人的認同而活,

「人生上半場,我是為自己;人生下半場,主更新了我的生命,希望能以自己的經歷安慰別人,以愛贏愛,生命影響生命。」

 

成立組織為病友發聲

Alice表示,目前本港支援病人組織多提供社交活動、探訪、覆診方面的支援,惟對探討醫療政策方面的支援較少,故她在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的提議下,成立了「癌友之聲」,希望透過癌病患者身份,加上擁有藥劑師知識及曾於藥廠工作經驗,為病友發聲。

這個組織令她發現很多病友並不了解自己的病,也不懂得和醫生溝通,故希望藉著組織提高大眾對癌病的認識,加強病人參與醫療政策,並希望草擬白皮書,以助政府制定癌症長遠政策,讓政府、藥廠與病人組織合作,達成三贏。

 

文章出處: 晴報

https://skypost.ulifestyle. com.hk/article/2989259 /%E6%8A%97%E7%99%8  C%E5%8B%87%E5%A3%  AB%EF%BD%9C6%E5%B 9%B4%E9%96%93%E4%B8 %89%E5%BA%A6%E6%82 %A3%E7%99%8C%E4%B8  %88%E5%A4%AB%E7%99 %8C%E9%80%9D%20%E 8%97%A5%E5%8A%91%E  5%B8%AB%E6%88%B0% E5%8B%9D%E7%99%8C %E9%AD%94%E5%81%9 A%E7%BE%A9%E5%B7% A5%E9%96%8B%E8%A7 %A3%E5%90%8 C%E8%B7%AF%E4 %BA%BA

乳癌瑣碎事(5): 癌症病人能否服用褪黑激素?

乳癌瑣碎事(5): 癌症病人能否服用褪黑激素?

失眠是癌症病人常見問題。失眠成因眾多,但如果是由病情引起,例如因氣喘或痛症影響睡眠,就需要透過腫瘤治療,才能治標治本地改善睡眠問題。在治療初期,未能反映即時效果,病人可嘗試以氧氣改善氣喘,或服用適當份量止痛藥等方式改善問題。抗癌路上艱辛漫長,腫瘤病人除了身體不適外,亦會受情緒困擾。病人一旦出現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就需要服用適量血清素以及鎮靜劑改善睡眠狀況。

大部分癌症病人如非腫瘤引起的身體不適,或過分焦慮及抑鬱(負面情緒亦是導致病人失眠的成因之一)都抗拒服用安眠藥。一方面擔心長期服用安眠藥會上癮,同時又擔心會造成依賴,要加重服用劑量。經常有病人問能否服用褪黑激素(Melatonin)改善睡眠質素,他們認為褪黑激素屬天然保健品,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影響及副作用,深受病人歡迎。

褪黑激素是一種在松果體中產生的激素,屬生理時鐘有關的荷爾蒙,主要在夜間合成和分泌,提升體內褪黑激素。約服用後兩小時便有「睡意」,幫助入眠。大部分人以褪黑激素改善「時差」及難以入睡的問題。現時越來越多人服食褪黑激素改善失眠狀況,調整睡眠。褪黑激素目前在香港屬於保健類食品,而非醫療藥品,一般在藥房便能購買。褪黑激素主要有3毫克,5毫克以及10毫克三個劑量,一般建議初服者攝取2-3毫克份量,並在睡前1-2小時服用。大多數人服用後沒有不良反應,但有部分人可能出現頭暈、頭痛、嘔心、或暈眩等徵狀。

初步科學數據顯示,褪黑激素有機會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理論上亦有助增強抗癌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暫時仍未有任何實質的醫學數據顯示褪黑激素有效對抗癌症,或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同時,也沒有研究指出褪黑激素對癌症治療有負面影響,所以醫生一般不會反對病人服用,因為醫學界強調癌症病人必須要有充分休息。而病人服用褪黑激素時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褪黑激素對癌症病人的成效一般不會太顯著,因為腫瘤病人的身體情況比較複雜,身體及心理都受到多方面影響。另外,褪黑激素可能幹擾抗凝血劑、免疫抑制劑、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血壓藥物及糖尿藥物,所以先和主診醫生就個別病理狀況商量是否適合服用。

在購買褪黑激素時,大家要注意是否有添加劑。有部分保健產品除了主要成份外,更會加入不同的添加劑,如色素、調味劑、糖份等,也有褪黑激素添加了其他草本成份補充劑,令藥物有相互協調作用,成份十分複雜。如果服用後成效不大,「白吃」之餘,更會吸收其他添加劑,大家必須要多加註意。

大部分腫瘤病人都不喜歡以藥物改善睡眠,因為他們本身已需要服用大量藥物。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身體本有的褪黑激素呢?

1.多做運動:有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提升褪黑激素水平,亦可重整生理時鐘。

2.適當作息時間:培養良好的起床及休息時間,有助重整生理時鐘。如果夜睡遲起床,只會不斷影響生理時鐘,導致惡性循環。

3.下午五時後限制攝取咖啡因,睡前避免吃太飽、飲用酒精或大量水分。

4.睡前兩小時開始下調燈光亮度,睡房應保持寧靜、光線柔和、溫度適中,更可在睡前進行放鬆練習,如靜觀、冥想。

5.睡前兩小時避免閱讀、看電視、使用手機(所有光線,包括藍光也會減少自身的褪黑激素)

總括而言,絕大部分病情穩定、無需服用其他慢性疾病藥物的癌症病人,是可以服用適量的褪黑激素。一般醫生不會反對病人短期服用褪黑激素,改善睡眠,但如果成效未如理想,建議病人與主診醫生按照身體狀況及病歷尋求改善睡眠的方法。良好的睡眠質素有助提升病人的抵抗力,抗癌自然事半功倍。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sleep/ about_sleep/sleep_hygiene.html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